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空間的生命透視(下)

佛教生命觀的特點

由佛教「緣起」的生命觀為基礎,我們可以深入發掘出佛教生命觀的諸多特點,如珍視人生、生命平等、趨善進化、終極解脫等。這為當代人應如何認識自己及一切生命現象指明了道路;為樹立新的人生觀、價值觀找到了契機。

佛教生命觀要求我們珍視人生。在緣起的生命觀中,個體生命由於所造善惡業的差別,故招感不同的果報。佛教以六道來說明生命的存在形式,即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生命就在此六道中,不停地生此死彼,了無出期。人生在六道中的特勝,印順法師曾進行了總結。一、從所處的環境說,生在三惡道的眾生,因所受苦難太深且沒有間歇,所以無暇旁顧,更何況修學佛法;阿修羅道因嗔心太重,一生大多數時間都在與天爭鬥,沒有時間學習善法;天道則因各種誘人慾望太多,只顧享樂去了,所以也沒有時間修行。只有人間苦樂參半,所以能知苦、厭苦,常思從痛苦中脫離出來。二、從心行上說,與其它生命比較,人類具有慚愧之心,能由此止惡行善。三、從智慧上說,三惡道眾生少有智慧,只有人類能運用思維去改善生存環境,並通過修行證得出世智慧。四、從精神上講,人類有堅強的意志,能克服困難、忍受種種逆境而實現目標。總之,人道的殊勝非其它生命所能比,所以佛教非常重視人生的作用。佛陀曾將人生的珍貴比喻為:「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人生之難得,比瞎眼烏龜碰到飄浮於大海中的木頭上的孔還要難。

但是,佛教要求我們重視人生的目的,是讓我們珍惜此身,用於修學善法、求證解脫。佛陀一再告誡弟子們:「於四聖諦(苦、集、滅、道),當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珍視人生的生命觀,也是對於那些消極厭世者的警示。佛陀告訴我們,在沒有求得解脫、真正出離之時,絕不可自暴自棄,甚至自殘生命,草草了結此生。儘管現世可能因種種原因而處於痛苦中,但沒有哪一種苦,比得不到人生而流轉生死更苦。

佛教生命觀告訴我們,一切生命是平等的。緣起論的真諦,即在於它的平等性。因為緣起法的核心,正在於破除我們對自性的執著,從而獲得無自性的生命觀。所以,眾生是平等、沒有差別的。印順法師總結說,從緣起法而深入到底里,即通達一切法的無自性,而體現平等一如的法性。這一味平等的法性,不是神,不是屬此屬彼,是緣起法的本性。從這去了達緣起法時,不再單是相依相成的關切,而是進一步的無二無別的平等。大乘法說:眾生與佛平等,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這都從這法性平等的現觀中得來。

在平等的生命觀中,我們對待自己以外的一切生命時,並沒有任何優越感。現有的名利地位,甚至文化上的差異都只是暫時的。我們不能因此去鄙視、甚至敵視其它眾生,這是避免戰爭的最終源頭。平等的生命觀也告訴我們,人類沒有權力為滿足自己的生活,任意剝奪動物的生命。我們只有慈愛一切生命,才能真正有益於自己的生命。

緣起的生命觀,讓我們尋找到生死的起因並從根本予以破除,從而得到積極、向上的生命。佛陀曾說:「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如是念,一切世間皆入生死,自生自熟,自滅自沒。」要求弟子們於緣起法上認真觀察,自然不受生死之後有苦,側重於斷除個人的煩惱而言。但緣於法性平等之大乘四宏誓願,則進一步表達了積極關心眾生的生命態度。佛陀在《法華經》中告訴我們:「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這也是大乘菩提心的根本內涵。

在大乘佛教中,常以十法界來說明生命的呈現形式。其中,解脫世間煩惱痛苦的為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流轉世間的為六凡: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修學佛法,就是讓我們從惡道向善道上升,再由世間善道升到解脫煩惱的出世解脫道,並進一步修學大乘而最終成佛。從中可以看出,佛教的生命觀也體現了「進化」的思想。但這種進化與世間物種進化是不同的,它表達了一種在積極利他中求證最高解脫的思想內核。所以,在佛教歷史上,才出現了很多高僧為法捨身的壯舉。法顯西行求法,經歷了「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的苦難;玄奘西行途中,亦立志「為求大法,發趣西方……縱死中途,非所悔也」;鑒真東渡日本弘法前,同樣表明了「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的心跡。大德們的這種精神,正是佛教生命觀的積極表率。由此可見,長期以來人們認為佛教消極厭世的看法,確實值得商榷和重新審視。

總之,佛教以緣起思想為內核的生命觀,表達了珍視人生、生命平等和積極進化的理念,為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奠定了基礎;對當前世間「物本」生命觀所導致的拜物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思潮,是一劑很好的清洗良方;而對於當今盛行的自殺現象,也提出了明確的忠告,充分展示了佛教生命觀積極的現實意義。


推薦閱讀:

假如你的生命只有一年了,你打算怎樣度過這生命的最後一年時間?
生命之氣
我在癌症病房裡陪護的日子
如果你知道你死亡的日期,但你可以選擇一種死亡方式。你會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去死亡?

TAG:生命 | 多維空間 | 空間 | 透視 | 多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