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野心只能一輩子當窮人 看富翁如何煉成
沒野心只能一輩子當窮人 看富翁如何煉成
2011年05月18日08:46 來源:和訊網
財富感悟:沒有野心只能一輩子當窮人
巴拉昂縣一位年青的媒體大哼,以推銷裝飾銷像畫起家,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迅速躋身於法國50大富豪之列,1998年因前列腺癌在法國博比尼醫院去世。臨終前,他留下遺囑,把他4.6億法郎的股份捐獻給博比尼醫院用於前列腺癌的研究,另有100萬作為獎金,獎給揭開窮人之謎的人。
窮人最缺少的是什麼?
如果你所設定的目標是一隻鷹,那你可能只射到一隻小鳥,但如果你的目標是月亮,那你可能就射到了一隻鷹。某些人之所以貧窮大多數是因為他們有一種無可救藥的缺點,即缺乏野心。他們所追求的只是一種平常、閑適的生活,有的甚至只要溫飽就行,即有飯吃、有床睡,這些就洽談室了他們一輩子成為不了富人。因為他們的目標就是做窮人,當他們擁有了最基本的物質生活保障時,就會停滯焉,不思進取,得過且過,沒有野心讓他們貧窮。古文中曾記載,仲永3歲便能成詩作文,才華可溢,但卻滿足現狀不思進取,沒有繼續填充自己揚名宇內的野心,終於泯然眾人矣。
翻開史業,讓我們回顧一下在歷史上曾有深遠影響的人物,拿破崙在軍事院校就讀時曾立誓要做一名卓越的統帥并吞並整個歐洲,由此他的勃勃野心可見一班。在院校期間,他將自己定位在一個很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最終以賞成績敏一做了名炮兵,開始了他的霸業之旅。成吉思汗揚言大地是我的牧場,有雄鷹的地方就有我的鐵騎,造就了成吉思汗時代。同樣,看一下中國近代。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一批不甘平凡勇於挑戰的開潮兒們脫穎而出。借著改革的東風,他們幾乎都成了浪尖上的人物,都富裕了。前不久,一些好萊塢的新貴和其它待業幾位年輕的富翁就此話題接受電台的採訪時,都豪不掩飾地承認:野心是永恆的特效藥,是所有奇蹟的萌發點;某些人寬這所以貧窮,大多是因為他們有一種無可救藥的弱點,即缺乏野心。
巴拉昂逝世周年紀念日,律師和代理人按巴拉昂生前的交代在公證部門的監視下打開了那隻保險箱,揭開了謎底:窮人最缺少的是野心,那成為富人的野心。(首席執行官)
決定你是富人還是窮人的12條標準
1、自我認知
窮人:很少想到如何去賺錢和如何才能賺到錢,認為自己一輩子就該這樣,不相信會有什麼改變。
富人:骨子裡就深信自己生下來不是要做窮人,而是要做富人,他有強烈的賺錢意識,這也是他血液里的東西,他會想盡一切辦法使自己致富。
2、休閑
窮人:在家看電視,為肥皂劇的劇情感動得痛苦流涕,還要仿照電視里的時尚來武裝自己。
富人:在外跑市場,即使打高爾夫球也不忘帶者項目合同。
3、交際圈子
窮人:喜歡走窮親戚,窮人的圈子大多是窮人,也排斥與富人交往,久而久之,心態成了窮人的心態,思維成了窮人的思維,做出來的也就是窮人的模式。大家每天談論著打折商品,交流著節約技巧,雖然有利於訓練生存能力,但你的眼界也就漸漸囿於這樣的瑣事,而將雄心壯志消磨掉了。
4、學習
窮人:學手藝
富人:學管理
5、時間
窮人:一個享受充裕時間的人不可能賺大錢,要想悠閑輕鬆就會失去更多賺錢的機會。窮人的時間是不值錢的,有時甚至多余,不知道怎麼打發,怎麼混起來不煩。如果你可以因為買一斤白菜多花了一分錢而氣惱不已。卻不為虛度一天而心痛,這就是典型的窮人思維。
富人:一個人無論以何種方式賺錢,也無論錢掙得的是多還是少,都必須經過時間的積澱。富人的玩也是一種工作方式,是有目的的。富人的閑,閑在身體,修身養性,以利在戰,腦袋一刻也沒有閑著;窮人的閑,閑在思想,他手腳都在忙,忙著去麻將桌上多摸幾把。
6、歸屬感
窮人:是顆螺絲釘。窮人以為出身卑微,缺少安全感,就迫切地希望自己從屬於並依賴於一個團體,於是他們以這個團體的標準為自己的標準,讓自己的一切合乎規範,為團體的利益而工作,奔波,甚至遷徙。對於窮人來說,在一個著名的企業里穩定的工作幾十年,有實習生一直干到高級主管,那簡直是美得不能再美的理想。
富人:那些團體的領導者通常都是富人,他們總是一方面向窮人灌輸:團結就是力量,如果你不從屬於自己的團體,你就什麼都不是,一名不文。.但另一方面,他們卻從來沒有停止過招兵買馬,培養新人,以便隨時可以把你替換掉。
7、投資及對待財富
窮人:經濟觀點就是少用等於多賺,比如開一家麵館,收益率是100%,投入2萬,一年就凈賺2萬,對於窮人來說很不錯了。窮人即使有錢,也捨不得拿出來,即使終於下定決心投資,也不願意冒風險,最終還是走不出那一步。窮人最津津樂道的就是雞生蛋,蛋生雞,一本萬利……但是建築在一隻母雞身上的希望畢竟是那樣的脆弱。
富人:富人的出發點是萬本萬利。同樣的開麵館,富人們會想,一家麵館承載的資本只有2萬,如果有一億資金,豈不是要開5000家麵館?要一個一個管理好,大老闆得操多少心,累白多少根頭髮呀?還不如投資賓館。一個賓館就足以消化全部的資本,哪怕收益率只有20%,一年下來也有2000萬利潤
8、激情(能不能幹成事,首先要看有沒有激情)
窮人:沒有激情。他總是按部就班,很難出大錯,也絕對不會做到最好。沒有激情就無法興奮,就不可能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大部分的窮人不能說沒有激情,看他的激情總是消耗在太具體的事情上:上司表揚了,他會激動;商店打折,他會激動;電視里破鏡重圓了,他的眼淚一串一串往下流,窮人有的只是一種情緒。
富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有這樣的激情,窮人終將不是窮人!激情是一種天性,是生命力的象徵,有了激情才有了靈感的火花,才有了鮮明的個性,才有了人際關係中的強烈感染力,也才有了解決問題的魄力和方法。
9、自信
窮人:窮人的自信要通過武裝到牙齒,要通過一身高級名牌的穿戴和豪華的配置才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自信,窮人的自信往往不是發自內心和自然天成的。
富人:李嘉成在談到他的經營秘訣時說: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的,光景好時,決不過分樂觀;光景不好時,也不過度悲觀。其實就是一種富人特有的自信。自信才能不被外力所左右,自信才可能有正確的決定。
10、習慣
窮人:有個故事,一個富人送給窮人一頭牛。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鬥。可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難過。窮人於是把牛賣了,買了幾隻羊,吃了一隻,剩下來的用來生小羊.可小羊遲遲沒有生出來,日子有艱難了。窮人把羊賣了,買成了雞,想讓雞生蛋賺錢為生,但是日子並沒有改變,最後窮人把雞也殺了,窮人的理想徹底崩潰了,這就是窮人的習慣。
富人:根據一個投資專家說,富人成功的秘訣就是:沒錢時,不管多困難,也不要動用投資和儲蓄,壓力會使你找到賺錢的新方法,幫你還清帳單。這是個好習慣。性格決定了習慣,習慣決定了成功。
11、上網
窮人:去163/sohu/上網聊天,窮人聊天,一是窮人時間多,二是窮人的嘴天生就不能閑著;富人講究榮辱不驚,溫柔敦厚,那叫涵養,有涵養才能樹大根深。窮人就顧不了那麼多,成天受著別人的白眼,渾身沾滿了雞毛蒜皮,多少窩囊氣啊,說說都不行?聊天有理!富人:去****.com上網找投資機會。富人上網,更多的是利用網路的低成本高效率,尋找更多的投資機會和項目,把便利運用到自己的生意中來。
12、消費花錢
窮人:買名牌是為了體驗滿足感,最喜歡試驗剛出來的流行時尚產品,相信貴的必然是好的。
富人:買名牌是為了節省挑選細節的時間,與消費品的售價相比,他更在乎產品的質量,比如會買15元的純棉t恤,也不會買昂貴的萊卡製品。
富人是怎樣煉就的?
