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講義第五講

      頂禮大恩上師甲色白瑪旺嘉仁波切!

      頂禮至尊度母吉尊瑪!

      頂禮歷代傳承祖師!

      為了把盡虛空遍法界的母親眾生安置到佛的果位,我們發誓成佛;為了圓成佛道,我們精勤聞思修持佛法。

      課前念誦

      現有懷柔攝受祈禱文---大加持雲

      文殊祈禱文

      金剛七句祈禱文

      大恩上師祈禱文

      今天是極樂凈土法門要義的第五講,這一講主要講:念佛三昧修持與成就。念佛三昧是凈土法門修持的最高境界,通過念佛而成就的一種甚深禪定,今天主要講它的內涵和意義。

      念佛三昧,顧名思義就是由念佛而得的三昧。我們要詳細講一下何為念。「念」就是令心明記不忘於所緣境的作用。比方說,我們面前所緣境,可以是人、可以是一個物體,面前的所緣境我的心是否是一直安住在上面,令心明記不忘。什麼是令心明記不忘,是念的作用。念是有作用的。我們念佛的時候,心不專註,念著念著就跑了,為什麼,是自己「念」的力量不夠,被別的東西帶走了。我們就需要培養一種能力,讓自己的心安住在一個狀態不移動,或者移動以後,很快能回來。這一能力就稱之為念,這也是修行的開始。所以《品類足論》里講「心明記性」就是心非常非常清晰地能夠安住、記住它。常常有人做事丟三落四、虎頭蛇尾,為什麼,就是念力比較弱。小孩子普遍念力比較弱。那一百元買吃的,花了50元,剩下50元隨手就扔了。為什麼,他忘記手裡拿著錢,以為是紙,就扔掉了。老人也會忘,比如這擱一個東西,回頭忘記了。這就是念的力量比較弱了。而修行就是培養這種念的力量,讓念的力量越來越強。《俱舍論》里講「於緣明記不忘」,緣就是所緣,就是你的心所面對的對象。講課的時候,你的所緣就是聽課的對象。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緣,修行就是讓你的所緣穩定不變,並且還能夠讓你的心控制住你的所緣,在所緣上穩定不變。這就是修行的開始。念是什麼,我們要體會一下。大家做個實驗,閉上眼睛去想一尊阿彌陀佛的佛像,用自己的意念觀想出來,阿彌陀佛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白毫相光,無量光明圍繞,身披出家法衣,坐在百寶蓮花之上,這樣的一種念大家要念得出來。這種念的力量是需要非常強烈的執取。有的人執取得住,有的人執取不住。把佛像從自己的腦海里調出來,對著佛像祈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真心的皈依他。真心地皈依的時候,阿彌陀佛就顯現在我們面前。但是,這個阿彌陀佛的佛像在你的腦海里是模糊的,他的眼睛是什麼樣子的,耳朵什麼樣子,手印什麼樣子,他整個輪廓是否像睜開眼睛看到一尊佛像那麼清晰。如果很模糊,說明我們念的力量是弱的。如果非常清晰的、生動鮮明的呈現出來,那麼你的念力在這時是比較強的。好,那我們睜開眼睛交流一下。你覺得剛才閉上眼睛,佛像是什麼樣子的,說一下。「我剛才其實沒有看到佛像,就是感覺到,不是像眼睛看到那麼清楚,但是能感覺到有一尊佛在那兒,有個輪廓,具體顏色都看不見」,「我觀到的阿彌陀佛是金色的,坐在蓮花上,胸前有萬字印,面容是微笑的,應該是有手印,但手印觀不出來」;「我也是看到一個金色的站立的阿彌陀佛,仔細看他的臉時,臉就會變化,所以看不清,像電視影視劇里的佛菩薩」,「像電視影視劇里的如來佛啊!」「對」,「因為你看電視劇的時候在你的腦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個印象,你要執取的時候就出現了念力」。「一想就想到法王」,「你跟法王比較有緣」。

      你會發現念力是什麼,很清晰的你會感受到,念力一點不虛的。有一種情況可以越來越強,就是念力是可以培養的。我們常常說,學習不好的學生,找原因,往往是念力不好造成的。現在的孩子,沒有誰更聰明,誰不聰明,智慧都差不多,關鍵是不專註造成的。不專註就是念力比較弱,有的時候沒有得到培養。比方說,這個孩子在看書的時候,邊看書,一會玩遊戲,一會吃東西,一會這樣,一會那樣,這樣就沒有辦法養成很專註做某一件事的習慣,時間久了,就不停的變。比方做某件事,做一會看看手機,做一會喝杯水,沒有辦法長時間的在一個事情一獃獃五個小時、八個小時,這種定力沒有。過去有人拜訪胡雪岩還是曾國藩,他等了很長時間,沒等到就走了。回來後就問家裡人,有人拜訪我嗎,有啊,你趕緊把他找回來,這個人將來必成大器。為什麼,因為拜訪他的人座位兩隻腳留下了一個深深的腳印。過去穿的鞋都是布鞋,出了汗之後留下的汗印,他坐在那等,他的腳沒有離開地面,沒有挪動地方。這樣定力強的人,專註力強的人,是一定能成事的,有這個公案的。

