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長城
古北口長城
古北口長城位於具有「燕京門戶」之稱的北京密雲縣古北口鎮,距北京100公里,鎮域內長城由卧虎山長城、蟠龍山長城、司馬台長城組成。其間的蟠龍山長城,尤以保持歷史原貌而著稱。景區內除明代長城外,還有北京市最古老的北齊長城,建於1680年的古御道,建於1025年的楊令公廟和建於金泰和五年(1205)的三眼井,及充滿神奇傳說的楊七郎墳。1934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為紀念古北口長城抗戰中犧牲的抗日將士而修建的「古北口戰役陣亡將士公墓」等共大小30多處人文景觀。
古北口在早期並沒有長城,戰國和秦,漢時期的長城是從古北口以北很遠的地方經過的。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所修自西河(今陝西榆林河)至和山海關三千多里的長城從這裡經過,古北口這一帶才有了長城。但是北齊長城比較低小,為土石所築,現在遺迹已經不多了。唐代曾設東軍,北口二守提,金貞佑二年(公元1214年)在這裡設過鐵門關。古北口成為一處雄關隘口,是從明朝開始的。
明朝初年把韃靼貴州統治者推翻之後,朱元璋卻派了徐達等來修築居庸關、古北口、嘉峰口等處的城關,還封了他的第四個兒子朱棣為燕王,駐守北京。西北的居庸關、東北的古北口成了明王朝首都的兩個重要門戶。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明朝的政治家張居正為了加強防務,特別把著名的抗倭名將戚繼光、譚綸調來北方。譚綸任薊遼總督,戚繼光任薊鎮總兵。薊鎮所管轄的一千二百多里的長城,經戚繼光的精籌劃,親自督修,十數年之間便成了一道城牆高峙、墩台林立,烽火台相望的堅固防線。古北口與居庸關東西對峙,是華北平原通往內蒙古草原的要道,自古稱為雄險,有"地扼襟喉趨溯漠,天留銷鑰枕雄關"之稱。據明朝嘉靖三十八年祝增所寫的一塊碑上說:古北口在畿輔"北京"東北二百里許,即唐朝時候幽州的虎白口,與諸民族為鄰,最為要害,國朝設衛置將,以為重鎮。凡是說天下之險要的,都要數這裡。《密雲縣誌》上說:"京師北控邊塞,順天所屬以松亭、古北口、居庸三關為總要,而古北為尤沖"。
古北口建有關城,跨於兩山之上,南控大石嶺,北界潮河川,城的形狀為三角棱形,周四里三百一十步,有三個城門。關城建於明洪武二一年(公元1378年)閾在這裡設了守御千戶所。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把千戶所又升格改為密雲後衛,設了指揮使三員,同知六員,指揮簽事五員,指揮一員,左、中、右、前,後五個衛所,有正副千、百戶三十六員。明朝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又在這裡設了古北口提調,屬古北路參將管轄。古北路所屬有十五個關口,東起湯河口,西至乍兒峪口。新發現的沙嶺口長城就是古北路下屬的一個關口,為古北口長城的組成部分。在古北口附近長城的最高峰,有一座高聳敵樓,如果登上此樓,在睛朗的日子可以看到北京,夜晚可以看到北京城內的燈火。因此,被人們稱之為望京樓。 古北口這裡,在遼金時候還是從遼南京和金中都通往中京,上京的要道,宋朝遣使契丹赴中京、上京者,都從南京(今北京)取道古北口。 清朝雖然終於停止了修長城,但是古北口這裡仍然是北京通向蒙古草原和東北的要道。康熙在承德建立了避暑山莊之後,古北口更成了清帝多年去承德、圍場進行政治活動和註銷的必經之地。真正的長城----古北口長城軍事要塞,是在古代從沒有被攻破的長城堡壘體系。它全面地展示了中華民族軍事防禦系統的輝煌
推薦閱讀:
※張藝謀《長城》陣容驚人!劉德華林更新搭檔好萊塢影星加盟
※康熙皇帝為什麼拒絕修長城 - 古史漫談 - 青年論壇
※一場自毀《長城》的饕餮盛宴
※我們該如何評價《長城》,是帶著尊重還是偏見?
※張藝謀《長城》北美上映,被罵慘
TAG:長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