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力推薦 給發心出家弟子的信(凈宗法師)

按:

通過這次發心出家的考查,並結合平時佛門存在的問題,凈宗法師寫了這封信。這是一封借題發揮的信,也是一封虛擬對象的信,因為信中所說或多或少存在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所以也可以說是寫給大眾的一封信。

 

讀此信,在家人當思:我應當怎樣培養恭敬僧寶的心?出家人當思:我應當怎樣做才不負僧寶形象,增長眾生善根?不管是出家、在家都要反思:如何面對「不如法」的現象,調伏自己的心?如何處理道場大眾之間的關係?

 

鍾雖撞擊於一點,聲卻傳遍於十方。如能深切反思,相信每一個人都會從中得到洗滌,得到利益。

 

 

南無阿彌陀佛!

你寫的材料我看了,也向當家法師、知客法師了解了你的情況。應該說從根本上大家對你持肯定的態度,但是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很明顯。我想與我長時間不在寺院,無法細緻的關心,並給予及時的提醒有關。總之我作為師父有責任。

 

這幾天,我一直在想你的事,由此展開來想的更多:一個發心出家者應該怎樣接受考查培養?應該怎樣看我們道場的住眾?

 

還是從你說起吧。這一年多來,你對法門的信心堅定不退,日益增長,這是無話可說的。這與你逆境學佛、生稀有心、作難遭想、知恩感恩,又不斷聞薰教理有關,所以這一點從本質上奠定了你是法門中人。所謂同門相親,如手與足。

 

第二,你出家的願心很切,沒有絲毫顧慮猶疑,而且在這一年也日益堅固,雖未剃髮,心中早已自斷後路。既然想出家,自當有此決志。這一點是你能夠出家,也是我當初同意你來寺里的原因,有此內因,必定是出家種姓。

 

第三,在這一年內,你作了很多努力,在學習沙彌律儀、聞修凈土教理、勞作服務大眾、熱心護持道場方面,你都在努力,可說無一日虛度,時時掛在心中。

 

最後,你對自己的不足也有所認識,沒有袒護隱藏,也很誠實的說明你對道場人事的看法。

 

眼看剃度的日子就要臨近了,我卻對你的事頗費躊躇,難下決定。同意你剃度吧,我卻分明聽到三種不同的聲音。

 

第一種聲音來自與你共事的大眾居士,那個聲音說:某某還沒有剃度,就對我們指手劃腳的批評,嫌我們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只有他對,態度一點也不謙和,心意一點也不柔軟。我們不希望有這樣一位出家師父。

 

第二種聲音來自出家眾,說:某某還未剃度,便看我們這不順眼、那不威儀,他一個居士起碼的恭敬僧寶的心都沒有,他還有資格出家嗎?他這樣在家身份尚且站在我們出家人頭頂上,從心裡把我們踩在他的腳底下,一旦出家,我們這些人還有日子過嗎?

 

第三種聲音來自執事,說:某某尚未剃度,就自以為是,自作主張,擾亂常住,要是就這樣剃度了,還不知會惹出什麼是非,生出什麼亂子來,道場還怎麼有效管理?大眾還怎樣維護和合?

 

從居士到僧眾,從清眾到執事,都有聲音,我能個人簡單說剃就剃嗎?況且如果不深探根源,就這樣草率從事,是否說明你的知見看法都是正確而更加助長呢?這樣既不利你個人的成長,也辜負你一片出家的誠心。

 

但不同意你剃度吧,你這一年是這樣的努力,這樣的期盼著,如此結局無異當頭一瓢涼水,打擊之大,失落之深,可想而知;甚至信心喪失,棄門而走,也有可能。你奔法門而來,本是法門人,我只願你善根增長,欣欣向榮,不願有半點傷害,何況遭受狂風折枝一般的打擊呢!

 

我想還是暫時把剃度的事放一放,來共同談一談有關認識吧。

 

就談「如法」吧。

戒律是律自己,可是你學了一點,便拿一把戒律的尺去律人家,這如法嗎?

 

修學一切佛法,「如法」的證驗就是煩惱減少,心地柔軟,可是你學了一點點戒律,看人家都不威儀、不如法,心中生起更多的煩惱,心意也更加強硬。這如法嗎?

 

佛法說外面的世界人事物是我們內心的投影,內心善見一切善,內心美見一切美,內心慈見一切慈。若見外面不好,源自我心不好;欲改造世界,須改造自心。如鏡中人,臉有污垢,不是拭鏡,而要洗臉。臉已洗凈,鏡自無污。按此道理,見人家不如法,是因為我們的心不如法。如要改正,當令自心如法。但你看見人家不如法,便只想生硬地去講人、管人、改變人。這樣如法嗎?