      我們首先要知道何為念,念是成就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共同的一個能力。世間成就也需要很強的念。比方說,明天要做事情,有五件事、十件事很清晰的記在腦子裡,那這就是能力,這種能力是需要培養的,所以這叫做念。在出世間成就的修行當中,念更是成就禪定和成就智慧必備的一種能力和修行。就念佛而言,我們念的是佛,我也可以念別的,我念咒就是咒語;我念上師就是上師。你念什麼,所念的就是那個對象,而能念的是什麼?能念的是自心。如果你能夠在念佛這個所緣境上長時間用功,十年、二十年,最終會獲得一種念的成就,得到了甚深的禪定,而正念的成就稱之為念佛三昧。三昧就是禪定,三昧耶成就,那是甚深的能力。這種能力對我們普通人而言,難不難呢,我認為是不難的。因為它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一個技術性的事情,就像身體一樣,你每天鍛煉身體,身體就會好。就像肌肉一樣,你每天去健身房去健身,每天給這個肌肉一定的活動,那這個肌肉一定會很強壯。你會發現,訓練某一項功能的時候,這項功能一定會強。同樣的,如果你訓練念力的方法得當,那麼你的念力就會與日俱增,會越來越強。念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沒有善惡之分,你說專註這種能力是善還是惡呢,不能說它是善也不能說它是惡,看你專註在哪裡。你專註在殺人上,那就是惡,你專註在念佛上,那就是善。所以專註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是可以培養的,那我們現在培養的方向是念佛,所以念佛就成為你每天每天心之所屬的地方。所以念在整個修行次第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地位至關重要,很多人會忽視。佛陀曾經在《城喻經》上講:聖弟子,常行於念,成就正念,久所曾習,久所曾聞,恆億不忘,是謂聖弟子得念守門大將,除惡不善,修諸善法也。佛陀說,一個佛陀弟子,應該常行於正念當中,並且得到一種正念成就,長時間叫久所曾習,久所成聞,恆常不忘這種能力。現在人更是如此,現在人的心有太多的所緣的境界了,每天我們從手機里緣的可以說不計其數、從早到晚,而且你念的時間會越來越短。過去古人做一件事情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雕一個玉,可能要雕十年才能雕出一件作品來,現在不用了,3D列印、模型一放,十分鐘出來了,那就不需要你在這一件事情上專註很長時間。無形中人在這方面的能力就越來越弱了。現在人的幸福感瞬間即逝,他要不停的找瞬間的專註事情去做,所以修行不能成就在於此。修行要成就,我們常常說一門深入,不要換題目,有了信心,就專註一個事情去做。在佛教界,我們常常說,避免逛超市的心態,這個上師這裡呆一呆,受一個灌頂、得個傳承,那個上師那裡呆一呆受個灌頂得個傳承,跑一圈,全中國的上師都讓你拜個遍了,沒有任何一個能夠讓你生起或者你能夠生起信心的師長。與其如此,還不如對一個上師,深刻的、長久的、不改變的皈依和修行,成就會更大一點。所以念會表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修行上有的時候會因為念的缺失會隨著習氣而轉。人任何時候都會如此,比方說去超市買東西,本來是要買一個掃把,到了超市門口碰到一個認識的人聊聊天,聊著聊著到超市一看,哎,買點水果吧,買了兩三樣水果,轉一圈回到家,回家一想我到超市幹嘛來著,哎呀,掃把沒有買。這是念丟失了,這種情況在生活中很普遍。很多人開車,開完車一停就走了,幹了一些事,想:哎呀,車沒鎖。趕緊跑下樓一看,車鎖了。還有去單位,突然想起來,壞了,門沒鎖,跑回家鎖門去,發現門還是鎖了。自己搞不清楚,形成了一種強迫症。更有甚者,有個媽媽抱著孩子在屋裡餵奶,突然想:嘿,我的孩子呢!蹭一下站起來,孩子掉到地上了,這更離譜了,餵奶的時間腦子不知去哪裡神遊了。有的人手裡拿著手機,到處找沒找著,在手裡抓著呢!這種事情很多很多,這是什麼,在那一刻是失念啦。就在你習慣性鎖門那一刻失念了,是失念的狀態,所以你就忘記了,那一段在自己的意識中是沒有的。那鎖車那一瞬間也是不用心,聊著天打著電話,啪,車門一鎖。

