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曆與農曆的區別

陰曆與農曆的區別根據《高級漢語詞典》
陰曆:據月球繞地球運行的周期而制定,通常所說的「陰曆」指中國舊時用的曆法,就是夏曆。也說「農曆」。

農曆:曆法的一種,一般就叫陰曆。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十九年里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便於農事。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曆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曆。也叫「舊曆」。
根據《辭海》(1979年版)解釋
陰曆:全稱「太陰曆」。曆法的一種。我國在辛亥革命以前所用的「陰曆」,其實是陰陽合曆。陰曆的特徵是: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而定,平均值大致等於朔望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歷年的長短只是歷月的整倍數,和回歸年無關,歷月和四季寒暑無關。……
農曆:即我國舊曆(陰陽曆)。二十四節氣起源於我國舊曆,而節氣對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舊曆叫做「農曆」。節氣的確表示四季寒暑變化的時間,但它們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的,應該屬於陰陽曆中的陽曆部分,所以把舊曆叫做「農曆」是不恰當的。
1979年版《辭海》的釋義是準確的,並已指出:把舊曆叫做「農曆」是不恰當的。
而時間上更近的《高級漢語詞典》,則完全把陰曆和農曆混為一談。電視、報紙、廣播、掛曆,幾乎從來都在把陰曆和農曆混為一談。所以在中國,分得清陰曆和農曆的人微乎其微。看來,我們的知識水平實實在在是退化了!年:作為一個時間單位,是指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次所需的約365.25太陽日的周期。
月:

陽曆中的月,把一年365天分成大致相等的十二份,其中一份的單位就叫做「月」。每一個月的長短是固定的,閏年在二月多一天。陰曆中的月,是指月球環繞地球公轉一次所需的約29.5個太陽日的周期,與月相掛鉤,能表現月亮的圓缺變化。
把陰曆和農曆混為一談的矛盾在於:陰曆中的「月」長只有29天或30天,一年十二個月只有354天或355天,這與「年」的實際長度365天相差約10天。為了讓陰曆的月「套」上陽曆的年,陰曆有一個「十九年七閏」的方法,也就是找到了陰曆的「月」和陽曆的「年」的「最小公倍數」。在陰曆中,基本上每三年里就有一個閏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共383天或384天。問題就這樣出來了,四季變化,寒暑交替,人類種植農作物,依據的是355天,還是384天?顯然都不可能,我們只能依據365天!所以,農曆只可能是陽曆。那麼中國究竟還有沒有農曆呢?當然有,但決不是所謂陰曆,而是二十四個節氣。我們不是每年的陽曆二月四日立春嗎?(陽曆閏年後的那一年為二月五日)時間基本固定。因為這二十四個節氣就是根據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次的周期推算制定的,把365天除以24,平均約15天一個節氣。稍為注意看日曆的人都會發現,二十四個節氣和陽曆的日期對應基本上是不變的。
由於這個常識的缺失,就有了「寡年」一類極其荒謬的說辭,愚昧和迷信沉渣泛起,流行猖獗。
所以我想,還是把立春當春節過的好。

陰曆、陽曆、陰陽合曆人類的生活與生產總離不開時間與空間,自己怎樣才能記住,向別人怎樣才能表達清楚以至準確地記錄某一事件,某一現象,都須要有一種固定的方法,這就是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問題。 

人們最容易觀察到的是日出、日沒、晝夜循環構成的一天,再長一些是月亮圓缺循環不已的月,更長一些是寒暑季節循環變化的年。經過長期的觀察,人們發現月亮圓缺循環一次(朔望月)大約是三十天或二十九天,季節循環一次(回歸年)大約是365或366天。如果不按這些標準,改以太陽,月亮在天球的恆星背景中的方位為標準,則在天文學上還有恆星月(比朔望月短些)和恆星年(比回歸年長一點)。其他還有近點月、交點月等,這裡就不去講它們了。 年、月、日都是周而復始循環不己,本來是無所謂頭和尾的,但人們為了方便總不能不給它規定出一個開頭之處。各民族、各地區、各時代,有不同的規定,於是就產生了互相換算年首、月首的問題。 日的開頭有從天明、平旦開始,從日落開始,從夜半子時開始等幾種計演算法。 月的開頭有從月圓開始和從新月出現開始等幾種計演算法。 年的開頭有從晝夜長度由長變短的冬至開始,和晝夜長度相等的春分開始,和從其他的標誌開始等多種計演算法。 最令人頭痛的問題是一個朔望月不是三十天整,而是二十九天半還多一點。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不能把一天分為兩半,使它的上一半屬於上一個月,同一天的下半天屬於下一個月,那樣太不方便了。一年365天如果規定為十二個朔望月,共354天,則還剩下十一天,朔望月29.5309天和回歸年365.2422天之間沒有一個公倍數,不能形成周期,顧此失彼,怎麼辦? 正是由於對這幾個問題處理的方法不同,在世界上有過干差萬別,各種各樣的曆法。歸納起來不外三種:陰曆、陽曆、陰陽合曆。前兩者只顧一頭,第三種是兩頭兼顧。 先說陰曆,它是單純根據月亮圓缺的周期制定的。所謂「單純」就是它只顧月亮這一頭,不管由太陽與地球的關係而產生的氣候冷熱等季節變化。月亮又叫做「太陰」所以這一類曆法叫做「太陰曆」,簡稱為陰曆。當月亮和太陽正好分處於地球兩邊的時候,柔和的月光通宵達旦地照耀著酣睡的大地,這個月亮最圓的時刻叫做「滿月」,也叫做「望」。由於月亮是時刻都在運動著的;所以嚴格地說來,真正的「望」只是極短暫的一瞬間,一剎那,一般人是觀察不到那樣的細微變化的,通常就把包括真正的「望」這一天全天叫做「望」日,或者簡稱為「望」,這是一種最容易觀察到,最顯著的—種天象。與此相反,當月亮正處在太陽與地球中間的那一天,人們根本無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點形象,這一天就叫做「朔」,在天文學則是指月亮的黃道經度和太陽的黃道經度正正相符合的那一瞬間。天文學家把月相變化的周期,即從朔到朔或從望到望的時間長度叫做「朔望月」,藏曆中稱之為tshes-zla,也可譯為「太陰月」。多年的觀測表明朔望月的長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的平均長度為29天12小時44分,即29.5306日,這是制定曆法非常重要的一個數據,必須牢牢記住。初步可暫時粗略地記為二十九天半。 最典型的陰曆是伊斯蘭曆里用於歷史紀年和宗教祭祀的「月分歷」(區別於用於農業上的「宮分歷」)在我國古代把它叫做「回回曆」。它永遠固定地以十二個朔望月為一年,平均每個月為29.5日,十二個月共354日,閏年在年底增加十日為355日,不設閏月。

另外,我們知道與人類,特別是處於地球的溫帶的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有密切關係的是春暖、夏熱、秋涼、冬冷的氣候變化。這種由春、夏、秋、冬四季循環所構成的年叫做「回歸年。」也就是太陽從最高到最低,再從最低回到最高的周期,它在天文學上嚴格的定義是:「平太陽連續兩次通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根據長期天文觀測的結果,知道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這是制定曆法時又一個非常重要的數據,必須牢牢記住的粗略地可以記為365又四分之一天。古代的歷算家們所得到的數據不是一下子就達到這樣的精確程度,總是隨著曆法的發展,逐步向精確靠近的。

