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時期,人們對岳飛的評價如何?

 

閱讀(116069)回復(20) 共1頁 第1頁 跳轉到

 

主題推廣:霧頭山鐵觀音茶特價優惠中 低價充話費,在返5元,秒充 新茶上市鐵觀音直銷大公開

 

 

 

    在南宋時期,人們對岳飛的評價如何?

 

    作者:唐宋

 

    岳飛出生於宋朝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今河南省安陽縣)一個的普通農民家庭,沒有顯赫的身世背景,本來只是一個處在社會底層的平民百姓。  

 

    在那外敵入侵、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亂世,很多人(主要是一些達官貴人)首先想著的只是如何苟且偷生,如何保全自己,有的還在國難當頭的年代自我麻痹,醉生夢死,還有一小部分民族敗類甚至賣國求榮,大發國難財。  

 

    但是出身寒門的岳飛卻以驅逐胡虜、救民水火、恢復舊山河為己任,「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不計個人得失,盡忠報國、至死不渝,靠著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和堅忍不拔的頑強意志,依靠自己的才幹和努力,建功立業,做出了一番大事業,成為叱吒風雲的傑出英雄人物。而這正是岳飛卓越超群之處。  

 

    雖然岳飛後來在報國大業尚未完成的情況下慘遭奸佞之徒陷害,含冤而去,但是岳飛的英名和事迹卻長期為後人稱頌推崇。  

 

    自南宋以來,岳飛就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愛國英雄,成為後世中華兒女學習崇拜的楷模。岳飛的愛國精神和浩然正氣影響著一代代的中華兒女,激勵著古往今來的眾多志士仁人!尤其是在國難當頭的歷史轉折點,岳飛愛國精神所產生的感召力更為震撼!  

 

    岳飛自二十歲從軍,「以列校拔起,累立顯功」,身經百戰,從普通士兵成長為一代名將。據不完全統計,岳飛參與的規模較大的戰鬥約有六十多次,小戰更多達幾百次。在南宋前期的頻繁戰爭中,岳飛鍛煉了軍事才能,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成為南宋首屈一指的軍事家。  

 

    岳飛主要依靠自己立下的眾多戰功而得到不斷的提拔,三十多歲時就已經成為統兵十萬的著名大帥,這其實也是南宋朝廷對岳飛能力和業績的直接肯定。  

 

    具有傑出軍事才能和卓越治軍品行的愛國將領岳飛還帶出了一支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巨大戰鬥力的新興抗金勁旅岳家軍。岳家軍經受了歷次戰爭的嚴峻考驗和鍛煉,加之平時要求嚴格、訓練有素,故戰鬥力強,將士個個英勇善戰,堪稱無不「以一當十」。  

 

    而正如當代宋史研究泰斗 王曾瑜 先生所指出的,南宋初年的各支宋軍中,只有岳家軍是進攻型的軍隊,而當時具備「直搗黃龍」、光復故土的決心和能力的宋軍統帥,只有岳飛。  

 

    在岳飛生前,不僅南宋朝廷中的皇帝和很多官員佩服岳飛的能力和才幹,而且廣大平民百姓對岳飛讚譽有加,廣大岳家軍將士也都擁護敬愛岳飛。岳飛生前不僅戰功卓著、威名遠播,而且還在南宋軍民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倍受尊崇。  

 

    當時很多對岳飛有所了解的南宋官員,大多認同岳飛的能力和才幹。像宗澤、張所、李綱、張浚、朱勝非、呂頤浩、趙鼎、李光等南宋朝廷的文臣,不僅曾對岳飛的才能表示認同,而且還曾不同程度地舉薦、提拔過岳飛。而像韓世忠、吳玠、張俊等南宋大將,也都曾對岳飛的軍事才能表示欽佩。南宋皇帝宋高宗趙構曾經多次讚許岳飛的能力和才幹,還不斷給予岳飛以提拔和封賞。  

 

    而南宋時期的平民百姓和宋軍將士,更是十分尊崇岳飛,對他讚譽有加。  

 

    由於南宋時期的人們對岳飛表示欽佩和讚譽的記述比較多,無法全部轉述,故下面摘錄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來加以說明。  

 

    公元1127年五月,宋高宗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之後,寵信權奸汪伯彥、黃潛善等人,準備遷都東南以圖苟安一隅。25歲的岳飛當時還只是一個下層小軍官,位卑職低的岳飛懷著滿腔愛國熱忱懇切地給宋高宗趙構上長書言事,卻被權奸汪伯彥、黃潛善革掉官職,削除軍籍,趕出兵營。  

 

    但是,岳飛並不灰心喪氣,他隻身一人奔赴河北抗金前線,去投奔河北路招撫使張所。有位官員趙九齡,在同岳飛有所接觸後,認為岳飛是「天下奇才」,通過趙九齡的舉薦,張所初步了解岳飛的經歷和志向,便有意考問岳飛。  

 

    張所問道:『聞汝從宗留守,勇冠軍,汝自料能敵人幾何?』  

 

    岳飛回答說:『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謀。謀者,勝負之機也,故為將之道,不患其無勇,而患其無謀。』  

 

    接著,岳飛就將古代兵法中「上兵伐謀,次兵伐交」的道理闡述了一番。  

 

    張所聽後大為驚奇,認為岳飛不是一般的人物,張所說:『公殆非行伍中人也!』當即讓岳飛坐下,兩人促膝談心。  

 

    岳飛暢談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分析了河北的重要性,說本朝以開封為京都,平川曠野,長河千里,如果不能收復河北,不僅河南無法守衛,連江淮也得失未卜。當年童貫買得燕、雲地區,而沒有防守金坡等關隘,得虛名,受實禍,這是慘重的教訓。談話時,岳飛想到國恥家仇,不由得慷慨流涕。岳飛再三申明自己以身許國的宏誓大願,表示決心隨同張所征戰,收復失地,萬死不辭。張所作為一個飽讀經史的愛國文臣,自聽過岳飛的這些高瞻遠矚的談吐,便對岳飛刮目相看,十分器重,認定岳飛將才難得,決定予以破格提拔。張所很快就將岳飛從普通一兵提拔為從七品的武經郎,升任統制官。  

 