      生活中就是這樣的,那修行呢,在毗婆沙論:念能遍行,防護一切,眾弟子,需念保護,舍不善法修習善法。念是保護的力量,如果一個佛陀的弟子,長時間專註在正念當中的話,那麼一切都可以防護。所以正念是能夠保護自身的。所謂的保護就是防止惡法的侵蝕,惡法不容易生起。什麼叫惡法,比方說,一個念佛的人就是常常守著心的人,你常常守著自己的心,阿彌陀佛…這時候碰上了毀譽、稱譏、苦樂、利衰八風的時候,它衝擊到你面前,你的心不會那麼直接的生起了不良反應,而是你念佛的念力會保護住你,在那一刻不會受影響。我們常常講夫妻兩人吵架時候,第一念是想趕緊念佛,阿彌陀佛…念上五分鐘佛,這個時候你就不發火了,為什麼,你自然而然生起的煩惱被你的正念保護住了,不再生起傷害你的心了,要麼就念:自找的活該…你自己找的嘛,就念念念,就行了。「我的錯,我找的…」。你孩子氣你了,「我生的、活該」,念五分鐘,然後就平靜了。強烈的生起一個念頭,這個念也會保護你不被惡法侵染。所以,與去除惡習和凈化身心的修道上,「念」可以作為遍滿的修道方法和工具。什麼叫遍滿,就是可以充滿一切的時間,從你早上醒來的那一刻開始,就是在念的狀態里,如果能夠保持這個狀態,每天都維持在這種狀態,那你這個人太厲害了。一個念成就的人,可以說是活得極為清醒的人,永遠沒有過度感性、沒有過度不理性的行為出現,每一秒都是平靜的。這種人也不是沒有喜怒哀樂的人,他依然有喜怒哀樂,但是一切都是在得法當中,我們常常說,這個人進退有度、非常有分寸。為什麼,是因為他做事的時候是在那個「度」裡面,那個「度」是靠什麼把持的,是靠「念力」把持的。我們常常形容說:這個人得意忘形,「得意忘形」就是一種失念的狀態,在那一刻「念」沒了。有的時候,你會想說:我就想發火、就想發火、我必須發火,這是你那種發火的習氣力量是非常強的,靠什麼才能夠對治這種習氣呢,「念」,在這一刻「念」能夠對治習氣。因為你的「慧」是沒有力量的,道理都懂,道理沒有力量時候靠什麼呢,靠念的力量就馬上靜下來,「阿彌陀佛…」念念念,正念就開始逐漸強大起來,這個時候惡念就生不起來。在念佛的過程中,思維轉心,你在經論當中對於修忍的一些方法,對於業果的思維,對於自身的懺悔,逐漸的在念佛的過程當中就轉起來,就有力量了。那時候由定而生慧,慧滅去煩惱,你原來的煩惱心就不生起來了。所以你會發現一個長時間在善法當中修行的人,他的善積累得很厚重了,一般的惡法是影響不了他的。我們常常說:貴人語遲。一個人你罵他一句,半天才反應過來,啊,你罵我?噢,罵就罵吧。有些人會怎樣呢,你見過比較敏感很謹慎的小狗嗎,有一種狗叫吉娃娃或泰迪,他們膽子很小,越膽子小它心綳得越緊;你看越是大的狗,它們走路很自在悠閑,為什麼,它不害怕,它很厚重,別人碰它一下,它也不覺得要傷害它,因為它很強大。那小狗會怎樣呢,你還沒怎麼著呢,它就咬起來了,它的心蹦得很緊太沒有力量了。一個長時間修行善法的人就不會這樣,他的心一直有個厚重的力量,哪怕有人生了惡念,他的反應都不那麼快。為什麼反應不那麼快,是因為他厚重的善法有一股力量可以遮擋住這種惡法。一個長時間修行的人,一定對於煩惱是有免疫力的,對這種貪嗔痴的煩惱是有免疫力的。佛經里經常有這種闡述,我們在念《普賢行願品》里講:欲行惡法皆悉不成,關閉一切諸惡趣門。欲行惡法皆悉不成,就是你在不斷修行善法的過程當中,惡法自然不現起。而且會形成一種習慣,如果我們每天早上起來,「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行施等善,為利眾生願成佛」,一旦在這種狀態里,每天每天養成習慣。人是有生物鐘的,你到了那個時間就知道我要干這個啦,所以一個修行人的作息規律極為重要。作息就是你念所附著的地方,因為每一件事情就是一個釘子。比方說,在寺院當中,每天早課,每天兩點半起來,三點做早課,三點到五點念經,念經念經,在這段時間裡,修的是念經的狀態,一下了殿之後就吃早齋,早齋也是修行,然後回到房間繼續念。每天一件一件的事情過程當中,其實就是一個時間節點,這一個時間節點就是一個釘住你身心的方法,你的身心在那個時間就會定住。一天比方說有十個節點,十個節點都是穩穩定定的,穩定下來的話,那你這個功夫就連貫起來了。所以在叢林當中修行好在這裡,叢林里的作息是極為規律的,一年365天沒有任何一天說不上課的,不念早課晚課的,沒有。這是因為隨著大眾在修行了,大家都是按著這個時間,那你必須按照這個時間,所以修行上來了。因此我們要想念力變強,第一,作息要規律生活要規律,而且生活要變得極為簡單。一定不要為吃一頓飯出去跑很遠,到處找吃的,費了很大的辛苦,這個時候你的心就很散很散了。修行人的生活應該是很簡單的。日中一食或者說過午不食,為什麼,就是讓生活變得簡單。你的生活變得就是三件事情的時候,就是修行、睡覺和吃飯,你會發現簡單得不得了,你的修行就會與日俱增。如果熟練的念則能得一心不亂,淺的念也能得念念相續。如果你能夠在這種念的狀態裡面,在這種穩定的生活裡面,你還能夠有一個強有力的正念,每天從早上開始就念佛,一直念下去,晝夜十萬聲佛號,十萬聲佛號念下來,你的心就厲害了,心的力量就非常強了久而久之,就一心不亂。打個比喻,一個火把,火把圍繞轉一圈,一個點、兩個點,四五六個點,但如果快速的旋轉就會發現是一個火圈。念就是,一個點就是一句佛號,如果你一天當中完完全全在一個念裡頭,其實就是一念,所以你會發現在一個完整的念頭裡面是沒有時空的,這隻有實修的人才會有體會。在一個完整的念頭裡面時空都是泯滅的,時間是這樣的,空間也是這樣的。24小時是我們普通人的感覺,但是在禪定者的狀態里一坐一晝夜過去了,為什麼,在他的感覺里,就是這一個念頭。在我們的感覺里有N多個念頭構成了這一天。在他的狀態里,就是在一個念頭裡面,所以對他而言,24小時就是一念。就像虛雲老和尚,在講法過程中,一呆七晝夜,七晝夜在他的感覺中,休息一下,接著講,一看人呢,人不見了所有人頂禮膜拜,國王也來膜拜,為什麼,遇到聖者了。在他而言,其實就是休息一下,一念七天過去了,這就是念力成就,這不僅僅是念力了,由念而成定了,禪定成就了。心專註於所緣境時,我們可以非常強烈的令我們的貪嗔痴慢疑這種煩惱得以降服。很多人說,降服煩惱沒辦法,有辦法,培養念力就可以啦。我們為什麼每天都要祈禱啊?學佛的同修都知道六字真言,皈依祈求懺悔,皈依就是每天要皈依上師三寶,祈禱就是對上師三寶做無二無別的祈禱,懺悔是不斷的把自己錯誤懺悔掉。如果一個人在非常強烈的正念當中的時候,能夠貪嗔痴慢疑一切煩惱不生起,它是可以伏煩惱的。定可以把煩惱綁住的,這個綁不是刻意的綁,你只要很強烈的提出正念時候,就沒有什麼煩惱。比方說,如果在念佛的狀態里,「阿彌陀佛…」非常虔誠的去念的時候,哪來的貪吶,哪來的嗔、哪來的痴,沒有了。一念當中,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煩惱了。所以念是可以讓我們證悟聖道的。在佛教當中,常常講到六隨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其中念佛,就叫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自己的心逐漸逐漸的念念不忘,最後達到三毒不起、五蓋伏除,戒定慧的成就。過去比丘常常在屍陀林里禪修打坐,就會害怕,佛那時就傳六念法門,之後就沒有恐懼心了。為什麼?你意念佛的時候,佛的無量光明在你的心中升起,這個念佔領你的心時候,自然而然恐懼的念就沒有了。人的念力是一座獨木橋,念力在一個時間,只能存在一種念,所以你就很清楚我的念是什麼。此刻不再,那就沒有了。所以古人講:一念不在尤同死人。你在修行的路上,那一念不在,就是死人一個。什麼叫死人,就是木頭疙瘩,不能夠修行的人。所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一剎那之間都不能離開,離開那就不是道。這就是念的作用。

