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易學密不可分的中國上古的宇宙觀

[易經]的科學內涵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承認和尊敬。易學研究將成為二十一世紀世界範圍內的顯學。儘管如此,[易經]里仍然有許多不解之謎,連孔子和朱熹都竟 告闕如。幾千年來,伴隨著「易」的不斷拓展,易學的研究成果也被應用到很多領域,並逐步形成今日中國的傳統文化。現在我們就陰陽和曆法的關係看陰陽的運用。

我國當今使用的曆法有陰曆,農曆,陽曆(公曆或埃及太陽曆)和陰陽曆(混合曆,根據歲差做調整)。公曆也稱格雷果里歷,簡稱格里曆,是陽曆的一種,由儒略曆修訂而成,是世界上多數國家當前使用的曆法,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紀年。陰曆是根據月相望朔的變化周期來制訂的(月亮歷,目前除中國外僅西亞1-2個國家沿用至今),中國古陰曆有多部,最完整的當屬[授時歷],由古夏曆修改制訂。

農曆把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搭配,組成60組,從甲子到暌亥為一個周期,總稱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子,並以次來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干支有陰陽之分,古人認為:天干在上,代表陽;地支在下,代表陰。陰曆里的月亮朔望,和海水潮汐的關係,被古人很好的表示和利用起來,最顯明的用處是掘井,地下水和月 亮的朔望關係密切,也分潮期,因此古人可以避開潮汛來減免排水的工作量和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和危險;還有其他的比如七十二侯、演算日食和月食等也依據月相變 化進行推演,按此種推演所計算出的地球公轉及自傳時間,與當日科技計算的結果向比較,100年只相差二十餘秒,這足以證明中國上古對宇宙的觀察和認識就已經達到極高水準,由此衍生出的[易經]等國學經典,其技術含量絕對不可小覷。首先我們先來談談中國上古的宇宙觀:

天球坐標

中國古人認為地球是在宇宙中(非單純的日心或地心學說)運行的,其運行的規律被先民以「天球坐標」的形式詳盡地做以描述, 「天球」是人們所能直接看到的天穹、天穹到的地平以上的這半個球形天空(也可理解為通過赤道將地球周邊天空宇宙一分為二),它以地心為球心(圓點), 以無窮大為半徑,它是一個的假想的球體,可理解為是陽光照射地球後在宇宙中的留下的投影區域,而區域內所有星體無論其大小,也均可在天球中留下相應的投影 (行星、恆星和星系看上去好像是印上去似的。在天球上,赤經和赤緯線與地球上的經線和緯線相似。當望遠鏡赤經軸和地軸平行時,望遠鏡就可以跟蹤天空的視自傳)。

天球的性質:

(1)天球是假設,實際不存在,來源於視覺;

(2)半徑是任意長,觀測者移動,球面形狀不變;

(3)球心可根據觀測需要確定;

(4)天球上天體位置不是真實位置,而是投影位置或視位置;

(5)天球上天體間只有角距離,而無線距離。同時,因為地球本身也在其軌道上運行,古人也將太陽作為圓心,以太陽光作為半徑,建立另一個「天球坐標」,因地球運行時與照射來的陽光所產生的傾角不同(例如晝夜的時間四季不同),進而推算出「黃道」即地球運行軌道,黃道面最為地球運行的軌道面,是該坐標系的, 為進一步明確各星體之間的位置關係,古人將2種「天球坐標」結合地平面、赤道輻射面、黃道等坐標信息整合為大的天球坐標系,並據此研究宇宙。 伏羲的先天八卦也是依據天球坐標體系創造出來的,這一點已在出土的河圖洛書中得以證實,而伏羲時代距今傳說近九千餘年,也就是說,易與道文化早在那時便已出現。

天球坐標系圖例:

銀河、黃道與赤道坐標系統的方向,投影在天球上,顯示出銀河赤道 (黑色)、銀河北極 (NGP)、黃道 (橘色)、黃道北極 (NEP)、天球赤道 (藍色) 和天球北極 (NCP)。太陽和地球未依比例顯示,但是正確的呈現太陽環繞銀河中心的軌道方向,和地球環繞太陽的軌道方向

