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國務卿克里索契之行看烏克蘭危機走勢

2015年06月09日 16:51 來源:人民網  

  2015年5月中旬,美國國務卿克里和助理國務卿紐蘭相繼到訪俄羅斯。時隔兩年之後,克里不僅同拉夫羅夫舉行了俄美首次外長級公開會晤,還例外地在索契同普京總統進行了長達四個小時的會晤。烏克蘭危機以來,美國高官俄羅斯之旅向外界釋放出俄美尋求緩解緊張關係的信號。由於長期積聚的深層矛盾和烏克蘭危機帶來的新問題,俄美關係在短期內難以實現突破性進展。俄美關係調整對烏克蘭走出危機的影響極為有限,烏克蘭危機長期化趨勢明顯。

  烏克蘭危機刻錄了俄美地緣政治博弈的軌跡

  普京同克里在索契會晤時,雙方在烏克蘭危機爆發的根源上再生分歧。烏克蘭危機以來,俄羅斯一直指責美國策動了烏克蘭升級版的「顏色革命」,目的在於遏制俄羅斯;美國和西方大國則譴責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的「侵略行為」,因此,必須予以嚴罰。

  實際上,烏克蘭危機爆發有其必然性。烏克蘭危機的實質是俄美歐在歐亞大陸展開的空前激烈的地緣政治大博弈。烏克蘭危機的導火索,表面上是烏克蘭民眾在國家經濟發展模式,即「向東」靠攏關稅同盟,還是「向西」加入歐盟的抉擇中爆發的衝突,深層原因則是俄羅斯和西方在圍繞烏克蘭爭奪中出現的利益碰撞。烏克蘭脫俄入歐的選擇觸及了歐亞大陸地緣政治的核心問題,反映了在經濟領域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與歐盟之間的角逐;在安全領域美國主導的北約與俄羅斯為盟主的獨聯體集安條約組織在前蘇聯地區的競爭。俄同西方在經濟和安全兩個架構之間的競爭涉及各自根本利益,具有長期性和複雜性。

  首先,烏克蘭危機反映了大國之間遏制與反遏制的不妥協鬥爭。冷戰結束後,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沿襲冷戰思維,為提防俄羅斯東山再起,採取了遏俄弱俄政策,對獨聯體國家採取分化政策。儘管華約解體,曾經的蘇聯陣營不在,西方非但沒有解散北約,還通過多輪東擴,把北約邊界向東推進到波羅的海三國。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通過北約和歐盟雙東擴擠壓俄羅斯的戰略安全空間和經濟發展空間。2003年以來,西方還在獨聯體國家多次策動「顏色革命」,扶植親西方政府,離間俄羅斯同前蘇聯國家關係,極力推動這些國家的脫俄入歐進程。

  早在十多年前,俄、西方圍繞烏克蘭的角逐就已經交手。2004年烏克蘭反俄親西方勢力尤先科等人在有西方背景的「橙色革命」中上台;2010年具有親俄色彩的亞努科維奇當選總統自然少不了俄羅斯的暗中相助;2014年在烏克蘭危機中,在美國直接插手之下,亞努科維奇政府被推翻。

  其次,烏克蘭危機反映了歐亞經濟聯盟與歐盟兩個一體化之間的競爭。2015年1月1日,在俄白哈三國關稅同盟的基礎上歐亞經濟聯盟正式啟動,聯盟以建立高度一體化的共同市場為終極目標。歐亞經濟聯盟是2011年普京提出構建歐亞聯盟路線圖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俄羅斯試圖把歐亞經濟聯盟打造成連接亞太地區與歐洲的橋樑,成為世界多極化中的一極,成為俄羅斯實現強國夢想的戰略依託。關於普京提出的歐亞聯盟概念,西方輿論普遍視之為俄羅斯恢復甦聯之舉。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曾發誓要阻止俄羅斯藉助經濟一體化恢復新版蘇聯。西方阻止獨聯體經濟一體化的重要舉措之一是歐盟早先推動的「東部夥伴關係」計劃,該計劃被俄羅斯政治家稱為「小獨聯體」,意在通過獨聯體夥伴國與歐盟建立自貿區的形式抗衡俄羅斯,分化獨聯體,是變相的「東擴」。俄外長拉夫羅夫指責稱,歐盟此舉意在強迫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在俄和西方之間做出「非敵即友」的選擇。為把烏克蘭拉入歐亞經濟聯盟,2013年俄羅斯同歐盟展開激烈爭奪,並付出了極大經濟代價。2013年11月,在即將同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前夕,亞努科維奇政府做出緩簽決定。未料想,這一決定成為烏克蘭危機的導火索。

  烏克蘭危機加劇了俄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美國聯手西方盟友全面圍堵俄羅斯。在國際上孤立,在經濟上制裁,在安全上進行武力威懾。俄歐關係迅速跌落至冰點,俄美關係瀕於冷戰邊緣。俄美圍繞烏克蘭近乎白熱化的博弈,空前加劇了雙方在獨聯體地區的結構性矛盾。美國憑藉烏克蘭危機,實現了一石多鳥的目標。