由此可見,回歸年比太陰年(即伊斯蘭教的陰曆年)兩者相差十一天,經過十六、七年就會積累到一百八十天左右,也就是說冬天與夏天要顛倒過來。純粹的陰曆是不設置閏月的,而藏曆與農曆都有閏月,雖然平年也是354或355天,而有閏月的年份則為384天,因此不能說農曆是陰曆,藏曆也不是陰曆,而是陰陽合曆。

2、夏曆、農曆與舊曆

先說「夏曆」這個名稱的來源。漢族早在兩千四、五百年之前就開始使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紀月的辦法,以冬至日所在的那個月為子月,其次月為丑月、又次月為寅月、冬至以前的那個月為亥月。以子月為年首正月者叫做「建子」,其餘類推。有的史書上記載說:夏代建寅、殷商建丑,周代建子,而秦朝建亥。漢朝初年仍建亥,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又恢復夏正建寅。其後各朝各代,雖然曆法多次改換,而建寅這一點始終未變(除去武則天採用周正的很短的幾年)。從採用建寅這一點上說,從漢朝的太初曆到清朝的時憲歷都用了夏正,都可以稱為夏曆,但不是說曆法上的其他成分要素都是夏朝的。這樣,「夏曆」就成了曆法中的一個類名,而不是某一種曆法的專名了。 至於「舊曆」是公元1911年以後才使用的名詞。辛亥革命以後政府宣布採用公曆的紀月紀日方法,相對於這種新的方法而言,人們就把清朝時所用的「時憲歷」叫做舊曆。 「農曆」這個名稱的來源。漢族傳統的曆法中有二十四節,而來源於西方的公曆里沒有完整的二十四節的全套名稱,只有其中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這幾個。二十四節氣起源於漢族古代,而節氣對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又常把舊曆叫做「農曆」。這都是民間習慣形成的名稱。 

3、陽曆與公曆

什麼是陽曆呢?它以太陽的視運動周期,也就是地球繞太陽運動周期為基礎的,因此叫做太陽曆,簡稱為陽曆。它的每一個歷年都近似於回歸年,每一個歷年中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的符合,例如春分點永遠在3月21或22日,不會有大的出入。由於一個回歸年的十二等分約為三十天半(30.4368日)近似二個朔望月,所以陽曆把一年也分為十二個月,實際上陽曆里所謂的「月」,只是個與朔望月無關的空名而已,與月亮圓缺的變化周期根本沒有什麼關係。根據陽曆的日期,我們無法知道月亮的朔望和上弦、下弦,但根據陽曆的月份卻可比陰陽合曆更準確地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 現在世界各國的公曆就是陽曆的一種,所以把我們所說的公曆叫做陽曆不能算錯。不過要知道陽曆是個類名,不是專名,不能反回來說陽曆就是公曆。因為古埃及也用過太陽曆,古羅馬的儒略(Julian)歷和格里高(Gregorian)歷也都是陽曆。格里高歷(或稱格里曆)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公曆。「公曆」是我國人給起的名字,《漢英詞典》上沒有與之相應的英語詞,只有「格里曆」。公曆里雖然沒有二十四節的名稱,可是二十四節在陽曆里有固定的月、固定的日年與年之間最多相差一兩天,而在農曆和藏曆里某一節在月頭、月中、月尾都有可能,沒有固定的日期,因此說二十四節是陰曆的特徵是不對的,它應該屬於陰陽合曆的農曆和藏曆中的陽曆部分,因為它們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的,與太陽無關。

陰曆和陽曆的區別和關係:

陽曆也就是公曆,它是國際通用的。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秒。平年只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一年分做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數積累起來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這一年叫做閏年。所以閏年的二月有29天。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個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此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折衷的歷,就是所謂陰陽合曆。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曆(也有人叫它農曆或陰曆),就是這種陰陽合曆。它跟陰曆一樣,也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夏曆約每過二、三年多一個閏月。「陰曆」又名「太陰曆」,系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再配合地球繞日一周之時數為一年,實際上等於陰陽合曆,我國在民國元年前採用此歷,為與現行之歷相對稱,故名之曰「舊曆」。一般人以為陰曆適合於農家,而名之日「農曆」。 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年所需之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因每月天數不能有奇零,故陰曆一個月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為首,即以朔日為初一日。每年以接近立春之朔日為歲首。 地球繞日一周,即月球繞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內之月數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個月,僅三百五十四日,與歲實相比較,約餘十一日,積至三年,餘三十三日,故每三年須置一閏月,尚餘三日或四日,再積二年,共餘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可置一閏月,平均計算,每十九年須置七閏。以有節無氣之月為閏月,有閏月之年為閏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平年則十二個月

中國農曆計時及時間對照

一.更與點:

1.更
古代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
23時至01時為「子時」
01時至03時為「丑時」
03時至05時為「寅時」
05時至07時為「卯時」
07時至09時為「辰時」
09時至11時為「巳時」
11時至13時為「午時」
13時至15時為「未時」
15時至17時為「申時」
17時至19時為「酉時」
19時至21時為「戌時」
21時至23時為「亥時」
2.點
古代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點24分鐘。二.古代辰制:
1、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
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2、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4、五時辰制。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制。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三.古代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為什麼星期日不叫星期七星期日指的是星期六之後、下一個星期一之前的那一天。星期日的拉丁語名字是diessolis,意思是太陽日;法語是dimanche,來源於拉丁語詞,意思是「主的日子」;英語是Sunday,來源於太陽日;俄語是вокресенье,意思是「禮拜日」。
在古代中國,和現在的日本、韓國、朝鮮,一星期以「七曜」來分別命名,星期日叫「日曜日」。
根據聖經的說法,耶穌是在星期日復活升天的。基督教以星期日作為「禮拜日」,也代替安息日。基督教國家都是在星期日休息、到教堂作禮拜。
西方國家七日一制的稱呼多帶宗教色彩。如基督教徒做禮拜這一天,叫「禮拜日」,七天稱「一個禮拜」,中國為什麼把七日一周叫「一星期」呢?


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停止鄉試、會試,廢除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成立「學部」,袁嘉穀即奉命調入學部籌建編譯圖書局,後任該局首任局長。編譯圖書局下設編書課、譯書課,任務是研究編寫「統一國之用」的官定各種教材。各種教科書的編寫中自然會遇到一個「新名詞」該怎麼處理的問題。1909年,編譯圖書局設立了一個新機構統一規範教科書中的名詞術語。袁嘉穀親自參加了這個館的工作,主持制定了很多統一的名稱。把七日一周制定為中國自己的「星期」,就是在袁嘉穀主持下制定的。
我國古代曆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周,周而復始,稱為「七曜」;西洋曆法中的「七日為一周」,跟我國的「七曜」暗合;日本的「七曜日」更是與其如出一轍。但袁嘉穀感到不順口,使用起來不方便,與同事們商量後,將一周稱一星期,以「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依次指稱周內各日。
這就是既與國際「七日一周」制「接軌」,又具中國特色的「星期」的由來。

在歐洲一些國家的語言中,一星期中的各天並不是按數字順序,而是有著特定的名字,是以「七曜」來分別命名的。七曜指太陽、月亮和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這五個最亮的大行星。其中,土曜日是星期六,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  舊農諺拾遺