    岳飛早年還曾跟隨德高望重的宋朝愛國老臣宗澤抗金。文臣出身的宗澤很看重岳飛,他曾經授予岳飛一些陣圖,讓岳飛仔細學習研究。宗澤對岳飛說:『爾勇智才藝,雖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古法,今為偏裨尚可,他日為大將,此非萬全計也。』  

 

    ﹛意為:論智謀、勇氣、才能、技藝,即使是古代的良將也比不上你。但是你喜好野戰,這卻不合古人兵法。現今你還只是一個偏裨將領,這樣做還多大的問題,今後如果你做了大將,這卻不是萬全之計。我勸你仔細研究一下這本《陣圖》中所列舉的各種陣式,供今後作戰時參考。﹜  

 

    岳飛告退後,只是將陣圖粗略地看一遍,就置而不顧。待到宗澤再次召見,要岳飛談談學習心得時,岳飛認為自己掌兵不多,若擺好一定的陣勢作戰,正好使金人得以看清己方的虛實,反而容易被女真騎兵所殲滅。  

 

    最後,岳飛很率直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兵家之要,在於出奇,不可測識,始能取勝。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飛的這幾句話後來成了流傳千古的軍事格言。宗澤自此也更加看重岳飛。  

 

    ﹛意為:軍事家帶兵作戰,講究出奇制勝,要讓敵人摸不清己方的虛實,這才容易克敵制勝。擺好陣勢再作戰只是兵法中的一般道理,卻不可死搬硬套。如何巧妙靈活地運用各種作戰策略,全在於審時度勢,恰當地把握﹜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秋,金國大將完顏宗弼(兀朮)率領金軍渡江攻宋,侵犯江南地區。當時岳飛還只是一員偏將,奉命與其他十六員偏將一起隨都統制陳淬前去迎敵。正當宋金兩軍激烈混戰之際,宋將王燮突然率部逃跑,這立即影響到整體戰局,剩下的宋軍軍心動搖,方寸大亂,金軍乘機擊潰宋軍。後來,宋軍主將陳淬戰死,在其他宋將全都「鳥奔鼠竄」的嚴峻形勢下,岳飛仍然率部奮力作戰。直至天色昏黑,岳飛方才整軍退守建康城(今江蘇南京)東北的鐘山。  

 

    不久,全權負責長江防務的宋軍統帥杜充投降金人,南宋小朝廷飄樣出海,去向不明,原宋軍的很多將士也就轉變成了以擄掠為生的盜匪軍賊。各種各樣的壞消息,使軍心浮動,將士們深感前途渺茫。軍糧也開始短缺。岳飛部下有的軍士開始逃往其他各軍,有的甚至情願去當盜匪。某些原江、淮宣撫司的散兵游勇,甚至派人前來,準備約岳飛為首領,一起去投降金人。   

 

    面對統帥投敵、士卒潰散、百姓惶惶呼救的亂局,岳飛招集東京留守司軍的散兵,慷慨陳詞說:『我輩荷國厚恩,當以忠義報國,立功名,書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為虜,潰而為盜,偷生苟活,身死名滅,豈計之得耶!建康,江左形勝之地,使胡虜盜據,何以立國!今日之事,有死無二,輒出此門者斬!』  

 

    岳飛慷慨的言詞,激昂的音容,使全體將士感泣起來,將士們不敢再萌生異志。大家欽佩岳飛忠義愛國、勇武絕倫,為岳飛的愛國精神所感動,紛紛表示願意追隨他抗戰到底。   

 

    在危難而複雜的局面中,岳飛進行巧妙而果斷的處置,表現出非凡的智勇,也使眾將士同心同德地團聚在抗金殺敵、保家衛國這面旗幟之下。隨後,岳飛指揮這支為數不過幾千人的部隊轉戰江南的許多地方,所部秋毫無犯,在與金國女真兵及各地流寇的作戰中,接連獲勝。宜興知縣錢諶等人聞知岳飛的威名,特地派人送信給岳飛,歡迎岳飛率軍前來保護宜興縣境,並說縣裡的存糧足以供一萬軍人吃十年。宜興縣東臨太湖,北通常州,西面又逼近建康府(今江蘇南京)通臨安(今浙江杭州)的大道,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要地。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二月,岳飛統軍進駐宜興縣,將兵營屯紮在縣城西南的張褚鎮。接著,岳飛率部接連擊敗並收編了盤踞當地的幾支軍賊土匪隊伍,還接連挫敗金軍。同時,岳飛嚴明軍紀,嚴禁部下騷擾當地百姓。  

 

    在那內禍外患交迫的艱難亂世,廣大民眾的生命財產朝不保夕。宜興縣居然進駐了一支與眾不同的軍隊,不僅擔負其保境安民的重任,而且對民間秋毫無犯。宜興人民為此喜出望外,交相稱譽。甚至很多外地人也爭先恐後地移居宜興避難。  

 

    宜興百姓用樸素的語言稱頌岳飛,說:『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難。』按照中國古代的隆重禮節,宜興人民出資為岳飛建造生祠,以表達父老百姓的感激之情。古代的祠廟主要用於尊崇先賢、祖宗,以至神仙鬼怪之類,為活人營建生祠,乃屬特例。  

 

    當時的宜興知縣錢諶在為岳飛生祠作敘時寫道:『時方夷狄、盜賊交寇四境,舉邑生靈幾死而復生者屢矣,皆公(指岳飛)之造也,其德孰加焉。人莫不謂:「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難。」無以見其報稱不忘之意,乃立生祠,繪英雄卓絕之姿,修況水芬磬之奉。……………………… 然察人之情,猶以為未至,皆欲圖像於家,與其稚老晨昏欽仰,如奉省定而後已。』  

 

    所以,宜興百姓不僅要為岳飛建造生祠,還要將岳飛畫像「摹刻於石,庶廣其傳」,「圖像於家」,掛在家裡讓老少早晚瞻仰敬奉。宜興百姓簡直將岳飛尊奉為神人,這在中國古代史上是少見其例的。  

 

