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鑒賞基本技法淺談(2010-06-29 09:35:10)
轉載
古代詩詞鑒賞題,是大多數考生望而生畏的考點。究其原因,大體如次:其一,對古代文化缺乏基本了解。其二,閱讀量過少,感性認識不夠。其三,命題者命題概念上的混亂,考生不知道從什麼角度答題。其四,對古代詩歌鑒賞的技巧比較茫然。
那麼,鑒賞古代詩歌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呢?或者說有沒有什麼訣竅呢?
第一:注重相關信息。任何一首詩歌,我們都不應該把它看成孤立的個體,而應該想方設法搜索與之相關的種種信息,以期找到解答問題的最佳門徑。這些信息主要包括:
一、知人論世。
所謂「知人論世」就是要求我們儘可能了解作者的身世經歷方面的信息。大體說來有兩個方面。
其一,作者的人生經歷。詩人的人生軌跡往往在他們的詩作中有著明顯的印記。或羈旅之愁,或邊患之憂,或屈才之傷,或家國之痛……所謂「詩言志」,詩歌是抒情的產物,詩人某一時期的真情實感往往被忠實的記錄在他們的詩作之中。像屈原的「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李白的傲視權貴與放蕩不羈、杜甫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白居易的關注民生與仕途起伏、蘇軾的才高於世而屢遭貶謫、李清照的亡家喪夫痛徹心扉、辛棄疾陸遊的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李煜的由一國之君而階下之囚,等等,他們的人生,他們的思想,他們的經歷,他們的遭遇,對我們理解他們的詩作無疑有極大的幫助。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9d6f5c0100gmjr.html) - 古代詩詞鑒賞基本技法淺談(一)_盧曰信_新浪博客
其二,作者所處的時代。每一個作者都是歷史人物,他們的思想與作品,不可能不帶有時代的印痕。因此,了解一些特定的時代風格,對理解詩人以及他們的作品,會有所補益。古詩的鼎盛時期是唐代,而有唐一代,歷史上大致把它劃分為四個時期。初唐時期,國力開始上升,時代需要作者儘快擺脫六朝遺風,於是有「初唐四傑」等大批優秀作家誕生。作品風格也逐漸由風花雪月宮廷御用轉向廣闊社會。盛唐時期,國力鼎盛,睥睨萬古,「這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以李杜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甚至偉大的作家噴薄而出,邊塞風光、山水田園、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共同構成了盛唐特有的萬千氣象,一時蔚為大觀,成為中華文學史的奇觀!而這一時期,時代的主旋律就是曠達昂揚,開闊進取。進入中晚唐,大唐盛世不再,藩鎮割據猖獗,中央集權式微,國家動蕩,民生凋敝,於是感時傷世、哀婉傷懷之作逐漸成為詩作的主流。五代十國的戰亂頻仍、北宋的經濟繁榮與邊患不斷、南宋的偏安江南與中原淪陷、元代的仕進無望與勾欄生活……凡此,對詩人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而這些時代特色不可避免地會在作者的作品中有所反映。所以適當的了解時代特色,時代風氣,對我們了解作家理解作品,其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二,注意詩題。
首先,我們需要正確區分詩歌題目、詞牌和曲牌。詞牌、曲牌是音樂曲調的名稱,與詩歌內容是沒有絲毫關係的,如「念奴嬌」「虞美人」「中呂·一枝花」等。而詩歌題目大多與詩歌內容有某種聯繫,或標明時間地點,或顯示人物事件,或暗示思想傾向,或表明觀點態度……因此,賞析詩歌,對它們的題目不可不注意。如《春夜喜雨》,著一「喜」字,欣喜感情立現,而《喜見外弟又言別》,由「喜」而「又」,則作者的複雜情感如在目前。又如《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若不是愁思滿腹以致讓作者輾轉反側,何至於「中夜」起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夜洛城聞笛》都含一「聞」字,但一是「聞」捷報,一個「聞」思鄉曲,所以雖同有一「聞」,但是其所抒之情何止相距十萬八千里!故而,詩歌題目,很多時候就是我們理解詩歌的鑰匙之一,不可不多看幾眼,多想幾下,多問幾個為什麼。
三,關注注釋。
