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十二頁)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十二頁)

凈空法師 主講

第一一一、一一二卷 新加坡居士林

   『往生不但信根成就。且已分證法身,分身百界,廣度眾生』。這一段文非常希有、殊勝。一般修學佛法的人真是聞所未聞。往生,信、願、行三條件全都具足,當然「信根成就」。末後這三句很重要。

   「且已分證法身」,此說法與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里所說完全相同。蕅益大師說,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生到西方世界都是「圓證三不退」。「圓」是圓證三不退,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里所說的,生到西方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薩」,是八地以上,就是法身大士。「分證法身」,真是不可思議。

   我們決定要信受奉行,則這一生就圓滿成佛。何況生到西方世界就有能力「分身百界」。「百」不是數字,「界」是大千世界。如果指數字,一百個大千世界,一百尊佛化土,與經義就不相應。所以,此地的百代表圓滿,與彌陀果地上的大圓滿無二無別。

   《彌陀經》說,西方世界距離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生到西方世界的人,隨時可以回到娑婆世界。世尊講「十萬億佛國土」,依舊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是盡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隨意分身,上供諸佛,下化眾生。一般菩薩要得到這種能力,必須證得「圓教初住」之後,再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帶業凡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得。這是真實不可思議。

   『我等若離相與念佛同修,仰蒙本師及接引導師十方諸佛護念之力,則一推一挽,順風揚帆。有不速登彼岸者哉。』

   「我等」是指我們這些人,「離相」是般若。我們如果真正能離相,「與念佛同修」,就是般若與凈土同修。江味農居士就是用這種方法。般若是離相。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都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把事情掛在心上,就是「般若」。然後,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這個人是真正的般若與凈土共修。

   倓虛老法師的《念佛論》里,有三個往生的故事。第一位是出家人修無師,他是在哈爾濱極樂寺往生的。修無師在世時沒有念過書,也不認識字;出家之前,他作泥水匠,生活非常清苦。出家以後,聽說念「阿彌陀佛」好,他就專念阿彌陀佛,遇到人就勸人念阿彌陀佛,除此之外,什麼也不會。倓虛老法師當時在極樂寺作住持,定西法師是當家師。那一年傳戒,倓老法師請諦閑老法師當得戒和尚;修無師就到極樂寺幫忙,他討了一個單,想修一點福。定西法師問他,「你能做什麼?」他說,「願意照顧生病的人。」那時大陸上傳戒需五十三天,戒子免不了有傷風感冒的,他發心專門照顧生病的新戒子,常住對他很感謝。

   過沒幾天,他找定西法師與倓老和尚,說他要告假走了。倓老有一點功夫,沒有責怪他,而定西法師責怪說,「你來沒幾天,我們傳戒只不過兩個月,功德做不圓滿,怎麼就退心要走了!」修無師說,「我要去西方極樂世界!」兩位老法師一聽,這不簡單,預知時至,這還得了!立刻轉變態度向他請教,「你什麼時候走?」修無師說,「不出十天。」他要求常住為他預備兩百斤柴火,往生之後火化用。定西法師將此事記下來。傳戒當中有人真正往生,很了不起!這是為大家作證,三轉法輪之「作證轉」。

   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去找兩位老法師,他說,「我今天就要走了。」定西法師臨時收拾一個房間,趕緊搭一個鋪。他要求找幾個人幫他助念,送他往生。這幾個人親眼見到,修無師腿一盤,坐著走的,沒有生病,預知時至。大家說,「修無師,你也得作首偈,作兩首詩給我們留個紀念吧!」修無師說,「我是個苦惱的出家人,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不會作偈子,也不會作詩。不過,我有一句老實話可以奉告大家,就是『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能』」意思是說,如果不真正修行,就沒有真實的智能。大家聽他說這幾句話,覺得很踏實,真正是修行人說的。大家念佛不到一刻鐘(十五分鐘),他就坐在那個地方,滿面笑容走了。諦閑老法師親自去看他,對他非常讚歎,認為他是出家人真正的好榜樣。

   真實智能不是別的,修無師修的正是般若與凈土共修。他沒念過《大般若經》,也沒念過《金剛經》,然而他都放下了。「放下」就是般若,「離一切相」就是般若。《大般若經》中沒有般若,修無師真有般若。諸位要深深體會這個意義,身心放下即是真實的「金剛般若」。天天念《金剛經》,樣樣放不下,是非人我,什麼都計較,念了沒用處,古人講「喊破喉嚨也枉然」。

   修無師從來也沒念過《金剛經》,卻是真實的金剛般若,萬緣放下,一心念佛。這樣的人,一定得「本師」釋迦牟尼佛,「接引導師」,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十方諸佛」,盡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如來都加持,都護念你。因為你離相念佛求生凈土,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護念你。你是真的,諸佛就照顧你;假的,佛不照顧。我們這一念心是真是假,自己都不曉得,而佛曉得。

   我講「自己不知道」,這話是真的,我親眼見到的。我初出家時,在台北圓山臨濟寺,寺里有一個念佛會,成立很久了。平常念佛會共修,有一位副會長擔任維那,唱念很好,不輸出家人,是位很好的維那師。他領眾念佛,遇到人也勸人念佛求生凈土。他臨走時生病,得的是癌症,非常痛苦。大家念佛幫助他,他一聽到佛號就發脾氣,不準任何人在他面前念佛,把念佛人都趕走,這是業障現前。所以,念佛的心是真是假,自己不知道,臨終時才顯出來。

   臨終時,貪生怕死,牽腸掛肚的事太多,沒有一樣放得下。所以,現在就要放,不要等,以為時間還長,等我走時再放!那時後悔就來不及了,一定要在平常就放下。

   諸位要記住,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而是心上放下。心上放下就成功了!事照做,心裡沒有,甚至正做著事也能站著走,說走就走。這是念佛人的功夫,念佛人的氣象。事事無礙,就是般若與凈土共修的好樣子,得十方一切諸佛護念。

   「一推一挽」是比喻一個人在後面推你,一個人在前面接你。釋迦牟尼佛在這裡推我們,阿彌陀佛在那裡接我們,好比「順風揚帆」,很快就到達。這是古人的比喻。這一段對我們是很大的鼓勵。

   『觀照功夫,下手方法,若不得力。則念佛,心中有佛即是真實功夫。』

   「觀照」是指般若,用般若經的理論與方法。如此經說的,「應生無所住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些都是般若經所說的重要方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但是做的功夫不得力,還不如修無師。修無師不懂方法,也不懂理論,他何以能般若與凈土共修,因為他從小出身太苦,覺得人沒有意義,聽說西方極樂世界好,一心一意趕緊求生,要脫離苦海。他的信心與願心比我們強得太多,我們還在慢慢拖,能拖一天最好拖一天,心裡想去,又捨不得這個世間,拖到不能拖時再說。這種心態怎麼行!修無師的心態堅決,所以他具足真實的智能,的確是我們的好榜樣。

   《往生傳》中,無論過去的、近代的,真正念佛往生瑞相好的,都是生活相當清苦;富裕人家往生有這個瑞相的太少了。他生活過得舒服,捨不得離開,有錢、有產業、有房子,樣樣都放不下,反而耽誤了。即使學般若也不得力,因為放不下就不得力。生活非常清苦之人容易放下,他的願心懇切,容易往生。

   如果我們用這個方法不得力,沒有關係,學修無師,只要心裡有佛,就是真實功夫。諸位要記住,不能夾雜,其它東西全都沒有,才是真實功夫。心裡念佛,又摻雜許多妄念,功夫就破壞了。

   『起心動念時,即提起一句佛號,令佛與念,水乳交融,與虛空法界,成一大光明海。但如是驀直念去,心少昏散,便振作而融攝之。』

   這一段教我們念佛用功的方法,這個方法非常好,我們要學習。念佛在起心動念處,心裡一個念頭生,不要理會這個念頭是善是惡。惡念固然不好,善念也不好,因為不出六道輪迴;用這句阿彌陀佛趕緊將念頭換過來。古人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不要緊,這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它一定會起來,你覺察到了,用「阿彌陀佛」將念頭換過來,這就是覺;提不起「阿彌陀佛」,念頭繼續生,那是迷,無論善念惡念都是迷。立即提起一句佛號,這時,念與佛要融成一片,念就是佛,佛就是念,功夫就得力。

   如果「能念」與「所念」分成兩個,「我」能念,「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是我所念,「能、所」成為兩截,力量就差很多。《彌陀經》說的標準「一心不亂」,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合成一,就是「一心」,這就「不亂」。「我」能念,「阿彌陀佛」是我所念,這樣念佛決定不能得一心,因為心裡有分別、有執著。離開一切分別執著,「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就合一了。試問,如何合而為一?有這一念,決定合不起來;這一念也沒有,就老老實實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合成一片了。

   修無師是個老粗,什麼也不懂,而有真智能,所以他講「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能」。他是能行不會說,有真智能,真正得「一心不亂」。他走得那麼瀟洒自在,說走就走,沒有病苦、沒有牽掛,不但是念與佛交融成一片,而且「與虛空法界,成一大光明海」。這是必然的,因為我們的心性本來就是這樣。這是返本還原,絲毫的習氣也沒有,道理就在離一切分別執著。

   如果時常想「我是個人身」,就出不了「人道」;時常想「還有天,還有大千世界」,有這樣的分別,決定離不開「三千大千世界」。諸位要曉得,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六道輪迴,這樣的見解是「輪迴見」,這樣的思想是「輪迴心」,無論做任何事都是「作輪迴業」,無法脫離六道輪迴。

   念佛人的心,什麼都不想,不但放下世法,也放下佛法,心地光明,就照盡虛空法界,佛法稱之為「大光明藏」,即是自己心性的功能圓圓滿滿的顯示。這一段前半是講方法,後半是講效果。效果真實不可思議。末後勸我們如何用功夫,一直念去,什麼都不理會,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就是「老實念佛」,真的老實。

   「心少昏散」。「昏散」是念佛人免不了的習氣、業障,每個人都有。「昏」是昏沉,佛號念念就打瞌睡。我們在佛七中很容易見到,特別是止靜時,很多人睡著了,這是「昏沉」。另一種是「散亂」,不念佛時還好,一念佛就胡思亂想,許多念頭都上來了。很多人不念佛時不打妄想,一念佛則妄想特別多,嚇得他不敢念佛了。其實,不念佛時,妄想本來就那麼多,自己沒有注意、沒有發現;一念佛時,心想定下來,發現這麼多妄想。所以,不要害怕那些妄想,老實念就好!照顧佛號,不要理會妄想,妄想漸漸就少了。愈是照顧妄想,妄想就愈多、愈堅固。有妄想也好,無妄想也好,根本不在意,這樣佛號漸漸會得力,妄想會減少。這是心裡兩種業障現前,要曉得對治的方法。

   當我們昏沉時,就出聲念佛,或者下位繞佛,或走動,或拜佛,使身體活動,佛號還是繼續不斷,這是對治昏沉。散亂是「掉舉」,要將精神集中,專註在佛號上,或者加上觀想的方法來對治,觀佛像、觀名號皆可。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四字或六字清清楚楚,這樣,妄想就不容易生。我們想佛號,或者想佛像,那一種方法有效,就用那一種,方法不是一定的。

   『常令其心等虛空法界超出塵外者,性體本如是故。常作此觀,令此心空空洞洞,則念佛時,便易得力。』

   這一段教我們,修正對於宇宙人生一切錯誤的觀念。現代人說的「人生觀、宇宙觀」,觀就是觀念。人生觀是對於人生的看法,宇宙觀是對於環境的看法、想法。我們的看法、想法,全是錯誤的。佛在本經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是真的。

   新加坡的報紙,張數不少,訃聞占很大的篇幅。報紙一送來,我先看訃聞,這些人過去了,夢幻泡影,再不久就輪到我了。什麼念頭都放下,不要看其它的,其它的新聞都是假的,訃聞是真的,會開智能。我很年輕就有一點智能,從前我還未學佛,每天報紙一送來,第一個看訃聞-- 今天那些人走了,有老人、有很年輕的人,真正是「黃泉路上無老少」。他來時帶什麼來?走時帶什麼去?空手而來,也空手而去,什麼都帶不走!這世間有什麼好爭的,有什麼好求的。每天看訃聞,會開智能,這樣念佛功夫就得力。一切都放下,心清凈了,心裡乾乾淨淨,知道世間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全是假的,夢一場。

   我們正在作夢!不知道在作夢時,把夢當真,日子過得很苦;知道自己在作夢,就與佛菩薩一樣,遊戲神通,無不自在。順境很自在,逆境也很自在,真正能隨緣,能恆順眾生,成就自己的道業。「清凈心」是道業,「萬緣放下」是道業,這時,心與虛空法界合而為一。「超出塵外」,「塵」是五欲六塵,不染五欲六塵,就超出了。

   為何會有這種境界現前?性體本來如是!可見這個境界不是修得的,本來就是這樣的。現在這個境界不能現前,因為有障礙,有分別、有妄想、有執著障住了,所以心量變得很小。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心量就恢復;恢復就是這個樣子,所以「常作此觀」。勸我們常這樣看,常想這些事,我們的心對於一切境緣就淡了、冷了,不會那麼熱情。熱情是迷惑顛倒,不是好事,所以「令此心空空洞洞」,念佛就很容易得力。得力,就是心佛融成一體,融成一片。

   『念即是佛,佛外無念。我與彌陀,本與十方諸佛、法界眾生,同一性海,無彼此、無差別』。這個意義,世尊在一切大乘經論中處處說、時時說。諸佛的心性,真心本性,與我們的真心本性是一,不是二。世尊在《楞嚴經》舉的比喻很有意思,佛將「大海」比喻為真如本性,將佛與一切眾生比喻成大海里起的「水泡」。一個個的水泡從大海起來的,水泡一破了,大海就現前。這個比喻很有味道。我們與十方諸佛共同一法身,共同一個大海。他是一個水泡,我也是一個水泡,兩人彼此就不兼容。水泡一破,原來是一個!這才明了,才覺悟是一不是二。所以,上與一切諸佛,下與一切眾生同一體。體是法性,海水比喻法性廣大無有邊際。世間最大的就是海。所以佛以海作比喻。

   「無彼此、無差別」,這是真的,佛眼睛裡看十法界的眾生沒有差別。凡夫看到有差別,是從分別、執著而起的。分別是妄想,執著是煩惱。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十方法界平等,六道平等。平等心非常重要!我們因為心不平等,念佛功夫不能成片。要想功夫成片,方法是心平等,功夫就成片。由此可知,功夫得不得力,確實就在《無量壽經》經題的三個原則-- 清凈、平等、覺。這一段文就是清凈平等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的覺。

   『念念上求、念念下化』。如何能將上求下化融成一體?上求就是下化,下化原來就是上求,是一不是二,就入境界了。這是諸佛菩薩果地所證的境界,稱為「不思議解脫境界」。生佛不二,上求下化豈能是二!這個理要參透,然後『所向無前,至誠念之而已』。這時候,菩提道上一帆風順,一切的障礙自然都突破了,我們的真誠心現前,用真心念。

   『凡夫染念不停』。「染念」就是雜念。雜念好比染污的心性,所以稱為染念,就是你的清凈心不能現前。它障礙了清凈心,也稱為「污染心」,就是法相宗說的「八識」,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意識執著,就成染污。

   『不得不借念佛之凈念,治其住塵之染念』。這是說明念佛功夫殊勝之所以然。我們的大病就是染污。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地球被污染,都想盡方法提倡環保。其實污染的狀況一天比一天嚴重,沒有收到效果。學佛的人明白,決定收不到效果,原因在「依報隨著正報轉」。地球是我們的依報,正報是人心。我們的心染污,環境也就變污染,所以講求環保,一定要學佛,而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是凈念,用凈念的方法,轉變我們心地的污染。心清凈了,外面環境就清凈,這才是講求環保最有效的方法。很可惜,佛法不普遍,這些負責環保的人員沒有聽過佛法,不知道念阿彌陀佛。我們也覺得事態非常嚴重,所以要以全部的精神宣揚念佛法門,希望世界能恢復清凈,讓住在地球上的眾生,人人安居樂業。念佛是凈念,真正直捷了當,「治其住塵之染念」。念般若是智念,還隔一層。