農諺,是祖祖輩輩口口相傳的農事季節和農耕人生的經驗總結的諺語。農諺往往與農曆二十四節氣有關。二十四節氣按順序依次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將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便於記憶的節氣歌是:「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暑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我的故鄉在寶山劉行沈楊,因上海城市建設的需要已幾經搬遷,原來老宅的故土,如今是緊挨外環線北沿的綠地公園。故鄉北邊許多以前的農村農田,如今已草木森森,曲徑通幽,高樓林立,別墅成片。往日「日出而出日落而歸」的農耕生活已經遠去,昔日耳熟能詳的農諺,也將慢慢淡出鄉人的生活。然而對我而言,今日重溫這些農諺,仍感十分親切。我自幼貧寒,自少失怙,為掙點工分,六歲開始為生產隊放了八、九年牛。我的牧童生涯讓我對「炊煙裊裊雞犬聞,牽牛荷鋤踏露忙」的農耕生活有一種難解的情結。為了掙點工分,我苦苦讀書之餘,還要參加「三夏」「三秋」的收稻收麥和平時的挑糞除草等農田勞動,耳濡目染了眾鄉親實踐這些農諺的活動,故鄉人勤儉節約,精耕細作的純樸民風深深地影響了我的一生。
    我離開故鄉近五十年了。現在,我趁茶餘飯後的空閑,回憶記下並收集了故鄉關於農作物氣象等農諺的如下點點滴滴,聊作一種對故鄉往事的記憶和記錄,聊作一種對故鄉父老的深情思念……

 

1. 關於大熟作物(水稻,棉花、黃豆等)的農諺:
稻田要干耕,勝過澆趟糞。大雪整苗床,秧苗壯又壯。小麥出穗,正好落谷。
菜子頭上一撮花,種稻人家話出車(油菜子頭上還有點花的時候,要安排牛車稻水的事了)。
穀雨浸谷,立夏落秧。二月清明不忙落谷,三月清明抓緊插秧。清明前後忙落谷。
清明浸種,穀雨落谷。清明浸早稻,立夏插早秧。小滿種晚稻,夏至插晚秧。
蒔秧一日遲,十日也趕不上。立夏落谷芒種插秧。芽長一粒米,落谷最相宜。
不要問爹問娘,小麥出頭好落秧。十成稻子九成扁秧,栽秧要栽蒲秧。
寧願田等秧,不願秧等田。田等稻秧,稻穀滿倉;稻秧等田,沒米過年。
秧好半熟稻,壯秧產量高。娘好囡好,秧好稻好。混水插秧,淺水耘田。
梅里蒔秧,一夜生根。早種半天秧,多吃半年糧。十成收糧,九成靠秧。
栽秧栽得稀,耥稻笑嘻嘻。插秧水汪汪,補秧眼淚淌。
小暑補棵一斗米,大暑補棵一升米,立秋補棵補個屁。
後季稻是季節稻,錯過季節穗頭翹,輪到割稻一包氣,斗米斗出籠糠粞。
過伏不栽稻,栽了收不到。小暑里蒔秧,只撈點錢糧。小暑插老秧,過年賣老娘。
小暑里插秧,只好收點種子糧。秧長三寸,澆擔水糞。插秧賽趕考,收麥如拾寶。
小滿栽秧一兩家,芒種插秧滿天下。五月田,早種一夜高一拳。
小暑發棵,大暑發粗,立秋長穗。人(熱得)往屋裡鑽,稻在田裡竄。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柴船(知了)叫,割早稻 。稻怕胎里旱,還怕老來澇。處暑處暑,處處要水。
處暑里的雨,穀倉里的米。早晨一片金黃,傍晚綠苗成行(雙季稻搶收搶種)。
七月風潮,勝如剪刀。麥怕銹,稻怕瘟。處暑不澆苗(指施肥),到老無好稻。
處暑里的水,穀倉里的米,千車萬車(水稻田裡的水),不及處暑一車(水)。
六月稻田拔棵草,冬至可以吃一飽。大暑不耙稻,收成勿會好。
大暑不耘稻,到老嘸好稻。多耘一次稻,等於多下一次料(肥)。
六月南風裡,稻管里生蟲。若要發,靠手挖。立秋勿拔草,處暑勿長稻。稻耥黃秧,草耥芽。
秧田多拔一次稗,大田少彎百次腰。稻田不耥草成窩。耘耥拔草,勝過還債。
三耥九耘田,礱糠變白米。稻耘三遍谷滿倉,棉鋤七次白如霜。花靠鋤頭稻靠耥。
花靠鋤頭,稻靠拳頭。(稻田)秋前(錯失時機)拔稗,秋後拔壞(稗籽多) 。
立秋不耥稻水,處暑不長稻穗。秋前不擱稻田,秋後就叫懊惱。
秋前不幹稻田,秋後勿要怨天。伏天夜雨稻人蔘。伏里雨多,囤里米多。
白露三朝露,好稻滿大路。早稻白露起收,晚稻留一步收。
寒露到,割秈稻,霜降到,割糯稻。稻秀只怕風來擺,麥秀只怕雨來淋。
後季稻怕寒露一朝霜。秋分晴到底,礱糠變成米。
白露白瀰瀰,秋分稻秀齊,寒露嘸青稻,霜降一齊倒,立冬無豎稻。
人怕老來窮,稻怕寒露風。稻老要養,麥老要搶。稻種好,不及養谷老。
花要高低,稻要平。粒飽的谷穗必低頭。麥倒一把麩,稻倒滿倉谷。
早稻要搶,晚稻要養。白露三朝,中稻開刀。霜降到,割糯稻。
割青不割青,三天一百斤。精收細打,顆粒歸倉:多摜摜,割稻飯;多抖抖,割稻酒。
一粒兩粒不上秤,千粒萬粒就成斤。一穗落一粒,一畝拾一簸。
一步漏一顆,拾起來煮燒一釜。
薔薇花(指野薔薇)開種棉花。棗樹發芽,好種棉花。清明穀雨緊相連,棉花播種正當時。
穀雨早,立夏遲,棗樹發芽正當時。清明種棉早,小滿種棉遲,穀雨立夏正當時。
穀雨早,小滿遲,立夏種花正當時。棉苗下得早,棉花長得好。
早花結好桃,晚種收花萁。穀雨前種棉花,要多三根丫。雨過種豆晴種棉,種菜最好連陰天。
麥花立夏前,早花立夏後(麥田裡種的棉花叫麥花,光田裡種的叫早花)。
一年棉花兩年鬧,棉花要花隔年工(年前選好種子)。生地種瓜,熟地種花。
只有白車水,沒有白鎝花。棉花一出土,見草就要鋤。夏至棉花根邊草,勝過毒蛇根邊啃。
開深溝,早鎝花,棉花長到一人高。黃梅雨前早鎝花。
鎝花要等黃梅炘(時),鋤頭落地長三寸。人勤地長苗,人懶地長草。
要棉好,有三寶,捉蟲、施肥、多除草。鋤頭勤鎝,棉花白如銀。種棉不除草,冬天沒棉襖。
三月雨來綠油油,六月雨來好鎝花。早花多長鈴,晚花多收柴。
夏至棉田鋤三遍。勝過多施三次肥。脫花要等黃梅信,鋤頭落地長三寸。
(棉田除草)頭時金鋤頭,二時銀鋤頭,三時無用頭。
七月小暑連大暑,棉田鋤草莫失時。大暑開黃花(棉桃鮮花),四十五天捉白花(棉花)。
蒔里鋤頭,勝過堊頭(肥料)。鬆土深一寸,等於上次糞。七月下雨斗量花。
伏桃滿腰(花袋裝滿棉花),秋桃蓋頂(蒲包裝滿棉花) 。
穩過七月(風潮),能過八月。七月穩(一般不施肥),八月狠(施肥)
處暑不開黃花,收勿到好棉花。白露看花,秋分看谷。白露三朝,棉花上街。
棉吐絮,不宜雨,還要嚴防白露連陰天。八月雷公公,十個鈴子九個空。
寒露開花不結鈴子。麥子一百,只要棉花一白。若要(明年)花稻好,冰凍結得早。
臘雪蓋上春,一步捉三斤(棉花)臘雪春烊(融),棉花藏到正梁。。
桃花開得好,棉花產量高。干鎝棉花濕鎝瓜,乾乾濕濕鎝芝麻。
中秋前後是白露,宜收棉花和番芋。白露秋分頭,棉花才好收。
頭蒔棉花二蒔豆,三蒔只好種赤豆。大暑前小暑後,正好種綠豆。
花(盧都花)變花(棉花),四十五天好捉棉花。早花捉得早,早花捉得好。
秋天好日頭,棉花堆山頭。好是好倒新女婿,苦是苦到拔花萁。
黃豆最怕霜降早。麥到芒種稻穀到秋,寒露才把黃豆收。
頭蒔花,二蒔豆,三蒔種赤豆。好種出好苗。穀雨前後,種瓜點豆。穀雨前後,種瓜點豆。

