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揭秘·金剛經

揭秘·金剛經

 

香贊

 

香燈乍明,法界頻傳,諸佛詳悉,懲惡度善。

 

如是我聞:聽普賢菩薩講【揭秘·金剛經】總綱

 

【經文】

 

A、大徹大悟福德來

 

B、四相不止有苦海

 

C、至公無私脫塵埃

 

D、有相水中撈明月

 

E、相者眼裡有金釵

 

F、世尊講法四十九

 

G、既是無來又是有

 

H、布施無相因果增

 

I、無相方可蓮花登

 

J、法無定法世代興

 

 

 

揭開《金剛經》的身世

 

聽普賢菩薩講《揭秘·金剛經》

 

《金剛經》是在世尊往生後300年才問世的。所以,人們對《金剛經》是否是佛祖講的經產生了懷疑。《金剛經》究竟是世尊在世所講的經,還是後人以世尊名義撰寫的呢?今天,我(普賢)將揭開這個千古之謎。事情還得從世尊講法說起。當年世尊講法是口傳心授,沒有教材,弟子也沒有筆記。世尊往生後,弟子們感到世尊所講的法已經成為珍貴的經典。弟子們怕時間長了,將世尊所講的法忘記了,就各自做了《回憶錄》,按《回憶錄》的內容進行講法傳教。弟子們所寫的回憶錄是根據各自的回憶和理解角度不同而寫成冊,因此出現各種不同的版本,這就是《金剛經》的原形。關於它們之間的對與錯,時常有真誠的辯論與研討,誰對誰錯就成為問題的焦點,也是必須解決的大問題。時間一晃就過去了295年,有一位很有學問,名叫首圖德法的長老,感覺到問題的嚴重性,便決定將世尊講的法整理成一部較完善的《金剛經》。因此,他將各家保存的不同版本的世尊當年講法的《回憶錄》抄錄成一本,並進行認真的整理,又加上自己的觀點,採用回答的方式,歷經五年時間,寫成今天我們見到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該經正式問世恰好是世尊往生300年的四月初八。世尊在世時,此經稱《金剛經》。首圖德法將《金剛經》的經名深化成《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但是,人們仍稱《金剛經》。那麼《金剛經》中哪些是世尊講的法,哪些是首圖德法自己的觀點呢?世尊講的法能佔全經多大的比例呢?回答是各佔二分之一。以下將《金剛經》中不是世尊講的法,是首圖德法的觀點,並使《金剛經》產生不足,對使人越看越不明白的文字和法理點評例舉(首圖德法對世尊講法的正確補充,本經文不加點評例舉)。

 

 

 

《揭秘·金剛經》簡介

 

如是我聞:聽普賢菩薩講經

 

【經文】

 

《金剛經》原著字數較多,語言古奧,誦不上口,難以理解。台灣一位著名大法師講:「有不少出家人,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研討《金剛經》尚不知《金剛經》中講的到底是『有』還是『無』是『有』呀!」從這位大法師這段講話中表明,學習理解《金剛經》有多麼難呀!是什麼原因導致學習《金剛經》這麼困難呢?主要是因為《金剛經》原版是梵語,翻譯難度較大;我們今天見到的《金剛經》是文言文,也是難理解的;有的《金剛經》雖然加上了譯文(白話文),也沒有解透原文之意;更重要是語言奧妙,令人費解,越看越不明白也就不足為奇了。

 

《揭秘·金剛經》重點將《金剛經》「不易懂,不易理解」之秘揭開,深入解析其重點難點,使其通俗易懂,令廣大讀者一目了然。

 

《金剛經》法力大,學佛者皆喜歡誦讀。為造福廣大眾生,《揭秘·金剛經》將《金剛經》中的核心內容精鍊成詩歌一樣的「總綱」,誦這兩首短小精悍的「總綱」就等於誦《金剛經》全文,使之易誦易記。該「總綱」與原文、譯文、揭秘共同組成《揭秘·金剛經》,該經將揭開《金剛經》的神秘面紗,使古老的《金剛經》煥然一新,煥發新的生機。

 

竭誠期望各位高僧、大德、善知識助印,功德無可估量!

 

《揭秘·金剛經》總綱

 

聽普賢菩薩講《揭秘·金剛經》總綱

 

A、大徹大悟福德來:大徹大悟:最徹底的了解和最深刻的覺悟,這裡是最徹底的淡泊名利。若達到如此的境界,災難便自然而然地消除,福德則自然而然就來了。

 

B、四相不止有苦海: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和壽者相,相: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動作。在這裡「相」為人與人之間來往互相牽扯個人利益的複雜關係。全句:不用無私的精神去對待那些複雜的關係就有苦海。

 

C、至公無私脫塵埃:至公無私:至,極、最;塵埃:塵土。這裡指人與人之間矛盾的苦惱,也就是說,達到至公無私的心念就沒有苦惱。

 

D、相者水中撈明月:只要有四相,欲想修成正果就像從水中撈月亮一樣。

 

E、相者眼裡有金釵:這裡的「相」是指「貪婪者」。貪婪者的眼睛總是盯著金錢,將金錢看成第一位,對金錢從不讓步,就更談不上什麼施捨了。釵:在此代表女性,指眼睛總是盯著美色之意,更深層次的意思是眼睛將被金、釵扎了。也就是說這些貪財者、貪色者都將被金錢、美色斷送前程,男女同理。

 

F、世尊講法四十九: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講經說法四十九年。

 

G、既是無來又是有:世尊講的法,邊講邊破除,以防執著,稱「無」;雖然破除了,但他講的法還是「有」。

 

H、布施無相因果增:布施:施捨;相:這裡的意思是心念、要求、動作。本句意思:施捨者對接受者無回報的心念,其功德要大於有回報心念的一倍。

 

I、無相方可蓮花登:相:這裡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動作。無相:無四相,即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也就是說達到至公無私的境界,方可登上蓮花台(即修成正果)。

 

J、法無定法世代興:《金剛經》在結束語用了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這四句偈全面地破除世尊自己講的法,也是告訴大家「法無定法、定法非法、實踐出法、後人說法」,佛教才能世世代代地興旺;另一層意思是:不論哪個時代的眾生,只要誦《金剛經》就會交吉運、大興盛。因為,《金剛經》的法力實在太大了。

 

 

 

第一品法會因由

 

【經文】

 

如是我聞①。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②,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③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譯文】

 

我是這樣聽佛說的:當時,釋迦牟尼佛祖和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一同居住在舍衛國的祗樹給孤獨園中。那時,世尊在到吃飯的時候,身著法衣,手端缽盂,進入舍衛國城中化緣。他在城中依次化緣之後,便回到住處。吃完飯,收起法衣和缽盂,洗完雙腳,整理好座墊開始打坐。

 

【注釋】

 

1、如是我聞:此句意為「我是這樣聽佛說的。」

 

2、祗樹給孤獨園:佛祖釋迦牟尼在舍衛國說法的場地名。

 

3、世尊:對釋迦牟尼的尊稱,世界上最尊貴的教主。

 

第二品善現啟請

 

【經文】

 

時長老須菩提①,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②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③。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往?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④,應如是住⑤,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譯文】

 

這時,須菩提長老在眾人中從座位上站了起來,袒露著右肩,右膝跪在地上,雙手合十,恭敬地對佛祖說:「世尊!您要求諸位菩薩守護自己的心念,告誡各位菩薩要常常警示自己。世尊,那麼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道成佛,而且都已許下了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的心愿,那他們應該如何把握自己,排除雜念呢?

