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明確具體的語文課程內容(《語文學習》07年9期「爭鳴」)

呼喚明確具體的語文課程內容

陳家彥

  一、語文課程內容不明確帶來的問題

  語文作為一門課程,必須有相應的課程內容,給教學一個「應該教學什麼」的規定。但看一下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除了幾條要求外,未給我們具體明確的陳述,既無內涵界定也無外延限制。

  課程內容體現在教材中。現行教材為單篇選文集錦,但在一篇篇的課文里,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無所不有,天文地理花鳥蟲魚無所不包,這些選文是如何去體現課程內容的?哪些是屬於課程內容的知識?「用教材教」教什麼?廣大教師昏昏然茫茫然。

  課程內容不明確的語文教學,其現狀如何呢?

  先看教師的教。課程內容不明確的文選本教材,給教師的教帶來了極大的自由空間,但同時也帶來了極大的混亂。除少數精英教師外,在廣大教師那裡,他們「悟」來「悟」去,還是不明白到底應該教什麼、怎樣教。於是,只得遇風就去講風,遇雨就去講雨,「左司馬」也好,激光也好,都得去鑽研;什麼手法新鮮就用什麼手法,什麼理論時髦就趕緊運用什麼理論,啟發引導、合作探究、原型批評、接受主義理論,或什麼與什麼整合理論等等層出不窮,甚至還有人運用麻衣相法來分析肖像描寫。總之,語文教學成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我在想,進入某一學期某一單元教材的一篇文章,它是用來完成課程內容的某項教學任務的,只要使用同一教材,基本教學內容應該是不變的吧?但去看一看有關雜誌中刊載的對同一篇文章所寫的教案或教學實錄,其教學內容竟大相徑庭,其茫然與混亂可見一斑。

  再看考。本來體現在教材中每一學期每一單元的課程內容應是相對固定的,有相應的下限與上限,考試的內容本來就應對應於這個區間。但由於課程內容不明確,語文考試也變得無序。以《考試報》上各年級的單元檢測題來說,幾乎都是高考樣式,每張試卷都是語言知識及其運用的選擇題、主觀題,課外現代科技文或社科文及文學作品閱讀的選擇題、主觀題,文言文,課外詩歌鑒賞題等。為什麼這一學期或這一單元沒有學習古典詩歌但考試卻有古代詩歌鑒賞題?以課文外材料設置的題目與這一單元的教學有什麼關係?它檢測這一單元的哪些課程內容?這些問題實在讓人無法明白。而且這些試卷高一的給高二考,高三的給高一考也無不可。高考試卷里不能說沒有我們教學中所教的知識內容,但這顯得如水中月鏡中花一般,讓人難以捉摸。學與考的不關聯會給教學帶來很大的消極影響。

  再看學生的學。語文到底要學什麼?具體到一篇課文,這是好明白的,但所學習的這一篇課文中的這些知識到底是課程內容的哪一點就很難讓人明白了。而學了一篇文章或一冊書於考試於整個語文能力的提高有什麼用,學生也很難清楚。大多數的學生都會感覺到,對教材的學習並不能讓他們獲得更多的人生的和考試的信息,他們也沒有閑適的心境和更多的時間去與作品中的世界共鳴,也不會把閱讀教材作為一種消閑娛樂。而當無數次的模擬考試讓他們知道學習教材無助於考試拿高分,學了好多課文卻無法獲得解答語文題的方法和技巧時;當認真地學而考試也難保證取得好分數,有人不學也能得好分數時,他們的熱情和信心就開始枯萎了。也許有人會說,學好語文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但他們看到,語文成績好的學生數理化成績並非都好,「文化崑崙」錢鍾書當年考大學語文拿第一但數學就是倒數第一,華羅庚當年的語文成績也不好。語文對於其他學科的幫助他們感覺不到。