2. 關於小熟作物(大麥、元麥、小麥,油菜、蠶豆等)的農諺:
夏至兩邊豆,重陽兩邊麥。鹽水把種浸,麥畝綠油油。田曬白,好種麥。
三麥不過立冬關,油菜不過小雪關。霜降蠶豆立冬麥,過了時節都不發。
秋分後,寒露前,草(頭)籽落地。寒露落草(籽),死多活少。
寒露種麥,前十天不早,後十天不遲。寒露麥落泥,霜降麥頭齊。
大麥不過寒露,小麥不過霜降。小雪不見青,冬天難分櫱。
年紀活到八十八,未見荒脫早花麥。冰斷麥根,牽斷磨繩。
冬髮長產量,春髮長看相。若要麥豐收,臘前三場雪。
春雪爛麥根。春天落雨麥生病。寒九濕三春,菜麥難生根。大寒三白,有益菜麥。
麥怕清明連夜雨,稻怕寒露一朝霜。一寸麥不怕一尺水,一尺麥怕一寸水。
麥田春肥一杓,不及臘肥一滴。小寒大寒施臘肥,油菜小麥過冬齊。
九九不通溝,小麥十成收。八月寒露搶著種(小麥),九月寒露想著(不急)種。
春分春分,麥苗起身。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穀雨麥挺直,立夏麥秀齊。
麥怕三月寒,棉怕八月連陰天。三月清明麥勿秀,二月清明麥秀齊。
三月溝底白,莎草變成麥。麥秀風來擺,稻秀雨來淋。
小滿三天望麥黃。十月蠶,莢頭短;十月蠶,騙小囡。清明芋,穀雨瓜。
(蠶豆)立冬不出洞,到老一根蔥。小雪不見(蠶豆苗)葉,立夏勿生莢。
小雪就見雪,蠶豆少結莢。霜降蠶豆立冬麥。麥到小滿日夜黃。
小滿見三新(小麥、油菜、蠶豆要收穫了)。小滿小滿,小麥油菜蠶豆滿。
小暑兩邊沉赤豆,兩暑中間種綠豆。綠豆要吹大暑風,過了大暑嘸得收。
做瓦靠個坯,種豆靠把灰。若要番麥(玉米)長穗,不要葉子相打。
若要番麥結,不要葉挨葉。冬天壓麥泥,勝過蓋條被。
麥田多敲敲,勝如下肥料。人冷蓋被,麥冷蓋泥。芒種忙,收麥芒。
芒種夏至麥上場,家家戶戶一齊忙。元麥不過夏至。芒種忙割大麥,小麥夏至無一棵。
麥黃得(種)(黃)豆,豆黃(種)麥。元麥一起身,蠶豆小麥落脫魂(可收割了)。
連樹開花麥飯香。油菜籽,七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七成收。
油菜籽,芒種收割忙。麥秀撐撐,四十五天上場。一到小滿,蠶豆小麥飽滿。
年老一歲,麥老一朝。小麥過小滿,勿割自會斷。麥子一熟不等人,耽誤收割減收成。
龍口裡奪糧,麥收如打仗。
立冬種完麥子,小雪種完菜籽。冬至菜花年大麥。
寒露種蠶豆。蠶豆種在寒露里,一棵蠶豆一把莢。
麥到芒種穀到秋,寒露才把黃豆收。立夏三天收菜籽。
若要菜秧大,勿等寒露過。秋分落好油菜秧,移栽過雪(小雪)要發僵。
栽菜要在小雪前,合理密植施基肥。種菜不撿苗,到大長不好。
(油菜)早種要瘟,遲種要凍,不瘟不凍,霜降立冬。要吃香菜油,埋沒菜婆頭。

3. 關於蔬菜瓜果的農諺:
清明種番麥(玉米),前十天不早,後十天不遲。藏菜開花凍煞人。
春種一園(畦)菜,夏抵一包糧。深種茄子淺栽蔥。夏至出青蒜,不出就要爛。
好芥菜、好小熟;好黃瓜,好大熟。要吃黃瓜早搭棚,要吃新米早插秧。
若要蘿蔔大,六月不要過(落秧)。頭伏蘿蔔二伏芥,三伏裡頭種白菜。
三天蘿蔔四天菜(菜籽出芽)。立秋栽蔥,白露栽蒜(青蒜)。九月栽菜十月吃。
蘿蔔性情躁,常要水來澆。霜前擋風,霜臨蓋草。霜降拔蔥,不拔就空。
霜打雪壓青菜甜。立冬以後青菜肥。九澆十鋤,白菜肥熟。
瓜靠豆餅菜靠糞,一張豆餅十擔瓜。歪瓜爛桃子。響瓜不熟,熟(西)瓜不響。
(西瓜)肚臍眼度(大)的勿掘(不如)肚臍眼小的甜,紋路不清的勿掘紋路清爽的甜。
烏幾瓜,賊難看,吃到嘴裡比蜜甜。一隻水瀝瓜(可作)一頓飯。
瓜留子根瓜,蘆蘇高梁低頭穗。黃梅蘆蘇七月吃,七月蘆蘇十月吃。
黃瓜扁豆一隻棚,一個老頭子,一個小夥子(黃瓜謝了正好扁豆旺長)。
花皮生瓜只有水,台灣生瓜才有肉(花皮生瓜做的醬瓜薄,台灣瓜做的醬瓜肉厚) 。
土地凍得硬,蘿蔔田裡長。冰凍勒勒響,蘿蔔正好長。北風颳得響,蘿蔔夜夜長。
人靠吃飯,菜靠澆水。種菜不用問,勤澆水,多上糞。要想韭菜盛,多上灰與糞。
喜溫作物跟九走(指春栽),茄子、辣椒不進九,番茄剛進九,黃瓜菜豆不斷九,豆角可出九。
三天不吃青,肚裡冒火星。冬吃蘿蔔夏吃薑,少請醫生開藥方。
清明雨,損百果。清明挖筍,穀雨長竹。枇杷開花吃杮子,杮子開花吃枇杷。
小滿枇杷已發黃。小滿桑椹黑。桃三杏四李五年(結果)。三月三,薺菜花似白牡丹。
夏至石榴花開照眼明,處暑石榴口正開。寒露杮子紅了皮。
立春好栽樹。三九、四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種花栽柳。種樹無花巧,只要用力敲。小孩要管,小樹要修。現在人養樹,今後樹養人。種竹怕春知(到),插杉怕雨(穀雨)來。