    在降官如毛、潰兵似潮的逆流中,岳飛卓爾不群,以必勝的信念,頑強的毅力和恰當的措置,發展和壯大了自己的隊伍。這個二十七、八歲的青年統制開始擔任主將,他按照自己的意圖和風範,塑造一支抗金勁旅。後來,廣大人民群眾稱這支雄師為「岳家軍」。此時,「岳家軍」初具雛形。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詩云:「劇盜曾從宗父命,遺民猶望岳家軍。」「岳家軍,蓋紹興初語」。岳家軍當時尚不是一支大部隊,暫時無力扭轉乾坤;但在江南的抗金戰場上,岳家軍已不愧為抗金的中流砥柱。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31記載:『(建炎四年四月丙辰)江、淮宣撫司右軍統制岳飛自廣德軍移屯宜興縣。杜充之敗也,其將士潰去,多行剽略。獨飛嚴戢所部,不擾居民,士大夫避寇者皆賴以免,故時譽翕然歸之。』  

 

    《三朝北盟會編》卷208《林泉野記》記載:『充(杜充)後守健康,叛歸虜。諸將扈成、戚方皆反,惟飛(岳飛)全一軍,屯於宜興縣。時常州吏民避狄,居縣中者甚眾,賴飛而全。』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到五月,在全權負責收復建康事宜的宋將張俊等人畏敵怯戰、拒不進軍的情況下,岳飛率領新興抗金勁旅岳家軍先後與金軍主力部隊作戰幾十次,都取得了勝利。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32記載:『(建炎四年四月)時金軍欲以健康為江南立足之地,而統帥張俊畏敵怯戰,故僅有岳飛一軍前往健康。』   

 

    建炎四年五月中旬,岳家軍乘勝收復了江南地區的戰略要地建康(今江蘇南京),將金兵全部逐出江南。自此以後,金兵再也沒能踏入江南一步。 之後,岳飛親自押解著戰俘,前往南宋朝廷當時的行在越州(今浙江紹興)朝見宋高宗趙構。在越州,當時資歷較老、權位較高的宋將張俊與岳飛進行了一番交談,岳飛就宋軍守淮以保江南等重大戰略問題做出了透徹的析,張俊對岳飛在軍事上的遠見卓識,表示十分佩服。宋高宗也對岳飛的看法表示讚許,還嘉獎賞賜了岳飛。  

 

    沒過多久,張俊就向時任宰相范宗尹舉薦岳飛,『盛稱岳飛可用』,范宗尹為此面奏宋高宗趙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35)。不久,南宋朝廷發表命令給岳飛陞官,任命岳飛為通、泰州鎮撫使、兼泰州知州。  

 

    建炎四年,對岳飛有相當了解的宣州文士邵緝,也特地向南宋朝廷上書舉薦岳飛。邵緝了解岳飛的生平和家世,也深知岳飛近年統軍、抗敵的各種事迹,邵緝很希望岳飛更能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以便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邵緝在他的上書中不僅對岳飛近年的事迹加以總結,而且倍加讚譽:   

 

    『……伏見武德大夫、英州刺使、御營使司統制軍馬岳飛,驍勇精悍,沉鷙有謀,臨財廉,與士信,循循如諸生,動合禮法。頃在河北,嘗以數十騎乘險據要,卻胡虜萬人之軍。又嘗於京城南薰門外,以八九百人,破王善張用二十萬之眾,威震夷夏。去冬江上之戰,戰士蜂屯,飛獨爭先奮擊,迨官軍不勝,他將皆鳥奔鼠竄,飛獨置寨蔣山,孤軍轉戰,且行且擊,斬首以千百計者不知其幾。諸將潰為群盜,縱兵劫掠,飛獨頓兵廣德境中,資糧於官,身與下卒同食,而持軍嚴甚,民間無秋毫之擾。虜人簽軍經涉其地者,或聞其威名,或相謂曰:「岳爺爺軍也」。爭來降附,前後幾萬餘人。……   

 

    且慮金人徘徊於建康京口之間,勢必欲留軍江南,控扼險阻,牽制官軍,大為東南之患,飛能奮不顧身,勇往克複建康及境內縣鎮,為國家奪取形勝咽喉之地,使逆虜掃地而去,無一騎留者,江浙平定,其誰之力也?  

 

    緝謂如飛者,朝廷宜優擢之,假以事權,益責後來之效。…… 今飛軍中精銳能戰之士幾萬人,老弱未壯者不在此數。勝甲之馬亦及千匹。朝廷諸將特然成軍如飛者,不過四五人耳。飛又品秩最卑,此正易與時也。朝廷不收拾旌寵之,則飛棲棲然持數萬之眾,將安歸乎?   

 

    飛常與人言:「使飛得與諸將齒,不在偏校之列,而進退稟命於朝,何功名不立,一死焉足靳哉!要使後世書策中知有岳飛之名,與關張輩功烈相彷彿耳。」  

 

    飛武人,意氣如此,豈易得哉!亦可謂人死留名、豹死留皮之意也。伏望朝廷論飛之功,加以爵賞,使與韓、劉輩特然成軍者勢力相抗,犬牙相錯,……破奸黨偷靡之風,折強梗難御之氣,使之相制以為用,相激而成功,此誠朝廷無窮之利也。……』  

 

    邵緝的上書反映了南宋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們對岳飛的觀感和印象。  

 

    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七月,朝廷將岳家軍的軍號定名為神武右副軍,任命岳飛為統制(後來又升遷為都統制),屯駐洪州(今江西南昌),「彈壓盜賊」。進駐洪州,岳飛更加嚴明軍紀,岳家軍將士秋毫無犯,給當地百姓留下了良好印象。同時岳家軍還維護了江西一帶的治安,使盜匪也不再出現,民間得以安居樂業,人們交口稱讚。  

 

    後來,在得知岳飛將要奉命調離洪州之後,負責江西一帶事務的南宋官員劉大中立即上奏朝廷說:岳飛率軍駐紮洪州期間,軍隊有紀律,使當地治安變好,洪州百姓賴以安居樂業。但如今洪州一帶的盜賊匪徒還沒有被完全剿滅,就把岳飛的軍隊調走,只怕岳飛的軍隊一走,洪州的社會治安又會變壞,會影響老百姓的農業生產。故希望朝廷讓岳飛留一部分兵力駐守洪州,以防止當地的盜賊匪徒捲土重來。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63記載:『(紹興三年二月庚子)吏部員外郎、權監察御史、江南東、西路宣諭劉大中言:「昨岳飛提兵洪州,頗有紀律,人情恃以為安業。今盜賊未熄,而飛既去,則民不安,農務失時。慾望速賜選兵前來,免致盜賊滋蔓。赴行在,恐盜復起。」』  

 

