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 禮儀 常識 知識 (附:社會交往中禮儀稱呼的學問)
社交禮儀常識
為什麼要學習禮儀?因為中國是千年文明古國,是千年文化古國,是千年禮儀之邦,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做有禮儀修養的文明人。
社交禮儀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是指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具備的基本素質和交際能力。社交在當今社會人際交往中發揮的作用愈顯重要。通過社交,人們可以溝通心靈,建立深厚友誼,取得支持與幫助;通過社交,人們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資源,對取得事業成功大有獲益。
1、 什麼是禮儀?
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行為規範與準則。禮儀具體表現為禮貌、禮節、儀錶、儀式等。
2、 禮儀是由哪幾項基本要素組成?
禮儀是由禮儀的主體;禮儀的客體;禮儀的媒體;禮儀的環境等四項基本要素所構成的。
3、 什麼是禮貌?
禮貌是指人們在相互交往過程中應具有的相互表示敬意、友好、得體的氣度和風範。
4、 什麼是禮節?
禮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表示出的尊重、祝頌、致意、問候、哀悼等慣用的形式和規範。
5、 什麼是儀錶?
儀錶是指人的外表。如容貌、服飾、姿態等。
6、 什麼是儀式?
儀式是指在特定場合舉行的、具有專門程序、規範化的活動。如發獎儀式、簽字儀式、開幕式等。
7、 禮儀的六個基本特徵是什麼?
共同性、繼承性、統一性、差異性、階級影響性、時代發展性。
8、 禮儀的四個原則是什麼?
(1)尊重的原則;(2)遵守的原則;(3)適度的原則;(4)自律的原則。
9、 禮儀的功能有哪些?
(1)它有助於提高人們的自身修養;(2)它有助於人們美化自身,美化生活;(3)它有助於促進人們的社會交往,改善人們的人際關係;(4)它有助於凈化社會風氣,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10、 為什麼要講究禮儀?
講究禮儀並非是個人生活小節或小事,而是一個國家社會風氣現實反映,是一個民族精神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誌。
11、 禮儀對社會的作用是什麼?
對社會來說,禮儀能夠改善人們的道德觀念,凈化社會風氣,提高社會文化素質。
12、 禮儀對個人的作用是什麼?
對於個人來說,禮儀可以建立自尊、增強自重、自信、自愛、為社會的人際交往鋪平道路,處理好各種關係。
在社交的一般場合,應該做到的基本禮儀有哪些呢?
1、請人幫忙時,不告訴對方事情的性質,上來就問有沒有時間,是十分欠考慮的。對方說沒時間吧,怕是好事兒,一會不好改口;對方說有時間吧,萬一是棘手的事情那又怎麼拒絕呢?
2、不要在人前玩手機。手機響了要說聲抱歉,經過別人允許後再查看。(手機是社交大殺器)
3、在一個場合聽到的對話不要在另一個場合講起,也不要表現出自己知道的樣子。
4、請求別人幫助時不僅僅是說聲謝謝就行的,還要知道分寸。每請別人幫一次忙就是欠下一個人情。別人即使只是舉手之勞,你也不能表現出你認為是『舉手之勞』的樣子,別人這麼說或許只是謙辭,你這麼說就是傲慢加傻缺了。
5、在家裡招待客人時也要穿戴整齊。很多人在自己家裡,就想當然很隨便,殊不知此時你的家也成了社交場合。
6、有女士在場時,先幫女士安排座位,自己再坐下,如果女士離席或中途入席,應起身。入席時,把上座讓給別人。
7、當有認識的人加入社交場合時,一定要將身邊的人介紹給對方。介紹時,應將地位輩分低的介紹給高的,男性介紹給女性。遇上或者打電話給不太熟的人,一定要做自我介紹。在社交場合自我介紹時,請說「我叫XX」,而不是「我是XX」。
8、不要當面誇獎領導,有阿諛諂媚之嫌。
9、不要拿別人的弱點或生理缺陷開玩笑,即使擦邊也是不合時宜的,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心!