許多人不明白,富人何以能在一生中積累巨大的財富?闊佬們究竟擁有什麼特殊技能,是那些天天省吃儉用、日日勤奮工作的上班族所欠缺的?到底理財致富的條件何在?
說實話,和諸位一樣,這些問題長期來也令我不得「要領」。直到前不久我聽說這樣一個成為億萬富翁的「神奇公式」,在此與大家分享。
這個「神奇公式」假定有一位年輕人,從現在起每年定期存款1.4萬元,享受平均5%的利率,如此持續40年,他可以積累的財富為1.4萬元×(1+5%)×40=169萬元。但是,如果這位年輕人將每年應存的錢全部投資到股票或房地產市場,並假定能獲得年均20%的投資報酬率,則40年後,他能積累多少財富?一般人猜測是在200萬元至800萬元。然而,「神奇公式」給出的答案是1.0281億元!而這個數據,乃依照財務學計算年金的公式得到:1.4萬×(1+20%)×40=1.0281億。試試將這個天文數字與前述平均投資報酬率僅為5%的定期存款相比,你會發現兩者收益的差距達70餘倍之巨,多麼令人驚訝!
儘管這個「神奇公式」聽來很是懸乎———一個25歲的上班族,若依此方式投資到65歲退休,就能成為億萬富翁。如此,全世界闊佬將遍地都是,一抓一大把。相信這種情景出現的概率不高,因為一般情況下,沒有多少人會將之進行到底。畢竟漫長的40年里,會發生多少不可預料之事。
顯然,「神奇公式」真正的目的,是告訴人們投資理財並無什麼複雜技巧,最重要的乃是觀念。每個理財致富的人,只不過是養成了一般人不喜歡、且無法做到的習慣而已,即投資理財的能力。如此,那些令人困擾的貧富問題就有了「基本標準」的答案:一個人一生能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賺了多少,也非一味開源節流,而是取決於如何理財。這便是致富的關鍵。
由此,我想起另一樁趣聞:20世紀40年代,紐約某銀行來了一位婦人要求貸款1美元。經理的回答是當然可以,不過需要她提供擔保。只見婦人從皮包里拿出一大堆票據說:「這些是擔保,一共50萬美元。」經理看著票據說:「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嗎?」婦人說:「是的,但我希望允許提前還貸。」經理說:「沒問題。這是1美元,年息6%,為期1年,可以提前歸還。到時,我們將票據還給你。」雖心存疑惑,但由於婦人的貸款沒有違反任何規定,經理只能按規定辦手續。當婦人在貸款合同上簽字,接過1美元轉身要走時,經理忍不住問:「您擔保的票據值那麼多錢,為何只借一美元?即使您要借三四十萬美元,我們也很樂意。」婦人說:「是這樣,我必須找個保險的地方存放這些票據。而租個保險箱得花不少費用,放在您這兒既安全又能隨時取出,一年只要6美分,划算得很。」一番話讓經理恍然大悟。
可見,在我們身邊總有人抱怨現實條件不佳,使他們與財富無緣,但為何總有些看似平凡者,卻創造了非凡的業績?其實,關鍵在於他們勇於創新,能從多角度思考問題。正所謂因循守舊者,往往與財富無緣;善於創新者,卻能收穫更多。想來,這也是理財致富的條件之一。(上海金融報)
掌握窮變富的哲理 邁向富人行列
你認為自己是一個貧窮的人嗎?如果是,你是否想過改變自己的現狀,從現在起積累自己的財富,邁向富人的行列?讀讀以下的這些理財哲學,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發。
A、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
一個人用100元買了50雙拖鞋,拿到地攤上每雙賣3元,一共得到了150元。另一個人很窮,每個月領取100元生活補貼,全部用來買大米和油鹽。同樣是100元,前一個100元通過經營增值了,成為資本。後一個100元在價值上沒有任何改變,只不過是一筆生活費用。
貧窮者的可悲就在於,他的錢很難由生活費用變成資本,更沒有資本意識和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所以,貧窮者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財智哲學:渴望是人生最大的動力,只有對財富充滿渴望,而且在投資過程中享受到賺錢樂趣的人,才有可能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同時,積累資本意識與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獲得最後的成功。
B、最初幾年困難最大
其實,貧窮者要變成富人,最大的困難是最初幾年。財智學中有一則財富定律:對於白手起家的人來說,如果第一個百萬花費了10年時間,那麼,從100萬元到1000萬元,也許只需5年,再從1000萬元到1億元,只需要3年就足夠了。
這一財富定律告訴我們:因為你已有豐富的經驗和啟動的資金,就像汽車已經跑起來,速度已經加上去,只需輕輕踩下油門,車就會疾駛如飛。開頭的5年可能是最艱苦的日子,接下來會越來越有樂趣,且越來越容易。
財智哲學:貧窮者不僅沒有資本,更可悲的是沒有資本意識,沒有經營資本的經驗和技巧。貧窮者的錢如不是資本,也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C、貧窮者的財富只有大腦
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的差異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大,一件事這個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的效果不一樣,往往是一些細節的功夫,決定著完成的質量。
假如一個恃才傲物的職員得不到老闆的賞識,他只是簡單地把原因歸結為不會溜須拍馬,那就太片面了。老闆固然不喜歡不尊重自己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能看出你的價值。同樣,假如你第一次去辦營業執照,就和辦證的人吵得不可開交,可以肯定,你開的那個小店永遠只能是個小店,做大很難。這樣的心態,別說投資,連日常理財都難做好。