 

世尊:「好啊!好啊!須菩提,正如你所講,我要求諸位菩薩要善於守護自己的心念,要時常警示自己。現在你仔細聽好,我講給你聽:善男善女想修道成佛,而許下了至高無上的平等覺悟的心愿,應當這樣守護心念,排除雜念。」

 

須菩提:「是的,世尊,我很願意聽您講解。」

 

【注釋】

 

1、須菩提:釋迦牟尼的弟子。

 

2、護念:守護信念。佛教的基本修道方法。

 

3、菩薩:(菩提薩),意為上求菩提(覺悟),下化有情的人(眾生);或譯為「大士」。後廣泛用於修行者的稱呼。

 

4、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教理想的最高果位,即「成佛」。阿耨多羅意為「至高無上」,三藐三菩提意為平等覺悟。

 

5、住:「守住」;「守護」。

 

第三品大乘正宗

 

【經文】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①,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②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譯文】

 

世尊:「諸位菩薩、大菩薩,我是這樣讓他們控制凡心的。一切有生命的眾生,如卵生、胎生、水濕腐爛而生、由其他生物蛻化而生的,如有形、無形的,如有思想、無思想的,如不能控制思想、能控制思想的,我都讓他們排除雜念進入無餘涅槃,使之清凈成佛。我這樣度化了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但實際上眾生卻沒有被我度化。」

 

須菩提:「這是什麼原因呢?」

 

世尊:「須菩提,如果菩薩心中仍有自私自利、分別人己、愚痴頑固、長生不老的想法,那他就不是菩薩了。」

 

【揭秘】

 

如是我聞:聽普賢菩薩講揭秘

 

原文:「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本文的意思是:「雖然我滅度(用現代語是「超度」)了無數的眾生,但我不會去想那些眾生是我滅度的。菩薩心中不應該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如有即不是菩薩。」也就是說,沒有自我、沒有他人、沒有眾生與我的區別,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是至公無私的境界。壽者相:是去刻意嚮往長壽的心念,是我相的深化。

 

同類以此類推。

 

【注釋】

 

1、摩訶薩:大菩薩。

 

2、涅槃:超脫生死界限,即「圓寂」。分為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

 

第四品妙行無住

 

【經文】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①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②,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否?」「否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思維③上下虛空,可思量否?」「否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譯文】

 

世尊:「須菩提,從佛法方面講,應該無所執著地實行布施。也就是說實行布施不執著於形象、聲音、香氣、味道、感觸、意識的布施。須菩提,菩薩應該這樣布施,而不要僅執著於對象的布施。」

 

須菩提:「這是為什麼呢?」

 

世尊:「如果菩薩不執著於對象去做布施,他的福德就會大得無法衡量。須菩提,你認為是不是這樣?東方的虛空境界有多大,你能衡量出來嗎?」

 

須菩提:「衡量不出,世尊。」

 

世尊:「你能衡量出南、西、北方、上方、下方的虛空境界嗎?」

 

須菩提:「衡量不出,世尊。」

 

世尊:「須菩提,菩薩如果不執著於物象去做布施,他的福德也會這樣大得無法衡量。須菩提,菩薩就應該按照我教你的方法修行。」

 

【注釋】

 

1、住:執著。

 

2、布施:以財物、智慧、體力等使人得福報,甚至解脫。

 

3、四維:指東、西、南、北四方。

 

第五品如理實見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否?」「否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譯文】

 

世尊:「須菩提,如果憑佛的身相來見佛,你認為可不可以。

 

須菩提:「世尊,不可以。不可以憑藉佛的身相來見佛。

 

世尊:為什麼呢?

 

須菩提:因為佛所說的身相,只是法身,並不是真實的。」

 

世尊:「一切有形的身相全都是虛幻的。如果能把各種能看見的身相都看做不是真實的身相時,就是真正看見佛了。

 

【揭秘】

 

如是我聞:聽普賢菩薩講揭秘

 

在《金剛經》問世之前,佛的確不顯像。後來因為眾生對佛是否存在產生疑問,加上廣大眾生的請求,到了公元前150年,佛才開始慎重顯像。

 

第六品正信稀有

 

【經文】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否?」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①修佛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②,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③。」「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譯文】

 

須菩提:「世尊,如果眾生聽到佛講的道理,他們會不會產生堅定的信念呢?」

 

世尊:「不要這麼說。我圓寂之後,再過五百年,就會有行持戒律、修得正果的人。他們會理解這種說法,並會把它當作真理。應該知道,這些人不只是從一個佛、兩個佛,三個、四個、五個佛那裡修行自己的善根,而是從千千萬萬個佛那裡修行種善根的。他們聽到我這樣的說法之後,將會在一念之間產生清凈的信念。須菩提,這些我都能聽到看見,這些眾生都將得到無法估量的福德。」

 

須菩提:「為什麼會這樣呢?」

 

世尊:「因為這些人不再有自私自利、分別的想法,不再有愚痴頑固以及長生不老等錯誤的想法。他們心中沒有了佛法的意識,也沒有了非佛法的意識。」

 

須菩提:「這又是為什麼呢?」

 

世尊:「眾生心中存有了佛法的意識,就不是那些有自私自利、分別人己、愚痴頑固、以及長生不老等錯誤想法的人;如果沒有了佛法的意識,就是執著了自私自利、分別人己、愚痴頑固、以及長生不老等錯誤想法的人。因此,我們不應該執著於佛法的意識。我常告訴你們這些僧人,我所說的法理,就好比過河用的木筏,上岸之後就用不著了。佛法尚能放棄,更何況那些佛法之外的東西呢?」

 

【注釋】

 

1、持戒:修持戒律。「戒」、「定」、「慧」合稱佛教「三學」。

 

2、種善根:通過供佛、拜佛、敬佛等修行來修養自己的善根。

 

3、無非法相:不要執著於佛法的表相。

 

第七品無得無說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譯文】

 

世尊:「須菩提,你覺得我是否已修成正果而成佛了呢?我有所謂的佛法嗎?」

 

須菩提:「據我對佛所說意思的理解,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的法,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法是由您來講。」

 

世尊:「為什麼呢?」

 

須菩提:「因為所有的聖人賢士都認為沒有固定的法,卻有因各自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別的法。」

 

第八品依法出生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①,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否?」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②,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譯文】

 

世尊:「須菩提,你說,假如有人用充滿了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種寶物來做布施,那這個人所獲的福德是不是很多?」

 

須菩提:「非常多,世尊。」

 

世尊:「為什麼呢?」

 

須菩提:「這樣的福德,是有相布施,不是自性的福德。」

 

世尊:「所以我說這個人所獲的福德多。如果再有人能理解這部經書,並能一心修行,達到能夠反覆誦讀四句偈語等段落的水平,並能給別人講法,那麼他所獲得的福德就會比前面那位用七寶做布施的人還多。」

 

須菩提:「為什麼會是這樣?」

 

世尊:「須菩提,所有的佛以及一切佛的至高無上的佛法,都是從我所說的這部經文中產生的。須菩提,所說的佛法,也就是沒有佛法。」

 

【揭秘】

 

如是我聞:聽普賢菩薩講揭秘

 

此品在結束語處:「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揭秘:須菩提,所謂佛法,是沒佛法。為什麼世尊自己剛才講過的話,立即全破除了呢?就是怕大家執著於自己所講的《金剛經》,把《金剛經》當成永世不變的真理,所以將自己講過的話全部破除了。如果世尊不全盤破除自己49年所講的法,如果佛教在實踐中不能隨著時代的需求和潮流的變化而發展,《金剛經》講的內容不能與時俱進,眾生又把《金剛經》當成千年不變的真理,佛教就只能停滯不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重在改革、創新,佛教也是如此。

 

這正是佛祖的高瞻遠矚,「這就是偉大的佛祖」!