10、不要發表動機揣測、價值判斷的言論。除非真正有修養,很少有人能做到這點。
禮儀小姐
11、開會、聚會、見客戶、約會等,切忌遲到。遲到會讓對方覺得你沒誠意也沒禮貌!甚至會影響到會談成果!但是到別人家做客時,不要早到,而且請記得要根據主人的喜好帶上一份禮品。
12、邀約別人時請至少提前一天。
13、吃飯時,不要吧唧嘴,不要嘴含食物說話,不要用自己的餐具給別人夾菜或者舀湯,更不要到別人碗里夾吃的。
14、咳嗽,打噴嚏時,應避開別人,一般的做法是用臂彎遮掩,防止濺到別人。
15、對給自己提供服務的人表達謝意和保持禮貌。
16、與友人時常保持適當聯繫,不要等到要人幫忙時才想起對方,不然真的會很明顯哦。
17、進入別人的私人領域一定要徵得主人的允許。
18、諾不輕許,故我不負人;諾不輕信,故人不負我。
19、不要用手指指著別人。需要時請用手掌向上的手勢。
20、打電話接電話第一句話一定要說「您好」,掛電話的時候等別人先掛。對長輩和領導,請一定不要先掛電話,一般都不會出現領導等你掛電話這種事,相信我,這是真理。
稱呼的禮儀學問
稱呼,是人與人之間在交往中一方對另一方的稱謂。在日常生活中,稱呼是一種友好的問候,是人與人交往的開始。有形成文明規範的禮貌稱呼,也有朋友之間的"昵稱"、"綽號"。,那麼在交往當中就要注意慎重地選擇稱呼。那麼在選擇稱呼時應該遵循什麼樣的原則呢?
第一,要考慮對方的年齡——見到長者,一定要呼尊稱,特別是當你有求於人的時候。比如:"老爺爺"、"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師傅"、"您老"等,不能隨便喊:"喂"、"嗨"、"騎車的"、"放牛的"、"幹活的"等,否則,會使人討厭,甚至發生不愉快的口角。另外,還需注意,看年齡稱呼人,要力求準確,否則會鬧笑話。比如,看到一位二十多歲的婦女就稱"大嫂",可實際上人家還沒結婚,這就會使人家不高興,不如稱她"大姐"更合適。
第二,要考慮對方的職業——稱呼別人的時候還要考慮到別人的職業。對不同職業的人,應該有不同的稱呼。比如,對農民,應稱"大爺"、"大娘"、"老鄉";對醫生應稱"大夫";對教師應稱"老師";對國家幹部和公職人員、對解放軍和民警,最好稱"同志";對剛從海外歸來的港台同胞、外籍華人,若用"同志"稱呼,有可能使他們感到不習慣,而用"先生"、"太太"稱呼倒會使他們感到自然親切。
第三,要考慮對方的身份——有位大學生一次到老師家裡請教問題,不巧老師不在家,他的愛人開門迎接,當時不知稱呼什麼為好,脫口說了聲"師母"。老師的愛人感到很難為情,這位學生也意識到有些不妥,因為她也就比這學生大不了多少。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稱呼"老師",不管她是什麼職業(或者不知道她從事什麼職業),稱呼別人"老師"都含有尊敬對方和謙遜的意思。
第四,考慮說話的場合——稱呼上級和領導要區分不同的場合。在日常交往中,對領導、對上級最好不稱官銜,以"老張"、"老李"相稱,使人感到平等、親切,也顯得平易近人,沒有官架子。明智的領導會歡迎這樣的稱呼的。但是,如果在正式場合,如開會、與外單位接洽、談工作時,稱領導為"王經理"、"張總"等,常常是必要的,因為這體現了工作的嚴肅性、領導的權威性。
第五,要考慮自己與對方的親疏關係——在稱呼別人的時候,還要考慮到自己與對方之間關係的親疏遠近。比如,和你的兄弟姐妹、同窗好友、同一車間班組的夥伴見面時,還是直呼其名更顯得親密無間,歡快自然,無拘無束,否則,見面後一本正經地冠以"同志"、"班長"之類的稱呼,反而顯得外道、疏遠了。當然,為了打趣故作"正經",開個玩笑,也是可以的。
在與多人同時打招呼時,更要注意親疏遠近和主次關係。
一般來說以先長後幼、先上後下、先女後男、先疏後親為宜。
在交際過程中,稱呼往往是傳遞給對方的第一個信息。不同的稱呼不僅反映了交際雙方的角色身份、社會地位和親疏程度的差異,而且表達了說話者對聽話者的態度和思想感情,而聽話者通過對方所選擇的稱呼形式可以了解說話者的真實意圖和目的。
恰當的稱呼能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不恰當的稱呼則會造成對方的不快,為交際造成障礙。為了保證交際的正常進行,說話者要根據對方的年齡、職業、地位、身份,以及同對方的親疏關係和談話場合等一系列因素選擇恰當的稱呼。
推薦閱讀:
※十二生肖的排序,太有學問了!
※蓋被子有學問,親~你蓋對被子了嗎?
※手紋掌紋學問大,正確認識手相的完整介紹
※財神分三類 供奉有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