      最早的念佛法門源自於《阿含經》中的六隨念。《阿含經》里講:佛隨念,本來就是念佛的功德。念佛功德所行清凈,修行念佛,向於涅槃,以此態度修學即是世尊開示佛隨念本意之一。念佛法門並不是從東晉慧遠大師才開始的,在佛陀時代佛早已講過念佛法門。而且念佛法門在沒有修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念佛法門了。

      對於念有了認識之後,接下來我們看「念佛三昧」是怎樣修行。我們有一個基本認識。鳩摩羅什法師在《大乘大意章》中講到,有三種深淺不同的念佛三昧,第一,修行念佛的人,「菩薩具天耳、天眼,飛到十方佛國,見佛難問,斷諸疑網」,這是依念佛而得五種神通。這就是比較深層次的念佛三昧。如果有人想通過修行能夠飛起來,那可以的。念佛是能飛的,神足通嘛。想想不可能,怎麼可能?念佛的時候就飛起來,有啊,可能的,歷史上有太多這種情況了,念佛騰空而起。在《阿底峽尊者傳》里講,每天中午寺院的法師都不在寺院里,站在窗戶上縱身一躍就上天了,那個國家的人每天都看到穿著黃色袈裟的僧人飛來飛去的,他們飛到另外的空行剎土化緣去了,去吃午飯了,吃完午飯再飛回來,每天都這樣。這是可以實現的。現代人也已經實現了,上飛機嘛。上飛機也是一種神通的外現,那是靠其他的動力系統,但是佛法是不用的,本自具足。現在不敢,有了神通也不能隨便飛,被列為不明飛行物,會被打下來的。第二種雖無神通,常修念阿彌陀等現在心無異處,既得見佛請問所疑。由離欲而得定,可能沒有得神通。就念阿彌陀佛,能夠親見諸佛。這個見佛有可能在定中見,有可能在夢中見,也有可能顯現在這種狀態中見到。第三種狀態,學習念佛,或已離欲,或未離欲,或見佛像,或見生身,或見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通過念佛能夠慢慢斷除自己的貪慾之心、慾望。能夠慢慢的見佛,也能夠未來見佛。在《雜阿含經》中,聖弟子,如來是如來應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佛、世尊,聖弟子,如是念時不起貪慾、不起嗔恚之心,其心正直得如來意,得如來正法,於如來正法所得有隨喜心等等…乃至涅槃。念佛三昧,剛才講了三種層次,得神通,親見諸佛、未來見佛,得以離欲。這就是念佛三昧的幾重境界。大家講這比較的枯燥,有沒有人得念佛三昧,近代有沒有,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有沒有?有。廣欽老和尚是福建泉州近代高僧,念佛成就的。他在福建泉州修行念佛成就之後,隻身一人渡海去了台灣,後來在台灣圓寂,應該活了九十多歲。他老人家曾經闡述過他得念佛三昧的過程。他每天在山洞裡念佛,吃的就是大紅薯,煮一煮,煮熟了吃,再也沒有其他了,躲在山洞裡念,一念念了二十年。念這麼長的時間,最後他成就了。他說:佛號就像一聲雷響一樣,妄念就斷掉了,然後大地平沉、虛空粉碎,從此之後他老人家確實神通無礙了。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在台灣住在一個旅社裡,晚上沒有人敢住,那個房子鬧鬼。台灣是被日本人佔據過,每天晚上鬼魂就會出來,什麼人呢?就是一群日本兵晚上操練,還正步走,什麼人在裡面不得嚇死呀!,他老人家晚上就在那住著,住著就知道這個因緣了,於是第二天就說:我要給他們超度,超度首先要把他們的遺骸挖出來,說:這個房子底下是埋著人骨頭的,結果按著老和尚的指示,真的就挖出來了,挖出來之後,老和尚念佛超度,超度完之後火化,再另行埋葬就沒事了。所以老和尚的功力得到大家的公認。老和尚一輩子沒有什麼文化,但就是一位念佛成就的高僧。弟子們常常說:師父,你是大修行人,你看一看能不能給弟子傳傳法呀,老和尚就說:現在傳法有點早,過幾天傳,弟子就天天求,過幾天傳,直到有一天弟子在那幹活,正干著活,老和尚不分青紅皂白一頓罵,一頓訓,弟子就想:師父你怎麼罵人呢,你的慈悲都哪裡去了,卷了鋪蓋要走,就和師父講:我得走了,師父問:去哪呀?你說你不是讓我傳法嘛,我這剛傳完你就走哇!在給你真傳的時候你就要走。什麼叫真傳,在你想得表揚的時候,罵你一頓那就叫真傳。一直想得到師父的肯定,想:師父肯定說我幹活很積極,不惜勞苦將來必定成就一類的話,結果師父非但沒說還挨一頓罵,這就是給傳法呢!所以,廣欽老和尚是近代公認的修行念佛三昧成就的老法師。

