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觸聞集——佛教對聯1200副》(3)

《觸聞集——佛教對聯1200副》

 

上篇

一、題

(二)

大雄圓滿

寶殿莊嚴(題釋迦牟尼佛,兼題大雄寶殿)

注1:釋迦牟尼佛:其生卒年代,一般認為是公元前565 -前486年。原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之太子,後出家修道成佛。據佛教所說,釋迦牟尼佛為賢劫(即現在的一大劫)千佛之第四位佛。為娑婆世界(即我們生活的這個現實世界)之教主。

注2:大雄:偉大的英雄,指佛而言,因佛具有摧伏惡魔的力量。大雄寶殿,為中華寺院的本堂,內置釋迦牟尼佛、迦葉尊者、阿難尊者之像。

法身清凈

自性天真(題毗盧遮那佛)

注1:毗盧遮那:華嚴宗的本尊,是蓮花藏世界的教主。法相宗以毗盧遮那指自性身。天台宗則指法身,即佛的真理之身。密宗則以之與大日如來為同體。

注2:自性:(1)自己存在的本質;(2)吾人本來所具有的佛性。

盡除憂惱

大救沉迷(題嵌除憂尊者)

注:除憂尊者:又作除一切憂惱菩薩。密號在胎藏界為大救金剛,或大赦金剛,在金剛界為凈智金剛,或解脫金剛。密教本尊之一,發願要解除眾生的一切憂惱。

觀音除苦厄

誦咒度痴迷(題觀世音菩薩,兼題六字大明咒)

注1:觀世音菩薩:觀世音:略稱觀音,又稱觀自在等,與大勢至菩薩一起,為阿彌陀佛的輔弼,合稱西方三聖。以大悲心現種種化身,救度苦難眾生。

注2:六字大明咒:又稱六字真言,是觀世音菩薩總持心咒,包括「嗡嘛呢叭咪吽」六字。其意為「蓮花上的寶珠」。

同時聞授記

次第得菩提(題五百阿羅漢)

注1:五百阿羅漢:指已證得無學果之五百聲聞。具體所指則有多種說法。據《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佛為五百弟子(阿羅漢)授記曰:「其五百比丘,次第當作佛。」

注2:授記:又作預記。佛對弟子所作預言,謂其將來於某一時刻成佛。

大日心光遍照

如來法雨普施(題嵌大日如來)

注1:大日如來:音譯為摩訶毗盧遮那。為法身佛,意為光明遍照,其智慧的光輝無所不照。此佛為真言密教的教主,為密教所供奉的本尊與最上根本佛,一切諸佛菩薩所出之本原及所歸之果體。又,毗盧遮那佛為密教金剛界五佛(五智如來)之一,位居中央,表法界體性智。

注2:心光:又叫智光,與色光(又叫身光)一起稱二光。色光由佛身發出,能以眼見取;心光由佛智發出,不能以眼見取。

大日法身不動

恆沙化佛無邊(題大日如來)

註:化佛:又作應化佛、變化佛。佛菩薩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與化身或應身等為同義詞。

立誓不生瞋怒

發心盡顯慈悲(題阿閦佛)

注:阿閦佛:意譯為不動佛,或無瞋恚佛。為東方妙喜世界佛名,此佛於因地修行時發願斷瞋恚。密教以此佛為金剛界五佛之一,象徵大圓鏡智。

德聚無窮寶藏

法施廣大生田(題嵌寶生佛)

注:寶生佛:此佛以摩尼寶福德聚功德,能滿一切眾生所願。密教以此佛為金剛界五佛之一,象徵平等性智。為南方世界之佛。

注2:生田:生死之田地,指眾生流轉所在地的三界。

願海周流法界

智光普照世間(題普賢菩薩)

注1: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的輔弼,密號為金剛薩埵,為大日如來的候補菩薩。普賢十願為一切菩薩行的代表,稱普賢願海,一切菩薩的修行都可稱普賢行。又,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聖。

