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儀規講義及學佛問答》一五台山比丘果戒1

師父講解正文: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三遍)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遍)

《五戒儀規》一共是十二個內容:

第一   請師

第二   禮佛

第三   求受凈戒

第四   開導

第五   請聖

第六   懺悔

第七   問遮難

第八   受三皈

第九   宣戒相

第十   發願

第十一 勸囑

第十二 迴向

 

第一部分:請師

求戒者。齊集大殿。對面立。鳴引磬。接鐘鼓。轉向上。頂禮三拜。

一問訊。再對面立。引禮師引為首者。迎請和尚。和尚受請出堂。

第二部分:禮佛

三皈納體。五戒培基。浣滌遮障法憑師。心凈受堪宜。仗佛弘慈。信香拜禱祈 

 「三皈」指的是三皈戒體,「納體」二字說的是攝受為佛法的種性。這個「納」是攝受的意思,把它納入、攝受,這個「體」說的是種性。那麼守好三皈戒之後,這種性就是佛的種性,所以叫做「三皈納體」

人的根基不同,佛法裡面一共判了五種種性,從低到高分別是凡夫種性、外道種性、二乘種性、菩薩種性、佛種性。這五個種性裡面凡夫和外道不算如來種性,二乘以上為佛的種性。

給大家講一講種性。比如狐狸和老虎,這就是兩個種性,老虎它即使死了,你把老虎的骨頭扔到狐狸和狼的面前,狼和狐狸一聞到老虎骨頭的氣味它就要害怕。

雲居山有個老和尚講過一個故事,說有個居士是在安全局上班,他訓練了一種警犬是從德國進口的黑背,雖然那個警犬在抓罪犯的時候中了槍,但它還是把罪犯給逮住了,就是說這種警犬是很勇敢的。這個安全局的居士就在老和尚面前標榜他的警犬,老和尚說那你帶過來咱們看看。這個居士就把狗帶到老和尚面前,老和尚拿他的拐杖頭往前面一伸,警犬就走上前去嗅,一聞拐杖頭轉身就跑了,然後跳到警車上渾身發抖,怎麼叫都不下車。這個居士不知道什麼原因,以為是老和尚有什麼神通或者功夫把他的狗給弄住了。老和尚說,我沒什麼神通,只是拐杖頭上鑲了一塊虎骨而已,這個就是種性的差別,就這麼厲害!

也就是說剛生下來的老虎崽子乃至它死了以後的一塊老虎骨頭,它的種性是獸中之王的種性。那麼狗啊狐狸啊,它就是千年萬年,種性也只是狐狸和狗的種性,所以這五種種性的差別是很大的。

再講一下凡夫和外道種性的差別。你們以前聽過那個氣功,一切氣功師都是外道種性,一般老百姓就是凡夫的種性,你的種性只要是凡夫就永遠低於外道種性。你看氣功昌盛的那段時間裡,社會上有多少高級知識分子、多少上層人物都拜在氣功大師們的腳下,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那些氣功師雖然有的只是小學文化程度,但他的種性是外道的種性,高級教授、高級知識分子你即使社會地位再高,再飽讀詩書,但你是凡夫的種性,你再厲害也超越不了外道種性的坎!

也就是說只要是凡夫你永遠比外道低一個種性,那麼反過來說,只要是二乘(聲聞、緣覺、羅漢),他雖然是小乘,但他是佛子的種性,那麼再厲害的外道遇到佛子種性,就和狐狸見了老虎一樣。

有了三皈的戒體,你們就已經被攝受為佛子的種性,遠超凡夫和外道。沒有三皈的戒體你們還是凡夫,徹底的凡夫!當然,這裡的關鍵之處是必須要有三皈的戒體。有些人膽子非常大,三皈戒體都沒學好,就開始去學習一些外道學術的東西,他說研究外道的目的是要把外道的東西駁倒,你錯了!你是凡夫,你永遠也駁不倒外道的東西,因為人家的種性就比你凡夫高一層。那麼你只有保住自己佛子的種性之後,進入有學聲聞,也就是說,我們是有學凡夫,這時候我們是以佛的三藏十二部的聖言量來辨別一切凡夫外道的學術理論,從而可以鑒別也可以破了它,如果你連三皈戒體都沒有,也就是說有學聲聞的基本智慧都沒有,你永遠也識別不出外道的種性,人家永遠要比凡夫高一個等級,你怎麼破外道的東西?就是這麼個道理!

「五戒培基」里的「五戒」就是我們今天要講得三皈五戒。為什麼叫做「培基」「培」是栽培的意思,也是因地修的意思。「基」指的是基礎,也就是說五戒是我們栽培的基礎。栽培什麼的基礎呢?是栽培圓滿人身的基礎。三皈是佛法的基礎,五戒是圓滿人身的基礎。因為在六道裡面,天修羅、人、諸天、畜生、惡鬼和地獄,唯有人記憶力最強,精進心最勇猛,苦樂參半容易醒悟,容易覺悟,所以佛示現在人道成佛,人道的眾生最好度化。也就是說一旦得人身的時候,這是最好度化的時候。

佛沒有在天道示現成佛,因為諸天福報太大,他們接受不了佛法的教化,所謂富貴修道難!諸天福報很大,他不修行,所以佛沒有在天道示現成佛。佛也沒有在地獄惡鬼道成佛,沒有在畜生道成佛,原因是畜生道眾生太愚痴,惡鬼道的眾生懵懂,修羅道的眾生好鬥,有這些煩惱障礙,所以它們不能接受佛法的教化。而人道的眾生反應力最強,記憶力也最強、最勇猛,而且人間苦樂參半,有苦有樂,容易覺悟,所以要接受佛法的教化必須先得到圓滿的人身,這叫做「五戒培基」