      念佛是有次第。第一,你這個所緣境,可以不念阿彌陀佛,你可以念你所相應的上師三寶,上師相應法,那就是自己的上師;第二,由念不起貪嗔之心。第三,心正直住,心慢慢就非常坦然安住在你所念的內容上了。沒有任何的諂曲。這個正直住是很特別的。未修行人心往往是諂曲的。你想表達一件事情,不直接說,繞過來說,為什麼,就是你的心不正直。而長時間在這種正直心裡念佛的時候,心就很正了。他自然就沒有這種拐彎說事情的諂曲之心了。直心是道場,修行沒什麼拐彎的。修行都是從A到B,沒有拐彎的地方。你念佛了會得禪定,不念佛就得不了就這麼簡單。所以正直住。心一旦坦然正直住了之後,會得一種現法安樂。

      所謂現法安樂就是現在你就很快樂,但佛教里不用快樂,快樂這個詞太粗了,不能很清晰的描述你的心性,佛教里講安樂,或者得一種隨喜心。現法住、現法樂。現法樂是什麼?有了現法樂之後不要錢了,婚姻也可以不要了,什麼都可以不要了,因為一個人就完全快樂了。一切外在的東西不能讓他起貪嗔痴念,他的心就完完全全平靜下來了。那種歡悅是無與倫比的,身體和內心都得以輕安。身輕安是身體的愉悅,每一個細胞都是快樂的,所以修行人色身會發生變化。尤其是得禪定以後色身一定會變的,它會變成微細色。什麼叫微細色?你的每一個細胞都變得更加靈敏。現代人的身體是極為不敏感的,就是身體病入膏肓了才覺得不舒服。但是真正身體敏感的人,日昌老法師他在一個房間里和到了外面溫度的變化都能體會得出。從這個屋到那個屋,要不是很冷你可能感受不出來,但是他能非常敏感的感受出來。就是色身已經完全變成微細色了。這是身體的變化,我們常常說持戒修行的人,身無臭穢。虛雲老和尚,一輩子一年洗一次澡,叫我們現代人想那不得臭死啦,沒有啊,不臭,色身很清靜。我們各種香皂、沐浴液、體香露,還得有潤滑油滋潤皮膚別幹了,結果皮膚還是很臭的,三天不洗澡就不行了。身體會變化,內心更會變化。內心會得到一種覺受樂。這是現法感受的一種喜樂,無罪喜樂。我們現代人的快樂是什麼?都要付出代價才能獲得的快樂。很努力去賺錢,賺到錢了,高興一會兒;很努力的賺錢,買了一個房子高興一會;現在人的快樂都是這樣的。昨天聊天,一個師兄說,你看剛買車的時候,比方說你買到了特別喜歡的一輛車每天開車小心翼翼的,剮蹭一點點就受不了了,趕緊跟人家發一頓大脾氣,保護的不得了,開個半年一年以後,隨便剮了,無所謂了,最後一塊修。為什麼?人的快樂就是那麼短暫。一件好的物品、一部好車、一座好房子,讓你維持快樂也就是半年左右,它不是內在的喜樂。內在的喜樂是一直有的,而且跟外在沒有關係。我們常常說顏回,因為他太有代表性了。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吃的差、住的差,但是內心很快樂。對於十三億中國人而言,至少有十億中國人這麼去修,要不然多痛苦啊。你天天就想,為什麼他住那麼大的房子,為什麼我就不能住那麼大的房子,為什麼我就不能開那麼好的車,為什麼…沒有為什麼。內心平靜,你雖然沒住大房子,你不知道住大房子的人也挺痛苦的,打掃衛生挺費勁的。打掃衛生不用她打掃,有阿姨打掃,那他經營企業不痛苦嘛!所以一定是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苦樂。但是快樂一定是源自於內在的。那得了覺受,覺受一旦生起,你就得禪定。禪定得出來之後,下一步是在禪定中思維空性,得初果阿羅漢,就可以證悟聖果。一旦證悟聖果,這輩子就踏實了,再也不可能墮入輪迴了,就從輪迴里已經出來了。那這是你不發菩提心的情況下。如果在這種狀態里發菩提心,你證悟的就不是初果阿羅漢了,而是初地菩薩。初地菩薩能夠怎樣?初地菩薩能夠分身百數。為什麼初地菩薩能化身一百個身體呢,是因為他第一證悟空性,證悟空性對身體的執著完全拿掉了,那個時候有非常強烈的利他心,非常強烈的菩提心生起來的時候,就能夠生出無量的神通變化,化身百數去利益眾生。那時候一日積累資糧抵你前面無數生積累資糧都要快。所以念是可以讓你逐漸逐漸達到涅槃的最主要的船。