注2: 願海:謂佛菩薩之本願既深且廣,猶如大海之浩瀚無際。

注3:法界:指意識所緣對象之所有事物,廣義泛指有為、無為之一切諸法。具體含義有多種。又,法界亦為諸法實相之異名。

注4:《華嚴經·入法界品》載:普賢菩薩敘述自己的修行時云:「願以智光普照世間」。

妙土報身恆不動

圓光化佛永無窮(題阿彌陀佛)

注1:阿彌陀佛:意譯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略稱彌陀,為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據《無量壽經》等載,過去久遠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時,有一國王發無上道心,舍王位而出家,名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處修行。此佛使法藏比丘熟知210億諸佛之凈土。法藏比丘歷經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土清凈之行,發殊勝之四十八願。此後不斷積聚功德,在距今十劫之前,願行圓滿而成佛,並在離此十萬億佛國土之西方,報得極樂凈土,至今仍在彼土說法。在密教,以阿彌陀佛象徵妙觀察智,稱甘露王。

注2:妙土:佛之報土殊妙者。《無量壽經》云:「一向專志,莊嚴妙土。」

注3:報身:又作報身佛。指佛的果報身,酬報因行功德而顯現相好莊嚴、萬德圓滿之身。

注4:圓光:放自佛菩薩頂上之圓輪光明。《觀無量壽經》云:「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

彌陀願海周三界

功德光雲遍十方(題阿彌陀佛)

注1:光云:比喻佛光如雲般之廣被一切。

燃智慧燈驅黑暗

駕悲願筏渡迷津(題嵌燃燈佛)

注:燃燈佛:又譯定光佛。久遠劫以前出世的佛。《瑞應本起經》說釋迦牟尼佛前世曾買五莖蓮花供養此佛,蒙其授記,於九十一劫後成佛,號釋迦牟尼。

報身妙好證圓滿

法相莊嚴呈吉祥(題盧舍那佛)

注:盧舍那佛:《梵網經》等稱其為釋迦牟尼佛的報身,坐於千葉蓮花台上,化現出百億釋迦,於百億國土同時成佛。

法眼妙觀觀自在

悲心普救救痴迷(題觀世音菩薩)

悲心深切施無畏

妙法圓通度有情(題觀世音菩薩)

註:有情:也譯作眾生。指有情識之生存者。與無情(指無情識之草木及山河大地等)對說。

發大悲心除苦毒

立弘誓願度幽冥(題地藏菩薩)

注:地藏菩薩:又稱地藏王菩薩。《地藏十輪經》謂此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故名。此菩薩於釋迦滅後,彌勒未降之前,濟度眾生,並發誓「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因而常在地獄中拯救眾生。

正觀諸法緣無盡

普度群萌意不移(題嵌無盡意菩薩)

注:無盡意菩薩:賢劫十六尊之一。此菩薩因觀一切事象之因緣果報皆為無盡,而發心上求無盡之諸佛功德,下度無盡之眾生。

斷除蓋障入三昧

觀照真如證二空(題嵌除蓋障菩薩)

注1:除蓋障菩薩:為密教胎藏界曼陀羅除蓋障之主尊。除蓋障乃消除一切煩惱之意。蓋障,煩惱的異稱。

注2:二空:有多種所指。一般指人空和法空。

燃身供佛發弘誓

施藥濟生踐大心(題藥王菩薩)

注:藥王菩薩:據《觀藥王葯上二菩薩經》載,有兩兄弟曾持良藥供養眾僧,眾僧讚歎為藥王、葯上,後經多劫修行,善治眾生身心二病,為藥王菩薩、葯上菩薩,並授記於未來世成佛。又據《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載,在過去無量恆河沙劫,時有一菩薩(即今之藥王菩薩),精進修行,並燃身供養佛。

