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鑰 禪修的要領(一)
05-29
禪鑰 聖嚴法師著
禪修的要領(一)
一、禪修基本方法 (禪七第一天晨坐開示)今天,是禪七的第一天早上。 有些人昨天晚上沒有睡好,是因為周圍環境生疏;還是因為靠近馬路邊聲音嘈雜;或者是室友打鼾;再不然就是沒有睡意。無論什麼原因,第一個晚上睡不好,都是正常的。但是也不必擔心,今天白天不會有多大影響,今天晚上一定能睡著的。 禪修者,最重要的是方法。 禪修的方法,有五個基本項目:1.調睡眠,2.調飲食,3.調身,4.調呼吸,5.調心。這五項,是有連帶關係的,如果其中有一項做得不好,禪修就不容易上軌道。睡眠的先決條件,是把頭腦放鬆、全身肌肉放鬆、神經放鬆,才會睡得香甜安穩。其次,在禪修過程中,飲食七八分飽,不可吃容易發火、起瞋、生淫慾的食物。至於調身、調息、調心,這三項是同時並行的。如果能把心調好,身體、呼吸就不會有問題;如果身體舒暢健康,也會平穩輕鬆;如果呼吸緩慢穩定,身心也會跟著調柔。 我們這裡使用的方法,有數息、念佛、參話頭、默照禪等。方法能使心念安定、集中、統一、放下萬緣。但是,要用輕鬆、綿密而又不能著急的態度來用方法。遇到好的情況,不必貪戀;遇到壞的情況,也不必討厭;這叫作平常心。
一次次的用方法,丟了方法,發覺時馬上再回到方法。不要對失敗覺得失望,更要緊的是把身心放鬆,好好用功。 二、接受禪修訓練 (第一天早齋開示) 諸位是來修行的,修行的本身就是一種修煉。實際上,以現在的名詞來說,叫作訓練。訓練我們的身、口、意三種行為,變得更安靜、很清淨。在接受訓練的同時,當然,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因為,從煩惱的凡夫,變成一個身口意三業清淨、寧靜、有智慧、有慈悲的人,當然不是很容易的事。 禪七中,你們要試著接受這個環境,不要用懷疑的、抗拒的心態,來看修行的過程和方式。這樣,才會很快的進入修行的狀態中。否則,禪七對你來講,只是增加煩惱,浪費時間。
在我主持的每一次禪七,只有規則和時間是相同的,其餘的情況,幾乎每次都不太一樣。因為,每一次參加的人員不相同,成員的心態和程度都不相同,因此我講的開示內容,也不會完全相同,所以這是活的禪七。 禪七期間,我們的要求很嚴格,但是,並不可怕。諸位在還沒有熟悉規則之前,請不要害怕、不要緊張。 第一次來的,不要認為你是個生手而緊張害怕;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不用緊張。已打過幾十次禪七的老參,雖然已經很熟悉禪堂的規則,可是,請不要倚老賣老,還是要保持第一次參加禪七的新鮮感,還要不斷地提起初發心,來努力用功。諸位要有心理準備,禪七的前兩三天,身心有些不舒服的反應,是意料中的事,這是禪修過程的現象,不能說失敗。 師父在小參時的責任,只在解答方法上、身心上的問題。請不要問經教義理及禪宗歷史典故等跟目前禪修無關的問題。師父也不想知道你的歷史背景,請不要主動告訴我你過去的禪修經驗,我並不想知道。也請不要問師父修行開悟的經驗;這是我的事,跟你的修行沒有關係。 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不要東看西看;眼睛只有在做事、走路、待人接物的時候使用,「看」看你正在做的什麼,面對什麼。修行時,要不視亦不見,否則,徒然浪費時間,也增加妄念。眼睛,要向內看,用「心」眼來看你自己的內心在做什麼,是什麼?能夠如此,妄念、煩惱就會越來越少。
