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古代詩歌的語言
鑒賞詩歌語言,可從語言內容、語言風格、表達效果三個方面入手。依照詩詞鑒賞家的觀點,就是要注意「表情達意之美,語言特色之美、表達效果之美」。
一、語言內容
(一)從內容的角度分析,詩歌語言可分為:意象語言、情感語言、象徵語言、典故語言。
1、意象語言(詞語):諸如松、竹、梅、菊一類事物被人們賦予特定的象徵意義,象徵人高潔的品格,詩人常藉助它們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陸遊的《卜運算元·詠梅》,以梅自喻,表現自己不與爭寵邀媚、阿庾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傲骨。其他常見意象如桃花象徵美人、鳥象徵自由等。
2、情感語言(詞語):「悲」「孤」等詞語能直接表露感情,如「萬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還有間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強向杯中覓舊春」(李益《答許五端公馬上口號》),「不堪」「強」寫出了詩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時之佳境,只能從酒杯中去回想舊日的事了,傳達出內心的凄涼、意緒的消沉。
3、象徵語言(詩句):有些是某些詩句本身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有些是全詩常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即說理詩。如「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蟬》),作者是在強調立身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杜甫《後游》),寫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們去欣賞,用來說明大自然了無私心的道理。
4、典故語言(詞語或詩句):如「秋水」指眼睛,「盜泉」舊時常喻不義之財[見《屍子》卷下:「(孔子)過於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鴻雁」指書信(見《漢書》載蘇武歸漢之事)等。它們大多源於歷史典故,這方面需要學生平時加強課外閱讀,積累歷史知識,提高文化修養。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的故事;《長亭送別》中的「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明顯化用了白居易的詩句。
(二)從語法角度分析,要關注數量詞、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
詩聖杜甫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不同時代的詩人都追求的一面藝術旗幟。「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含意是豐富的,「鍊字」與「煉意」即其中之一。我國古代詩人為了鍊字,有的「新詩改罷自長吟」(杜甫);有的「夜學曉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詡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杜荀鶴);有的則感嘆「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盧延讓);有的則「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
在漢魏以前可摘陶淵明的「悠然見南山」的「見」字,但「鍊字」「鍊句」畢竟是詩歌創作到了高度繁榮的唐代的自覺的產物。蘇東坡曾說「詩賦以一字見工拙」,我國古代詩論中所說的「詩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對詩歌創作中的鍊字所作的理論概括,也流傳下「推敲」和「一字師」的佳話。鍊字不單是煉聲、鍊形,同時也是煉意,只有切合題旨,適合情境,做到語意兩工,這樣煉出來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沈德潛曾言:「古人不廢鍊字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朴字見色。」從諸多詩例來看,成功的鍊字都是和煉意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鍊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觀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現的生活具體化、生動化、縱深化與美學化,只有煉出具體生動的富於美學內容和啟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鍊字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
①五言煉第二字:「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嶺春。」②五言煉第三字:「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③五言煉第五字:「曉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草生公府靜,花落訟庭閑。」④五言煉第二第五字:「溪冷泉聲苦,山空木葉干。」「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⑤七言煉第二字:「山入白樓沙苑暮,潮生滄海野塘春。」「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⑥七言煉第五字:「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⑦七言煉第七字:「青楓江上孤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⑧七言煉第二第五字:「雪霽山門迎瑞日,雲開水殿候飛龍。」「魚含月影隨雲動,鳥吐花聲寄樹閑。」