因此我們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這裡大家要明白一點,佛法主要度化的是活人而不是死人。民間和社會上的人們對這點有誤解,認為佛法是度死人的,有人死了就請和尚念經超度,錯了!佛法主要度化的是活人而不是死人,如果這個人活的時候都不恭敬三寶,不知道修三皈五戒,你說死了念念經就能超度他,那是很難很難的!所以要記住佛法主要度化的是活人而不是死人。活的時候人身圓滿,時間和精力都比較充沛,如果不修學佛法,死了之後請幾個會念經的人超度,難!

得到圓滿的人身的時候才有條件才有可能接受佛法的教化,只是說才有這種可能性,並不是說得到人身的人都能受到佛法的教化,這是不可能的!只有其中很少的一部分,累生累世有著善根和福德的人才能和佛法有緣,而且接觸了佛法之後,能得到佛教正法教化的人更少!

現在社會上信仰佛教的人到處都是,到處都是拿著皈依本子的,難道那些都是佛教的弟子嗎?不一定!「從來佛門無多子」,這句話你們要記住!你們不要認為街道路邊、電腦網路到處都是佛法,不可能的!

就拿現在來說吧,到處都有寺廟,到處都有佛像,說這是佛像,那是寺廟。不是!佛法僧三寶是有標準的,具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像才是佛像。現在到處都有寺廟塑像,哪能塑出這樣的佛像來?用泥巴壘起來一個人,就說這是佛像,那捏的模樣還不如有些在家人好看呢!然後就說這是佛,佛就是那個像!

也就是說現在的眾生福報很小很小了,連一個標準如法的佛像都看不到!也不要說到處都是經書流通,居士家的那個書比我們寺廟裡的還要多呢!那裡面有經書嗎?我們不能說一點也沒有,但大部分都是通過現在很多人的增、減、改、白話,這些難道是經書法寶嗎?

要知道三藏聖言量不得多一個字,不得少一個字,何來白話之說?自從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以後繁體字一直被改革,現在的人連真正的古文和繁體字都不認識了,還能讀到幾分經典?拿到之後認也認不得看也看不下去,更為滑稽可笑的是一部分人在這裡叫喚儒教傳統文化,連古文、文言文都看不下去了,還談什麼儒教傳統文化,這非常滑稽!拿著《弟子規》之類的小冊子說這就是儒家文化,那叫「跳儒教的大神」。並打著佛教的旗號宣揚他們所謂的「儒教」,如果《弟子規》就叫儒家文化那實在可笑,那把傳統文化看的太簡單了!更糟糕的是這些人非把這些東西專門拿到佛教裡面來搞。如果說你把四書、五經等傳統文化往社會的各個領域裡面都推廣,如賓館酒店、教堂學校、政府官場等,我承認這個人是菩薩,但你把這個拿來專門針對佛教界,認為佛教界的人是傳統文化教化的對象,我說這個人是魔王,這是專門針對咱們佛教弟子來的。

所以我告訴你們,人身難得正法難聞!好不容易摸著了佛教的名字,但能看的見佛教真正的法並拿起來的,難!那些巫婆神漢、頂大仙、搞外道多的是,他們都供著佛菩薩像,拿著皈依證,穿著海青,給居士們當「頭領」,給師父們當「護法」,哪一個知道真正的佛法是什麼模樣?因為若無「三皈納體」的話,這些人縱守五戒也不受佛化,縱得人身也不聞正法,所以佛教的一切戒都必須建立在三皈的基礎上,故有五種三皈。三皈就是佛教一切戒相戒條之體,體就是特點的意思,若無三皈,佛教的所有戒沒有戒體,受一切戒都無戒體,不得戒。

「浣滌遮障法憑師」「浣」指的是一些外面的塵垢,是事上的東西,我們在事上要把違背戒律的行為改掉。「滌」是指心裏面的邪見,是理上的東西,我們要把不符合佛法四法印的知見要去掉。「遮」是事,「障」是理,「法」以前給大家講過,清凈之理名之為法,意思是以戒為師,叫做「法憑師」。在理上以三皈戒為師,在事上以五戒為師,所以才叫三皈五戒。

這個「法是世間和出世間都用,但在佛法裡面有一個定義,就是清凈之理名之為法,道理一旦清凈就是法。這個世間制定的法有很多,都在講著自己的道理,從小的範圍來說你家裡的公公婆婆和兒媳婦吵架他都有各自的道理,但那道理清凈不清凈呢?從大的方面來說一個國家和一個國家,一個集團和一個集團發生矛盾,他都能講出自己的道理,那麼這些道理清凈不清凈呢?

