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雄聊太極拳 39】與弟子們聊練功習拳的體悟感覺

現在公開發表的有關太極拳的書籍和雜誌很多,都是講練法的多,講心法的少,講理論的多,講感覺體會的少。我想這除了保守外,還有就是「感覺體會」很難用文字和語言來準確描述,需要言傳身教。以前我在聆聽了恩師林墨根先生的指教講解後,還得在林師的同意之下,用手撫摸一下他老人家示範動作時骨、筋、肉、皮的變化,這樣學法心中有數,比較明白。在此我把在QQ、微信上與弟子們聊練功習拳之體悟感覺的記錄整理以下,希望對初學者練功習拳的參悟有所幫助。太極明師黃復元說:「練拳貴在悟拳,悟拳貴在找感覺。太極拳的內在感覺是習拳者將領悟到的拳理習練「上身」的體現,是『心悟』到『體悟』的升華。」

1、問:最近打每天打完拳架之後,背部脊椎骨兩側肌肉整天酸痛,按理說應該在全身放鬆的狀態下,我覺得不會這樣啊!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沒有松腰的時候,後背的肌肉總是向上吊著,久了就會酸痛,松腰之後,腰部只是傳遞勁的通道,不受力,就不會酸痛了。

2、問:我練了幾個月的太極拳,現在覺得肩膀酸痛或者腰腿酸痛,這是什麼原因?

答:有兩種原因。一是是因為筋骨強度還不夠,而不是方法錯。酸痛是階段性的,再過多一段時間就適應不酸痛了,大約過多二、三個月吧。太極名家李雅軒說:「找著要領之後,經常練習,不數月便用兩臂有松沉的感覺,兩肩有些酸痛的情形,這到是很自然的,以後拳意就會達到手上來了。」二是練拳時肩膀或腰腿的肌肉僵緊而造成酸痛的,這是你用肌肉力去對抗地球引力的緣故;你如果感覺到哪個部位的肌肉酸痛了,就說明那裡僵緊了,需要進行放鬆。

3、問:我打拳架時手指有麻木感覺,是否正常?

答:,初練太極拳拳,手指有麻木感覺是正常的。手指有麻木感是肩、肘、腕、掌、指的關節沒放鬆,其次是自身氣血不旺造成氣血不暢,梢節供血不足所引起,盡量放鬆去做,以後逐漸就好了。

4、問:我打拳時手指有麻脹或者手掌心鼓脹的感覺,這樣好嗎?

答:麻脹感和麻木感比較是有區別的,主要在於「脹」。身心放鬆較好,真松的節節貫串會使手指麻脹或者手掌心出現鼓脹的感覺。

5、問:站了幾個月的樁功,身體出現酸、麻、脹的感覺,尤其是下肢,自我檢查練法、要領都沒問題,那是什麼原因啊?

答:初學基本功者,要經歷一個脫胎換骨的身體功能的改變,初學者脈絡細小、氣血運行不暢、丹田元氣儲備不足等原因,自然會出現酸、麻、脹的筋骨鍛煉反應,此時,不要因為害怕身體各部位的疼痛而退縮不練了。

6、問:抱圓樁站得肩膀酸痛的時候,有什麼法子緩解一下?

答:當你抱圓樁站得肩膀酸痛的時候,可以活動肩膀,這個活動範圍很小,就幾毫米,有個意思就行,別人根本看不出來你在動,活動方向不限,向上向下向前向後隨你便,在活動中找你覺得最舒服的活動方向,動起來以後,酸痛就能緩解了,動的時間長了就能體會到體內筋的位置。

7、問:我學拳幾年之後,練習拳架中或收勢合太極時唾液自然增加或有甜液生於口中,這樣好嗎?

答:練習拳架中或收勢合太極時唾液自然增加或有甜液生於口中,說明練之得法又處於較好狀態,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練後沒有唾液自然增加或有甜液生於口中,有可能是練之不得法,也有可能是心神未靜下來。

8、問:比如練到「攬雀尾」捋過來或擠出去時,掌心、掌背或手臂感受到空氣的阻力或浮力,這是怎麼回事?

