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知識必備:覓龍、察砂、觀水和點穴
風水學作為一種學問體系,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便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早在仰韶文化時期,聚落的選址便有了"重形勢"和"重理氣"的雛形;"枕山面水"實為"重形勢"的表現,"面南而居"實為"重方位理氣"的前兆。只是當時的人們是在不自覺中作了合乎邏輯的選擇。
到了秦漢時代,風水學已有了一定雛形,相地方法開始有了形式上的差別。《漢書 藝文志》中所錄的兩部相地書--《堪輿金匱》和《宮宅地形》,分別是"氣論"和"形論"的早期著述。前者歸五行類,後世的五行相宅、五音相宅均與此有關;後者歸為形法類,後世所強調相巒頭形勢便與此一脈相承。
唐宋以來,風水學的流派可分為兩派。一是形法派。形法派講形勢、形法、巒頭。一是理氣派。理氣派講理氣、方位、卦義、宗廟。兩派不能決然分開,形法派也講方位,理氣派也講形勢,只是側重點不同而已。
形法派,又稱巒頭,由江西人楊筠松、增文遄、賴大有,謝子逸等人創立。注重龍穴砂水和定向,楊筠松是形法派的宗師,撰有《二龍經》,又有《撼龍經》,都是講龍脈、述形勢的書。形法派認為:崇岡復嶺,傷於太急;平原曠野,則病於散。觀其變化,審其融結。意則取其靜,勢則取其和。沒有多少忌諱,易於理解,流傳較廣。
此派承襲江西派之說,認為"氣者,形之微;形者,氣之著。氣隱而難知,形顯而易見。經曰:地有吉氣,圭隨而起,化形之著於外者也。氣吉,形必秀潤、特達、端莊;氣凶,形必粗頑、欹斜、破碎"。這就在抽象的"氣"與自然環境具體形態之間建立了溝通的橋樑,只要認真深入自然形態便可知"氣"之吉凶順逆,從而推導選出佳地。
形法派的理論又分山川形式與宅形格式兩類。前者指住宅外部視線所及甚至不能及的總的山川地勢的配屬,比如何方有山,何方有水、道路、坑凹等。其理論要點可歸納為所謂的"地理五訣"一龍、穴、砂、水、向。因此"地理五訣"常被風水學視為理論入門。它就是把自然環境要素歸納為龍、穴、砂、水四大類,根據這四大類本身的條件及其相互間的關係決定建築基址及位向的布置。
所以,對這四大類要素的考察和踏勘所構成的形法活動最主要內容,稱為"覓龍、察砂、觀水、點穴"。
①覓龍。
在風水學中借龍的名稱來代表山脈的走向、起伏、變化。因為龍善變化,能大能小,能屈能伸,能隱能現,能飛能潛。山勢就像龍一樣變化多端,故以龍稱呼。
風水學以中國的四條大河劃分龍脈,叫做三大幹龍。長江以南為南龍,長江黃河之間為中龍,黃河、鴨綠江之間為北龍。三大幹龍的起點為昆崙山。每條幹龍從起點到人海又按遠近大小分遠祖、老祖、少祖,越靠近起點越老,越靠近海邊越嫩。山老了無生氣,嫩山才有生氣,因此尋地當在少祖山尋,不要到遠祖、老祖山尋。每條幹龍又有分節,起一峰過一峽即為一節。為什麼要分節呢?因為節數的多少與吉福的長久有關。如《天寶照經》中說:"節數多時寶貴久,一代風光一節龍"。
平地也有龍脈,其標誌固然不如山地龍脈那麼明顯,但仍有蹤跡可尋。它的標誌是微地形和水流。"高一寸為山,低一寸為水"。《地學簡明》中張子微云:"中原平地及湖鄉,行龍人地至難詳。尋得龍來無穴下,茫茫闊遠何相當。此名天平只看水,水繞彎環是穴中。若還舍水去尋穴,望望皆平無定蹤。龍若逢水穴方止,無水難斷去不窮。"
"覓龍",用現在的白話來說就是"尋找靠山"。清代葉九升在《山法全書》中指出:"龍者何?山之脈也......流行於地中,神秘莫測,故以龍神名之,狀其妙也。"清代孟浩《雪心賦正解》曰:"龍者,山之行度,起狀轉折,變化多端,有似於龍,故以龍名之。"
風水學為什麼要"覓龍"呢?就是指出要想尋找"藏風聚氣"之處,就必須"以認脈為先"間接地從能完成此功能的龍脈上進行尋求。正如清代張鳳藻在《穿透真傳 序言》中所指出的:"然氣不自成,必依脈而立,蓋脈則有跡,而氣本無形,所以氣之法又以認脈為先。"另外,還有學者認為,正如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所指出:"龍是一種圖騰,並且只是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圖騰合成的一種綜合體。"因此推論,龍也當和生殖崇拜有關,龍的原型乃為胎兒,而相地則是為了尋求利於生長發育的有生氣之處,由於功能上的相互契合,故需"看龍脈"。同時,還認為最根本最深刻的原因還在於,自古以來山都是女性乳房的穩定象徵,有些地方的山脈本身即名為乳山、奶頭山;而乳房也稱作乳峰。渾圓、豐滿的乳房是女性哺乳的特徵,以此來比喻有大地母親營養豐富的乳汁哺育,可以更好地成長發育。
如何覓得好"龍"?