地球作為天球坐標體系中四千餘顆恆星中的一顆,地球自身的地級(東南西北)在此是沒有意義的。

上部分:左圖為「河圖」,右圖為「洛書」

下部分:左圖為「洛書」配「伏羲先天八卦」,右圖為「河圖」與「洛書」卦象一覽

河圖和洛書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乃由天象觀察中產生,一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在三代時期就成為帝王的寶貴之物。河圖和洛書構造簡明,它是中國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經學家廖平,曾將詩經,易經,內經三者反覆印證,證實了內經的理論本於易經,而易經之數理又取則於河洛。

河圖以十數合五方,五行,陰陽,天地之象。圖式以白圈為陽,為天,為奇數;黑點為陰,為地,為偶數。並以天地合五方,以陰陽合五行,所以圖式結構分布為:

一與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與七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炎,天七成之;三與八為友居東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與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與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河圖據五星出沒時節而繪成。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運行,以二十八宿舍為區劃,由於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於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見,河圖乃本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製,這也是五行的來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於北方,正當冬氣交令,萬物蟄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七月夏至後,火星見於南方,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熱,火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見於東方,正當春氣當令,草木萌芽生長,所謂「春到人間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見於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殺伐之氣當令,萬物老成凋謝,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見於中天,表示長夏濕土之氣當令,木火金水皆以此為中點,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時氣候變化,皆從地面上觀測出來的,土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天球坐標體系(先天八卦):以下為地球在天球坐標下的運動變化規律。

南 春季地球進入南天區

︿

夏季地球進入東天區 東〈----------------------〉西 冬季地球進入西天區

北 秋季地球進入北天區

木 春 (生髮、舒展、空曠) 進入天球的南天區 朱雀七宿(天球坐標前面,面向主要採光方取向是自己的前面)

火 夏 (發散、繁盛、高大) 進入天球的東天區 青龍七宿(天球坐標左面,面向主要採光方取向是自己的左面)

金 秋 (收穫、堅實、靠山) 進入天球的北天區 玄武七宿(天球坐標後面,面向主要採光方取向是自己的後面)

水 冬 (收藏、精鍊、縮小) 進入天球的西天區 白虎七宿(天球坐標右面,面向主要採光方取向是自己的右面)

天球坐標體系分為東西南北四宮,分別以青龍(蒼龍)、白虎、朱雀、玄武(一種龜蛇合體之神)為名。實際上是把天空分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個主要星宿連線成形,以其形狀命名。青龍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順陰陽,青龍為東方之神;白虎為西方之神;朱雀為南方之神;玄武為北方之神。

古人認為天是圓即無限,地是方即有限可測量,地球運行在宇宙中,其運行軌跡即黃道帶,是通過太陽光照射地球的延長線所指向的星群、或地球所遮蔽的星群來定義的,並形象地比喻地球運行是寄「宿」在不同星群的,即所謂「星宿」,圍繞在圓天一周的星宿「28星宿」成一黃道帶。將星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三垣為:上垣<太微垣>,中垣<紫微垣>,下垣<天市垣>.

二十八宿,也稱二十八星,二十八宿神。以北鬥鬥柄所指的角宿為起點,由西向東排列,它們的名稱和四象的關係是:東方蒼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鳥 [註:春秋戰國五行說流行後,四象配色,成為:青龍、朱鳥、白虎、玄武。(也稱為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

因為地方為四,所以把二十八宿分成四象

東方青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

北方玄武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

並由此劃分出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署,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個節氣十五天應天時農桑而定,其中的春分和秋分,夏至和冬至在古渾天儀上分為子午周天和卯酉周天,春分秋分晝夜一樣長短,夏至晝最長夜最短,冬至則反,夜最長而晝最短。

基於「天球坐標」以及宇宙運行的認知,上古之人對於時間即自然大道的有著深刻的認識,太極八卦也正是在此認識基礎上對自然大道所做的規律性總結,其理論思想在現代西方科學及前沿科學研究的背景下,是否面臨著傾覆的危機呢?下面我們首先對八卦五行的特性做進一步的認知,然後再在多個方面對此做更多的探討。

微信公眾號:中鉦堂(內置易經詞典功能)

微信ID:zhongzhengtang1

學國學,由易開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推薦閱讀:

尋找外星生命有哪些意義?
在遙遠宇宙深處,有一個巨大水庫,足夠人類享用不盡
難道說暗能量真是宇宙最黑暗的東西?
在火星上,能看到地球、木星和金星連成一線嗎?
在兩個小星系中心發現超大質量黑洞,比銀河系中心的黑洞還要大

TAG:中國 | 宇宙 | 易學 | 宇宙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