   『念佛之念,雖非真如本體』。「真如本體」是念佛這一念也沒有,所以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還不是自性清凈心,還不是真如本性。雖不是,在一切念頭中,這一念與真如本性、清凈心最接近。這就好!何以故?『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這句佛號就是趨向清凈心的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凈心,佛念是清凈念。同是清凈,得相應故』。清凈念能將清凈心念出來,問題就解決了。

   『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曰「勝方便」』清凈心現前就是「無念」。無念是無一切妄念,不是無正念。「正念」是阿彌陀佛,無量覺、念念覺,念念清凈、念念平等。念念覺而不迷,即是無量覺。這是說明念佛功德的殊勝。

   『極樂世界,亦是幻相』。極樂世界是真的嗎?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沒有加一句「極樂世界除外」,也沒有講「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不在內」。由此可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西方極樂世界,也包括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沒有例外。兩個世界不同之處何在?極樂世界住世的時間長,我們世界壽命很短。人的壽命短,地球的壽命也短;西方世界人壽命長,那個世界的壽命也長。世間人壽命短促,因為妄念太多,心上上下下、大風大浪,好苦!西方世界人心是平的,念頭動得非常細微,幾乎見不到,似乎心沒動。心沒動,境界就沒動。境界隨著心變,心若動得快,世界也變得快。

   為何有很多人衰老得很快?憂慮、煩惱很多,就是衰老的因素。中國古人講,「憂能使人老」。憂慮、牽掛、操心的事太多了,老化就快。一天到晚,心裡什麼牽掛也沒有,這樣的人就不容易衰老,健康長壽,因為他心的波動幅度很小。西方極樂世界人的波動幾乎停止,幾乎是平的,所以那個世界的壽命長,人的壽命也長。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我們可以相信,因為有理論依據。

   如果我們世界人心都清凈,一念不生,這個世界與極樂世界就沒有兩樣。這個世界污染了,從物質方面觀察,也能看得出,不過我們粗心大意,看不出來。中國古代,稍微富有的人家建一棟房子,一般是打算住三百年,所以工料都真實。家裡用的桌椅板凳,這些傢具壽命要能使用一百年。

   現代建的房子,沒幾年就覺得很破爛,須重建。房子壽命短促,傢具沒用兩三年就要換了。現在市場講求消費,一樣傢具能用一百年,還做什麼生意!所以他希望你買回家幾個月就用壞了,趕緊再買新的。現代人貪瞋痴慢不斷的增長、嚴重的污染,與古時候的觀念確實不同。

   極樂世界、毘盧遮那佛的世界也都是幻相,都是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道理是它生滅波動很緩慢,不像我們世界波動的幅度非常大。

   『然而不可不求往生』。我們了解這個情形,決定要求往生西方世界,保證很快就成佛。成佛之後,真的就無量壽,盡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都是自己的報土。這裡壞了,到那裡去住;那裡壞了,再去另一個地方住。好比自己的房地產到處都是,這裡壞了無所謂,住的地方太多了。所以,世界不斷有成住壞空,對我們絲毫也沒有影響,盡虛空法界都是自己的報土。

   『凈幻非同染幻』。西方極樂世界是清凈的幻土。我們這個世界是染污的。實在說,世界上許多科學家常在報紙雜誌上報導,催我們趕快往生。科學家說,地球環境污染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改善,五十年之後就不適合人類居住。那時候,水有毒,不能飲用;空氣有毒,不能呼吸。污染至這種程度,實在太可怕!

   地球的生態失掉平衡,而且還不斷的破壞,這是很嚴重的大問題。一般人麻木不仁,不知道五十年真的一彈指就過去。一定要提高警覺,在短期中有決定往生的把握。如此我們在世間多住幾年、少住幾年,沒關係,甚至地球毀壞時再走也來得及;但是須真正有把握才行,否則問題嚴重。一切放下,都不掛在心上,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就有把握。所以,對於世間一切法,不可有絲毫挂念。絲毫的挂念,就是心被污染。

   『清凈土,本由清凈心顯現故。當知凈心凈土,本來不二』。這說明依報確實隨著正報轉的,所以心清凈,身就清凈。身心清凈,我們居住的環境就清凈,這是一定的道理。生活在世間,大環境對我們而言是「共業」,共業中有不共業,這是「別業」。譬如,整個世界的大環境不好,新加坡的環境好,這個城市人的別業與世界其它地區的人不一樣,這是共業中的別業。同樣道理,自己身心清凈,附近鄰居不清凈,我這一家清凈,共業中有不共業。這才曉得修凈業的重要。修凈業就是修清凈心,心凈則土凈。西方極樂世界,佛修清凈心,菩薩修清凈心,從十方世界去往生的人,個個都修清凈心。

   「帶業往生」,只帶舊業,不帶新業。有絲毫新業就不能往生。過去造的業是舊業,昨天造的業,對今天而言是舊業。今天造業,不能往生。昨天造業,今天不造業,可以往生。天天造惡業,等到往生那一天時不造惡業,這個想法在理論上講得通,可是在事上未必有把握。惡業的習氣很重,恐怕臨終惡念起來,就糟了。造作惡業的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他念佛,一念、十念尚且往生,可見理論上決定沒有問題。臨命終時真正能改過自新,那是一生中沒有機會聞到佛法的人,臨終時聽到佛法,想到一生造的罪業,趕緊懺悔念佛求生,他成功了。

   佛在經論上告訴我們,這些人過去生中善根非常深厚,這一生中沒有遇到善緣,做錯很多事,造很多罪業,臨終善知識一提醒,忽然覺悟了。這種事不偶然,不是每個人都行。過去生中有沒有這樣的善根、福德,臨終時有沒有遇到這個因緣?我們決定不能存僥倖之心,一定要認真的斷惡修善,修清凈心,要放下、要舍。

   『在凡夫位,應舍染趨凈故』。六道里樣樣都是污染,沒有一樣是清凈的。不要認為每天沖涼洗澡,把身體洗得乾乾淨淨;身不幹凈,沖涼的水也不幹凈。化驗一下,水裡細菌很多,香水也不香,都是臭水,沒有乾淨的東西。一定要認識清楚,全都放下,真的清凈才現前。染凈,要是不清楚,會產生很大的誤會。不但世法不清凈,佛法也不清凈,因此佛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佛法。若在佛法起分別、執著,三世佛看了都嘆氣,都喊冤枉。佛法可以用,但不能執著。

   我們在世間,世間一切法可以用,衣服可以穿,食物可以吃;可不能執著,否則就錯了。如穿衣服一定要講求料子、款式,吃飯一定講求餐館、菜色、餐具,在生活中,起心動念都是污染,都是錯誤。

   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人間,一樣穿衣、吃飯、工作,從來不起心動念。我們住六道輪迴,他們住一真法界,因為他們心中清凈無染,我們心分別執著。我們心裡要是沒有分別執著妄想,就與諸佛菩薩無二無別,立刻轉娑婆世界成一真法界,與西方樂土無二無別。境界是心轉,是心在造,不可有絲毫的妄想、分別、執著,這非常重要。一部《金剛般若》,自始至終就講這麼一句話。

   『當知生凈土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則供養他方諸佛,普度遍界眾生,何嘗住著凈土之相』。這是說明往生極樂世界的生活狀況。生到西方世界,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永遠不再起。我們凡夫聽經,一發心,放下吧!過了兩分鐘,又起來了。我們若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求生他方諸佛國土,妄念還會起來。因為,其它諸佛如來沒有發這個願加持我們,一切要靠自己;唯獨西方凈土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加持我們。

   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因為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心裡沒有障礙,盡虛空法界,活動的空間大。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想去就去,想來就來,來去自在!到他方世界,上供諸佛,下化眾生,上求下化。

   西方極樂世界是琉璃地。「琉璃」就是世間人講的「翡翠」,綠色透明的玉。現在翡翠價錢很高,大家當作寶貝戴在身上,在西方極樂世界是鋪地的。我們將黃金看得很重,西方極樂世界的黃金好比我們用的柏油,鋪馬路的。翡翠是大地,黃金是鋪馬路的。世間人覺得七寶不得了,在西方世界一文不值,全是蓋房子用的建築材料。所以,在這邊貪求世間五欲六塵,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斷除,因為太多了。其實,空氣對人們最重要,沒有黃金、七寶,還能活下去,沒有空氣,則活不下去。我們不貪空氣,因為太多了,貪念就斷除。沒有見到「住著凈土之相」,對於凈土若無其事,決不會有分別、妄想、執著,念念都是去供佛度生。

   『親近彌陀,成就信根』。「信」是真信。我們現在信佛,一般人講「正信」,明白道理,不是迷信,有理論作依據的。「真信」是親自證得這個境界,不是聽佛講的,這種信是真的。『此求生凈土之重要原因也』。念佛求生凈土,原因在此。想要這種生活方式,這樣的生活空間、生活情趣,就要往生西方。除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外,憑自己功夫修到這個境界,需要無量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

   我們每位同修過去生中,已經修行無量劫了。因為佛在本經上說過,若聽到《金剛經》而不驚、不怖、不畏,這種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在《無量壽經》上,佛也是這麼說的。你能在這一生中,遇到凈土法門,聽到阿彌陀佛,生歡喜心。在講堂里能坐上兩個鐘點聽經,不容易。若非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因緣,保證坐不住。雖然我們修了無量劫,還是無法成就。原因是放不下,世法放不下,佛法也放不下,是我們自己不老實,不肯老實做。佛只能勸我們,直至我們真正想通了,才曉得凈土殊勝。

   『行菩薩道,應現起莊嚴妙相之清凈土,以救痴迷著相之苦眾生。今之求生,正為速證無生,乃得現起無邊凈土也。』

   這一段講得好,尤其末後一句,說明凈土的真相。「行菩薩道」、「修菩薩行」,「菩薩」是梵語,譯成中文是覺悟。「菩薩道」是覺悟的道路,不再迷惑。諸佛如來教導我們,「應現起莊嚴妙相之清凈土」。「應」不是作意,不是有心要怎樣莊嚴,怎樣設計創造而是性德自然變現的凈土。所以,心清凈了,清凈心自然變現出莊嚴妙相的清凈土。痴迷著相的眾生,將本來莊嚴妙相的清凈土,變成現在的穢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兩句話是真理。

   「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從大方面來說。法界無量無邊,歸納為十大類,每一類境界都是無量無邊的。無量無邊的法界都是眾生心變的,心裡想什麼就變什麼,一點也不錯。也許你說,我心裡想,但是沒變成;那是你想的功夫不夠,所以沒有變出來。專心想,想的功夫夠了,就起變化。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記載,在《二十五史》里,元朝初年有一位很有名的畫家─趙孟俯,他喜歡畫馬,字也寫得非常好,至今,他的字帖還在市面上流通。他畫馬,天天想馬的動作,看馬、想馬,他觀想的功夫到家,觀成了。有一天中午他睡午覺,睡覺時還想馬,想馬在打滾。他的太太不曉得,進了他房門,把蚊帳一掀,床上一匹馬在打滾。一嚇,驚叫!他醒了,還是個人。這才曉得,想那個境界,身體變成馬。他要是想佛,不就變成佛了嗎!這是歷史上記載的,不是假的。

   趙孟俯先生是一心專想,就想成了;我們胡思亂想,什麼也想不成。道理、事實如此。阿彌陀佛現的凈土,是清凈心自然流露的,這是「因」。他在因地中曾經參觀、考察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取諸佛之善,舍諸佛剎土之惡,建立西方無比殊勝莊嚴的國土,提供大家作為修學的環境,這是「緣」。有因、有緣,才有這樣殊勝的「果報」。《無量壽經》上記載西方世界的歷史、因緣。

   「正為速證無生」。我們現在求生,就是為快速證得無生。憑自己功力證無生,太遙遠了。無生法忍的菩薩,若依《仁王經》所說是「七地」。七地是下品無生忍,八地是中品無生忍,九地是上品無生忍,這三個階位是「無生忍菩薩」。念佛人到西方極樂世界,立刻就證得,沒有比這個更快速的。「無生忍」原來就是「阿惟越致菩薩」。證得這個境界,「乃得現起無邊凈土也」。這一句,諸位要牢牢記住。

   什麼是「無邊凈土」?菩薩所到之處都是凈土,即使示現到阿鼻地獄度眾生,他在阿鼻地獄還是住凈土,沒有改變。別人住的是「阿鼻地獄」,他住的是「一真法界」。他到人間來,我們住的是穢土,他住的是凈土,這就是「無邊凈土」。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同時就證得無邊凈土-- 盡虛空法界,任他到那個地方,所住的土與西方極樂世界無二無別。凡夫肉眼看不見,他自己清清楚楚。這是真實的,不可思議!

   『心凈則佛土凈,不著有也。求彌陀之接引,不著空也』。這正說明念佛法門是般若與凈土同修,所以大家只管念佛,一直念去,深信西方有極樂世界。我們不要聽人家亂說往西方走,地球是圓的,現在飛機沒幾個小時又飛回來了。這是魔說,魔來破壞我們的信心,不希望我們往生,希望眾生永遠逃不出魔掌,永遠受他的控制。我們相信佛的話,佛說西方,我們就往西方去;這是求感應,並不是真正有個方向,而是從真實的西方求感應。

   西方到底在那裡?不用擔心,這句「阿彌陀佛」佛號就是無線電,與西方極樂世界聯機,佛號是導航,只要循著佛號,就決定不錯;何況到時佛還來接引我們,不必操心,別打妄想,離一切相,就對了。所以,空有兩邊都不著。

   『此即是真修二邊不著也』。二邊不著是般若。一心念佛求生凈土,就與金剛般若融成一體。說「共修」,還是兩樣。兩個變成一個,般若就是凈土,凈土就是般若,入不二法門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一一三、一一四卷 新加坡居士林

   『知一心作而無礙故。性相本來圓融,染幻尚無礙,凈幻豈復有礙。知一切法心現識變。則不著不壞,性相圓融,一切無礙。』

   這段文詮釋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雖然做不到,但是要知道。第一個好處,見到深位的修行人,我們不會覺得奇怪。第二個好處,知道自己功夫不夠,前面的路還很遠,要有耐心,必須認真努力修持。一開端說「知一心作而無礙故」,關鍵在「一心作」。一心是清凈心、平等心。平等心不會有障礙,一切障礙是心不清凈、心不平等才顯現。若心是清凈、平等,決定沒有障礙。

   「性相本來圓融」,這是諸佛與大菩薩親證的境界。本來是圓融的,所以性相從來不相妨礙。佛在《圓覺經》講得尤其透徹。「染幻」是六凡法界,六道凡夫;「凈幻」是四聖法界。這是一般說的「六凡四聖」。此處染凈的意義不同,因為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凡是與染相對的凈也不凈,還是染。由此可知,四聖六凡都是染幻。我們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是染幻,「幻」就說明它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是這個意思。西方極樂世界是凈幻,《華嚴經》上毘盧遮那佛的一真法界也是凈幻。所以,此處的染凈與一般的意義不同。

   四聖六凡皆無礙,很難令人相信,因為現在我們處處都有礙。本來是無礙的,本來是圓融的,四聖六凡、一真法界都是圓融的。法法圓融,無有一法不圓、無有一法不融。障礙是因眾生心中的妄想、分別、執著而產生的。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無礙。因為自己有妄想、執著,所以處處有障礙。