因為只要是凡夫講的道理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的,都是圍繞「我」而講出來的,所以這些道理都是從貪、嗔、痴的心裏面流露出來的理解,不能叫做清凈,不清凈所以就不能叫做法。那麼佛說的理為什麼是清凈的呢?因為諸佛菩薩和歷代祖師通過無量劫的修行,已經把自己內心裏面的貪、嗔、痴處理的乾乾淨淨,因為他的自性已經清凈,所以他講出來的就是清凈的道理。也就是說諸佛菩薩和歷代祖師他們講出來的道理不是為自己,他只是為了挽救眾生的善根和智慧,為了成就眾生的善根和智慧,因此這個理清凈,所以這個就是法。

「心凈受堪宜」。這個「宜」是合適的意思,因為清凈之理唯有清凈之心才能接受,恭敬心、懺悔心,守護三皈戒的心就是清凈心。心要是不清凈就不能接受,因此就得不到什麼利益,所以不合適。「仗佛弘慈」是說我們都是依靠佛的慈悲,如果沒有諸佛的慈悲,正法不可能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所謂: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即是為諸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一切眾生都想走上坡路,都想把自己的命運改造的好一點,誰都想往好的方向發展,哪一個眾生不想把自己的命運改造的好一點呢?但是如果不遇真正的佛法,所有眾生都是「盲引愚痴,欲生反墮」。你要改造命運,那麼命運由什麼東西來決定?根源要找對,再從根源上下手。

命運由我們自己的心決定,「心凈則眾生凈,心凈則國土凈,應觀法界性,一切為心造」。自己的命運自己改造,自己的因果自己承擔,改造命運要從心上下手,要想造福子孫後代也要從凈心下手。如果你把這個根源找到,你的方法就是對的,根源沒找到,你的那個方法就是錯的,其後果只能是「盲引愚痴,欲生反墮」,所以佛教說:心外求法,是為外道。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一切都是唯心的顯現」,所以叫「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就是一切一切的根源,眾生要想改造自己的命運,就必須得找對這個根源。釋迦牟尼佛就是為了把這個根源告訴給眾生(開佛之知見),解釋給眾生(示佛之知見),實踐於眾生(悟佛之知見),最後證明給眾生(入佛之知見),才不辭辛勞降兜率、生王宮,四十九年說此難信、難解、難行、難證之法。

如果沒有佛,沒有釋迦如來,一切人天都不知道這個道理。也就是說「一切唯心顯現,自心決定了一切」的這個規律是釋迦牟尼佛發現並告訴給人們的,釋迦牟尼佛並沒有在這個世間上創造出來新的東西,他只是發現了這個規律,發現了這個真理,然後把這個發現的真理告訴給眾生、解釋給眾生、實踐於眾生,最後證明給眾生,僅此而已,所以這就叫「仗佛弘慈」

 「信香拜禱祈」,對這個「一切唯心造」的真理你信還是不信?信為道源功德母,相信釋迦如來所開示悟入的這個真理,也相信自己將一定也會開示悟入這個真理並廣度眾生。「拜」,就是謙下恭敬的意思,你相信釋迦牟尼佛說的「一切唯心造」這個真理,一切功德向恭敬心處去求,所以要「拜」。一切功德從善知識那個地方升起來的,所以要「祈禱」。一切功德出自於自性,但必須得有善知識給你開導。

第三部分:求受凈戒

善男子善女人等。聞磬聲。至誠頂禮三拜。長跪合掌。

這是引禮師代求受五戒的居士們請和尚時說的話,下面是維那師說的。

夫改往從新。須皈三寶而求護。

 「改往從新」是第一個三皈翻邪三皈,把凡夫外道的所有知見全都反過來,把一切世間理論全部倒過來。比如有的人說不知者無罪,告訴你們,這是世間人的想法,但在佛教裡面如果不知是雙重罪,為什麼?你不知道叫做無知罪,不學無知就是罪,然後你犯了又是一重罪,所以叫做雙重罪,因此學佛法是讓你把世間的一切知見理念全部倒過來了,所以叫做翻邪。

「須皈三寶而求護」。保護我們的善根和智慧,就是保護我們的法身慧命。一個眾生要是把他的性命要了,這只是斷他一生的命,如果你把他的善根和智慧斷了,法身慧命就斷了。就會使他無量劫墮在三惡道受諸痛苦。人活一輩子,你的善根和智慧得到多大程度的完善和提高?人身的價值就在這個地方來考察。如果把法身慧命、善根智慧甩到一邊不顧的話,那和別的動物沒有兩樣。人身之所以珍貴,就是因為他能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善根和智慧,而保護自己的善根和智慧一定要真正的皈依三寶,因為只有佛法是從自性來求,所謂「心凈則國土凈,心凈則眾生凈」,所以叫「須皈三寶而求護」。

佛只是我們的導師,只是起到為我們指明道路的作用,而修行是要靠你自己,不要在心外求解脫。如果說有個師父很厲害,跟著這個師父就能了生死,不一定!如果說有個咒語很厲害,持這個咒就什麼也完成了,不一定!以前的那些氣功外道哪一個不是拿著我們佛教的經典?現在巫婆神漢、跳大仙的哪個不是供著佛菩薩的像?但是他們根本從來就不是誠心實意地修學真正的佛法,只是利用佛教的名譽來破壞佛法,正如《三皈儀規顯密雙解》中所說的邪人、惡人、罪人所為。

除愆植福。必稟五戒以嚴持

「愆」就是過失的意思,「植福」就是修福報,人天的福報。你們記住!如果沒有三皈的戒體,持五戒只能得一點人天的福報,與出世了生死毫無關係。你們不是都在說福報福報,問怎樣修福報,怎樣求福報?你看這裡說的多清楚啊!以五戒來修福報。也就是說你把五戒如果修好、持好那是最大的福報!現在好多人總提福報,其實他們連福報也不會求,跑到某個地方去供養一下,跑到某個地方去干點活,去吃點苦,就說那是修福報了。那是培福咱們得承認,但是根本植福在於五戒這個地方。