禪修者,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修行的時間;每一個地方都是修行的所在,不只是在禪堂打坐。如果,能將禪七的修行,帶到諸位的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注意到自己的心理活動,清楚知道那是妄念那是正念,那就是修心。 三、珍惜禪七因緣 (第二天晨坐開示) 水向下流時,不需要任何壓力,但是,如果要使水往上流,就要加壓力。修行,好比逆流而上。 諸位來接受訓練,主動地願意接受這樣的改變,是件不容易的事。因此,在接受不斷折磨的同時,要抱著不是討厭、不是痛苦的心態;而要感覺到,這是一份幸運、一份福報。
諸位想一想,我們的一生之中,能有多少時間來作這樣的精進修行?利用有用的身體聽到有用的佛法,而且,正在用佛法訓練我們。 今天全世界有五十多億人口,聽聞佛法的不多,知道佛教的人很少,來參加禪修訓練的人更少。我聖嚴,不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老師,但是,要找到像我這樣的老師,來指導禪的修行,在今天這世界上也沒有幾位。東初禪寺的場地有限,設備、環境都不夠好,然而,在今日的北美地區,能夠如此提供禪七精進修行的道場並不多。所以,諸位都是少數裡的少數,能有聞法、修法的因緣,實在應該感到很幸運。因此,在未來的一週之中,不論是苦、是樂,都要以欣賞、享受的心情來接受它。 眾生之中,只有具備人的身體,才能夠修成佛道。我們的身體,雖然只是個臭皮囊,還是需要用它來修行,那麼,色身即是最好的修行工具。請諸位專心的用功,只管將身體交給蒲團,把心念交給方法。 禪修期間,就像進入一場戰爭,諸位是戰場上勇猛的戰士,但是,最優秀的戰士,一定能夠沈住氣,不慌、不亂,保持頭腦的平靜、清晰,儲蓄實力則一定能夠打贏這場戰爭。 四、現在最重要
(第三天晨坐開示) 有人把禪修形容作跟自己約會。開始的時候,是有這麼一點味道在裡面。但是,以佛法的觀點來看,禪修的目的是要達到無我、無相的境域,當然也就無所謂跟自我約會不約會了。 日本禪師鈴木俊隆寫過一本英文書,書名叫作ZenMind,Beginners"Mind《禪心初心》。意思是說,禪的心,就是初發心。所謂初發心,就是從自我開始,不斷的跟自己在一起,跟自己約會。然後,要放下自我,這才是最後的目標。 我,是不實在的,因為一般人的心,都不是跟自己在一起,而是跟自己以外的東西在一起。譬如現在的環境、過去的回憶、未來的想像。所以類似「依草附木」的遊魂,沒有自己固定的身體,它們飄蕩不定;孤魂野鬼,依靠草木為身、為家、為自己;但是,那不是無我,而是沒有辦法安定下來做自己的主人。 禪修者,不要管過去、未來、以及所有一切的好壞,最好只管你自己的現在。簡單地說,就是「生活在現在」、「開始在現在」、「佛就在現在」。最後,連「現在」也要放下,才是真的悟境現前。
現在,是有活力的,有力量的;不是呆板的,死氣沈沈的。 現在的每一個念頭,都是新鮮而有趣味的,都是新的開始,沒有需要後悔的事,沒有值得自負的事。 如果,能感受到自己時時都是在開始,就不會有時間去妄想,或者是昏沈。因為,人如果離開了現在的立足點,即使活著,已沒有立場,也是一個沒有自主能力的人。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位祖師說過:「夜夜抱佛眠,朝朝共佛起。」每天晚上抱著佛睡覺,每天早上又跟佛一齊起來、一同生活。這個佛是誰呢?是我們自心的佛。不過,只有悟後的人體驗到,未悟的迷人,卻只見妄念煩惱不見清淨的佛。 諸位一定有很多的妄想。在身體沒有負擔時,心向過去看,念頭隨環境轉;身體有不舒服時,心念老是想這兒痛,那裡不自在。請你們把身體放下,把當前的環境放下,譬如像鄰座的人在動、馬路上有聲音、空氣不好、天氣太熱等的念頭,通通放下。如果,能夠活在現在,只體會當下一念的話,就不會產生這些妄想了。