很多投資說到底是一種賭博,賭的就是將來的收益大於現在的投入。投資是件風險極大的事,錢一旦投出去就由不得自己。
貧窮者是個弱勢群體,從來沒把握過局勢,很多時候連自己也不能支配,更不要說影響別人。貧窮者投資,缺的不僅僅是錢,而是行動的勇氣、思想的智慧與財商的動機。
貧窮者最寶貴的資源是什麼?不是有限的那一點點存款,也不是身強力壯,而是大腦。以前總說思想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實在我們這個時代,思想不僅是精神財富,還可以是物質化的有形財富。一個思想可能催生一個產業,也可能讓一種經營活動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財智哲學: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別不是高矮胖瘦,而是裝著經營知識、理財性格與資本思想的大腦。
D、對自身能力的投資
有一位偉人的話,大意是一個人的價值大小,不是看他向社會索取多少,而是看他貢獻多少。相比之下,按勞分配並不是按你的勞動量來分配,而是要你生產出更多的價值。只要你願意,你勞動的能力越強,創造的價值越多,就越可能獲得高的收入。多勞多得的根本是質而不是量,貧窮者最根本的投資是對自身能力的投資。
財智哲學:說到資本家,貧窮者就聯想到那些剝削工人剩餘勞動價值的人,心中自然有種抵觸。實際上,只要你願意,你也可以當資本家,資本市場是向每一個人開放的,其中也有你的那一份天地。
E、教育是最大投資
學歷只是一般教育的證明,學校里學到的只是一些綜合性的基礎知識,人一輩子都需要重新學習。有一篇報道,江蘇省2003年高學歷(本科及以上)者人均年收入超過11萬元,小學文化程度者只有3708元,二者相差近30多倍。經濟收入的懸殊,已經造成實際上的高低貴賤。在當今社會,要想過上稍稍像樣一點的生活,就必須有一個高學歷。
財智哲學:教育是最大的投資,對很多貧窮者來說,他們的命運是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關的。因為貧困不是一種罪過,但貧困中的人都不得不承受它的惡果。
F、勿以運氣為貧窮開脫
關於資本的故事每個人都聽過不少。比如某個美國老太太,買了100股可口可樂股票,壓了幾十年,成了千萬富翁;某位中國老太太,捂了10年深發展(000001,股吧)原始股,也成了超級富婆。故事的主角都是老太太,笨頭笨腦,居然一彎腰就撿了一個金娃娃。
從理論上講,美國老太和中國老太的投資都是成功的,但對更多的人而言,卻很難有什麼推廣價值。兩個老太憑什麼能夠堅持捂股?不是理智的分析,也不是堅定的信心,而是什麼都不懂,要麼是壓在箱底忘在腦後了,要麼是運氣的因素。貧窮者把很多事情都歸於運氣。因為只有運氣是最好的借口,可以為自己的貧窮開脫。"運氣不好"是所有失敗者的療傷良藥。人都會有運氣,不勞而獲不僅是可恥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一個人之所以有權獲得收入,是因為他為社會生產出了產品,社會才給了他的回報。
G、知本向資本靠攏
有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國王要感謝一個大臣,就讓他提一個條件。大臣說:"我的要求不高,只要在棋盤的第一個格子里裝1粒米,第二個格子里裝2粒,第三個格子里裝4粒,第四個格子里裝8粒,以此類推,直到把64個格子裝完。"國王一聽,暗暗發笑,要求太低了,照此辦理。不久,棋盤就裝不下了,改用麻袋,麻袋也不行了,改用小車,小車也不行了,糧倉很快告罄。數米的人累昏無數,那格子卻像個無底洞,怎麼也填不滿……國王終於發現,他上當了,因為他會變成沒有一粒米的窮者。一個東西哪怕基數很小,一旦以幾何級倍數增長,最後的結果也會很驚人的。
貧窮者的發展難,起步難,堅持更難。就那麼幾粒米,你自己都沒了胃口。可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就在於最後一步。當基數積累到一定的時候,只需要跳一下格子,你就立地成佛了。這之前的一切都是鋪墊,沒有第一粒米,就沒有後面的小車大車,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也是艱難的。但是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有知識的人遍地都是,但真正能發大財的卻少,要把知識變為知本,只有和資本聯姻才行。
財智哲學:富人靠資本生錢,貧窮者靠知本致富。以知本作為資本,赤手空拳打天下,可能是現代貧窮者們最後也最輝煌的夢想。但是,一個生活在底層的人,很難有俯瞰的眼光和軒昂的氣度,貧窮者內心最缺乏的其實就是這種自信。(上海金融報)
學會像富人那樣生活
雖然自己是個窮人,不過對富人的印象一直還不錯。這大概因為我曾經在本市最底層的貧民窟住過,也在一個相對高檔的小區租住過兩年。兩地比較,感受格外深刻。
貧民窟居住著外來務工人員、本地小廠下崗職工,還有一些流動攤販,鄰裡間人際交往倒是很密切。可是軟、硬環境實在不敢恭維,彼此一交談無不出口成臟,白天去上班心裡總是惴惴不安,擔心房門被撬了。而那個相對高檔的小區一切都很和諧,且不說綠樹成蔭、小橋流水的花園環境,大家平日都不會輕易去打擾鄰居,充分尊重他人隱私。有距離卻並不意味著冷漠,在樓道相遇,並不認識的鄰居,彼此都會笑笑,打個招呼。晚上散步,因為喜歡遛狗或者跳舞,你會認識一些興趣相投的朋友,大家可以熱鬧地談論相同的愛好,卻不會去打聽對方的職業、婚姻等等……
富人其實沒什麼不好的,為什麼窮人往往會仇富?我一度不太理解。前不久,我住所對面的經濟房小區熱鬧起來,房主們完成了裝修陸續都住了進去。我曾經參加過該小區的搖號,沒有搖中,於是便想去看看這座完工後的小區。