答:當你心靜體松的練拳,掌心、掌背或手臂自然會感受到空氣的阻力或浮力,這是正常的現象。動作上升時空氣是阻力,動作下降時空氣是浮力,體會略有不同。太極名家李雅軒說:「練拳要空空的摸,去感受空氣的阻力,鍛煉皮膚的敏感性。」

9、問:打拳中有時感覺到肉體下垂的同時骨架上撐,怎麼回事?正常嗎?

答:以上所說是「肉降骨升」的練拳感覺,是指習拳者肉體鬆柔下垂的同時骨架挺拔上撐的感覺。肉體鬆開自然會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所以能夠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撐,所以說「肉降骨升」是人類克服地球引力進行運動的必然。只有當你的身心真正放鬆下來後才會出現這種感覺,說明你的肌肉沒有緊裹在骨骼上,已經處於真松狀態。肉骨分離了,接著就是「肉降骨升」。

10、我打拳時手指尖涼是怎麼回事?

答:主要原因是氣血沒有到達手指梢節,還是放鬆的不夠,最主要是肩部太緊。如果肩部鬆了,就會感覺到手指麻賬,手掌發重,這時候就是氣血到了梢節,自然就會掌心發熱,手指就不冷了。

11、問:我練了一年多的拳,動作熟練了,呼吸也自然。近日試用逆腹式呼吸配合行拳動作,出現了胸悶、呼吸不暢的感覺,原因何在?

答:太極拳論中講,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意思就是在練習的過程中只想著行拳動作,不要想著內氣,不能用意念去想內氣走到了沒有,內氣沉下了沒有等等,這是不好的練法。如果一直想著內氣的話,會出現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橫氣填胸,有胸悶、呼吸不暢的現象,這樣給強身健體帶來不良效果。

12、問:我為了練好「勁順氣和」,我用意念控制深長呼吸的腹式逆呼吸配合動作,結果勁不順氣也不和,是我的腹式逆呼吸有問題嗎?

答:這種用意念控制深長呼吸的腹式逆呼吸,是一種憋氣的腹式逆呼吸。你看吹笛子的演奏家或是歌唱家,他們一口氣呼的很長,聽說也講究腹式呼吸的運用。但他們運氣時肚子要較長時間的鼓硬,其實也是憋氣的腹式逆呼吸,都是假腹式呼吸。什麼是真腹式呼吸呢?真腹式呼吸就是在放鬆的狀態下自然出現的深長呼吸。

13、問:我打拳時小腹沉實,這樣對行拳功效有什麼影響?

答:由於練習太極拳要求全身放鬆,氣沉丹田,所以,胸膈下降,引起內臟下沉.使小腹沉實,有利於行拳運勁。值得注意的是,氣沉丹田使小腹沉實是動態性的,內氣沉入丹田後應往胯、膝、踝松到腳底,不要較長時間的把內氣硬壓在小肚裡面,因為不是硬氣功的鼓肚子。

14、問:我打拳時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隨動作而發脹並節節傳遞的流動感覺,這樣正常嗎?

答:由於長時間的心靜體松修鍊,意念導引會使身體有一種沉實的感覺。由於動作節節貫穿的運行,使意念所到之處,在胸腹以及四肢有隨動作而發脹並節節傳遞的流動感覺,這是正常的行拳狀態,說明入門的松沉功夫又有了進步。

15、問:我練拳打到了幾分鐘時兩腰眼有溫熱的感覺,這樣正常嗎?

答:由於松腰松胯,命門穴受到刺激,使兩腎血液循環加快,進而兩腰眼發熱,正常。這樣會增強體內腎氣,有利於身體健康。

16、問:我練拳時腹部有咕嚕咕嚕的響聲或打噎呵氣,這樣正常嗎?

答:行拳時的開合鼓盪可使胃腸蠕動功能加快產生腸鳴,發動胃氣,如打噎呵氣等現象,這是鍛煉肝胃脾的良好狀態,正常。

17、問:我有時站樁或打拳,上面打膈,下面放屁,這樣正常嗎?