      那麼像這樣的念頭次第而修。隨信心福德的修行當中,相應於般若,而導向於甚深的智證,是重於自利的修行。佛隨念是六念之一。修習六念是以信為先導的方便法門。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通過念力而成就,這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不藉助外力。念力是修自己的力量,沒有什麼外力幫助的。所謂的外力指的是阿彌陀佛的加持。你念佛得到佛的加持,佛不加持靠我自己去念指的是自力。當然念佛法門是自他結合的一種力量。在不斷不斷修習的過程當中,是相應於般若,相應於大乘道的。念力就是個工具,你裝進什麼就有什麼,你裝菩提心,那就是大乘法門;你裝的只是求得出離,得二乘聖果的這種發心,那麼你就是相應於聲聞乘法門。所以念是方法,掌握了這個方法,這個人就厲害了。《大智度論》里講:念佛一切智,一切知見大慈大悲、十力、四無所謂、四無礙、十八不共,念如佛所知不可思議功德是為念佛。所以念佛是什麼,不是單純的念佛的名字,而是念佛所代表的的功德。念佛是念佛的功德,那麼你要不要對佛了解呢,你需要對佛有非常深刻的了解,這個時候才能念得起來,就好比念自己的父母,對父母是最有感覺的,念父母的時候,媽媽呀媽媽,唱那個歌,你在唱的過程中腦海里就浮現出一篇一篇又一篇的對她往事的記憶,那就是你對她功德的回憶、對她功德的思維,這就叫思維修。你為什麼唱著唱著掉眼淚呢,那就是修行有了覺受,最後眼淚流完了之後會生起非常強烈的認識,我一定要好好孝順我媽媽。那就是你有證量了,你去做就有了具體的造業了,就這麼簡單。念佛會怎麼樣呢,念佛就是佛啊佛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感動的流眼淚了,有覺受了,這個時候是憶佛念佛、如子意母,極為強烈的心生起來。我們說一句佛號其味無窮,什麼叫其味無窮?你對佛的認識完全呈現在一句佛號裡面了,就像你對媽媽的回憶一樣。當然你沒有跟佛天天生活在一起,就要靠聞思去了解他。

      還有一個是觀師長的功德。對上師三寶,尤其是上師,上師就是佛,他就是佛在這個世界上顯現的相,在佛經里早就說了:於未來世我當現阿闍黎形象,那就是我的真身。阿闍黎的形象就是師長的形象。你對他有非常非常強烈的信心的時候,其實他就跟佛是無二無別。所以我們說,在藏傳佛教密法里,尤其重視對上師的恭敬念恩、視師如佛。因為你對他最能有體驗,因為他是看得見摸得著、活生生的面前的一個人。所以從功德層面佛和上師有差別,從恩德層面上師和佛無有差別。當然從功德層面如果你的信心足夠那也是沒有差別。那這就涉及到心法層面了,這就是心法。「師就是佛」就是心法。念師之恩德就是念佛之恩德。這個時候佛和師長合在一起去憶念的時候,你的感動、你的狀態、你的信念是不同的。為什麼師和佛是一樣的呢,佛是怎麼成佛的,佛是因法而成佛的,而師恰恰就是佛法僧三寶的總集,佛法僧三寶在你面前呈現出來的就是你的師。但你能夠體認到視師如佛這種狀態的時候,依師法做到了。所謂依師法一旦做到,你對師長的信心達到無二無別的清凈信的時候,成佛是探囊取物般容易。

      念佛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禪觀。因未達到三昧境界的時候,已經信願以外不離定慧。信願當中有了定、有了慧。在這種內涵當中有了非常深刻的觀,對於勝義諦法門的深刻看理解和體認。