要讓你的每一個念頭,都是正在開始用方法。身體的問題不管它;環境的問題不管它;過去、未來的事情不管它;接下去能否用得上力,會不會發生什麼問題,通通不要管它。只要能夠不斷地將身心放鬆、頭腦放鬆,然後,只管一次又一次地開始用方法,如果發覺有妄念,再三再四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方法,就是得力,就是進步。 每一次回到方法,都是另一次新的開始,都有一種新鮮的感覺;要以享受和欣賞的心情,來滿心歡喜地活在現在。 五、共通的禪修問題解答 (第三天早齋開示) 今天上午,為諸位作個別談話,我們稱為小參。
小參時,只可問現在有關你所用方法上的困難,不問公案故事、佛學理論,以免浪費時間。為了避免大家都是問一些大同小異的尋常問題,我先向諸位來說明,如何解決這些共同的困難。 (一)身體上的痛 腿痛時,能接受就繼續接受下去,不能接受時,放腿或者換姿勢。背痛,是因為不習慣的關係,這時候,可以稍微彎腰,等恢復不痛時候,再把腰挺起。但是,彎腰時,不能低著頭,那容易昏沈。除了頭痛、心痛,或者受過傷的骨骼痛,請你告訴我;其他的一切疼痛,都是正常的反應。 (二)胸部悶塞時,當放鬆小腹 不要控制呼吸,使小腹自然的起伏。胸部悶,多半是因為小腹緊張,或者因為控制呼吸。不要管呼吸的深、淺、長、短,只要注意呼吸從鼻孔出入的感覺。 不論是數數、念佛、參話頭,都要把注意力有心無心地放在數目、佛號、話頭上,而不要用呼吸來配合它們。 (三)當頭脹、頭熱、頭暈時,可能有兩個原因 第一是用頭腦在想;想公案、想數目。所以,不要用頭腦去想。而是只要知道自己是在參話頭、數數目就好。第二是因為氣往上湧,重心點放在頭部,所以會頭脹、頭暈、頭熱、頭痛。這時候,應把全身的重量感移到下盤。所謂的下盤是1.小腹,2.臀部和墊子之間,3.腳掌心。在平時,只要注意小腹;若感覺到小腹有一點熱、氣脹、氣動時,便把重心感移放到臀部和墊子之間;感覺頭脹、胸悶時,則把注意點放在腳掌心。 (四)背部 從尾椎骨往上到背部、頸部、頭部時,都可能有氣動的反應,或者有脹的感覺發生。這種情形,甚至會升到頭頂。這時候,有四種方法可用: 頭及下巴往上抬。 舌頭頂著上顎,嘴巴閉起。 把注意力放在尾椎骨上。 最嚴重時,注意你的命門。 但是,第四項的命門穴要少用,實在無法忍受時才用。 (五)昏沉 昏沉的原因有三點: 疲倦,因在打坐之前消耗體能太多,或者在打坐時不知道用功的方法,所以會緊張,自然就容易疲倦。 氧氣不足,很可能因為坐的姿勢不正確。頭低著、背彎著,呼吸很淺,頭腦便會缺氣。 心很散亂,胡思亂想太多,自然容易昏沉。 昏沉可用五法對治: 太疲倦時,應先休息。 兩手合掌長跪用功。 請求打香板。 兩眼睜大,至出眼淚後,昏沉自消。 挺腰豎頸收下顎。 (六)散亂 打坐不散亂是很難得的,心猿意馬,豈得不散亂?正在用方法時,發覺妄念,便回到方法,用方法的心,是正念,時時不離用方法的正念,當然好,如果散亂太多,不要難過懊惱,輕鬆地回到方法就好,如果根本提不起正念,你就暫時注意妄念,究竟在想些什麼,而不要隨著妄念去想。 諸位在坐姿上面,不一定要雙盤或者單盤。以坐得舒適、持久的姿勢是最好的。同時,只用一個方法,而且不斷的要修正它、揣摩它,但不要經常變更使用各種不同的方法。 最後,請諸位放鬆身心,不怕失敗、不求成功,只管把身體交給蒲團,把心交給方法。能夠不斷的把方法用得非常分明,就是正在欣賞和享受你的現在。 六、參話頭.只管打坐 (第三天晚坐開示) 今天晚上,介紹「參話頭」及「只管打坐」這兩種用功的方法: (一)參話頭 什麼是話頭?