不遇明師。難聞凈法

現在這個時代一貫道、九宮道穿著袈裟出家,升座當方丈,當會長的,接寺廟當主持收徒弟的多的是,這在台灣是合法的。我們見過好幾個台灣那邊過來的,直接搞的就是外道的法,穿著袈裟不幹佛教的事情,弘揚的是佛法以外的法,這不叫明師,這裡得不到凈法。

「明師」拿什麼來衡量呢?真正的僧人有三個條件:第一:剃髮染衣。穿袈裟顯僧相,這是他的相貌。第二:嚴凈毗尼。持佛的戒律,要守佛的戒律。第三:紹弘佛法。弘揚的是佛的法,除了佛的三藏十二部以外其它的都不弘揚。這三個特點叫做住持三寶中僧寶的體、相、用。 

「體」就是它的特點,「相」就是它的相貌,「用」就是它的作用。具備這三個條件的才叫做「明師」。即使他沒開悟,他也不會把眾生引到邪路上去。你們要記住!這三個缺一個不是僧人,如果你們皈依了不具備這三個特點的人,你們破三皈戒體。你們想一想,末法時代還想遇到好師父?到處都是拿皈依證的,末法時代好的三寶都隱沒了,見不到了。前面給你們說了,到處都是塑的佛像,你們哪裡見到過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像?現在到處都是打卦算命抽籤的寺廟,你哪裡見過好的師父?

好的師父有沒有?有!象有些禪宗道場、律宗道場上多的是,但好的師父你們見不到,因為你們沒福報,見好師父需要累生累世修來的福報呢!現在是末法時代,眾生的福報都很低,哪能那麼容易見到好的三寶?佛像是隨便用泥巴捏了一個人的模樣,你們拜吧;經書到處是刪改了的、白話了的,九公道、一貫道、巫婆神漢們胡亂寫出來流通的,你們學吧;僧人大多是打卦算命的,求籤燒紙的,那就是師父,你們拜吧。末法時代的眾生可憐啊!告訴大家,所以「不遇明師難聞凈法」

今為汝等恭請某堂上某和尚。為汝作三皈五戒本師。

這個「某堂上某和尚」就是給你們授五戒的那個師父,「某堂上」就是給你們授五戒的那個寺院。為汝作三皈五戒本師」,這個三皈是第二個三皈,叫做五戒三皈。以前給你們說的是第一個三皈叫翻邪三皈,那麼今天我們講的是第二個三皈叫五戒三皈,如果沒有三皈體,五戒也不得戒體,所以必須有三皈。

也就是說佛教的每個戒,五戒、菩薩戒、十戒、具足戒都要帶個三皈。為什麼呢?如果沒有三皈的體,你的這個戒就是有漏之福,因此一定要守好三皈戒,才能保護佛弟子的種性。明白不明白?翻邪三皈、五戒三皈、菩薩戒三皈、八戒三皈都要帶上三皈,目的就是要保住我們佛子的種性,所謂「三皈納體」,如果沒有三皈戒體,佛子的種性保不住,所以三皈依很重要,是法與非法,內教和外教的區別處,是不是佛教就以三皈作為區別。

而況此師誨人無倦。接物有方。汝端秉一心。隨我申請。請師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稱。稱自己名。

這是維那師教我們念的,各稱自己的法名。

其餘言詞。皆隨我道。大德。一心念我弟子○○今請大德為三皈五戒本師。願大德為我作三皈五戒本師。我依大德故。得受清凈戒。慈愍故。

本師就是根本老師,那麼我們的根本老師是釋迦牟尼佛,佛教是從釋迦牟尼佛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因為師父們都是代佛宣法,所以叫「三皈五戒本師」「我依大德故」中的「依」是依止、依靠的意思,所修所學如果不聽師父的,就不叫依止、依靠,所以也就不是師父和弟子的關係,因此嘴巴上一聲聲稱「弟子」很好聽,但是否真正聽話呢?

第四部分:開導。

善男子。汝等即已殷勤申請。可為汝授受三皈五戒。所有言詞。聽我開導。

這是戒和尚為你們講的開示,為什麼叫善男子?善男子說智慧之心,善女人說慈悲之意。也就是說,羅漢就沒有男女之相,佛菩薩也沒有這個相,但為什麼寺廟裡經書上都有好多佛和菩薩像呢?你看西方三聖中間是阿彌陀佛大丈夫相,兩邊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是貴夫人之相,它是表法的,阿彌陀佛大丈夫相表的是根本智,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貴夫人相表的是自利利他的一種慈悲。實際上觀音菩薩、阿彌陀佛不是凡人沒有男女相。觀世音菩薩兩邊是善財童子和龍女,表的是什麼意思呢?在度眾生的時候既要有慈悲心還要有方便的智慧,善財童子代表方便智慧,龍女代表慈悲。如果你還要在三寶佛菩薩羅漢里分一個男女相,那是凡夫心。為什麼這裡叫你們是善男子?因為你們能在出世法里來學來修,是有智慧的人,所以稱你們為善男子。