 

儘管佛祖一遍一遍的破除自己講的法,叫大家不要去執著,但是問題還是發生了。例如,第五品:如理實見。根據此品經文內容,眾生就認為佛無身像。其實,佛不但有身像,而且有三十二化身像。在首圖德法寫此經時代,佛的確不顯像。直到了公元前150年,佛才開始顯像。因此,他寫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正是因為這句話,誤導了不計其數的眾生。所以眾生說:「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佛,有佛為什麼不顯像呢?」你能說眾生說得不對嗎?因此,佛開始慎重顯像。

 

【注釋】

 

1、七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合稱「七寶」。

 

2、受持:用心修持佛法。

 

第九品一相無相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①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否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否?」須菩提言:「否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否?」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否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②,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③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譯文】

 

世尊:「須菩提,你認為須陀洹能認為他自己已經修得須陀洹的果位了嗎?」

 

須菩提:「不能,世尊。」

 

世尊:「為什麼呢?」

 

須菩提:「須陀洹這個果位名義上是「進入聖人之流」,但實際上卻「沒有進入聖人之流」,他不被物相、聲相、香氣、味道、感觸、佛法所左右,這只是一個須陀洹的名字而已。」

 

世尊:「須菩提,你認為二果斯陀含能有『我已修得斯陀含果位』的念頭嗎?」

 

須菩提:「不能,世尊。」

 

世尊:「為什麼呢?」

 

須菩提:「斯陀含的名為『生死往來』,但實際上並沒有「生死往來」,所以說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而已。」

 

世尊:「須菩提,那你說阿那含能有『我已修得阿那含果位』的念頭嗎?」

 

須菩提:「不能,世尊。」

 

世尊:「為什麼呢?」

 

須菩提:「阿那含名為「不再有來生」,而實際上佛法中並沒有「不再有來生」,因此阿那含也只是個名字而已。」

 

世尊:「須菩提,你再想想,阿羅漢是否會認為自己已經修得不再生死輪迴的境界呢?」

 

須菩提:「也不能,世尊。」

 

世尊:「為什麼呢?」

 

須菩提:「其實沒有任何法是一成不變的,阿羅漢也只是個名稱。世尊,如果阿羅漢認為自己已經修成了阿羅漢果,那他就有了自私自利、分別人己、愚痴頑固及長生不老的思想。世尊,您曾說我已經達到了修行的最高境界,是超脫了一切慾念,達到最高境界的阿羅漢。世尊,假如我產生了這種心念『我修了阿羅漢果』,您就不會說須菩提已經修得無諍的境界了。因為我確實沒修到什麼,而只是得了個『須菩提』這個名字罷了。」

 

【注釋】

 

1、須陀洹:初果羅漢位。與後文的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均為佛教的羅漢位。

 

2、無諍三昧:佛教中一種修行的方法。

 

3、阿蘭那:即無諍。

 

第十品莊嚴凈土

 

【經文】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①所,於法有所得否?」「否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否?」「否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②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譯文】

 

世尊:「須菩提,你認為我當初住在燃燈佛那裡,有沒有修得什麼佛法?」

 

須菩提:「沒有,世尊。您在燃燈佛那裡沒有修得過任何佛法。」

 

世尊:「須菩提,菩薩能否使佛土莊嚴清凈?」

 

須菩提:「不能,世尊。」

 

世尊:「為什麼呢?」

 

須菩提:「莊嚴清凈的佛土,不是實際上的莊嚴清凈,只是名義上的莊嚴清凈。」

 

世尊:「因此說,須菩提,各位菩薩、大菩薩應該這樣修得清凈之心,不應執著於色相而起念,不應執著於聲音、香氣、味道、感觸、佛法而起心念,即不應執著於任何事物而生起心念。須菩提,假如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一樣大,你認為這樣的身體大不大?」

 

須菩提:「非常大,世尊。」

 

世尊:「為什麼這麼說?」

 

須菩提:「佛說的不是肉身,而是法身,所以才可以說是大身。」

 

【注釋】

 

1、燃燈佛:第一個印證釋迦牟尼將成佛的佛。

 

2、須彌山:即喜馬拉雅山,是佛教的聖山。

 

第十一品無為福勝

 

【經文】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否?」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①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否?」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譯文】

 

世尊:「須菩提,比如有說恆河中所有沙子的數量那麼多條的恆河,你說這些恆河中所有的沙子的數量加到一起多不多?」

 

須菩提:「非常多,世尊。」

 

世尊:「但說那些恆河,已經有無數條了,更何況那麼多恆河中的沙子。須菩提,我現在實話跟你說:假如有善男善女用七寶填滿你所說的像恆河中沙子一樣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來做布施,那他們所獲得的福德多不多?」

 

須菩提:「很多,世尊。」

 

世尊:「如果說有善男善女在這部經書中哪怕只領悟執持四句偈語,並能給別人解說,那麼他們所獲得的福德,就會比用七寶布施所得到的福德還要多。」

 

【注釋】

 

1、恆河沙數:也作「恆沙」。佛教中常用來比喻數量大、多。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

 

【經文】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①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譯文】

 

世尊接下來說:「須菩提,人們隨時隨地講說這部經書,或者念誦那四句偈語等,應該知道,在這裡,一切的凡人,天上的神仙,阿修羅等都應該像供奉佛塔、廟宇一樣供奉這個地方,更何況有人能夠接受並誦讀這部經書!須菩提,應當知道這個人定會成就最高尚的、最好的、最為罕見的佛法。有此經典存在的地方,就是佛及其弟子存在的地方。」

 

【注釋】

 

1、阿修羅:天上、人間都有的一種有天福、無天德的人,性格好鬥。

 

第十三品如法受持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①。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否?」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②,是為多否?」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否?」「否也,世

 

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譯文】

 

須菩提:「世尊,應該給這部經書取個什麼樣的名字呢?我們又該如何供奉行持呢?」

 

世尊:「這部經取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憑這個名字你們就應當奉持。」

 

須菩提:為什麼要這麼做?」

 

世尊:「須菩提,佛說的智慧到彼岸,只是名字叫智慧到彼岸。須菩提,你認為我講過法沒有?」

 

須菩提:「世尊,您沒講過法。」

 

世尊:「須菩提,你認為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小的塵埃,算不算多?」

 

須菩提:「很多很多,世尊。」

 

世尊:「須菩提,這麼多微小的塵埃,我說並不是塵埃,只是名字叫塵埃而已;我說世界並不是世界,只是名字叫世界。須菩提,你認為能通過佛的三十二相見到佛嗎?」

 

須菩提:「不能,世尊。不能通過佛的三十二相見到佛。」

 

世尊:「為什麼呢?」

 

須菩提:「因為您所說的三十二相也不是相,只是名叫三十二相。」

 

世尊:「須菩提,假如有善男善女用恆河中沙粒那麼多的身體和生命來做布施的話,而另有一個人修持這部經書,甚至誦讀四句偈語等,並能給他人講解經文,那麼他的福德會更多。」

 

【揭秘】

 

如是我聞:聽普賢菩薩講揭秘

 

原文結束語:「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揭秘:這句話是形容講經傳法功德無量。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印送經書,代佛行願(替佛普度眾生),功德無量。本句與二十八品、三十二品基本相同,詳見第二十八品、三十二品。正是因為《金剛經》加了這樣的詞語,所以誦此經法力大,如果印送此經那更是功德無量!