譬如說,念佛的人,問念佛的是誰?數息的人也可以問,數呼吸的是誰?甚至,就像爬山爬到最高點時,再往上去,什麼也沒有,大家稱它為太空;但在人間的萬事萬物,也僅暫時有而實際是空,我們叫它作無,那個「無」,究竟是什麼? 參話頭,又可以叫作參禪。它是無法用自己的知識給予答案,不可從書本中去尋找答案,更不可能用自己的想像、猜測,來自作聰明給它答案。 問問題時,如果是有答案,或者是自己給自己的答案,再就是它自己跑出來的答案,都要拒絕它,那不是你所要得到的東西。一直要等到驚天動地,天地粉碎,自我瓦解的時候,才來問師父,你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否則的話,一直要參,抱著一句話頭,一直參下去。 參的時候,是把那個意思貼在那個話頭上,進入那個話頭的疑情裡邊,而不是用手或者用心來抓它。因為,那不是一樣東西,不是能夠抓得住的。想抓住它,是非常的困難,而且,也無從抓起,越想抓它,則離你越遠。 (二)只管打坐 只管打坐,就是不用任何方法,只是管著你正在打坐。但是,管著打坐,就有五個層次: 管著身體的姿勢,而且,知道坐的姿勢和坐的感覺。 身體已經沒有感覺,只是念頭在看著你打坐。但是,念頭裡已經沒有其他的雜念出現。 對周圍的環境清清楚楚,不論是聽到或者是看到,清楚得就像一面鏡子,鏡子本身是不動的,但是,可以反映出所有的形象。 心中沒有任何雜念,雖然看到、聽到。但是,等於沒有看到、沒有聽到。心不會因為環境在動而受到任何影響。 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在平常生活中待人接物,廣度眾生,心中則既不存我想也不存眾生想。 可見,參話頭,可在靜中參,也可在動中參。只管打坐的默照禪,初用功時應打坐,工夫成熟時,動中不離靜,靜中不妨動。這兩種方法,均可算是即慧即定、即定即慧的大乘禪法。 因此要知道,「定」又可以分為二類: 凡夫的四禪八定的定,及二乘的九次第定,入了定之後,只是在定中,而不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了。 大乘佛教禪宗所講的定,是定、慧不二,是即定即慧的定;如《六祖壇經》所說:「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所以說,參話頭和只管打坐的結果是相同的。參話頭參到最後,是把煩惱全部爆炸掉,炸得粉碎。而只管打坐是心中所有的東西越來越少;就像用水洗肥皂一樣,肥皂越洗越少,到最後肥皂就沒有了。 禪修,就是去煩惱而得智慧。當煩惱越來越少的時候,自我中心也越來越少。自我中心,就是自私的我、煩惱的我。智慧越增長,相對的,慈悲心自然就會越廣大。 今天講的這兩個方法,對諸位是非常有用的。即使打完禪七後,諸位不再來了,也是值得的。不過,當你自己認為已經開悟時,不要忘了,要來告訴師父,讓我看一看,你是不是真的開悟了。因為,你以為開悟了,可能根本沒有開悟,這樣就會誤己誤人,你會以盲引盲。但是也有開了悟而自己不知道的,在佛世曾有阿羅漢不知已證阿羅漢的例子。 在日本,也曾有位快要六十歲的在家居士,跟老師在一起時並沒有開悟,回家繼續修行。過了很多年再去見他的老師,老師在跟他談話時,發覺他跟過去不一樣,於是,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說:「沒有什麼啊!只是天天打坐而已!」這時候,老師證明他已經開悟了;而這位居士根本不知道他自己開悟了。 七、正確的禪修方法及其觀念 (第四天晨坐開示) 禪修者,要有正確的方法和正確的觀念,方法和觀念配合起來,才能修成正確的佛道。