    南宋初年,吉州和虔州(今江西南部)一帶出現「土寇」,當地的一些「豪強之家」頗有當土皇帝的野心,加之當地民風強悍,「至秋冬收成之後,即結集徒黨,出沒侵掠」,這已經成為慣例。當然在吉州和虔州一帶也存在官逼民反的問題。後來,吉州和虔州的「土寇」總數發展到好幾百支,十幾萬人,他們不時向東攻擾江南東路和福建路,南下劫掠廣南東路,「縱橫往來者數年」。  

 

    南宋統治者將吉州和虔州的叛亂視為心腹之患,認為需要派遣得力的將領前去剿滅。江南西路安撫大使李回,荊湖南路宣渝薛徽言,江南東、西路宣諭劉大中,廣南東、西路宣諭明橐,梧州知州文彥明等各地官員,都紛紛向南宋朝廷舉薦或要求岳飛率軍前去平定。他們普遍認為:『岳飛所部最為整肅,所過不擾』『可除群盜』。宋高宗於是為此特下親筆手詔,命令岳飛率部前去平定叛亂。  

 

    紹興三年四月開始,岳飛率軍經過幾個月的征戰,平定了吉州和虔州的「土寇」叛亂,抓到了很多俘虜。有的部屬認為,既然勸降不從,應將被俘者和投降者全部處死。岳飛不同意,認為僅僅靠殺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由於隆枯皇太后曾在虔州受到鄉兵叛亂的驚嚇,宋高宗為此下密旨命令岳飛將被俘者全部斬盡殺絕。岳飛不同意這種殘酷做法,接連上奏,申述己見。最後宋高宗下旨「曲宥」,讓岳飛自己做出裁決。於是,岳飛只處死那些叛軍的首領,而將被俘的勇壯者分隸各軍,老弱者放歸田裡。  

 

    岳家軍在吉州和虔州一直維護著仁義之師的形象,『軍行之地,秋毫無擾』,特別是對大批被俘者的寬大處置更令人欽佩,故深得民心。此後吉州和虔州一帶的百姓家家戶戶懸掛岳飛的畫像,奉若神明,只要提到岳飛的大名,當地人都感泣不已(《周益國文忠公集》《平園續稿》卷37;《獨醒雜誌》卷7;《金佗續編》卷1宋高宗手詔)。  

 

    《獨醒雜誌》卷7記載:『異時嘗見其(指岳飛)提兵征贛之固石洞,軍之行地,秋毫無擾。至今,父老語其名,輒感泣焉!』  

 

    《周益國文忠公集》《平圓續稿》卷37記載:『紹興三年,群盜充斥虔、吉間,多至三百餘伙,江西安撫大使李回以聞。時岳武穆公飛為神武副軍都統制,授命專征,道出廬陵。士卒托宿廛市,黎明,為主人汛掃門宇,洗滌釜碗而去。太守供張郊餞,師行將絕,謁未及通,問殿後者:「大將軍何在?」笑曰:「已雜偏裨去矣!」其嚴肅如此。所過獨搜訪奇士,取計策。至太和,君扣轅門,一見語合,許以從行。初,龍泉賊帥彭友、李洞天等十人尤強暴,號十大王,盤踞四年,攻破八縣。君至,次第就縛,兩郡以寧,凱歌而還。』  

 

    南宋學者周密在他的著述《齊東野語》中稱讚岳飛軍紀嚴明,在南宋中興諸將中位居第一。其中還記載了一些關於岳飛軍紀的事。如,岳飛曾經率軍南下征討叛亂的匪寇,行軍路過廬陵,將士借宿民居。天剛亮,岳家軍將士就開始給房屋主人掃灑門庭,洗滌碗盆,之後方才整軍出發。廬陵太守在郊外設帳,準備為岳飛餞行,但是眼看岳飛的部隊都快走完了,仍然見不到岳飛本人。廬陵太守於是問走在後面的士兵:「大將軍在何處?」那個士兵回答說:「將軍已經和偏裨將校混雜在一起走了!」  

 

    《齊東野語》卷20《岳武穆御軍》記載:『岳鵬舉(註:岳飛字鵬舉)征群盜,過廬陵。托宿廛市,黎明,為主人汛掃門宇,洗滌盆碗而去。郡守供帳,餞別於郊,師行將絕,謁未得通,問:「大將軍何在?」殿後者曰:「已雜偏裨去矣!」其嚴肅如此,真可謂中興諸將第一。』  

 

    南宋史官呂午《和岳王廟壁上韻》詩云:  

 

    當年誰說岳家軍,紀律森嚴孰與鄰。  

 

    師過家家皆按堵,功成處處可鐫珉。  

 

    威名千古更無敵,詞論數行俱絕塵。  

 

    擬取中原報明主,亦勞餘刃到黃巾。  

 

    ﹛呂午詩結尾加有注釋:『祁閶西一舍有庵,曰東松。紹興初,岳鄂王提兵經吾郡西上,士卒秋毫無犯,夜宿人門外,足不敢一越限內。嘗憩是庵,留題。』﹜  

 

    紹興三年九月,岳飛奉命來到南宋朝廷的行在臨安府(今杭州),第二次朝見宋高宗。此時,岳飛已成為繼吳玠之後的又一顆新興的將星,為世人所矚目,而岳飛的年齡比吳玠小十歲。宋高宗當然樂於召見這位在軍界享有威名的後起之秀,以便讓岳飛瞻仰「天顏」,膜拜「聖恩」,更加忠心耿耿地為自己效命。  

 

    在朝見之後,南宋朝廷隨即給岳飛加官晉爵,將岳飛從五品的遙郡承宣使升為正四品的鎮南軍承宣使,讓岳飛負責保衛江南西路(今江西省大部)的安全。  

 

    南宋朝廷在給岳飛陞官的詔書中讚揚岳飛:『料敵出奇,洞識韜鈐之奧;摧鋒決勝,身先矢石之危』『千里行師,見秋毫之無犯;百城按堵,聞犬吠之不驚』『殄寇之功,馭軍之略,表見於時,為後來名將。江、湖之間,尤所欣賴,兒童識其姓字,草木聞其威聲。』  

 