想像中的經濟房應該比較簡陋,不曾想居然不比一般商品房小區差。更讓人吃驚的是,各幢樓房前都停滿了小汽車,還都是牌子不錯的,沒有QQ、奔奔之類的經濟型小車。在小區里逛了一圈,憑我的經驗,一眼就能看出這裡大多數居民的經濟條件不錯,他們言談、表情都很隨和、散淡,沒有大嗓門和大幅度的肢體語言;而花壇邊活蹦亂跳的小狗大多是價值不菲的純種犬,雪納瑞、哈士奇、松獅……一個人牽兩三條名犬的情況很常見。那一刻,我忽然也產生了強烈的仇富感,不是仇他們的財富,是仇他們搶走了窮人手裡可憐的一小塊「乳酪」。
《像男人那樣去戰鬥》,這是黃健翔的一本書。當然他不是讓女人也像男人一樣去戰鬥,而是讓男人要像真正的男人那樣。我想也應該有人出一本書叫《像富人那樣去生活》,教育富人怎樣去當一個合格的富人。相比於西方社會已經存在了數百年的富人階層,我們周圍的富人階層還非常「年輕」,他們的富大多只是體現在物質上,許多人的心態依然很貧窮,於是在表面和諧中常常流露出種種矛盾。不少中國富人是「低調」的,他們中的一些人可以開著「寶馬」去領「低保」,牽著幾萬元的藏獒住進經濟房。中國的富人又是高調的,有海外報紙說,假如中國的富人不那麼喜歡抖富,他們應該不會成為犯罪分子最喜歡的獵物……到琳琅滿目的圖書市場看看,指導窮人怎樣致富的書比比皆是,卻鮮有教富人如何扮演好社會角色的書,這實在是一種文化缺失。
「我從來沒有想過要領低保。在歐美,你去領救濟金,就意味著你從此告別了上流社會……」我認識的一位破產富翁曾經這樣說,那時他已經比我們還窮了,可依然把自己當作富人。他相信哪怕從小攤販做起,他還會重新成為一個富人。對於這樣的「富人」,我想沒有多少人會去仇視他。(上海金融報)
學富人理財型投資
理財是一種思想,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錢,必須改變你的思路。任何一位白手起家的人總是從小做起,循序漸進,然後不斷壯大。投資也是這樣,起初的投入雖有限,但以財生財的觀念來說,它必然會成為未來獲取更大收益的基礎。很多人試圖期望儲蓄和籌集一大筆錢後,再來做一筆大生意或大投資,因為他們認為大的投入才能賺到真正的大錢,但往往事與願違。太多的不成熟的動機和思維方式最終都使他們的大量資本承擔著巨大的風險,要麼生意不成,要麼慘痛的損失掉其中的大部分……
那麼,不理財而僅靠自己的一身本事,就會逐漸富有起來嗎?因為很多人在面對理財、投資時,總會不成熟的認為有風險,誰又虧了,誰又血本無歸了。總是認為把錢存在銀行更把穩一點,殊不知,正因為這樣,他們失去了能逐漸成為一個富人的機緣,並且永遠也富有不了,只能成為一個辛苦賺錢的工具,而非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活的人。
A 窮人和富人,不一樣的理財觀
當人們剛剛參加工作時,收入不多,只夠自己的日常開銷,這時,當然是窮人。幾年後,工資漲到了四五千,他們會考慮攢點錢,付個首期,買個房子。再過幾年,收入漲到萬兒八千時,他們又會面臨娶妻生孩子買車等更高的生活開銷。
再經過幾年的奮鬥,工資漲到兩三萬甚至更多,也許真的可以稱得上事業有成,但生活追求也變得水漲船高,房子要住更舒適點的,車子要開更高級的,孩子要上昂貴的雙語幼兒園,旅遊要去國外的度假勝地……
總之,這種生活狀況不僅在成都,乃至眾多大城市裡的白領,都是沿著這樣一條道路展開的。看起來生活質量是越來越好,但高收入,並不代表他們就能進入富人的行列,因為每個月要付的賬單越來越高,開銷也越來越大,結果是他們對工作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連換工作也不敢想了,因為他們一但離開了工作,就會手停口停,恢復窮人本色,同時已經水漲船高的生活標準也會成為他們沉重的負擔。
所以許多人看起來是有錢人了,但是他們根本說不上是真正的富人,因此從科學理財的觀念看,靠高收入和攢錢來實現富裕的思路完全是錯誤的,依靠攢錢,不僅多數人無法獲得最終的財務自由,甚至不可能得到正確的理財觀念。
那麼,怎樣的投資理財,怎樣的科學理財觀念才能做到量體裁衣,以財生財、一生無憂呢?
專家提供了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以前的王公貴族子弟,憑著自己或是祖上的積累,享受不用幹事的生活。他們的錢是花一分就少一分,錢花完了,就只能賣家裡的古玩字畫舊傢具等,到這些東西也賣完了,一切也就完了。而陸文夫的小說《美食家》中的朱自治則不同。他有著數量可觀的房產和每月豐厚的租金,自然過著悠然自得的美食家生活。
可見,窮人和富人表面的差別是錢多錢少,但本質的差別是對待理財的科學態度。形象地說,在富人手裡,錢是雞,錢會生錢,在窮人手裡,錢是蛋,用一毛就少一毛。
B 房產趨於理財型投資
《中國新富人群的理財需要與金融創新報告》最近發布的一份調查顯示,在目前居民對各種投資理財工具的實際選擇比例中,房地產以13.6%的比例列在第五位。但對於佔中國城市人口5%的新富人群來說,房地產以最高的預計未來收益水平(24.5%)成為他們最鍾愛的投資產品。
該報告對新富人群的定義為:個人金融資產在50萬元以上,年收入20萬元以上。如今的新富人群則形成了民營經濟所有者、各類企事業中
高層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三分天下的格局。報告還顯示,這些高收入群體主要集中在金融、IT、電信、房地產、貿易以及專業人士發達的中心城市,約佔這些城市總人口的5%。報告中對潛在投資者的調查還顯示:對於各類投資理財工具在未來1年內收益的看法中,房地產以53.2%位居第三,低於國債和基金,高於子女教育基金、股票、定期儲蓄和收藏;在未來1年內對各種投資理財工具的
選擇調查中,房地產以8.3%的被選擇率列在第二位,僅次於基金……對此,業界分析人士認為,居民對房地產投資的未來收益普遍看好。
日前,記者在成都的多個商用物業的投資客採訪和調查中了解到,成都有近80%的購房者都是中小投資者,他們一次性投資額均在30-100萬元之間,年收入大多在20萬元以上,屬於典型的新富人群。為此,一商用物業的營銷總監在採訪中認為,成都市作為我國西部的中心城市,金融、IT、電信、房地產、貿易等行業均十分發達與活躍,因而城市新富人群在不斷增加。對佔中國城市人口5%的新富人群來說,由於他們已逐步具備較為成熟的理財觀和豐富的物質資源,在投資中更願意選擇具備良好發展勢頭和能持續創造利潤的中長期物業。由此近來一直保持旺盛發展勢頭的房地產投資成為首選也就不足為怪。
