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元化所述「七層功夫」兼「十三式」體悟??太極糊?原創

 太極糊 原創

杜元化《太極拳正宗》一書,出版於民國二十四年五月(1935年),至今已81年,由於趙堡太極拳在國內不如楊式、陳式、吳式、武式等流傳較廣,尤其是他提出的「背絲扣」、「十三式」「七層功夫」的關鍵理論的闡述,與其他各派不同。本人喜好武術,先後學過陳式陳照奎新架、24式循經太極、楊式李雅軒43式、趙堡大架戚建海式。現結合師授,就「十三式」「七層功夫」論述如下:

一、 「十三式」「七層功夫」的提出

《杜元化太極拳正宗》第一章為序言,第二章開始闡述理論,分別為:

(一)、太極拳緣起。無極圖及圖解。空圈之中,天地未分。

(二)、練法。提出「天人合一」,人身必須效法天地的「混圓之中含有三直、四順、六合、四大節、八小節」。

(三)、太極拳啟蒙規則。提出練拳的基本規則,是對上面「練法」的細化,共七條,即「空圈、三直、四順、六合、四大節八小節、不撇不停,不流水」,並指出要「每一動作行於四梢」。

(四)總歌兼體用連聯解。本節是歌訣形式附註釋,由此提出了「十三式」「七層功夫」的經典理論。歌曰「一圓即太極,上下分兩儀,進退呈四象,開合是乾坤,出入綜坎離,領落錯震巽,迎抵推艮兌,命名十三式,此是真秘訣,萬萬勿輕施。」

二、 「十三式」釋義。

十三式,即歌訣中提到的「圓、上、下、進、退、開、合、出、入、領、落、迎、抵」,共十三字手法。杜元化說:「本太極拳十三式手法,始由天道起,中包六十四勢,每勢要練夠十三字,即一圓、兩儀、四象、八卦是也,末以天道終。」

張三丰《太極拳論》所述十三勢是「八門五步」,與此小異,但細究之,其實相同:其中「中定」即為「一圓」;上下(陰陽)即為「兩儀」,「進步、退步、左顧、右盼」即為「四象」;「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即是「八卦」。

戚建海老師在《太極拳與道家內丹術揭秘》(以下簡稱《揭秘》)一書中,分別還原了以上十三式中先天八卦(杜元化)、和後天八卦(張三丰)的修鍊圖示,提出「先天八卦以煉體為主,後天八卦以致用為主」。

X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附圖:杜元化《太極拳正宗》太極拳十三式手法起源之圖

三、 「七層功夫」體悟

第一層,一圓即太極。「此層從背絲纏絲分出陰陽,其練是纏法,其用是捆法。」

1、釋義。「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即從太極拳起勢開始,體會自己身體中的陰陽,「靜中觸動動尤靜」。李兆生先生傳授「武當玉環樁」,在動作啟動之前,自然站立,意念以中心為軸,從中間將人分成左右兩個半邊,體會身體左右半邊氣機的不同感觸,哪邊感觸相對明顯,即從另一邊起步上腳,是為「兩儀呈象」。

2、練習方法。勢勢時時走圓,走圓中帶有「纏絲勁」,也叫「太極勁」,也稱「掤勁永不丟」。

3、「捆法」,即「擒拿」。太極拳剛入門,為增加學習興趣,可以教學生每招每勢的擒拿使用方法(打法容易傷人),熟悉人體骨骼關節穴位。陳式太極拳的每個動作,包括過渡動作,都有技擊含義。有人這樣描述陳發科先生的擒拿術:「只要讓他小手指挨著你,你就無法逃脫,要是他大拇指粘上你,你就只有被摔倒。」陳式嫡傳,大都先教授擒拿術,大家可以參照陳瑜先生、張志俊先生網上視頻。

「捆法」,要走圓弧,比如小纏擒拿,又叫金絲纏腕,比如對方右手抓住我右手腕,我邊抬右手,邊用左手按住其右手,同時向內向上再向前劃弧,切壓對方腕關節,使其疼痛下蹲跪地。向內收,便於我身體發力,走圓弧,則「我順人背」在不知不覺中完成。