答:這是「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均為氣機暢通之現象,是正常的經絡通氣。如已持續較長時間,就需要注意一下,首先是運動及飲食習慣有無問題,比如餐後立即勞作運動,或飲食不規律經常暴飲暴食等使脾胃失和;運動前二小時內不宜就餐,提前排便,不使腹內飽脹。

18、問:我堅持下功夫練了三、五年拳,似乎練出了入門的松沉功夫,但發現腿部變粗較大,臀部也相應變大,是不是女性太極拳愛好者才有這種現象?

答:據觀察,男性太極拳愛好者也有這種現象,相對比例較少;女性太極拳愛好者有這種現象,相對比例較多,尤其是中年女性太極拳愛好者。估計原因是這樣的:腰以下的部分,由於重心線不能與上半身統一,造成上下重心分離偏移,也就是用到了肌肉的橫力,三、五年時間的長練下去,就會造成部腿、臀部的肌肉較為發達,使得腰以下看上去非常的粗壯。根本的原因,就是追求外形動作的漂亮,而忽視了重心線到位的要求。如果松腰松胯動使作到位以後,肌肉不產生橫力,而這時再不斷的放鬆,也就是減少肌肉上下的作用力,才能把真正的松沉功夫練出來。

19、問:雙盤打坐大約三個月後,左膝走動時不大舒服,似乎膝部筋膜稍有傷痛,尤其是打拳時左膝變軟減力,較為受力就支持不住,這種現象是否與雙盤打坐有關呢?

答:非常有可能。練習打坐對松腰松胯有好處,但不能急於求成。欲想修鍊打坐基本功,應從散盤開始練起,適應之後慢慢過度到單盤、雙盤,一般人練了四至六年才能雙盤打坐。我認為應該順取自然,無法雙盤就不要勉強,尤其是過了五十歲的太極拳愛好者。如果年輕鍛煉下筋骨到也可以,年紀骨骼已經成型了,強求就非常沒有必要。如果勉強硬練,就會帶來軟組織傷痛。對於練習太極拳來說,打坐一下散盤、單盤就行了。

20、問:我打一趟108式快架下來,心跳加快,氣喘吁吁的,哪裡練不對啊?

答:可能原因是拳架動作較為僵硬,蠻勁較多,上下不相隨,內外不相合,行拳速度與功力不成比例。有氧運動的內家太極拳就這樣變成了耗氧運動的外家南拳。快練拳架的某些技術要求比慢練拳架要高,快練拳架所儲備的功力比慢練拳架要高,快練拳架所需的身體素質也比慢練拳架要高。所以練習108式快架時盡量心靜體松,自然呼吸;拳意不宜過重,不要刻意追求拳勢動作或彈或抖的力度感;勁順氣和,行拳速度不宜過快,打一趟108式快架大約六至八分鐘。

21、問:行拳盤架吸氣時,小腹微收,丹田內收後氣貼住脊柱向上流動,就是背部肌肉被動收縮的感覺,這樣正常嗎?

答:這是正常的「氣貼背」感覺。「牽動往來氣貼背」是一種太極拳功夫,練到一定程度,背後圓散,有融化之感,這種氣感能用意念將其送到需要的地方,隨心所欲。

22、問:我打拳時松腰豎直,松胯臀肉下塌,這能體現「尾閭中正」嗎?但是練「起勢」和盤架打到「左右分腳」、「轉身右蹬腳」、「披身左踢腳」、「金雞獨立」拳式時,儘管松腰松胯了,還是感覺出尾閭不夠中正,手摸「尾閭」明顯後翹,更談不上「尾閭」有下墜的感覺,是什麼原因呢?又如何能把「尾閭中正」練到位?

