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設計基礎
色彩設計基礎
第一章 緒論
一、色彩的意義
v 形成人們審美觀的主要途徑
v 色彩既是一種感受,又是一種信息
v 色彩美已經成為人們物質和精神上的一種享受
二、顏色感覺的形成
人的色彩感覺信息傳輸途徑是光源、彩色物體、眼睛和大腦,也就是人們色彩感覺形成的四大要素。這四個要素不僅使人產生色彩感覺,而且也是人能正確判斷色彩的條件。在這四個要素中,如果有一個不確實或者在觀察中有變化,就不能正確地判斷顏色及顏色產生的效果。
光源的輻射能和物體的反射是屬於物理學範疇的,而大腦和眼睛卻是生理學研究的內容,但是色彩永遠是以物理學為基礎的,而色彩感覺總包含著色彩的心理和生理作用的反映,使人產生一系列的對比與聯想。 美國光學學會(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的色度學委員會曾經把顏色定義為:顏色是除了空間的和時間的不均勻性以外的光的一種特性,即光的輻射能刺激視網膜而引起觀察者通過視覺而獲得的景象。在我國國家標準GB5698-85中,顏色的定義為:色是光作用於人眼引起除形象以外的視覺特性。根據這一定義,色是一種物理刺激作用於人眼的視覺特性,而人的視覺特性是受大腦支配的,也是一種心理反映。所以,色彩感覺不僅與物體本來的顏色特性有關,而且還受時間、空間、外表狀態以及該物體的周圍環境的影響,同時還受各人的經歷、記憶力、看法和視覺靈敏度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第二章 色彩的形成原理
第一節 色彩現象的心理性質
不同波長的光作用與人的視覺器官以後,大腦必然導致對不同的色彩產生某種情感活動,不同的色彩會影響人們的情緒、性情和行動,這是色彩的心理性質。
幾種常用色彩的情感功能
紅色:興奮、激動、歡樂、危險、緊張、恐怖等
橙色:渴望、健康、躍動、成熟、向上、等
黃色:光明、輕快、豐碩、溫暖、輕薄、頹廢等
綠色:生命、青春、成長、安靜、滿足等
藍色:深遠、純潔、冷靜、沉靜、悲痛、壓抑等
紫色:莊嚴、幽靜、傷痛、神秘等
黑色:深沉、莊嚴、陰森、沉默、凄涼等
白色:純潔、樸素、輕盈、單薄、哀傷等
灰色:平淡、沉悶、寂寞、含蓄、高雅、安適等
1.紅色
紅色是熱烈、衝動、強有力的色彩,它能使肌肉的機能和血液循環加快。由於紅色是可見光波最長的波長這一特性,所以它及易引起注意, 它常傳達有活力,積極,熱誠,溫暖的表情,對於人的心理產生巨大的鼓舞作用。
純色的心理特性:熱情、活潑、引入注目,熱鬧、、革命,同時也給人以恐怖的心理。
2.橙色
橙色的刺激作用雖然沒有紅色大,但它的視認性注目性也很高,即有紅色的熱情又有黃色的光明,活潑的性格,是人們普遍喜愛的色彩。它使人聯想到金色的秋天,豐碩的果實,是一種富足、快樂而幸福的顏色。
3.黃色
黃色是最為光亮的色彩,在有彩色的純色中明度最高,給人以光明、迅速、活潑、輕快的感覺。它的明視度很高,注目性高,比較溫和。
4.綠色
綠色為植物的色彩,明視度不高,刺激性不大,對生理作用和心理作用都極為溫和,因此入對綠色的嗜好範圍很大,給人以寧靜、休息、安靜等。
5.藍色
藍色是博大、深遠的色彩。藍色的注目性和視認性都不太高,但在自然界如天空、海洋均為藍色,所佔面積相當大,藍色給人冷靜、智慧、深遠的感覺。
純色的心理特性:天空、水面、太空、寒冷、遙遠、無限、永恆、透明、沉靜、理智,高深、冷酷、沉思、簡樸、憂鬱。
6.紫色
紫色因與夜空、陰影相聯繫,所以富有神秘感。紫色易引起心理上的憂鬱和不安,但紫色又給人以高貴、莊嚴之感,所以女性對紫色的嗜好性很高。
純色的心理特性:朝霞、紫雲、優美、憂雅、高貴、嬌媚,溫柔、昂貴、自傲、虛幻、魅力、虔誠。
純色加白(明清色):給人以女性化、清雅、含蓄、清秀、嬌氣、羞澀的心理感覺。
7.灰色
是徹底的中性色,依靠鄰近的色彩獲得生命。灰色意味著一切色彩對比的消失,是視覺最安穩的休息點。所以給人以平淡、沉悶、寂寞之感。
灰色的視認性、注目性都很低。又給人以高雅、含蓄的印象。
8.白色/黑色
白色為不含純度的色,除因明度高而感覺冷外基本為中性色,明視度及注目性都相當高。
白色的心理特性:潔白、明快、清白、純粹、真理、神聖、正義感等