  一是烏克蘭脫俄入歐,重挫了俄羅斯苦心經營多年的獨聯體一體化進程,最大限度地削弱了俄羅斯在前蘇聯地區的影響力,前所未有地離間了俄羅斯同傳統盟友的關係。同危機前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今日烏克蘭已經基本完成脫俄入歐進程。烏克蘭危機爆發一年多來,俄烏關係全面惡化,烏克蘭在加入歐盟,還是參與獨聯體一體化的問題上不再猶豫,加快向歐盟和北約靠攏。首先,在經濟上投向歐盟。烏克蘭新政府上台後,立即著手恢復同歐盟的對話。2014年9月16日,烏克蘭最高拉達(烏議會)批准與歐盟的聯繫國協定。根據協定,烏克蘭同歐盟自貿區將於2015年底啟動。烏克蘭計劃2020年加入歐盟。其次,在安全上靠攏北約。烏克蘭新政府全部拋棄了亞努科維奇政府的親俄政策,加快西向步伐。2014年12月,烏克蘭議會通過廢棄亞努科維奇政府2010年簽署的不結盟地位的法案,並迫切要求加入北約。

  二是激活北約,美國強化在歐洲的軍事存在。2014年9月,北約決定增加在東歐地區的軍事存在,並組建一支數千人的快速反應部隊。美國主導的北約不僅接納烏克蘭、喬治亞和摩爾多瓦為北約之外的特殊「盟友」,還從2014年起不斷向烏克蘭輸送重型武器裝備,並派出軍事教官培訓烏克蘭軍人。換言之,憑藉烏克蘭危機,美國麾下的北約在烏克蘭實現了軍事存在的突破,從而在俄烏邊界上對俄羅斯形成新的地緣戰略壓力。烏克蘭危機背景下,東歐的波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安全憂慮增加,對北約的安全訴求上升。北約在東歐的軍事部署不斷升級。對此,在2014年年度記者會上,普京總統不滿地表示,雖然柏林牆已倒塌25年了,但西方一直以勝利者的姿態看待俄羅斯,並仍抱著冷戰思維對待俄羅斯。西方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這就是「築牆」行為。

  三是西方制裁重創了俄羅斯經濟,阻礙了俄羅斯大國復興戰略的實施。2014年美國和西方國家在能源、金融和軍工等領域展開的多輪經濟制裁,極大地影響了俄羅斯經濟發展。在經濟制裁和國際油價大幅下跌的雙重打壓下,2014年底,俄羅斯盧布急劇跳水,經濟出現嚴重下滑。為應對盧布貶值和企業債務,俄羅斯積聚多年的外匯儲備急劇縮減。資金外逃加速,2014年資金外流達到1250億美元。俄羅斯經濟部門不得不下調2015—2017年的經濟增幅。

  四是俄羅斯備受孤立,國際形象受損。一年多來,美歐大國處處為難俄羅斯,2014年初,他們抵制俄羅斯花費巨資舉辦的索契冬季奧運會,隨後不但拒絕出席俄羅斯承辦的G8會議還將其踢出G8,有意在G20會議期間冷落俄羅斯。進入2015年,美國等西方國家集體回絕普京總統邀請,抵制出席俄羅斯高調舉行的5?9紅場閱兵儀式。

  俄美緩和關係各有所需,但短期內難有突破

  美國放下身段主動謀求緩和同俄羅斯緊張對峙關係有多重考慮。美國表現出來的務實主義首先在於彌合美歐分歧。克里俄羅斯之行既是給歐洲大國面子,也是給自己找台階。在法國、德國領導人打破僵局,率先到訪莫斯科的壓力之下,美國不得不直面普京。更為重要的是,克里米亞回歸俄羅斯已是定局,美國也奈何不得。加之,在一系列遏制俄羅斯的目標實現後,烏克蘭不再是迫切關注點,美國面臨最為棘手的問題是中東的「伊斯蘭國」,以及伊核和朝核等地區熱點問題,應對這些挑戰,離不開俄羅斯的合作。

  莫斯科積極呼應華盛頓伸出的橄欖枝,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俄羅斯急於擺脫國際社會的孤立狀態,希望早日走出俄美關係僵局。在俄羅斯經濟繼續下滑的背景下,儘早取消經濟制裁、恢復同歐盟之間在各個領域的經濟合作、爭取更加寬鬆的國際環境,對俄羅斯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儘管俄羅斯經濟發展戰略向東傾斜,但西方的資金、技術和市場對俄羅斯而言具有不可替代性。更何況,從2014年底以來,法國、德國領導已經開始反思相互制裁給彼此帶來的損害。2014年底以來,被經濟制裁雙刃劍刺痛的法德等歐洲國家,越來越不希望長期被烏克蘭危機綁架,更不願意看到持續的烏克蘭東部戰火殃及自身安全。他們開始要求美國在北約東擴等問題上顧及俄羅斯的感受,並積極推動簽署明斯克協議。