日月光明除黑暗

琉璃世界送清涼(題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

註: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是藥師佛的兩大脅侍菩薩,住東方凈琉璃世界。又稱日光遍照、月光遍照,和藥師佛一起,稱東方三聖。

大愛不貪離垢染

至情如實顯真心(題嵌愛染明王)

注:愛染明王:原為婆羅門教愛神,密教奉為明王之一。據稱以大愛至情為特徵,能滿足男女求愛之願。外表為忿怒暴惡相,內心卻懷著敬愛,要使眾生得到解脫。

金剛手握持秘密

勇猛心摧破無明(題金剛手秘密主)

注:金剛手秘密主:即金剛薩埵(義為金剛勇猛心)。如來的身語意,唯佛與佛能知,對其他而言,則成秘密。持有這個秘密的菩薩,則是金剛手秘密主。又,金剛薩埵(也稱金剛手、秘密主、金剛手秘密主、執金剛、普賢薩埵、普賢金剛薩埵等等)於密教中有多種所指。一般指密教傳法之第二祖。密教系由大日如來傳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原為大日如來內眷屬中諸執金剛之上首,於大日經中多稱金剛手或秘密主,居於金剛法界宮。在西藏密教,通常又將金剛薩埵視為阿提佛陀(即本初佛)而崇拜之。亦有視金剛薩埵為五智如來中的阿閦如來之化身,謂其住於白蓮台上,主東方之凈土。

救度三途尊佛母

消除八難顯悲心(題嵌救度母)

注1:救度母:又稱度母,音譯多羅母,密教尊奉的佛母之一。傳為觀音化身,有救苦救難,濟度眾生的功德。修此尊密法,能消除一切魔障、業障、病苦等,並能消災、增福、延壽,命終往生極樂世界。

注2:三途:又作三惡道、三惡趣。指地獄、餓鬼、畜生三道。

注3:八難:又作八無暇,指不得遇佛、不聞正法的八種障難。分別為

1)在地獄;(2)在餓鬼;(3)在畜生;(4)在長壽天;(5)在邊地之郁單越;(6)盲聾喑啞;(7)世智辯聰;(8)佛前佛後。亦可指八種災難

1)王難;(2)賊難;(3)火難;(4)水難;(5)病難;(6)人難;(7)非人難;(8)毒蟲難。

果上報身,安居極樂

光中化佛,回入娑婆(題阿彌陀佛)

於濁惡世間成正覺

以大悲願力度群生(題釋迦牟尼佛)

注1:《佛說阿彌陀經》云:「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注2:濁惡世:又稱濁世。指五濁與十惡盛行的時代。五濁,即:(1)劫濁,時代的污濁,戰爭、疫病、饑荒等;(2)見濁,思想上的混亂;(3)煩惱濁,貪瞋痴諸煩惱熾盛;(4)眾生濁,眾生的果報衰竭,身心衰退;(5)命濁,眾生的壽命縮減。十惡,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貪,瞋,痴等十種惡行。

環視四方,放光遍照

初行七步,唯我獨尊(題釋迦牟尼佛誕生)

注:《本行經》載:釋迦牟尼佛誕生時,放大光明,遍照諸天世間。無人扶持,即於四方各行七步,環視四方,言:「天上天下,唯吾獨尊。」

軟首妙光,威名顯赫

雄獅利劍,寶相莊嚴(題文殊菩薩)

注1: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與普賢菩薩同為釋迦牟尼佛的輔弼,於諸菩薩中稱智慧第一。據《楞嚴經》、《文殊師利般涅槃經》等說,文殊菩薩曾為過去無量諸佛之師。又,《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亦稱,文殊昔為軟首菩薩,為「諸菩薩之父母」。又據《法華經》,文殊昔為妙光菩薩,廣宣《法華經》。

注2:文殊的形象通常是騎雄師、持利劍,分別表其智慧之威猛和以智慧斷煩惱。

兜率宮中,**常轉

龍華樹下,正覺當成(題彌勒菩薩)