4. 關於田間管理的農諺
壯秧產量高,瘦秧愁到老。壯秧三成收,瘦秧一半丟。苗好一半收。
豐收有個巧,一苗二肥三除草。鬆土深一寸,等於上趟糞。
春天早種,秋天早收。起早不忙,種早不荒。(冬)冷尾(春)暖頭,春播早籌。
芒種芒種,樣樣要種。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人勤地不懶。
多一分功夫,多一分產量。精耕細作產量高,偷工減料一包草。
三分種,七分管。人勤地不懶。冬耕深一寸,賽過上回糞。
翻地過冬,蟲死泥松。地凍頭九耕,過遲要悔恨。
春打六九頭,耕牛滿地走。過了驚蟄,春耕不歇。
草除草芽,不除草爺。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種田不拔草,到老啃野草。
瓜鋤十遍,瓜上走;豆鋤十遍,圓溜溜。
豆出齊就鎝草,不鎝草要長過頭。發現枯心苗,齊根來剪掉。
驚蟄清田勤,蟲死幾萬斤。冬季清除田邊草,來年肥多害蟲少。
若要病蟲少,除盡田邊草。秋草九子十三孫,秋前秋後要除凈。
秋後不深耕,來年蟲子生。豐收有個巧,一敲二肥三除草。
三耕六耙九鋤田,一熟收成抵一年。三鋤頭,六鐵鎝,一生一世總不發。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三月天氣暖洋洋,排家排戶搭車棚。
稻麥草頭輪流種,九成變成十成收。一年棉花一年稻,老老小小眉開眼笑。
瓜茬連瓜種,只有藤來不結瓜。種地不換茬,買馬不看牙。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利不修,有田也丟。
窮根變富根,冬來要深耕。小寒接大寒,勤進豬圈和牛糞。
一年難老一個人,一日能誤一個春。誤飯一頓,誤工一日,誤田一熟,誤人一世。
秧田多拔一次稗,大田少彎百次腰。草除草芽,不除草爺。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種田不拔草,到老啃野草。
瓜鋤十遍,瓜上走;豆鋤十遍,圓溜溜。
黃豆出齊就鎝草,不鎝草要長過頭。若要病蟲少,除盡田邊草。
驚蟄清田勤,蟲死幾萬斤。冬季清除田邊草,來年肥多害蟲少。
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莊稼百樣巧,肥是無價寶。莊稼種得好,肥料不可少。
孩兒靠娘養,莊稼靠肥長。小囡無奶不胖,莊稼無肥不壯。
灶頭無柴難燒飯,田裡無肥難增糧。燈里有油火光亮,田裡有肥多收糧。
多種一尺,不如多施一寸。人黃有病,苗黃缺糞。種田要勝人,肥足和人勤。
種田不要問,深耕多上糞。人靠飯飽,田靠肥足。床是病窩,草是蟲窩。
千斤千斤,想得開心,沒有肥料,只是聽聽。棉稻肥料足,扁擔挑得兩頭曲。
種田三樣寶,豬塮河泥紅花草。種田無花巧,豬塮紅花草。綠肥施得足,多收兩擔谷。
草籽薄薄攤,豆餅要上擔。種到老,學到老,勿要忘記河泥稻。
嘸肉勿請客,嘸肥勿種麥。冬天施河泥,防凍又肥田。
冬天澆上百擔泥,麥菜勝過蓋條被。小寒大寒施臘肥,油菜小麥過冬齊。
種麥不上糞,種稻短了本。油菜三遍澆,產量一定高。
種豆撒上灰,豆莢結成堆。要得蠶豆肥,多施草木灰。
冷糞果木熟糞菜,生糞上地連根爛。人忌生水,菜忌生肥。
現在糞滿缸,秋後糧滿倉。冬積一擔肥,秋收一擔糧。
人補桂圓蜜棗,田補河泥水草。腳快手撈,樣樣好做肥料。
豬是家中寶,糞是田中金。冬天拾草根,春天就是寶。
一擔河泥一擔金,一擔垃圾一擔銀。若要年成好,罱泥撈水草。
肥是農家寶,全靠施得巧。臘肥金,春肥銀,春肥臘施銀變金。
合理施肥料,谷擔滿滿挑;肥料施不好,等於白甩掉。
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條線。施綠肥,沒啥巧,一層土。一層草,勤灌水,常翻倒。
千層萬層,不如底腳一層度草(萺粟)。年裡施肥澆條線,春里施肥澆個遍。
春肥一杓,不及臘肥一篤。底肥施得足,多收兩石谷。
嬰兒離不了爺娘,種田離不了河塘。
旱地靠溝,水田靠埂。兩頭出水是金田,一頭出水是銀田,嘸處出水是死田。
一尺溝不通,萬丈溝白送。夏熟一套溝,旱澇保豐收。
寒里開溝勝蓋被,春里開溝通口氣。
發苗先髮根,深溝引深根。麥田開水溝,下雨不用愁。
若要油,二月溝里流。種好綠肥沒有巧,只要排水做得好。