1、首先是尋祖宗父母,審氣脈,別生氣,分陰陽。
這裡,祖宗指山脈的出處,亦即群山的起源之處,父母山即山脈入首處。山脊的起伏輪廓線為脈的外形,審脈時先粗觀是否曲屈起伏,再細察山的分脊、合脊處是否有輪有暈,起伏有暈者則脈有生氣,吉;否則為死氣,凶。分陰陽即是考察山的向背。陰陽是一對極重要的範疇,可表徵各種各樣相對立的概念,不同的條件下說法相異,在此,形法將之簡單化,對於一座山而盲,以南有陽光照射的山面為陽,朝北的山陰面為陰。對於住宅而育,以陽宅的正面(多為南面)為陽,背面為陰。而對於山和住宅而育,山為陰,住宅為陽。為了能"負陰抱陽",房屋(陽)的陰面與山(陰)的陽面相對。雖是推衍之說,帶有深厚的附會硬湊成份,卻決定了房屋基址的位置以"山陽"為理想,從而使建築獲得良好的朝向與通風條件。茫茫闊遠何相當。此名天平只看水,水繞彎環是穴中。若還舍水去尋穴,望望皆平無定蹤。龍若逢水穴方止,無水難斷去不窮。"
對龍脈好壞的看法,是審定山脈的長遠,辨別山脈的大小興衰如何。其審辨的方法是"以水源為定,放大幹龍則以大江大河夾送,小於則以大溪大澗夾送,大枝龍則以小溪小澗夾送,小支龍則惟田源溝洫夾送而已。觀水源長短而枝幹大小見矣。"風水學認為,龍的貴賤基於龍祖山的遠近,龍之有祖,猶水之有源,木之有根,源遠則流長,根深則葉茂。山脈來得綿遠者,發富亦綿遠,山脈來得短促者,發福亦短促。
應該看到,龍脈大致反映了我國的山脈走向,是古代先哲對中華地理的樸素認識,是千百年經驗的積累。
2、其次是觀勢喝形。
對於"勢"的說法頗多,最著名的有"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勢居乎粗,形在乎細"、"左右前後兮謂之四勢,山水應案兮謂之三形"。可見勢指的是群峰的起伏形狀,一種遠觀的寫意效果,形則指單座山的具體形狀,近觀寫實景象。所謂"有勢然後有形",故"欲認三形,先觀四勢"。正反映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觀察問題的特點是由大到小,由粗到細。怎樣觀勢?方法同樣多而雜,有"尋龍先分九勢說"即:
回龍--形勢蟠迎朝宗顧祖如舐尾之龍回頭之虎,第一龍;
出洋龍--形勢特達發跡蜿蜒如山出之獸過海之船;
降龍--形勢聳秀峭峻高危如入朝大座勒馬開旗;
生龍-一形勢拱輔支節楞層如蜈蚣槎爪玉帶反藤;
飛龍--形勢翔集奮迅悠揚如雁騰鷹舉兩翼開張風舞鸞翔雙翅拱抱;
卧龍--形勢蹲踞安穩停蓄如虎屯象駐牛眠犀伏;
隱龍--形勢磅礴脈理淹延如浮排仙掌展誥鋪氈;
騰龍--形勢高遠峻險特寬如仰天壺井盛露金盤;
領群龍--形勢依隨稠眾環合如走鹿驅羊游魚飛鴿。
觀勢還有五勢說:
"辯五勢,龍北發朝南來為正勢;龍西發北作穴南作朝為側勢;龍逆水下朝順水下此乃逆勢;龍順水下朝逆水上此乃順勢;龍身回顧祖山作朝此乃回勢。"
不管採取什麼方法,殊途同歸,都是希望來龍要山勢賓士遠赴,因為"勢遠形深者,氣之府也"。而山之人首處則要山碧水環,左右盤旋以形成曲折的入口,顯然是出於山區居民要避風的生存需要,同時也滿足人的安全防禦心理以及審美趣味。
所謂"喝形"就是憑直覺觀測將山比作某種生肖動物;獅、象、龜、蛇、風等。並將生肖動物所隱喻的吉與人的吉凶衰旺相聯繫。實際上,這種隱味並非真的把山川比作動物,而是藉助動物建立人與自然之間的比擬關係,由此確定人在自然界的居住位置。這種隱喻手法比較直接,既方便又合乎中國人特有的對特定動物的崇拜心理。因而流傳極廣,在江西、皖南等地所見的任何一本族譜的村基圖上,都可發現"喝形"的痕迹。
對山形的吉凶判斷還有許多方法,如賦予山形以特定的象徵--五星,說、九星說等。五星者,金木水火土也,金頭圓而足闊,木頭圓而身直,水頭子而生浪平行則如生蛇過水,火頭尖而足闊,土頭平而體秀。