    宋高宗親筆寫下「精忠岳飛」四字,並命人綉成一面戰旗,讓岳飛打著這面綉有「精忠岳飛」四字的大旗行軍作戰。此外,宋高宗還賞賜岳飛和岳雲衣甲、金帶、戰袍、弓箭、刀槍、戰馬等物品,賞白銀兩千兩,並犒賞岳家軍將士。宋高宗授予岳飛年僅15歲的長子岳雲以正九品保義郎、閤門祗候的武官虛銜。  

 

    公元1133年(南宋紹興三年,金國天會十一年),在得到金軍的援助之後,偽齊劉豫政權接連攻佔了鄧州 (今河南鄧州)、隨州(今湖北隨州)、唐州 (今河南唐河)、郢州(今湖北鍾祥)、襄陽府(今湖北襄樊) ,偽齊漢奸李成、許約等還不斷派遣使者去聯絡割據洞庭湖的楊幺叛軍,策劃南北夾攻,水陸並進,順江東下,消滅南宋政權,然後雙方「建國通和」。  

 

    襄陽府「跨連荊豫,控扼南北」,地勢十分險要,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將領曾經指出「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下也」,戰略要地襄陽府、郢州等地的失守,使南宋的長江防線出現了巨大缺口。  

 

    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春, 宋高宗 君臣為了收復襄漢之事,反覆進行商討。宰相朱勝非認為:『襄陽上流,襟帶吳、蜀。我若得之,則進可以蹙賊,退可以保境。今陷於寇,所當先取。』  

 

    宋高宗也明白襄漢六郡的得失已經關係到南宋小朝廷的安危存亡,他說:『今便可議,就委岳飛如何?』 參知政事趙鼎熟識岳飛,趙鼎回答說:『知上流利害,無如飛者。』   

 

    屢經討論之後, 宋高宗 君臣認為岳飛能征善戰,又明白襄漢地區的重要性,故決定委派岳飛出師收復襄漢地區。宋高宗在命令岳飛出師收復襄漢的詔書中稱讚岳飛:『敕岳飛,卿忠義之心,通於神明,故兵不犯令,民不厭兵,可無愧於古人矣!今朝廷從卿所請,已降書一,令卿收復襄陽數郡。』  

 

    公元1134年(南宋紹興四年,金國天會十二年)五月至七月,岳飛率軍主動發起了第一次北伐。岳家軍將士英勇善戰,接連擊敗金國和偽齊的聯軍,收復了包括戰略要地襄陽在內的襄漢六郡,這是南宋開國八年以來第一次收復大片失地。  

 

    公元1134年(南宋紹興四年,金國天會十二年) 五月六日 ,岳家軍奮勇作戰,攻克郢州,殺敵七千多人。接著,岳飛親自率領主力部隊往西北方向猛撲襄陽府,偽齊悍將李成望風而逃,岳飛遂於 五月十七日 收復襄陽府。  

 

    得知岳飛收復襄陽府,宋高宗在詔書中稱讚岳飛:『卿紀律素嚴,士皆效死,故軍聲遠振,其鋒不可擋!』  

 

    在得到增援之後,偽齊悍將李成率領號稱三十萬人的大軍氣勢洶洶地反撲過來。岳飛親臨一線指揮,岳家軍將士擊潰偽齊的主力騎兵部隊,接著追奔逐北,敵軍橫屍二十餘里。  

 

    聞知岳飛擊敗偽齊悍將李成的反撲,宋高宗在詔書中稱讚岳飛:『具聞卿奏,李成益兵而來,我師大獲勝捷,乃卿無輕敵之心,有勇戰之氣所致也!』  

 

    後來,金國出兵增援偽齊,金國與偽齊組成聯軍來阻擊宋軍。得悉金國、偽齊聯軍在鄧州一帶集結的消息之後,南宋朝廷十分惶恐,要求岳飛「持重」行事,放棄攻取唐州、鄧州和信陽軍的計劃。岳飛卻成竹在胸地派遣部將王貴、張憲等人率軍向鄧州疾進。不久,王貴、張憲率部出奇制勝,在鄧州大敗金國和偽齊的聯軍,乘勝攻佔了鄧州、唐州、信陽軍。  

 

    岳家軍在鄧州大敗金國、偽齊聯軍的捷報傳到臨安府(今杭州),得知岳飛穩操勝券之後,宋高宗忐忑不安的心終於安定下來。宋高宗對大臣們說:『朕素聞岳飛行軍極有紀律,未知能破敵如此。』大臣胡松年說:『惟其有紀律,所以能破賊。若號令不明,士卒不整,方自治不暇,緩急安能成功?』 從此以後,岳家軍既以軍紀嚴明、秋毫無犯而聞名,又以鼓勇敢戰、摧鋒決勝而著稱。  

 

    《宋會要輯稿》兵14之25記載:『(紹興四年)  八月六日 ,執宰言:「岳飛分遣統制官王貴、張憲等,剿殺金賊劉合孛堇、偽齊李成賊馬,已收鄧州。」上曰:「朕素聞岳飛行軍極有紀律,未知能破敵如此。」胡松年對曰:「惟其有紀律,所以能破賊。若號令不明,士卒不整,方自治不暇,緩急安能成功?」』(註:此事還可見於《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79)  

 

    在岳飛收復襄漢六郡之後,鑒於襄漢六郡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南宋朝廷必須選派得力將領去鎮守襄漢。南宋大臣趙鼎認為:『湖北鄂、岳,最為沿江上流控扼要害之所,乞令岳飛屯駐鄂、岳州。不惟淮西藉其聲援,可保無虞,而湖南、二廣、江、浙亦獲安妥。』宋高宗完全同意趙鼎的主張,確定讓岳飛率軍駐紮鄂州(今湖北武昌),負責鎮守襄漢六郡。南宋愛國名臣李綱也上疏,指出襄漢六郡的地位非常重要,名將岳飛是十分合適的人選,朝廷任命岳飛鎮守襄漢六郡是正確的決斷。這也是 宋高宗 君臣對岳飛能力的肯定和認同。  

 

    紹興四年八月,南宋將岳飛由正四品的正任鎮南軍承宣使升為從二品的清遠軍節度使,岳飛實職差遣改為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岳飛時年三十二歲。到了紹興五年二月,因為岳飛指揮岳家軍接連破敵立功,南宋朝廷又將岳飛晉陞為鎮寧、崇信軍節度使。  

 