5.關於氣象的農諺
立春來雷公,十隻豬圈九隻空。正月立春潮汐大。春里的天,慢娘的臉,陰晴冷暖時時變。
春霧放晴夏霧雨,秋霧北風響,冬霧慢開天。 立春趕春,萬象回春。
初一落雨初二停,初三落雨落月半。雨澆上元燈,日晒清明墳。
隔年春,長三春,田裡生活不吃緊。 立春天氣晴,一年好收成。
三月初三亂穿衣,棉衣熱勿殺,單衣凍勿殺。三月初清明(春寒),凍傷愛美人(冷暖無常)。未吃端午棕,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棕,還要凍三凍。白露身勿露,再露變豬玀。
立春晴,雨水均,種田人,手腳輕。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
雨淋春牛頭,七七四十九天愁。 水淋春牛頭,農夫百日愁。
立春打霜,當春爛秧 。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 臘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遲。
年逢雙春雨水多,年逢雙春好種田。 雨水(日)連綿是豐年,農民不用力耕田
雨水有水,有得吃來有得穿。 春寒雨若泉,冬寒雨不多。未過驚蟄(打雷),人吃狗食。
驚蟄雷響,白米便宜。二月初二雷,稻米家裡堆。春分晝夜對半開。 春分有雨病人稀。
四月芒種讓人種,五月芒種搶來種。立春天寒,春季不寒;立春落雨,一春少雨。
春里的天,小囡的臉,一天變三變。春吹東風雨連綿,夏吹東風牛可歇。
春天東風雨漣漣,夏天東風晴半年。春東風,雨祖宗;夏東風,干鬆鬆。
芒種芒種,割麥插秧兩頭忙。芒種芒種,樣樣要種。清明斷雪,穀雨斷霜
天上雲層破被單,三日里廂風必來。天上豆莢雲,地上曬煞人。天上趕羊,地上曬被曬糧。
朝起紅霞晚上雨,晚起紅霞曬死魚。
天上鉤鉤雲,地上雨淋淋。天上魚鱗雲,笑殺曬穀人。 天上塊頭黑雲,地上水多難行。
久雨聞雷天將晴。 夏雨連夜傾,明日天就晴。 先雷後雨不濕鞋,先雨後雷著套鞋。
疾雷天易晴,閃雷雨不停。 星光生暗毛,兩天雨必到。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東虹日出西虹雨。日笳風,夜笳雨。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雞在高處鳴,雨止天要晴。
龜背轉潮天作惡。 蜻蜓成群飛,風雨來凄凄。 蚊子飛成團,風雨一捉堆(一起來)。
西風煞雨腳。(秋天)三朝靡露發西風,西風一吹日頭旺。。西風入夜靜,摜稻人高興。
春西北,曬被頭;冬西北,必轉晴。秋冬西北風,日日好天空。春發東風連夜雨。
春東風,雨祖宗。東北風,雨太公。東南風一緊,出門多帶兩斤(雨傘)。
颳了長東南,半月雨難停。白天東南風,夜晚濕衣裳。  東風急,備蓑衣。東風急,雨打壁。
四季東風有雨下,只怕東風起不大。伏里東風不下雨。
一年三季東風雨,獨有夏季東風晴。
三月三,薺菜花似白牡旦。
四季東風不愁旱,六月東風一場空。
春夏東南風,不必問天公。
五月南風漲大水,六月南風火燒天。
五月南風漲大水,六月南風井要干。。
五月南風起,傾盆大雨至。
小暑刮南風,十沖干九沖;黃鱔問泥鰍,那裡有陷洞。
六月北風轉,陰雨細綿綿。
六月北風雨回頭。七月北風及時雨。入伏北風當天雨。
冬南夏北,有風必雨。春東夏西風,騎馬送蓑衣。
入伏北風當天雨。夏雨北風生。夏天發北風,趕緊修漏屋。
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有飯吃。
七月立秋收成好,六月立秋年要荒。
人在屋裡燒,花稻田裡串(天熱得人受不了,棉花水稻生長更好)。立春的雨水落到清明。
白露的雨,到塊壞塊(落到哪裡哪裡就欠收)。春寒雨多,冬寒雨少。
未過驚蟄(打雷),人吃狗食。春分有雨病人稀。清明南風起,天下皆歡喜。
芒種芒種,樣樣要種。三月芒種雨,五月無干土,六月火燒屋。(芒種雨的話,全年乾旱。)
白露身不露,再露變豬玀。早露大,日頭大。三朝迷露發西風。西北風一吹蟹腳癢。
過了秋分,一場秋雨一場涼。白露陰天夜無露,有露日旺大。
日出燕脂紅,勿是雨來便是風。日落西山一點紅,半夜起來搭雨蓬。
月亮生毛,大雨滔滔。青光過頂,干斷水井。重陽無雨望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干。
久晴怕夜陰,久雨怕夜星。天干莫望雲頭雨,天雨莫看晚上星。
八月十五(中秋)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日出遇烏雲,沒雨就天陰。
日落紅雲起,明日紅日升。霧露出好天,不要問神仙。
曉雨就停一天晴。寒露北風吹,畦畦要灌水。早霧不出門,晚霧行千里。
小暑怕東鳳,大暑怕紅霞。六月初一雷,風雨不會來。七月初一雷,一雷九台雨水多。
夏至西北風,瓜菜落蘇全爛光。東閃太陽紅,西閃雨蓬蓬,北閃落大雨,南閃干鬆鬆。
立秋雷,田半收。中秋晴,月當空,稻穀棉花堆成堆。
重陽無雨一冬晴。秋前北風雨,秋後北風晴。秋後北風田裡干。
秋冬西北風,日日好日旺.。...霧罩地,蓑衣披。
初一月半子午潮。初三十八點心潮。十一十二,(潮水來)吃飯不及。
初八念三,早夜潮來。念五六,溝里干畢駁。初十潮,無得搖。初八念三,卯酉翻灘。
初一雨,初二晴,初三雨,落半月。上半月,雨水看初三,下半月,陰晴看十八。
日出燕脂紅,不是雨來便是風。東藿日頭西藿雨。
日剎落雨。(日出是如有帶狀黑雲遮住,則要有雨)
大寒不寒,人畜病多。臘雪春垟,棉花藏到正梁。
冰斷麥根,牽斷磨繩。

句句農諺,心香一支,獻給生我養我的故鄉,獻給教我成長的父老鄉親!

 