在觀察山形時,還好作擬人化的比喻,所謂"相山如相人"就是將山的各部分與人體的部位對應進行考察;"因龍首尾以辨肢足瓜鬣,因臂腕以辨腰臍液乳,因淺深以辨腹腸,因藏露辨以胃臟,因高下以辨顙角......蓋有坐龍腕、鎮龍腳,避龍爪......"還把山的輪廓線與"三才"(天、地、人)對應:"額為天,欲闊而圓;鼻為人,欲旺而齊;頦為地,欲方而闊。"自然與人的尺度相類,於是大自然成為一種通人性的有靈機體,有首有尾,有耳有手,並且按人的比例組合,這種比擬極為天真幼稚,卻使一切都洋溢著生機。這種環境空間的有機觀念與中國特有的"天人合一"、"以天地為廬"的宇宙觀察密切相關。
再者察分合向背,分主客正從,主龍四周要有帳幕;
帳幕指主龍山之前後左右的小山,形法認為無帳幕則主龍孤單,所謂"真龍"應居中。"後有托的有送的,旁有護的有纏的,托多護多纏多,龍神大貴。"
②察砂。
砂即主龍四周的小山,與帳幕同意。
黃妙應《博山篇》根據其前後的位置將砂分為侍砂、衛砂、迎砂和朝砂等。足知砂與龍之間存在著一種"主僕"關係,並且這種"主僕關係"與中國的宗法制度頗相吻合。
這種主僕關係和中國宗法制度中的官吏出門總有侍從跟隨左右。轎前有人擎著一把標誌其權力的華蓋,兩邊則有手持軍械的衙役為其喝道,以筆者之見,這也是借鑒風水學之察砂。
這裡"砂"指的是主龍(靠山)四周的小山、高地或隆起之處,它們因位不同,黃妙應在《博山篇》中有著許多具體的叫法:"兩邊鵠立,命曰侍砂,能遮惡風,最為有力;從龍擁抱,命曰衛砂,外御凹風,內增氣勢;繞抱穴後,命曰迎砂,平低似輯,拜參之職;面前特立;命曰朝砂,不論遠近,特來為貴。"正如這些名字所說的,這些護砂的職能即在於和主山之間是一種主僕、上下和尊卑的關係。正如《儒門崇理折衷堪輿完孝錄》所指出的:"主山降勢,眾山(指砂)必輔,相衛相隨,為羽為翼......山必欲眾,眾中有尊,羅列左右,扈從元勛。"
在諸多的護砂中,位居穴位左側的叫龍砂,又稱上砂,位居右側的叫虎砂,又稱下砂。
通常,看砂時先認星體,即根據砂山的形體來判決吉凶,以尖圓方正呈珍貴之物類狀者為吉,歪斜破碎似凶晉之器品者為凶。
在風水學中,對於陽宅來說,形法在觀砂時還特別地注重左右護砂。且根據風的來向分為上砂、下砂。若風從右邊來則右邊之砂為上砂,反之為下砂。《陽宅會心集》卷上"陽宅總論"根據東南地區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認為該地區最應注意上砂,要長、高、大。"蓋收氣擋風落頭結構全賴乎此"。對於下砂在一里之內雖不可全無,但要低平,忌高大灣環,一里之外則便無所顧忌。這裡同樣出於避風、通風和迴風等方面的考慮,可用簡圖分析之。
依此可體會到為什麼有"青龍要高大,白虎不能抬頭"的說法。
此外,對主龍之前的砂(山),則根據距離的遠近分為朝向(遠)和案山(近)。清代孟浩在《雪心賦正解》中將龍砂(上砂)和虎砂(下砂)比作人的兩足,而聚穴之區比作"人的陰囊",他說:"下聚之穴,如人之陰囊,兩足即龍虎也。"有學者認為,將其看做是大地之母的兩條腿,也許更全面、更準確。至於圖中的龍砂、虎砂皆呈彎抱之狀,也許和女性的骨盆較寬,兩腿自根部就較開,並形成明顯可見的鼠蹊溝,以致看起來略呈彎抱之狀不無關係。這裡再次證實了穴乃生殖崇拜的反映。這一形象的比喻,便可看到了一個理想的穴地,都必須有左右護砂保護,前方也不能是決然開敞的,而是有案砂、朝砂拱衛而成,從而形成一個擋風聚氣的環境布局。
砂的層次越多越好,只有"層層護衛",微微向內傾斜,看似有情,而且砂腳要有潺潺流水,緩流環繞,才稱得上好環境。
砂的外觀形態以肥圓正、秀實的看起來舒服為好砂;而斜臃腫及破碎的、直強的、狹逼的、低陷的、斜亂的、粗大的、瘦弱的、短縮的、昂頭的、背面的、斷腰的等看起來不舒服的為壞砂。