C 人人都可以做理財高手
財商這個詞由來已久,但真正能明了其概念的人並不多。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讓人們走出了以往理財的很多誤區。
通常貧窮人家對於富人之所以能夠致富,較負面的想法是認為他們運氣好或從事不正當的行業,較正面的想法是認為他們更努力或克勤克儉。但這些人萬萬沒想到,真正的原因在於他們的理財習慣不同。投資致富的先決條件是將資產投資於高報酬率的投資標的上,例如股票或房地產,比如說,有的人能通過自身的努力奮鬥,賺很高的薪金,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的財商高,只能是他的工作能力較強罷了。有的人在投資過程中,作風潑辣,敢於冒險,經常有很大的斬獲。可是,也不能算是財商高,只能是他的投機能力強,外加運氣不壞。舉例來說,一百萬的房子,轉手就賺十萬的這種投機做法就不算財商高。
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說的「財商」,是運用自有資金,賺取穩定收益的能力。譬如:花100萬買了個房子,拿來出租,租金就算是穩定的收益,而收益越高,就意味著你的理財能力越強,所以,光靠簡單的「有錢」,是不能讓人安心退休的。因此,對於消費者(尤其是投資者)而言,必須善於運用你的財富,讓錢代替人去工作,只有當錢能讓你獲得像工資一樣穩定而充足的收入時,你也就可以退休了。
真所謂「上天賜與我們每個人兩樣偉大的禮物:思想和時間。」輪到你用這兩種禮物去做你願意做的事情了,你,且只有你才有權決定你自己的前途。把錢無計劃、不節制地消費掉,你就選擇了貧困;把錢用在長期回報的項目上,你就會進入中產階層;把錢投資於你的頭腦,學習如何獲取資產,財富將成為你的目標和你的未來,選擇是你做出的。每一天面對每一元錢,你都在做出自己是成為一名窮人、中產階級還是富人的選擇。也正是居於如此的理財觀念,城南某黃金商鋪一則「年少無知,年老無資」的廣告語乍一見諸報端,便引起了人們對選擇貧困或財富的共鳴。
讓金錢為我而工作,而不是我為金錢而工作,成為金錢的奴隸,這是正確的理財觀念。獲取財富並不一定要通過艱苦的勞動,理財不理財的結果可能相差萬里。
D 前半生栽樹、後半生乘涼
對廣大城市新富人群而言,每當功成名就之後,「退休」一詞又成為他們心中化不開的情結和憂愁。於是,「我希望在××歲退休」、「等我有了××萬的積蓄,我就退休了」……如此這般的感慨和豪言壯語時常充斥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曾經成為網上討論的熱點。那麼,新富人群擁有多少錢才可以退休、安享晚年呢?曾經在網上有一個比較經典的玩笑是397.2萬元。它包括:買一套普通的房子得花50萬元、買車至少100萬元(以15萬元/輛計,退休到死需要三輛)、養一個孩子要30萬元、孝敬父母43.2萬元(一對夫妻要養4個老人,按每月給每個老人300元計算)、全家開銷108萬元、休閑費30萬元、退休養老36萬元。
其實以上的例子,雖是個玩笑,但它用概念的意識傳遞給我們,理財,首先要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或者通過工作的積蓄,或者通過投資。
有了原始積累之後,就要通過投資去獲得穩定的現金收益。只有以穩定的現金流為目的進行的投資,才能讓人們在投資領域擁有持續的賺錢能力,才能規避投機行為所帶來的風險。既有穩定收益,又能規避風險,這樣才能讓人安心退休。
當然,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人的理財觀念處於一種相當不成熟的狀態,多數人用投機的心態投資,總想聽一個消息就能賺一大筆,而忽略了投資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有大量的功課要做,過於看重「一筆賺了多少錢」,而不去鑽研如何獲得長期穩定的回報。而在一些發達國家,人們看重的是穩定而持續的投資收益,而不是大起大落的賭博式投資。所以,如果更多的人能以現金流為目的,進行理性的投資,那麼,不僅退休的理想可以早些實現,整個社會的投資環境也會更加理性。找出富人理財的共同點
我們知道富人正變得越來越富。我們知道富人數量在增多。我們還知道,基金管理行業和銀行業正向「財富管理」這一新領域投入巨大的資源。
從經濟數據以及對財富管理行業最粗率的理解來看,這一切都非常清楚。
《福布斯》(Forbes)等出版物公布的全球富豪排行榜也令上述說法不容置疑。這些排行榜光彩易讀。
但目前還不那麼清楚的是,富人的投資方式與其他人究竟有什麼不同。
我們在概括「富人」及其需求的時候,需要謹慎行事。《福布斯》排行榜顯示,按照排名前後,全球最富有的5位富豪分別是:一位美國軟體企業家、一位成功的美國投資管理者、壟斷全國電(600795,股吧)話市場的墨西哥投資者、宜家(Ikea)的瑞典創始人和整合全球鋼鐵行業的印度企業家。比爾·蓋茨(Bill Gates)、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卡洛斯·斯利姆(Carlos Slim)、英瓦爾·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和拉克希米·米塔爾(Lakshmi Mittal)都非常富有,但對他們進行太多的概括,可能會很危險。
財富管理行業的假設
然而,財富管理行業的經營似乎的確建立在一種假設基礎上:即我們概括出富人的一些特點。
其一,為了進一步擴大財富,他們願意承擔公眾不可及的更大風險。
近幾年來,對沖基金和私人股本這兩個行業一直在推動著市場,它們理所當然地獲得了大量關注。但普通散戶投資者無法直接利用它們。
它們屬於富人,也是私人銀行和財富管理活動的中心。富有投資者還可以運用多種策略,例如賣空或大量使用衍生品,而監管機構禁止多數散戶投資者採取這些策略。
不過,富人真的需要這些嗎?