從大的範圍來說,古典詩歌的鍊字有煉實詞與煉虛詞兩個方面。
1、數量詞
例1,庾信《小園賦》中的「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前人就稱之為「讀之騷逸欲絕」。例2,李商隱的《錦瑟》,開篇就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五十弦」「一弦」「一柱」這些並非富於詩意的數量詞,在詩人的筆下,卻獲得了一種朦朧之美與多義之美。例3,「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把詩僧齊己的《早梅》詩中的「數枝開」,改為「一支開」,使「一支」與「早」意絲絲入扣。齊己因此而拜鄭谷為「一字師」。例4,杜甫《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減掉一層春色,而今,萬點飄墜,落花紛紛,更使人煩惱愁悶。通過描寫一片飛花,春殘之始,風飄萬點,春殘欲盡的殘春景色,抒發詩人滿腹的怨愁。例5,許渾的《自楞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懷》「一聲山鳥曙雲外,萬點水螢秋草中」中,「一聲」「萬點」,一「鳴」一「棲」,一聞一見,入微地描述了清晨景色,別具一番賞心悅目的風韻。
2、名詞:一些意象名詞,由於意象的獨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過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個名詞連用時,意象的組合會營造一定的意境。如有送別相思之情的詩作常常會出現柳、酒、月、雁、樓等意象。如趙嘏的《寒塘》「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遊子心中蘊積的愁情,因秋而觸發,化作無邊的鄉愁;孤雁從南樓飛過,凄哀的鳴叫,使鄉愁更加上一層「雁歸人未歸」的感傷。情景交融,含蓄而耐人尋味。
3、動詞
例1,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頸聯,對仗工整,意境優美,野竹與雲氣相接,這本是一幅靜景,但詩人用了一個「分」字,就有了動的意味,它使人聯想到隨山岡徐徐移動的雲霧,不斷從野竹稍頭飄過的情景。一線泉水,凌空飛瀉,這本來是一幅動景,然而詩人用一個「掛」字,就由動化靜了,它使人想見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圖景。
例2,杜甫《春望》第三四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濺」和「驚」都是鍊字。它們都是使動詞:花使淚濺,鳥使心驚。春來了,鳥語花香,本來應該歡笑愉快;現在由於國家遭逢喪亂,一家流離分散,花香鳥語只能使詩人濺淚驚心罷了。
例3,杜甫的《曲江對雨》詩中「林花著雨胭脂濕」句,「濕」字駁落,蘇軾、黃庭堅、秦觀、佛印分別以「潤」、「老」、「嫩」「落」補缺,都不及「濕」字鮮明生動。
例4,「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王勃《郊興》)看這句詩,「濕」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尋常,王勃寫春雨,雨下的時間短,雨後日出,花上已沒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見滋潤,所以說「花光濕」,這個「濕」字極為確切。這個「光」字顯得花有精神,所以說「光」字有情。風停了,在日光照耀下,葉影清疏,一個「疏」字,顯得日光從葉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樣子寫出,又顯得有詩情,用字盡妙於此。
例5,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6,秦觀的「山抹微雲,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動作勾畫出的線條輪廓。
例7,洪瑹《阮郎歸》詞寫春光:「綠情紅意兩逢迎,扶春來遠林。」憑著一個「扶」字,我們感受到了從樹林深處步步走近的春天。
4、形容詞
例1,王維《觀獵》第三、四句:「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這兩句話共有四個主謂短語,「枯」「疾」「盡」「輕」,都是謂語。「枯」與「盡」是平常的謂語,而「疾」與「輕」是鍊字。草枯以後,鷹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詩人不說看得清楚,而說「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盡以後,馬蹄走得更快了,詩人不說快,而說「輕」,「輕」比「快」又更形象。
例2,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像一幅巨大的風景畫,形象地描繪了塞外遼闊蒼涼的景象。「直」字展現一種挺拔堅毅之美;落日之圓,襯托在萬里戈壁背景之上,給人以蒼茫之感。二字將直線之美與渾圓之美融為一體,畫面壯觀,他字確實難以代替。
例3,吳文英的「鄉夢窄,水天寬」(《鷓鴣天·化度寺》),「窄」與「寬」形容與對照俱妙;周密的「夢魂欲度蒼茫去,怕夢輕還被愁遮」(《高陽台·寄越中諸友》),以「輕」字描狀夢魂,化無形為有形,而且通之於表重量的觸覺,更是形容詞錘鍊中通感的妙用。