正因為考生——尤其是理科考生對古代詩人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高考命題時,有時候,會出現一些注釋文字,這些文字往往見於詩歌選文之後,有時甚至暗藏於考題之中。我們可千萬不能小瞧這些注釋文字,它們對我們理解詩歌往往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就是那把金鑰匙。如:2007年福建省的高考詩歌鑒賞題選的是宋朝謝枋得的《武夷山中》:「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如果沒有注釋文字,我們也許會把它當做一首個人際遇不時或羈旅鄉思或懷才不遇,而「幾生修得到梅花」極有可能與陸遊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相提並論。顯然,這些,都偏離了題旨。為什麼會導致這種現象的發生呢?答案只有一個,我們對作者不了解,對詩歌創作的背景不了解,只能按照一般的意象理解方法,作出如是結論。當我們看到命題者對原詩給出了兩個注釋(①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後隱居福建。後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後,詩人所抒發的國破家亡之恨和決心學習梅花凌寒獨開堅貞不屈的鬥爭精神,不就躍然紙上了嗎?
又如2009廣東卷是杜甫的《月》:萬里瞿唐①月,春來六上弦②。時時開暗室,故故③滿青天。爽合風襟靜,高當淚臉懸。南飛有烏鵲,夜久落江邊。
[注]①瞿唐:瞿塘峽,位於長江三峽奉節至巫山段,安史之亂後,杜甫曾困居於此。
題目(1)作者通過詠月主要抒發了怎樣的感情?如果沒有注①,我們就很難把握住作者的「因國難而顛沛流離、生活動蕩不定的凄涼傷感之情」。
故而,賞讀詩歌,離不開注釋。注釋往往能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關情況,有些注釋還能替我們解釋一些生僻難懂的詞,介紹有關典故的出處和提示用典的意思。
高考中出現的鑒賞古詩詞考題,它的注釋更具實用性。它除了幫助考生理解詩句的意思外,還往往暗示詩的內容,或意境或其寫作風格。
第二、全面解讀意象。
所謂意象,指的是作者寫入詩作的含有作者思想情感的人、事、物、景,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人象、事象、物象、景象。眾所周知,詩歌的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這裡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詩人的聰明往往就在於他能創造一個或一群新奇的「意象」,來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情感。
我們常常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大千世界,萬物紛呈,觸目所見,何止百態?但是詩歌篇幅短小,需要極為精鍊的語言。同時,目之所及,乃自然生態,非皆能言情達意者。詩作者必須披沙揀金,景與情通,方能真實準確地抒發由「此景」引發的「此情」。因此,意象類似於小說中的題材,而非日常積累的素材。
意象,是詩歌作者藉以表情達意的基本因子,讀詩需要讀者「披文入情」,這個「文」就是詩歌中的意象。讀詩,就是要從尋找、感悟、分析意象入手,進而體悟意境,整體把握詩作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意象」解讀需要讀者做到以下幾點。
一、「找」。找出一首詩作中,作者描寫了哪些意象。
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我們要賞析它,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看作者寫了哪些意象。通過尋找,我們看出,這首小曲的意象有:藤、樹、鴉,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馬,夕陽、人等,意象找到了,然後再做進一步的賞析。
再如溫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同理,我們要賞析這首詩,工作的第一步還是找意象。「征鐸、雞聲、茅店、月、板橋、霜槲、葉、山路、枳花、驛牆、鳧雁、回塘」等。