 

居士首先要恭敬三寶,你卻見出家人的過失。這如法嗎?

 

佛說恭敬僧寶,是只要剃髮染衣,皆當生敬。昔有獵師,披僧衣盜殺大象,大象敬其衣故,不加踩踏。而你自己帶一把尺,經過你的尺量合格,才恭敬;量不合格,就認為是次品,不恭敬。「恭敬僧寶」沒有成為我們內心的品格,卻成為擇人而施的賜物。這如法嗎?

 

你將和合一味的僧寶,以凡夫知見分為好的壞的、如法不如法,則僧團不成其為僧團,以用心、用尺將其割裂的緣故。這樣如法嗎?

 

末法時代能發心出家,具足因緣,顯現僧相,又能專修念佛,安心決定,今生雖是凡夫,命終必定成佛;現在濁染世界,自己專修念佛,住在念佛團體,無言引導眾生,是何等大功德,大善根!可說是僧寶中的僧寶,福田中的福田。縱有小小缺點,不失純金良玉。如一塊金幣,縱被污泥所裹,不少純金之份。因示現出家故,專修念佛故,必定成佛故。而你不能見他們身上這麼多優點,耀人的光輝,反而盯住那一點點泥斑,指責嫌惡。你若心裡真實裝著專修念佛僧的尊貴,決定不會有蔑慢嫌惡的心態。如識金愛金之人,決定不會喋喋不休地說某一塊金幣上有泥,不是好金幣而不喜歡它。自眼昏花,不識真金,唯盯住泥而生嗔嫌。這樣如法嗎?

 

你住在念佛道場,慣習念佛法門,不能用念佛之眼來看我們的僧眾,而起尊貴難得、讚歎敬仰、愛護寶重之心,反而隨順一般知見,附和他人,貶嫌怨惱,人云亦云。這樣如法嗎?

 

你若真有智慧,當普同恭敬,普同讚歎,使人不敢輕我法門。當言:「大德!莫出此語。汝等廣學多游,眾所欽敬。我等師僧亦曾時時教導:當敬重一切客僧,莫敢輕視。然我念佛門中,眾僧和合,信眾擁護,化導廣大,其德甚深,比較大德或不相讓。雖現小瑕疵,能成大隱忍;人前示過患,自折驕慢心。譬如青果無斑而味澀,熟果有斑而味甜。大德今將遠遊,我等常相憶念,願大德及時再返,予我教示,增我見聞。亦願大德,隨所遊方,廣播念佛之聲,樂贊住眾之德,如佛佛相贊,光光相攝,內外暢通,彼此影響,一動一靜,巧成馳張,齊攬苦海眾生,早上彌陀渡船。豈非美哉!」你如果能這樣說,決定受人讚歎:「弘願寺的居士尚且如此,其出家眾更不可小視。」你若附和認可,對方也必更加輕視:「護持常住的居士尚且也認為如此,看來其出家眾也不過爾爾。」

 

來來往往遊方的客僧,雖然各有其長,但比較弘願寺的住眾,他們對本門法義的熏修相對時間還短,也沒有那麼精專,平時所處的環境也未必能如弘願寺這樣一句佛號不夾其他。如果只是來寺短住時日,對本門法義、本寺道風、本寺住眾能了解多少呢?一個自守嚴謹的人,不會隨便論斷他人;一個自守嚴謹的人也不會隨便相信或不相信他人的論斷。一個人如果過於輕率論斷,則少人信用。我們如果到別寺能夠輕率論斷他人嗎?

 

你見出家人走路不好看,不威儀,便不生恭敬,然而他們內心柔和,常懷慚愧,從不顯高慢之相,總是默默無聞念佛。你以居士之身,生高慢心,不知慚愧。這樣如法嗎?

 

你雖學沙彌律儀,不知從克已上下功夫,律已防非,密行實踐,反而處處時時眼睛盯著別人。看!你不如法,你不威儀……看我多有威儀,多懂規矩,我才是一個好出家人,我出家比你優秀……如此即屬「乍現威儀,貪圖名利」。自以為是聖賢標誌,內自善根已經腐爛尚且不知。與其乍現威儀,自高自慢,凌駕他人;不如現缺威儀,心常謙下,老實念佛。前者能禍害法門,而不自知;後者能興隆佛法,人也少知。說貪利可能冤枉,然圖名已是昭然,因人家未說,自己先肯定自己是如法故。就差沒有出去打廣告:我是如法眾,我是威儀僧。口中未說,心中常說;不直說直贊己德,以批評他人凸顯已德。不是一樣嗎?這樣如法嗎?