還有兩種情況值得特別注意,一種是形容詞的重疊運用,一種是表顏色的形容詞於句首與句末的運用。
例4,王維的《積雨輞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郭彥深就說「『漠漠』『陰陰』,用疊字之法,不獨摹景之神,而音調抑揚,氣格整暇,悉在四字中」。
例5,《詩經》早有「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而黃山谷《詠雪》的「夜聽疏疏還密密,曉看整整復斜斜」,可以說是後來居上。
例6,「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後全無葉底花。蝴蝶飛來過牆去,應疑春色在鄰家」,這是王駕寫的《晴景》,王安石改後兩句為「蜂蝶紛紛過牆去,卻疑春色在鄰家」,除了易「蝴」為「蜂」,易「應」為「卻」之外,鍊字的關鍵就在於去「飛來」而改為「紛紛」,因為只有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才能令人動情地表現出晚春雨後特有的美景。
鍊形容詞置於句首或句末的,如杜甫的「青惜峰巒過,黃知桔柚來」「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碧知湖外草,紅見海東雲」「翠干危棧竹,紅膩小湖蓮」「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江魚入饌來」,是形容詞煉於句首,有如現代的印象派繪畫,首先捕捉的是色彩鮮明的印象。王維的「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李清照的「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都是形容詞煉於句末的範例。而元稹的「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李商隱的「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也是鍊形容詞於句末,本是表熱鬧的宮花的「紅」,又以表冷清的「寂寞」形容之,鍊字而運用矛盾修辭法,更覺含情深婉。
形容詞的活用,可化腐朽為神奇,蔣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中,形容詞「紅」「綠」用作使動詞,詩人通過櫻桃變紅、蕉葉轉綠的動態,抒寫了對時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紅」「綠」仍作形容詞用,說成「櫻桃紅,芭蕉綠」,就會味同嚼蠟。又如周邦彥的「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將鶯雛與梅子的變化和風雨聯繫到了一起,由形容詞轉成動詞的「老」「肥」,有如靈丹,在句中起到了點鐵成金的作用。
5、副詞
在古典詩詞中,副詞的錘鍊恰到好處時,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婉曲,活躍情韻,化板滯為流動等美學效果。如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去掉「與」「共」二字就會大為減色。周邦彥《詠薔薇》:「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用了一個虛詞「似」,便使薔薇處於與人似和不似之間,顯出無限情韻。陰鏗寫送行遲到,只見「泊處空餘鳥,離亭已散人」,虛詞「空」「已」若不經意進入詩中,對於描畫詩人惘然若失的情狀卻有著畫龍點睛的妙用。又如王昌齡《閨怨》中的詩句「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作者用了一個「忽」字,取漫不經心而恰到好處之意,登翠樓時興沖沖,而因闖入眼帘的柳色卻想起了丈夫,生髮出傷感,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僅一「忽」字就傳達得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耐人尋味之處。
6、「詩眼」「詞眼」與鍊字
中國古典詩人十分重視字句的錘鍊,有「詩眼」「詞眼」之說。「詩眼」見諸魏慶之《詩人玉屑》,「詞眼」見諸陸韶《詞旨》。一般指五言中之第三字,七言中之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為「眼」的。其實,「眼」就是詩句的關鍵處,不拘在腰在膝在足。諸如「孤燈燃客夢,寒杵搗鄉愁」的「燃」「搗」,「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都是論家津津樂道的著名的「眼」。
詩詞的寫作,始於意格,成於字句,於是,前賢們從修辭學的角度,推崇詩詞字句的工巧,把字工句警當做畢生追求的目標,為之殫精竭慮。的確,字句錘鍊得好,可以帶動全篇,所謂一字妥貼,則全篇生色。
具體地說,在詩詞的關鍵去處,一個妙煞的字眼,可以有聲有色,極致入微,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甚至可以營造出一種意境。孟浩然的名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中的「淡」和「滴」,歷來備受讚賞。「淡」狀出視覺感受,「滴」達出聽覺感受,「淡」和「滴」染出一種冷漠、孤寂的境界。上述「春風又綠江南岸」,據洪邁《容齋續筆》記載,王安石原稿作「到」,又改「過」「入」「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這個「綠」字果然鬼斧神工,把春天的氣息鮮麗地點化出來。與此相類的「紅杏枝頭春意鬧」,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讚道:「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莫怪乎北宋時人贈給宋祁一個「紅杏尚書」的雅號!