   諸佛菩薩、羅漢們常示現在世間,不一定以何種身分或方法教化眾生。這些再來人真的是無礙,在佛教傳記記載,歷代都有一些再來人,示現種種神異,俗稱「神通」,不可思議!中國稱之為「特異功能」。這些人是不是佛菩薩、聖者再來教化眾生的,我們應當辨別清楚。末法時期這種現象,當年世尊在世時已經看得很清楚,佛在《楞嚴經》也將此現象的道理說得很明白,因此不能不讀《楞嚴經》。佛在經上說,菩薩、羅漢有神通,妖魔鬼怪也有神通。以神通而言,妖魔鬼怪不輸給佛菩薩,他們也是神通廣大,差別在諸佛菩薩教人斷惡修善,教人念佛求生凈土。如果教人造惡,不勸人修善,不準人修凈土,這種示現神通的,必定不是佛菩薩再來。從此處辨別就不會錯,我們心裡就有數。總之,見到這些狀況,我們不覺得奇怪,也不需要攀緣,只要用平常心看待就好。自己還是用功,老實念佛,這就無礙。

   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障礙,何況一真法界!「凈幻豈復有礙」?當然更無障礙,其中有大道理。「知一切法心現識變」,不但十法界,一真法界也包括在內。這種現象從那裡來的,如何產生的,變現的過程如何,將來結果怎樣?這八字答覆得乾乾淨淨,「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虛空法界的現象,都是自己內心自然現出的。《華嚴經》所說的「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說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是「唯心所現」。「所現」是指本來就是這樣,沒有改變過。

   十法界從何而來?將一真法界改變而現出的。如何改變的?「識」將它改變的,「識」就是分別、執著。能分別的第六意識,能執著的第七末那識。十法界內的眾生,每個人的識不一樣,即每個人的妄想、分別、執著皆不同,因此一真法界就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佛為了說法方便,將無量無邊的法界歸納為十大類,即「四聖六凡」,實際上無量無邊,皆是識變現的。

   佛在十法界普度一切眾生,無非是教人「轉識成智」,恢復心性的本來面目。除此之外,佛不曾說過一句話。修學念佛法門,佛教導我們將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就是「識」,不想別的,專想阿彌陀佛,就專變阿彌陀佛。我們變錯了,變成六道輪迴;現在念佛了,用這個辦法再變回去。念佛法門不可思議!念佛就是法相宗的「轉識成智」,就是般若經所說的「無住生心」,全都相應。放下萬緣是「無住」,一心專念是「生心」,與般若完全相應。念佛法門,一切諸佛都讚歎,我們千萬不能輕易看過,否則損失就太大了。

   「則不著不壞,性相圓融,一切無礙」,這三句教導我們修學的態度。修學,好象與我們的關係不太大?換一種說法,即是教我們怎樣過日子,怎樣工作,怎樣處世、待人、接物。

   「修學」二字,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於一切法不執著,一切法現在面前,我們可以受用,不要拒絕。飯擺在面前,照吃!不能因為不執著,而不要吃飯。一切境界現前,可以受用,不能執著。受用是「生心」,不執著是「不住」。「不著」就是不住,「不壞」就是生心。這種生活就自在、快樂。我們追求人生真正的幸福,「不著不壞」,則性相「圓融」。「性」是空寂的,不可執著;「相」是幻有的,不應破壞。幻有的相可以受用,這樣一切無礙,與「性相圓融」完全相應。

   『知此,則知凈土與般若、求生與離相,語別而義實無別』。若明白道理,就知道凈土與般若的關係,凈土與法相的關係。法相說「轉識成智」,也很密切,非常圓融,絲毫矛盾也沒有。世間法說「矛盾」,就是佛法說的「障礙」。求生是「生心」,離相是「無住」。求生就是一向專念,離相就是萬緣放下。說的不一樣,意義完全相同。

   『舍此不圖,豈非自誤』。「此」是指念佛求生之凈土法門。若捨棄這樁事,則自己耽誤了這一生。開經偈雲,「百千萬劫難遭遇」,實在不只百千萬劫,彭際清居士所謂「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今天能得人身,遇到佛法,又遇到成佛的快捷方式「念佛法門」,真是不容易!此處勸人千萬不能錯過此機會。

   『當知不應住、無所住,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也。即色聲香味觸,供佛度眾,乃至養此色身,皆不能廢而不用。若能不著,何礙之有,當如是領會也。』

   佛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的意思是除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的病,用意在此,並不是除世出世間一切事相、一切法。我們也是以六塵供佛,供花,花是色;燃香,香是味。我們沒有見到佛說法,但是在大乘佛法流傳下來的古籍中,有些線索能體會。如敦煌的壁畫,世尊講經,很多聲聞弟子都坐在下面聽,菩薩弟子也圍繞著佛。諸天天女散花、奏樂、歌舞供佛,供養海會大眾,皆是六塵供養。

   我們供佛離不開六塵,前文講「不除其法」,法是指六塵,我們要用這六法。「色聲香味觸」,這幾種法,字樣上並沒有塵。因為心裡不分別、不執著,不染污,就不是塵。心裡如有分別、執著,法就變成塵。塵是灰塵,只要有分別、執著,就染污人的清凈心,所以是「六塵」。假如對這些不起分別、不執著,它就不是塵,而是「六法」。

   「乃至養此色身」,我們的身體尚未離開世間,需要營養,也需要這六種法-- 色聲香味觸法,所以「皆不能廢而不用」。上供諸佛,下養色身。養色身,包括布施一切眾生。重要的是「若能不著,何礙之有」,執著就是我們的病。佛的一切教誨,教導我們除妄想、分別、執著而已。「當如是領會」,整部《般若經》的經文義趣都從此處領會。

   『念佛,生心也。離相,無所住也。此心雖空空洞洞,卻提起一句佛號,正是生無所住心也』。這段文將念佛的秘訣與要領說明,這是佛法最殊勝、最重要的法門。念佛的心要清凈,所謂「一心稱念」。一心就是清凈心,心裡空空如也。二心,心裡有妄想就不清凈,心裡有東西就不空,心有住就錯了。念佛還打妄想,心要乾乾淨淨、空空洞洞,一個念頭也沒有,做不到。這樣念佛是不是白念了?沒有白念,只能說現在的心還不清凈,沒有念到一心,念的功夫不夠,要繼續努力,不要灰心、不要懷疑,只要一句佛號老實念下去。

   一切憂慮、牽掛都是妄想,愈少愈好,放下得愈多,功夫愈得力。如果不能放下,念佛的功夫就不會得力。不但要放下世法,也要放下佛法,皆不能掛在心上。此即《金剛經》上說的「無住生心」,大勢至菩薩講的「凈念相繼」。相應了!

   『妙莫妙於此。求生原為證無生。離相求生同修矣』。意即凈土與般若同修。「離相」是般若,「求生」是凈土。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的是「證無生」,《般若經》最終的目標就是「無生」。般若求證無生,念佛也是求證無生;目標與方向相同,只是方法不同。念佛法門巧妙方便,人人能修。

   『行解方便,當同時並進』。解道就是行道,行道便是解道,這是真正用功的修行人。如果解,卻做不到,這不是修行人。有解無行,則解得未必透徹,未必真實,因為沒有通過實驗。現代科學家都講求實驗,沒有通過實驗的理論,未必是真的。佛法講的理論與方法,我們要做到,並要通過實驗,才是真的。所以,解行要同時並進,天天有悟處,其中有真樂,法喜充滿,光陰沒有空過。換言之,自己的境界每天提升。若有一天沒有進步,這一天就空過;一年沒進步,這一年就空過。真是可惜!一個真正修行人,決定不肯放棄寶貴的時光。

   『若解之一面,得其方便,則可以增智能、養道心』。行幫助解,解幫助行,這才真正增長智能。「養道心」,道心就是法喜充滿,清凈自在。

   『若行之一面,得其方便,則喜怒哀樂,或不致牽動主人翁,亦不致矜張急躁,自是自滿』。行持功夫得力時,喜怒哀樂,七情五欲,展現在面前,絕不動心。「主人翁」是指我們的心性,不被外境所動搖,自己能作主宰。如果心不能作主,心還會被境界所轉,順心的,起貪愛,不順心的,起厭惡、憎恨,這是功夫不得力。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刻須勘驗自己的功夫,動不動心?假如動心,立刻念阿彌陀佛,換成「阿彌陀佛」。如果「阿彌陀佛」也壓不住,喜怒哀樂一定顯現,用《金剛經》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將起伏的心與念頭壓住,念這句佛號功夫就得力。

   真正修行人,就是在一切人事環境里,將妄想、分別、執著去除而已。修行不能離開境界,下文說明自己修學的態度,前文是說不受外境干擾。《金剛經》末後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是否做到「如如不動」?自己還有絲毫得意、自滿,甚至驕傲的樣子,就錯了。或者顯出急躁,這是自己功夫不得力,不是外境,而是內心。念佛人不受外境影響。

   有時內心起矛盾,念佛念了這麼久,為何佛還不示現給我看?聽說別人見佛、聞香、見到瑞相,為何自己念了這麼久還見不到,為何還得不到一心?顯示出急躁,這是功夫不得力。念佛不是要求瑞相,經上沒說念佛求瑞相。一直念下去,有瑞相也好,沒瑞相也好。有,不要理它,不要自以為很滿意-- 我見到蓮花,見到佛了,你們不如我。如此,功夫完全被破壞了。

   佛菩薩不現瑞相,實在是自己沒有功夫,心尚未定下來,經不起考驗。縱然剛定下來,一見瑞相又起波浪。佛很慈悲,不害人。直至功夫成就,即使見到佛來,也如如不動,心裡若無其事,那時佛一定會現相。好比念書念得差不多,可以考考你。

   『不然,正念必提不起,千萬勿忽』。正念就是佛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平時於起心動念時修』。「起心動念時」即是自己用功時。起心動念要保持清凈,無論動什麼念頭,立刻用一句佛號取而代之,決不能讓念頭相續增長。

   『更須於對遇境緣時用功』。這是應用在生活上。「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這兩種環境,非常複雜。我們在人事、物質環境里煉不動心,不為外境所轉,自己在境緣中能作主,就成功了。說得淺顯一點,練習看破放下,不是練氣功,那種沒有用。氣功練得再好,不能斷煩惱,也不能了生死出三界。我們要練看破放下,一心念佛。『以歷事而煉心』。「歷」是經歷。每種事,我們都應該經歷,亦即通過種種世緣,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放下、真的看破。因此,一定要「歷事煉心」。

   《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的功夫就是「歷事煉心」。其實善財的榜樣,就是教導我們如何處世、待人、接物。在一切境緣中,真的看破、放下,不起心、不動念、不執著,這種人就是善知識,就是菩薩,就是「善財」。善財的善知識到處都是,各行各業、男女老少,沒有一個不是。我們在其中修行,要修看破放下,老實念佛。若能將這三句聽明白,且認真實行,我相信,一切諸佛菩薩都承認你已經參透《大方廣佛華嚴經》,因為你在生活上都做到了。《華嚴經》就是教人日常生活中、工作中、處世待人接物中,看破放下,老實念佛。不但《華嚴經》參透,六百卷《大般若》也參透了。這就是佛法,道地的佛法,真實的佛法。

   『修福修慧、與眾結緣、大慈大悲、自覺覺他、平等不二』。達到這種境界,自己日常生活行為一定是這樣的。廣度眾生,以種種方便利益一切眾生,這是「修福」。修福而不著修福的相。雖然天天做、時時做、念念在做,絕對沒有著相。不著相就是「修慧」。修福以外,還要再修慧,那就錯了。「與眾結緣」,雖結緣也不著相,這是真正「大慈大悲、自覺覺他、平等不二」。著相就不平等,有分別也不平等,有執著更不平等。

   『但修慧不修福,仍是我相未除,諸佛未必護念』。有些人不肯幫助別人,自己很謙虛,認為現在還不行,我修行功夫還不夠,不能幫人。這是我相未除,諸佛不會保佑的。當下就做,一定要懂得「福慧雙修」,修福與修慧是一不是二。只要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這個意思解釋得非常好。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

   『住』就是執著。菩薩一定要修『布施』。念念修布施,不能著相,也不能有分別,一切隨緣而不攀緣,這就對了。

   『發菩提心,即是發六度心。不應住六塵生心,正為行布施六度耳。』

   六度包括菩薩全部的生活。我雖然講了很多次,實在還不夠,因為大家的境界沒轉變。不但在日常生活中沒有轉過來,觀念中也沒轉過來。所以,世尊講般若經用了二十二年的長時間,不斷的教我們熏習,將觀念轉過來。因為積習太深,起心動念都是老毛病、老觀念、老思想、老看法;無論是世法生活,或者佛法修學,我們的觀念都錯了。展開經本念念,好象懂得一點,將經本合起來,又忘得乾乾淨淨。這樣修行,怎能進步,怎能成就?

   「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首先要覺悟「生死輪迴可怕」,世間一切事再沒有比這件事更可怕的。其次要覺悟「念佛可以在這一生中成佛」。若能覺悟這兩點,就有救了。這兩點太重要了。覺悟六道生死輪迴可怕,就會下定決心超越六道輪迴。覺悟念佛可以成佛,就用這個方法成佛,了生死出三界。這是真正覺悟的人,就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說的「無上菩提心」。

   許多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也沒聽過經的人,只知道一句「阿彌陀佛」,念了幾年,他能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不生病,預知時至,就憑這兩種覺悟。這是徹底的覺悟、真正的大覺,一切悟門比不上。徹底覺悟的人,他的心一定是「六度心」。世緣都放下-- 布施心。他一定規規矩矩老實念佛-- 持戒心。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逆緣,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都不計較-- 忍辱心。一天到晚阿彌陀佛不間斷-- 精進心。世間任何好事,都不會受誘惑,如如不動,佛法中再高明的法門,他也不要了-- 禪定心。死心蹋地,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 般若心。我們想成就,一定要發「六度心」。

   「不應住六塵」是真的看破放下。六度的事要做,決定沒有妄想、沒有雜念,不被污染。這樣行六度,是真正的自利利他,是真實的修菩薩六波羅蜜。

   『一有所住,已為境轉。則布施等功行,必不能圓滿』。不執著是「不應住」。有絲毫的執著,一有所住,就被境界轉。心中別有牽掛、憂慮,就被境界轉了。雖然行菩薩道,但是行得不圓滿。如果老實念佛求生凈土,還可帶業往生。假如不修凈土法門,一生所修學的都變成來生的福報。

   來生一定有福報,福報不一定在那一道享。「五戒」圓滿才能得人身。「慳貪」是餓鬼。慳是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給人。貪世間五欲六塵,也貪佛法。貪心與餓鬼道就相應。地獄道的心是「瞋恚」,看這不順眼,看那也不滿意,一天到晚發脾氣,就與地獄接近。「愚痴」變畜生。不清楚善惡、真假、邪正,也認不清佛法,果報是畜生。我們修的福報一定有,將來到那一道享受,自己好好的想想,應該知道,不必問人。

   『故應離一切相,廣行六度,利益一切眾生』。真正覺悟的人,生活一定過得很愜意,利益一切眾生。「廣行六度」,一定隨緣而不攀緣。攀緣,心就有住;隨緣,心是無住的。自己想要怎麼做就怎麼做,那是修有漏的福報。真正菩薩行,根本就不想,機會來了就做,不做則對不起眾生。沒有機緣,決定不做,不會想找事做。

   此處請我講經,我就來講;不請我,我決不會來。真正修行、真正用功,要離一切相。佛法沒有定法,你們要懂我的意思。初學講經的人,要主動找人請。因為自己還不會講,需要練習,所以要到處找人請。有人請,就有機會多講講,這是學講經,是過渡期。自己真正用功,必須隨緣而不攀緣。事實上,只有講經的法緣,可以找人給一些機會;其它的都不是善緣,決定不要攀緣。

   印經是好事。如果發起大家捐錢來印經,這是心有所住,並不好。可以告訴大家,有一部很好的經書,對眾生很有利益,透個消息給你,你肯發心就拿去印,不肯發心就算了,這樣就如法,這是隨緣。我們可以將機會告訴人,願不願意做是他的事,與自己不相干。我們不勸人做,也不拉人來做,自己心清凈,別人心也清凈,不會有壓迫感。法師找我,我不出錢,不好意思,心裡難過,那就不好。不告訴你消息,對不起你。我們這樣做,一生中,心很清凈、很自在,沒有絲毫的壓力,這就是「離一切相」,心裡乾淨。