揭密我國古歷繁雜的變革過程

據學者統計,自古代以至民國,中國人所制訂的曆法有一百零四部之多。其中最早見諸史籍的是所謂的「古六歷」,即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歷、周曆和魯歷。古六歷久已亡佚,自漢代即已不得見,其內容散見於以後歷代的史志之中。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在古代即已有學者指出,古六歷均產生於周代和漢代之間,但是它們的制訂者卻被追溯到了傳說中的上古帝王。這種托古現象很是耐人尋味。 根據這些傳說,在遠古時代,每一位興起的帝王都有編製曆法的功績。例如,《史記·曆書》「索隱」稱「黃帝使羲和占日,常儀占月,臾區占星氣,伶倫造律呂,大橈作甲子,隸首作算數,容成綜此六術而著調歷也」,不僅認為黃帝於制歷有功,與其他多種數術活動也有莫大的關係。黃帝之後,顓頊則令重、黎分管天地,確定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運行軌跡,帝堯也讓羲和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制訂曆法,讓人們按照天的旨意行動。據《論語》上說,帝堯在把帝位禪讓給帝舜時曾經說:「啊!舜呀,根據上天的曆數,帝位已經落到你的身上了,你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後來帝舜讓位給帝禹時,也說了同樣的話。當然,傳說畢竟是傳說,我們不能完全把它們當作真實的歷史。不過,這些傳說中透露出一條類似於古代天文的重要信息:曆法的制訂與國家的政治密切相關。事實上,如同傳說時代一樣,以後的歷代帝王——尤其是開國之君——登基之後,都要宣布「改正朔,易服色」,其中「易服色」是指改變衣服、旌旗等顏色,「改正朔」——「正」指正月,為一年之始;「朔」指初一,為一月之始——即制訂新曆法;連謀反,篡位者也不例外。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曆法在古代是被看作天帝意志的表徵的,如《漢書·律曆志》所云:「歷者,天地之大紀,上帝所為。」而帝王即位又都自稱「受命於天」,這在曆法上也自然要所體現了。也正因為如此,陰陽、五行等數術觀念才得以滲透到曆法中來,這種現象主要是從秦漢時期開始的。我們已經知道,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陰陽、五行思想即已產生。人們用陰陽之說統轄天地、晝夜、男女等自然現象,以及動靜、剛柔、尊卑等抽象概念:用五行之說統轄時令、方向、神靈、音律、服色、食物、氣味、道德等。以至於帝王世系和國家制度。後者的集中體現主是鄒衍的「五德終始說」。根據「五德終始說」,做天子的必須得到五行中的一德,然後上天顯示其符應,他才能穩坐天子之位。如果他的德衰敗了,有得到五行中的另一德的——這一德克制了衰敗之德——就起而代之。這樣照著五行相生相剋的次序運轉下去,就是歷史上的改朝換代。比如,據說黃帝得土德,上天就顯示黃龍之祥,而我們如今仍叫做「炎黃子孫」其實與這也不無關係。而黃帝當政時期,服色尚黃,制度尚土;其后土德衰,在五行中木克土,所以禹據木德而興,他就得了草木秋冬不殺的禎祥,建立了木德的制度,換用了青色的衣物;此後湯以金德而克夏木,文王以火德而克商金,也用其各自與其表德相應的符瑞、制度和服色。到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他是應居於克周火的水德的,只是不見有上天的符瑞應下來,因此有人就對他抱怨說,從前秦文公出獵時曾經獲得一條黑龍,可見水德的符應在五百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他聽了很高興,就按照鄒衍的學說制定了一套水德的制度:用顓頊歷,以十月朔為歲首;衣服和旌旗都用黑色;數以六為紀,如符是六寸,輿是六尺,乘是六馬等;行政剛毅峻刻,事皆決玩法;更黃河名為德水。秦以後,漢高祖劉邦以布衣得天下,其佐臣亦多起自民間,對前代的這些典章制度及其背景都不甚了解,於是就沿用了秦代的各項制度,仍自居水德(也有人說,漢因秦的國運太短,不認為它能算作一德,認為繼周者當為漢)。不過,很快就有人對此提出了異議,認為克水者土也,秦為水德,則漢當為土德,如此爭論不休。伴隨著這場爭論,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學說——「三統說」。「三統說」的具體淵源已不得而知了,不過其產生應當是在「五德說」之後,由於漢初大儒董仲舒等人的支持,其影響也很大。其實細考起來,二者的論調大同小異,並無本質區別,主要只是把周期運轉的主體由木、火、土、金、水「五德」改成了黑、白、赤「三統」而已。持「三統」者認為,夏是黑統,商是白統,周是赤統,周以後又輪到黑統了。爭論各方相持不下,到了漢武帝時期,只好採取了一種折的做法:用「三統說」定正朔,用「五德說」定服色。由於漢屬土德,土德尚黃,故以黃為服色之正。武帝又於這一年(公元前104年,本來是元封七年)改元太初,所以一年所頒定的新曆被稱為「太初曆」。這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有成文見諸史志的曆法,它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其中,將二十四節氣也記入曆書,廢止了年終置閏,以無中氣之月為閏月的做法一直沿用至今,被稱為「夏曆」。這裡還有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太初曆將起點確定在元封七年十一月初一甲子日的夜半,也是有占星學意義的。因為此時「七曜皆會聚斗、牽牛分度,夜盡合璧連珠也。」就是說,當時的天象為日月合璧、五星連珠,這在占星學中是大吉之時,將它取為推算的起點,顯然可以起到神化太初曆的作用。自太初曆以後,歷代改歷之舉更受重視,且愈改愈加精密,不過改歷背後的星占和政治因素卻始終都是存在的,太初曆的頒行只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改歷、變歷的一個縮影罷了! 古人為何把「曆法」歸於「數術」之中?



我們知道,太陽、地球、月亮自身及其相互間的運動,形成了人們對日、月、年的概念:人們根據地球自轉所產生的晝夜交替現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據月亮繞地球公轉所產生的圓缺變化(朔望)現象,形成了「月」的概念;又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所產生的四季交替現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三個概念所依據的物質運動是相互獨立的。據測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約這365.2422日,這叫一個回歸年;從一次新月到下一次新月發生的時間間隔約為29.5306日,這叫一個朔望月。以回歸年為單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個整數月,在一月中又安排多少個整數日以及怎樣選取一年的起算點,這就叫「曆法」。簡言之,所謂曆法,就是根據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行規律,推算年、月、日的長度及其相互關係,制定時令順序的法則。



由此可見,曆法是與天文學有關的。的確,古代曆法的制訂及其不斷地完善正是與天文學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因而古人也往往將「天文」與「曆法」並稱。不過,古代天文學中既有現代天文學的天象觀測的科學成分,又有星占、星命等神秘的數術方面的內容;古代曆法學中也有與之類似的內容。如《漢書·藝文志》上所說:

歷譜者,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古聖王必正曆數,以定三統服色之制,又以探知日月五星之會。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其術皆出焉。此聖人知命之術也,非天下之至材,其孰與焉!

這段話比較集中地概括了古今曆法學的異同。「序四時之位,正分至之節,會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這與現代曆法學的旨歸是一致的;至於由此「以定三統服色之制」。知「凶厄之患,吉隆之喜」,就是古代曆法學所特別關注的內容,而非現代曆法學所能理解和接受的了。也正是後者,才使得曆法學在古代被推崇為「聖人知命之術」,其中奧妙,非常人所能參透。

如探討某日娶媳婦是否合適恰當之事,這也是古代曆法探討的內容;而今天的曆法,則不包括這些。現代曆法學所關注的時間推算和日曆編製之類的活動,只佔古歷中的很小一部分,當然,這一小部分,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不過,由此看來,古代的曆法學倒不如說成是「黃道吉日,黑道凶日的喜忌之學」了。也正因為如此,古人才將曆法類書籍歸入數術類之中。

而用曆法討論喜忌,這在古代可謂源遠流長,內容也極為複雜。如東漢王充在《論衡》中即提到了葬歷、祭祀歷、沐歷、裁衣歷、工伎歷、堪輿歷等六種曆書,它們涉及到中國古代的禮樂、征伐、祭祀、修建、婚喪,乃至除草、縫衣、洗頭等各方面的吉凶喜忌,簡直可以說是古代的生活百科全書。

又如清代乾隆皇帝欽定的《協紀辨方》書,

可以看作是古代用曆法討論喜忌的集大成之作。其中,頭兩卷的「本原」部分,共有三十多個條目,包括河圖、洛書、先天八卦、後天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律、二十八宿、四序、六辰、十二月辟卦、五行、三合、二十四方位、納甲、納音、墓龍變運、游年變卦等,可以看作是古代曆法喜忌的基本要素和原理。

由此,我們也可以窺探出一點兒古代曆法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它們實在並非現代人通常所了解的「曆法」內容所能涵蓋得了的。故而把它歸入「數術」之中也就深有緣由了!

 知識寶典(陽曆、陰曆、農曆)

  陽曆(即公曆)是世界上多數國家通用的曆法,由"儒略曆"修訂而成。儒略曆是公元前46年,古羅馬統帥儒略、愷撒決定採用的曆法。

  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運動作為根據的曆法。它以地球繞太陽一周(一回歸年)為一年。一回歸年的長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積累4年共有23小時15分4秒,大約等於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閏年。但是4年加1天實際回歸年多了44分56秒,積滿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約多算了3天。

  陽曆閏年規定:公元年數可用4整除的,就算閏年;為了要在400年減去多算的3天,並規定公元世紀的整數,即公元年數是100的整數時,須用400來整除的才算閏年,如1600年、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閏年。這樣就巧妙地在400年中減去了3天,陽曆規定每年都是12個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為的規定,現在規定每年的1、3、5、7、8、10、12月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閏年是29天。

  

陰曆,是根據月相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來制訂的。因為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又有太陰曆之稱,是純粹的陰曆,我國使用"農曆",一般人叫它"陰曆",那是不對的。農曆不是一種純粹的陰曆,而是"陰陽曆"。