至少從理論上而言,一位「財富」經理應能不去理會標準基金管理層有關貝塔和阿爾法——它們分別是與市場相關和不相關的回報——的所有擔心,也應避免根據市場平均回報設定基準的做法。
富人貴在守富
但擁有巨額財富的一個優勢在於,你不再需要取得巨大、超越市場平均水平的回報,來讓自己變得富有。
你唯一的擔心應該是,首先,避免做出讓你損失財富的蠢事,第二,回報超過通脹水平。
這進而表明,最明智的策略是目前所說的「絕對回報」投資,現金是需要超越的基準,而關鍵是永遠不要虧損。
換言之,儘管非常富有的人群能夠承擔得起比他人更大的風險,但對他們而言,保守一些可能更為合理。他們可以承擔更多風險,但他們沒必要這樣做。那些沒有存夠養老金的人,才可能會理性地開始承擔巨大投資風險。富人投資理財更為保守
最近幾項調查表明,富人確實如此行事。他們似乎比公眾投資者更為保守(而非激進)。因此,在全球市場最近的大幅下挫中,它們的表現可能比其他所有人都要好。
Tiger 21本月早些時候發表了一篇對其會員的調查。該公司總部位於紐約,擁有115名會員,這些會員都是「自己創業的富人」,擁有超過70億美元的可投資資產。調查發現,這些會員們的股票投資比例從2005年的37%降至今年的30%。衍生品投資比例的確增加了一倍,從4.5%升至9.5%,但基數較低。他們平均現金持有比例為9%。同時從他們選擇的衍生品來看,似乎更多旨在規避風險。
他們持有現金的比例遠遠高於基金經理通常向長線投資者建議的水平。但Tiger 21的創始者邁克爾·松內費爾特(Michael Sonnenfeldt)稱,這是「當前許多美國富人為求心安而付出的代價」。
他們還通過直接持有或合夥的方式,大量投資於房地產。這再次證明了他們保守的投資特點,對於那些當初通常不得不承受巨大風險以積攢財富的人來說,這一點尤為明顯。
Tiger 21的會員確實對私人股本表現出很大的熱情,不過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對投資公開市場興趣索然。成功企業家的確有進行私下交易的渠道,他們對這方面的興趣勝於在公開市場進行操作。但即便如此,這也可以表明他們保守的投資傾向:與公開市場相比,私下交易的優惠條款很可能提供更高的「安全餘量」。
同樣,市場研究組織Spectrem對可投資資產凈值至少在500萬美元以上的美國投資者進行調查,發現他們中43%的人希望自己大部分投資能夠提供有保證的回報率。
富人更擅長解讀市場
該結果表明了自2003年以來出現的一種變化,當時希望尋求有保證回報率的投資者比例僅為29%。回過頭看,這段時間是在股市中大舉低價買進的大好時機,這或許表明,富人只是在判斷市場方面做得更好,而不是從本質上迴避風險。
財富管理行業灌輸給他們的投資理念頗有意思。例如,74%的人將對沖基金形容為「高風險」(而根據其名稱,它們應該是相反的含義),而61%的人亦同樣描述私人股本。
最富有人群在面對對沖基金的吸引時,似乎特別冷靜。Spectrem對可投資資產在2500萬美元以上(按照任何定義這都算是高凈值)的家庭進行調查,發現僅有27%的家庭投資對沖基金,低於上一年38%的水平。他們在對沖基金方面的投資額中值為160萬美元。
Spectrem稱,這些美國富人幾乎清一色地表示,其風險容忍度為「中等或保守」。
對這些人來說,這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什麼「尋求阿爾法回報」(與市場不相關的最佳回報)的問題,與「取得比現金更高的收益」或「獲得超過通脹的回報」不同。這可能是阿爾法回報的一種形式,但只須運用風險最低的阿爾法回報產生策略。結構產品保證回報率
這進而導致人們產生這樣一種見解:私人銀行業務的巨大增長可能來自結構產品。使用衍生品,可能向投資者提供有保證的回報率,如果基礎投資(通常以大宗商品或股票為主)的回報率提高,那麼其回報率可能隨之提高。你只是必須放棄一些回報率。
這是些概念問題。長期而言,投資者通常不需要為這種保證支付代價,就可以增加其財富。但對於已經積累財富、只須守住它們而非再去賺錢的保守型投資者來說,此類投資產品可能非常有吸引力。
當然,這些都不能一概而論。許多企業家是通過將一家企業經營得非常好而致富的,而後希望確保自己能保住創造的財富。勿庸置疑,一些人希望獲得巨額回報,因此他們不介意承受風險。
但富人迴避風險是有道理的,甚至連那些白手起家的企業家也不例外。他們只不過是吸取歷史教訓。從長期角度看,要想守住巨額財富非常困難。如果不能將其多樣化,抑或未能防範通脹風險,都可能導致家族財富的規模縮水。
不妨看看《福布斯》的排行榜,注意如今位於前列的那些企業家發生什麼變化。「舊財富」還在那裡,但已經減少,並且在不斷縮水。
排名前五位的富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白手起家。排行榜中的其他大部分人也是如此。
在這裡,已經找不到19世紀那些著名的「斂財大亨」(robber barons)的名字。而只要這些家族的財富跟得上通脹的步伐,他們的名字本來應該會留在這裡。
看富人是如何投資理財的
理財並不是要培養百萬富翁、億萬富翁,理財是教給我們一種科學、有效的管理金錢的理念,使我們的生活一天天變好,帶給我們安全感和成就感。
比爾.蓋茨心疼VIP車位的停車費
世界首富蓋茨斂財的速度快得驚人,僅用13年時間就積累了富敵數國的龐大資產,美國的傳媒常常不由自主地將他神化。蓋茨究竟有什麼投資秘方呢?他是如何打理這份巨額資產的呢?
蓋茨雖然是頂尖級電腦奇才,但在理財的具體操作方面難免「技不如人」。為了使理財事務不致過多地牽制自己的精力,蓋茨聘請了「金管家」。1994年,蓋茨在微軟股票之外的財產已超過4億美元時,聘請了年僅33歲的勞森作為他的投資經理,並答應勞森說,如果微軟股價一直上升的話,勞森就可以用更多的錢來進行其他投資。除了50億美元的私人投資組合外,勞森還是蓋茨捐資成立的兩個基金的投資管理人,蓋茨對這兩個基金的捐贈是以將自己名下的微軟股份過戶給這兩個基金的方式來進行的。勞森的工作就是將這些股份以最好的價錢售出,並在適當的時候買進債券或其他投資工具來完成這一過程。經過專家的打理,這兩個基金的每年捐稅已經超過了名列《財富》500家中的後幾家公司的凈收入。