   『「佛說」二字,亦有深意』。此處沒有講「如來說」,而講「佛說」。《金剛經》的字句含義很深,「如來說」與「佛說」,意義不同。「佛說」完全就事論事,「如來說」則是從心性、從理上講的。佛說是從事上講的,即是從日常生活中說的。『佛為過來人,乃經驗之談,非同理想』。佛是過來人,教我們這一生如何過得很幸福、很快樂、很自在。「不應住」就達到此目標,一切法都不住。

   『長老問意,在得一安住其心之方也』。本經的開端,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他問了兩個問題,「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意即我們的心應該安住在何處?我們的妄念應該怎樣降伏住?世尊講《金剛經》就是答覆這兩大問題。「長老」是指須菩提尊者,他問的意思是希望得到一個安心的方法。

   『而一切無住,正是安心之妙方故』。一切都不住,心就安了。如果覺得心不安,生活很痛苦,學《金剛經》,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如何安法?想想那些事使你不安,就將那些事放下,心就安了。千萬不要說,我要解決這件事,我的心才安。此事解決,下面又出另一件事,這些事像鐵鏈一樣,一個扣一個,沒完沒了。你以為這樁事解決,心會安,而另一樁事立刻出現,永遠不會安心的。佛是過來人,佛的經驗教我們,放下就安了。不用解決就沒事,心就安了,這個方法真是妙極了。「一切無住」,正是安心之妙方。心恢復清凈,清凈心是真心。真心現前,妄心放下。

   『一切不住,即是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就是放下一切。放不下,心有憂慮、有牽掛、有妄想,這種日子不好過,所以要放下,要離一切相。『即是不為境轉』。外面境界與我無關,世法、佛法與我也無關,這是真正徹底放下。『則其心安住而不動矣』。心安住不動,圓教經典講,「八地菩薩」,心真正不動,不為境轉。所以,金剛般若是圓頓大教,真的能使人頓超。

   『當知必一切無住,而後得所安住』。由此段經文,若真正得到安心之法,則一生受用無窮,的確如獲至寶,此會《金剛經》便沒有白學。

   『必始終無住,而後法身常住』。舍,放下,一時很容易。今天放下,明天又生起,這是凡夫的通病。雖然時間短暫,能放下,已經非常可貴,很有受用。若能放下一個鐘點,則一個鐘點心清凈、自在。特別是念佛止靜時,或者靜坐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使人身心輕鬆愉快。如果能放下,讓身心輕鬆,而不知道念佛求生西方,實在很可惜。如果懂得念佛,其功德利益就無比的殊勝。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必須向同修們講清楚明白,他們才能歡喜的來參學,而能得到真實的受用。

   從短暫,逐漸的將時間延長,就是精進。一定要做到「始終無住」,就成功了。始終無住,不但得定,也能證果,「而後法身常住」。依本經的標準,真正做到「始終無住」,就證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如果是念佛人,就證得「理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能生實報莊嚴土的人,當然生死自在,來去自如。凡聖同居土上三品往生的,就是生死自在,西方極樂世界想去就去、想來就來,沒有絲毫障礙,何況是實報土的菩薩。

   『且並法身亦不應住,故曰不住涅盤。乃入無餘涅盤也』。法身是理體,清凈寂滅之理體,不是事相。諸佛菩薩證得法身之後,「不住涅盤」。《金剛經》雲,「不住生死,不住涅盤」。兩邊不住,應無所住。「住生死」是六道輪迴,「住涅盤」也錯了。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住涅盤,就不能破無明、不能見本性,明心見性就沒分。若兩邊皆不住,則住在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住生死是「六道」,住涅盤是「四聖」法界。總而言之,只要住一邊,就決定出不了十法界。住生死的人,不能出六道輪迴;住涅盤的人,不能出十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凡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皆超越十法界。所以,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無比的殊勝。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只超越六道,沒超越十法界。念佛人超越十法界,這是「入無餘涅盤」,就是生死、涅盤皆不住。

   『禪宗可二祖』。「可」是禪宗二祖慧可禪師的名字。『問安心法』。這是心不安的大問題。達摩來中國傳禪宗,算是中國禪宗初祖,如果在印度,代代相傳,他是第二十八代祖師。當時達摩在少林寺,寺內的人瞧不起他,也沒人理他,他也落得清凈,天天面壁打坐。慧可禪師知道此人有功夫,不是平常人,向他請教,可是達摩不理他。那時冬天下雪,他站在雪地不肯走,站了幾個小時,達摩還是不理他。最後慧可將自己的手臂用刀砍下,拿一隻手臂供養達摩,這時達摩才講話,「你這是何苦,把手臂砍了,到底為什麼?」這是表示他真誠請法。若無此誠意,他也不能開悟。

   真誠心求法,會開悟的。我們的心不誠,因此聽經這麼多年不但不開悟,還愈聽愈胡塗。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們看經、聽經,以真誠心就有悟處。如果心不誠,聽經、看經還打妄想,決定得不到利益。

   『初祖曰:「將心來與汝安。」曰:「覓心了不可得。」初祖曰:「吾與汝安心竟」』慧可如此真誠,問達摩說,我心不安,請大師開示如何使我安心。達摩祖師聽了,手一伸說,「你將心拿來,我替你安」。很多達摩的塑像,一隻手這樣伸著,就是這個意思。這是他教學的方法,慧可迴光返照,找心在那裡,回他一句,「覓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心,不曉得心在那裡。

   《楞嚴經》一開端「七處征心」,佛問阿難,「心在那裡?」阿難在內、在外、在中間,到處亂找。慧可一回頭說,「覓心了不可得!」這比阿難高明多了,達摩就說,「與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沒事了。心不可得,還有什麼不安?

   二祖從這句話中開悟,明心見性,從凡夫地一下證得圓初住的菩薩果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達摩就傳法給他,成為禪宗二祖。他憑什麼當二祖?放下而已!只要肯放下,立刻就當祖師。

   『此與本經問答之意正同』。尊者問,世尊答覆,意義相同。『會得了不可得,則安心竟矣』。「會」是體會。如果真正體會「不可得」,心當然安了。換言之,眾生的心之所以不安,就是因為他還有一個心。現在科學家以為能思惟想像的是腦,也錯了。「覓心了不可得」是真的,這是事實真相,確實「了不可得」。

   佛門有些人爭論,佛講六根,顯現在外的是「浮塵根」,真正起作用的是「勝義根」。有人認為勝義根是現代人所說的「神經系統」,腦神經起作用的,這種說法依舊是妄想。有人聽說「靈魂出竅」,這是真的,靈魂離開身體,西藏密宗,這種事很平常。離開身體的是勝義根,我們的神經還在,可見神經系統不是勝義根,而是浮塵根。勝義根是「凈色根」,肉眼看不到,有定功的人看得見。這說明佛所講的「勝義根」,決不是物質,不是神經系統。

   人死了,「神識」離開身體,是勝義根離開身體,再去投胎的也是「勝義根」。所以,人死後還是有妄想、分別、執著,神經一條也沒有缺少。由此證明,神經系統還是屬於「浮塵根」,不是佛經說的「勝義根」。

   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如是』是指決定不能住相。住相就不是菩薩修布施。『發菩提心,所為何事?為利益一切眾生耳』。我們學佛行菩薩道,為的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既然發心,隨時隨處念念之中,都要利益一切眾生。

   我們穿衣為利益一切眾生,吃飯為利益一切眾生。因為我的身體是要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就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而養身的。我們每天讀誦、研究經論,將來準備演講經論,都是為利益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身體是工具,說明念念都是為利益一切眾生,不是為利益自己,沒有自己。

   『若不布施,與眾何益』。若真的發心,用自己的智能、勞力、身體,為一切眾生服務,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如此穿衣吃飯都是布施眾生。若沒有發這種心,則穿衣吃飯是自私自利。菩薩心與輪迴心就在一念覺迷,覺為一切眾生,迷為自己。為自己、為自己的家庭、為一個小團體,皆是迷。若不肯布施,於眾生有何益處?

   『故「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我們在此地講經,每一堂都有錄像、錄音,這些磁帶很快流傳到許多國家地區。有些同修拿到之後,依照磁帶寫成文字。諸位看的經本、文字是從計算機印出來的。這是布施,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他們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得到法益,犧牲自己的睡眠和娛樂時間,不眠不休。

   這些人都是在家居士,還要上班,下班回來之後就做這些工作。現在有不少人看到許多資料,都是他們做的。這些人都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可見真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不一定要出家,不一定在道場,在家也可以做。此心不是為利益自己,而是為利益一切眾生。計算機是他自己的,需要付電費,都是自己出錢出力在做。他們不要名,也沒說是什麼人做的,名利都不要,真正是為利益一切眾生。

   『此中是令離能施所施等相,布施一切眾生。福慧雙修,輾轉利益。皆知離一切諸相,成菩薩成佛。如是布施,是為真實利益。』

   「真實利益」是他自己得的,他用精神、體力、金錢做這些工作,為一切眾生,這是修福。專心一意的做這個工作,深入經藏,他的心是清凈的、專一的,其中有定、有慧,所以這是「福慧雙修」。「輾轉利益」,這非常明顯,資料做好之後,分送許多國家地區,輾轉流通,利益無邊。

   「皆知離一切諸相」。他們懂得不著相,不為自己,所以他的成就是菩薩道、菩薩行。以此功德迴向求生凈土,決定增高品位。一般人念佛求生凈土,用這個方法也能求生凈土。心心嚮往凈土,沒有想圖世間的名聞利養,沒有想圖世間的有漏福報,這是真實利益,真正如理如法的修菩薩六度。

   『「布施」,舍己利他之行也』。不僅是施財,舍休假的時間,到道場作義工,這是「內財布施」。舍體力、舍時間、舍精神,有許多事還需要用智能,完全的內財布施。如果還自己出錢,那就是外財、內財皆布施。

   『佛法中,不但布施是利他。一切行門,唯一宗旨,皆為利他』。持戒為「利他」,為一切眾生作守法的好榜樣,每件事都要循規蹈矩做給別人看。現今社會不守法的人多,錯誤的觀念很嚴重,我們格外要作一個守法的人。持戒是利生,忍辱也是利生,不但能保全自己的功德,也做給別人看。我們口頭上勸人忍辱,自己卻忍不了,別人不會接受,自己要先做到。精進、禪定、般若,樣樣自己先作好樣子給人看,才教別人。佛法的修學,菩薩心、菩薩行,先修、先自己做到,然後再勸別人,這是真實的利益一切眾生。

   《無量壽經》上說,「惠以眾生真實之利」;。自己不能為眾生作好榜樣,單憑口說,說得再好聽,效果很有限,不能使人生信。世尊為我們作好榜樣。《金剛經》一開端所示現的諸菩薩、諸阿羅漢,個個都是我們的好榜樣。《彌陀經》列出十六位尊者,人人都是作社會的榜樣,讓各行各業,種種不同身分的人,都有好樣子可以學習。可見,佛法不是空口說白話,而是真正做到。這點值得我們深思、反省,就知道自己應該如何修學。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一一五、一一六卷 新加坡居士林

   『本經主旨,在於無住。無住之旨,在於遣執破我。而舍己利他,又遣執破我之快刀利斧也。故於觀慧則發揮無住,於行持則獨舉布施。觀行二門,相應必成。』

   經文至此,總結「無住布施」。世尊在本經,不斷的勸勉我們,應如是布施。本經的宗旨,就是「無住」,一切都不執著。不但「有」不能執著,「空」也不能執著。執著有或執著空,皆不能出三界。三界四空天的眾生,就是執著空。佛在此處教導我們空有兩邊不住。

   佛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是覺悟的眾生。玄奘大師翻譯時,稱之為「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我們不覺,是迷惑顛倒的眾生。覺與不覺的標準,依照《金剛經》而言,就是著相與不著相。如果著四相,就沒覺悟,是凡夫;如果離四相,就是菩薩。《金剛經》上,菩薩與凡夫的標準,就是覺與不覺而已。自己依舊還執著是非人我,利害得失,實在是凡夫,一點也沒覺悟。

   佛在經上講的似乎很容易,真做可不容易。我們想離相,從何處下手?「遣執破我」。「遣」是離開。離開一切執著,將「我相」破除,就真的覺悟了。離相破我,佛教導我們「舍己利他」,這是大乘法中非常殊勝巧妙的方法。小乘人要勤苦用功破我執,佛在經上比喻為「如斷四十里激流」。「激流」是瀑布。四十里的大瀑布,想一下子截斷,讓水不流,多麼困難!佛比喻眾生破我執如此困難。大乘法中有巧妙的方法,但是要真做才行,否則方法說了也沒用處。我們起心動念不想自己,而想一切眾生,時間久了,「我」就忘了。念念中皆為利益一切眾生,為弘揚佛法,久而久之,「我執」自然就沒有。

   古人稱上述方法是「大而化之」,將我們的心量擴大。自古以來,許多修學大乘的菩薩,用此方法在很短時間中成就,真正達到破四相的功夫。我們要牢牢的記住「舍己利他」,菩薩之所以能破四相,成為法身大士,秘訣就在此四字。凡夫不但成不了菩薩,甚至修一點善業,三界內的善果報也得不到,原因就是太過執著自己,將自己的利益看得太重,起心動念都是為我,為我的利益、我的好處。這種做法,我執天天增長,堅固執著。佛菩薩教我們要破我執,「快刀利斧」,即中國人比喻的快刀斬亂麻。

   「故於觀慧則發揮無住」,「觀慧」是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觀」要有智能,也就是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充滿真實的「智能」。真實智能?從「無住」顯現。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放在心上,心乾淨。大家都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此事一點也不難,想去就去,多麼自在。若嘴皮上想去,心裡並不想去,便去不成。若真想去,隨時都去得成。將世間一切萬緣皆放下,才去得成。一天到晚打妄想,患得患失,去不了。幾時放下,阿彌陀佛就來接引。心裡有憂慮、牽掛,念佛菩薩不靈;清凈心念佛菩薩很靈,一念就來。所以,一定要放下,才是真正自在。

   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本來心裡沒有相,心著相,就變成「想」。打妄想,久了就變成堅固的執著,執著就是「思」,思是心裡畫上很多界線,愈畫愈多,這不是真心,而是妄心。思與想,皆是妄心,迷惑顛倒,沒有智能。真正智能是本性里本來具足,將思與想斷除,智能就現前。「智能」就是一切皆不執著,不打妄想,再沒有執著;這就是「無住」,心裡沒有憂慮與牽掛、沒有分別與妄想。

   《金剛經》教我們「應無所住」,「於行持則獨舉布施」,何以行持如此重要?因為凡夫無量劫來,住相已經養成很重的習氣,不知不覺就有執著,這種習氣不容易斷。佛教導我們破除習氣的方法是「布施」,就是「舍己利他」。舍自己的身心才行。

   我們的同修,不少是家庭主婦,在家裡從早忙到晚,為了利益這一家人,身心皆布施。為家人服勞役,用自己的體力,將家裡收拾得整齊乾淨,勤奮的工作,這是「捨身」。時常想如何提高家人物質、精神生活的水準,這是布施自己的智能,「心」也布施。家整齊了,也要為鄰里社區服務。這是舍己利人,也是布施。

   身心皆用來布施,供養一切大眾,不為自己著想。佛法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最方便的就是自己家人,再者是生活周遭的人。在一切環境中,盡心儘力工作,這就是「布施」。

   我們必須養成佛菩薩的願心,只服務,只盡義務,不享權利。如果盡義務,還要享權利,心就有住。「應無所住,而行布施」,就是只盡義務,不享權利,這是佛菩薩。凡夫盡義務,也享受權利,這是增長我執,不能出三界。我們的目的是在一生中永脫生死輪迴,方法就是只盡義務,不享權利。後面經文,佛很明白的開示教導菩薩,只盡義務是修真正大福報。佛一再囑咐,「菩薩不受福德」。修福、種福,不享福。不享福,才是真正享福;一享福,就掉進六道,四相、四見具足。行持上布施的意義,我們一定要明了怎樣修布施。

