中國詩詞之基礎概述

【主題】中國詩詞之基礎概述

【詩詞入門概述】一、平仄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shǎng)、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 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由於時代的變化,聲韻學也發生了一些改變。入聲逐漸消失。在普通話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二、韻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於漢語拼音中所謂韻母。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押韻只能壓一個聲的韻,平仄不可以互換(換韻詞牌除外)。律詩只能押平聲韻。時代演變,聲韻已經凌亂.很多音調已經錯亂。為了規範聲韻,現代人寫詩填詞可參照韻書。最常用的韻書是《平水韻》(詩韻)和《詞林正韻》(詞韻)。三、楹聯一副標準的楹聯,它最本質的特徵是「對仗」。楹聯要求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相拗、句法相同。對仗的具體內容,首先是上下兩句平仄必須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對的句子句型應該相同,句法結構要一致。要求詞語所屬的詞類(詞性)相一致,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詞語的"辭彙意義"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詞,它們所屬的詞義範圍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宮室、服飾、器物、動物、植物、人體、行為、動作等同一意義範圍內的詞方可為對。對仗的運用有寬有嚴,因而出現各種不同類型,有工對、鄰對、寬對、借對、流水對、扇面對等。在內容上則有言對、事對、正對、反對等名目。對聯一般是上聯仄腳,下聯平腳。對聯的八忌是: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對欠平衡。笫四失替應留意,五為亂腳六孤平。第七切忌三平尾,八忌上重下邊輕。一忌合掌:什麼叫合掌?合掌就是指一副聯中,同比或上、下比同時出現詞義相似、相近、雷同,也就是意思重複的詞、字。一副對聯,必須上下比的詞語異義相配,才算合格。在作聯時,有人誤解了「詞類的對稱」,以為只有上下聯意思相同才是對仗工整,其實這是犯了「合掌」的毛病。一副對聯不論長短,字數總是有限的,若在有限的空間里重複一件事,還有何意義呢?所以,合掌是對聯的第一大忌。二忌重:重是指不規則重字。有規則重字是巧聯,而無規則重字是病聯。三忌失對欠平衡:在聯語中,結構、詞性等應該對應的地方沒有對應上,就是失對。失對包括聯內節奏點失對、數詞失對、疊詞失對、詞性失對等。第四失替應留意:失替也是病聯的一種。在同一聯(上聯或下聯)的詞語中,平仄音節要交替地、有規律地出現才對。五為亂腳:腳,指對聯的上聯和下聯最後一個字。在創作對聯時,必須遵守上聯仄聲收尾,下聯平聲收尾(上仄下平)的規律。一副聯,聯尾兩個字(聯腳)不論出現雙平雙仄,還是上平下仄,都叫亂腳。亂腳就如同人穿錯了鞋,不管是兩腳都穿成了右腳鞋還是左腳鞋,還是左右鞋穿反了,都不會舒服。句腳上仄下平才符合聯律。六孤平:孤平是指在平腳句(下聯)里,除句尾的平聲字外,全句只有一個平聲字。第七切忌三平尾:三平尾,又叫三平調或三平腳。也是撰聯一忌。這個在撰聯時很容易被忽視。一副對聯,不管是幾言的,只要下聯最後三個字都是平聲,就是犯了三平尾。八忌上重下邊輕:一副對聯是由上下兩聯組成的。如果上聯寫得氣勢強盛(重),下聯寫得氣勢軟弱(輕),就會給人一種頭重腳輕、虎頭蛇尾的感覺。這就叫上重下輕,上重下輕也是對聯的病症之一。對聯八忌基本適用于格律詩。一字聯:墨(對)泉(這是最經典的一字聯)"墨』字上部為"黑』字;而"泉』字上半部分為"白』字。各屬於顏色的一種,且詞義相反。兩個字的下半部分別為"土』和"水』又都屬於五行之一。此聯還有另一種對法:墨(對)柏同「黑」、"白"相對,且「土」、「木」都為五行。二字聯:春花(對)秋月漢賦(對)楚辭書山(對)學海紅玉(對)丹瑤三字聯:水底月(對)鏡中花孫行者(對)祖沖之水簾洞(對)花果山飛鳥盡(對)良弓藏獨角獸(對)比目魚四字聯:青山不老(對)綠水長流山清水秀(對)人傑地靈東南西北(對)春夏秋冬百花齊放(對)百家爭鳴春回大地(對)福滿人間五字聯:愛君希道秦(對)憂國願年豐翱翔一萬里(對)來去幾千年半浸中華岸(對)旁通異域船苞蔵成別島(對)沿濁致清漣六字聯:雲無心以出岫(對)鳥倦飛而知還。豈能盡如人意(對)但求無愧我心。竹雨松風琴韻(對)茶煙梧月書聲。行止無愧天地(對)褒貶自有春秋。七字聯:既聞山石無假色(對)亦知草木有真香。卜鄰喜近清涼宅(對)與客同參文字禪。萬里秋風吹錦水(對)九重春色醉仙桃。千秋筆墨驚天地(對)萬里雲山入畫圖。松葉竹葉葉葉翠(對)秋聲雁聲聲聲寒。點燈登閣各攻書(對)移椅倚桐同玩月。福無雙至今朝至(對)禍不單行昨夜行。八字聯:山水有靈亦驚知己(對)性情所得未能忘言。門有古松庭無亂石(對)秋宜明月春則和風。金銑玉徽仙藻靈艷(對)麟宗驥旅麗木離披。絲竹同清當天合曲(對)山水齊朗映日生文。多字聯:書童磨墨墨抹書童一脈(mò)墨(對)梅香添煤煤爆梅香兩眉煤。四、律詩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常見的類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種。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七言句,簡稱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尾聯)。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習慣是對仗句。排律除首尾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仗。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律詩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的格律非常嚴謹,在句數,字數,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規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規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例,入韻為變例;七律以首句入韻為正例,不入韻為變例。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規定:講究粘和對。4、每首中對仗聯可以多到三聯、也可以少到一聯,這是律詩的重要特點。漢語雖有四聲,但在近體詩中,並不需要象詞、曲那樣分辨四聲,只要粗分成平仄兩聲即可。要造成聲調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才不單調。漢語基本上是以兩個音節為一個節奏單位的,重音落在後面的音節上。以兩個音節為單位讓平仄交錯,就構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稱為律句。除了第一聯,其它各聯的上句不能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韻,必須以平聲收尾。律詩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是相反的,這叫「對」。第三句和第四句也是「對」。