夫戒者。生善滅惡之基本。超凡入聖之種子。

信為道源功德母,戒為無上菩提之本,只要嚴持佛戒,就能把身、口、意三業的惡門關閉,輪迴之路已絕,從今之後就不再造輪迴的業了,不種輪迴的因了,就不受輪迴之苦,所以叫「夫戒者。生善滅惡之基本」。 凡聖之別就在於有無煩惱,戒把各種煩惱先制住,之後修定伏住煩惱,最後以般若斷除煩惱。一旦受持佛的戒律,就入了佛弟子的種性,所以叫「超凡入聖之種子」

才登戒品。便絕輪迴。

「才登戒品」,一旦有佛法的戒體,「便絕輪迴」,是說不再造輪迴之業了。

受持不昧與初心。始終無犯。慈護謹防與微念。止作雙持。

初心不退成佛有餘啊!一切修行人初發心非常勇猛,非常純潔,但是久而久之,因為在佛法里得不到真實受用,心穩定不下來了,就退失道心。所以說「發心證果二無別,由是中間發心難,發心不難難長久,長久方便應當說」。把我們的初發心保持住,不要把初開始的勇猛心丟了忘了,所以叫做「受持不昧與初心」

「始終無犯」就是始終不敢放逸身心,去造貪、嗔、痴業。「慈護謹防」里的「慈」是拔苦的意思,因為我們的起心動念都有造業的可能性,造業就苦,為了不再受苦,對自己來說,慈護謹防與微念,起心動念都觀察。總之一句話:「止」者是諸惡莫作,「作」者是眾善奉行。前頭的「謹防與微念」是自凈其義,合起來就是諸佛之教。

三乘道果以躋登。五分法身而克證。

「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乘,都以持佛戒而證得。當年在印度釋迦牟尼佛的父親凈飯王請世尊說了這五戒,所以這就暗示五戒就是法身之父,也是諸佛之父。「五分法身」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三乘道果,五分法身」都是由持戒而生的,所以說戒為無上菩提之本。

吾佛世尊開方便門。戒例多品。

根據眾生所接受的能力不同,所以為諸眾生制定的戒律也不同。

初唱三皈。

一切佛的戒律之中,三皈戒是第一,所以叫「初唱三皈」,就是開始的翻邪三皈,從三皈開始才是佛教的基礎,也是佛教的入門。記住!佛教的基礎並不是你們所說的《弟子規》、仁義禮智信,這裡說的很清楚。

次申五戒。乃依五戒。增入十具。因托十具。三聚重宣。

受了五戒發心好的就可以出家了,出家受的十戒是沙彌十戒,「具」指的是比丘具足戒。所以這裡的「十具」是兩個概念,「十」是沙彌十戒,「具」是比丘二百五十具足戒。菩薩三聚凈戒重在斷惡、修善、度一切眾生,故說「三聚重宣」

良由修道階次。心行非一。皆由淺以至深。從微而及顯。究竟歸。本無二三。

「良由」就是原因。修道的這個次第,由於「心行非一」,就是我們說的根基不一樣,受得戒體是由淺至深由微至顯的。「究竟歸元。本無二三」,到最後沒有二乘三乘之說。二乘就是大小乘,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乘,到最後已經沒這些分別。

由淺以至深,從微而及顯」就是說剛開始學的時候,都要從淺到深,從微到顯的,也就是從不太明白到逐漸清楚明白,然後逐漸的學習到最後才要開始深入,就是你們常說的一門深入。但你不能一開始初學就說要一門深入,因為學佛它是金字塔的結構,剛開始它的基礎是很大的,越上越小,最後匯到一個點才叫一門深入。很多人現在剛剛參加了個皈依的儀式,連個三皈都沒搞清楚,就在那叫喚一門深入,如果剛開始就是一個點,那還能上的去嗎?能支撐的住嗎?上不去了!我們看古往今來的祖師們都是這樣,藕溢大師是凈土宗的祖師,最後收到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在他的全集著作裡面,教、宗、律、凈、密沒有他不通的。也就是說他剛開始修學的範圍非常廣,沒有他不知道的,漸漸收到最後,才收到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上來。所以說念一句阿彌陀佛不容易,你們不要看的太簡單了,連個三皈五戒戒體都沒有的人,你說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那你把這句佛號想的太簡單了。咱們說結個善緣,行!種點善根,行!要是在這個上面想得點好處求往生,難!

善男子。汝今欲求稟受優婆塞。優婆夷。三皈五戒者。應先了知名德行相。體用之義。

「名德、行相、體用」是三個內容,實際上是體、相、用。也就是告訴我們五戒的名德從哪裡來,行相如何,它有什麼作用。

庶幾心境相應。授受如律。若不知者。雖已僥倖。但獲少益。

     要把這五戒的名德、行相、體用的道理在心裏面搞的清清楚楚,如果不知道的話,雖然你們今天非常僥倖的到這裡來聽了聽,有的人也很僥倖的受了五戒,但是得不到多大的利益。

梵語優婆塞。此雲近事男。梵語優婆夷。此雲近事女。

你看梵語「優婆塞」,這個地方叫做「近事男」;梵語「優婆夷」,這個地方叫做「近事女」。唐朝那個時候我們佛法非常興盛,所有的老百姓都是念佛的,都叫優婆塞、優婆夷。現在好多地方,把女人們還叫婆姨。