答:如果松腰松胯的臀部稍微垂直往下一掉,就有「尾閭中正」的感覺。「尾閭中正」練到位了,一是手摸「尾閭」不見原來的後翹,二是「尾閭」有往下墜落的感覺,三是有下盤沉穩的感覺。留意看一下,「起勢」其中有膝蓋伸直的站立步,「左右分腳」、「轉身右蹬腳」、「披身左踢腳」、「金雞獨立」的支撐實腳多為膝蓋伸直的站立,在這種體形動作要想做到尾閭中正,是較為困難的。「尾閭」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是脊柱的最末端部分。「尾閭」的生理彎曲是末端稍向後翹。「尾間中正」的意思是有意識地使尾椎向內、向下垂,保持中正的沉穩狀態。人類自然站立,尾閭都是不正的;要想正,膝蓋就要適當彎曲,臀部還要適當向前收。由此看出,尾閭中正與臀部有關係,與膝部也有關係。只有松腰塌胯、垂臀收尾閭、松膝到位了,尾閭才能中正。尾閭中正是關係到身體軀幹、動作姿勢能否「中正安舒」「支撐八面」的準星。如果尾閭中正不沉穩,那是假的尾閭中正;尾閭中正又沉穩,才是真的「尾閭中正」。所以打拳時必須保持尾閭與脊椎成一條直線,一面做好「頂頭懸」,一面又能顧到「尾閭中正」,整個身體也就能處於中正的穩固狀態。

23、問:我打拳時頭顱擱正,盡量放鬆頸部肌肉,意想舍掉脖子上的肌肉,頸椎自然舒直,頭部自然座於頸椎上。頭頂似有繩懸,彷彿頭部有微微的懸空感。這樣是不是虛領頂勁「頂頭懸」啊?

答:我認為這樣的感覺不是真的虛領頂勁「頂頭懸」,而是過分用意的「豎項頂頭懸」,因為不符合太極拳技術內涵。虛領頂勁的「頂頭懸」是在松肩墜肘的同時頸、頭往上松,不要單獨的頸、頭往上松,不必太刻意地頭、頸往上拔。不是先升後沉,也不是一邊升一邊沉,而是沉中有升,頸、頭鬆開往上領是松沉的作用之下而帶動的。先有松肩墜肘、含胸拔背、氣沉丹田的沉勁,後有虛領頂勁。大家平時在生活和工作中看到一些人手提重物或者背著重物的時候,這些人在重物的下壓下,造成脖子上伸,而且物體越重,脖子上伸的越厲害,並且感覺好像腦袋往上頂一樣,這就是虛領頂勁的自然表現。太極拳的虛領頂勁也一樣,如意念輕一點,是往下的松沉推動了向上松的領;如意念重一點,則是往下的松沉推動了向上松的頂。

24、問:我打拳松腰塌胯、尾閭下墜、松膝舒踝的松到腳底時,腳跟、腳掌、腳趾貼著地面好像合成一體,自身一百多斤的重量差不多壓在腳底地面,這樣是不是通過節節貫穿的鬆開而沉到腳底啊?

答:以上所言是沉到腳底的一種感覺。初學太極拳者,以沉到腳底為一個重要目標,松沉落到腳底就是練對了太極拳功夫的方向。對這種感覺,各人的講法也不盡相同。我師爺李雅軒先生對松沉落到腳底的感覺說:「感覺踝骨以上,毫無力感。」太極名家鄭曼青說:「周身輕靈,其根在腳。」他談起松沉落到腳底的要領時說:「松沉為連貫性動作,松得幾分,沉亦得幾分,松沉絕非柔弱,而內含有彈性之勁。竊以為上身不松求改之在腰胯,大腿不松求改之在膝,小腿不松求改之在腳踝。腳跗松透則外形上浸浸入道矣。」

25、問:我打拳時心靜的從上往下放鬆,胸椎鬆開時肩胛骨稍微下墜,腰椎鬆開時命門稍微後突的同時肚皮鬆軟的稍微向前鼓,小腹左右兩側亦同時往外稍微膨脹,鬆開腹股溝的同時放鬆臀部,感覺這樣的松沉功效較好,這樣是不是松腰松胯所起的作用?

答:以上所言的感覺確是松腰松胯所起的作用。胸椎鬆開就是松腰的功課之一,腰鬆了,同時帶動沉肩。腰椎鬆開也是松腰的功課之一,腰鬆了,氣機自然較好,所以內氣在下丹田、命門處前後左右的往外有所鼓脹。鬆開腹股溝是松前胯的功課之一,說明身前能沉胯;松臀部是松後胯的功課之一,說明身後能塌胯。,腰真的鬆了,胯又真的鬆了,加上恰到好處的氣沉丹田,這樣的拳勢當然松沉功效較好哦!