   「觀行二門,相應必成」。觀與行相應,觀念與整體生活行為相應,決定成就法身菩薩。

   『度他正所以自度』。不要認為捨己為人就是吃虧,不吃虧就要六道輪迴。若不想再六道輪迴,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作菩薩、作佛,此處的虧要吃一點。不肯吃虧的人,就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輪迴無有窮盡,真的是苦海無邊。人為何墮落六道,就是不肯吃虧。

   《金剛經》雲,「三心不可得!」。沒有能吃虧的「我」,外面一切境緣都是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裡面的「我」,外面的「我所」,皆不可得。如果能像慧可一樣迴光返照,覓「虧」了不可得!就開悟了。禪宗二祖求達摩為他安心,達摩說,「把心拿來,我替你安」。說「覓心了不可得!」我問你,把虧拿來,我看看,虧也了不可得,妄想而已。其實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永脫輪迴,往生不退成佛。

   『利眾正所以自利』。若能利益眾生,真的是自己得利。佛菩薩、歷代祖師大德、善知識們,苦口婆心不斷的勸導我們利益眾生。佛菩薩給予眾生的是真實利益。佛菩薩不要錢財,也不要供養,更不要名譽,他說的話當然是真實的。如果他對你有企圖,說話未必真實。察言觀色,說好聽的話,目的是欺騙人。佛不騙人,句句真實,「利益眾生才是真正自利」。此自利不可思議,破我執、破四相,立刻成為法身大士。

   『佛法妙用,正在於此』。我們要真做,才能得到。所以,能說不能行,無濟於事,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一定要做到,才能真正體會佛法的妙用。

   『一切佛理,皆應如是領會』。佛所講的道理,在一切經論之中。古德告訴我們,「一經通,一切經通」。佛的理是「無住」而已,無論大乘、小乘經典,都是這個道理。《金剛經》上,證得須陀洹,也是離四相才能證得。決沒有一個人說,「我證得須陀洹」。《金剛經》雲,「須陀洹不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因為沒有這個念頭,所以才能證果。凡夫之所以不能證果,就是有個「我」在。由此可知,理通大、小乘,也就是理通一切佛法。

   『如但教以一切不住,而其心安忍,如如不動,便因是而成就』。佛只教我們一個原則,這是最殊勝、最善巧的原則,「一切不住」。一切都不住,心就清凈,清凈心就是「安忍」,安是平安。心不平等,如何能安?心平等,當然清凈。《無量壽經》的經題「清凈平等覺」。「其心安忍,如如不動」,這八個字是形容清凈心,形容真心本性現前。宗門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這種境界。

   『但令看破五蘊色身,放下貪瞋痴。而色身卻因是而健康安樂』。我們的身是五蘊眾緣和合而現的現象。「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是指物質,我們的身體,血肉之軀是色相。除此之外,還有精神的部分,即受、想、行、識。「受」是感受,苦、樂、憂、喜的感受。「想」是思惟想像。「行」是念念不住。我們自己的身體,以及外面所有的環境現象,都是「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就是「行」。

   「識」是阿賴耶識,含藏種子,像倉庫一樣,有點像計算機的記憶庫。我們所經歷的事,經過許多年還能想起來,這些東西儲藏在「阿賴耶識」。無始劫以來所經歷的事,像檔案一樣,都在其中,但是前生的事,我們已不記得。藏識里有無量劫前做的事,清清楚楚,一點也不漏,現在是因為業障。除去業障之後,無量劫前的事,都能記憶,都能現在眼前。不但過去的事樣樣清楚,能記得起來,未來的事也皆可預知,這是很不可思議的。

   佛經上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就有這種能力,下下品往生也不例外。天眼洞視,盡虛空法界都能看到,如同在眼前一樣。天耳徹聽,盡虛空法界,若有人在說悄悄話,說話的人自己沒聽清楚,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聽得清清楚楚,沒有什麼事能瞞得了極樂世界的佛菩薩。他心遍知,這更了不起,有「他心通」,我們起心動念,他都知道。知道自己的事,是「宿命通」。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六種神通本能皆恢復,幾乎恢復至圓滿,與佛菩薩無二無別,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

   若能清楚明白的看破人生、看破世界,在世間當然不會有貪瞋痴?如果還有貪瞋痴,並沒看破事實真相。佛經上這樣講,我們聽說了,也會講,但不是自己的境界,而是別人的境界。因為我們說話的音聲、語氣、態度,還有疑惑,這就說明不是自己的境界。如果是自己的境界,自然斬釘截鐵的說法,完全肯定,絲毫猶豫也沒有。因為佛講的,自己證得了,自己見到,知道真實不虛,完全同意佛的說法。目前我們沒有看破,只是勉強放下。放下能幫助人看破。一味的執著,放不下,將永遠看不破。能放下一分,幫助人看破一分;能放下兩分,幫助人看破兩分。看破、放下相輔相成。

   真正看破、真正放下,好處很多,現前身體健康、安樂。色身境界是「唯心所變」,放下之後變現出最健康、最安樂的境界。我們的身體,為何多病,為何這麼苦?苦難與疾病從貪瞋痴而來。佛講「貪、瞋、痴」是三毒煩惱,世間任何毒藥都沒有貪瞋痴毒。放下貪瞋痴,身體當然健康,因為體內沒有毒素。聽說,有人得了癌症,念佛三個月,再去檢查,確實沒有了,真是奇蹟。其實,他念到心清凈,沒有貪瞋痴,體內的毒素化了。世間人不懂這個道理,認為是奇蹟。學佛的人知道,這一點也不希奇,而是正常現象,當然的結果。

   癌細胞是從貪瞋痴來的。醫生說,你已經是癌症末期,壽命只剩下三個月。學佛的人一想,算了,沒什麼好牽掛,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凈土。念了三個月,好了!道理在此。真正念佛的成績,不必說,別人一看就知道,因為相貌變好,端正莊嚴,身體健康。大大小小的毛病,不用看醫生,也不用吃藥,自然都好了,這是修行的功夫表現出來。學佛的人,如果這一點成績也拿不出來,學什麼佛!最明顯的,就是世間人所求的健康、安樂。「樂」就是法喜充滿,精神快樂,心地清凈。

   『但令修出世法,而世法亦因是而日臻治理』。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念佛求生凈土,念的功夫一天比一天得力,心清凈,清凈心生智能。不但凈土成就,世間法樣樣成就、樣樣圓滿,這才是學佛真正的利益。

   『能信者,皆知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上可轉凡成聖。中亦成大仁大智。下亦是善人君子。三皇五帝之盛,不是過也。』

   此段文說明真正相信佛法、修學佛法,國家長治久安、世界和平,確實能達到。「能信」特別是指能相信佛在《金剛經》上說的道理,和修學的原理原則,而想發心依照佛的話去做。生起這種心,就是「菩提心」。捨己為人,這是真正的菩提心,真正覺悟。

   我們來世間是為服務一切眾生,為利益一切眾生,決不是為自己。這種人真的覺悟。如果是為自己,還要繼續六道輪迴。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是菩薩乘願再來,倒駕慈航。我們的心一轉變,就是乘願再來。未發此心之前是「業報身」,業報之身,過去生中做得不善,要受苦報。佛經看得多,就曉得造怎樣的惡業,得怎樣的果報。念頭一轉,變成乘願再來時,「我」沒有了,罪業就沒人受報。念頭一轉變,身是乘願再來身,不是業報身。面貌、體質會變,就是這個道理。佛說,「境隨心轉」,「相隨心轉」。他的心變成菩薩心,所以他的相就像菩薩,體質也像菩薩。這種轉變最快速。

   世間人想用修善積德來改變。袁了凡居士積功累德、斷惡修善,經過十幾年才改變,改變得很慢。《金剛經》、《無量壽經》改變得快,三個月見效,就有顯著的改變,真是不可思議。

   《無量壽經》讀滿一萬遍、二萬遍,讀時未必能改變,直至他真正讀明白,真能受持,依教奉行,只要發心,「我要依照佛的教誨修行、過日子」,這念頭一動,「業力」立刻轉成「願力」,比了凡居士快得太多。同樣的道理,對於佛的經義如果不是真的明白,念頭轉不過來;如果真明白了,一轉過來立刻見效。穿衣吃飯、待人接物、行住坐卧,無一不是行菩薩道,這個意義很深廣。

   以下說明三種效果。上、中、下三等,指轉的心不同。對於教理、教義體會的深度不同。體會深的人,用心真實、純真,立刻轉凡成聖。此處的「聖」,是《金剛經》上說的標準,圓教初住以上,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轉就入法身大士之流,這是上乘的。中等的是大仁大智,是指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下等的善人君子,是指世間的「聖賢君子」。

   中國古籍記載,政治最清明、百姓生活過得最好,是三皇五帝時代。「三皇五帝之盛,不是過也」。如果真正能信佛,發心行菩薩道,三皇五帝之盛,也不能超過。

   『不信者,皆以為厭世』。世俗人的通病,認為學佛的人迷信,錢不要,名也不要,世間人拚命爭取的,他都不要。我們聽的、見的不少,親自遇到的也不少。這些都是對我們很關心的親朋好友,勸我們不能迷成這個樣子,以為我們悲觀厭世,天天想往生、想死,他們不懂往生的道理。

   『信者亦認為與世法無涉。辜負佛恩,莫此為甚』。有些信佛的人觀念錯誤,認為自己學佛、修行,與世間法不相干,這種觀念錯了。其實,修行就是過日子。家裡有人學佛,卻讓一家人都起反感,這種事,我們遇到很多。有些同修問我,「法師,我學佛,吃長素又受戒,可是一家人都反對,家裡人造口業,天天誹謗佛法」。我說,「你根本就不是佛教徒,你違背了佛教」。佛教在世間,受到一切人的讚揚,怎會被人誹謗?我們必須教導他,免得發生誤會。自己認為是佛教徒,以為我得救了,家裡人要墮三途、墮地獄,變成貢高我慢,瞧不起家人。自己發心吃素,見到家人吃魚吃肉,非常不滿,起家庭革命。不學佛,一家很和睦;學佛後,一家人變成冤家對頭。這不是佛法。

   學佛了,真正能舍己為家庭、為每個人服務,那個人不高興、不喜歡?如何處世待人,如何過日子,如何治理家庭,在家修六波羅蜜,修十大願王,這才是學佛。家與佛堂分開,到寺院才修行,在家不修行,錯在此處。這句話講得好,「信者亦認為與世法無涉」。一般人不曉得世法就是佛法,離開世法,沒有佛法。

   中國有很多有歷史價值的古道場,幾千年、幾百年的大寺院叢林,一磚一瓦都有很多故事,是其它世界所沒有的,因此觀光旅遊的人多。真正的佛弟子,正好利用此機緣,對所有觀光旅遊的人機會教育。我們把介紹佛法,使他們很歡喜,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介紹寺院道場的歷史,引起他們的仰慕之心。美國的歷史才兩百年,中國歷史幾千年,他們都非常感嘆,認為不可思議。寺院中供奉許多佛菩薩的形像,一般外國人見到,指為多神教、泛神教,因而瞧不起佛教,以為是低級的宗教。高級的宗教只有一位真神,你們怎麼這麼多神?如果為他講解一番大道理,他就佩服得五體投地。

   中國寺院,一進山門就是天王殿,可以利用此機會,將四大天王的教學,解釋給他聽。面對山門,彌勒菩薩坐在當中,代表佛教教學的理論與方法。這是教學藝術。彌勒菩薩肚皮很大,代表肚量大,能包容一切;滿面笑容,代表生歡喜心,見到任何人,笑臉迎人。學佛的人度量一定很大,什麼都可以包容,見到冤家對頭,還是笑臉相迎,這種人才有資格進佛門。「生平等心,成喜悅相」,才能跨進這個大門。

   四大天王是護法神,護我們自己的法。「東方持國天王」,代表負責盡職。人活在世間,一定有其職責。在家庭,對兒女須要盡父母的職責,兒女對父母有孝養的職責。在社會工作,員工對老闆要盡忠負責,老闆對員工要愛護、照顧。人人將本分工作做好,社會繁榮興旺。東方天王手上拿一把琵琶,樂器是表法的,教我們處世待人的原則,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琴弦太緊就斷掉,太松就不能彈,必須適中。佛法說「中道」,儒家講「中庸」,一定要做得恰到好處。這尊像是提醒自己的,若將他當作神看待,就錯了。

   「南方增長天王」,代表進步;不進則退。我們的德行、智能、才藝皆要增長,生活的水平也要增長,不斷提升。儒家講「日日新,又日新」,佛法說「精進」,天天求進步,永遠站在時代的尖端,領導世界的走向。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慧劍,代表智能。沒有智能,則無法增長。

   「西方廣目天王」。如何做到盡分盡職,如何天天求進步?現代人講考察、觀光、旅遊,多看看,學習別人的長處,改進自己的缺點。廣目天王手上拿的是龍或蛇,代表變化。社會上人情事理,變幻莫測,要很謹慎的觀察。

   「北方多聞天王」。古人常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北方多聞天王代表讀萬卷書,西方廣目天王代表行萬里路。北方天王手上拿的傘,代表防止污染,不讓邪知邪見污染我們的信心。

   若能將四大天王簡單介紹,觀光客又學了佛法,就沒有白來。一尊佛像、一尊菩薩像,代表一部經典。將經典的大意,簡單重要的提幾句,為他們說明。每天教化一些眾生,他們聽到佛法,又去說給別人聽,佛法才能普及世間。佛教這麼好,自己不知道,一般人如何瞧得起佛教?還怪別人責備我們,所以說佛弟子「辜負佛恩」,沒盡到責任,「莫此為甚」。

   『是皆未明佛理之過也』。追究根本原因,自己不懂佛講的道理,如何教化眾生?不能盡到教化眾生的責任,問題就很嚴重。若沒有將出家人本分的事做好,則出家不一定是好事。古德常講,「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我們接受四眾的供養,對四眾卻沒有絲毫的報答。報答,就是說明佛法的道理,讓眾生覺悟,在現實生活中過得更幸福、更美滿。

   『發大心欲弘揚佛法者,首宜將此義,儘力宣說,徹底闡明。俾大眾漸得明了,多入佛門。則化全世界為大同國,化盡法界為極樂邦,亦不難也。願共勉之。』

   發心弘法,四眾弟子都有責任,出家人更不必說,是職業教員。在家人是兼職,不是專業,他們護持道場,護持弘法。在家人有能力,一樣也要行菩薩道,講經說法。佛陀在世時,維摩居士講經說法,與佛沒有兩樣。可見,弘法利生是在家人可以做的,不是出家人專門做的。在家人認為沒有必要,這種想法錯了;出家人認為弘法利生是出家人做的,在家人不必做,也錯了。只要有能力、有機會,一定要發心去做。

   佛法教我們要隨緣,有機緣就做,沒有機緣不必勉強,這是「隨緣」。現代,出家人弘法利生的少,在家人更要勤奮的做,利益無量無邊,且能激發出家同修。出家人一看,在家人如此拚命努力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我們也要趕緊努力。在家人不必勸出家人,自己做,以身作則,讓出家人見到,及時反省檢點,這就有無量功德。

   現今在家居士弘法利生,的確很多,影響也相當深廣,值得讚歎。世界很大,弘法利生的人還是太少。如果自以為沒有能力,其實只要你想做就行了,不需要能力;因為只要想做,諸佛菩薩就加持,就怕沒有願心。願心愈強烈,佛菩薩加持愈顯著,這是真的。凡是發心講經說法的,無論在家、出家皆是。