③觀水。
水隨山而行,山界水而止,水隨山行,山防水去。故觀水之要,以認龍察砂為準。水與山不可分離,故風水學中觀水往比覓龍更為關鍵。
《博山篇》云:"凡看山,到山場,先問水。......水來處是發龍,水盡處龍亦盡。"為什麼凡看山要先問水的來去呢?因為山水往往相伴而行的,知道水的源頭,也就知道了山的發脈,知道水的盡頭,也就知道了龍的落脈。《周禮?考工記》中所說的"天下之地勢,兩山之間,必有川關",表明古代先哲很早就闡述了山水間的伴生關係。
山水本不分離,而水口和龍穴的關係比龍脈更為直接,所以"入山首觀水口。"這是風水學相地之要訣。
水口理論在明代已十分盛行,清代的《地理大全》、《地理五訣》、《入地眼圖說》、《陰陽宅》等書也都明確提出水口概念及其作用意義。如《人山眼圖說》卷七"水口"節曰:"托長者曰:人山尋水口,......凡水來處謂之天門,若來不見源注流謂之天門開,水去處謂之地戶,不見水去謂之地戶閉,夫水本主財,門開則財來,戶閉財用不竭。"由此知水口本有兩種:一為水流入之處,一為水流出之所。對這兩種水口的要求也不一樣,前者要開敞,後者當封閉。即"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關閉,去口宜關閉緊密,最怕直去無收"。水處乃地之最低點,為眾水的好去處,同時也多是聚落所在小封閉環境的入口。在平原地區,水口多為河口;在山區,水口多為山口。既然水口地處交通要道,位置如此重要,故人山應當首尋水口。
找到"水口"後,就應該結合察砂對龍穴左右兩側的三條水系即第一分(合)水、第二分(合)水和第三分(合)水進行踏勘。《葬經翼》稱:"砂之灣者,水必灣;砂之秀者,水必秀;砂之走竄者,水必不收。砂水之形,實相比附者也。"因此觀水就必須結合"察砂"。
接著便是觀察水城,所謂水城指的是水的形局。先粗觀大致;"凡到一鄉之中,先看水城歸哪一邊,水抱邊可尋地,水反邊不可下"。即是說村落要定在水環抱的一邊,亦即水的隈曲的一邊,也就是古人所說的"油位"。
再接著便是審理水的具體形態。"若方圓平正有澄凝團聚之形,無歪斜傾瀉之患,則水法便是七八分好了"。
至於水的流向則以由西向東流為最妙,顯然又是從中國的西北高東南低的大的地形地貌特點推衍而出的。
事實上,一個好的環境,都少不了水的作用。水一方面是氣候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影響著區域內的土壤、植被,最終影響著小區域的景觀生態。作為居住地,水又是生產、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因此,傳統的古村落都特別注重水口的選擇,把水口作為出入的要道、園林的借景以及村落的標誌,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小環境。正因為水的重要性,因此傳統民居都十分講究宅前有水,宅前無水的則開挖水塘。通常認為:"塘之蓄水,足以蔭地脈、養真氣。"宅前開塘的功用還表現在便於生產、生活等方面。
孕期的胎兒生活在母體的羊水之中,關係極為密切,因此在風水學中,對水極為重視;除了"水口外"還要結合察砂勘察龍穴左右兩側的三條水系。
④點穴。
陽穴的穴指的是住穴所立之基,稱作陽基。點穴便是確定陽基的範圍。
風水學中的穴位類似中醫針灸學中人體的穴位,是"取得氣出,收得氣來"的地方,正如人體的穴位與經絡相通一樣,風水學中的穴位與龍脈的生氣相通。要感受到龍脈的生氣,就必須找到真穴。根據風水學所強調的胎息孕育的原理可知,應以大地為場所,以人體為範式,進行穴位的選擇。穴的原型又是象徵"生生之根"的女陰為本宗。點穴在風水學中是最關鍵的一環,看過龍脈和明堂後就要點穴,點穴錯了則一切枉然。故有三年尋龍,十年點穴的說法。《玄女青囊海角經》卷三《點穴》云:"定穴之法如人之有竅,當細審陰陽,熟辨形勢,若差毫釐,繆諸千里,非惟無福蔭祜,抑且釀禍立至,可不慎歟屍