當然,擒拿是入門的第一層功夫,「好拿不如賴打」,你用手去拿人,也浪費了自己用手打擊敵人的機會。所以,是「筏」用過即舍,不能養成「找手」的習慣。

第二層,上下分兩儀。「此層陽升陰降,陽輕陰重,其練是波瀾法,其用是就法。」

1、陽輕陰重,陽升陰降,即在行拳走架之時,每一個動作要注意「上」、「下」、「輕」、「重」四字。

2、練法是波瀾法,就是有起伏,落實到動作上,秘訣是「手起肘落」,比如趙堡太極雲手,(右手為例):用手畫圈走立圓,右手從左前方向上,是用手指尖領起,手法要輕靈;從上至右方下落時,要用「肘」向下沉下落,略重,松沉直至右腳跟。杜元化說:「如不停,一混做去,謂之流水。」「流水」平平就沒有「波瀾」。

吳式太極拳,祝大彤老師《太極解密十三篇》中講,每個動作完成,松一下腰,松一下腳。《汪永泉傳授楊式太極拳語錄與拳照》講,「起點要松一下,終點要松一下,變換要松一下。」

3、其用是就法,就,將就,順應的意思。陳照奎先生講的,「來則歡迎,去則歡送」,也是「就」的意思。

通過上面「上輕」「下重」「松沉到腳」的練習,熟悉了解地心引力(重力)的作用。每個人自身體重都有100多斤,而且很容易利用,身體一松,100多斤力就到對方身上了,加上「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一引一帶,敵人就應手而跌。王壯弘先生「水性太極拳」充分理解利用「波瀾法」,應用於推手,善於利用自身重力。

經過反覆無數次「松沉到腳」的練習,建立身體與腳、與地面的感覺聯繫,才能實現地面的反彈力,由腳而腿,主宰於腰,而形於手指的節節貫通、完整一氣。

第三層,進退呈四象。「此層是半陰半陽,純陰純陽,互為來往,其練是蠆法,其用是伏貼法。」(蠆(chai):蛇、蠍類的毒蟲的古稱。)

1、這一層講的是步法,步法有全虛、有全實,也有半虛半實,要轉換靈活。

2、其練是蠆法,蛇爬行在地上,是沿著地面用鱗片蹭著走的,說明我們技擊的步法要走「滑步」。八卦掌的「趟泥步」,大成拳的「摩擦步」,可以參照學習。真正明白易學的,是《李小龍技擊法》(李小龍原版)所介紹前進步、退步、左右滑步、墊步、前沖步。注意,除前沖步有大步前沖的練習外,其餘步子,都要求腳掌在地面滑步,就像高超技術的交誼舞者一樣,步伐平穩,流暢。大家可以看看拳擊比賽,高手的步法都是前後滑步的,不是蹦蹦跳跳。

練習「蠆法」,要掌握運動中的動態平衡,小腿肌肉的彈性,可以通過跳繩來鍛煉,大成拳的踮腳站樁,《酷能訓練營》(跑步方法)中的斜板踮腳站立,也是不錯的方法。

3、其用是伏貼法。伏,即輕輕的壓。大家和師父推手時注意到沒有,師父的手是輕輕放在你的手臂的上邊,往複數圈下來,你已經是膀酸腿抖,氣喘如牛,而師父卻「勝似閑庭信步」,隨曲就伸,悠閑自得。

貼,即粘黏連隨。不單手法上,身體步法,也要粘黏連隨,順著對方的力量走,對方進一尺,我就退一尺。推手是一種身體靈敏度和技擊意識的訓練方法,剛入門時,可以比賽「樁功」,比「腳不動」的功夫;到高級,就要「推得動」,要感覺對方力的大小、方向、變化,對方的力只要超出對我形成威脅的範圍,就不必管它了,自己的勁要有向前「滲」的意思,有空即鑽,逢丟必打。

