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如何練習內功?

-- 點擊上方藍字【歷史大學堂】關注精彩歷史 --

內功的主要目的是養氣和練氣。

養氣以凝氣清神,練氣以運使氣息,自由地調動氣息,為練功服務,正如《少林拳術秘訣·氣功闡微》所說:「養氣而後氣不動,氣不動而後神清,神清而後操縱進退得其宜,如是始可言命中制敵之方。」「練氣之學,以運使為效,以呼吸為功,以柔而剛為主旨,以剛而柔為極致。」由於內功不是為了直接技擊,而是強內固本,使習武者深含不露,沉著冷靜,並可根據技擊的需要,隨意自如地調動氣息,因此內功多採用靜態的,或緩慢而簡單的動態的功法,靜中求動。最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樁功「要學拳,須站樁,欲習打,先練樁。」站樁功是武術內功的基本功法,「樁」的意思是比喻習練時像樁一樣靜止不動,久練後如樁一般堅實穩固。

武術的樁功種類很多,各門各派武術多有自己的樁功,如八卦掌的八卦樁、虎坐樁、夾馬樁,太極氣功十三樁,少林拳的子午樁,形意拳的三才樁,峨眉十二樁,內家八樁(渾元八樁),醉拳的立樁,苗拳的箭樁和藏山樁,還有馬步樁、丁步樁、虛步樁、三角樁、四平樁、七星樁、撐抱樁、伏虎樁、降龍樁等。這些以靜態姿勢為主的樁功樁勢多樣,神態各異,各有側重,養氣練氣,練神練意,調身練力,從容不迫地為武術技擊奠定基礎。

  

武術的樁功除了上述靜態為主的形式外,還有各拳種用來練習基本身體姿勢,在走動中練習的「行樁」(又叫「動樁」、「活樁」),行樁與武術技擊有更為直接的關係,如通背六路行樁、落地梅花樁、醉拳的擺樁等。

  

作為武術習練基本功法的樁功,也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在清代中葉已有人將站樁功引入普通人的養生術中,但流行不廣。

 

易筋經上文提到過的託名達摩,而實際上出現於明代後期的《易筋經》是武術功法的一部代表作,被少林武術家們奉為經典著作而流傳開來。

 

《易筋經》認為:「筋,人身之筋絡也。骨節之外,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筋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如人肩之能負,手之能攝,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潑靈動者,皆筋之挺然者也。」(《易筋經·上卷總論》)身體的種種病症,如病、瘦、痿、懈、亡等,都是由筋的不良狀態,如弛、攣、靡、弱、縮而造成的。因此,需要將病弱之筋換為強健之筋,因為「筋壯則強,筋舒則長,筋勁則剛,筋和則康」。雖然,「筋」是外功練習的對象,但是,《易筋經》卻從形神統一的觀點出發,認為「練有形者為無形之佐,培無形者為有形之輔」(《易筋經·膜論》),就是說,無形的練內與有形的練外是相輔相成的。

  

於是,《易筋經》將練功分為三個層次,即練筋、練膜和練氣。練筋必須練膜,練膜必須練氣。從最難練習的練氣入手,「使氣清而平,平而和,和而暢達」,這樣,氣就能「行於筋,串於膜,以至通身靈動,無處不行,無處不到。氣至則膜起,氣行則膜張」。進而練筋,使筋舒、強、和、長、壯,最終練成「金石之體」。

 

根據這種修鍊理論,《易筋經》採取按摩、拍擊與入靜誘導和意守按摩、拍擊部位相結合的功法,並輔之以服用補益氣血的內壯藥物和葯浴,以取得內壯外勇的效果。

  

《易筋經》還附有練功的12個術勢,稱為「易筋經十二圖」,分別為韋馱獻杵第一、二、三勢、摘星換斗勢、出爪亮翅勢、倒拽九牛尾勢、九鬼拔馬刀勢、三盤落地勢、青龍探爪勢、卧虎撲食勢、打躬勢和工尾勢。

原創投稿: lishi8855@163.com


推薦閱讀:

疏筋壯骨功(四)----躬身撣靴練習步驟
陳式太極拳在練習中怎樣松胸實腹?松胸實腹怎樣把握有度?
怎樣練習孫氏內家拳樁功
太極拳行步練習中退步練習圖解

TAG:練習 | 古代 | 內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