謂親近三寶。廣修眾善。承事供養。植種福田故。

親近三寶的目的是廣修眾善,培養自己的善根和智慧。如果不培養善根和智慧來這個地方幹什麼?所以過去的人說:「無事不登三寶地,等閑莫向塔中行,不為恭敬禮拜事,縱有恆沙福也傾」。也就是說如果不是為了禮拜恭敬而來寺院的話,會折你的福報。好多人只知道第一句,把後面三句忘了,現在是無事專登三寶地,由其是搞旅遊的那些地方,四大佛教名山現在都搞旅遊了。什麼是遊客?游者無事閒遊,客者不能自主,無事閒遊不能做主為遊客。

三皈者。以佛法僧三寶。具足無量真凈功德。能息眾生無邊生死苦輪。遠離大怖畏故。

這段在三皈依里講過,「真」者不虛,「凈」者無染,所以叫「真凈功德」

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受三皈。五戒者。謂斷殺、盜、邪淫、妄語、飲酒、此五名曰學處。是近事者。所應學故。又名學跡。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又名徑路。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得轉故。又名學本。諸所應學。此為本故。又名五大施。

這裡先把五戒的名字說出來了,斷殺、盜、淫、妄、酒,這五個有多少名德呢?第一是「學處」「是近事者。所應學故」。是說你只要皈依三寶,成為三寶弟子,學的地方就是五戒,所以叫學處。這裡要明白一個問題,我們佛弟子除了生產、生活中所需要掌握的技能之外,其它的不讓學。因為生產、生活生存的技能它屬於基本技術,比如醫生要學醫,律師要學法律,老師要備課,這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是你的工具,這個要學,除此之外與你的法身慧命不相干的不讓你學。因為它會妨礙你的法身慧命,看了那些東西對你的善根和智慧沒什麼好處,明白了沒有?所以叫做「學處」

第二叫「學跡」。為什麼叫「學跡」呢?「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這個「跡」就是痕迹的意思,你順著這個痕迹、足跡走的話,就可以走到大智慧的般若殿堂。為什麼這樣說呢?殺、盜、淫、妄、酒是五種煩惱心,殺是嗔恨心,盜淫是貪慾心,妄屬於愚痴心。貪、嗔、痴這三種煩惱心正好障礙了三種智慧,貪慾心障礙的是根本智,嗔恨心障礙的是差別智,愚痴心障礙的是道種智。講三皈依時給你們講過三智圓覺,這三種智是成佛的三種智慧,那麼這裡守好五戒就把貪、嗔、痴這三種根本煩惱減少了,貪、嗔、痴只要減少之後,三種智慧就升起來了,從這個角度上講叫「學跡」。所以只要嚴持五戒,你們以後就能進入大智慧般若殿堂。

第三個是「徑路」 「徑」是軌道、規範、規矩的意思。 「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得轉故」,就是說從五戒開始,一些善法也可以升起,因為從這個地方開始用心所以叫做「轉」「轉」是輪轉的意思,它是一個良性循環的因果,只要遵從這個規範,我們的命運就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所以叫做「轉」。戒、定、慧互相循環,你持戒就能凈心,心凈就有智慧,有了智慧以後更好的持戒,所以叫「徑路」

第四個名「學本」,「諸所應學。此為本故」「諸所應學」指的是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三無漏學從五戒開始,五戒是根本。

    第五個名「五大施」。五戒為什麼叫五大施?「施」是布施的意思,布施是舍的意思。因為這五戒對應著五種煩惱心,把這五種煩惱心全部舍了,所以叫布施。殺、盜、淫、妄、酒這五戒持住以後,就把你的貪心、愚痴心、嗔恨心全都放下了,所以叫做五大布施。一個人修行的時候,如果能把這五種心放下、布施出去的話是很難的,所以叫「大」施。放下就是真正的布施。

謂以攝取無量眾生故。

修行人斷盡貪、嗔、痴心之後,一切眾生見他都沒有恐怖感,根本不怕他,他能和所有的眾生和諧共處,所以說能「攝取無量眾生」。就和《三皈儀規顯密雙解》中講的降龍伏虎羅漢所表的法義一樣。

成就無量功德故。

斷惡就是功德,殺、盜、淫、妄、酒是萬惡之首,所以三皈五戒能斷無量過惡,成就無量功德。

以能增長種種功德故。斯乃三皈五戒之名德行相也。

斷除無量過惡習氣,叫「成就無量功德」。證得一切智慧叫「增長種種功德」。所以說斷六道之習氣,證五分之法身,就叫斷證二德。

體用者。體謂戒之當體。依本具理體而發。用謂行持力用。依所發戒體而行。

給大家說過「體」就是它的特點,那麼五戒的理體是什麼呢?佛法說理不離因果,五戒因果上的作用就是讓我們得到一個圓滿的人身,這裡的因果對應給大家講一下。

斷殺、盜、淫、妄、酒這五戒對應圓滿的人身。先看這個殺,你要想得到圓滿的人身,首先必須要健康長壽,那你必須得戒殺放生。假如你到三歲五歲就死了,那這不是圓滿的人身。雖然活了八九十歲,但一直病病怏怏的,也久治不愈,那也不是圓滿的人身,所以你必須得戒殺放生。