然而,「詩眼」「詞眼」不是孤立的「鍊字」。前賢們僅從修辭學的角度探求,究竟層次偏淺;而從局部與整體的辯證關係上去理解,從全篇的章法結構上去分析,才有可能探得真髓。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對此有精闢的論述:「余謂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體之眼,有數句之眼,前前後後無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專求字句,縱爭奇競巧,豈能開闔變化,一動萬隨耶?」以此,「鍊字亦須遙管遙應也」。劉熙載更把這種觀點拓展到其他文學門類甚至經義的領域,稱作「文眼」。他說,「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則後必顧之,在篇末則前必注之,在篇中則前注之後顧之。顧注,抑所謂文眼者也」。又說,「字句能與篇章映照,始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養家所謂瞎煉也」。也就是說,「鍊字」局部點化之功,仰仗於整體構思的「前注」「後顧」。設若沒有「顧注」,競競吹求造語之巧,苦苦推敲一字之工,不但追尋不到意境,反而由於斧鑿做作,惹人生厭。
王國維力主境界說,他讚賞宋祁的「鬧」字煉得好,是因為著眼於境界,看他一語道破,「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間詞話》)。作詩點眼,猶如畫龍點睛,詩無眼則佳處不見,龍無睛則神采盡失,點眼時眼要挺要響,用實字則挺,用動字則響。
五言詩點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詩點眼多在第五字,和節奏多作上二下三與上四下三有關。在五言詩的完全句中,常常上二字是主語,第三字是動詞所在;在七言詩的完全句中,常常上四字是主語,第五字是動詞所在。動詞是敘事、寫景、狀物、抒情的關鍵字,因而自然成為錘鍊字眼的重要對象。
但若把詩眼定死在五言詩的第三字、七言詩的第五字上,則又未免偏頗。因為詩句的語法結構多種多樣,並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而詩眼也並不局限於動詞一個類別。
「身輕一鳥過」「白玉堂深曾草詔」,便是不受詩眼在第三、五字說法局限的例子。在詞里,句子參差不齊,句法千差萬別,當然更無從咬死第幾字方得為眼,所以「綠肥紅瘦」(李清照)既不妨以二、四字為眼,「寵柳嬌花」又不妨以一、三字為眼。
杜甫的《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中「自」與「空」兩個副詞恰恰是本詩的詩眼,只有悟懂了它們,我們才能夠深切地體驗到祠堂凄涼冷落的氣氛,而詩人的萬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髮的,假如我們不能理解這一點,我們就體驗不到詩人表現出來的感傷嘆惋的情調。更多詩歌常識請關注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http://www.xigutang.com/)的相關文章。
二、語言風格
(一)常見語言特色
1、平淡(質樸、樸素):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不追求詞藻的華麗,語言力求樸素,顯現出質樸無華的特點,但於平淡之中蘊含著深意,讀來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於簡陋和寒傖,它是用語上的返璞歸真,體現了詩人的真功夫。如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表面看來句句平淡,平淡之中卻蘊含著詩人超脫塵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工麗:既講究辭藻華麗,又講究對仗工整。理解時可以藉助對仗。如杜甫《觀山水圖》中的「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荔長」,辭藻華麗,對仗工整,每句開頭的「紅」「青」顏色詞語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面。
3、優美(絢麗、綺麗):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隱的詩。
4、直率(率真):語言毫不隱晦,毫不修飾,依照情感的原樣直接寫出。如《詩經·碩鼠》。
5、委婉(含蓄):其特點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常常不是直接敘述或抒情,而是通過寫與本意看似無關的事物,或者通過對比而委婉地表達內心的情感。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本意在於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懷念,但是沒有直接寫出,而寫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6、清新:其特點是比喻新穎,用語通俗。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句寫了四種景色,有動景,有靜景,有近景,有遠景,有實景,有虛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
7、明快:其特點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潑辣的,往往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如白居易的新樂府詩。
8、自然:指詩詞語言不留雕琢的痕迹,率真樸素,多用口語,較少鍊字,讀來平白如話,自然生動,韻味無窮,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說明自然的風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寫出了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表現出月亮的形狀和月光的皎潔可愛,不加雕飾,生動自然。
9、清幽:清靜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細細體味卻意味深遠。如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前兩句用不見人影而聞人聲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後兩句用夕陽返照之光映著林中的青苔,進一步渲染了山的特點,給人一種無比清幽的美感。
10、雄奇:氣勢雄偉,立意奇特。如李賀《夢天》中的「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就是說九州小得像九個煙點,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11、奔放(豪放、豪邁):指直率而有氣勢。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詞句,將滾滾長江與歷史長河融於一體,凸現了歷史蕩滌千古風流的奔放氣勢,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對景抒情的壯懷氣魄。