 

戒律甚深,難知難明。經通菩薩所說,戒唯如來親制。既是佛親自所制,即是最高的智慧,最深的慈悲。學戒若不能對如來慈悲感同身受,貫徹於自身,普及於大眾,反而自增煩惱,令他增惱,我以為是沒有學到戒律的真精神。我很慚愧,雖出家有年,自量根劣,只知仰賴一句佛號偷生寄活,從來不敢妄談戒律,更不敢以戒律衡人。你未出家,便敢學舌,說有僧人戒律鬆弛,真是無知故膽大,不怕墮拔舌地獄。

 

《梵網經菩薩戒》說:「我是已成佛,汝是當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此是最上菩薩大戒。我寺念佛僧眾,蒙受祖師教化,安住彌陀光中,個個專修念佛,自知往生決定,自知必定成佛。如是信心,從不退轉,佛親自說「戒品已具足」,你卻不生敬心。這樣如法嗎?試問當今末法,天下僧眾有誰能如專修念佛僧,對於自己「必定當成佛,常作如是信」呢?天下寺院道場,有哪一個能如我弘願專修念佛道場,全寺泡在一句名號中,人人念佛信心滿滿呢?

 

縱有十個大法師,說法如雨,威儀具足,戒行清凈,智慧高遠,人捧之如日月,眾仰之如岳山,但如非專修念佛之人,換我一個小沙彌,我也不會做這個虧本的交易。何以故?若非念佛,不免輪迴,何足為羨!若伴十個大法師,未來不免輪迴;不如守一個小沙彌,未來必定成佛。此非以沙彌為貴,而輕高德法師,而是以念佛為貴,憐惜凡夫耳。雖然,若念佛人,而又智慧高遠、戒律清凈,當然是善中上善,美中之美。若大法師,不輕念佛,亦專念佛,則是現生菩薩、僧中真龍矣!弘願寺今有十僧便有十佛,有百僧便有百佛。你面對今日僧寶,來世佛陀,竟然不生敬心。這樣如法嗎?

 

並非弘願寺念佛僧眾就沒有缺點,也不是有缺點但概不許說,但要看什麼人說,處於怎樣的立場,以什麼心態,又能達到什麼樣的效果。也並非讓你偽裝真實想法以曲從我意,而是你對事物的認識有偏頗,對大眾的看法不正確。你必須看出所有人眾都超過自己,唯有自已最差最劣,才算進步。

 

當我們看到自心的黑暗時,就發現人家比我都光明;當看到自身的污垢,才知人人都比我乾淨;當知道自己的卑微無能,才知人家個個是我的老師。

 

 別的不說,這次共同發心出家的不少,是你的能力、才學都比人家有優勢,所以才站高看遠,發現了這麼多不如法的人事?還是同住一個寺院,人家接觸的皆是如法大眾,獨有你周圍皆是不如法的人事?為何人家眼中一片吉祥光明,而我心裡充滿憂愁煩惱?這次板報選登了李榮海居士及另外兩位女眾的心得,請你好好看看,對照人家是怎樣發心,怎樣認識。你真有良心,有自知,應當慚愧,無地自容才對。

 

再說廈門陳賢居士,是大家公認的優秀者,他的修持、涵養、慈悲感染了每一個人。他是我們團體當中的寶,很多人受他影響,得他恩惠。陳賢居士也早有出家之志,你能想像若陳賢居士寫一份發心出家彙報,也會說「居士不如法、僧眾不威儀」嗎?人家有那樣的品行,又是那樣謙德,對所有出家眾是那樣恭敬有加,出於至誠,從來不曾從他口中聽說過一句出家人的不好。是他走南闖北,遊學十幾年所見所聞皆是菩薩嗎?也許吧。但為什麼這樣?我們何不想想,何不學學他之作為。想來你還不會自認為已經超過他太多,已經是准出家人,在弘願寺住了一年,他不過是居士,遠在廈門吧。

 

發心出家,住在寺院,就是要接受大眾的監督改造,你卻監督改造起大眾來了。是誰賦於你這樣的職份?直是一錯錯到天邊,真是太自不量力,不知身份,自以為是到極點,愚痴糊塗到極點。

 

譬如坐牢,是來接受改造,還是去改造管教幹部,改造農場呢?