否則,方法不對,會產生身體上的障礙;觀念不正確,很可能產生心理上的偏差。 所謂方法,就是從講解規矩到生活的運作、起居的方式,隨息、數息、念佛、禮佛,一直到參話頭或只管打坐;這裡面也包括了作運動、吃飯、走路、睡覺等。但是,在講方法的過程中,也附帶著講觀念,禪修的基本的觀念,就是因果、因緣,苦、空、無常、無我。 修行的目的固然重要,過程更重要。禪的修行,如果觀念不正確,就會把目的當作追求的對象。事實上,正確的觀念是以禪修的過程為目標,才是最妥貼的。 最近加州正在舉行世界盃足球賽,有的時候,一場球賽踢下來,雙方都沒有踢進一球。但是,踢得非常精彩、非常激烈。踢球的目的,當然是進球。但是,不是輕易就能踢進球門的;要看球員的體能、技術、訓練程度、戰略戰術的運用、臨場指揮以及球員之間的應變與默契,還得加上運氣,這都是進球的因素。光是把球踢進門,是毫無意義的,而是要在經過了激烈的爭奪和拚搏後,才能把球踢進去,前面的這個過程,才是最重要的事。 近代中國有位不懂打球的將軍韓復榘,有一天看到學生們在打球,覺得這麼多人搶一個球,他們太可憐了,乾脆每一個人都發一個球,好讓學生們玩個夠。結果,當學生們每人都有了一個球時,球賽的熱鬧場面也無法繼續下去了。 所以,我們要重視過程,不要重視目的;要重視因的培育,不要光重視果在那裡。 為了重視修行的過程,就得珍惜現在當下的時間,及時用心及時使用修行的方法;珍惜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心與方法合一,心與身體合一。如果,諸位在禪七期間,沒有養成這樣的觀念、習慣,等到離開了禪七的修行道場後,就更不會知道時間無價生命可貴了。 許多人,對過去不是後悔就是驕傲。對未來也是做著白日夢,真正能夠把全部的生命投注在「現在」的不多。我們在一生之中,實在沒有多少時間,許多人都把時間浪費掉了,這是非常可悲、可惜的事。 對過去的檢討,不是驕傲也不是後悔,而是慚愧心和懺悔心。就是,做得不夠,要慚愧;做錯了,要懺悔。對未來的計畫,要有方向感,那就是發願,不是作夢,是承先啟後、腳踏實地往前走。如果只是流連過去、憧憬未來,而現在不能及時努力,這是不切實際的。 八、一種方法用到熟透 (第四天早齋開示) 同一個觀念,我會反覆的講解,讓諸位有深刻的印象。內容記不住沒有關係,要緊的是,幾個主題要記牢。 放鬆身心、不求成功、不怕失敗,不要輕易把自己用的方法換掉;揣摩著,修正方法、改進方法。 譬如說:數息、念佛、數數,已經到了沒有數目可數,心中也非常地清楚、穩定;這時候,妄念很少,不會昏沉、打瞌睡。如果進一步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諸位就可以換成參話頭或者只管打坐這兩種方法。 數息的最初是隨息,即是隨鼻息及隨腹息;數息的深處也是隨息,不只是用鼻孔呼吸,而是感覺到,身體的每一個部位、每一條經絡,乃至每一個毛孔、每一個細胞都在呼吸。再進一步時,把身體放下、念頭放下,停留在非常光明、清淨、安定的狀態。 所以,任何一種方法,都可以用得非常地好。用數息、念佛、數數等方法,用得熟透時,不一定需要換方法。但是,在心非常穩定,念頭清清楚楚時,也可以直接換參話頭或者只管打坐的方法。 祖師們經常鼓勵我們,要抱著同一句話頭,參到成佛為止,那句話頭便是你的「本參」。也就是說,工夫有深有淺,悟境有大有小。不管是否已經開悟,都需要抱定一句話頭,一直用下去。這和現在日本的禪師們,在一年之中,或者在一個禪七之中,可以換好幾十個公案的觀念和作法不太一樣。在中國也有人這麼說,《景德傳燈錄》有一千七百種公案,只要把公案參得滾瓜爛熟、對答如流,就可以了。