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參觀陳獨秀故里

參觀陳獨秀故里

   前不久到安徽蕪湖考察文化體制改革路過安慶市順路參觀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陳獨秀故里。

   陳獨秀(1879~1942年),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和旗幟,中國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中共一大至五大黨的最高領袖。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今屬安慶市)人。

陳獨秀出生地及家譜

陳獨秀有四個兒子,長子延年、次子喬年均為無產階級革命家,大革命失敗後相繼在上海就義;四子鶴年上中學時便投身革命,後避居香港;惟三子松年從小隨生母住在安慶。1953年2月,毛澤東路過安慶,憶起故舊,遂召地委書記傅大章垂詢。

毛澤東問:「陳獨秀家還有誰?」

傅大章答:「有個兒子陳松年,在窯廠做工,生活比較困難。」

毛澤東正色道:「陳獨秀這個人,是有過功勞的,早期對傳播馬列主義和創建中國共產黨,是有貢獻的。他是五四時期的總司令。後期,他犯了錯誤,類似俄國的普列漢諾夫。陳獨秀後人的生活,還是要予以照顧。」

   陳獨秀安葬於安慶市北門外十里鄉葉家沖的一塊坡地上。這是陳獨秀靈柩於1947年從四川江津遷回家鄉後與原配夫人高曉嵐的合冢,2001年經保護性維修後,總面積1058.85平方米。墓坐北朝南,由墓冢、墓碑、墓台、護欄、墓道構成。墓冢高4米,直徑7米,漢白玉貼面。墓碑通高2.4米,碑身高1.8米。墓台兩層,正方形,通高2.4米,四周有漢白玉欄杆。墓南台階與長30米、寬6米的墓道相連接。墓的兩側,各排列32株杉樹,喻示著陳獨秀走過的64個春秋;5棵龍柏松,則代表他曾經擔任過中國共產黨一大至五大的總書記或執行委員會委員長。

陳獨秀年譜

1879年生於安徽安慶。自幼喪父,隨人稱「白鬍爹爹」的祖父修習四書五經,得到的評價是:「這孩子長大後,不成龍,便成蛇」。

1896年考中秀才。

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書院學習,開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

1899年因有反清言論被書院開除。

1901年因為進行反清宣傳活動,受清政府通緝,從安慶逃亡日本,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速成科學習。

1903年7月在上海協助章士釗主編《國民日報》。

1904年初在安慶創辦《安徽俗話報》後編輯部遷至蕪湖,宣傳革命思想。1905年組織反清秘密革命組織岳王會,任總會長。

1907年入東京正則英語學校,後轉入早稻田大學。1909年冬去浙江陸軍學堂任教。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書長。

1913年參加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失敗後被捕入獄,出獄後於1914年到日本,幫助章士釗創辦《甲寅》雜誌。他寫文章用「獨秀」筆名,來源於家鄉的獨秀山。

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並主編《青年》雜誌(一年後改名《新青年》)。

1917年初受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

1918年12月與李大釗等創辦《每周評論》。這期間,他以《新青年》、《每周評論》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積極提倡民主與科學,提倡文學革命,反對封建的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和主要領導人之一。

1919年五四運動後期,開始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

1920年2月14日,為躲避軍警的追捕,陳獨秀頭戴氈帽,打扮成討賬的財主,乘著一身賬房先生打扮的李大釗趕著的帶篷騾車,出了北京朝陽門直奔天津。二人一路上商量著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計劃組織中國共產黨。「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在茫茫的旅途中,在瑟瑟的寒風裡娓娓地進行著。1920年初潛往上海,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同時與其他各地的先進分子聯繫,發起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為主要創始人之一。

1921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雖然沒有出席,但被選為中央局書記。從一大到五大,均被選為中央委員,先後任中央局書記、中央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中央總書記等職務,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主要領導人。在大革命時期,他多次獨自、或與少數同志聯名反對共產國際領導層發出的一些明顯的投降政策,但都遭到蘇共和共產國際當權派的政治彈壓。

1927年中國大革命遭到失敗,陳獨秀成為共產國際斯大林主義路線的替罪羊。1927年7月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組,他離開中央領導崗位。此後,他接受託派觀點,以在黨內成立小組織的方式進行活動。

1929年11月,因為他在中東路問題上發表對中共中央的公開信,而被開除黨籍。同年12月發表由81人署名的作為中共左翼反對派綱領的《我們的政治意見書》。同時,在上海組成托派小組織無產者社,出版刊物《無產者》。

1931年5月,出席中國各托派小組織的「統一大會」,被推選為中國托派組織的中央書記。

1932年10月,在上海被國民黨政府逮捕,判刑後囚禁於南京。

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於8月出獄,先後住在武漢、重慶,最後長期居住於四川江津(今重慶江津)。

1942年5月27日在貧病交加中逝世。

   五四運動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五四運動,指的是1919年5月4日因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而引發的北京學生愛國遊行示威活動以及後來以上海「六三」運動為代表的全國人民的愛國鬥爭;廣義的五四運動,除1919年5月4日的北京學生愛國遊行示威外,還包括此前興起、此後得到發展的新文化運動,人們一般以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第二捲起改名為《新青年》)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而以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為其結束的年代(也有學者主張以1923年為結束年代)。我們今天通常講的五四運動,根據不同的語境,兩種提法都是可以的。

   擁護那德謨克拉西(民主)和賽因斯(科學)兩位先生……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陳獨秀1919年1月《「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

   五四運動其精神主要有三點:

   一是愛國主義。北京學生之所以要遊行示威,就是因為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英、美、法所主導的巴黎和會沒有把戰敗國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交還給中國,而是交給了日本,使中國的主權受到極大的侵害。所以,愛國學生呼喊的口號是「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其遊行示威的直接目的是要阻止中國政府在巴黎和會的協定上簽字。陳獨秀創辦《新青年》,發起新文化運動的直接背景,是日本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民族危機空前加深。換言之,挽救民族危亡是陳獨秀創辦《新青年》、發起新文化運動的目的之一。

   二是思想解放。五四運動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我非常贊同鄭師渠教授提出的觀點,即「五四」的思想解放包括兩種解放:「對傳統求解放」和「對西方求解放」。「對傳統求解放」,主要表現為對傳統文化的反省、批判和重新估定其一切價值。「對西方求解放」,主要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的影響,國人一方面要求重新審視中西文化關係,對「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觀提出了質疑和批評;另一方面不再認為西方資本主義的道路是中國未來發展道路的唯一選擇,而主張以俄為師,走社會主義道路。

   三是民主與科學。1915年9月,陳獨秀在標誌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的《青年雜誌》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向國人疾呼:「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不久,他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中又生動地將民主與科學稱之為「德先生」與「賽先生」,並明確表示,「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尤須指出的是,「五四」所倡導的民主,不僅指的是民主制度,而且還包括民主觀念和民主精神;「五四」所倡導的科學,除科學技術或科學思想外,更是一種廣義上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五四」對民主與科學的倡導,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推動了思想文化的變革。正是從「五四」起,民主與科學開始深入人心,成為一種社會意識或價值觀念。


推薦閱讀:

參觀山西省博物院?(第四集)

TAG:參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