  課程內容的不明確,成為一線語文教學的瓶頸,使語文教學今天仍然困境重重,步履維艱。

  二、明確高中語文課程內容應突破的問題

  我們認為,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就是語文教學的中心任務,也是根本任務。語文能力就是「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能力,具體一些,就是解讀言語、文章和表述所見所思所感的能力。而語文能力外的其他能力的培養如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協作能力是所有學科都要擔負的任務,這些並不是語文學科所獨有的任務,不是獨立的課程內容,它只是在進行語文教學活動時所要堅持的一種理念,所要遵循的一個前提。我們反對把語文課上成政治思想課,同樣也堅決反對把語文課上成其他的人文課,反對異化語文。

  高中教育是基礎教育,高中語文是基礎學科,高中的語文能力就是基礎能力,是適應將來學習、生活和工作的能力。既然是基礎,要求就不能過全過高,學生不可能在中學就樣樣都會樣樣都懂。因此,中學應該有一個較明確的初級階段式的能力目標,這個能力目標不以大學為標準,不能以一個人應該具有的能力為標準,而只能是中學生的標準。否則,永無止境的開掘、論爭與追求,其結果就會讓中學不堪重負。

  與基礎能力相對應的是達成這個基礎能力的課程內容。高中階段的課程內容,應該有明確的範疇,每一學期每一階段應該有什麼、處於何種程度都要具體明白且要有明確的上限和下限,體現出循序漸進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不能是無所不包,樣樣齊全,只能是無限中的有限,只能是為達成基礎能力的有效的內容,有效的知識。固然,語文現象隨處可見,語文知識隨處可學,語文能力隨處可練,但之所以要有高中語文學科,要有語文課堂,目的在於通過有限的中學課程內容的教學,集中地高效率地掌握和達成適用於將來的學習工作生活的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大語文」是語文,但並非都是中學階段應掌握的課程內容。

  教材是體現與闡釋課程內容的,需要有適合課程內容的語文教材。其實,如果課程內容確定了,那麼教材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使是文選式教材,無非是把這個課程內容分化到每一冊書每一單元甚至每一篇課文而已。有人就對高中詩歌所有單元進行重組,目的大概就是想以自己擬定的課程內容來貫穿課文。或許有人會問,每個人都仿照去建立一個課程內容不就得了嗎?這是不符合實際的。課程內容須由國家統一確立才行。

  教材難以突破的是文選式體例。很多人說,「教材無非是例子」,是「用教材教」,即用教材來例解或教課程內容。能不能有一種以課程內容為綱、以文章為目的教材?比如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為內容設置一個單元,對於這個單元的方方面面的知識內容,用幾篇文章來例解。教學就圍繞這一內容進行,雖然這些文章可以用來學習諸如概括要點、分析中心、鑒賞藝術特點等內容,但這一單元教學的中心任務不能偏離,完成中心任務之後,你要再教學什麼、訓練什麼都行。語文還可不可以像數學分成代數、幾何、三角函數那樣,把教材分成如經典作品整合性閱讀、實用文閱讀、寫作一類的形式?當然這樣做也許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但只要注意克服,或許能走上一條新路。

  有了明確有序的課程內容及教材,教學就有了明確的依據,這樣教師就不會遇上風就講風,遇上雨就講雨,遇上「左司馬」就談古代官制,遇上激光就去講激光了。那樣寫下的教案與課堂實錄,無論怎樣的變化不同,其課程內容是不變的。而在方法的選取與運用上,無論怎樣的不同,都是為了最便捷地完成課程內容的教學任務,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最大可能地提高學生語文能力。

  有了明確有序的課程內容及教材,那麼每一學期每一單元教學什麼是具體明確的,各個單元各個學期的考試內容也是具體明確的,就不會含混不清,就不會是高一的題可以放在高二考、高考題也可以放在高一考。而高考,形式可以花樣翻新,但與課程內容應緊緊相連,很多在業餘學習中把握的要在大學才去掌握的知識內容,比如律詩寫作、對聯、猜謎語等沒必要納入高考。

  建立明確具體的課程內容,可以大大減少一線教師的教學困惑,可以使學生語文學習更為具體有效,或許將會給語文教學帶來新的局面。
推薦閱讀:

關於《我的偶像》600字作文範文?
八年級下冊語文期中複習提綱
一封家書作文怎麼寫?
關於我的同桌的作文要怎麼寫?

TAG:學習 | 文學 | 語文 | 課程 | 內容 | 語文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