從俗漢到出家,第一步就是要完成自我的心靈改造,雖非坐牢,但「改造」的意義是相通的。改造改自己,修行修自己;佛門說修行,世間叫改造;修行出於自覺,改造來自強迫而已。但強迫改造,條件惡劣,反而能安心忍受;發心出家,諸緣皆護,反而不免憤怨。為什麼呢?只因心態不同,一者自認有罪,一者不免居功啊。三界便是大牢獄,我們生生世世都犯了因果的天律,判罰在三界火宅中服刑,無有出期,苦不堪言,其身份也如同坐牢啊。若深知彌陀於我有恩,道場於我有恩,大眾於我有恩,唯我一人罪大惡極,苦不堪言,唯願彌陀救度我,道場寬容我,大眾喜愛我,不惜肝腦塗地,以贖罪衍,自然心意柔軟,百般安樂。而今發心出家,住在寺院,平等吃,平等住,人身一切自由,周圍皆是師友,這麼好的條件幫我改造,助我修行,我們不知感恩戴德,勵修己過,反而生出許多嫌怨,看人家不如法、不威儀,內心滋生煩惱,真是天地良心。

 

你自知是好管閑事,但又以為我是好心,所以對於自己的好管閑事的禍患也就認識不清。不知身份定位,不能安分守己,以此治家則家道必衰,以此治國則天下大亂,以此治寺則道場將為市井、佛法盡成人情。

 

人們容易因為自己的「好心」,而拒絕承認自己的錯誤。不知道錯誤往往都是由「好心」造成的,專門發壞心來破壞道場的還沒有。一是佛菩薩的威德。二是一眼明知,難以得逞。唯有好心所行壞事,最有殺傷力,最能破壞一個團體。因為是好心,所以理直氣壯。錯而錯得有理,還有比這更難辦的嗎?因為是好心,所以精進勇猛。錯而勇往直前,還有比這更可怕的嗎?因為是好心,所以不受人諫。錯而無人能諫,還有比這更不可救藥的嗎。人若有不同意見,他馬上便說:「我是一片好心,你怎麼還能批評我,說我不對呢?豈非好人無好報,佛門不慈悲。」在他的好心好意、理直氣壯、義正詞嚴下,任你有十張口,也說不出他一個字。只好閉口捲舌而罷,搖頭嘆氣而走。好心能製造委屈,好心能喚起同情;自己沒有認識,也會有一些同樣好心而糊塗的人跟著人叫屈。好心難諫,眾人難犯。大眾團體,道場執事最頭痛的就是這種好心辦壞事的人,最難消化的就是好心辦的壞事。因為極具隱蔽性,所以往往容易得逞,而且時有所發,禍害難消。

 

住在一個道場,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循規蹈矩,不越本份。好心要有智慧,好心要守規矩。若自己既無智慧觀察,又不受大眾規矩約束,假好心之名,任自己所為,會是什麼結局?天下為自己辯解的人有誰說自己是壞心?若自知是壞心,則其人心已柔軟矣,知慚愧故。一般人雖忤逆父母,亦認為父母有欠於他。凡夫眾生,多是下流,不以規矩約束,絕對不能成事。規矩是前人總結了無數的經驗教訓而形成的,好心而壞規矩,則事多失敗。規矩比好心更重要。說白了,沒有經過佛法智慧調御的好心,其實就是習氣,規矩正是用來對治這些習氣的。所以不要認為,佛門不尊重我的「好心」。

 

以上所說,言辭不免激切,但很感謝你的示現,讓我得以借題發揮,大眾得以一清耳目。菩薩示現不落痕迹,你的作為也是一種菩薩示現。畢竟念佛門中皆上善,弘願寺里無孬種。能入我弘願念佛之門,個個皆是好漢。最差最差之人,拿出去也是最上等。故佛贊為人中芬陀利花,觀音勢至引為良朋善友。望你能認真反思,切實躬行,首先獲得周圍與你共事大眾的認可,說:「某某心地柔和,為人謙下,他若出家我們歡喜。」再獲得常住僧眾的認可,說:「某某心存恭敬,根深苗正,他能出家我們歡迎。」再獲得執事的認可,說:「某某循規蹈矩,安守本份,他若出家,能增穩定的力量,能消不安的因素,我們贊成。」能得此三人同意讚許,則鬚髮剃落,法衣披肩,皆成自然而然。總之剃度與否,何時剃度,操之己手。我何嘗不想看到真心出家者,皆能如願剃度呢!若來一個是佛門人才,來兩個是僧中寶貝,來三個是法門龍象,我當然高興光彩。如若相反,豈不黯然神傷,面上無光。

 


推薦閱讀:

大六壬發三傳—九宗法之伏吟
指禪推拿宗法十八法常見病證治療步驟舉例(五)

TAG:推薦 | 出家 | 法師 | 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