注1:彌勒菩薩:意譯慈氏。大乘菩薩名。蒙釋迦牟尼佛授記,將於未來繼承釋迦牟尼在人間成佛,為未來佛,故亦稱彌勒佛。釋迦謂其入滅後上生於兜率天內院,在漫長的未來將再降生人間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隨後三會說法,度數百億眾生,為此賢劫第五佛。

注2:兜率:又作兜率陀天,,欲界六天之第四天。此天有內外兩院,其內院乃即將成佛者(補處菩薩)之居處,今則為彌勒菩薩之凈土。

妙德妙應,無機不被

普賢普現,有感即通(題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注1:妙德:文殊的一種異名,謂具種種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故稱妙德。

注2:妙應:指佛菩薩不可思議之應現。

注3:南懷瑾《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云:「普賢即是普現,憑藉普賢如來的威神力加被你,你一念真誠清凈便到了。」

現忿怒身,破除煩惱

以威猛力,降伏天王(題不動明王)

注:不動明王:密號常住金剛。為五大明王或八大明王之首,是大日如來的教令輪身。其形象多為一面二臂,全身青黑色,右手舉劍,左手持索。《不動尊念誦秘法》稱其曾化為穢跡金剛降伏三千大千世界之主摩醯首羅天王(即大自在天),使之皈依佛教。

猛火威光,燒除穢跡

悲心怒目,降伏梵王(題嵌穢跡金剛)

注:穢跡金剛:台密五大明王之一。具有轉不凈為清凈之德,又被尊為廁神。此尊以深凈大悲,不避穢觸,以大威光,猶如猛火,能燒除眾生煩惱妄見分別垢凈生滅之心,並曾降伏梵王。

以無上菩提,莊嚴凈土

用百千方便,接引眾生(題西方三聖)

注1:西方三聖:指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三位聖者。阿彌陀佛為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為阿彌陀佛之脅侍,輔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此一佛二菩薩,世稱西方三聖。

注2:接引:又稱攝引、接化。為引導攝受之意。謂諸佛菩薩引導攝受眾生,或師家教導引接弟子。於凈土宗,指阿彌陀佛引導眾生,眾生攝受彌陀之光,而往生凈土。依凈土宗之說,修凈土法門者,具足善根福德因緣,持名念佛,乃至一心不亂,於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必來接引往生凈土。

不入涅槃,度生行誓願

護持正法,住世顯神通(題十六羅漢或十八羅漢)

注:十六羅漢: 又稱十六尊者,指十六位永住世間護持正法之阿羅漢。《法住經》載:賓頭盧等十六個大阿羅漢,承釋迦牟尼佛敕命,常住世間,守護佛法,救度眾生,稱十六羅漢。在我國,自宋代後又加上兩位,逐漸成為十八羅漢。《法住記》所載十六尊者之名分別為:賓度羅跋羅墮闍(亦即賓頭盧),迦諾迦伐蹉,迦諾迦跋厘墮闍,蘇頻陀,諾矩羅,跋陀羅,迦理迦,伐闍羅弗多羅,戍博迦,半托迦,羅怙羅,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至於世間流傳的十八羅漢圖,一般即於十六羅漢外,加繪達磨多羅尊者與布袋和尚,或加繪降龍、伏虎二尊者。

現忿怒威嚴,降魔除障

具慈悲方便,去病消災(題降三世明王與軍荼利明王)

注1:降三世明王:五大明王之一,是東方阿閦佛的教令輪身。能降伏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貪、瞋、痴三毒,又能降伏三界之主大自在天。如誦此明王之真言,諸魔都不能繼續作障。

注2:軍荼利明王:五大明王之一,意譯作甘露瓶明王。為南方寶生佛之教令輪身。此明王以慈悲方便,流注甘露水,以洗滌眾生之心。修此明王之法,可驅除瘴、熱等疾病。

除障降魔,現三頭六臂

消災息難,具密意悲心(題大威德明王與金剛夜叉明王)