二、「聯」。找到了詩歌的意象,只是詩歌賞析的最基礎的一步,大量的工作還在後頭。最為必要的一步就是要把詩作中的意象與作者描寫它們的詞語聯繫起來。從中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說來,作者不大簡單地列舉些「象」,在寫這些「象」時,往往有相關的能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詞語與之相連。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藤」是枯藤,「樹」是老樹,「鴉」是昏鴉。這 「枯」「老」「昏」,不就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嗎?看到這些字眼,一幅荒涼凄清的景象不會歷歷如在目前嗎?再如「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我們看看老杜描寫意象的詞語;「麗」,「香」,「融」,「暖」等,美麗,溫馨,和諧,平靜。能寫出此情此景,此時作者的思想情感該如何呢?所以,僅僅找到有關意象的詞語,對理解一首詩,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些意象與與之相關的詞語聯繫起來,結合起來,進行體悟解讀。
三、「記」。從長期的創作實踐中,不少意象已經形成了比較固定的象徵意義,也就是說它們已經具有特有的文化意義,符合國人的審美情趣,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對於這些意象,要有必要的了解並記憶。應該說,這是學習古代詩歌必須掌握的基本常識。如:「柳」,親友離別;「松」,「堅韌挺拔」;「竹」,「剛正有節」;「梅」,「傲霜鬥雪」;「水仙」, 「冰清玉潔」; 「杜鵑」,悲哀悵惘; 「蓮花」,品質高潔;「梧桐」,凄涼悲傷;「杜鵑」,哀怨凄婉;「鷓鴣」,離愁別緒;「秋蟬」,悲涼凄清;「鴻雁」,羈旅思鄉;「浮雲」,遊子漂泊;「冰雪」,晶瑩高潔;「南浦」,送別之地;「長亭」,離別之所;「芭蕉」,孤獨憂愁;「猿鳴」,哀愁憂傷;諸如此類,不一而足。掌握這些物象的特殊的象徵意義,對我們閱讀理解古代詩歌有著不平常的意義,應該受到大家的重視。
四、「活」。前面說過,在無數作家的長期創作中,有些意象已然被賦予獨有的象徵意義,但是「物」是死的,人是活的。相同的物象,雖然不少已經具有特定的象徵意義,但是由於詩人情感的千差萬別,仍然會在不同的詩作中賦予他們不同的意義。因此,需要我們靈活理解,千萬不能拘泥。我們還是以具體的例子來說明吧。
同樣是詠蟬,同樣是初唐詩人,虞世南寫:「垂綏飲清露」、「居高聲自遠」。駱賓王卻說:「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兩位詩人都選取了露水和聲響兩個客觀物象,但因為當時詩人的處境不同,情感有很大的區別。虞世南身居高位,以清高風雅自許,自負才華;駱賓王無辜遭誣身陷囹圄,含冤莫白。所以在詩中的意象完全不同:一是「清露」「聲遠」;一是「露重」「響沉」。
同樣是詠梅花。
陸遊的《卜運算元·詠梅》是這樣寫的:
驛外斷橋邊,
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
只有香如故。
陸遊的《詠梅》刻畫的是一個離群索居、孤芳自賞、性格孤傲、堅貞自守的封建士大夫形象。這與作者的有志不得展有才無以用的身世經歷有著必然的聯繫。
我們再看看一代偉人毛澤東的《卜運算元·詠梅》:
(讀陸遊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9d6f5c0100gn6s.html) - 古代詩歌鑒賞基本技法淺談(二)_盧曰信_新浪博客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
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
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
她在叢中笑。
這裡反映的是共產黨人鐵骨錚錚、無私無欲、鬥爭在前,享受在後的崇高美德和奉獻精神,這恰與共產黨領袖的身份氣質相適應。
南朝宋人陸凱在《贈范曄》詩中,以梅花作為傳達友情的信物,別具一格:「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再如下面幾首詠梅詩作,也是詩人各有所託而意義各異的典型。
早梅·唐·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台。
雜詩·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雜詠·梅·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推薦閱讀:
※詩仙遇到盧中南楷書:如沐春風,如飲瓊漿
※一道很基礎的詩詞鑒賞題,認真做,有收穫!
※第十二講 古詩詞鑒賞專題
※鄭鐵峰談「和詩」
TAG:詩詞 | 古代 | 鑒賞 | 詩詞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