蓋茨和一位朋友同車前往希爾頓飯店開會,由於去遲了,以至找不到車位。他的朋友建議把車停在飯店的貴客車位,「噢,這可要花12美元,可不是個好價錢。」蓋茨不同意。「我來付。」他的朋友說。「那可不是好主意,」蓋茨堅持道,「他們超值收費。」由於蓋茨的固執,汽車最終沒停放在貴客車位上。到底是什麼原因使蓋茨不願多花幾元錢將車停在貴客車位呢,原因很簡單,蓋茨作為一位天才的商人深深地懂得花錢應像炒菜放鹽一樣恰到好處。大家都知道鹽的妙用。鹽少了,菜淡而無味;鹽多了,苦咸難咽,哪怕只是很少的幾元錢甚至幾分錢也要讓每一分錢發揮出最大的效益。一個人只有當他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錢,他才能做到事業有成,生活幸福。股神巴菲特的五大投資原則
巴菲特他所信奉的集中投資原則,被許多投資者奉為金科玉律。但我們誰也不曾聽說過巴菲特有什麼管理學的理論。但事實上,如果仔細研究他的投資原則,我們就會發現,這些原則也是企業家應該遵循的原則。我相信,用這些原則指導我們做企業,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做出令人吃驚的成績來,就像運用巴菲特原則投資股市會取得超常的結果一樣。
巴菲特的第一個投資原則是「找出傑出的公司」。這個原則的基礎是這樣一個常識:即一個經營有方,管理者可以信賴的公司,它的內在價值一定會顯現在股價上。所以投資者的任務是做好自己的「家庭作業」,在無數的可能中找出那些真正優秀的公司和優秀的管理者。
第二個原則是「少就是多」。對一個普通人來說,巴菲特認為只要有三家公司的股票就夠了。他的理由同樣是基於一個常識:買的股票越多,你越可能購入一些你對之一無所知的企業。而通常你對企業的了解越多,你對一家企業關注越深,你的風險越低,收益就越好。
巴菲特的第三個原則是「押大賭注於高概率事件上」。也就是說,當你堅信遇到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好機會時,唯一正確的做法是大舉投資。
巴菲特的第四個原則是「要有耐心」。他有一個說法,就是短於5年的投資是傻子的投資,因為企業的價值通常不會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充分體現,你能賺到的一點錢也通常被銀行和稅務局瓜分。
巴菲特的第五個原則是:「不要擔心短期價格波動」。他的理論是,既然一個企業有內在價值,它就一定會體現出來,問題僅僅是時間。「選擇少數幾種可以在長期產生高於平均效益的股票,將你大部分資本集中在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堅持持股,穩中求勝」是巴菲特的集中投資思想。
成為百萬富翁的捷徑
有人認為,現在美國大約有500萬個家庭擁有100萬美元的財富,其中80%的人屬於第一代致富者。對這些人來說,富裕並不是擁有昂貴的轎車、別墅,而是有長期穩定的收入作保障,為此,理財專家認為,人們只要遵循一些普遍的原則,都可以挖掘出致富的潛能。他們歸納出了以下一些法則,或許對你有些啟示。
錢生錢法。1967年,北卡羅萊納州的拉爾夫兄弟決定以出售股份的方式籌款開一家雜貨店。他們聯繫了100個熟人,這些人以每股10美元的價格各自買下了100股。30多年後,當初的雜貨店已變成了擁有1000多家連鎖店的「食品之王」的大公司。它的股票價格為每股109美元,當年投資者中的78位已當上了百萬富翁。
量入為出。1960年,漢托和喬吉娜從古巴來到美國時,身無分文。1966年他們大學畢業後做了記者。他們的致富策略就是節省每一分錢,由於銀行儲蓄是按複利計算的,所以夫婦倆每月按時去銀行存錢。他們的生活很節儉,打折商品是他們常買的東西,經常從報紙上剪折價券去買便宜東西,上班帶盒飯。幾年後,他們便把收入的大部分儲蓄起來。直到1987年,他們拿出1250美元投到共同基金里,8年後就成了百萬富翁。
不築債台。今天信用卡公司有五花八門的優惠辦法吸引新客戶。銀行又大力推銷房屋抵押貸款,一般人面對這類誘惑,很容易把持不住自己,代價是你欠下債務,須為債務支付利息。美國百萬富翁中70%全無債務,他們知道,每支付1美元利息,可用來投資的錢就少了1美元。因此,他們所買的房子一定是他們負擔得起而財力上仍綽綽有餘的。
自己創業。自己當老闆的人能成百萬富翁的機率,比工薪階層的機率要大4倍。工薪階層的收入決定於僱主願意給多少,自己創業的人如果精明能幹,可以大展宏圖。
長期等待。要想財富長久,就要具備足夠的定力,拒絕短期利益的誘惑,抱緊核心資產。微軟的比爾·蓋茨能夠多年蟬聯全球富豪榜首,就是得益於他能夠抗拒誘惑,不放棄微軟的大部分股權。任何投資者在走向致富之路時並不富有。這需要長時間的等待,合理地安排自己手中的資金,選准投資方向,如此則任何人都會有可能成為富翁的。
氣定神閑。投資沒有一定賺錢的道理,不過,富豪們一定有辦法使自己安度投資的低潮。專家們發現,富豪們大多是玩撲克牌的高手。他們大多生活作息有規律,婚姻生活穩定、美滿。有志成為富豪的人,不妨向他們的生活態度看齊。
臉皮很厚。富豪的行為模式異於常人,常做出違反社會常規、招致他人忌恨的事。美國最大零售商沃爾瑪的創辦人山姆·奧爾頓經常擾亂市場價格。一旦逮到機會,他便伺機向供應商殺價。所以供應商們都知道和沃爾瑪做生意不容易。因此,如果你想當好好先生,最好打消富豪夢。
成為富翁的八個步驟
有些人認為理財是富人、高收入家庭的專利,要先有足夠的錢,才有資格談投資理財。事實上,影響未來財富的關鍵因素,是投資報酬率的高低與時間的長短,而不是資金的多寡。美國人查理斯·卡爾森在調查了美國170位百萬富翁的發家史後寫了一本名叫《成為百萬富翁的八條真理》的書。卡爾森所總結的、成為百萬富翁的八個行動步驟是:
第一步,現在就開始投資。他在書中說,在美國,六成以上的人連百萬富翁的第一步都還未邁出。每個人在邁出第一步時都有一堆理由,但其實這些理由都只是自己在找無關緊要的借口。有人也許會說:「沒時間投資。」卡爾森說:「那你為什麼不減少看電視的時間,把精力花在學習投資理財上?」
第二步,制定目標。這個目標不論是準備好小孩子的學費、買新房子或50歲以前舒服地退休。不論任何目標,一定要定個計劃,並且為了這個計劃全心全意地去努力。
第三步,把錢花在買股票或基金上。「買股票能致富,買政府公債只能保住財富。」百萬富翁的共同經驗是:別相信那些黃金、珍奇收藏品等玩意兒,把心放在股票上,這是建立財富的開始。
第四步,百萬富翁並不是因為投資高風險的股票而致富的,他們大多數只投資一般的績優股,慢,但是低風險地斂財。
第五步,每月固定投資。使投資成為自己的習慣。不論投資金額多少,只要做到每月固定投資,就足以使你超越2/3以上的人。
第六步,堅持就是勝利。調查顯示,3/4的百萬富翁買一種股票至少持有5年以上,將近四成的百萬富翁買一種股票至少持有8年以上。股票買進賣出資本頻繁,不僅冒險,還得付高額資本稅、交易費、券商傭金等,「交易次數多,不會使你致富,只會使代理商致富。」