注1:大威德明王:五大明王之一,為西方無量壽佛的教令輪身。其形象常見的有三面六臂和六面六臂六足相。此明王有大威德,能制伏毒龍,斷除一切魔障,降伏閻摩王。

注2:金剛夜叉明王:五大明王之一,為北方不空成就佛的教令輪身。多為三面六臂相。此明王誓願吞啖、除盡一切惡行眾生及三世一切惡穢,消除災難。

注3:密意:隱藏之旨意,即指佛特殊之意趣。蓋佛之真意與眾生所理解者不同,故稱為密。此外,指密意方便教,乃對真實顯了之教而言。

以同體慈悲,遍灑憂愁淚

念眾生平等,常懷恭敬心(題常啼菩薩與常不輕菩薩)

注1:常啼菩薩:《大品般若經》卷27所說之菩薩。謂此菩薩因見惡世之人身受苦惱而經常悲泣,故名常啼;或以菩薩生於無佛之世,為利益眾生、追求佛道,於空閑林中憂愁啼哭七日七夜,天龍鬼神遂號之為常啼。

注2:常不輕菩薩:《法華經·常不輕菩薩品》所說之菩薩。乃釋尊之前身。此菩薩每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眾人聞言而有生怒者,有以瓦、石、木丈等擊之,而常不輕菩薩恭敬依然。

注3:同體慈悲:又稱同體大悲。指觀一切眾生與己身同體,而生起拔苦與樂之悲心。

注4:眾生平等:佛教認為,在值得憐憫和具有佛性上,眾生皆平等無二。

因地精修,莊嚴依正嘆觀止

果門普攝,無上覺行堪絕倫(題阿彌陀佛)

注1:依正:依報與正報。由過去的宿業感得的眾生的身心,生命存在,是正報;生命存在所依的環境,是依報。就佛而言,正報是佛身,依報是佛國土。

注2:果門:諸佛自內證之法門,亦即如來果位之法門,是通往成佛之果的法門。

發無上心,五劫思維修凈土

建超世志,六八誓願攝群機(題阿彌陀佛)

注1:無上心:又作菩提心,即求無上菩提之心。

注2:凈土:佛、菩薩所居之地。遠離五濁與惡道的境地。

注3:劫:全稱劫波,古印度表示極大時限之時間單位,佛教沿用之。有大中小劫之分。一大劫總括成、住、壞、空四劫,是一期世界的始末。積大劫之數為十百千,乃至阿僧祗(意為無量數),則稱一阿僧祗劫,等。另外,在住劫中,有饑饉、疾疫、刀兵三種小災難,在壞劫中,有水、火、風三種大災難,因此,劫又有劫難、災難之意。

注4:《無量壽經》有偈云:「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

注5:六八誓願:即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比丘時所發的四十八種誓願,又稱四十八願。其中心意思是:十方眾生若至心信樂,念佛發願欲求生西方凈土,則必能遂願,且一往生彼國,即壽命無量,住不退轉地,若不如此,不取正覺。

注6:群機:一切根機,各種根機。根機,又稱根器,指不同的宗教素質。

現世醫王,拔除苦毒妙施藥

東方教主,化導頑愚普做師(題嵌藥師佛)

注1:藥師佛:據《藥師琉璃王如來本願功德經》稱,為東方凈琉璃世界之佛。在因地發十二大願,其願以現世利益為中心,令眾生所願皆得,尤願眾生諸根具足,疾病消除。

注2:醫王

1)佛菩薩的尊稱,謂佛菩薩能醫治眾生之心病。 (2)藥師如來的別稱。或謂醫王為諸佛通稱,專指藥師如來時,則稱「醫王善逝」。

三十三身,妙色無窮常應化

千手千眼,悲心廣大顯神通(題觀世音菩薩)