律詩第二句和第三句,從頭兩個字來看,平仄卻是相同的,這叫「粘」。五、絕句律詩的句法基本適用於絕句。絕句的對賬要求不是很嚴格,可以一二對仗,可以三四對仗,可以都對仗,也可都不對仗。絕句也講究粘對。律詩絕句在寫詩的時候有一個口訣就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說,要檢查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一般看其偶數字和最後一字即可。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對要比失粘嚴重。當然,「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在一些特定格式下是不可行的。即孤平和三平尾(三仄尾)的時候,必須按照原律。律詩絕句中,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平仄須按規定不能改變。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論,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格式 中,第三字不能不論,否則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這個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論;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個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論。以上講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況下不能不論。至於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 般情況下,更是以"論"為原則了。總之,七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三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只能有兩 個字不論。五言仄腳的句子可以有兩個字不論,平腳的句子只能有一 個字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句話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對的,七言第二四兩字"分明"是對的,至於五言第四字、七言第 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來看,第六字 並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這個格式也可以換成"仄仄 平仄仄",只須在對句第三字補償一個平聲就是了。七言由此類推。 "二四六分明"的話也不是完全正確的。

六、關於古仄音1、凡是用b,d,g,j,z,zh五個聲母的,並且現在今音中讀為二聲的,一定是仄音。2、凡是d,t,l,z,c,s六個聲母,跟韻母e拼合時,不管普通話讀什麼聲調,都是古仄音。3、凡是聲母是k或者四個捲舌音zh,ch,sh,t,而韻母是uo的話,它一定是古仄音。4、凡是聲母中,前面幾個聲母b,p,m,d,t,n,l這七個聲母如果跟韻母ie來拼的話,不管 普通話讀什麼聲調,都是古代的仄音,只-有「爹」這個字例外。5、凡是d,g,h,z這四個聲母,如果跟韻母ei來拼的話,無論普通話讀什麼聲調,都是古仄音。6、凡是聲母是f,而韻母是a或o的話,拼出來的是fa或是fo的音,不管普通話讀什麼聲調,它一定是古仄音。7、凡是韻母是ue的話,差不多都是古仄音,只有三個字例外:嗟、瘸、靴。8、還有一種字,一個字有語音和讀音兩種,如果讀音是開尾韻(沒有韻尾,以母音結束),而它的語音是i或u韻尾,這種字都是古仄音。七、詞詞是一種詩的別體,是唐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詞最初稱為「曲詞」或者「曲子詞」,別稱有:近體樂府,長短句、曲子、曲詞、樂章、琴趣、詩餘等,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一般來說,詞調並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調下面另加題目,而詞牌與題目用「·」隔開,或者還寫上一段小序。各個詞調都是「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並且各不相同。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極少有不分段或分兩闋(片)以上的。一首詞有的只分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分片是由於樂譜的規定,是因為音樂已經唱完了一遍。片與片之間的關係,在音樂上是暫時休止而非全曲終了。一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闋(片)像對聯一樣相對)。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一般按字數將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58字以內為小令;59到90字為中調;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字聲配合更嚴密。詞的字聲組織基本上和近體詩相近似,但變化很多,而且有些詞調還須分辨四聲和陰陽。作詞要審音用字,以文字的聲調來配合樂譜的聲調。在音樂吃緊的地方更須嚴辨字聲,以求協律和美聽。八、詞的慣例禁忌詞的對仗不像律絕,沒有必須對仗的要求。只是前人在某個詞牌的一句對仗了,後人也習慣性的對仗。詞的禁忌也跟律絕相似:孤平,合掌,三平尾(三仄尾)九、詞牌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截然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這些格式稱為詞譜)。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在正常情況下,一個格式是一個詞牌。但是,由於同一個格式有時有若干個變體,所以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有時候,同一個格式而有幾個名稱,因為各首詞的詞題不同,所以這種情況下,一般有詞題。關於詞牌的來源,大約有下面的三種情況:1、本來是樂曲的名稱。例如《菩薩蠻》,據說是由於唐代大中初年,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象菩薩。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據說唐宜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時風行一時的曲子。《西江月》、《風入松》、《蝶戀花》《釵頭鳳》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的。這些都是來自民間的曲調。2、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一首詞開頭兩句是「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又叫《秦樓月》。《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謝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後一句是「能不憶江南」,所以詞牌又叫《憶江南》。