   諦閑法師是民國初年天台宗的大德,《圓覺經親聞記》序文,蔣維喬說,三人的筆記,最後交由江味農居士總整理後,送給老法師看。老法師說,「這些話是我講的?我怎麼會講得這麼好!」自己都不曉得。這是三寶加持,佛的威神藉他的口說出。你們若肯歡歡喜喜將身體借給佛菩薩用,說出來也不可思議。

   李炳南居士,每次講經都很認真的預備,有時上講台所講的,都不是本來預備的。我們記錄下來拿給他看,他覺得很驚訝,怎麼會說得這麼好?是佛力加持的。

   我初學講經時也很用心的準備,準備的時間很長;十年以後,我講經不須預備;現在我講經,完全沒有準備。目前有人從錄音帶寫下來給我看,我也很驚訝,這些話怎麼是我說的。確實如此,我不吝嗇,肯將身體、嘴巴借給佛菩薩用。一定要發大心,轉變境界,這是第一殊勝。

   如果自己的身體不健康,或者曉得自己命很薄、福很薄,發心這樣做,立刻就會轉變。我年輕時,人家為我算命,均說活不過四十五歲。我很相信,因為家裡前幾代都沒有超過四十五歲。甘珠活佛曾對我說,「你有聰明智能,卻一點福報也沒有」。我說,「我很清楚」。我實在沒有福報,年輕時個性與袁了凡一樣,很刻薄,喜歡捉弄人、挖苦人。袁了凡的長處,我沒有;他的缺點,我都具足。現在還能活這麼大年歲,身體還不錯,就是我將身體、嘴巴借給佛菩薩用。

   發心弘揚大乘經義,最方便、最殊勝的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經文短,三五天或七天可以圓滿,最受人歡迎。倓虛法師的《念佛論》提到,從前鄭錫賓居士是做生意的,學佛之後,生意不做了,學會講《彌陀經》,到處為人講。他往生自在,預知時至,沒有病苦,坐著走的。會講一部《彌陀經》,一生即受用不盡。中國有很多縣,一個縣講一星期,一生也無法講完。如果緣更殊勝,走遍全世界,一部經,比什麼都強,真的是自利利他。

   「首宜將此經」,「此經」是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江味農居士為什麼教我們首先要在此經奠定根基?因為講的是原理原則,教我們看破、放下。真的看破、放下之後,一句佛號就得力,學《彌陀經》,一定很快就學會,學什麼都快。大家為何學不好?看得太多、聽得太多,拉雜東西不肯放下,摻雜在一起,怎能學好?這與做菜一樣,一鍋爛菜湯,不是味道。一定要肯舍,都放下,一門深入。

   《金剛經》就是教我們「放下」。自己看破、放下,徹底明白道理,也要將道理為大眾說明,教大眾都能明了,才是真正入佛門。它的效果,能得到世界和平,國家繁榮興盛,「化盡法界為極樂邦」。依照阿彌陀佛的理想,將世間建成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是難事。無論從理論上或方法上,皆講得通;事在人為,看自己是不是真正發心去做。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則非眾生。

   經文著眼在「如來」二字,此處不是佛說,而是如來說。凡是講「如來說」,都是稱性,從心性講,一切俱非。

   『「一切眾生」,「一切諸相」,皆是同體之性所現。故莫不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也。此義前已屢說』。這是講事實真相。「一切眾生」有兩個含義:第一、一切眾生就是自己,因為是「一切眾緣和合而生」。這種現象很複雜,所以稱一切眾生。一個人的身心,其複雜狀況與虛空法界完全相等,並沒有比虛空法界少,所以是小宇宙。小宇宙與大宇宙無二無別。第二、一切有情與無情眾生皆包括在其中。「一切諸相」是指現相,單講相分,不講心法,指物質的世界。「一切眾生」是心法與色法皆具足。無論有情、無情的事,都是同體之性所現。《華嚴經》雲,「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都是自性變現的。

   佛在經上常用「夢」作比喻,本經末後有六個比喻,夢、幻、泡、影、露、電,以夢為主,其它的是陪襯。夢是從我們心裡變現的境界。夢中確實有境界,有動物、植物,也有礦物,有山河大地,也有虛空。眼前的山河大地、一切眾生,包括太虛空,無量無邊的星球世界,皆是我們自性變現的,與夢中所變的道理一樣。

   「夢」是假的,夢醒之後,知道是空的。我們的世界與夢境一樣,正在作夢時,以為是真的,因為迷了,不覺;醒了,覺悟,知道這是一場夢。我們何時在環境中清醒,就知道原來是一場大夢。永嘉大師的《證道歌》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大澈大悟之後,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大千世界」就是「六道輪迴」。

   有即是空,「有」是剎那九百生滅的連續相、相續相,真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故莫不有即是空,空即是有也。此義前已屢說」。前文說了很多遍,因為我們的境界沒轉過來,再多說幾遍也不算多。說的遍數多,加深我們的記憶,時刻提醒自己,就產生作用。我們對於一切境界相,不會積極去爭取;對於一切世緣,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雖然沒斷,淡了幾分,煩惱就少,智能就增長。所以,福德不能享,一享就迷惑。

   對於修道人,最適當的生活,就是衣服穿得暖、飯吃得飽,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如錢多,一享受,又入三途!佛在本經囑咐菩薩「不受福德」。菩薩修福,福報的確很大;不能享福,享福無不墮落。自己這一生要保全不墮落,戰戰兢兢,小心謹慎,確實能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過清苦的生活,絕不追求奢侈,有多餘的修福,幫助別人,做弘法利生的事。最有效的方法是印經,製作錄音帶、錄像帶CD磁碟供養一切大眾。「財、法、無畏」三種布施具足,這是真正的好事。

   『此是般若主旨。若非徹底明了,一切佛法,便不得明了』。這是說明『諸相非相』,一切現象『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知道得很透徹,貪、瞋、痴念頭不起作用,世法的親情也會斷除。親情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牽著人在六道輪迴,苦不堪言!看破了,要放下,要舍離。

   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成菩薩、成佛,將來再度這些冤親債主。他與我們有緣,將來優先得度,這才是真正有智能的人。一般人講,學佛人沒有感情,忘恩負義,六親不認。他們不知道,學佛之後有大智能,能施予眾生大的恩德。世間人所看的、所計較的,太渺小了。學佛才能給這些冤親債主最殊勝、最大的功德利益。不明甚深般若,就做不到這一點,這是為何要講《般若經》的原因。

   『所有觀門行門,種種修持,便不能得力。故今更詳析說之』。江味農居士講《金剛經》,何以講得這麼詳細、這麼有道理,因為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這些真實的道理,改變我們的觀念;我們的行持如法,與法就相應,無論修學任何法門,功夫很容易得力。

   『當知一切法,莫非因緣聚會,假現有相。緣聚則生,緣散便滅』。所有一切現象,存在多久,就是緣有多久。緣聚,現相;緣散,相就滅。聰明人看清楚事實,就知道「不生不滅」,緣聚、緣散而已,沒有生滅。譬如,你們手上拿的經本是一本書,由幾十張紙訂在一起。訂在一起是聚,拆開後是一張張的紙,沒有這本書。裝訂在一起,紙沒有增加;拆散時,紙沒有減少。紙張不生不滅,但是書有生有滅。聰明人曉得,沒書,一堆紙而已。一堆紙,疊起來,不生;散開來,不滅。一切法,緣聚緣散而已!我們身體壽命長短,緣聚、緣散,沒有生死。生死是假的,我們看錯了。不著書本相,書沒有生滅;不著身相,身體沒有生死,世界也沒有成住壞空。

   『正當聚會時,復起變化,無常無定』。緣聚時,其中會有變化。好比我們的身體,因為一天到晚胡思亂想,生理就起變化。身體細胞新陳代謝,是因為念頭。念頭清凈,新陳代謝愈好。如果心思很亂、妄想很多,貪瞋痴很重,新陳代謝,細胞愈變愈壞,身體就變壞。所以,「無常無定」。

   『可悟其並非堅實,實是幻現之假相。此之謂「有即是空」。凡夫誤認為實,遂致取著,隨之流轉,此輪迴之因也』。取相即是著相。這一段文說明生死輪迴的道理。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一一七、一一八卷 新加坡居士林

   『一切法所以有種種不同,是隨業力而異(唯識所變)。業力複雜,現相亦複雜。業力純凈,現相亦純凈。絲毫不爽。此之謂「空即是有」。凡夫不明此理,撥無因果。取著空相,無所不為,此墮落之因也。』

   這段文與前面講的兩小段皆非常重要,是我們修行真正觀照的基礎。自己對於宇宙人生一切萬象的看法,到底何者才是正確的,這兩段是最真實的看法。宇宙真相確實如是、如是。若能常記在心上,常從這個角度觀察一切萬法,不但能得定,心能安,也能開悟,正所謂「理得心安」。道理清楚、明白,心就安了,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果位。由此可知,這兩段所說的是圓初住菩薩以上的境界。

   一切法為何如此複雜,種種不同,原因是念頭複雜。佛在大經上常提示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十法界依正莊嚴,乃至一真法界、極樂世界,皆是從心想生。若能稍稍體會得這句話的意思,仔細反省自己的心想,從早到晚有多少不同的念頭。從年初一至臘月三十,從出生至今生報盡,多少念頭!而自己能覺察到的,其實是非常粗的念頭。細的念頭,自己不知道。愈是心清凈的人,觀察的能力愈微細。大乘經說,八地菩薩才見到阿賴耶識的動相。他能見到阿賴耶識的活動,那是極微細的念頭。「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念頭。念頭複雜,心想出來的萬法,當然複雜。一個人的念頭就無量無邊,何況芸芸眾生所有念頭加起來,如何得了!經上只有用「不可思議」來形容。所以種種不同的現相,是業力變現出來的。

   「業力變現」,就是法相宗所說的「唯識所變」,即佛常講的「從心想生」。諸位要知道,起心動念就造業,不是口造、身造才算造業。造業的工具有三大類:身、語、意。身造業、語造業、念頭也造業(意業)。身、口造業有中斷的時候,意業沒有間斷。不要以為自己靜坐時心很清凈、一念不生,其實微細的念頭還繼續不斷的造業。晚上睡覺,身口不造業了,還會作夢,就是意在造業。所以,意造業從未中斷,這最可怕。業力複雜,現的相也複雜。

   古代的環境沒有現在複雜,三十年前的社會就比現在淳樸多了,因為那時人的妄想、分別、執著比現在人少,五欲六塵誘惑也少。現在誘惑人打妄想的事情太多了,電視、報紙,皆令人打妄想,緣不好。三十年前的報紙只有一兩張,現在十幾張,妄想多了。從這方面能體會,古時候的人心比較清凈。

   從前的中國人,從小就念古書,修戒定慧。中國古代的小學,兒童七歲上學,主要教學的宗旨就是「戒定慧」。雖沒有用這個名詞,內容完全相同。教小孩要知道長幼有序,一舉一動、言語都要懂規矩。規矩就是「戒」,訓練他心地清凈,不要胡思亂想。用讀書、背書的方法訓練,他就不打妄想。不講解,只教他念背,不知道什麼意思,這是修「定」。一懂意思就胡思亂想,所以不講解,只教背誦。七歲至十二歲,將所有的經書,或是父母、老師選擇古人的好文章,都在這段時間背熟,每一篇背一兩百遍。這種功夫下得很值得,他的心清凈,心定下來了,而且所背誦的文章,一生也不會忘記,八十歲、九十歲,依然朗朗上口。寫文章、說話,引經據典、隨手拈來,不要查參考書,都是從小背書來的。所以小的時候就修戒、修定。

   十三、四歲入太學(從前沒有中學,太學就是大學),老師不教背誦,而是講解、研究、討論。過去所學的、所背誦的,這時,老師指導你,為你講解,帶著你研究討論,開智能。沒有課本。老師從小背熟,學生也背熟了,所以教學時不需要用課本,講起《論語》第幾篇、第幾頁、第幾行,大家都知道。

   從前讀書真樂,不像現在念書好辛苦。老師帶著學生、酒菜,遊山玩水;旅遊三個月回來,課程也講完了。一路玩、一路研究討論,多麼快樂!那像現在讀書,嚇死人!古人的生活、讀書,真的是詩情畫意,的確具有真善美。現在我們享受的是物質文明的一點方便,可是付出的代價非常慘痛,人生的樂趣沒有了,人都變成機器了。這是很可悲的現象,我們必須覺悟。

   業力純凈,現的相就純凈。西方極樂世界是純凈的,《華嚴經》上毗廬遮那佛的華藏世界是清凈的,因為生活在那個世界的眾生,想法、看法皆很單純。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佛告訴我們「一向專念」。只想一個,其它的都不想,「一」就純凈。西方凈土的人雖多,大家都是一向專念往生的,沒有別的念頭,只有「阿彌陀佛」,就純凈了。西方稱「極樂世界」,不複雜;複雜苦,純凈就樂。諸位真正體會這個道理,就真有智能,真的開悟了。

   我們學經教,只學一部經,純凈、快樂。若想學全部《大藏經》,累死了也學不成功,分量太多了。《大藏經》精裝本一百冊,《四庫全書》一千五百冊,是十五套《大藏經》的分量,活到一百二十歲也看不完。真正聰明人,專一!才會有成就,才能成功。

   業力凈了,相就凈,「絲毫不爽」。「絲毫不爽」總結上述兩種現相。業力複雜就現複雜的相,業力單純就現單純的相。「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是真相。無論現的是複雜相或單純相,皆是剎那九百生滅業因果報的相續相。諸佛凈土如此,六道十法界也如此,沒有例外的。佛教導我們要放下,要「無住」,因為「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放下就與事實真相相應,放下是心裡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清凈心現前。為什麼佛又教我們「生心」?因為業力在變,所以教人生善心,變現善的境界,教人生凈心,變現清凈境界。不生心,一定受業力的支配。這一生不造業,心很清凈;過去生中,無量劫來不斷的造業,業力會起現行。以定功控制住,暫時不起現行;定力一失,控制不住,立刻就起現行。

   四禪天、四空天都是靠定力往生的。天的層次不一樣,愈往上去,定功愈深。定的時間愈長。最長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定力有八萬大劫。他的定力失掉,又要墮落,墮得很慘!大乘經說,一般是墮到阿鼻地獄。因為他誹謗三寶,自己不知道,以為生到四禪天、四空天就證得大涅盤,不生不滅了。到時又墮落了,於是他就懷疑,十方諸佛說的話是假的,「我已證得大涅盤了,為什麼還要墮落?」因誹謗三寶的罪業,墮阿鼻地獄。世間人常講「爬得高,摔得重」,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四禪、四空天是歧路,不是正道。

   空即是有,有即是空。前一段講「有即是空」,是假象,「空即是有」,皆是從自性變現的境界。凡夫不明此理,對事實真相一無所知,且特別固執自己的成見。他沒見到因緣果報,不相信,「地獄在那裡,你看見了?」縱然我說看見了,他還是不相信,「你看見,我沒有看見!」一定要他自己看見才相信,別人看見了告訴他,他都不能接受。這樣的人沒救了,這是「撥無因果」,不相信因果報應。遇到這樣的人,就是佛經上說的「一闡提」,沒善根,所以講不通,我們只有合掌恭念「阿彌陀佛」。他高興怎麼辦就怎麼辦,不但我們幫不上忙,諸佛菩薩也幫不上忙,因為他不相信。這些不相信因果報應的人,取著「空相」,認為人死就死了,一切都沒有了,那有輪迴,那有報應?死了,一切都完了!於是這一生可以無所欲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是他墮落的原因。以後他見到地獄,見到輪迴,後悔來不及了。

   真正有佛緣的人,聞到佛法,能相信、能接受。佛在經上說,能相信凈土,這是很深厚的善根、福德。《無量壽經》上,阿闍王子過去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那樣的善根還不能相信西方極樂世界,不能發願往生。我們聽到了,真相信、真發願,就應該恭喜自己,善根、福德超過阿闍王子很多。

   『業從何起,起於心之有念也』。我們學佛的人,大概都有一點警覺心。不學佛的人不知道,一生懵懵懂懂、胡裡胡塗。學佛的人曉得自己業障很重,總有個念頭要消業障。先要認識業障,才有辦法將它消除。此處說明白了,業障就是念頭,善的念頭就是善業,惡的念頭就是惡業。「捨己為人」,念頭只為一切眾生得好處,沒有為自己,這是善念,是「善業」。如果念頭只為自己得利益,沒有想到一切眾生,就是「惡業」。佛法的善惡標準在此。我們起個念頭,利益自己也利益眾生,這個念頭是善惡交雜,不是純善,也不是純惡;果報要看將來那個力量強,先去受報,不一定的。善念一定得善果;惡念一定要受惡報。善惡混雜不定的,要看後來的緣。

   由此可知,起心動念關係太大了。所以,佛在大乘法里教導我們,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一心一意專勸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這個業是「純善」。一心一意求生凈土,對世間決定沒有貪念,就沒有一點惡業,在世間隨緣度日就好。自己生活富裕,是前生修的財布施多,這一生就過富裕的生活,不將富裕放在心上。這一生生活貧賤,日子過得很苦,生活條件很差,也不需要追求,無須改善,早一點求往生,這樣的心是定的。如果生活很清苦,看到別人過得很舒服,想跟人家比一比,想方法改善自己的生活。諸位想想,他有沒有意思離開六道輪迴?沒意思,還是留戀六道輪迴,因為他還想改善生活,並不想往生極樂世界。這樣的人求往生,難!