第四層,開合是乾坤。「此層天地相合,陰陽交合,其練是抽扯法,其用是撐法。」

1、天地相合,陰陽交合,是將人練成一個整體,始終保持頭頂「百會穴」與海底「會陰穴」的「天地相合」。李敏弟老師轉述其父親李雅軒先生對太極拳風格的比喻:「要提起一件衣服,不管你提它的前襟、後擺、袖子,都提不順。只有提領子才順,一提領子其他部分都被很順地提起來了。這衣服是垂下、鬆軟的,也是整體的。太極拳的練習也是一樣。」

太極拳的秘訣是脊椎的「命門」(腰部)要能向後,才能尾閭下沉,舒胸拔背,沉肩墜肘。脊椎成直線,才能上下一氣,天地相合。我教拳時要求學員,每一動作起點要「舒服一下」,頭頂與會陰對應的「過一下電」,在姿勢的終點要也要「過一下電」。

2、其練是抽扯法,抽扯在手,練習方法是站樁。站樁要求:身體不動,微下蹲,頭頂懸、舒胸拔背,沉肩墜肘、松腰松胯。雙手環抱,高不過眉,低不過腰,遠不盈尺,近不貼身。雙手可微微抽扯,有感應,有鼓漲(抽扯開合要慢,似動非動,才有感覺)。在練習太極拳套路時,要有站樁的感覺,體會手臂的松沉和兩手的鼓漲感。

戚建海老師對開合即為重視,在《揭秘》一書中,用第七、第八兩章,分別詳述了開合的含義及妙用,指出「練架有繩」,即在行功走架中,雙手猶如牽引著一個有彈性的橡皮繩。並在2011版《感悟篇》中,介紹了同類陰陽鉛汞交媾(兩手心相互對照、相互吸引)的四種修鍊方法。

3、其用是撐法。李敏弟老師說:「太極拳練習到真正鬆了的階段,全身都有氣布滿,前後左右都撐滿抱圓。父親有一個比喻,太極拳的練習好比傘的撐開。傘不用時收起來,放鬆了;用時撐開,此時傘面是綳起來的。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個鋪開的。整個傘面是完整的,傘面上的每點都處於整體中,張力是均勻的。太極拳練習鬆軟的情況與此類似。」汪永泉傳楊式太極拳,提出「開胸張肘」「虛腋鼓腕」,也是撐法。

「撐法」已經超越了相生相剋的招術運用,它是混圓勁。我在貴陽河濱公園與貴州武協支懷春先生推手,我用很快的並且變化的幾個勁力向支先生「問勁」,結果就象碰到旋轉的陀螺一樣,幾個勁「蹦蹦蹦」地反彈回來,我是「蹦蹦蹦」地跳著後退出去。

第五層,出入綜坎離。「此層火降水升,水火沸騰,其練是催法,其用是回合法。」

1、到了第五層功夫,練拳者要進入由外到內的練習過程,要修鍊呼吸、練習氣功。「出入」指口鼻呼吸,也指內氣的出入。練拳到了一定的層次,能將身體調整到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人的身體就能協調平衡。「回合」是「迴風混合」的簡稱,即回呼吸之風,與心神之火混合。如爐灶之柴薪,風箱鼓風則火旺,風停則火熄。

2、其練是催法。催法是呼吸鍛練的第二步。呼吸的第一步是自然呼吸。第三步是「胎息」即回歸深遠悠長的自然呼吸。

戚建海老師講:「能合理運用大圈變小圈立體螺旋式旋轉技巧,就能有效地拿住丹田。」「常吐『哼』氣,可促進內氣直達中丹田黃庭宮;常吐『哈』氣,有利於內氣直達下丹田氣海穴;常吐『嗨』氣,可使內氣直達腳底湧泉,此謂催氣之法。」

趙堡太極拳,其動作大部分走立圓,起為吸入,落為呼出(呼氣時氣層丹田)。楊式太極拳,參照陳龍驤先生43式演練,每個動作完成,有明顯的松沉呼氣。陳式太極拳,大家看陳瑜先生湖南常德拍的陳式一路VCD,動作和呼吸配合就也很明顯。