第七步,把稅務局當投資夥伴,善用之。厭惡稅務局並不是建設性的思維,而應該把稅務局當成自己的投資夥伴,注意新稅務規定,善於利用免稅的投資理財工具,使稅務局成為你致富的助手。
第八步,限制財務風險。百萬富翁大多過著很乏味的生活,他們不愛換工作、只結一次婚、不生一堆孩子、通常不搬家、生活沒有太多意外或新鮮,穩定性是他們的共同特色。
理財致富是「馬拉松競賽」而非「百米衝刺」,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發力。對於短期無法預測,長期具有高報酬率之投資,最安全的投資策略是:先投資,等待機會再投資。
塑造良好的理財心態
很多人在學習理財時,最注重如何掌握投資的技巧:怎樣去將手上的資金去生利,怎樣在股票市場上去挑選合適的股票,怎樣利用基金等投資工具,怎樣投資房地產或生意,怎樣盡量省下稅金,怎樣為退休或遺產作最佳的安排等等。不錯,要有效地理財,必須了解各樣投資工具的特性,然後定下一個整體的計划去實行,但有一樣比這些技巧更重要的,就是先有正確的理財心態。態度不對,即使有最好的理財方法,往往也是徒勞無功。
自古以來,錢財的吸引力令人難以抵禦,試問誰不想銀行存款或資產凈值不斷直線上升?可是人的貪性,令人心永不知足,為了追求錢財物質,不惜付出任何代價--家庭、健康、良知、甚至自己生命。上個世紀80年代華爾街投機專家,公開宣揚「貪是好的」言論,至上個世紀90年代股票市場長期上升,都令不少人對堆積財富如痴如醉,殊不知貪心卻正是理財的首忌。
貪心除了導致財務上的虧損外,也危害個人身心健康與家庭生活。建議大家在反思一下自己對理財的心態,然後才花時間為自己財務做一個謹慎的規劃,去耐心地等候收成。
到底富人擁有什麼特殊技能,是那些天天省吃儉用、日日勤奮工作的上班族所欠缺的呢?富人何以能在一生中積累如此巨大的財富?那就是:投資理財的能力。人們理財知識的差距懸殊,是真正造成窮富差距的主要原因。
獲得財務自由的前提
理財致富只需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固定的儲蓄,追求高報酬以及長期等待。
假定有一位年輕人,從現在開始能夠定期每年存下1.4萬元,如此持續40年;如果他每年存下的錢都能投資到股票或房地產,並獲得每年平均20%的投資報酬率,那麼40年後,他能積累多少財富?一般人所猜的金額,多落在200萬元至800萬元之間,頂多猜到1000萬元。然而正確的答案卻是:1.0281億,一個令眾人驚訝的數字。這個數據是依照財務學計算年金的公式得之,計算公式如下:1.4萬(1+20%)40=1.0281億。
這個神奇的公式說明,一個25歲的上班族,如果依照這種方式投資到65歲退休時,就能成為億萬富翁了。投資理財沒有什麼複雜的技巧,最重要的是觀念,觀念正確就會贏,每一個理財致富的人,只不過養成了一般人不喜歡、且無法做到的習慣而已。
有句俗語叫:「人兩腳,錢四腳」,意思是錢有4隻腳,錢追錢,比人追錢快多了。人的一生能積累多少錢,不是取決於你賺了多少錢,而是你如何理財。致富關鍵在如何理財,並非開源節流。
目前,儲蓄仍是大部分人傳統的理財方式。但是,錢存在銀行短期是最安全,但長期卻是最危險的理財方式。銀行存款何錯之有?其錯在於利率(投資報酬率)太低,不適於作為長期投資工具。同樣假設一個人每年存1.4萬元;而他將這些錢全部存入銀行,享受平均5%(更何況我們現在處在一個低利率時期,利率低得可以忽略不計,一年期的才1.98 %)的利率,40年後他可以積累1.4萬元(1+5%)40=169萬元。與投資報酬率為20%的項目相比,兩者收益竟相差70多倍。
更何況,貨幣價值還有一個隱形殺手——通貨膨脹。在通貨膨脹5%之下,將錢存在名義利率約為5%的銀行,那麼實質報酬等於零。因此,一個家庭存在銀行的金額,保持在兩個月的生活所需就足夠了。不少理財專家建議將財產3等份,一份存銀行,一份投資房地產,一份投資於較投機的工具上。不妨在投資組合時分為「兩大一小」,即大部分的資產以股票和房地產的形式投資,小部分的錢存在金融機構,以備日常生活所需。
迅速成為富人的八大取勝之道
(一)職業取勝
很多人有一種誤解,以為單憑職場打拚無法快速致富,實際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某些職業的含金量越來越高,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權威,快速致富會很容易。另外如果在職場中能夠不斷晉陞,相應的薪酬也會水漲船高。
(二)專利取勝
能夠為社會提供的產品越具有適用性、越具有獨特的知識技術含量,就越容易成功。從可口可樂到微軟,世界上成功的創富故事很多與專利有關。
(三)套利取勝
擁有一定的資金以後,在不同的投資市場進行套利性質的操作是實現快速致富的捷徑之一。前提是熟悉的投資市場越多越好,由於每一個投資市場其運行基本上都是漲漲跌跌的,所以白領熟悉的投資市場多,就容易抄到底部,資金也會因此而比較安全。
(四)資源取勝
白領應該不斷有意識地積累資源。在現代社會中要取得成功,是否積累了豐富的資源是很關鍵的,成功的營銷人員通常都是很注意培養人脈資源的,要成為一名專家他平時也必然要注意相關資料的收集整理。廣義上的資源可以包括名氣(知名度)、比較獨特的技術、資金、人際關係、物質儲備等。
(五)借貸取勝
普通白領要快速致富,必須學會借。除了金錢以外,還有很多東西都可以通過借來幫助提早實現自己的理想。當然借有時會存在一定的風險,尤其是藉資金進行投機風險是很大的,只要注意控制風險,善於利用各種力量的人是較容易成功的。
(六)合作取勝
當機會來臨而個人難以把握時,應該採取與他人合作的形式來爭取贏利,千萬不要因為貪婪而拒絕合作或者輕易放棄機會。好的發財機會雖然有但是畢竟不會頻繁出現,應該珍惜每次機會。
(七)出奇取勝
與大多數人一樣地工作一樣地思維,並且只有與普通人差不多的生活目標,長此以往再出色的人也會淪為平庸。能夠在關鍵時刻出奇制勝者,平時都是有心人,都是善於發現機會並且把握機會者。
(八)資本取勝
通過對全球巨富的研究,可以發現他們往往是資本市場中的長袖善舞者。通過資本市場融資,是快速積累財富的訣竅之一。所以當面臨公司有上市的可能時,一定要把握住機會把公司做大做強。(投資與合作)
推薦閱讀:
※校園貸的背後,透露的是「慾望教育」
※一個有野心的人是不是更容易成功?
※理想主義者與野心家
※男人的野心是如何培養起來的,是屬於飽暖思淫慾嘛?
※如何解決能力不能匹配野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