《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後唐庄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念奴嬌》又叫《大江東去》,這是由於蘇軾有一首《念奴嬌》,第一句是「大江東去」。又叫《酹江月》,因為蘇軾這首詞最後三個字是「酹江月」。3、本來就是詞的題目。《踏歌詞》詠的是舞蹈,《舞馬詞》詠的是舞馬,《唉乃曲》詠的是泛舟,《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浪淘沙》詠的是浪淘沙,《拋球樂》詠的是拋繡球,《更漏子》詠的是夜。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凡是詞牌下面註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也是詞題,不另有題目了。但是,絕大多數的詞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詞牌之外還有詞題。一般是在詞牌下面用較小的字注出詞題。在這種情況下,詞題和詞牌不發生任何關係。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講到浪,也不講到沙;一首《憶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講到江南。這樣,詞牌只不過是詞譜的何罷了,還有《滿江紅》《醜奴兒》《賣花聲》...。詞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的分別。 不分段稱為「單調」,分段稱為「雙調」「三疊」「四疊」。又叫「片」或者「闋」。「片」即「遍」,指樂曲奏過一遍。「闋」原是樂終的意思。單調的詞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詩,只不過是長短句罷了。十、詞派詞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觀,周邦彥,吳文英,李清照,納蘭性德,晏幾道,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岳飛,陳亮,陸遊等。(現有雅、俗詞之分)明代徐師把詞的形式概括為:「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婉約派的風格特點:婉約,婉轉含蓄之意。婉約詞派的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情長。結構深細縝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內容比較狹窄。豪放派的風格特點:氣魄大而無所拘束之意。豪放派的特點是題材廣闊。它不僅描寫花間月下,男歡女愛,而且更喜攝取軍情國事那樣的重大題材入詞,使詞能像詩文一樣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氣勢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為能事。豪放婉約沒有特別明確的界限,很多詞人體兼豪婉。十一、詞的術語【詞】:起於五代與唐,流行於宋的一種文學體裁。【曲子詞】:唐與五代時詞被稱為曲子詞。【雅詞】:宋以後詞調由俚俗轉為要求雅正,稱為雅詞。【艷詞】:相對於雅詞而言。【側艷詞】:即艷詞。【近體樂府】:「近體樂府」是北宋人給詞的定名。【寓聲樂府】:自創新曲,而寓其聲於舊調。【大詞】:宋人以慢曲為大詞。【小詞】:宋人以令、引、近為小詞。【南詞】:北方人稱詞為南詞,以區別於北詞(曲)。【南樂】:元人也稱詞為南樂。【長短句】:在宋代以後,可以說長短句是詞的別名,但是在北宋時期,長短句卻是詞的本名;在唐代,長短句還是一個詩體名詞。【詩餘】:南宋初,有人編詩集,把詞作附在後面,加上一個類目,就稱為「詩餘」【琴趣】:後人以「琴趣」為詞的別名【葉】:凡詞譜中注有葉字者,即與上句所押之韻,同屬一部,而不變換他韻(關於是否一部,請檢用詞韻)。【韻】:凡詞譜中注有韻字者,即每闋詞中,起首押韻之處。【句】:凡詞譜中注有句字者,即不押韻之句。【豆】:凡詞譜中注有豆字者,即一個字為句的頓逗處,通常又叫一字豆。又稱「讀」(仍讀作「豆」)。【換】:凡詞譜中注有換平者,必其上句皆押仄韻,至此則換平韻。或上句皆押平韻,至此另換一平韻,亦稱換平。凡詞譜中注有換仄者,必其上句皆押平韻,至此則換仄韻。或上句皆押平韻,至此另換一平韻,亦稱換仄,既換平韻之後之後,又換仄韻。與上文之仄韻不同一部者,謂之「三換仄」。同屬一部者,稱為「葉仄」。既換仄韻之後之後,又換平韻者,亦同此例。【疊】:疊字的意義是重複。故詞家一般都以一首詞的下片為疊。註:凡詞譜中注有疊字者,有四處區別:一,疊句,如《如夢令》,如夢如夢。二,疊字,如《憶秦娥》後前後第三句起三字皆疊用第二句之尾三字。三,倒疊字,如《調笑令》,下片起首例疊上片最末二字,且二字倒轉。四,疊韻,如《長相思》,起二句,君淚盈,妾淚盈,二句韻同。【闋】:一首詞稱為一闋,這是詞所特有的單位名詞。【變】:每一支歌曲,從頭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這叫做一變。【遍】:「變」字用到唐代,簡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詞的上下可稱為上下遍,或上下片,或上下段。【徧】:即遍。【片】:在南宋,遍字又省作「片」字。詞一般分上下兩闋,上闋叫上片,下闋叫下片。【段】:與片、遍同義。【拍】:韓愈給拍板下定義,稱之為樂句。【么】:一首詞的下遍。【結拍】:詞的結尾處,謂之結拍。但結拍井非結句。【歇拍】:即結拍【換頭】:詞從單遍發展為兩遍,凡是下遍開始處的句式與上遍開始處不同的,這叫做換頭。【過腔】、【過】、【過片】、【過變】、【過處】、【過拍】:皆為換頭,只是名字不同。【重頭】:一首令詞,上下疊句法完全相同的,稱為「重頭」,「重頭」只有小令才有。【雙曳頭】:三疊以上的詞,第二疊與第一疊句式、平厭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疊的雙頭,故名之曰雙曳頭。【轉調】:一個曲子,原來屬於某一宮調,音樂家把它翻入另一個宮調,節奏既變,歌詞亦變,便出現帶「轉調」二字的詞調名。【雙調】:元明以來,一般人常把兩疊的詞稱為「雙調」。【促拍】:所謂「促拍」,就是樂曲節奏的改變,不過從歌詞的字句之間是看不出來的。【偷聲】:一首詞的曲調雖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時,還可以對音節韻度,略有增減,減叫做偷聲,與移宮轉調有關。【減字】:即偷聲。【添字】:一首詞的曲調雖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時,還可以對音節的韻度,略有增減,增叫做添字,與移宮轉調有關。【攤破】:即添字。【大拍】:宋人以音繁詞多的曲調為大拍。【近拍】:以舊曲翻成新調,亦可以稱為近拍。【近】:即近拍。【令】:唐代人稱小曲為小令。【慢】:歌聲延長,唱得遲緩。【引】: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聲,別成新腔,名之曰引。【犯】:犯調的本義是宮調相犯。【大麴】:大麴以許多曲子連續歌奏,少的也有十多遍,多的可以有幾十遍。【摘遍】:從大麴中摘取其一遍來譜詞演唱,稱為摘遍。【遍】:即摘遍。【序】:大麴的第一部分是序曲。序曲有散序、中序,中序又稱為拍序。【歌頭】:大麴歌遍之第一遍,謂之歌頭。【曲破】:大麴中序(即排遍)之後為入破。【中腔】:所謂「中腔」,可能也就是中序的一遍。【填詞】:先有樂曲,然後依這個樂曲的聲調,配上歌詞。宋元以來一般人則通稱「填詞」。【倚歌】、【倚聲】:即填詞。【填腔】:宋人為歌詞作曲,稱為「填腔」。【自度曲】:通曉音律的詞人,自寫歌詞,又能自己譜寫新的曲調,這叫做自度曲。