      所以念佛絕不是老頭老太太、普通人修的法門,不是的,念佛也是甚深大法。因為一句佛號當中就可以承載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可以承載一切佛法的內涵。不論大乘、小乘,深淺有所不同,念佛三昧卻是共所修持的,念佛三昧是各宗各派都是要修持的。在《高僧傳》里可以看到很多這種公案,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很多往生凈土的高僧大德,他們其實都是把念佛和禪觀結合起來,不是單純的口頭念。禪觀觀的是什麼?觀的是定慧,尤其是慧的部分,而念佛可以形成像禪定一樣的力量的。法師說:在《般舟三昧經》著重平時修行,以平時念佛作為往生的確證;《無量壽經》是臨命終時念佛往生。所以你要達到什麼狀態,也就是說你能否往生到凈土,在這一生能否得到應驗,那麼以《般舟三昧經》強調我活著就要見到佛。那麼念佛法門當然也可以或者就可以見到佛。還有一種是臨命終時見佛,十念往生。這一生要結束的時候,你不能等到結束了再去念,肯定是在之前就去念了。你之前一直念,到了臨命終時,對阿彌陀佛的信念生起來,那阿彌陀佛就親自來接了,那時候見佛信心生起,就化生到極樂世界。在見佛的方法上,念佛三昧在定心裏面見佛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情況,在禪定當中是可以見佛,在念佛當中見佛。在早期,打佛七的時候,我們很多人都可以達到這個狀態,真真實實的在一種狀態裡面,這個狀態可以理解為和禪定相應的一種狀態,見到佛了,那基本上就不會退心了。達到這個狀態,對佛法就生起了決定的信解。再也不會說佛是心理療愈了,不單純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真真實實可以證悟的。所以依於止觀往生,是非常穩當的往生凈土的法門。所以《大智度論》裡面講:念佛三昧能夠除重重煩惱,及先世罪。其他的三昧,有的能除一種煩惱,有的能除兩種煩惱,但是各種煩惱都能除,那是念佛三昧,它有這樣殊勝的功德。所以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者能度眾生,菩薩欲度眾生,諸餘三昧無如此念佛三昧功德,能除眾業諸罪者。所以在念佛法門當中,非常看重對於念佛三昧的修持。那麼對於我們來講,能不能做到通過念佛進而逐漸實現念佛三昧,這是可以去修習的。

      每天念佛的時候,我們回顧一下剛才講的幾個重點。第一念即是念佛的功德。那你首先對佛要了解。舉個例子,就像你憶念你的父母一樣,你一句爸爸媽媽念上的時候,內在充滿無數的感動、無數的信念、無數的感受。我們常常講,你這個佛念得一點味道都沒有,為什麼念佛念得一點味道都沒有啊,是因為你對佛太不了解了,所以應該加大對佛的了解。如何才能對佛了解很多呢,經論要了解,要閱讀大量跟佛功德相關的。比方釋迦牟尼佛,其實釋迦牟尼佛是一位非常有溫度的聖者。怎麼這麼說呢,要看戒經,我曾經花了很長一段時間,看了《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經》,總共六部,六十卷,六十萬字,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經》當中,就大量講到了佛陀生活的細節。比方說,佛吃飯怎麼吃,佛走路怎麼走,佛跟弟子怎麼互動,都會講到。佛怎麼去度化牧牛人,佛怎麼去處理他跟羅睺羅-他的兒子之間的關係,他怎麼跟十大弟子相處,怎麼調服六群比丘,那六群比丘是古佛再來,示現種種犯戒之相,要佛知見,他怎麼去互動。你會有了很多對他的了解,也就是他生活每一個片段都是了解的,這個時候,你這一句佛號念就充滿了信念。對釋迦牟尼佛的了解,可以類比的對阿彌陀佛的了解,因為佛佛道同。十方三世一切佛,諸佛同一法身,他是一樣的。那這是一種方法,對佛的了解要加強。佛在我們生活當中體現的就是師,所以對師長要有更深刻的認識,那你念佛的時候就有信心了。所以,每天每天去憶念師長的功德應該成為我們功課的主要內容。每天去祈禱自己上師的時候,就是跟祈禱佛是一樣的,這是需要花更多的功夫。

      了解自己的上師就從他的傳記中去了解,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是怎麼樣弘法利生的,了解他是怎麼樣為法忘軀的,真正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是這樣的一個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那就是菩薩呀,那就是自己的師長要對他有強烈的這種信心生起來。這個時候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你的心就和師長的心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他就是佛啊。你的心也比較容易感動、比較容易軟化下來,比較容易從那種僵硬無味枯燥的狀態里出來,否則你的佛號就是湊數,就是在湊數而已。那從這種感動當中有覺受,並逐漸安住在這種定慧裡面去念,我們說叫念知雙覺,正念和正知要同時在一起。這是講到念佛。