3、其用是回合法。回,回來,合,合住。應敵時,要敢於近身。李小龍講截拳道的精髓是近身和發力。「打人如親嘴」就是這個意思。

太極拳的用法是要「順應」「合住」。比如趙堡拳的海底針轉閃通背(類似合氣道「一教」高級用法),右腳上步近身,右手接敵右手腕,左手進接敵右肘;進左腳,右轉再退右腳再次接近敵人,順勢右轉身,兩手帶動敵方向右向下履帶;敵人就會旋轉跌倒,並在繼續帶動下,趴在地上掃地一圈。

第六層,領落錯震巽。「此層雷風鼓動,有起有伏,其練是抑揚法,其用是激法。」

1、領的本意是頸,引申義帶、引;落的本意是由上往下降,掉下來的意思。震為雷,巽為風。《易傳·說卦傳》謂:「雷風相薄」,雷迅猛而風亦烈,風激揚而雷亦隆,意雷與風是相伴出現的,相互逼迫交雜的。《易傳·繫辭傳上》:「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雷霆和風雨是鼓動潤澤萬物生機的。這一層是專講「激發人的神經功能」作用的。

2、其練是抑揚法,抑是按,揚是舉起。抑揚與領落對應,重點在「激」字。用「抑」來激則「揚」,用「領」來激則「落」。金庸《射鵰英雄傳》中,講了黃藥師試一個人是不是洪七公徒弟的方法,即在背後推他一下,結果這人「嘣」的一聲反而向後倒下,證明是的。這就是經過了「激」字訓練後對外來力量的本能反彈力。

「激」字功夫又稱「找神經空白點」,必須要有老師親自傳授,與徒弟在推手中慢慢傳授、體悟、掌握。

3、其用是激法。據我個人體會,貴州趙世林先生,成都林文濤先生均善用此法。趙林二位先生,只要將手輕輕挨著我,我就站立不穩,即使下蹲成馬步,依然覺得人在漂浮狀態,總在調整重心,卻依然如同風浪中的小船,地面沒有著力點,身體前後都是虛的,沒有什麼能夠依靠,更無法反擊。其實二位先生沒有怎麼動,是我被某種力量激發了應激反應,自己在動。

第七層,迎抵推艮兌。「此層為口為耳,能聽能問,彼此通氣,其練是稱法,其用是虛靈法。」

1、上層的「激」字功夫,必須要有老師告訴你的「神經空白點」,教你找他的「神經空白點」,此層功夫更加嫻熟,就是「能聽能問,彼此通氣」。武禹襄用「敷、蓋、對、吞」四字總結,並說:「非懂勁後,練到極精地位者不能全知。是以氣言,能直養其氣而無害,始能施於四體。」

2、其練是稱法。李亦畲《五字訣》:「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稱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功彌久而技彌精矣。」「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之人」

3、其用是虛靈法。意思是,在與對方觸處虛若無物,對方根本摸不到我的任何勁、力,對方有力無處可用,只要對方一有意向,我已經乘勢而擊。「彼之力方礙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內。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勁將發未發之際,我勁已接入彼勁,恰好不先不後,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

四、 結語

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提出:「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招熟」就是學拳架及使用招法,「懂勁」到「神明」的具體步驟未能詳細說明,杜元化「七層功夫」說,告訴我們從基本的處處走圓,到陽輕陰重,進退連隨,呼吸升降,神經激發,最後達到虛無神妙的境界。

「七層功夫」給太極拳練習者指出了一個可理解、可實踐、可達到的步步進階之路,正如趙堡太極拳第八代名師任長春所言:「練太極者,若不知此中秘訣與各層圖解,雖朝夕用功,或整年累月甚至練之數十年之久,在彼謂『只要有功夫就能造成高手妙手』,吾謂妄想耳。」 
推薦閱讀:

白雲山山路崎嶇層林盡染【原創攝影】
原創|詩歌《落花》外一首,花瓣飄落,落在窗檯,落於塵埃
原創丨必須給對越自衛反擊戰給正名了!
原創丨重磅!俄戰機被土耳其擊落,世界面臨大地震!
【知乎|寫作|無憂】月度_工作總結_你還沒寫嗎?原創_高效的方法,你掌握了嗎

TAG:原創 | 功夫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