 

註:第十五品開始部分與本品同理。

 

【注釋】

 

1、《金剛般若波羅蜜》:是《金剛經》的全稱。金剛,堅固不可摧。般若,智慧。波羅蜜,到達彼岸。

 

2、微塵:佛學中稱最小的粒子為微塵。

 

第十四品離相寂滅

 

【經文】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①,涕淚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②,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稀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③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

 

「我於往昔節節肢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是不是: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譯文】

 

這時,須菩提聽佛解說了這部經書,深刻地悟出了佛法的意義和境界,涕淚橫流,悲傷哽咽著對佛說:「世尊,您說的真是一部罕見的經書啊!自從我修得慧眼至今,從沒聽過如此經典的經文。世尊,如果再有人能聽到這經文,並能凈心修行此經,定能認識真實本相。應知道這個人成就了一流的、罕見的功德啊。世尊,這本相,就是非本相,因為,佛說它只是取名叫本相。世尊,我現在有幸聽到這部經典的經文,而且能相信、理解、接受並修行,最後印證得果也就不會感到困難了。若是到了來世,五百年後,也會有眾生聽到這部經文,而且會相信、理解、接受並修行、得果,這人也會是世上一流,極為罕見的。」

 

世尊:「這是為什麼呢?」

 

須菩提:「因為這個人已經沒有了自私自利的想法,沒有了分別人己的想法,沒有了愚痴頑固的想法,沒有了長生不老的想法。」

 

世尊:「為什麼會這樣呢?」

 

須菩提:「因為自私自利相就是不是自私自利相,分別人己相、愚痴頑固相、長生不老相都是非本相。」

 

世尊:「這又怎麼說呢?」

 

須菩提:「脫離了一切的相,就會被稱為佛。」

 

世尊:「對啊!對啊!如果有人聽到這部經書,不驚訝、不恐懼、不害怕,應知道,此人實在是罕見之人。」

 

須菩提:「為什麼呢?」

 

世尊:「須菩提,如來說的第一到達彼岸是不是只是名為第一到達彼岸?須菩提,所謂忍辱到彼岸,佛說那就不是忍辱到彼岸,只是名為忍辱到彼岸。」

 

須菩提:「這是什麼原因呢?」

 

世尊:「須菩提,當年我被歌利王割解身體,當時我沒有自我,分別人己,無,貧、貴、愚、賢……之分,無壽命長短的想法。」

 

須菩提:「這是為什麼呢?」

 

世尊:「當年我被歌利王一節一節肢解時,假如有自私自利、分別人己、愚痴頑固、長生不老等錯誤相狀,肯定會產生憤恨的心理。須菩提,如今再回想起五百年前我做忍受恥辱的仙人,那時,我沒有自私自利、分別人己、愚痴頑固、長生不老等相狀,因此,須菩提,菩薩應拋開所有的相狀,修得至高的心法,不應執著於外物而產生心念,因此佛說菩薩的心愿不應執著於表相去做布施。須菩提,菩薩為了一切眾生而這樣布施。佛說所有一切的相都是沒有相,所有一切的眾生也都是非眾生。須菩提,我從來都說真話,說實話,說真理,不說假話,不說怪話。須菩提,佛所修得的法,既不是真實的,也不是虛妄的法。須菩提,如果菩薩心中執著於佛法而實行布施,就好比凡人走進了黑暗的地方,一切都看不見;如果菩薩不執著於佛法而實行布施,就好比凡人的眼睛,在明亮的日光下能看清一切。須菩提,到未來的時代,假如有善男善女,能接受並修行誦讀這本經書,他就會修成正果。我憑佛的智慧之眼,完全了解這些人,看到他們都能修得不可估量的功德。」

 

【注釋】

 

1、義趣:修持佛法並達到一定的境界。

 

2、信解受持:信奉、解悟、修行、印證,是修行佛法的四個階段。

 

3、歌利王:古印度波羅奈國王。是有名的暴君。

 

第十五品持經功德

 

【經文】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譯文】

 

世尊:「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善女在早晨用恆河中沙粒那樣多的身體來做布施,中午再用恆河中沙粒那樣多的身體做布施,下午也是如此,像這樣用百千萬億劫那樣長的時間,用身體做布施。如果還有一個人,聽說這部經書,並完全信奉它,那麼他的福德則會超過前面說的那個布施的人。更何況這個人還傳抄、接受、誦讀並為他人解說這部經書。須菩提,確切地說,這部經書有不可思議、不可估量、無邊無際的功德。我是為已經許下了大乘心愿的人解說這部經書的。如果有人能接受並誦讀這部經書,或給別人解說,我便會知道這個人,也能完全看見這個人能修得無法衡量、不可稱道、無邊無際、不可思議的功德。像這樣的人,就能夠修得至高無上、大徹大悟的大智慧。」

 

須菩提:「這是為什麼呢?」

 

世尊:「須菩提,如果只是樂於修行小乘佛法的人,他就會執著於自私自利之心、分別人己之心、愚痴頑固之心、長生不老之心,那麼他就不會接受、誦讀、為他人解說這部經書。須菩提,無論何處,只要有這部經書,那麼所有的天人、阿修羅等都應供奉它。要知道,此處就是佛塔,都應該恭恭敬敬,環繞它作禮叩拜,用各種各樣的香花撒遍這個地方。」

 

第十六品能凈業障

 

【經文】

 

「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即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袛①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②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來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意不可思議,果報③亦不可思議。」

 

【譯文】

 

世尊再接著說:「須菩提,假如有善男善女接受並修持、誦讀此經,要是地位卑微低下,那是因為他前世所造得罪行,應該在現世得到惡的報應。因為現世地位卑微低下,所以前世所留下的罪行就會抵消掉了,同樣會修得正果。須菩提,想我過去,經受過無數的劫數,在燃燈佛之前,我遇到過無數的佛,我全都供奉他們,沒有落掉任何一位。如果有賢人在後世能接受、修持並誦讀此經,他所修得的功德,和我在過去供佛給那無數佛所修得的功德來說,也比不過他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億分之一,甚至用數字都不能比喻。須菩提,倘若善男善女在後世因為接受、修持並誦讀此經而獲得的功德,如果我說出來有多大,也許有人聽了會產生狂亂的想法,滿腹疑惑而不肯相信。須菩提,應該知道這部經書的法義是不可思量的,受持、誦讀此經所得的善報也是不可思量的。」

 

【注釋】

 

1、無量阿僧袛:很久以前。

 

2、那由他:意為無數。

 

3、果報:因果報應。此處指善報。

 

第十七品究竟無我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否?」「否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①: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是真菩薩。」