黑色在心理上是一個很特殊的色,它本身無刺激性,但是與其它色配合能增加刺激,黑色是消極色.所以單獨時嗜好率低,可是與其它色彩配合均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黑色的心理特性:黑夜、深沉、莊嚴、陰森、沉默、凄涼、嚴肅、死亡、恐怖等
第二節 色彩現象的物理性質
色彩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最親近的一種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直到17世紀中葉牛頓進行了一系列科學實驗,人們才將色彩界定於「實驗的」科學理論範疇,色彩和光產生了關係。
一、光的性質
人們對光的本質的認識,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紀。從牛頓的微粒說到惠更斯的彈性波動說,從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到愛因斯坦的光量子學說,以至現代的波粒二象性理論。
光按其傳播方式和具有反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性質來看,有波的特徵;但許多現象又表明它是有能量的光量子組成的,如放射、吸收等。在這兩點的基礎上,發展了現代的波粒二象性理論。光的物理性質由它的波長和能量來決定。波長決定了光的顏色,能量決定了光的強度。光映像到我們的眼睛時,波長不同決定了光的色相不同。波長相同能量不同,則決定了色彩明暗的不同。
在電磁波輻射範圍內,只有波長380nm到780nm(1nm=10───┬─────────┬─┬───┬───┬──┬─────
紅外線 │ 紅 │橙│黃│ 綠 │青藍│ 紫 │紫外光─────┼───────┴─┴─┴─────┴──┴──┼─────不可見光譜┤←────可見光譜─────→├不可見光譜在這段可見光譜內,不同波長的輻射引起人們的不同色彩感覺。英國科學家牛頓在1666年發現,把太陽光經過三稜鏡折射,然後投射到白色屏幕上,會顯出一條象彩虹一樣美麗的色光帶譜,從紅開始,依次接臨的是橙、黃、綠、青、藍、紫七色。
在可見光中:紅光波長最長,紫光最短,黃光適中。
這條依次排列的彩色光帶稱為光譜。這種被分解過的色光,即使再一次通過三稜鏡也不會再分解為其它的色光。我們把光譜中不能再分解的色光叫做單色光。由單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複色光,自然界的太陽光,白熾燈和日光燈發出的光都是複色光。光與色的關係
色彩現象是一種視覺的現象,產生視覺的主要條件是光線,物體是受到光線的照射,才產生形與色彩。眼睛所以能看見色彩,是因為有光線的作用,才得以看清四周的景物。所以,色彩是光線產生的現象,沒有光就沒有色,光是人們感知色彩的必要條件,色來源於光。所以說:光是色的源泉,色是光的表現。
光是人們感覺所有物體形態和顏色的唯一物質
色是由物體的化學結構所決定的一種光學特性, 是光作用於人眼引起除形象以外的視覺特性。
第三節 色彩現象的生理性質
光還必須作用與人的健康的視覺器官——眼睛。色光(包括光源或物體反射光)射向我們的健康的眼睛並通過視覺神經傳到支配大腦的視覺中樞,才能使人產生色彩的感覺。這就是色彩現象的生理性質。
一、眼睛的光學系統
人之所以能夠感知到光線併產生形狀與色彩的反應,是因為眼睛的視覺作用,才產生的。
人眼的構造和照相機的構造一樣,分為眼帘(鏡頭蓋)、虹膜、瞳孔(光圈)、角膜、晶狀體(透鏡)、視網膜(底片)、視覺神經細胞底層(包括錐體、桿體細胞,即等於底片上的感光葯膜)等,只要具有正常視覺功能的眼睛,光線一旦進入後,瞳孔就發揮對光量的控制作用,使形象經過角膜的水晶體和玻璃體到達視網膜上,便產生形狀和色彩。
二、視覺的兩重功能
眼睛是一種視覺裝置,它不但能對物體感應,也能對某些波長作迅速的響應,眼球內主要含有錐體及桿桿二類感光細胞。其中錐體細胞是感覺動作並對明暗之間的差別特別敏感,當亮度減弱時,桿體細胞便會發揮功能,但看不見色彩。而在較亮的情況下,視網膜中的三種錐體細胞始對長、中,短三種光域產生不同的視覺反應,便能讓我們看見光譜中的紅、綠、藍三個主要色域來形成色彩。