    宋承唐制,將一些重要州郡據點作為節度使的「節鎮」。但節度使只是上層武將或皇親國戚的虛銜,一般「不必赴鎮」。凡封拜節度使,朝廷都要授予一套很威風的「旌節」。隆重而別緻的「建節」儀式,為其他文官武將所無法享有,而節度使也是當時武將升遷過程中最重要、最榮耀的虛銜。到紹興四年,已建節的南宋大將有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吳玠、岳飛。而岳飛「自列校拔起」,由中下層軍官被提拔為上層將領,驟然與諸大將平列,也引起資歷較老的大將韓世忠和張俊等人的忌妒。岳飛當時的戰功暫時還次於吳玠,卻已遠勝於其他三人。至於三十二歲即已建節,在當時更是絕無僅有。而岳飛後來又身兼兩鎮節度使,在當時很少見。這些充分顯示了當時南宋朝廷對岳飛的器重和賞識。  

 

    南宋朝廷在授予岳飛「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的陞官《制詞》中讚揚岳飛:  

 

    『鎮南軍承宣使、神武后軍統制、充江南西路、舒、蘄州兼荊南、鄂、岳、黃、復州、漢陽軍、德安府制置使岳飛:  

 

    精忠許國,沈毅冠軍,身先百戰之鋒,氣蓋萬夫之敵。機權果達,謀成而動則有功;威信著明,師行而耕者不變。久宣勞於邊圉,實捍難於邦家。有公孫謙退不伐之風,有叔子懷柔初附之略。』  

 

    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南宋宰相張浚接連向宋高宗稱讚韓世忠的忠勇和岳飛的沉鷙,說可以依靠韓世忠、岳飛等人來辦大事。紹興六年三月,南宋朝廷任命發表韓世忠為京東、淮東路宣撫處置使,岳飛為荊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撫副使,並將岳飛移鎮為武勝、定國軍節度使。宣撫使的職責與制置使、招討使相同,而級別最高。  

 

    公元1136年(南宋紹興六年,金國天會十四年)七月至八月,岳飛再次率軍北伐,出奇制勝,兵進伊洛。岳家軍長驅直入,一路攻城略地,一直打到洛陽附近,取得了輝煌勝利,接連繳獲了大量的戰利品,還先後繳獲了一萬五千多匹戰馬。而繳獲的這一萬五千多匹戰馬,加上岳家軍在以往歷次戰役所繳獲的戰馬以及南宋朝廷撥調的一些戰馬,則為岳家軍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奠定了基礎。岳家軍長驅伊洛,是南宋立國之後初次發起的堂堂正正的大規模反攻。  

 

    聞知岳家軍北伐戰果輝煌,宋高宗在詔書中稱讚岳飛:『卿學深韜略,動中事機,加兵宛、葉之間,奪險松柏之塞。仍俘甲馬,登聞三捷之功,實冠萬人之勇!』南宋愛國名臣李綱收到岳飛從前線發來的捷報,寫信稱讚說:『屢承移文,垂示捷音,十餘年來所未曾有,良用欣快。』  

 

    紹興七年初,在朝見皇帝時,岳飛就當時的國勢軍情做出了一番高瞻遠矚的透徹分析,宋高宗讚賞他說:『見識極進,論議皆可取』(《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09紹興七年二月己酉;《宋史全文續資治通鑒》卷20)。接著,宋高宗論功行賞,再次給岳飛加官晉爵,讓岳飛升任正二品的太尉,並晉陞為宣撫使、兼營田大使(《宋會要輯稿》職官1之13;《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09紹興七年二月丁巳;《三朝北盟會編》卷117)。  

 

    太尉是宋朝武官的最高官階,而按照宋制,宣撫使更是位高權重,自宋朝「祖宗以來,所置使名莫重於宣撫,多以見任執政官充使」,「以宣撫之重名,實寄專征之大事」,故惟有「廊廟近臣、勛伐高世者」可當此重任。此時,岳飛已經享有執政級高官的待遇。岳飛的實職差遣已經超越吳玠,而與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等當時資歷最老的三大將平列。  

 

    南宋大將吳玠生性高傲,向來看不起某些靠著資歷老、與皇帝關係親近而身居高位的將帥,但是吳玠卻很佩服岳飛。『吳玠素服飛,願與交歡,飾名姝遺之』,吳玠曾以二千貫錢在四川買了一個年青美貌的士族女子『飾以金珠寶玉,資奩巨萬』,派人送給岳飛為妾,但被岳飛婉拒退回,『飛曰:「主上宵旰,豈大將安樂時?」卻不受』。這在當時算是駭俗驚世之舉。見到岳飛退回女子,吳玠更加敬佩岳飛,認為自己比不上岳飛,『見女歸,益敬服,以為不可及』。  

 

    紹興九年(1139)正月,南宋正式簽訂第一次紹興和約,對金國稱臣納貢,宋金第一次議和正式完成。和議達成之後,宋高宗、秦檜為安定民心,宣布「大赦天下」,為了拉攏朝臣,還命百官進慶賀表,並給大臣們加官進爵。  

 

    儘管岳飛抗金態度十分堅定,一直反對與金國議和,但是宋高宗認為正是岳飛等大將以前取得的戰績,扭轉了宋金戰爭的形勢,壯大了南宋的國勢軍威,使自己有了與金人議和的資本,所以和議的成功也有岳飛等大將的功勞,於是也要給岳飛加官晉爵。  

 

    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 正月十一日 ,岳飛被授予從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官銜。岳飛上奏反對議和,要求辭去「開府儀同三司」的官銜。但是,宋高宗堅決不允許岳飛辭免,理由是「軍聲既張,國勢益振,致鄰邦之講好,歸故地以效誠」。也即,能夠與金國達成和議,其中也有岳飛張「軍聲」、振「國勢」的功勞。  

 

    南宋朝廷在授予岳飛「開府儀同三司」官階的《制詞》中稱讚岳飛:  

 

    『太尉、武勝定國軍節度使、充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武昌郡開國公、食邑三千五百戶、食實封一千四百戶岳飛:   

 

    霍衛有聞,沈勇多算。有岑公之信義,足以威三軍;有賈復之威名,足以折千里。臨敵而意氣自若,決策則機智若神;臨陣摧堅,屢致濯征之利。撫劍抵掌,每陳深入之謀。眷彼荊襄,實勤經略,邊鄙不聳,幾卧鼓而滅烽;流亡還歸,皆投田而占籍。奠茲南紀,隱若長城。』  