 

【譯文】

 

須菩提:「世尊,如果善男善女想修得正果並已許下了至高無上的心愿,那他們應該怎樣守護自己的心念?」

 

世尊:「善男善女要想修得正果並已許下了至高的心愿,那他們應該這樣守護自己的心念:我應該度化一切眾生,度化一切眾生之後,卻認為沒有一個眾生得到我的度化。」

 

須菩提:「這是為什麼呢?」

 

世尊:「須菩提,假如菩薩心中還有自私自利、分別人己、愚痴頑固、長生不老的想法,那他就不是菩薩了。」

 

須菩提:「這又是為什麼呢?」

 

世尊:「須菩提,本來就沒有什麼法能啟發人的修行之心。須菩提,你覺得我在燃燈佛那裡,有沒有法來啟發我的修行之心?」

 

須菩提:「沒有,世尊。依我對您所說意思的理解,您在燃燈佛那裡並沒有得到法來啟發修行之心。」

 

世尊:「是這樣,是這樣。須菩提,實際上根本就沒有什麼法理能啟發人的修行之心。須菩提,如果我得到這種法,那麼燃燈佛就不會給我預言:我寂滅之後你將成為佛,佛號為釋迦牟尼。」

 

須菩提:「這是為什麼呢?」

 

世尊:「如來的意思就是『所有一切的法都是得不到』。如果有人說,如來得到了能啟發修行之心的法理,須菩提,其實並沒有能使佛獲得啟發修行之心的法。須菩提,我所修得的至高無上的佛法之果,其中既無真實又無虛幻。所以我才說,一切的法都是佛法。須菩提,我所說的一切法也就不是法,只是名字叫法。須菩提,就比如人的身材高大。」

 

須菩提:「世尊,您說的身材高大,就不是身材高大,只是叫做身材高大?」

 

世尊:「須菩提,菩薩也是這樣的,如果菩薩說『我應該度化無量的眾生』,那他就不是菩薩了。」

 

須菩提:「為什麼呢?」

 

世尊:「須菩提,你應記住:實在沒有法名為『菩薩』的。因此,佛說的一切佛法都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分別人己、愚痴頑固、長生不老的想法。須菩提,如果菩薩說:我應當莊嚴佛土,那他就不是菩薩了。」

 

須菩提:「這又是為什麼呢?」

 

世尊:「他說的莊嚴佛土,就是不莊嚴,只是叫做莊嚴。須菩提,如果菩薩能完全明白理解沒有自私自利的佛法,那我才說他真正應該叫做菩薩。」

 

【揭秘】

 

如是我聞:聽普賢菩薩講揭秘

 

此品中原文:「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度化者」。

 

揭秘: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要滅度一切眾生,卻沒有一個眾生得到我滅度。」比方某人說:「某某人是我培養成才的,他卻沒有報答我」。有了這種心態,就會有煩惱和痛苦。如果你為了對方回報,去施捨就為之有相,得到的是有形的,如果不為了對方報答為之無相,得到的是無形的,無形的要大於有形的一倍。菩薩的心態:我應該度化一切眾生,但把一切眾生都度化了卻認為沒有一個眾生是自己度化的。所以,菩薩才不會有煩惱和痛苦。

 

這就是無我,這就是菩薩!

 

本品尚有:「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講到這裡,又怕大家對這個法執著了,於是立即破除。

 

【注釋】

 

1、授記:佛對後世佛做的預言。

 

第十八品一體同觀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否?」「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否?」「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否?」「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否?」「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否?」「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否?」「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否?」「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譯文】

 

世尊:「須菩提,你想想,如來有肉眼嗎?」

 

須菩提:「是的,世尊。如來有肉眼。」

 

世尊:「須菩提,你想想,如來有天眼嗎?」

 

須菩提:「是的,世尊。如來有天眼。」

 

世尊:「須菩提,你想想,如來有慧眼嗎?」

 

須菩提:「是的,世尊。如來有慧眼。」

 

世尊:「須菩提,你想想,如來有法眼嗎?」

 

須菩提:「是的,世尊。如來有法眼。」

 

世尊:「須菩提,你想想,如來有佛眼嗎?」

 

須菩提:「是的,世尊。如來有佛眼。」

 

世尊:「須菩提,比如像恆河中有很多的沙粒一樣,那我說這些沙粒是沙粒嗎?」

 

須菩提:「是的,世尊。您說是沙粒。」

 

世尊:「須菩提,你再想想,就像恆河中的很多沙粒一樣,大千世界中再有與這些沙粒同樣多的恆河,如果有與這麼多恆河中的所有沙粒一樣多的佛世界,你認為這算不算多?」

 

須菩提:「非常多,世尊。」

 

世尊:「這麼多的佛土上所有一切眾生的無數種心念,我全都知道。」

 

須菩提:「這是為什麼呢?」

 

世尊:「我說過,各種各樣的心念,都是沒有心念,是名叫心念。」

 

須菩提:「這是什麼原因呢?」

 

世尊:「須菩提,過去了的心念已經過去了,現在的心念也過去了,未來的心念還沒有到來,這些心念都是不可以得到的。」

 

【揭秘】

 

如是我聞:聽普賢菩薩講揭秘

 

本品結束語,佛告訴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譯文:「這麼多佛土中所有眾生的各種心念,佛都知道」。

 

這是佛祖五眼通能夠做到的功能。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譯文:「為什麼呢?佛所說的各種心念,都是非心念,只不過名叫做心念」。

 

揭秘:這段對話的意思是:「凡人原本的心念是保密的,每個人不說出來其他人是不會知道的。然而,對佛而言卻是敞開的,都是非心念的,只是名叫做心念而已。」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揭秘:「過去的心念不要去想得到回報,現在的又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來也不要想得到回報。」

 

有因必有果,不想勝於想。

 

這句話是對菩薩而言的,意思是說菩薩心中沒有「布施就必須得到果報」的概念,這就是:布施無相因果增。

 

第十九品法界通化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否?」「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譯文】

 

世尊:「須菩提,你想想,假如有人用能夠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種寶物來做布施,那麼這個人因為這樣的因果緣分所修得的福德算不算多?」

 

須菩提:「是很多,世尊。這個人因為這樣的因緣所修得的福德非常多。」

 

世尊:「須菩提,如果福德是一個實體的話,如來就不會說獲得的福德很多了。因為福德並無實體,無法形容,如來才說他獲得的福德多。」

 

第二十品離色離相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①見否?」「否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

 

「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否?」「否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譯文】

 

世尊:「須菩提,你認為可以通過佛的圓滿肉身看到佛嗎?」

 

須菩提:「不能,世尊。不能通過佛的圓滿肉身看到佛。」

 

世尊:「為什麼不能?」

 

須菩提:「因為如來所說的肉身,就是沒有肉身,只是名叫肉身。」

 

世尊:「須菩提,你再想想,能否通過其他完美的身相見到如來?」

 

須菩提:「不可以的,世尊。不能通過其他完美的身相見到如來。」

 

世尊:「為什麼呢?」

 

須菩提:「您所說的各種完美身相,就不是完美身相,只是名叫完美身相。」

 

【揭秘】

 

如是我聞:聽普賢菩薩講揭秘

 

原文「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譯文:「為什麼呢?佛說的肉身,並非肉身,只是名叫肉身」。

 

揭秘:本品是首圖德法用了「佛與凡人不是同一個邏輯思維」來寫的。他的意思是說:「人說是肉身,佛不說是肉身」。這是首圖德法個人認為佛與凡人不是同一個邏輯思維;如果佛與凡人是同一個邏輯思維,就沒有人、佛之分了。實質佛與凡人的邏輯思維是同類思維,因為佛是凡人的升華。與佛相比,凡人就好像是一個3-5歲的娃娃,佛就是一位聰明的成年人。佛是覺悟的人!佛是具有至高無上特異功能的人。

 

此品無法理。

 

重點提示:本經有類似上述經文的章節以此類推,方可揭開千古之秘。

 

原文「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譯文:「須菩提,你再想想,可以通過各種圓滿肉身看見佛嗎?」「不能的,世尊。不可以通過圓滿肉身看見佛。」

 

【揭秘】

 

如是我聞:聽普賢菩薩講揭秘

 

佛已經沒有肉體了,怎麼能看見佛的肉身呢?