【自製曲】、【自度腔】:皆為自度曲,只是名字不同。【自過腔】:所謂「過腔」者,是從此一腔調過入另一腔調,所謂「過腔」,僅是音律上的改變, 並不影響到歌詞句格。【領字】:於詞意轉折處,使上下句悟結合,起過度或聯繫作用的字。【詞題】:宋以後,詞的內容、意境和題材都繁複了。有時光看詞的文句,還不知道為何而作。於是作者有必要給加一個題目。【詞序】:寫在詞牌[或詞牌和詞題]下面的文字,一般都比較簡短,用來說明寫作的背景、原因等等。【小令】:明人以58字以內為小令。【中調】:明人以59字至90字為中調。【長調】:明人以91字以上為長調。十二、關於拗句和拗救格律詩中不合常規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一句中前面該平處用仄,後面該仄處用平,是謂本句自救;上句該平的用仄,下句則該仄的用平,是謂對句相救。如此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以調節音調,使其和諧,稱為「拗救」。如"紅顏棄軒冕",第三字按格律應該平聲而用了仄聲,就把第四字應仄而改用平。又如"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上句第五字該平而用了仄,就把下句第五字該仄改為平。拗句經過拗救,就算合律。否則,會出現犯孤平、失黏等毛病。大拗的格式其實只有兩種,也就是(五言就是除掉括弧內的兩個字,也就是七言除掉前兩個字):(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種就是出句七言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在對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將該用仄聲字的用作平聲字,這就是錯位補救,以使平仄聲和諧。第二種我們看到對句的格式不變,只是出句七言的第五字(五言的第三字)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同時將七言本句的第六字(五言的第四字)該用仄聲字的改用平聲字,這就是本句臨字補救,其實這也是規避三仄尾的一種做法。這種律詩的大拗句(出句)運用還是比較多的,通常被詩人故意安排在律詩的第七句。

【詩詞的押韻】我想「合轍押韻」這個詞大家經常能聽到,合轍和押韻說的是同一個概念,即在詩詞曲賦中,句尾的字的韻母相同或相近,這就叫做押韻。 在歌詞,曲詞中稱「合轍」,在詩詞中稱「押韻」。舉個例子,隨便說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詩。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guang) 疑是地上霜。(shuang) 舉頭望明月,(yue) 低頭思故鄉。(xiang)我們可以看到除了第三句的月字外,其他幾句的最後一個字「光」,「霜」,「鄉」的韻母都是「ang」,那麼這就叫押韻。這麼簡單?就這麼簡單。所以我說,只要你學會了漢語拼音,能夠分得清聲母韻母,就會合轍押韻!當然,押韻其實就這麼簡單,但是還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的。並不是每句話的末尾那個字都需要押韻,只要在韻腳押韻就好了。那麼什麼是「韻腳」呢,簡言之,就是需要押韻的那個字。不同的文體的韻腳不同,詩有詩的韻腳,詞有詞的韻腳。下面我簡單的介紹幾種常用文體的韻腳。首先是詩,我們知道詩分為古體詩,格律詩,現代詩和散文詩。常見的格律詩有絕句和律詩兩種,一種4句的,一種8句的。4句的叫絕句,如剛才舉例的《靜夜思》,它的韻腳為1.2.4句的尾字。 8句的叫律詩,它的韻腳在2,4,6,8句的尾字。 如《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xian)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盟滂沱走泥丸。(wan)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度強橫鐵索寒。(han)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yan)我們看到最後一個字的韻母都是「an」古體詩基本沒有人寫了,我也就不多作介紹,現代詩和散文詩的文體比較自由,沒有那麼多的框架規律,但是只要是詩就應該押韻,所以他們的韻腳一般都為句號前的那個字。 剛才說了,這個押韻是說得韻母相同或相近,並不是說都必須一樣。只要發音相似就可以。韻母一共有22個,可是分出來一共就有13種韻,統稱叫做「十三轍」,為了方便記憶,還有人編了一個順口溜「俏佳人扭捏出房來東西南北坐」13個字,一個字代表一種韻。下面一一介紹。俏 ao 佳 a 人 en in un 扭 iu ou 捏 ie ve 出 u 房 ang 來 ai東 ong eng ing 西 i v 南 an 北 ei ui 坐 uo o e有幾個韻中是有2-3個韻母的,都可以作為這個韻來使用。當然作詩應該押韻,但是你如果認為只要押韻就算是詩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詩詞這種文體的規矩和要求太多太複雜,如果想學,我以後可以一點一點講,這裡頭奧妙無窮。古代的確沒有漢語拼音,漢語拼音是解放後才正式形成的,民國時有過方案,那時候又叫國音,大同小異,這些咱們不提,但說古時候,雖然沒有漢語拼音,可是也有聲韻的問題。古時名為反切。何為反切?那就麻煩了,簡單說就是用兩個認識會念的字,取第一個的聲母,取第二個的韻母,拼合起來就行了. 具體的反切在古時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所以押韻在沒有漢語拼音的年代的確是非常難的。如果看過《鏡花緣》的話,可以看到在歧舌國得反切的密圖。押韻:即是在句尾使用同一個韻的字,並通過周期性循環,達到一種品讀舒暢、踏實和圓滿的藝術效果。它是句子節奏和音韻的回歸。一、押韻模式: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格律詩:絕句、八句律、長律等都有兩種押韻模式:即按首句是平收還是仄收分為入韻式與不入韻式兩種。1、首句平收入韻式:指的首句最後一個字以平聲結尾,這個字入韻。如:霜陶玉骨凈娟娟,素裹芳心絢影前。香散逐風飄檻外,情涵乍泄一絲妍。(某《詠菊》)這是平起平收入韻式。所謂平起,即起句第二個字是平聲。第一個字是靈活的,不計。 再如:暖靄搖花季序催,君山托翠駕春回。千竿淚竹千重憶,一點痴心一寸灰。 雲夢已隨風信卷,洞庭依舊雪濤堆。微吟莫若瀟湘去,擬嫁青鸞蝶作媒。(某《江南春》)這是仄起平收入韻式。所謂仄起,即起句第二個字是仄聲。2、首句仄收不入韻式:指的是首句最後一字是仄聲。如:流連際遇三生石,感嘆煙雲一世間。鼓角爭鳴喧寂野,星河欲轉斗蒼山。紅塵幾許知難辨,紫闕千番夢不還。痛飲清風推健筆,高歌好雨兆鄉關。(某《世間路15》)這是平起仄收不入韻式。再如:碧草茵茵妝閣秀,鉛華淡淡女兒紅。文蓬日盛軒亭竹,不慕蓬萊慕字僮。(某《雜感》)這是仄起仄收不入韻式。二、押韻要求:1、押韻位置:在每個偶數句的句末。即「韻腳」(序三已述)。2、首句問題: 在前面「押韻模式」里已經提及,首句仄收不入韻,平收須入韻。通常五言者首句不入韻為多,七言者首句不入韻為少。首句入韻與不入韻常與首聯是否對仗有關,首聯對仗,則首句仄收,不入韻;首聯不對仗,則首句平收入韻。若首聯既不對仗首句亦不入韻,這樣不是不可,只是效果不好,顯得低能,尤其是七絕。3、押平聲韻:格律詩一般只用平聲韻。有極少仄韻的,那屬於不規範類。4、一韻到底:格律詩不允許中途換韻,韻腳只能是同組韻部的字,除了首句押韻可借鄰韻外,其它韻腳不可用鄰韻的字,否則,就是「出韻」,出韻的詩不能算作標準的格律詩。唐以後直至近代,儘管實際語音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人們寫格律詩依然依照「平水韻」,平水韻儘管產生於宋,但是對唐以來詩人們的格律詩用韻之歸納,平水韻把韻部並為106,即平聲30(上下平各15)、上聲29、去聲30、以及入聲17。