再看偷盜。得圓滿人身必須要富裕要有福報,你不能吃了早飯沒晚飯,顧得了今天顧不了明天,這樣的人身也不圓滿。要不貧窮你就不能犯偷盜,偷盜會使人貧窮。

邪淫對應的果報是醜陋,一個圓滿的人身最起碼要拿得到人前頭,如果你長相太難看了,一來就把人嚇跑了,那可不行,也不是圓滿的人身,所以不邪淫會使人莊嚴端正。

妄語是文字口業上的,作為人語言文字上必須要過關。啞巴、聾子語言文字不過關,所以也不能算圓滿人身。

酒對應的是愚痴。唐朝詩人李白斗酒詩百篇號稱詩仙,但這個人貪酒很厲害,所以最後他的孩子全是白痴。

道理和因果上的對應就是這裡的「體」「用」,以這個因果的道理產生這樣的作用。佛教的道理離不開因果,五戒全持了,五樣果報就都有了。五戒全犯了那五個裡面一樣也沒有,由於犯和持的程度不同,得到的果報也不同。

假如說殺戒,大的眾生沒有殺但小動物還是殺了,來生多病但不要命。假如這個偷盜你犯的不是很厲害,那麼來世雖然不貧窮但也不富裕。所以說圓滿的人身現在的人基本沒有,我們的人身都不圓滿,因為五戒裡面我們都犯過,只不過犯的不厲害,所以我們今生得了個人身,但是這五戒我們沒有持好,所以人身不圓滿。

用謂行持力用。依所發戒體而行。

那麼這個五戒怎樣行持才有力量呢?關鍵在於是否真正得到五戒戒體,戒體堅固則行持就有力。

然五戒以三皈為體。

「體」就是特點,在真正皈依三寶的基礎上才能談到戒,否則無戒可談。所謂「三皈納體」,如果失去三寶種性的時候,五戒沒有體,沒有任何意義。佛法是一個整體,如果你講五戒把三皈丟掉,那就根本不是我們佛法的五戒。前面說過,佛教的所有戒律都是以三皈依為體,三皈依守護越好的人,戒體也就越堅固,因為三皈戒是佛法的根本,三皈修學和掌握好才能持好共他戒,所以根本還是在三皈依。

其正秉受三皈之時。當起殷重慈護大悲心。偏緣一切情與非情境。境從心現。心外無境。此境非有表色。即是一切塵境之體。亦即得戒之因。

「偏緣一切情與非情境,有殷重慈護大悲之心」,這正是諸佛之心,我們若有此心,既是佛心,就是皈依佛。「境從心現。心外無境」這正是一切佛法的密秘妙意,如果我們通達這個密秘妙意,既是得法,就是皈依法。「此境非有表色。即是一切塵境之體」,「非有表色」就是沒有實體,只有影像,如同電影中的境像,只能引人動心做意而已,所以叫「塵境之體」。而這正是一切賢聖僧所遵從的理念智慧,以此理念智慧不受塵勞,梵行自立。我們若能時刻遵從這個理念智慧,自然得僧寶之凈戒,也就是皈依僧。所以說「其正秉受三皈之時,亦即得戒之因」。

而一切境界就是塵,對境起貪、嗔、痴心,失去殷重慈護大悲之心(違背佛心),就是得戒(皈依佛)之因;不知道此境從心現,心外無境,顛倒執著(違背妙法),此是得戒(皈依法)之因;對沒有實體的無常幻境,起塵勞染著(違背清凈僧),是得戒(皈依僧)之因。

在五戒裡面來說,殺是嗔恨心,盜是貪心,淫是欲心,妄是愚痴心,酒可以攝到散亂心裏面,因為這五種心才對應制這五戒,沒有這個心制這個戒幹什麼?所以這個心就是得戒之因。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若未緣想領受已前。與已無系。

如果把這個道理沒有領受,一切與你沒有什麼關係,因為你不懂、不明白、不知道。

發心緣想之後。恆依自心。

發心觀想之後,「恆依自心」就是把這些道理一旦明白之後就全部裝在自己心裏面。

而戒法為能依。心是所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甚深妙義就叫「戒法」,也叫「能依」,真正明白了這個甚深的妙義才叫「心」,也叫「所依」

心法不一不異。

心若迷時,戒法妙義難明,故說「不一」;然而通達諸佛戒法妙義之後,知心又不可得,故說「不異」

名曰戒體。

這個是三皈的戒體,也就是一切佛戒的戒體。

得是體已。任運止惡。任運修善。名曰力用。

真正有了戒體,斷惡修善,度生弘法才有力量。

汝今既詳聞了解。果能依教奉行否 

   能依教奉行(現場受戒者同答)。

第五部分:請聖

善男子。適間既聞三皈五戒。名德行相體用之義。理合從聞生解。由解受持。

也就是聞、思、修,每一個法都由聞、思、修三部分組成。先要聽,然後要思維理解,思維理解之後就要行持,這就叫做聞、思、修。剛才給你們講就是聞,從聞生解叫思,然後從解受持就叫修。

汝等起立。端秉虔誠。至心奉請三寶萬靈。而為證護。稱自己名。隨我迎請。

下面的請聖和三皈依里的請聖一樣,就是多了「兩都宏戒三昧光公大和尚。中興止作見月體公大和尚」,這兩位都是律宗里的祖師,當時戒律衰落的時候他們又把戒律弘揚起來了,就和虛雲老和尚一樣,禪宗發展到後來沒人了,五大宗派全部衰落了,老和尚一起來之後把五大宗派又給頂起來了,把各大宗派的法脈又給續下來了,這叫「中興」