 

【注釋】

 

1、色身:即肉身,指凡人的身體。

 

第二十一品非說所說

 

【經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譯文】

 

世尊:「須菩提,你不要說佛有這樣的念頭:我應當有所說的法。不要有這樣的念頭。」

 

須菩提:「為什麼呢?」

 

世尊:「如果有人說佛有法說,那他就在誹謗佛,就是不能理解我所說法的緣故。須菩提,所謂的說法,其實並無法可說,只是名叫作說法。」

 

當時,慧命長老須菩提問佛:「世尊,可能有很多眾生在你圓寂後聽說這部經書,他們還能否產生信心呢?」

 

世尊:「須菩提,那些眾生,不是眾生,也非不是眾生。」

 

須菩提:「這是為什麼呢?」

 

世尊:「須菩提,所謂一切眾生,佛說他們是非眾生,只是名叫他們眾生。」

 

【揭秘】

 

如是我聞:聽普賢菩薩揭秘

 

結束語原文:「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揭秘:這句經文的意思是:「在凡人眼裡,芸芸眾生相差不大。對於生活中的禮讓者、布施者,凡人可能認為他們是傻瓜,在佛的眼裡,禮讓者、布施者有的已經是菩薩,是未來的佛。」

 

第二十二品無法可得

 

【經文】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譯文】

 

須菩提:「世尊,佛所得到至高無上的佛法,也就是什麼都沒得到嗎?」

 

世尊:「正是如此,正是如此。須菩提,我對於至高無上的佛法是無所得,甚至於說一點法理都沒得到,只是名叫做得到至高無上的佛法。」

 

【揭秘】

 

如是我聞:聽普賢菩薩講揭秘

 

須菩提問世尊說:「世尊,佛所得到的至高無上、大徹大悟的大智慧,是得到了還是沒有得到呢?」這又是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讓讀者能夠加深理解經文的內容。

 

世尊回答說:「對於至高無上、大徹大悟大智慧的法理,一點法理都沒有得到。」

 

揭秘:世尊就怕大家執著了,邊講邊破除。

 

第二十三品凈心行善

 

【經文】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譯文】

 

世尊:「其次,須菩提,佛法是平等的,是沒有高低之分的,因此才被稱為至高無上的佛法。用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分別人己、沒有愚痴頑固、沒有長生不老的錯誤想法,來修行一切善法,就能獲得至高無上的佛法。須菩提,我所說的善法,也就不是善法,只是名叫做善法。」

 

【揭秘】

 

如是我聞:聽普賢菩薩講揭秘

 

結束語原文:「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揭秘:講到這裡,世尊又怕大家對這個法執著了,於是立即破除。

 

第二十四品福智無比

 

【經文】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誦讀、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譯文】

 

世尊:「須菩提,如果像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須彌山王一樣多的七種寶物放在一起,有人用它來做布施。如果又有人對這部經甚至是四句偈語等,能接受、誦讀並能夠為他人講解,那麼前面那位做布施的人所修得的福德,也比不上後者的百分之一、百千萬億分之一,甚至於無法用數字表達。」

 

第二十五品化無所化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譯文】

 

世尊:「須菩提,你們不要認為佛有這樣的心念:我應當度化眾生。須菩提,不要有這種想法。」

 

須菩提:「為什麼呢?」

 

世尊:「實際上並沒有眾生需要得到佛的度化,如果說有眾生需要佛來度化,那麼佛就有了自私自利、分別人己、愚痴頑固、長生不老的相狀。須菩提,佛說的有我,就是沒有我,然而那些凡夫卻認為真的有我。須菩提,凡夫,就是佛所說的非凡夫,只是名叫凡夫。」

 

【揭秘】

 

如是我聞:聽普賢菩薩講揭秘

 

譯文:世尊告訴須菩提:「我應當度化眾生,實際上無眾生需要我度化。」

 

揭秘: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度化了眾生之後,我想都不想眾生是我度化的。如果想著眾生是我度化的,我就有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的相狀。」

 

原文:「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揭秘:這句話的意思是:「在佛的眼裡,像上述無我的布施的凡人,已經是上上等菩薩(菩薩分菩薩、上等、上上等),即是未來的佛。他們是非凡人,只不過名叫凡人。」由此可知,布施是何等的重要。

 

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否?」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①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譯文】

 

世尊:「須菩提,你認為能憑藉佛的三十二種身相見到佛嗎?」

 

須菩提:「是的,是這樣的,能憑藉佛的三十二種身相見到佛。」

 

世尊:「須菩提,如果能憑藉佛的三十二種身相見到佛的話,那麼輪轉聖王也就是佛了。」

 

須菩提:「世尊,依我對您所說的意思來理解,是不能夠通過三十二種身相來見佛的。」

 

此時,世尊便說了一首四句偈語:

 

「如果憑色相來見我,通過聲音來求我,那些人就是走了邪道,是不能見到我的。」

 

【揭秘】

 

如是我聞:聽普賢菩薩講揭秘

 

此品是首圖德法根據個人對「如來佛三十二化身,凡人是無法見到的」理解所撰寫的。實際上通靈的人是可以見到如來佛的化身的,特殊情況下非通靈的人也能見到佛的化身,有時有上萬人見到佛在顯像。正是因為這句話,眾生認為佛根本就不存在。因此,佛、菩薩便開始顯像。大家見到佛、菩薩顯像後,激動地說:「我見到佛、菩薩了!」可是讀過《金剛經》的人卻說:「此人走了邪道啦!」

 

雖然佛祖一遍一遍地勸告眾生不要執著,但是眾生還是執著了。

 

【注釋】

 

1、轉輪聖王:傳說中太平盛世三帝王,也有三十二身相。

 

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

 

【經文】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

 

「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譯文】

 

世尊:「須菩提,你若有這樣的念頭:佛不是因為有圓滿身相的緣故,而修得了至高無上的佛法。須菩提,不要有這樣的念頭:「佛不是有圓滿身相的緣故,而修得了至高無上的佛法。須菩提,你如果有這樣的念頭:修得至高無上佛法的人,認為一切的法理都是空的。須菩提,一定不要有這樣的念頭。」

 

須菩提:「那是為什麼呢?」

 

世尊:「修成至高無上佛法的人,在佛法上是不能保持空的相狀的。」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貪

 

【經文】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譯文】

 