12、悲慨:即悲壯慷慨、寂寥蒼勁的藝術風格。此風格的作品,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著對時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於時,或感時傷亂,憂國憂民,心中鬱結,憤慨不平。如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歌以蒼茫原野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蒼涼悲壯,慷慨激昂。
13、凝練(洗鍊):語言表達是通過千錘百鍊而達到質樸、省凈、流暢、圓潤、洒脫、意韻無窮的境界。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連」與「入」相攜,織出一幅煙雨迷濛的愁網,並以「孤」為動力,把人進一步推進縈懷的離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壺的絕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脫然而出。語近俗白卻字字枝根相連,不可分割,匠意極深而不見斧鑿。
14、沉鬱:用一種蒼老遒勁的筆調去描繪廣闊的社會生活,而在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上籠罩著凝重深沉的憂鬱色彩和悲劇氣氛,配之相適應的嚴格的詩律和鏗鏘的音韻。如杜甫的《登高》就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作。
需要指出的是,風格指的是藝術創作上的獨到之處,每一個詩人都各有自己的風格特點,而同一個詩人也可能具有多種風格。因此,我們應熟悉一些作家的語言風格:
陶淵明的樸素自然
李白的豪邁飄逸
李商隱的朦朧隱晦
高適的悲壯蒼涼
孟郊的俊寒清冷
(二)常見結構特色
在古代詩文中,有一些特殊結構形式的詞,常能出現特殊的表達效果:
1、疊詞: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元日》)。
2、倒裝:一般表強調。如「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正常表述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雨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首》),正常表述應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3、意象名詞羅列:使描寫更像特寫鏡頭,能營造出特定的意境。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楊柳岸曉風殘月」「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庭堅《寄黃幾復》)。
三、表達效果(必須記住,記住啊!)
語言的表達效果往往和內容、形象相聯繫。
1、為形象服務:寫出了人物(或景象、或物象)的特點,使他(或它)生動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備。
2、為主題服務:反映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為意境服務:能營造出怎樣(有一定特點)的意境,從而傳達出作者怎樣的思想(包括理想和追求)感情及精神境界。
在具體的表述中,一定要結合詩(或詞、或曲)的具體內容。
應考策略·規範答題
一、鍊字型
(一)、如何解答鍊字型試題?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鍊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鍊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二)、規範答題模型: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例1】 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後面的問題(6分)
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問題: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1)同意。看,在詩中是回望的意思。(步驟一)。
(2)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
(3)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例2】閱讀下面一首詞,完成後面的問題。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問題:「溪頭卧剝蓮蓬」中的「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譽(一字用得恰到好處,給全句或全詞增輝)。你同意此說嗎?為什麼?
答:(1)「卧」是躺著的意思。
(2)一個「卧」字把小兒躺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真實生動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3)「卧」字使用極妙,它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意境更加耐人尋味。
二、語言風格型
(一)、常見的用來描述語言特色的詞語(一定要記住,記住啊!)
①清新
②高昂
③深沉
④多用口語
(二)、如何解答語言風格型試題?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請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
(三)、規範答題模型:
(1)用兩三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的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例1】 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後面的問題(6分)
長干曲四(其一)
崔顥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問題:品評這首詩的語言特色。
答:(1)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指出語言特點2分)
(2)「何處住」,「在橫塘」,自問自答的對話描寫,語言樸素而明快,體現了一種純樸自然的美。(結合語句具體分析得2分)
(3)表達了詩人對純樸率真的船家女的喜愛之情。(指出表達感情得2分)
推薦閱讀:
※會當身由己,婉轉入江湖
※太原作家優秀作品展示 詩歌中的太原歷史
※如何賞析杜甫的《望岳》?
※海城牆 前言 時間線:現世、王國,異界、冥城 ,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