明視覺:錐細胞,能分辨物體的細節和顏色。
暗視覺:桿細胞,只能分辨出物體的形狀、明暗。
視網膜中有三種錐體細胞能分別由紅、綠、藍三種色光的刺激引起興奮。三種錐體不同的興奮量在大腦皮質中綜合,便有如顏料的調配一般,產生各種各樣的色彩感覺。
三、顏色視覺
顏色視覺的生理結構特徵,引起了一些特殊的色彩視覺現象。
1、顏色對比(同時對比與連續對比)
所謂同時對比,就是同時看到兩種顏色所產生的對比現象。 當兩種或兩種以上顏色同時並放在一起,雙方都會把對方推向自己的補色。如:紅和綠放在一起,紅的更紅,綠的更綠;黑和白方在一起,黑的更黑,白的更白,這種現象屬於色彩的同時對比。
連續對比是先看某種顏色,然後又看到第二種顏色時所產生的對比現象。連續對比現象與同時對比現象都是視覺生理條件的作用所造成的,它們出於一個原因,但發生在不同的時間條件。同時對比主要指的是同一時間下顏色的對比效果,連續對比指的是不同時間的條件下,或者說在時間運動的過程中,不同顏色刺激之間的對比。如:當我們長久的注視一塊紅顏色之後,看到周圍的東西發綠;當我們在暖色光的環境適應後,突然來到正常光線下,會覺得顏色發冷。
2、顏色適應:人眼在顏色刺激作用下所造成的顏色視覺變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碰到這樣的現象。當你從亮處走進暗室時(如遲到闖入電影院),開始什麼也看不清,經過相當長時間後,又逐步開始恢復清晰的視覺,這種現象叫做暗適應;反之,當我們從暗處走向亮處時(如電影院散場以後走出門外),在最初的一瞬間也會感到耀眼發眩,什麼都看不清,但經過幾秒鐘後,視覺又恢復正常,這種現象叫明適應。
眼睛在暗適應過程中,瞳孔直徑擴大,使進眼球的光線增加10-20倍,視網膜上的視桿細胞的感受性迅速興奮,視敏度不斷提高,從而獲得清晰的視覺,完成視覺暗適應的過程大約需要40分鐘。明適應是視網膜在光刺激由弱到強的過程中,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的功能需要迅速轉換,適應時間比暗適應短得多,大約只需要1分鐘。明適應 受到較強光線的連續作用,引起視網膜對光刺激的敏感度下降。暗適應 從光亮的環境轉到黑暗處,在黑暗中視覺的感受逐步遞增的過程。
四、顏色視覺理論
1、揚·赫姆霍爾茲的三色理論 1807年,英國醫學物理學家揚(T.Young)和德國生理物理學家赫姆霍爾茲(H.LFvonHelmholtz)根據紅、綠、藍三原色光混合可以產生各種色的色光混合規律,假設在視網膜上有三種神經纖維,每種神經纖維的興奮都會引起一種原色的感覺,分別對可見光譜中的紅、綠、藍最敏感。 如當一種神經纖維處於興奮狀態,那麼就產生一種原色覺,如果兩種或三種神經纖維都處於興奮狀態,那麼就產生綜合色覺。如:當「紅」神經纖維受到紅光刺激而興奮時,則產生紅色覺;當「紅」、「綠」、「藍」三種神經纖維同時受到紅、綠、藍三種色光的刺激而興奮時,則產生白色覺。三色學說的優缺點
優點:
a、能充分說明混色現象,為現代色度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b、在顏色測量和數值計算時,與試驗理論符合;
c、現代的彩色印刷複製、攝影、照相分色、彩色電視都是建立在該基礎上的。
缺點:不能滿意地解釋色盲現象。
2、赫林的對立顏色學說
德國物理學家赫林的對立顏色學說也叫做四色學說。1878年赫林觀察到存在R、G、B、Y四種心理原色,並且顏色現象總是以紅—藍、黃—藍、黑—白成對關係發生的,因而假設視網膜中有三對視素:白—黑視素、紅—綠視素、黃—藍視素,這三對視素的代謝作用包括建設(同化)和破壞(異化)兩種對立的過程,光刺激破壞白—黑視素,引起神經衝動產生白色感覺。無光刺激時白—黑視素便重新建設起來,所引起的神經衝動產生黑色感覺。對紅—綠視素,紅光起破壞作用,綠光起建設作用。對黃—藍視素,黃光起破壞作用,藍光起建設作用。特點:
很好地解釋顏色視覺的一些生理和心理現象,如紅綠色盲、黃藍色盲;
沒有辦法解釋三原色能產生一切顏色的現象。
3、階段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