註:關於觀世音菩薩的應化顯現,《楞嚴經》說有三十二應;《法華經·普門品》說有三十三身。密宗則有千手千眼觀音等「六觀音」之說。

大勢一來,身隨妙手至蓮剎

真心已得,念住凈觀離俗塵(題嵌大勢至菩薩)

注1:大勢至菩薩:簡稱勢至。與觀世音菩薩一起同為阿彌陀佛的輔弼。密號為金剛手菩薩。《觀無量壽經》雲:「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注2:妙手

1)指佛菩薩之手,或指佛菩薩接引、濟度眾生之手段、方法。(2)禪宗指絕妙之手段、方法。所謂「妙手無多子」,即絕妙的手段卻無任何特別之處。

注3:蓮剎:西方凈土,因往生西方凈土的人皆生於其中的蓮華上。

五十三參,遍訪良師求正智

百城煙水,廣行悲願踐初心(題善財童子)

注1:善財童子:為《華嚴經·入法界品》中之求道菩薩。為福城長者之子,出生時種種珍寶自然湧出,故名善財。此童子善根深厚,詣文殊菩薩處,發菩提心,漸次南行,歷110餘城,先後參訪了53位善知識。最後在普賢菩薩處,證入無生法界,成就佛道。

注2:初心:最初發求覺悟之心。又作初發心。

現忿怒身,摧伏惡魔生勝樂

以淫慾相,抱擁亥母證真空(題嵌勝樂金剛與金剛亥母,兼題「樂空雙運」)

注1:勝樂金剛:藏密無上瑜伽部的本尊,五大金剛之一。裸體男身,有三面,每面三目,有十二臂,主臂擁抱金剛亥母,足踏屍體。

注2:金剛亥母:為勝樂金剛之明妃,女身,頭現豬形。

注3:樂空雙運:即雙身修法,是密教無上瑜伽密的特別修習法。屬於「以欲制欲」的修道法。佛教顯宗以淫慾為障道法,而密宗則以之為修道法。密教講「以方便(悲)為父,以般若(智)為母」,以明王、明妃擁抱作為「悲智和合」的象徵。

隨化度人,悲心廣大現靈感

尋聲救苦,妙應無窮觀世音(題觀世音菩薩)

菩薩駕慈航,尋聲救苦施無畏

眾生沉苦海,轉念回頭得出離(題觀世音菩薩)

由勝願,結勝緣,起勝行,不空勝果

以妙心,修妙道,臻妙境,成就妙因(題嵌不空成就佛)

注1:不空成就佛:密乘金剛界五智如來之一的北方佛,表成所作智,能使眾生成就所作,而不落空。胎藏界稱其為天鼓雷音佛。

注2:勝願,殊勝的願望,希望覺悟得解脫;勝緣,殊勝之善緣;勝行,菩薩殊勝的修行,或特指波羅蜜的修行;勝果,殊勝之證果,佛果,覺悟之果。

注3:妙心,心體不可思議,故稱妙心;妙道,最上道,無上道,亦即佛道;妙境,不可思議之境界;妙因,不可思議之因,成佛之因。

含藏一切善根,願力宏深空地獄

成熟眾生勝果,悲心廣大遍荒田(題地藏菩薩)

注1:《地藏十輪經》謂:如有人稱地藏菩薩名號,一心歸依地藏菩薩,猶如於荒田中播下善種,則此種都能變成微妙勝果。因地藏菩薩的功德力「能令善根芽莖枝葉乃至華果,皆悉潤澤增長成熟」。

注2:善根:又作善本、德本。即產生諸善法之根本。

廣大智門,遍一切虛空,明心即入

無窮寶藏,滿三千世界,施福與求(題嵌虛空藏菩薩)

注1:虛空藏菩薩:密號如意金剛、庫藏金剛、富貴金剛。意即福智二藏,等如虛空,無量無邊。《虛空藏菩薩經》稱其常住於一切香集世界,能滿足眾生求智慧、財富、美滿眷屬等願求。