26問:有一次,某師兄為了輔導我而作了這樣的試驗,叫一個人全身用力,又剛強又堅實的站著,由我將他抱起來,把他放下來後,改叫他一點不要用力的站著,四肢軟綿綿放鬆,,兩胯亦放鬆,兩膝略彎,我再將他抱起來,感覺比上次重了不少,師兄說:「這就是太極拳的虛柔比剛實為重的道理。」真是孰優孰劣,當場分明,受這個事例的啟迪,我打拳就較為注意松沉的練法。如今問題是,拳勢定式前頭、頸、肩、肘、腕、胸、腰、胯、膝、踝等部位都較松,定式後腳底是有沉重感了,但膝、腰、肩等有些部位變得不如定式前那麼鬆了,個別部位變得有點僵緊,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啊?

答:估計你是還沒有完全明白松沉的道理,以致拳勢的意念過重,定式時間過長,由松沉變為滯重了,俗稱「沉死」了。所謂「沉死」是動作過了給對應部位造成僵緊或滯硬的意思,想一想就知道了,人死了的肢體不是變僵變硬嗎?太極拳是講究陰陽變化的,說淺白一點,就是講究虛實變換;僵緊或滯硬的「死」,怎能跟上虛實變換呢?松功的層次又怎能提高呢?如要所練部位不「死」,就得追求練拳適中,就是恰到好處的意思。松沉是不停運動的勢態,肩沉、腰塌、胯落、肘墜、尾閭垂都是不停運動的勢態動作。實際行拳走架時,松沉到腳底和順著上傳勁與地面反座彈力起來都要恰到好處。

27、問:我結合您給的文字資料和視頻樁功中的坐勢,坐是坐骨與膝腘的連接肌肉抻開,有彈性,在馬步樁時感覺兩大腿下部有些像坐在一個有彈性的氣球上,這個階段的坐式可以這樣理解嗎?最近幾天逐漸體悟到腰胯帶動手,手的運動為腰胯延伸,尤其是手的翻轉是胯的翻轉外在表現,這應該是初級階段的腰胯帶領手的動作吧。

答:在初級階段的體悟感覺是那樣的,正常的練功過程。

28、問:前進太極步前腿開胯碾腳後是扣胯提腳,扣胯時感覺要是實腿根有點腘襠的話(大腿根內側向下向後落)(在欽州拳場您掰我腿時的感覺),下一步垂臀就好像比較自然做到,手的運動好像是腰胯的運動的延伸或擴大,練對了嗎?

答:對的,這是扣胯合住勁的感覺。倘若扣胯時沒有增強沉穩紮根和協調上肢、帶動手的感覺,那是符合太極拳要求的扣胯,而是舞蹈的扭胯而已。

29、問:半年前練松腰蹲起功的時候,腳踝、膝窩、胯根吃勁較大,半年後,在練松腰蹲起功能用上沉頂對拔鬆開的勁和開胯圓襠的襠勁了,腳踝、膝窩、胯根的吃勁就沒有以前那麼厲害了,較為輕鬆了,是不是這樣也體現了「一層功夫一層理」啊?

答:是的,初練松腰蹲起功的時候,因腳踝、膝窩、胯根沒能吃勁而站不起來,練了一段時間,腳踝、膝窩、胯根沒能吃勁了,就可以按練法要求垂直蹲下垂直起立,這是第一階段的腰腿功夫。在練松腰蹲起功能用上沉頂對拔鬆開的勁和開胯圓襠的襠勁了,說明頭、頸、脊背、腰胯、腿襠、膝、踝腳高度協調了,那是進到第二階段練法的功效,當然是練功比以前輕鬆哦,正所謂「一層功夫一層理」,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功夫,不同的功夫有不同的道理,不同的道理就會有不同的感覺。

 

整理於2018年5月9日

推薦閱讀:

太極拳肢體練和心腦練
基本功是練好太極拳的根基
太極拳的內養與技擊
陳氏太極拳大架與小架的淵源
太極拳十個黃金比例

TAG:太極拳 | 感覺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