若真的參透了,倒是好事,如果只是背故事、套公式,就和生死大事、明心見性的事都沒有什麼關係。 九、身心合一、內外成片 (第四天午齋開示) 諸位要經常練習著,如何使身心合一?如何使內外成片? (一)身心合一 就是對自己身體的每一個動作及其感覺,都能清清楚楚。身心合一不僅僅在禪七修行時要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更是非常的需要。否則,心念跟身體的動作不在一起,就會變得口是心非,常常說錯話、做錯事。眼睛看的、耳朵聽的,結果都不是你自以為所看到的、所聽到的那樣了,甚至連你口中說的也不是你心中所想的! (二)內外成片 就是身體的一舉一動,環境的一事一物,心裡都很清楚。但是,心裡根本沒有要做的事,也沒有想說的話;身體的行動和語言的行為,都是因了恰當地適應情況而作的自然反映。這不是一般人所謂的直覺的反應,乃是發自內在慧心的觀照所起的功能,是來自禪修的觀慧。既不以自我中心來執著身心世界,也不以自我中心來裁判身心世界;既能乾脆輕鬆地放下身心世界,而能隨時靈活使身心適應世界。身心與世界,內在與外在,自在超越,不一不二,可以名為工夫成片。這是悟後的境界,也是禪修者的方向所在。 一○、禪修的四項基本條件 (第五天晨坐開示) 禪的修行,除了要有正確的方法及觀念之外,還須有四項基本的條件。 (一)大信心 有了信心,就會把修行當成是自己的第一個生命、第一樁大事業。而修行,是跟自己的生活結合在一起,就像每天要吃飯、睡覺、上廁所一樣的自然。如果沒有信心,常常是進進出出、浮浮t沉沉;修行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根本無法確定,是需要修行,還是不需要修行。 信心有三等:1.仰信,2.解信,3.證信。以證信最踏實。 如何建立證信呢?1.聽聞佛法,2.如法修行,3.如實證悟。 (二)大願心 從時間向未來看,是無盡的;只要時間存在,自己的修行是永遠要做,永無止盡的。從空間上看,是無限的;沒有一定的範圍,既有無量的眾生,就是無量的福田。願意永無休息地幫助自己也幫助眾生,這就叫發大願心了。 我這兒有二句話,請諸位記起來:「生命無常,我願無窮;眾生有盡,我願無窮。」就是說,一生一世的生命是很短暫的,但是,我們修行的悲願是無盡無限的。 因為我們自己從佛法的修行,得到了實際的利益,解決了很多的困惱,所以也發願要用佛法救助無邊的眾生,這就叫作發大菩提心。 (三)大慚愧心 許多人,不太瞭解自己,幾乎不是驕傲就是後悔。其實,我們應該對自己的言行,非常地清楚、負責。知道自己的缺點,是慚愧心,就是知道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與自己所有相關的人;既知道對不起,就是承認錯誤,自然也沒有怨恨了。因此,唯有慚愧心,才能不驕慢,也能不悔恨。 (四)大決心 決心本身就是不斷的努力,不論是遇到什麼困難挫折,都會繼續朝著既定的方向努力。大決心也是大奮志和大毅力,修行過程中,在身心和環境方面,常有逆境出現,所以要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大決心來勇往直前。 如果是參話頭的人,應該加上第五項的「大疑情」,因為是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一一、處理好壞兩種情況 (第五天早齋開示) 打坐時,會有兩種情況發生。 第一種情況,是越坐越好、越穩、越安定;時間坐得越長,越有味道。第二種情況,是已經坐了五天,工夫用得始終不穩,時好時差,很不安定,心浮氣躁,度日如年。這兩種情況,我都要向你們建議如何處理。 