   這些道理,不但佛教導我們,儒家也教我們「富貴安於富貴,貧賤安於貧賤」,心都是安的。道理與事實真相明白了,所以他的心很安定,沒有慾望,沒有追求。安就有樂。中國諺語常說,「知足常樂」。世間不知足的人最苦。知足的人最快樂。

   我以前受戒時,得戒和尚是道源老法師。他講一個故事,是他作小和尚時親眼所見的事:有一個要飯的,生活很快樂,出去討飯,每天遊山玩水,晚上隨便找個地方睡一下。他的兒子做生意發了大財,親戚朋友都罵他,「你發這麼大的財,你的父親在外面討飯,你曉不曉得?」兒子沒有面子,就派了好多人到處找。好不容易把父親找回來,為他洗澡、換新衣服,在家裡當老太爺供養。不到一個月,老先生偷偷的跑掉,又去討飯了。人家問他為什麼?天天在家裡好象關在監牢獄,一天到晚遊山玩水,多麼自在快樂,無憂無慮。這是真正的高人。吃飯時,討一餐飯吃,那裡都可以睡覺,身上一無所有,遊山玩水又不怕強盜,什麼都不怕。他生活快樂悠遊,別人無法體會。這個人知足常樂,他是世間最快樂的人。我們要懂得一切隨緣,隨緣就自在,何必打妄想。

   『念與業時時變異』。「念」是造作,造作的結果就是「業」。前念與後念不一樣,念頭真的剎那剎那在變化。有時變化非常之大,就是妄想、妄念。

   『惟此同具之靈性,則從來不變不異,為一切法之本體』。「靈性」就是真如本性。妄念千變萬化、無量無邊,但是真如本性從來沒變過。佛法的修學,佛菩薩教我們要明心見性,在無量無邊變化里找一個不變的。找出那個不變的,依循不變,就是佛菩薩。佛菩薩用「不變不異」的心,凡夫用的心一天到晚變化。真心是不變的,真心是一切萬法的本體。不但六道十法界是真心變現的,諸佛菩薩的凈土、一真法界,也是心性變現的,它是一切法的本體。

   『有體必有用』。妄心斷盡了,真性完全現前,所現的就是佛的凈土。有體一定有用,『有用必有相』。所現的是一真法界,所現的是極樂世界。『相雖幻有,而從來不斷』。相是決定不會斷的,我們現在妄想不斷,剎那剎那不住的變化,從來沒有斷過。如果斷了,真如本性也就斷掉了。沒這個道理。古德比喻得好,「以金做器,器器皆金」。譬如,我們用黃金造尊佛像,不喜歡佛像了,改塑一尊觀音菩薩像。黃金還是一樣,只是相改了。相變了,性沒變。因此,我們起心動念,關係太大了!相雖是幻有,然而從來不斷。

   『故不應著有,亦不應著空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不能執著有;但是假象不斷,千變萬化,所以也不能著空。空有兩邊皆不執著,就對了。

   『既知相由業轉,業作於心』。這兩句真的將宇宙萬有的道理說明了,這是從大處來說。從小處來講,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好不好,這兩句話講得很清楚明白。明了這兩句話,就會主宰自己的命運,改造命運。「相」,是色相。身體是色相。身體多病,不夠圓滿,很多人想改,到美容院或整型外科改。愈改愈糟糕,副作用太大了,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從心上改,心善,相貌就善良。心慈悲,相貌就圓滿。「業作於心」,衰老也可以返老還童,只要自己會改。一天到晚想老,就老得很快。如果能將老忘掉,都是年輕人的念頭,身子就靈活了。這是色相,要懂得「從心想生」。所以,常常想佛、想菩薩,相貌就變成佛菩薩,很圓滿,讓人家見了都歡喜、尊重你。要多想好的,不要想壞的,多看佛菩薩,照佛菩薩的模樣來塑造自己。 真正有智能的人,從心地下功夫。心是主宰,事相上只是小小的補助而已。上了年歲的人知道要注重身體、保養身體,要進補、練氣功、打拳。身體也未必好。學佛的人拜佛,對於鍛煉身體非常好,但也是輔助,真正重要的是煉心。

   心清凈、身清凈,一切病不生,不會衰老。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批註里講,「一切皆是心作主宰」。這個意思重複說了很多遍。此處說得很有道理,「相由業轉,業作於心」。心要清凈、平等、善良、慈悲,念念想一切眾生,把「我」忘掉。說老,總得有個人老。我沒有了,誰老了?佛菩薩為什麼不老?因為他沒有「我」。有我才會老,沒有我就不老了;有我才會生病,沒有我,誰生病。有我,才會死;沒有我,誰死?生、老、病、死,都沒有了。《金剛經》教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誰老、誰病、誰死,都沒有了,這才解脫,才得大自在。

   『則知一念之因雖微,其關係卻極大。學人應於起心動念時,觀照用功也』。這是真正修學的重要指導原則。「一念」,雖然微不足道,一般人不重視念頭,孰不知念頭關係太大,能改變人的身心,改變人的生活狀況。這個道理與事實,只有佛菩薩看得清楚。會用功的人,在起心動念用功。宗門裡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是念頭要轉得快。將自私的念頭,轉成大公無私;將一切虛妄的念頭,轉成阿彌陀佛。這就是「轉識成智」。就是會用功。

   『應知相即非相,生即非生』。這兩句完全說明事實真相。「非相」是空,「相」是有,有即是空。一切現象,只不過是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而已,確實不可得。「生即非生」,「非生」是無生,「生」就是無生。速度太快了,一秒鐘有兩個十萬八千次生滅,一個念頭想到生,生早就滅了。知道事實真相,才曉得佛講的話有道理。

   『既不著有,亦不著空』。空有兩邊不執著,一切法不放在心上。境界現前,若無其事,心永遠是平靜的,永遠是安樂的。『如是空有雙離,以行六度萬行,乃能利益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利益自己,隨緣度日,真正是幸福快樂無比。世間人之所以苦,原因是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這些東西是一場空,「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因此,佛在經上常講一切眾生是「可憐愍者」。根本沒有苦,卻打妄想,自找苦吃。這都是迷惑,看錯事實真相,產生錯誤的觀念,在虛妄中承受,真正可憐。

   明白事實真相,修六度萬行是利益眾生,喚醒眾生的迷惑。不但佛菩薩講經說法是喚醒,佛菩薩在生活中,一舉一動、一言一笑,都是喚醒眾生,所以示現在世間,為一切眾生作覺悟的榜樣。釋迦牟尼佛的生活,須菩提尊者讚歎「希有世尊」。佛著衣持缽,到舍衛大城托缽。平常人看,一點兒也不希奇會看的人懂得,他自在、快樂、幸福,他的人生充滿真實的智能。世間人無論作多大的官、發多大的財,並不快樂、不幸福,苦惱無邊,那就不希奇。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苦惱,真的幸福快樂,這才真希奇。佛菩薩示現在世間,覺悟的人讚歎「希有」,這就是利益一切眾生。「以行六度萬行」,就是示現在世間全部的生活活動,都是為眾生作榜樣,都是啟發眾生,令眾生覺悟的。

   試問,許多眾生看到他的樣子而沒覺悟,也能得利益嗎?能!覺悟沒有那麼快,一看錶演就覺悟,決不是普通人。好比聽經,兩個小時就開悟證果了,決不是普通人。佛菩薩不斷的示現,生生世世的示現,慢慢的熏習,時間久了,熏習力量就產生。中國古人的衣服有香氣,稱為「熏香」。現在科技進步,香水一噴就香,快得很。從前熏香是燒好香,把衣服放在那裡熏。大概熏兩三天的時間,衣服穿出去,可以保持好幾個小時香氣不散,所以佛經常說「熏習」。

   佛菩薩示現,我們天天接觸,雖然沒有開悟,但是受到熏習。生生世世不斷的熏習,總有一天會覺悟。所以,覺悟不是偶然的,可見佛菩薩示現沒有白費。佛法說,對於一切眾生,有種「近因」,立即成就;有種「遠因」,來生來世,甚至無量劫以後。佛菩薩有恆心、有長遠心、有耐心,並不急著趕快成就。凡夫心很急躁,希望趕快成就,孰不知,欲速則不達,一定要時節因緣成熟,必須長時間的培養。

   世間往往有些大功大業不能在一生完成,諸位讀歷史就曉得。古聖先王的理想、願望,他真正在做,但是本人看不到成果。他知道,代代相傳,成果才現前,對於眾生有很大的利益。這就是所謂「歷史的眼光、歷史的任務」。特別是對於佛法的承傳、弘揚,一定要有遠大的眼光。

   『修二邊雙離之因,證寂照同時之果。是為究竟之利益』。利益愈大,需要的時間愈長,對眾生愈有深遠的利益。古人很用心,的確不是粗心大意的人所能了解的。我年輕時喜歡讀歷史,最初對歷史上的《隱逸傳》很疑惑,這些隱士(隱居的人),雖然有學問、有道德、有能力,但是從來沒有替社會做一樁事,似乎並沒有真正利益國家民族,為何歷史上為他們寫傳記流傳後世?歷史上留名,都是對國家民族有貢獻的人;這些人沒貢獻,一天到晚作詩、作文章、喝酒、遊山玩水,也作成傳記。那時我很不服,後來學佛才曉得,為他們立傳很有道理,他們對於國家民族有貢獻,很偉大。他們不是沒有本事,不是不能與人爭。他們有道德、有學問、有才幹,所表現的是教導世間人「於世無求,與人無爭」。他們不是口說,而是做出來,表演給我們看,有能力而不爭不求。隱士,對於國家長治久安有很深遠的影響。

   「修二邊雙離」,二邊包括的範圍非常廣,空有兩邊是綱領,細說則太多了。真假是兩邊、邪正是兩邊、是非是兩邊、善惡是兩邊、利害是兩邊、人我是兩邊。全都離開,心多麼清凈!「二邊」即現代科學家所講的「相對論」。相對的兩邊都要離,心真正清凈。「寂」是清凈心,「照」是智能心,心清凈而充滿智能。「寂照同時」,清凈心、智能心同時顯現,得此果報,才是真實究竟的利益。不但對自己有利益,對一切眾生當然有利益,知道用何種方法照顧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有這個心,沒有能力,心有餘而力不足,原因就是寂照功夫不夠,所以力量達不到。

   『發大心者,如是空有雙離,以行布施』。《金剛經》所說的「布施」,就是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行為,一切都要貢獻給所有眾生,貢獻給社會大眾,決沒有絲毫為自己,穿衣吃飯都是為眾生。這是「離相布施」真正的意義。

   『布施此空有雙離之妙法,則自他皆得離相見性,斷念證體,同歸性海。其利益之大,不可思議。』我們整個的生活行為,都能捨己為人,這才是「布施」,才能「離相」。這樣修久了,事相不必離,不必破,久而久之自然化除。這是大乘法之妙,「大而化之」。起心動念,想虛空法界、想一切眾生,不想自己,將自己忘了。這個方法比小乘、比權教高明太多。事相離了就「見性」,妄念斷了就「證體」。自他不二、生佛不二、性相不二,這是「同歸性海」的現象。此利益之大,不可思議!

   『一切眾生,一切諸相,有種種義。概括為四:』

   『第一、「相」者,相狀。謂有生之類之相狀。不但指外形,兼指內心狀況。種種生類,色心相狀,差別不一,故曰種種』。六道內,我們見不到天人、餓鬼、地獄,但能見到人與畜生。地球上,各種動物數量很大。這是「色心相狀,差別不一」。

   『如是一切諸相,俗眼觀之,宛然現有』。凡夫所見的,凡夫執著真的「有」。『道眼觀之』。佛菩薩們看,『除五蘊變現外,實無可得』。無量無邊的種類,總不外「色、受、想、行、識」,包括其外形與心理的活動。他們看得透徹,看得究竟。

   『經言「當下即空,生而無生」。故曰「一切諸相,即是非相」』這才,真正看出事實真相。我們迷在真相里,佛菩薩對真相徹底通達明了。迷是凡夫,覺是佛菩薩,「迷悟不二」。迷的是事實真相,悟的也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之中沒有迷悟,迷悟在人。

   『此明生空之義』。「生空」說明動物的生態,「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五蘊本身,亦眾緣和合,亦本非實』。五蘊不是真有,而是緣生之法。佛法說五蘊,『(今人謂之分子、原子、電子、粒子,波動等是也)』現代科學的說法,與佛法講的因緣生法、五蘊皆空、當體即空,意思非常接近。前一代的科學家還以為有物質存在,他們分析至原子、電子、粒子,還以為有物質存在。現代科學儀器進步,粒子還可以分,分到最後,發現是波動的現象,於是肯定沒有物質存在。這與佛法說的又接近一層。佛法說明宇宙萬有的來源,「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無明就是波動,所以無明是動相。用定功破無明,因為靜能破除動相,所以佛法的修學講求「禪定」。

   『當體即空』。這是總結。萬法因緣生,無量因緣,所生的現象皆是剎那生滅的連續相,所以「當體即空」。『故曰「一切眾生,則非眾生」』佛在《金剛經》上講這句話的意思,我們才真正懂得,眾生不過是假名幻象而已,實在了不可得。

   『此明法空之義』。法是萬法。「生」是指有情眾生,「法」是指無情的眾生,有情與無情皆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明生空,所以破我執、離我相。明法空,所以破法執、離法相』。兩邊不著,「不著」就是放下。對於道理與事實真相沒有透徹明了,所以沒有看破,勉強放下,好難過,真正明白了,自然放下,放得很舒服、很自在,得真正的安樂。放下不難,看破難。

   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無非幫助我們看破而已。念佛人,一念放下就往生了,所以往生沒有難處,現在放下,現在就走了。幾時放下,幾時就走,容易得很!其中的道理、事實真相,真難懂,所以才放不下。我們以為身體是真的、產業是真的、美金鈔票都是真的,不知道這些東西「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講了四十九年,我們還是沒聽懂、沒看破,還是不肯放下。《地藏經》說,「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眾生難度。

   『生空、法空、空空,是為三空』。「生」是有情眾生,有情是我自己。「生空」,就是我空了,能得、能執著、能想像的,空了,沒有了。「法空」,所執著的、所想得到的,也是空的。「能、所」皆不可得,還打什麼妄想,何必在假象里斤斤計較。所以,真的看破、真的放下,一切都不計較了。有人把你的錢騙去了,或者偷了,你會很歡喜,若無其事,一點也不會憂愁苦惱。你今天得到什麼東西,也若無其事,心不會被外面境界轉。得到的,空的;丟掉的,也是空的。得無所得,舍無所舍,沒有得失,這才是事實真相。「空空」,也不執著空。我空、法空皆不執著,空也沒有了,這是「三空」。