 

    這份陞官《制詞》對岳飛的能力和戰功進行了總結,是南宋朝廷對岳飛的極大肯定。南宋朝廷認為岳飛既具有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那樣的智勇和謀略,又具有東漢名將岑彭、賈復那樣的信義和威名;讚揚岳飛「臨敵而意氣自若,決策則機智若神」;稱岳飛的存在使敵人不敢來犯,使邊疆安寧無事,「邊鄙不聳,幾卧鼓而滅烽」;還把岳飛比作是南宋的長城,「奠茲南紀,隱若長城」。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五月上旬,金國女真統治者毀約敗盟,派兵氣勢洶洶地南侵。不出岳飛所料,宋金第一次議和之後,僅僅一年半的時間,就再次開戰。  

 

    在宋軍出師北上迎敵之前,向來為南宋朝廷所看重的名將岳飛的官職也再次得到晉陞。紹興十年( 1140 ) 六月初一 ,按照宋高宗的詔令,岳飛的官職由從一品的開府儀同三司晉陞至正一品的少保。  

 

    南宋政府授予岳飛的「少保」官位的《制詞》如下:   

 

    『武勝定國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武昌郡開國公、食邑四千戶、食實封一千七百戶岳飛:  

 

    智合韜鈐,靈鍾河嶽,氣吞強虜,壯哉漢將之威稜;志清中原。奮若晉臣之忠概。師屢臨於京洛,名遠震於荒夷。念國步之方艱,顧戎心之未革:詭謀行詐,以為盜賊之計;阻兵怙亂,以重塗炭之災。信義俱忘,群情共惡;殘虐不道,神理靡容。其遂整於我師,用奉行於天討。默用萬金之計,亟收九伐之攻。乃寵畀以使名,斯示濯征之義;仍進躋於孤棘,特隆委寄之權。   

 

    嗚呼!一弛一張,文武乘時而致用;百戰百勝,方略因敵以為師。舉素定之成謀,攄久懷之宿憤。往底必禽之利,丕昭不世之勛。勉爾壯猷,欽予時命。可特授少保。依前武勝定國軍節度使、充湖北京西路宣撫使、兼河南北諸路招討使、兼營田大使、加食邑七百戶、食實封三百戶。封如故。』  

 

    在授予岳飛的「少保」官位的《制詞》中,南宋朝廷對岳飛倍加稱讚褒揚,稱讚岳飛「智合韜鈐,靈鍾河嶽,氣吞強虜」;指出岳飛及其統率的岳家軍威名遠揚,曾經屢次打到京洛一帶,「師屢臨於京洛,名遠震於荒夷」;讚譽岳飛文韜武略皆可致用;還稱讚岳飛一直「百戰百勝」,這次出師也必將擊敗敵軍,立下重大功勛。  

 

    很明顯,從上面列舉的一些列史實事例中,可以看出,農家子弟出身的愛國將領岳飛靠著自身的能力才幹,以及自己立下的眾多戰功而得到不斷的提拔升遷,由普通士兵成長為統兵十萬的著名大帥,三十多歲時就已經位至將相,成為南宋首屈一指的傑出軍事家。  

 

    在岳飛生前,岳飛不僅戰功卓著、威名遠播,而且還在南宋軍民中享有崇高的威信,倍受尊崇。南宋朝廷曾經很倚重岳飛,當時對岳飛有所了解的很多南宋官員和將領,也都普遍認同岳飛的能力和才幹。  

 

    岳家軍當年威震南北,名聲極響,岳飛本人更是聲名顯赫,廣為人知,其本身就具有極大的品牌效應。在岳飛生前,很多抗金義軍以及小股宋軍都喜歡打著岳家軍的旗號來給自己助威壯膽,嚇唬金兵。岳飛也支持這種可以使金軍感到草木皆兵的做法。有時候,金兵擊敗了一些農民起義軍或者小股宋軍,就誤以為擊敗的是岳家軍。但是實際上,這些軍隊根本就不屬於岳家軍建制。  

 

    《金史》中有好幾處關於岳飛的錯誤記載,或出於金軍的錯覺,誤以為南宋北伐之師都是岳家軍;或因北方義軍假借岳家軍的聲威,起而抗金。這些都可以反映岳家軍的影響之巨和岳飛的威名遠播。而根據《金史》中某些草木皆兵的失實記載,還可以推知在南宋諸將中,岳飛才是金軍最看重的敵人。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月,在已經被剝奪軍權、正罷官賦閑的情況下,岳飛被逮捕入獄。負責審理岳飛一案的御史中丞何鑄原本是秦檜的黨羽,看到刻在岳飛後背的「盡忠報國」四個大字,何鑄天良發現,幡然悔悟,不忍心再做此喪天害理的勾當,便去見秦檜,力辯岳飛無辜。  

 

    秦檜張口結舌,難以對答,就對何鑄透露底細說:『此上意也!』  

 

    何鑄仍不退讓,說:『鑄豈區區為一岳飛者,強敵未滅,無故戮一大將,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長計。』(參見《宋史》卷380《何鑄傳》)  

 

    在岳飛含冤入獄之時,南宋平民范澄之在《南劍州布衣上皇帝書》一文中尖銳地指出,「宰輔之臣媚虜急和」,「胡虜未滅,飛之力尚能戡定」,「是豈可令將帥相屠,自為逆賊報仇哉」!范澄之還引用南北朝時宋文帝殺害名將檀道濟,以致自毀長城的鑒戒,懇切希望宋高宗回心轉意(《金佗續編》卷30范澄之《南劍州布衣上皇帝書》;《三朝北盟會編》卷208;《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44)。

 

    南宋紹興十一年除夕 (即公元1142年1月27日),三位矢志不渝地盡忠報國的愛國將領岳飛、岳雲、張憲,終於犧牲在南宋投降派的屠刀之下。那幾天,臨安(今浙江杭州)城內凄風苦雨,連綿不絕。

 

    岳飛自二十歲從軍到三十九歲被殺害,在抗金鬥爭中始終赤膽忠心,英勇善戰,屢立戰功,無愧是一個民族英雄。他為保衛各族人民免遭金兵的屠掠,為保衛南宋發達的經濟文化事業,為收復中原失地和保住南宋政權等方面,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受到了人民的敬重。當廣大人民知道他被殺害的消息時,『天下冤之』,『皆為流涕』,為他的冤案鳴冤叫屈,為他的冤死而感到悲痛。

 

    宋高宗,秦檜殺害岳飛的罪惡行徑,激起了南宋軍民的無比憤慨。在封建時代,宋高宗是皇帝,由於當時避諱,人們不能公開責罵他,但對於權奸秦檜,上自朝臣,『下至三尺童子,亦怨秦檜』。全國男女老少,對秦檜無不切齒痛恨!

