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重讀《資本論》引發的冷思考

重讀《資本論》引發的冷思考  

  

在我們這個生活空間越來越令人眼花繚亂的時候,唯一的逃避好像只有靜心地讀書。當我們身處一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經濟社會,各種變數都會隨之而來的時候,便會發現,更大的人群實際上處於被動的狀態,這種狀態又往往造成人們內心無奈的主動趨向:適應。如何去適應,或者說,如何認識我們的現實生活、精神生活在多大的程度上起到了制約的作用?那麼,我就建議去讀馬克思的《資本論》。這部巨著詳細闡釋了人與社會、人與經濟、人與生存方式之間的辯證關係,是解析物化在資本過程中人類尋求自身解放的經典。用恩格斯的話說,就是:《資本論》第一次確定了什麼樣的勞動形成價值,為什麼形成價值以及怎樣形成價值,並確定了價值不外就是這種勞動的凝固;第一個建立起商品內在價值屬性的貨幣理論;通過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第一個詳盡闡述了剩餘價值形成的實際過程;同時根據剩餘價值理論,也第一次指出了資本主義積累史的各個基本特徵,並說明了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資本論》面世至今雖已一百多年,但它所建立的理論體系、它所揭示的價值體系的一般規律仍具有指導和啟示的意義。  

《資本論》從政治上講,是一部人類教科書,從經濟上講,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與發展的歷史,我們從它發生、發展的軌跡,可以透視出資本積累對剩餘價值的產生的作用,可以了解到為獲取這種從僱傭勞動者身上榨取的剩餘價值,資本所有者是如何不遺餘力的。《資本論》中以大量的文獻資料向我們展示了其陰冷的一面。對我們來說,這些文獻資料是十分豐富而系統的經濟思想史的集中和學習的指南,受益於斯,也即開啟我們更為廣闊的視野,從而加深我們對資本主義框架下的生產方式、生產過程的認識。在《資本論》中,我們看到,在這個充滿嫵媚陽光的世界上,它的歷史上竟還有通過立法來懲罰被剝奪者的法律,而這些法律又被資本所有者不折不扣地執行了,以致僱傭工人一旦違反,便遭鞭打、割耳、打烙印等侮辱性的打擊,這充分說明了資本所有者在經濟利益面前毫無羞恥地裸露出來的醜惡與貪婪。資本所有者和服務於這個階級的有身份的人士一致強調:「這似乎是一個自然規律:窮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輕率的〈也就是說,他們是如此輕率,嘴裡沒有銜著金羹匙就降生到世界上來〉,所以,總是有一些人去擔任社會上最卑微、最骯髒和最下賤的職務。於是,人類的幸福基金大大增加,比較高雅的人們解除了煩勞,可以不受干擾地從事比較高尚的職業等等……」馬克思憤怒地寫道:「一邊是曠古未有的最大量財富的積累,而緊挨著它的旁邊的是4萬個走投無路的行將餓死的人!」(《資本論》第一卷第735頁)在這種以追求剩餘價值最大化的生產角逐中,在剝削上不受法律約束和限制的資本所有者,尤其對童工、特別是少女和婦女進行了野蠻的經濟壓榨。一個叫威廉·武德的9歲男孩,「從7歲零10個月就開始做工」,工作時間長達12—16小時,還有詹·默里(12歲)、費尼霍(10歲),等等,都飽受了這種法律承認的剝削苦痛。因此,馬克思以批判的精神嘲笑了那個叫做西尼耳的經濟學家「最後一小時」的理論,而這「最後一小時」在1836年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實在是恐怖的現象:「這個致命的『最後一小時』——你們為它編造的神話比錫利亞信徒為世界末日編造的神話還要多——是『十足的胡說』。」(《資本論》第一卷第255頁)  

經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助推器,是發展勞動的社會生產力,從而實現社會經濟規律、價值規律的具體體現,每一時代的經濟發展離不開當時所屬的時代特點,也就是說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從封建經濟過度到資本主義經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一次進步,但在時間的考驗中和歷史的進程中,便不斷暴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殘酷性與虛偽性。馬克思在充分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的這種殘酷性與虛偽性的基礎上,由於勞動力所有者「必須始終把勞動力只出賣一定時間,因為他要是把勞動力一下子全部賣光,他就出賣了自己,就從自由人變成了奴隸。」買者自然是希望買到整個的勞動力以供生產剩餘價值的消費。同樣,出賣勞動力的勞動者在生活資料消費的過程,如食品,衣服,住房,教育,醫療,等等,也反映出資本主義為獲取最大量財富的野蠻,「一個工業城市或商業城市的資本積累得越快,可供剝削的人身材料的流入也就越快,為工人安排的臨時住所也就越壞。」這就是當時的實際寫照,馬克思對出賣勞動力的人給予了深切同情。因此,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維護資本主義生產利益的古典經濟學家們進行了無情的批判,明確指出:「形成商品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這樣結合起來一同進入的現實過程,即生產過程,本身就成為資本的一種職能,成為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資本論》第二卷第44頁)他對重農學派、亞當·斯密、穆勒、李嘉圖等人「錯誤地把積累同剩餘產品中整個資本化的部分由生產工人消費或轉化成追加的僱傭工人混為一談」,以及混淆商品資本、商業資本、自相矛盾的社會財富分類的做法,指出:「不加批判地接受斯密的這種混同,對李嘉圖來說,不僅對以後的辯護論者更加令人煩惱,而且比對亞·斯密本人更加令人煩惱。」(《資本論》第二卷第245頁)。  

為了表達這種發自內心的煩惱,馬克思在《資本論》的文字表述上也有精巧的設計,時常以諧謔的語氣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挖苦和諷刺,如:以「幸福」代替「貧苦」,以「改良」代替「剝削手段」,以「理想」代替工人日益下降到最低限額以下的生活水平,等等,甚至高呼:「讓我們讚美資本主義的公正吧!」讀到這樣的文字,相信每一個人都不能不為之心悸。  

讀《資本論》要以歷史的觀點取一種學習的態度。自然,作為專業經濟理論經典,不會像讀政治評論或經濟隨筆那樣輕鬆,但耐下心來,是會有別一樣的收穫。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在以往經濟學教授中所不曾得到的知識,這種知識的本身就有助於我們理解經濟在整個社會進程的作用及意義,也有助於我們認識身邊一些形形色色的因勞動報酬而產生的糾紛,即這些糾紛「怎樣產生」和「為什麼產生」。  

讀《資本論》要以開放的意識取一種解決問題的態度。尤其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推進,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會以不同的方式產生出來,社會分工、社會勞動、社會生產和社會消費等也出現了許多新特點,這就更加需要我們正確認識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積累豐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開闢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我國社會主義新形勢下的新的理論空間和實踐土壤。  

讀《資本論》要以科學的思維取一種客觀公正的態度。《資本論》中科學的勞動價值論,或勞動價值體系的建立,是在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價值論的合理內容而建立起來的。馬克思以廣闊的視角印證了資本主義制度必將滅亡的歷史進程,使我們面對變化萬端的世界風雲,正確認識和理解經濟作用於政治所產生的特殊性,以及經濟帶動社會進步、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要看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是僵化的教條,面對我們今天改革開放步伐逐漸加快的歷史選擇,就應當不斷創新和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成為指導我們從事一切工作的思想保證。  

讓我們牢記馬克思的名言:「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推薦閱讀:

什麼時候讓你感覺哲學很有用?
好奇心太強怎麼辦?
殺人,有錯嗎
未央的最初意義和後來的衍生意義到底是什麼?
如何突破思維定勢?

TAG:思考 | 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