三、常見韻病:1、湊韻俗稱掛韻腳。即所押之韻,與全句意義不相貫串,而勉強湊合也。如唐詩「黃河入海流」句,若變「流」為「浮」字,便為湊韻,初學最易犯此,所當切戒。2、落韻:落韻即出韻。如一首詩中通體全押一東韻,而一字忽押二冬韻,一東與二冬雖古韻可通,然用諸古體時則可,用諸今體詩,即為落韻,學者宜慎之。3、重韻:重韻就是一字兩義而並押之,謂之重韻。如耳為五官之一,又為語助辭;干為干涉之義,又可作干戈解。一詩中兩義同押,前人間亦有之,但初學終以不犯為是。4、倒韻:倒韻者,將二字顛倒而就韻。如古詩「新書置後前」句,變前後為「後前」,即所謂倒韻。有的倒用尚無礙,而有的倒用則意思不同,因此,反對倒韻。5、啞韻作詩應當選擇聲音響亮之韻押之,自然音調高超。若用啞韻則非但詞句不挺,全詩亦會因之萎弱。6、僻韻僻韻又名險韻,如一先韻之仚字,訓輕舉。二蕭韻之釗字,訓遠;單字只義,用之易近湊合。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與題適相切合音,則亦不妨押之。7、同義韻一韻中有數字同義者,如六麻之花葩,七陽之芳香,十一尤之憂愁,意義皆同,若一首詩中並押之,未免重複可厭。8、字同義異韻字有實字虛用者,亦有虛字實用者。如一東韻之風字,不當作諷刺之風字押;四支韻之思字,不當作意思之思字押。若誤用則便有出韻失黏等弊。初學最宜審慎。四、兩點體會:1、關於今韻:新韻今韻要了解、熟悉,但寫詩做好不用它。2、古韻實用:古韻(這裡主要指平水韻)中的同部韻字按普通話讀來很多不算順口,而押韻的目的通俗說來卻正是為了順口,為了解決這裡面的差異,建議在依古韻時能考慮當今的讀音來組韻,如寫一首詩拈十灰中的「梅」韻,其它韻字則可選擇與梅發音近似的字來做韻腳,如「催、回、陪、雷」等;若是拈了「開」韻,則可選擇「台、來、才、埃」等做韻腳。如:孤峰峙立水之隈,薏苡完珠遏浪回。千古江流接河漢,一肩道義鎮風雷。 聽濤豈待殘詩詠,試劍何驚斷石摧。洞轉迷離歌澹蕩,彌珍底蘊壘嵬嵬。(某《伏波洄瀾》)韻腳「隈、回、雷、摧、巍」。而下面這首:點墨凝胸一鑒開,怡然學筆示文才。不求玉馬登高第,但喜金風拂楚台。 幾度煙花涵雨失,十年霜劍化霓來。通途直徑雲山裡,擷片雲裳把夢裁。(某《世間路》)韻腳則是「開、才、台、來、裁」。再如十三元韻中,若拈了「門」韻,其它韻字則選擇與魂語音相近的如「村、痕、豚、溫」等,如: 依然臘酒復雞豚,未若遺風舊僻村。隔煙花空絢眼,穿欄笑語枉盈門。 蘆銜豈為顰眉拒?芥拾還期假夢溫。少小殷情雨中匿,一懷濤涌大江奔。(某《年味》)韻腳「豚、村、門、溫、奔」。若是拈了「原」韻,其它韻則選擇如「原」讀音相近的字,如: 朝迎旭日壺中煮,晌過桑生井底翻。霧起樓台人薜荔,花開彼岸葉紛繁。牛山魄聚淹三徑,灞水魂飄合九原。性命如煙瞬堪息,歌聲怎奈淚聲喧。(某《由汶川地震感嘆生命之脆弱》)韻腳「翻、繁、原、喧」。3、白腳音調:為了體現鏗鏘頓挫的抑揚感,白腳音調可在上、去、入聲中錯開使用。如: 《由汶川地震感嘆生命之脆弱》白腳順序:「煮(上)、荔(入)、徑(去)、息(入)」。《世間路》白腳順序:「第(去)、失(入)、里(上)」等。 這個不作要求,但對於入聲,做好是錯開,不要連用。 在單聯里,白腳音調隨意。

【詩詞的格律】【格律】格律,指一系列中國古代詩歌獨有的,在創作時的格式、音律等方面所應遵守的準則。中國古代近體詩、詞在格律上要求嚴格,其他如古體詩、現代詩歌、歐化詩歌等沒有確定的、嚴格的格律要求。【格律的來由】 格律本來自音樂,在音樂散佚後,經研究者總結古詩歌的共同規律,便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格律。【格律的要素】 詩詞格律一般有四大要素:用韻、平仄、對仗、字數。其中律詩最為嚴格,必須滿足全部要素。近體詩中的絕句以及詞、散曲一般不需要對仗。古體詩相對最為寬鬆,一般只有不嚴格的用韻的概念。【近體、古體】 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古人這麼叫,我們現在也跟著這麼叫,雖然它其實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齊梁體」,就被稱為古體。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古體和近體在句法、用韻、平仄上都有區別:句法:古體每句字數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參差不齊)都有,每首的句數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律詩規定為八句,絕句規定為四句,多於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用韻:古體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體每首隻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數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可以在偶數句押韻,也可以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近體只在偶數句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 押,七言多押),其餘的奇數句都不能押韻;古體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一般只用平聲韻。平仄:古、近體最大的區別,是古體不講平仄,而近體講究平仄。唐以後,古體也有講究平仄,不過未成規律,可以不管。古體詩基本上無格律,所以以下只講近體詩。【用韻】 **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後一切韻書的鼻祖。宋人增廣《切韻》,編成《廣韻》,共有二百餘韻。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並不完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郁編的《平水韻》,以後的詩人用韻也大抵根據《平水韻》。《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並不存在聲調上的差別。近體詩只押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 部的韻目(每韻的第一個字):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下平聲:一先、二蕭、三餚、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光是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屬於不同韻的,在現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餚和豪,先、鹽和咸,庚和青,寒和刪,等等。如果我們具體看一看各個韻部裡面的字,又會發現一個相反的情況:古人認為屬於同一韻的,在今天讀來完全不押韻。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是近體詩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現代人寫近體詩,當然完全可以用今韻。如果要按傳統用《平水韻》,則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讀古詩更是如此。這些不同,有時可以藉助方言加以區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讀多背了。