佛寶、法寶、僧寶和護法,《三皈儀規顯密雙解》里已經詳細講了,這裡就不再強調了。

第六部分懺悔

善男子。上來迎請三寶。證明受戒。此時三寶慈光。照其座筵。靡不見。

十方諸佛在常寂光凈土把十法界的一切東西都看的清清楚楚的,沒有他們不知道的,所以叫「靡不見」

又恐汝等從無始來。罪業深重。障閉本心。

所造的業為什麼會障我們接受善法的心呢?就是說我們的心裏面只要裝上一個東西,那麼另外一個東西就裝不進去了。瓶子裡面把醋裝滿,再裝醬油和水就進不去。我們的心體也是這樣,我們的心裡只要把貪、嗔、痴、慢、疑裝上以後,佛法的東西就裝不進去了。佛法要求我們要有懺悔心,經常要心光回收見到自己的過失,要有懺悔心要有恭敬心要有無我的心。一個人的心裡只要把我執、我見、身大、我慢這些東西裝進去以後,你看他能生起懺悔心和恭敬心嗎?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叫做「無始來。罪業深重。障閉本心。」這個「罪業」指的是傲慢心嫉妒心、嗔恨心、愚痴心和人我是非心,只要有這個心就叫做罪業。這個心厲害的時候叫做「深重」,不厲害的時候罪業就不重。這個心一有的時候,把我們接觸善法的這條路就擋住了。所以你們經常說罪業、消業,怎樣才能消業障?看!貪、嗔、痴、慢、忌妒心就是業障,你把這些心消掉,就叫消業障,這些心沒有消就不叫消業障。

有些人說到寺廟裡乾乾活受點苦就把業障消了,沒有!你雖然干點活吃點苦,但你的貪、嗔、痴、慢一點都沒有減少,你的罪業也就沒有減少。那麼怎樣才能消業障?放下就是業障消了,放下就是沒有貪、嗔、痴、慢、分別心了,這個業障就消了。如果你放不下,乾的活再多,受的侮辱再多,受的委屈再多,那個業障一點也沒有消。

那麼怎樣才能放下呢?徹底看破才能放下。看這個也真實的不得了,看那個也重要的不得了,看那個也擔心的不得了,都放不下。放下的前提條件是徹底的看破。反過來再問怎樣才能徹底的看破?必須要有正知正見才能看破一切東西,那麼佛教的正知正見是什麼?空、苦、無常、無我四法印是佛教的正知正見。因為用空、苦、無常、無我看的時候才能把那個東西看破,它是空的無常的,不要執著,這樣觀想思維就能看破,就能放下,放下了所有,業障也就消了。

污染身器。

心一旦被障住的時候就叫做「污染身器」,這個身體它是器世間四大裡面的東西,心被障住了身體就不清凈了,所以「心凈則國土凈,心凈則眾生凈」,心空則身空。

不堪容納清凈妙戒。

三皈五戒本是清凈的具有無量的功德包含在內,所以叫做「妙」

今者應對三寶前。懇禱懺悔。洗滌愆尤。然後乃可授受。懺悔之語。汝合自陳。恐汝未能。我今教汝稱自己名。

下面的這個懺悔文和翻邪三皈的懺悔文是一樣的,以前給大家講過。

我弟子○○。從於無始。以至今生。毀破三寶。作一闡提。謗大乘經。斷學般若。弒害父母。出佛身血。污僧伽藍。破他梵行。焚毀塔寺。盜用僧物。起諸邪見。撥無因果。狎近惡友。違背良師。自作教他。見聞隨喜。如是等罪。無量無邊。

這些事情大家都干過,為什麼呢?想一想年輕的時候沒有智慧,一旦遇上外面的惡知識和惡知見你能不幹嗎?年紀大的人在文革土改的時候為了當那個積極分子,讓一些政府的官員煽動起來幹壞事,拿上刺刀對著自己的父親說是要劃清階級路線,誰要把佛像砸得厲害誰就是好漢,所以這個惡因緣和惡知見非常可怕。雖然很多人認為我只要好好把五戒修好,來生來世還能得人身,真的能得人身這個咱們得承認,但是來生來世你能不能遇到這樣的善知識和正法呢?即使來生來世能遇到,那麼下生下世又能不能遇到呢?總有一世你會遇到這樣的惡知識惡因緣的,只要遇到惡知識惡因緣失去三寶的教化,一旦造業就墮落到三惡道裡面。

所以我們今生今世雖然沒有干過,但我們累生累世一定干過,如果我們累生累世沒有造過這些業的話我們早就成佛了。懺悔不僅是懺今生的,累生累世的都要懺。這個頭也磕了,理上是不是懺悔完了呢?沒有!沒有為什麼還要懺呢?這叫儀軌,雖然沒有完成,但儀軌事上的東西大家還得講還得學還得懺。怎樣才能把罪業都懺了呢?放下!放下心就空了,心空了罪就懺了。「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空時罪亦亡,心空罪亡兩具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所以真正把罪懺悔完的人就是心空了的人,心空了的人就是成佛了的人,成佛沒有什麼奧秘就是把我們的貪、嗔、痴除乾淨就成佛了。有的人認為什麼都沒有了是不是把我消失了?告訴大家,沒有消失!除了貪、嗔、痴等顛倒的眾生習氣沒有了,除此之外什麼都有。如果說你徹底的消失了,那誰在修行,誰去成佛度眾生?


推薦閱讀:

我學佛的心得體會--學佛網
《佛說十善業道經》原文+譯文
凈空法師談學佛修行的總原則及如何是真正修行集要
鐘茂森博士:百善孝為先(2)女德--學佛網
為什麼學佛?

TAG:學佛 | 五台 | 問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