世尊:「須菩提,如果有菩薩用能填滿恆河的沙子那樣多數量的世界裡面的七種寶物來做布施,又有菩薩知道一切的法都是無我的,並達到了不執著,心無所住的境界。比較來說,那麼後者所修得的福德會比前者多。」

 

須菩提:「為什麼呢?」

 

世尊:「須菩提,這是因為各位菩薩都不享受福德。」

 

須菩提:「世尊,為什麼菩薩不享受福德?」

 

世尊:「須菩提,菩薩做出的福德,就是不貪求,不執著,沒有相狀,因此說菩薩不享受福德。」

 

【揭秘】

 

如是我聞:聽普賢菩薩講揭秘

 

此品是首圖德法本人,對菩薩用大量的財寶去布施所獲功德,與某人不用施捨,只要「知一切法,都是無我,得成於忍(得成:得到了佛法;於忍:於是介詞,從;忍:忍耐、忍受。意思是得到了佛法的眾生,不執著、不驕傲、能忍耐。)不再生起任何心念的境界」進行比較,後者的功德要勝於前者。

 

首圖德法這句話,使無數出家人不去布施做功德,只管潛心研究應用「知一切法理,都是無自我並成就了無生的法忍……」。實際上,真正最高境界是無我的布施,那是相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由此可知,布施的功德最高尚,佛將布施的功德列為第一。

 

第二十九品威儀寂靜

 

【經文】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譯文】

 

世尊:「須菩提,如果有人說如來有來的地方,有去的地方,有坐相、卧相,那麼這個人肯定是不理解我所講的佛法意義。」

 

須菩提:「為什麼?」

 

世尊:「因為如來的意思,就是沒有來的地方,也沒有去的地方,所以才名叫如來。」

 

【揭秘】

 

如是我聞:聽普賢菩薩講揭秘

 

此品中作者的觀點是:人與佛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使人越看越不理解。實際上「如來」就是來往自如。

 

第三十品一合相理

 

【經文】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否?」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

 

「何以故?」「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①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譯文】

 

世尊:「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善女將三千大千世界粉碎為微塵,你認為眾多微小的塵粒算不算多?」

 

須菩提:「非常多,世尊。」

 

世尊:「為什麼呢?」

 

須菩提:「如果這眾多微小塵粒是實體的話,佛就不會說是眾多微小塵粒了。」

 

世尊:「那是什麼道理呢?」

 

須菩提:「佛說的眾多微小塵粒,就不是眾多微小塵粒,只是名叫眾多微小塵粒。世尊。」

 

世尊:「所以我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也就不是世界,只是名叫世界。」

 

須菩提:「這是為什麼呢?」

 

世尊:「如果說世界真的是個實體,那麼就是一個無數物質的集合體。我說的一個無數物質的集合體,也就不是一個無數物質的集合體,只是名為一個無數物質的集合體。須菩提,一個無數物質的集合體,是不能用語言解釋的,但是,那些凡夫卻執著於研究這件事情。」

 

【揭秘】

 

如是我聞:聽普賢菩薩講揭秘

 

本品用的是佛與凡人完全不是一個邏輯思維的理論來寫的。例如:文中的「佛說微塵多,就是非微塵多,只是名叫做微塵多」。換句話說:如果凡人說全世界的大海水多,佛不說海水多,什麼原因呢?佛說海水多就是非海水多,只是名叫做「海水多」;再換句話說,喜馬拉雅山的最高峰如果真的是全球第一高峰,佛就不會說它是第一高峰,只是名叫「第一高峰」。那麼本經的作者首圖德法為什麼要這樣寫呢?原因有三:

 

一、佛與凡人的邏輯思維完全相反。

 

二、不寫讓凡人苦思冥想也不明白的詞,凡人可能要認為這不是經,經豈能這樣簡單嗎?因此,古代寫經專門找孤僻詞往上寫。

 

三、越看越不懂,說明「含意深刻、神秘含蓄」。這是過去寫文章、寫經書經常用的手法。你要是寫得通俗易懂,那就沒有水平了,更不用說什麼「經」了。所以,本來是「有」,就要寫成「無」,只要是「無」,就能使人越看越不明白,越不明白就越神秘。佛教的宗旨是普度眾生,眾生都看不懂,去普度誰呢?

 

實際上,佛與凡人的思維邏輯是基本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凡人看到的喜馬拉雅山只是那些肉眼能看到的部分,佛卻能看到全景的山,甚至能看到山體內部較詳細的結構;凡人只看到某人佔了大便宜,佛卻能看到這個人產生了惡業;

 

凡人只看此人印送佛經到處送是個大傻瓜,佛卻看此人是菩薩,是未來的佛!

 

功過定論:筆者問普賢菩薩,首圖德法編著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有的章節使眾生越看越不明白……功過各佔多少?

 

普答:沒有首圖德法及時搶救世尊弟子後代手中的有關世尊在世時講經的珍貴《回憶錄》,《金剛經》可能早就失傳了。首圖德法因寫傳世之作《金剛經》,用功高蓋世來形容並不過分。但受到各種傳統因素的影響,首圖德法用了「佛與凡人不是用一個思維邏輯」來深化文章,若從他的功德中拿出四分之一來抵消他的失誤,剩餘的功德也無可估量。

 

普賢菩薩接著講:此經為什麼兩千餘年才能揭秘呢?因為在過去的兩千餘年裡,佛祖曾多次點化過多名聖賢,(例如:南宋時代,曾經點化過著名學者朱熹,因為朱熹懂佛教、精《周易》。朱熹寫到第十品時,家中來了一群文豪見到了朱熹寫的《揭秘·金剛經》,苦苦相勸:後人不能寫佛經呀!更不能點評、揭秘《金剛經》……朱熹言:此經吾看八解。(此經我理解80%),可見之難,怎能談到普度眾生?在眾文豪的勸阻下,朱熹怕別人說他太狂妄,尚敢破解《金剛經》,只好途中而止)佛祖點化的其他文豪聖賢也類似朱熹一樣有始無終。

 

《金剛經》為什麼深受廣大眾生的歡迎呢?因為經文中有多處增運詞語,佛祖用法力將這些詞語作了加持,因此《金剛經》法力大。

 

選用衣鏞光賢士寫《揭秘·金剛經》的原因:此人熱愛祖國,熱愛佛教,熱愛眾生,凡事從實際出發,一心想把佛教由傳統的苦修改為樂修。他積極支持對中國式的佛教進行改革,讓所有眾生都盼望學佛,快樂學佛。但是,只有正確學佛才能快樂學佛。消除過去眾生認為「想學佛就不能發財,不能做生意(怕造口業)」的錯誤想法,正道的錢是該掙的,那是生存的血脈;非正道的錢絕不可得,得了就是「得一失九」。眾生有錢了,寺廟裡就興旺,出家人的生存才有保障;相反又是什麼樣呢?鑒於以上情況,經佛、菩薩決定,本次明確由普賢菩薩講解《金剛經》之秘,由衣鏞光執筆寫成《揭秘·金剛經》,讓《金剛經》易懂、易誦、易解,這是佛教史上一大盛事。

 

真誠地希望廣大眾生助印此經,此經法力大,助印此經功德大。當年雍正皇帝和眾多皇子競爭皇位時,就是因抄了一部《金剛經》積的功德而榮登皇位。

 

【注釋】

 

1、一合相:指無數物質的集合體。

 