【四聲】 漢語聲調有四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現。梁武帝曾經問朱異:「你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麼意思?」朱乘機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福?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中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梁武帝接著又問:「為什麼?天子壽考?不是四聲?」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時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麼是入聲。那麼什麼是入聲呢?就是發音短促,喉嚨給阻塞了一下。一類 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類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閩南語和粵語中,還完整地保留著這四種入聲,在吳語中則都退化成了較不明顯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聲,並不真地發出t,p,k音。塞音在發音時要先把喉嚨阻塞一下,然後再送氣爆破出聲。在入聲中,只有阻塞,沒有送氣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語在發這個詞時,並不真地發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說是一種入聲(此舉例有誤,英語不論英音美音,讀stop時是要發出爆破音P的,不過有例外:其後緊跟一個輔 音開頭的單詞的話,為了連讀的需要,P將只做嘴型不發音)。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原來發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一樣。比如「乙、億、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在普通話讀來毫無差別(用閩南語來讀,則分得清清楚楚,分別讀做ik,it,ip)。入聲的消失也導致了古、今音聲調的不同。一部分古入聲字變成了現在的上、去聲字,還屬於仄聲,我們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卻變成了平聲字(陰平或陽平),這就值得我們注意了。前面「天子萬福」的「福」字就是這種情況。常見的入聲變平聲字有:一畫:一二畫:七八十三畫:兀孑勺習夕四畫:仆曰什及五畫:撲出發札失石節白汁匝六畫:竹伏戍伐達雜夾殺奪舌訣決約芍則合宅執吃汐七畫:禿足卒局角駁別折灼伯狄即吸劫匣八畫:叔竺卓帛國學實直責詰佛屈拔刮拉俠狎押脅傑迭擇拍迪析極刷九畫:覺(覺悟)急罰十畫:逐讀哭燭席敵疾積脊捉剝哲捏酌格核賊鴨十一畫:族瀆孰斛淑啄脫掇郭鴿舶職笛襲悉接諜捷輒掐掘十二畫:菊犢贖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鑿博晰棘植殖集逼濕黑答插頰十三畫:福牘輻督雹厥歇搏窟錫頤楫睫隔謫疊塌十四畫:漆竭截牒碣摘察轄嫡蜥十五畫: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額十六畫:橘轍薛薄繳激十七畫:擢蟋檄十九畫:蹶二十畫:籍黷嚼講保留有入聲的方言的人,要識別這些入聲字自然毫無困難,只要用方言來念就行。對講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據聲旁進行歸納幫助識別,比如「福幅輻蝠」「繳激檄」,但大多數還是只能死記硬背。現代人寫舊體詩,完全可以根據現代四聲來寫。但寫舊體詩本來就是因為好古,有人願根據古代四聲來寫,也無可厚非,那就要特別注意這種入聲變平聲的字了。用普通話讀古詩,碰到這種字怎麼辦呢?我以為,為了保持聲調的和諧,不妨讀成去聲。去聲較低沉,再讀得短促一些,聽上去就有點象入聲了。實際上,這類入聲字 ,有的人就習慣讀成去聲,如「一、幅、輻」,很多人都讀成去聲。【律句】 漢語雖有四聲,但在近體詩中,並不需要象詞、曲那樣分辨四聲,只要粗分成平仄兩聲即可。要造成聲調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才不單調。漢語基本上是以兩個音節為一個節奏單位的,重音落在後面的音節上。以兩個音節為單位讓平仄交錯,就構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稱為律句。對於五言來說,它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這兩種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謂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們若要製造點變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後一字移到前面去,變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除了後面會講到的特例,五言近體詩無論怎麼變化,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七言詩只是在五言詩的前面再加一個節奏單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七言近體詩無論怎麼變化,也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這些句型有一個規律,就是逢雙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與第四字相反,如此反覆就形成了節奏感。但是逢單卻可反可不反,這是因為重音落在雙數音節上,單數音節就相比而言顯得不重要了。我們寫詩的時候,很難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寫絕句時也許還辦得到,寫八句乃至更長的律詩則幾乎不可能。如何變通呢?那就要犧牲掉不太重要的單數字,而保住比較重要的雙數字和最重要的最後一字。因此就有了這麼一句口訣,叫作「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第一、三、五(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後一字的平仄則必須嚴格遵守。這個口訣不完全準確,在一些情況下一、三、五必須論,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後面我們會談到,但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看如何由這些基本句型構成一首完整的詩。【粘對】 我們已經知道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怎樣由這些句子組成一首詩呢?近體詩的句子是以兩句為一個單位的,每兩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類推)稱為一聯,同一聯的上下句稱為對句,上聯的下句和下聯的上句稱為鄰句。近體詩的構成規則就是:對句相對,鄰句相粘。