 

    岳飛死後,南宋朝廷『以飛獄案令刑部鏤板,遍牒諸路』,企圖一手遮掩天下耳目,把無辜的受難者誣衊成十惡不赦之徒,妄圖為南宋投降派殘害忠良的罪行辯護。然而這種倒行逆施,只能更加激發南宋民眾對愛國英雄的深摯悲悼和哀思。

 

    《三朝北盟會編》卷208《林泉野記》記載:『雲、憲坐斬,並賜飛死,年三十九,妻子徙嶺外,天下冤之。飛略知書傳,禮士恤民,所至秋毫無犯,民不知兵。』

 

    《三朝北盟會編》卷220《中興姓氏錄》記載:『(秦檜)忌岳飛忠勇,亦與張俊不協,罷其政。又誣其反,殺之於大理寺,天下怨之,三軍解體。』

 

    《三朝北盟會編》卷207《岳侯傳》記載:『侯中毒而死,葬於臨安菜園內。天下聞者無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檜。』

 

    《中興小紀》卷29記載:『(紹興十一年十二月癸巳),詔賜飛死,斬憲、雲於市,令殿前都指揮使楊沂中蒞其刑,家屬立徙廣南,且籍其家貲。……飛知書而得士,且濟人之貧,用兵秋毫無犯,民間安堵,不知有軍。先計後戰,屢勝強敵,號為良將。其死也,天下冤之。』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43記載:『(紹興十一年十二月) 癸巳,詔飛賜死,命殿前都指揮使職事楊沂中蒞其刑,誅憲、雲於都市。……仍籍其貲,流家屬於嶺南。天下冤之。飛死年三十九,……飛知書,善待士,且濟人之貧,用兵秋毫無犯,民皆安堵,不知有軍。至今號為賢將。』

 

    《金佗續編》卷21章穎著《鄂王傳》記載:『送兩家(指岳飛和張憲兩家)之孥,徙之遠方。行路之人見者,為之隕涕。』

 

    《忠文王紀事實錄》卷4記載:『先是,王薨一年前後年此日,諸將復之武昌騎戲,又一下卒忠義所激,自題一詩云:「自古忠臣帝主疑,全忠全義不全屍。武昌門外千株柳,不見楊花撲面飛。」聞者為之悲泣,罷游。』

 

    《金佗續編》卷27《孫迪編鄂王事》記載:『湖之南,江之西,比屋繪像,事王如生。』

 

    ﹛註:在岳飛冤案昭雪之後,南宋朝廷於嘉泰四年追封岳飛為鄂王,此後世人也以「岳王」代指岳飛﹜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在其著述《老學庵筆記》卷1中寫道:『張德遠(張浚字德遠)誅范瓊於建康獄中,都人皆鼓舞;秦會之(秦檜字會之)殺岳飛於臨安獄中,都人皆涕泣。是非之公如此。』﹛註:岳飛遇害那年,陸遊年方17歲﹜

 

    中國人民是多情的,但中國人民的眼淚又是寶貴的,這是一個淺顯的真理。在悠遠的古代,儘管人民覺悟程度很低,這個真理同樣是客觀存在的。

 

    金軍之中流傳著一句著名的評語『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金佗稡編》卷9《遺事》;《金佗續編》卷30《郢州忠烈行祠記》)  

 

    金國女真人最畏服岳飛,平日往往不直呼其名,當他們得知岳飛死耗,個個歡天喜地,酌酒相慶。被扣押在金國的宋使洪皓,目擊此情此景,心如刀割,只能吞聲抽泣!洪皓在給南宋朝廷的密信中寫道:『金人所畏服者惟飛,至以父呼之,諸酋聞其死,酌酒相賀。』(參見《金佗續編》卷14《忠愍謚議》)  

 

    紹興十二年,即岳飛遇害的當年,金使劉祹譏刺宋人說:『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飛,所至紀律甚嚴,秋毫無所犯。「所謂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為我擒」。如飛者,無亦江南之范增乎?!』(《說郛》卷18葉寘《坦齋筆衡》,以及趙葵《行營雜錄>》)  

 

    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再次發起攻宋戰爭,當時金軍中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岳飛不死,大金滅矣!」(原文『逆亮南渡,胡人自為「岳飛不死,大金滅矣!」之語』(《浪語集》卷22《與汪參政明遠論岳侯恩數》)。  

 

    根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紹興三十一年,北虜犯邊,連年大舉,上(指宋高宗趙構)思曰:「岳飛若在,虜軍豈容至此。」即時下令修廟宇雲。』  

 

    在岳飛遇害六十多年之後,金國皇帝在詔書中則直接承認了岳飛戰功卓著、威名遠播。  

 

    金國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南宋開禧二年),金章宗在招誘南宋大將吳曦叛變的詔書中寫到:『且卿自視翼贊之功孰與岳飛?飛之威名戰功,暴於南北,一旦見忌,遂被參夷之誅,可不畏哉!』(參見《金史》卷98《完顏綱傳》)  

 

    金章宗在招誘南宋大將吳曦叛變的詔書中分析到:況且你(指吳曦)自己評價一下,看看你的功勞能否比得上岳飛?岳飛戰功卓著、威名遠播,南宋北金之人全都知曉;結果有朝一日被宋廷猜忌,就被誅殺且連累親族,難道這還不可怕么?!  

 

    由此可見,在岳飛生活的那個時代,不論是南 宋的 君臣將相以及平民百姓,還是視岳飛為大敵的金國女真人,對岳飛評價普遍都比較高!

 

    

 


推薦閱讀:

岳飛帳下「八大鎚」,有一人是岳飛結拜兄弟,有一人是岳飛兒子
精忠岳飛
岳飛這個是假八字
「莫須有」罪名與岳飛之死
岳飛 (武穆、忠武)

TAG:南宋 | 岳飛 | 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