 

 

第三十一品知見不生

 

【經文】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譯文】

 

世尊:「須菩提,如果有人說:佛說過自私自利、分別人己、愚痴頑固、長生不老的見解。須菩提,你說這個人理解了我所說的法沒有?」

 

須菩提:「沒有,世尊,這個人不理解你所說的法。」

 

世尊:「為什麼呢?」

 

須菩提:「您所說的自私自利、分別人己、愚痴頑固、長生不老的見解,也就不是自私自利、分別人己、愚痴頑固、長生不老的見解,所以才叫做自私自利、分別人己、愚痴頑固、長身不老的見解。」

 

世尊:「須菩提,想要修得至高無上的佛法,對於一切的法都應該像這樣去感知、去認識、去相信並理解,不產生佛法的相狀。須菩提,我所說的佛法相狀,就不是佛法相狀,只是名叫佛法相狀。」

 

【揭秘】

 

如是我聞:聽普賢菩薩講揭秘

 

此品的核心是:若有人說:佛說過「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的道理」,這個人是不理解佛的義理的。為什麼呢?因為,佛所說的「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的道理」,不是「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的道理」,因為不是才叫做「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的道理。」也就是說:如果是,就不叫做自我、他人、眾生、壽者的道理;更具體地說:如果是,佛就說不是!如果不是,佛就說是!

 

以上這些讓人越看越不明白的話,是怎麼產生的呢?本品和二十品是同理:首圖德法用了佛與凡人不是同一個邏輯思維來寫的。實際上,佛的思維方式與人的思維方式是基本一致的,絕不是佛所說的「有」就是「無」,「無」就是「有」。

 

本品無實際意義,眾生再不要在「多」就是「少」上苦費心機。有就是有,無就是無,多就是多,少就是少。佛絕不能將「有」說成「無」,將「多」說成「少」,將「小」說成「大」。

 

古今就是人佛一理。佛是人的升級!佛,高級人也。因此,凡人與佛的邏輯思維基本相同。

 

 

 

第三十二品應化非真

 

【經文】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袛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①、優婆夷②,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倍受奉行。

 

【譯文】

 

世尊:「須菩提,如果有人能用充滿無數世界那麼多的七種寶物做布施,如果有善男善女許下了至高無上的心愿,修行了這部經書,甚至其中的四句偈語等,接受、行持、誦讀並為他人講說,這個人所修得的福德就會超過前面那個人。為什麼為他人講說?就是要不執著於這部經書的相狀,寂然自在,安而不動。」

 

須菩提:「為什麼呢?」

 

世尊:「所有一切的佛法,都好比夢幻泡影,又好比那露水和閃電般短暫而迅速,應該這樣來看待。」

 

佛祖說完這部經書,長老須菩提和各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的眾生,聽佛講完此經,皆大歡喜,並從此信奉、修行這部經。

 

【揭秘】

 

如是我聞:聽普賢菩薩講揭秘

 

揭秘:此品前者是用無數七寶來布施;後者是給別人講經,甚至只對其中的四句偈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進行講解,後者的福德勝過前者。這就是說:「講經的福德不可估量」是形容,實質是前者大於後者。後者的確功德不小,就像今天說的「印送經書,代佛行願(替佛普度眾生),功德無量」是一理。為什麼說前者大於後者呢?因為,任何事情的對比都應該有量。印送經書,講經的成本,假設達到十萬,舍一得九,是九十萬;印送經書的福德有時會多一倍,即一百八十萬。這一百八十萬與無數的七寶相比,那實在是相差甚遠。本品最大的價值是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四句偈,將《金剛經》中講的法全部破除,讓大家不要過於拘泥於此經,不要將《金剛經》當做永世不變的真理。也就是說:法無定法,定法非法,實踐出法,後人說法。

 

首圖德法老先生的確是大手筆,不信請看那四句偈用在結束語,能使《金剛經》真是一點過錯都沒有了嗎?我(普賢)代表首圖德法向一切熟讀過《金剛經》者,深表歉意。

 

特別提示:我(普賢)在寺廟見到很多的眾生對於豎排版的經書,因為感到讀誦費時,印製粗糙,不願與之結緣。對於各種經書,普度眾生,才有功德。因為橫排版的經書閱讀速度是豎排版的兩倍,因此建議今後最好採用橫排版印製經書。印送經書的功德是看該經能否普度眾生,經書粗糙無功德。

 

【注釋】

 

1、優婆塞:在家修持佛法的男信徒。

 

2、優婆夷:在家修持佛法的女信徒。

 

 

 

經聲

 

為方便各位善知識恭印《四大天王法門》系列佛經,本法門可以找寺廟印經處為您代印,並為經書開光開運;為布施者化解增運、加持紫氣!

 

通信地址:大連開發區黃海路三段5#

 

收信人:衣鏞光郵編:116600

 

開戶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

 

賬號(卡號):6221882222000812106

 

開戶行:中國農業銀行

 

賬號(卡號):6228480560018780810

 

收款人:衣鏞光

 

匯款時將「卡號和收款人的名字」一起交銀行並核實,以免差錯。

 

聯繫電話:13390035508

 

警鐘:凡印經的款必須打入以上兩個賬號,如有人說或以簡訊的方式通知:「款可以打入××××帳號……」均為有詐。舉報電話:13390521008

 

印經要慎:某人印經,經到站後他不接佛(有佛經即有佛),結果右眼失明;還有退經者……惡業太大,因此印經一律不退款。

 

A:匯款方法:帶上身份證,到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或者中國農業銀行,輸進帳號19位數字即可;不到郵局,無需地址。

 

B:平信收不到,用簡訊、傳真、特快專遞、信封正面寫好電話。

 

 

 

劇聲

 

如是我聞:聽普賢菩薩講經

 

【經文】

 

「如來佛法門」、「觀世音法門」、「大勢至法門」、「阿彌陀佛法門」的信仰者、支持者,欲將《佛祖宏發經》、《觀音宏發經》、《大勢普發經》、《新阿彌陀經》、《揭秘·金剛經》拍成佛教影碟,在教內流通,該片對犯罪的抑制、精神文明的建設、和諧社會的構建將起到無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凡參與、支持此次活動者均會按功德大小晉陞到不同層次的「佛魂宏圖」,而且能夠舍一得九。

 

由於當前組織拍片者資金有限,雖然已賣掉自己唯一一套住房,仍只是車薪杯水,故招募以下志願者:

 

一、編導:編劇、導演(可當演員);

 

二、攝像製作:可當演員;

 

三、演員:施捨者,贊助者均可出演;

 

四、服裝道具場地:提供者可當演員;

 

五、服務:能為該片提供其它服務者,可當演員。

 

以上:福錦無量、功名萬世!

 

人生短暫,過世之後一切都物移其主,皆化為無。敬請各位大德、善知識贊助,珍惜機會地留下萬世流芳的功德吧!

 

 

 

 

 

八榮八恥

 

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

 

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

 

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

 

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

 

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

 

以誠信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

 

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

 

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認真踐行《公民道德實施綱要》

 

世界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請參閱衣鏞光普度眾生和諧世界網:http://www.pdzhsh.com/

 


推薦閱讀:

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黃念祖居士
《金剛經》淺解 達諾卡薩
金剛經發微(明慧法師)
普賢略談《金剛經》(11-15)

TAG:金剛經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