  在克里到訪俄羅斯之前,普京已經明確傳遞緩和俄美關係的善意。2015年4月16日,在「直播連線」中普京點名指責美國試圖主宰世界事務,「某個超級大國追求自己的特權地位。它並不需要盟友,只需要僕從。我所指的是美國」。但在兩天後的 4月18日,普京在接受電視台採訪時,一改電視連線咄咄逼人的口吻,突出強調俄美在共同利益上的合作。普京說,俄美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但仍有很多共同利益。對俄羅斯而言,與美國合作是與「世界上最強大和非常有影響力國家」的合作。普京前後兩個講話流露出來的差異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俄羅斯對西方態度的糾結心態。一方面,宣洩出對美歐圍堵、遏制俄羅斯的極大不滿;另一方面,表現出一種無奈。為擺脫烏克蘭危機以來西方設置的種種困境,俄羅斯有必要同美國展開共同利益上的合作。

  關於克里的索契之行,俄羅斯著名評論家盧基揚諾夫稱,短期內俄美雙方關係難有突破。這其中緣由不難分析,一是二十多年來俄美積聚的矛盾太多太深。二是在烏克蘭危機中美國西方帶給俄羅斯更嚴重的傷害。試想,奧巴馬將「俄羅斯」同「埃博拉、伊斯蘭國」並列稱為當今世界三大威脅的講話還言猶在耳,普京又如何能做到一笑泯恩仇呢。三是烏克蘭危機導致俄美互不信任加重。儘管無可奈何,但美國一直沒有放棄克里米亞問題。四是烏克蘭危機還在持續,俄美歐都沒有宣稱休戰。美歐都表示要繼續保持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直到2015年2月的明斯克協議得到完全執行。

  俄美關係調整對烏克蘭危機走勢影響有限

  俄美關係改善態勢對烏克蘭走出危機具有一定影響,但不具有決定性意義。烏克蘭危機爆發既有深層的地緣政治背景,也緣於烏克蘭內部的政治和經濟因素。目前,烏克蘭危機四伏的經濟狀況不僅嚴重挑戰著社會的穩定,也給危機的徹底解決帶來難題。

  一、烏克蘭深陷各種危機之中

  首先,烏克蘭經濟陷於崩潰邊緣,對社會穩定構成極大隱患。根據聯合國2015年3月份的統計數字,烏東部的戰火已經導致6000多人喪生,14000多人受傷。持續的動蕩局勢導致烏克蘭經濟嚴重下滑,2013年出現了零增長,通脹率約為1%;2014年GDP為7%的負增長,通脹率達到24%。到目前為止,烏本國貨幣格里夫納貶值300%還多。國家債台高築,2013年底烏克蘭外債總額達到1400億美元,為GDP的80%。根據IMF報告預測,2015年烏克蘭外債將佔到GDP的158%。為幫助烏克蘭渡過難關,實現經濟穩定,2015年2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表示,未來四年烏政府將獲得400億美元貸款,其中包括IMF提供的175億美元貸款。

  其次,烏克蘭危機仍然看不到盡頭。從2014年9月烏克蘭、俄羅斯、德國和法國四國簽署的明斯克協議到2015年2月簽署的新明斯克協議,核心內容都是強制要求烏克蘭東部衝突雙方停火。新明斯克協議簽署以來,衝突雙方撤出了重型武器,大規模的衝突大幅下降,但武裝衝突依然時有發生,協議始終得不到徹底執行。

  二、大國在烏克蘭的博弈尚未定局

  俄羅斯有學者認為,美國對烏克蘭最終走出危機並不感興趣。烏克蘭的無序狀態,對美國最有利。在烏克蘭保持「可控混亂」之下,美國既可控制俄羅斯,又可牽制歐洲。歐盟國家總體上與美國盟主保持一致,繼續維持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法國可以不贊成吸收烏克蘭加入北約,但也拒絕向俄羅斯交付西北風戰艦。

  俄羅斯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不願意麵對烏克蘭西去的現實,更不能接受烏克蘭加入北約和歐盟。一個既不東,又不西,中立的烏克蘭是俄羅斯能接受的底線。為能把握烏克蘭未來走向,俄羅斯一直要求烏克蘭新政府進行憲政改革,實行賦予地方過多獨立許可權的聯邦制,以達到保護東部俄羅斯族人利益的目的。

  明斯克協議只是強調停火,表達了各方要求用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的意願,但協議並未涉及也不可能解決引發烏克蘭危機的一系列問題。烏克蘭東部衝突地區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兩個州也始終要求自治權利。而烏克蘭政府又無論如何也不想作出讓步。

  可見,烏克蘭危機摻雜了太多的複雜因素,有著太多的利益訴求方。烏克蘭危機既不是俄美關係緩和即能解決,也不是各方短期博弈就能見到結果。總而言之,烏克蘭危機的長期化態勢不可避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陳玉榮)

【編輯:葛雨帆】
推薦閱讀:

一位母親的危機處理-摘自《讀者》2010.9
2016年西方亂局背後,一場「白」的危機
為什麼「網紅氣球」背後暗藏危機?
職場」殭屍員工「:年底裁員的真相在這裡
預防子宮肌瘤危機的最佳選擇

TAG:美國 | 危機 | 烏克蘭 | 索契 | 美國國務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