點穴,首先是看山川,稱為看龍,龍要真。所謂真就是山川朝向著穴地,若人依偎有情狀。其次要得氣,《海角經》云:"點穴無他法,只是取得氣出收得氣來,便是妙手。"什麼是氣,實際上就是有利於發展變化的生機,是物質因素,不是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屬於抽象的概念,"氣不和,山不植,不可扦"、"氣未止"、"氣未會"、"氣不來"、"氣不行"、這些都不是單純地指空氣、土壤。
穴場講究"藏風、聚氣"為生態的最佳格局。認為高壠之地"藏風",要特別防止生氣散蕩,其途徑是要求周圍的山川形勢環抱緊簇,從而達到"聚氣"和"避風寒"的目的,形成所謂的"穴暖而生萬物。"穴場周圍的水流,應能阻止生氣的散失,即所謂的"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水口緊鎖嚴實,而不直衝,是為了關住生氣等。總之,高壠之地是靠環境形勢來"藏風"、"聚氣",而平曠之地是靠水龍來"聚氣"的。
"穴"是最富生氣之處;"點穴"不僅是相地的結尾,更是它的高潮,風水學的象徵意義在這裡達到最為集中的表達,也是"大地為母"和"女陰崇拜"的具體展現。清代黃妙應在《博山篇》中曾含蓄地用"圈"來代指女性的外陰部,認為:"天下道理,陰陽五行,不離一"圈"。這一"圈"者,生死之竅。天地之間,有小的"圈",有大的"圈",認乃此"圈",處處皆"圈"。偈曰:白玉團團一個"圈",乾旋坤轉任自然。誰知"圈"內百般趣,便是人間行地仙。""這一"圈",天地"圈":圓不圓,方不方,扁不扁,長不長,短不短,闊不闊,尖不尖,禿不禿,在人意會,似有似無,目自然"圈"也。陰陽此立,五行此出。"圈"內微凹,似水非水;"圈"外微起,假砂非砂。"明代繆希雍在所著的《葬經翼》中畫出的穴形圖和清代孟浩在《雪心賦正解》中畫出的穴形圖中都極為一致的表示了頗似女性的陰部。比如:
化生腦--為主山之前的山麓隆起,它"自圓頂隱隱而下,復起微突。"其原型為女陰之陰阜。
八字水--因龍穴位於帶有化生腦的主山正前方,因此兩水落到主山後,就應當自沿山坡向穴之兩邊分流,故稱之為"分水",又因其形狀恰似"八"字,故也名"八字水"。分水(八字)有三:位於穴後最近的水路為"第一分水",即"小八字";靠近主山至龍脈所交的水路為"第二分水",即"中八字";離穴最遠的叫"第三分水"即"大八字"。
圓球--位於化生腦之下,葬之上的隆起部分,其原型為陰蒂。
蟬翼--又名暗翼,指"第一分水"和"第二分水"間的兩股細砂。由於此砂暗藏不明,隱約可見,形如蟬翅,故名蟬翼。
明肩--"第二分水"內側的兩道明砂。
葬口--即穴口
太極暈--位於葬口之中。
明堂--穴前注水之處,如君子之殿堂,以受朝貢。根據離穴的遠近不同,明堂分為大、中、小。"小明堂"位於葬口之下,它平坦窩聚,可容一人側卧,是第一合水的匯聚處,孟浩的《雪心賦正解》稱:"所注蝦須、蟹眼之真水,猶如母血藏聚,滋養胎氣,故穴得此而成,氣得此而聚也。"中明堂為第二合水的匯聚處,它位於龍虎砂之內側,故也稱"內明堂"。大明堂為第三合水的匯聚處,由於其位於龍虎砂之外側,故又稱"外明堂"。
綜上所述,由化生腦、八字水、圓球、蟬翼、明肩、葬口、太極暈以及明堂所構成的穴形圖,完全是一幅"女陰象徵"的超現實主義的"人體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