  陰曆把月亮圓缺循環一次的時間算做一個月,12個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圓缺循環一次--一個朔望月,是29天12時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為方便,陰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兩種,逢單的月是大月30天,逢雙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實際上,一個朔望月並不正好等於一個大月和一個小月的平均數--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個朔望月實際上要比354天多8小時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陰曆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閏年,每逢閏年就在12個月多加一天。陰曆的閏年是355天。這樣,陰曆每30年中有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長度是354天8小時48分。它的一年比回歸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個多月,17年就要短6個多月了。所以使用這種歷時,新年不一定在冬天過,它可以在春天過,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過。它的惟一好處就是陰曆上的每一個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狀。

  陰曆作為一種曆法,由於它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相協調,所以當今世界上除了幾個伊斯蘭教國家因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國家一般已經廢棄不用了。

  農曆,是把朔望月的時間作為歷月的平均時間。這一點上和純粹的陰曆相同,但農曆運用了設置閏月的辦法和二十四節氣的辦法,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等於回歸年,這樣它就又具有了陽曆的成分,所以它比純粹的陰曆好。 

現在所有的農曆,據說我們的祖先遠在夏代(公元前17世紀以前)就使用了這種曆法。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夏曆。解放後還仍然叫做夏曆,1970年以後我國改稱為"農曆"。至於"農曆"一名的由來,大概因為由於自古以農立國,所以制訂曆法必須為農業服務。

  農曆的歷月是以朔望月為依據的。朔望月的時間是29日12小時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農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純粹的陰曆並不完全一樣,因為純粹的陰曆是大小月交替編排的,而農曆年大小月是經過推算決定的。

  農曆每一個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陽地球中間,且以黑著的半面對著地球的時候)。有時可能出現兩個大月,也可以連續出現兩個小月。由於朔望月稍大於29天半,所以在農曆的每100個歷月里約有53個大月和47個小月。

  農曆是基本上以12個月作為一年的,但12個朔望月的時間是354.3667日,和回歸年比起來要相差11天左右。這樣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個多月。

  為了要把多餘的日數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個月,這就是農曆的閏月。有閏月的一年也叫閏年。所以農曆的閏年就有13個月了。至於閏哪個月是由節氣情況決定的。

常識普及:為什麼說農曆不等於陰曆?

每逢我發表每月吉日預報文章之後,總有些粉絲寶寶因為混淆農曆與陰曆而提出疑問,甚至質問:道叔,你寫錯了吧?這個月不是初一某日某號開始嗎?!...簡單來說,農曆不等同於陰曆,農曆每月的劃分並不是由初一開始!那些民俗習慣,甚至央視的「農曆年初一」等說法,也並非客觀規律。在此,蔡明道大叔覺得很有必要給大家再次講講關於農曆陰曆這個話題。

陰曆就是農曆嗎?非也。農曆和陰曆,不是一回事。且聽道叔一一道來。

第一、陰曆以「初幾、十幾...」等等表示,而農曆不是!

陰曆,又稱太陰曆,是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個月。平時我們說「初幾、十幾...」等等這些表示的是陰曆,並非農曆。

農曆,又可以稱為「陰陽曆」。這種曆法,在農業社會,是以24節氣來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所以,稱為「農曆」。過去,是以天干地支表示的,不過,現在除了在周易應用方面以外,基本沒有人說得出來。比如「壬辰月、癸酉日,壬辰月、甲戌日...」等等。

圖2/4

第二、陰曆與農曆的月份劃分時間不同。

陰曆,每個月以初一為始,至廿九或三十為止。比如:央視年年都說的「農曆年初一」,其實是陰曆正月初一!(陰曆正月時間劃分,對應陽曆是從2016年2月8日至3月8日止)

農曆,其月份的時間範圍以24節氣劃分(詳見如下圖),比如:2016年農曆正月的時間範圍是(陽曆2016年2月4日—3月4日)(以立春為始,包含立春、雨水兩個節氣,前是節,後是氣)。這裡說的「立春」,就是每年生肖劃分的真正分界線!而不是在陰曆正月初一。

再舉例:

猴年陰曆四月份劃分:從四月初一至四月廿九,即陽曆5月7日-6月4日止。

猴年農曆四月份劃分:陽曆2016年5月5日—6月4日止,以立夏為開始,經歷「立夏」、「小滿」兩個節氣。

其餘參考下圖,因為每年差不多,有時會相差一兩天,或自行查詢一下當年的黃曆,就明白了。不再詳述。

圖3/4

農曆的月份劃分,還不明白?噢,釋尊!無量天尊!...

好吧!你就查黃曆,見到那天有如這些字眼,就是那個月的開始了:立春(農曆正月始)、驚蟄(農曆二月始)、清明(農曆三月始)、立夏(農曆四月始)、芒種(農曆五月始)、小暑(農曆六月始)、立秋(農曆七月始)、白露(農曆八月始)、寒露(農曆九月始)、立冬(農曆十月始)、大雪(農曆十一月始)、小寒(農曆十二月始)。

道叔關於曆法一些答疑

問:看八字需要提供給你什麼歷?陰曆還是陽曆?還是兩種都提供?

答:你給我陰曆、陽曆、農曆、藏曆、佛歷...(後面的曆法名稱純屬惡搞)甚至啥啥歷、哈哈歷、某某歷、無無名歷...也一樣!只要你註明提供的是哪一種曆法就可以了。比如某人出生在今天,是什麼信息。不管哪一種曆法,都會同指向今天的。我們要的是那天的時間坐標。周易算命,關鍵是看五行干支,不是看你是什麼曆法。比如,今天是2016年陽曆4月22日,陰曆是三月十六,都是今天的坐標!而周易算命,就要根據這個時間,排出五行干支,即所謂「八字」,比如出生在今天的上午9點30分,生辰八字干支組合,就是:丙申、壬辰、甲戌、己巳 (懂了吧?這就是根據8個字為基本信息,還有大運、流年等。和陰曆初幾啊,十幾啊,沒有半毛關係)

圖4/4

問:道叔,2012年有閏四月,其實,閏四月就是陰曆五月嗎?

答:閏月,這是陰曆特色!是置閏方法,用來調整陰陽曆法與日月星辰運轉的同步。

因為地球繞太陽一周(陽曆規律),與月球繞太陽一周(陰曆規律),所需時間不同,導致陽曆和陰曆之間出現了時間差,陰陽曆以朔望月的長度(29.5306日)為一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個月,同回歸年(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為了讓陰曆、陽曆盡量同步,所以,人為地給陰曆置定了閏月,每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二個月,十九年閏七個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叫「閏某月」。所以,閏四月不等同於陰曆五月。其餘閏月亦同理。

問:紀念生日是以陽曆准還是陰曆准?

答:你是太陽的後裔,就用陽曆紀念過生日吧,如是月亮的後裔,就用陰曆咯!哈哈!!說笑!如果一定要說,哪種曆法紀念生日更準的話,當然是陽曆。因為陽曆沒有閏月之說。

不過,我個人覺得,紀念生日而已,以陰曆,或陽曆都無所謂的。相信周易算命的話,記准自己出生年月日時,以便運算就可以了。至於每年的生日,以陽曆,還是陰曆,真的無所謂,根據你的喜好而定即可。只不過,別忘記了是你的出生日,也是你媽媽的受難日哦!


推薦閱讀:

淺談小說與故事的區別
論從強格、專旺格、正格的區別
男人眼中,情人和老婆的5大區別,都好好看看吧
戊土人和己土人的區別及用神
男女出軌竟有這區別

TAG:陰曆 | 農曆 | 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