第一種人,不要以為只剩二天了,情況很好,就趕快使出更多的力量,希望得到更好的成績,那就麻煩了。應該不為成果,但為修行,並且用綿綿密密、輕輕鬆鬆、細水長流的心態,來平安地打完七天的禪七。 第二種人,由於體質的關係,或者是近來身心狀況不太健康的關係,使你覺得很累、很不舒服、很不耐煩。但是不要急、不要慌,可以用拜佛的方法;注意你拜的動作,慢慢拜下,緩緩起立。或者就到我們的後院去慢步經行;一邊注意你腳步的每一個動作及其感覺,一邊呼吸屋外的新鮮空氣,散步散心,調息調心。如果,還是很累,怎麼做都不舒服,就去痛快地睡了一覺再來打坐。不論是用以上的任何一種方式來調整你的身心都可以的,不要覺得不好意思,這也就是修行。 一二、最後一天的一念萬年 (第六天晨坐開示) 今天,是完整的最後一天。明天做完早課,禪七就結束了。 請諸位以輕鬆的、愉快的心情,盡情地來享受剩下的最後一天。 我出生時家境很窮,父母不斷地教導我們兄弟,要把一個錢當十個錢用,或者一個錢當一百個錢用,而且,是有計畫的用錢、謹慎地用錢。這個道理,也可以用在打禪七的態度上。 雖然只剩一天了,如果知道珍惜時間,就會充分地使用它,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麼有用。這一天之內,可以完成多生的修行工作,完成多劫的修行過程。三祖僧燦大師的〈信心銘〉說「一念萬年」,何況還有一天的時間。 昨天跟果稠師小參時談起,我說:「師父知道你們很忙,很辛苦嘛!但是,師父比你們更忙。師父的各項工作所需要的時間及分量,都比你們要多要重。」 果稠師說:「是呀!我看師父比我們更忙,自己感到有點氣餒!」 我說:「只要學習就可以了,學習著如何運用時間來工作、修行和休息;學習著放鬆身心;學習著不做白日夢;學習著不碰那些毫無意義及茫無頭緒的事。工作做一樣就是一樣,往往能在慢動作中趕出快速度來。這樣,你的時間會非常的充裕,身心也會輕鬆自在,不致於忙得透不過氣來。」 一三、感恩與迴向 一星期來,講了幾個觀念。第一是方法,第二是現在要用方法,第三是用方法時要有正確的觀念,第四是禪修的四個基本條件。今天,再增加感恩心及迴向心的二個基本條件: (一)感恩心 就是對我們所擁有的要感激;不管是自己的身體,和身體相關的環境,從小到現在所學習到的知識,得到許多人的照顧等。 如果,沒有感恩的心,就會驕傲地認為,這一切都是由於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奉獻而得來的。 諸位在修行之後,有了謙虛的心,就能體會到其他的人也在奉獻。也許,這些人根本沒有想到是在奉獻,但是,從他們那裡,使我們得到了利益,學到了經驗。 從佛法及禪修者的立場而言,感恩不僅僅是對自己的長輩、上級的提攜和關懷,對自己的平輩,甚至於晚輩的相助與照顧,也都要感恩。乃至於對所有的一切眾生,都抱著感恩的心;能有這種感恩心時,就會感覺到,自己實在太有福氣、太幸運了。 人的本身,就是生活在一種困難的情況下。處處有困境、事事有障礙;但是,也處處能夠通過及避過這些困境及障礙。克服困難,能使我們學到成長的經驗;因此,不論是幫助或者是阻撓自己成長的人,都要對他們感激、感恩。能夠這樣設想的話,這個世界,實在是太美好了。 (二)迴向心 迴向是迴己向他,就是把自己所得到的,自己所擁有的,分享給他人。當自己獲得利益時,也願每一個眾生都能得到那麼多的利益。這有二種情況:第一是把我們所有有形的財物,分給人家;第二是我們已經修行的無形的功德分給他人。這跟菩提心和大願心是有相當的關係。 有了迴向的心,就是慈悲心出現,這時候,心量自然廣大,人品自然提昇,菩薩道就是這樣修成的。 一四、苦.空.無常.無我 (第六天早齋開示) 佛法的修行,特別重視正確的觀念和安全的方法。 