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大師之---張愛玲: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
人生態度--
她的作品寫到芸芸眾生,嘲諷,刻薄,最後心還是軟了
張愛玲的《到底是上海人》里有這樣的話:
「誰都說上海人壞,可是壞得有分寸。上海人會奉承,會趨炎附勢,會混水裡摸魚,然而,因為他們有處世藝術,他們演得不過火。」
過去我只由此看見她「透」,現在我想她是透得有人情味。人性的所有弱點她都看在眼裡,這是她的深刻之處;同時她知道人性的弱點如同優點一樣有局限性,所以一切總歸是能被諒解。她諒解正因為她深刻。張愛玲的確無情,但她是無情而至於有情。我們喜歡用「小奸小壞」來概括張愛玲筆下的人物,這句話也可以表述出她看待人的整個態度,真的是「奸」是「壞」,不過「壞得有分寸」,好像這是一種藝術,其實還是出乎不得已:他們在他們賴以生存的小小秩序里小心翼翼、委曲無奈然而又有幾分得意地活著。
張愛玲常常被說成不脫俗,不脫市民氣,然而她只是在原宥這俗、原宥這市民氣而已;她理解人性的弱點,但絕不能說她就等於它們。她把根扎在最低處,從這裡長高,高到俯視人類的悲哀,卻並不高高在上,她與一切同在。張愛玲寬容人性的弱點,說到底她還是悲天憫人,還是愛人性的;她作品寫到芸芸眾生,嘲諷,刻薄,最後心還是軟了,這都是基於她的這種深藏著的愛。
情感世界--
對待兒女情長,乃至生老病死,她只是憐憫;她感動於別人顧不上、達不到或不懂得的地方
但是如果僅僅如此,張愛玲也還不是張愛玲。她與一切同在,卻並不同於一切。張愛玲能體諒天下人的情感,這種體諒就是她的情感;而她的情感不限於體諒。在她的作品中我們常常看見她也有所感動,甚至落淚,但是讀的時候很容易就視而不見,因為她的感動與我們的不大一樣。大家容易感動之處,比如兒女情長,乃至生老病死,她對此只是憐憫;她感動則在別人顧不上、達不到或不懂得也許乾脆說就是麻木罷的地方。比如:
「坐在自行車後面的,十有八九是風姿楚楚的年輕女人,再不然就是兒童,可是前天我看見一個綠衣的郵差騎著車,載著一個小老太太,多半是他的母親吧?此情此景,感人至深。」(《道路以目》)
「不知道人家看了《空城計》是否也像我似的只想掉眼淚。為老軍們絕對信仰著的諸葛亮是古今中外罕見的一個完人。在這裡,他已經將鬍子忙白了。拋下卧龍岡的自在生涯出來干大事,為了『先帝爺』一點知己之恩的回報,便捨命忘身地替阿鬥爭天下,他也背地裡覺得不值得嗎?鑼鼓喧天中,略有點凄寂的況味。」(《洋人看京劇及其他》)
張愛玲有著自己的一個獨特的情感世界,這個世界並不離開我們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但是有所超越,朝向那廣大而深邃的所在。胡蘭成曾引用她的話:「我是個自私的人。我在小處是不自私的,但在大處是非常的自私。」她說的「自私」其實也就是情感投入。她不在「小處」感動而在「大處」感動,大處都是從小處發現出來。張愛玲是被歷史、歲月、人類世世代代最根本的希望和無法逃避的命運所感動,這種感動無限滄桑。
文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