對句相對:是指一聯中的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如果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就是:平平仄仄平同理,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下句就是:仄仄仄平平第一聯上句如果不押韻,跟其它各聯並無差別,如果上、下兩句都要押韻,都要以平聲收尾,這第一聯就沒法完全相對,只能做到頭對尾不對,其形式也不外兩種:平起: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起: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除了第一聯,其它各聯的上句不能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韻,必須以平聲收尾,所以五言近體詩的對句除了第一聯,只有這兩種形式。七言的與此相似。再來看看鄰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來是相同,但是由於是用以仄聲結尾的奇數句來粘以平聲結尾的偶數句,就只能做到頭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聯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下一聯的上句要跟上一聯的下句相粘,也必須以平聲開頭,但又必須以仄聲收尾,就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為什麼鄰句必須相粘呢?原因很簡單,是為了變化句型,不單調。如果對句相對,鄰句也相對,就成了: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第一、第二聯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謂齊梁體律詩,就是只講相對,不知相粘,從頭到尾,就只是兩種句型不斷地重複。唐以後,既講對句相對,又講鄰句相粘,在一首絕句裡面就不會有重複的句型了。根據粘對規則,我們就可以推導出五言絕句的四種格式:一、仄起首句不押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二、仄起首句押韻: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三、平起首句不押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四、平起首句押韻: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五言律詩跟這相似,只不過根據粘對的原則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押韻的五言律詩是: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根據粘對規律,還可以十句、十二句……無限地加上去,而成為排律。【孤平和三平調】 前面講到「一三五不論」並不完全正確,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須論。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這一句的第三個字是可以不論的,用平聲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聲,就成了:仄平仄仄平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在唐詩中極少見到。前引杜詩「臂懸兩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這樣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老杜有意寫過不少拗體近體詩,這種探索另當別論。如果第一字非用仄聲不可,怎麼辦呢?可以同時把第三個字改成平聲:仄平平仄平這樣就避免了孤平。這種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所謂「孤平」,是專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 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還有一種情況,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在這種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聲字,如果用了平聲字,成了:仄仄平平平在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近體詩時必須盡量避免,而且無法補救。同樣,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只要能夠避免孤平和三平調,「一三五不論」就是完全正確的。【對仗】 律詩的四聯,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按照規定,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絕句的兩聯也是可對可不對。排律的首聯可對可不對,中間各聯都必須對仗,最後一聯不對,以便結束。對仗的第一個特點:是句法要相同。對仗的第二個特點: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對。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對仗,在詞、曲中是允許的,在近體詩中則絕不允許。實際上,除非是修辭的需要,在近體詩中必須避免出現相同的字。對仗的第三個特點:是詞性要相對,也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代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如果要對得工整,還必須用詞義上屬於同一類型的詞(主要是名詞)來相對,比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數目對數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人事,生物對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義詞。前面所舉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星」對「月」是天文對,「野」對「江」是地理對,而「垂」對「涌」,「平」對「大」,「闊」對「流」,也都是在詞義上 屬於相同類型的動詞、形容詞的相對。像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 有一些對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叫做借對。