觀念,是指導修行的原則;方法,是指導修行的技巧。前者是理論的,後者是實踐的。兩者如鳥之二翼,缺一不能飛行。兩者相較,正確的觀念尤其重要,所以古來的禪宗祖師也主張:「貴見地,不貴踐履。」如果修行的方法錯誤,最多是身體產生病痛,要是知見錯誤,就要求昇反墮,落入魔道,長劫沉淪了。 修行佛法的重要而又是最基本的觀念,就是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 「苦」:苦不是痛。痛是身體的感受,痛不一定苦;而苦可能會痛,因為,苦是心理的折磨,心理有折磨、有煩惱時,身體就不會很健康。苦是人生的過程,不管是否有錢、有勢力、有地位,同樣都會有種種的苦;像精神上受到壓力、環境上受到挫折、社會關係的種種不如意,這都是苦。除此之外,最明顯的,人生的過程,就是生、老、病、死的四種苦。不過,苦是由於造業而來,造業是因,苦報是結果;造業是由於愚癡無智慧,故對人我是非放不下,得失利害捨不得,所以不斷地造業,又不斷地受苦。修行佛法的目的,便是用佛的智慧,化解愚癡的執著,同時用禪修等方法,完成離苦的功能。 「空」:空就是「無常」,因為我們所擁有的身心世界,都只是因緣生因緣滅,都只是暫有、假有、幻有,不能永遠的保持,也不是任何人自己能夠掌控。因是無常,所以一切現象的真相即是空,若能知空證空,便得解脫。 「無常」:無常是指心理現象、生理現象、社會現象及物理現象的生滅變化,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恆不變的,從負面看是壞滅,從正面看是新生。 「無我」:無我就是沒有不變的我。從因到果是在變,有因有緣也會變。「我」的存在,無不出於因果的持續關係及因緣的聚散關係。例如我們的身心、我們的世界,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構成我的執著,其實,這些東西都是無常的,所以,「我」也是暫時的、假的。既沒有個真正的我,便是以無我為我了。若能實證無我,便得解脫自由,便是明心見性,開悟成佛。 一五、三皈五戒 (禪七圓滿日開示) 禪七結束前將舉行二個儀式,第一是受三皈五戒,第二是感恩迴向。 首先,向諸位說明三皈五戒的意義及其重要性。 三皈,就是佛、法、僧三寶。佛,是人格的究竟完美者;法,是佛所說的成佛的方法和道理;僧,是傳持佛法的出家團體。這就是整體的佛教。我們已用佛法來修行,就必須皈依佛法僧三寶。我們願意接受三寶、依靠三寶,同時也用三寶來幫眾生。 五戒的作用,是在保護我們的修行生活。使日常生活處在清淨、安樂、健康、安全的狀態下。五戒的內容是: 不殺生。主要是不殺人。 不偷盜。不可不與而取,不應該取得非分之財及非分之物。 不邪淫。不與已婚夫婦配偶以外的男女發生超友誼關係。 不妄語。不說謊、不說無聊的淫言雜話、不說挑撥離間的是非話、不罵人。 不飲酒。佛法是講智慧的,但是,酒能使我們喪失理性,可能因為喝酒而違反前面的四條戒。 至於感恩迴向,其文字內容在此不錄了。 (一九九四年六月二十六日至七月一日東初禪寺六十五期禪七開示,姚世莊居士錄音整理,聖嚴法師修訂成稿於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一日的紐約東初禪寺)
推薦閱讀:
※清邁| 烏蒙寺三日閉關禪修
※原創|禪修一個月的總結(二)
※【佛緣】我被禪修「害」慘了——10天「世外桃源」古洞禪修的日子
※中國心理諮詢行業現狀分析和未來前景
※想學會「中醫」?沒那麼簡單
TAG:禪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