      前面我們花了很長時間講了何為念,其實五根當中,佛教里講信、進、念、定、慧,這就是五個修行次第。為什麼信和進是修行的基礎呢?信是信心,如果你對佛法一點信心都沒有,不可能有精進的力量產生的。因為有了非常強烈的精進的力量產生,念就形成了。所以一切的念由精進而來。如果你在一念上不下極大的功夫,是不可能有念力生起的。念力生起是什麼?念力生起就是你離開了普通凡夫的這種常態了。我們現在的常態叫做現行煩惱。一會是貪,一會是痴,貪嗔痴慢疑、貪嗔痴慢疑…,一天都是這樣的,貪嗔痴慢疑的大成就者。現在我們要從這個狀態里出來,怎麼出來呢,要斬斷現在正在進行的煩惱。要斬斷靠什麼,靠精進的力量。精進的力量才可以斬斷,非常強烈的精進力量是可以斬斷的。你要念佛,為什麼說晝夜十萬聲佛號、五萬聲佛號,這就是一種精進的力量。就是跟你的妄念煩惱拚命。有了這種力量的時候,你的念力才有可能生起。所以古人講:打得念不死,許汝法身活。就是真的熄滅自己的妄念,法身才能有存活之處。這也是我在念佛的時候,非常強烈的支持力量。打得念不死、許汝法身活,經常痛恨自己為什麼妄念這麼多。這個痛恨自己就是悔心,就是一種追悔心,追悔心一生起來,現行煩惱嘎然而止。四力懺悔里講了,破現行是第一步,靠追悔力破現行,當你一旦覺得自己:我怎麼這麼差,這個心一旦生起來的時候,是非常寶貴的,一旦生起來,你的追悔力就有了,不要去掩飾自己,你就是很差,你確實很差,你就是一個薄地凡夫,業障深重,這麼深刻的認識到我就是一個病得很重的人,做了一輩子的錯事、壞事、惡事,十惡不赦,你真的就這麼認為,這是追悔力生起來了。追悔力一生起來,現行立刻就破掉了。現行一破掉,證量才能生起來。就這麼簡單。現行煩惱不破,證悟了無機會。現行煩惱靠什麼破呢?靠追悔力而破。何為追悔力呢,追悔力就是深刻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念佛,哎呀,為什麼對佛一點感覺也沒有,為什麼我就一直在懷疑到底有沒有佛,我要懺悔,我為什麼不會念佛。要懺悔不懂得如何懺悔。連懺悔都不懂,你要去懺悔。當你一旦破現行了之後,真的是這樣,我自己的修行經驗就是被完全否定的時候才有重生的機會。被誰否定?被自己完全否定,碎為微塵。真的是把自己碎為微塵的時候,你才有可能重新的生起,浴火重生是真實的。現代人剛強難調,天下人皆可負,唯獨不可負我自己,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多麼強烈的一種煩惱啊!極大的我慢啊!當這種傲慢心被降服了之後,可以說重生的機會就有了。在《菩提道次第廣論》里講:當你把自己作病者想的時候,你才能聽進法,否則就叫覆器,耳朵堵起來,講什麼都聽不見。不是你聽不見,是因為你心中不把自己作病者想的時候,法對你無效。是這個意思。你都聽了,但是沒有用,對你一點作用也沒有。但當你一旦認識到:我怎麼這麼差,我怎麼可以這樣呢!這個時候法就頓時入心了。就是這麼簡單。所以法是在恭敬心裡才有的。剛才講的就是把念講清楚了,念如何能夠轉化自己的過程,它怎麼能夠轉化你呢,你的心變化是怎樣的,這個我們講清楚了。然後是念佛的功德、念師長的功德,由「信、進、念、定、慧」這五個過程,定慧是後面的,念力生起是最核心的。念力生起叫晝夜一心不亂。這是念佛取得階段性成果的一個標誌,一心不亂,那就是一個境。有了一心不亂之後,下一步定慧成就指日可待。大概是這樣的。

      關於這一部分大家有沒有什麼問題,我們交流一下,在線上的同修有問題也可以問。今天講的就是一個字「念」,念佛到底是怎麼回事清楚了。

      法師我有個問題:剛才您提到,24小時都念的非常好,那我們有工作的人平常會有很多事情和工作,在工作當中和做其他的事情如何還能保持這個念佛的狀態?

      法師:「很難,這真的很難啊!如果說你能夠在念佛的時候,能很專註的念佛,之後你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都很專註的去做,其實你會發現念佛的心是不會斷的,它是一種隱形的延續,因為你的正念一直在,就怕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就是說,就怕你念佛的時候也沒有很專註,做事情的時候也沒有很專註,你的心一直在一種劇烈的波動當中,是沒有正念存在的。所謂的正念,就是現在我是在念佛,非常專註的念佛,同樣的心非常專註的寫東西,非常專註去做這件事情,其實在背後還有一種隱隱的念頭存在,就是你的正念。那麼,當你再去念佛的時候,它就是一種功夫的持續,當一旦有機會,說:『三天不要去做事情,專心念佛』,那個時候你就有機會真正連成片了。你不可能說我在坐著打著電腦,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開著會『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工作了、開著車念佛,當然你能夠做到一心二用也挺好,有的時候挺危險。念著念著,觀想佛相好莊嚴,咔的撞車了,怎麼辦?所以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都保持專註力,培養你的念力。每一件事都專註了,你的念力就生起了,就培養出來了。有了念力,念力是工具,這個時候你再對佛去念的時候更有力量了」。

      仁欽桑珠:從唯識來說,念是心的力量,源自第六意識嗎?

      法師:念當然是心的力量,前五識,色受想行識,前五識可以說是被第六意識所控制,所以在意識上用功靠什麼呢,不斷不斷的去念的時候,在意識上就強化自己(念佛)的第六意識,實際上強化了第六意識,我們很多的內涵,對於佛的信心、皈依心會逐漸滲透到我們的阿賴耶識了,種子引發現行,現行會引發種子,會形成良好的互動,所以可以理解為加強自己的意識力量,不斷不斷通過念而達到這樣的一個結果。仁欽桑珠可以嗎?第六意識其竅在大腦里,應該不能說它在哪裡啦,你去解剖也不能解剖它在什麼位置,就想說心一樣,心在哪裡?你去解剖,從心臟里是找不到心的。緣生而已,一種緣生起,眾緣和合的力量。沒有問題了,那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推薦閱讀: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九集)
凈土論著___宗曉___樂邦遺稿
傳印法師讚歎凈空法師——善作如來之使,弘揚凈土,人天讚歎
凈土法門: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334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七集)

TAG:凈土 | 凈土法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