注2:智門:智慧之門。智慧與慈悲,是諸佛菩薩所具的兩種功德,合稱悲智二門。

注3:明心:指「明心見性」,意即明了自心,見自心之佛性。亦可指「明心菩提」,即初地以上菩薩觀照諸法實相,而自明其心。

駕慈航,發悲心,勸迷途者回頭靠岸

以正智,說妙法,為見道人指路傳燈(題釋迦牟尼佛)

注:見道:修行的階位,在這個階位,開始生起無漏智。見道之前,仍是凡夫,見道之後,則是聖者。見道位,在小乘為預流向,在大乘為初地。

棄國捐王,發菩提心,法藏比丘宏誓願

修因感果,成無上道,阿彌陀佛大慈悲(題阿彌陀佛)

注1:法藏比丘:阿彌陀佛因位在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時之名也。《無量壽經》云:「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

注2:《御制無量壽佛贊》云:「阿彌陀佛大慈悲,十力威德難贊說。」

從聞入道,即色觀空,法門無量嘆殊勝

隨類應形,尋聲救苦,誓願難酬顯大悲(題觀世音菩薩)

注:據藏密經典:昔觀世音菩薩為阿彌陀佛之弟子,具足諸行,等慈眾生,發大誓願曰:「盡我形壽,遍度一切眾生,若有一眾生不得度者,我誓不取正覺。若我於眾生未度盡之時,自棄此宏誓者,則我之腦裂為千片。」發此誓已,悲智雙運,現諸神變,度脫眾生。如是經無量劫,其所度眾生,盡恆河沙所不能計。而世間眾生無量;造諸惡業者,亦復無量;輪迴不已,則眾生之苦終不能盡。於是菩薩生大憂惱,謂:「眾生之苦,乃與眾生之生以俱來;世間既存,苦何能已?若苦不已,度豈能盡?昔年之誓,是徒自苦,而於眾生亦無有益;無益之行,何必堅持?」此退轉心一生,菩薩之腦,忽然自裂千片,猶如千葉蓮花。而阿彌陀佛現身於菩薩之腦中,謂菩薩曰:「善哉觀世音!宏誓不可棄,棄誓為大惡;昔所造諸善,一切皆成妄。汝但勤精進,誓願必成就。三世共十方,一切佛菩薩,必定加護汝,助汝功成就。」又說真言:「嗡嘛呢叭咪吽。」觀世音菩薩聞此真言,得大智慧,生大覺悟,乃堅持舊誓,永不退轉,至於今日,仍在行法度世,而為世人所尊仰。

側耳聽潮,入定盡聞,五蘊皆空觀自在

尋聲救苦,駕航度厄,十方隨化顯神通(題觀世音菩薩)

注1:傳說觀世音菩薩曾在海灘邊,通過聽聞海潮之音修習禪定。

注2:五蘊皆空:五蘊,指構成生命存在的五種要素

1)色;指物質性的東西。(2)受;指感受作用。(3)想;指想像,或表象作用。(4)行;指意志,意念,衝動的欲求。(5)識;指認識,識別作用,又指意識。五蘊皆空,指我們的身心的生命存在,由五蘊積集而成,此中並沒有我的自性、自體,故是空。而五蘊本身,作為構成生命存在的要素,亦是空。

慈佑眾生,隨處現身,悲心有願施無畏

圓通大士,尋聲救苦,妙法無邊度有緣(題觀世音菩薩)

注1:施無畏:觀世音菩薩之別名,又作施無畏者。觀世音菩薩於怖畏急難中,能施無畏,故稱之為施無畏者。

注2:圓通大士:觀世音菩薩之別號。

未沸揚時原覥靜,大跌落後轉從容。

  

 

 

 

 

推薦閱讀:

關於戒邪淫
怎麼修凈土法門?
心浮氣躁如何改正,請各位賢者指教?
拜菩薩時菩薩聽得懂各地方言么,從我的話語得知願望還是從心靈感應的?

TAG:佛教 | 對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