【格律改革的新探索】劉嘉立在「關於律詩(含律絕)平仄問題的探索」一文中,認為律詩的格律包含有聲韻、結構、對仗等幾個方面,而聲韻又分為平仄和用韻兩個方面。在對待律詩平仄的問題上,該文認為平仄屬於聲韻的範疇,而聲韻又可溯源至樂律。藉助聲律上的抑揚頓挫(平仄)來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是漢語詩體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漢語詩體的獨有優勢。但是,正如武術上入門可練一種套路,音樂上入門可練一支曲子一樣,限定了的平仄形式乃是掌握聲 律技巧的基礎,而不是聲律技巧的全部。為了更好的運用聲律技巧來表現複雜的客觀事物和主觀情感,必須超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等有限的幾種平仄組合形式。關於律詩(含律絕)平仄問題的探索律詩的格律包含有聲韻、結構、對仗等幾個方面,而聲韻又分為平仄和用韻兩個方面。在對待律詩平仄的問題上,青年作家劉小烽先生融匯自然門「動靜無始,變化無端,虛虛實實,自然而然」的宗旨,實踐彰顯了一種新的理念。平仄屬於聲韻的範疇,而聲韻又可溯源至樂律。《史記?刺客列傳》:「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嗔目,發盡上指冠」。這裡所說的「變徵之聲」與「羽聲」就是古樂律中的變徵調式與羽調式。調式的變化產生了「士皆垂淚涕泣」與「士皆嗔目,發盡上指冠」兩種不同的情感感染效果。這也就是說,根據不同的表現需要,人們可以選用不同的調式以造成最好的表現效果。用現代樂理來比擬,亦是如此。七聲音階的七種調式,用十二律定音,可產生多至八十四種 調式。調式的變化加上「刀來咪法索拉希」的組合變化,便可以用來表達人們豐富的情感和人間萬象。但是,我們試想,如果樂律只允許用一種調式,而且「刀來咪法索拉希」的組合也只許採取「刀刀來來法法咪」的形式,那麼世界上還會有進行曲與抒情曲的分別,還會有那麼多美妙的音樂嗎?顯然是不會的。於是,從這一點出發來觀察律詩的平仄,就會發現:1、 講究平仄的本意在於追求聲律上的抑揚頓挫2 、追求聲律上的抑揚頓挫,是為了更好的表現人們思想感情的起伏跌宕。於是我們又會發現:律詩的平仄組合僅有「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等有限的幾種形式,而且基本上是平仄兩兩相間。所以,無疑這種平仄組合所造成的「抑揚頓挫」是非常單調的,它的表現域是相當有限的。講到這裡,也許人們還會有這樣的疑問:既然如此,那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律詩的表現力為什麼還會這樣豐富多彩呢?這是因為:律詩的表 現力所以會豐富多彩,並不是依靠了這種單調的平仄組合。那麼,怎樣對待律詩中的平仄問題呢?漢語是一種講究聲韻美的語言,所以藉助聲律上的抑揚頓挫(平仄)來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是漢語詩體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漢語詩體的獨有優勢。律詩平仄形式的限定,對於人們掌握以聲律頓挫增強詩意表達的技巧,以及增加人們對聲律的重視,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正如武術上入門可練一種套路,音樂上入門可練一支曲子一樣,限定了的平仄形式乃是掌握聲律技巧的基礎,而不是聲律技巧的全部。所以,單單死守業已限定的平仄形式是非常不夠的。舉例來說,在表現情感 的較大起落時,兩兩相間的平仄形式,往往不如連用數個平聲而後突然出現仄聲,更符合情境。譬如:《天有霓裳?心淚》:「冷雪冬雲凄凄風,凄凄風吹凄凄人,兩處瑩台留心淚,一生為酬廿年恩」。開頭兩句,全用平聲,使人在一平到底的吟詠中,隨著作者情感的變化,心緒益趨深邃低沉,越讀越冷。第三句「兩處瑩台留心淚」出現三個仄聲,第四句「一生為酬廿年恩」出現兩個仄聲——間或出現的仄聲又使人感到了作者在冷風凄凄中的情感波動,其效有如音樂之迴環低沉,若泣若訴。很顯然,這首詩如果採用一般的兩兩相間的平仄組合形式,是很難產生這種效果的。所以,因應不同情境而采不同的平仄形式是非 常必要的。所以,科學的理念並不是要不要講究平仄的問題,而是如何使平仄更符合不同詩作內在氣韻律動的問題。業經限定的律詩的平仄組合形式,只是運用平仄技巧的基礎形式。所以,正如氣功中意守丹田,妙在似守非守,而反對死守一樣。對於律詩平仄的基礎形式,其高妙境界亦在於似守非守。七律即七言律詩的簡稱。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聲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韻到底,當中不換韻。律詩的四聯,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按照規定,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七律有四個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末了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仄仄平平仄仄平,末了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仄仄平平平仄仄,末了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平平仄仄仄平平,末了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這四種句式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由此構成七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說明:〇表示平;◎表示平可做仄;●表示仄;⊙表示仄可做平。第一種格式:首句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〇⊙●●〇〇韻⊙●〇〇●●〇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〇〇●●句◎〇⊙●●〇〇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〇⊙●〇〇●句⊙●〇〇●●〇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〇〇●●句◎〇⊙●●〇〇韻第二種格式:首句平起仄收式,為第一種格式後半首的重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〇⊙●〇〇●句⊙●〇〇●●〇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〇〇●●句◎〇⊙●●〇〇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〇⊙●〇〇●句⊙●〇〇●●〇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〇〇●●句◎〇⊙●●〇〇韻第三種格式:首句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〇〇●●〇韻◎〇⊙●●〇〇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〇⊙●〇〇●句⊙●〇〇●●〇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〇〇●●句◎〇⊙●●〇〇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〇⊙●〇〇●句⊙●〇〇●●〇韻第四種格式:首句仄起仄收式。為第三種格式後半首的重疊。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〇〇●●句◎〇⊙●●〇〇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〇⊙●〇〇●句⊙●〇〇●●〇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〇〇●●句◎〇⊙●●〇〇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〇⊙●〇〇●句⊙●〇〇●●〇韻


推薦閱讀:

【專題】蘇珊米勒占星入門基礎(2014年修訂版完)
形氣風水日課基礎(續)
《四柱陰陽經·基礎篇》
三合風水基礎之二:三合派別知多少?

TAG:中國 | 詩詞 | 基礎 |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