   『具此三空之正智,名金剛般若也』。世尊在本經屢次勸導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我空、法空、空空」,才是受持《金剛經》,這不容易!每天早晨念一遍,晚上念一遍,我每天受持兩部《金剛經》,那完全著相。「我」能受持,《金剛經》是「法」,是我所受持,我也未空,法也未空,這不是受持《金剛經》。

   『通達眾生非眾生,則知眾生性本空寂同佛』。「眾生」包括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心性空寂,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一切眾生的心性,也與諸佛如來,沒有兩樣。

   『故誓願普度一切入無餘涅盤,而無眾生難度之想』。學佛的人一定要發願。沒有願,人就沒有志氣,沒有前途,所以願是行的動力。經商做生意的人真的拚命,不眠不休,飲食不正常,有的還要工作至深夜。這是什麼力量推動的?賺錢!鈔票的力量推動他,所以不怕辛苦。諸佛菩薩在盡虛空遍法界普度眾生,也沒有休息,不要錢、不要名、不要利,這樣不眠不休,為的是要度眾生。看到眾生太苦,迷得太深了,為救度眾生,那有時間休息,怎能不認真。若不認真、不努力;眾生就多受苦;早一天成功;眾生就少受一天苦。他是這樣的大悲心,這種力量比世間名利的力量偉大得多。

   我們不肯認真努力,原因是沒有悲心,眾生苦,與我何干?他苦他的,與我不相干!嘴巴說度眾生,自己不發憤又不用功,也不想早一天成就,這不是真願。真正誓願,看到眾生苦,就像自己受苦;看到眾生受苦,就像自己父母家親眷屬受苦。我們總希望他的苦能少受一天,自己怎能不發憤用功?所以自己不認真努力修行,不認真努力弘法利生,怎對得起眾生,怎對得起佛陀,怎對得起自己!能覺悟到這一層,自然就勇猛精進,認真努力。

   無論用什麼功夫,累了就休息,不要勉強;休息好了,精神恢復,立刻再做,身體能支持,不會累壞。我們用這個方法,真的能長養善根,也能增長自己的智能體力。

   誓願太重要了,是我們真正的動力。誓願弘深之人,就是「乘願再來」;不一定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回來,自己的願力超過業力,就是「乘願再來」。願力無法超過業力,這一生就受業力支配。如果發大誓願,真實誓願,此誓願超過業力,現在就是乘願再來。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功夫的人也能看出來。從相上講,相貌、體質、精神轉變了,想法、看法皆轉變了;骨子裡業力轉變成願力,不必換身體,就乘願再來了。願力再來的身就得自在,決定不受業力的主宰,所以得到的是真實的幸福、自在、美滿。佛家不講空話,它有理論、有事實、有方法、有效果。

   「普度一切入無餘涅盤,而無眾生難度之想」。說「眾生好難度」,那是自己沒能轉過來;真正轉過來,眾生就不難度。但是,度眾生需要「緣」,諸佛菩薩誓願弘深。沒有緣,就是眾生不肯接受佛的教誨,佛不度無緣的眾生。佛度有緣人,肯相信、肯接受,就得度了。佛法在世間沒有緣,原因在有勢力、有財富的人不幫助佛法,而幫助其它外道,所以佛門缺乏弘法的資財,人才更缺乏。佛法衰,這是眾生沒有緣,不是佛菩薩不慈悲。

   『且度盡眾生,亦無眾生得度之想』。經文說「滅度無量無邊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因為自他俱不可得,一切現象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做事是「生心」,心裡若無其事是「無住」,與《金剛經》的綱領「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完全相應。換句話說,圓圓滿滿的做到了,這才是真正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

   『何以故,眾本無眾,生本無生故。如此,方是為利益一切眾生髮心之菩薩』。佛在金剛般若會上承認的菩薩,一定要離四相。「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不要以為自己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諸佛不承認。雖未受過菩薩戒,甚至三皈依也沒受,但是他已經沒有四相,佛承認這個人真的是菩薩。修行要重實質,不在外表形式。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一一九、一二○卷 新加坡居士林

   『第二、以「眾生非眾生」之義,證明「諸相非諸相」之義。一切眾生,五蘊色身,皆是四大聚合,業力執持。清凈心中皆無此物』。由此可知,《金剛經》上,佛說的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眾生非眾生」,眾生的本意是「眾緣和合而生」。「眾生」二字是略稱,它具足的稱說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這意思涵蓋的範圍非常之廣,盡虛空法界,世出世間一切現象皆屬於眾緣和合而生的,佛法也不例外。「緣生」,因緣生法,就是眾生的意思。

   既然是因緣生法,可見它沒有自體,因此佛給它的自體是「空相」,了不可得,這才說「非眾生」。以《金剛經》字面上的意思來說,眾生是從相上說的,「非眾生」是從性上說的,意思就「相有、性空」。相是假相,性是真性,從這個意思證明「諸相非諸相」。「諸相」就是「眾生」,一切相還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眾生非眾生」,當然諸相非諸相。若講諸相之體,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一句包括有情眾生與無情的眾生。

   「一切眾生,五蘊色身,皆是四大聚合」。從相上講,有情眾生的肉身也是無量因緣生的。色身與外面大宇宙同樣的複雜。佛為了說法方便,將無量的因緣歸納為五大類,稱為「五蘊」。《心經》說的「五蘊」,就是相宗講的「百法」,法相宗入門的教科書是《百法明門論》。這是天親菩薩根據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所造的。彌勒菩薩將世尊所說的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類,這是一切法的綱要,但是初學的人還是太多了,不容易攝受。所以,天親菩薩將六百六十法歸納成百法,造《百法明門論》,希望大乘學者能從百法里開悟。「明」就是開悟,「門」就是門徑。從這一百法里,徹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這麼一個方便的法門。般若會上,再將百法歸納為五蘊、五法。這五法歸納到最後就是二法,一是「色法」,一是「心法」。「色、心」二法,就是現代科學家所說的「物質、精神」。

   五蘊,「蘊」是蘊集、聚集的意思,有五大類。第一是「色法」就是指物質。百法里,色法有十一個。「五根」是眼、身、鼻、舌、身,「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所以色法有十一種。

   物質決不只是肉眼能看見的,「音聲」也是物質,鼻子聞得到的,也是色法。「香」代表一切氣味。「身體」能感覺得到的,如寒暑、冷暖,皆屬於色法。我們心裡能思惟想像的,也屬於色法,稱為「法塵」。法塵比較複雜,一半屬於色法,一半屬於心法。除色法之外,心法有四種,「受、想、行、識」。這個四種就把百法(色法之外)之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皆包括在其中。由此可知它的範圍很廣。

   我們的身體,以及身體所依靠生存的環境,皆是「色法」,皆是「四大聚合」,這是我們講的「物質」,佛法稱之為「四大」,用「地、水、火、風」代表。「地大」代表它是「物質」,我們六根能接觸到的,如科學家所說的原子、電子、粒子,在高倍顯微鏡之下看出它存在,有這個東西。「火大」說明這個物質有「溫度」,火是熱的。「水大」代表「濕度」。「風大」,說明它是動的,這是說明物質的型態。

   現在科學家發現的,與佛法講的一樣,只是用的名詞不同。科學家知道原子、電子、粒子帶電,帶陽電、帶陰電。「陽電」就是「火大」,陰電就是「水大」。四大,「地、水、火、風」四個字是形容基本物質有這四種特性。一切物質現象,都是由基本物質組成的,現代科學進步,已觀察得非常清楚。科學家說是它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所以排成許多種類的原子,由原子再排列,變成許多不同的分子,由分子組成一切萬有的現象。科學家利用現代科學儀器,長期觀察發現這些現象。

   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那時世界上沒有發明這些科學儀器。佛看到的現象,與現代科學家所看的一樣,令人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的眼睛,極其微細的物質,也能看得如此清楚,比現在最進步的顯微鏡還靈光。他不但能看小,看得這麼微細,也能看遠,好比是望遠鏡,他能在這個世間看到盡虛空法界,十萬億佛國土那一邊阿彌陀佛講經,釋迦牟尼佛在這裡也看得清清楚楚。

   《金剛經》上講的「五眼圓明」,佛說這是我們真正的眼睛,本來的眼睛。我們現在的眼睛中有許多塵垢的污染,所以這個用途失掉了,變得很可憐,隔一張紙就看不見。如果能將妄想執著捨棄,放下,我們的能力就恢復一部分。小乘阿羅漢放下執著,破了我執,眼的能力能見到一個小千世界。如果我們的法執也破除,妄想皆放下,妄想、執著都放下了,我們的能力就恢復更大,可以見到一個大千世界。假如智能、聰明高人一等,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眼的能力恢復,幾乎與佛一樣,佛經所講的境界全都見到了。

   十法界是「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就是第一個相與第二個相很接近,好象沒有什麼改變。它相續綿延有一段時間,以人來講就是壽命,這一段時間是什麼力量支配它,讓相續相能非常接近的延續這麼長的時間?「業力執持」。過去生中若造善業,這一生自然富貴長壽,過去生中造惡業,這一生的生活就比較艱難困苦。六道眾生是「善業、惡業」在執持的,六道以外的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還是業力執持,他是「凈業」執持的。六道是染業,染業里有善、有惡。像聲聞、緣覺修定,心比較清凈,所以他們是凈業執持的。

   「清凈心中皆無此物」。「清凈心」是真心,清凈心現前,就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不但沒有善惡業,也沒有染凈。由此可知,十法界眾生都是受業力執持。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佛教我們「無住」之後還要「生心」。十法界苦樂不一,生善心,在十法界的生活、享受會步步高升,如果不知道事實真相,依舊任意造惡業,生活會很辛苦,每況愈下,一世不如一世。如果生心能無住,無住能生心,就對了。用此法修持,染凈兩邊不住,一定超越十法界,生到一真法界,就是「分證佛」。

   宗門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因為圓教初住菩薩就有能力在十法界內現種種身,應以佛身得度,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就現菩薩身;到餓鬼道度眾生,就現鬼身;到地獄道去度眾生,就現地獄身。無處不現身,這是真正得大自在。

   『第三、「相」者,我人眾壽,四相不一,故曰「諸相」。』這是解釋「諸相非諸相」,前一段是解釋「眾生非眾生」。一切萬相歸納,不外乎這四大類。「我相」是眾生第一個執著的,無量劫來從未放下,堅固執著這個身是我。無量劫的修行都無法脫離輪迴,無法超越三界,病根就在此。與我對立的就是「人相」,所以人相範圍非常廣大,九法界的眾生都是人相。「人」是指一切眾生,包括我們這個身,「眾生」是說明相是眾緣和合而生,每一個字都含無量義,意義無限的深廣。

   這個身是「我」,外面是「我所有的」,還是包括在「我」之中,一個也沒有漏掉。「我」住的地球,地球上所有眾生都變成「我所有的」。我住的大千世界、我住的虛空法界,所以將「我」延伸,也是無量無邊。每一個字的含義都無量無邊,必須四個字才能將事實真相顯示清楚。執著一個「我」,「人」就包括我所有的,「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就是指緣生之法,「壽者」是指業力執持的時間長短。由此可知,這四個字說明一樁事,不是指四樁事,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一定要從四個角度觀察,才能將事情看清楚、看明白。從四個角度觀察,它有四種現象,合起來是一樁事,所以從相上講,「四相不一,故曰諸相」。任何一樁事,面面觀之,相都不一樣。

   『無論取著身相、法相、非法相,皆為著我人眾壽』,著一個,全都著了。著「身相」,以為這個身體是自己,則四相具足。「法相」,執著一切法確實有,這是著有。「非法相」是著空,執著一切法都沒有。誰執著一切都沒有?還是我在執著。有我,四相具足。諸位仔細從此處省察、體悟。如果須陀洹自以為「我證得須陀洹果」,他四相具足,還是凡夫。小乘尚且若無其事,何況大乘菩薩!

   若請教觀音菩薩,「你是不是已經證得等覺菩薩?」他要,「我已經證得了!」他四相就具足。他心裡確實沒有這種分別執著。圓教菩薩,從初信位到等覺五十一個階級,皆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方便說的。事實真相是,這五十一位菩薩清凈心的程度不一樣,階位愈高,心就愈清凈。最低的初信位菩薩已沒有我執,沒有四相。換句話說,「沒有四相」也有程度的不同。我們講清凈心的程度不一樣,是從此處說的。實際上,菩薩果位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些人都修清凈心,修平等心,稍有一點意思,心已經不平等,不清凈了。所以此處說,「無論取著身相、法相、非法相」,都著相。

   『故曰「一切」也。經初曰:「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本經有這一句經文。「菩薩於法」,這個法包括法相、非法相,乃至於包括世間法及佛法。佛說得很好,「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指佛法。一切法都不可以執著,一執著就錯了。

   《金剛經》用「布施」二字作代表。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都是為一切眾生,不為自己,這就是「布施」。如果為自己就錯了,就著相了。我們為一切眾生生活在這個世間,這是諸佛菩薩。

   『第四、「諸相」,謂布施之人、所施之物。「一切」者,人是五蘊和合,物則品類繁多。』一切物質,植物、礦物皆有色相,有地、水、火、風,而沒有受、想、行、識。其實,它也有受想行識,只是感性非常微薄,不像動物那麼明顯。你對花草若沒有愛心,它就長不好,花開不好,葉子也長得不漂亮。如果對它非常愛護,它似乎有感覺,花開得特別美,給你欣賞。你不喜歡它,它也不理你,真有這個味道。家裡種的花,換一個人去養就不一樣。諸位細心觀察,就會發現。花草也有感情。

   在戒律里,佛制定「清凈比丘不踏生草」。除非不得已要從那裡經過,如果有路可以走,就不能踏草。草地還是有情,這種情與動物比,太微薄了,所以一般人將它看作植物。礦物也如此,譬如「申公說法頑石點頭」。情與無情同一體,都是法性變現的,所以是通的。這裡說的品類繁多,在理論上講,總不外乎如是。

   『無論施者、施物、受者,莫非因緣聚合,現此幻有,故皆曰「非」』這句要不細說,看不懂。單看文字,意思全搞錯了。這是古德常講,「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你將我的意思搞錯了。「施者」是能布施的人,就是發菩提心的人;「受者」是指一切眾生。「施物」包括我們一生全部的活動。施物不是我拿一點東西給人,這樣看「物」字,就看得太淺,算不上是金剛般若,還能是深位的菩薩來講這部經嗎?實在講,我說「我們」,已有語病,這應該是指真正發菩提心的人。我們這一生中未必肯捨己為人,那能談得上布施?我們有住又不肯生心,不肯行於布施。真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他們的確於一切法無住,整個生活都是布施,都是為利益一切眾生,這才是《金剛經》的意思。

   諸位想想看,這一切的一切,是不是因緣所生法?還是「因緣生法」,總不離「緣生」之原則。既是因緣生法,就沒有自性,所以無自性。性宗的名詞,「緣生無性,緣起性空」。緣起性空就是說緣生無性。無性也可以緣心,緣生就沒有自體,沒有自體就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說「非」,非就是「空相」。

   『是之謂「三輪體空」。「輪」喻此三,輾轉利益,不休息也』。三個就是施者、施物、受者。「輪」比喻這三個輪轉,永遠不間斷的利益一切眾生。「三輪體空」說的是這個意思。一般人粗心大意,聽般若,都執著在我能布施,人家接受我布施,我送他東西,布施之後,心裡乾乾淨淨,也不想我,也不想我送的東西,也不想對方那個人,這就是三輪體空。好多人是這種誤會,所以學一輩子般若,一點般若也沒有,還是一腦袋的煩惱、習氣。這是般若經難講的地方,字字句句深廣無有邊際。

   『此三皆是幻有,當體即空』。緣生之法,有即非有,所以是「幻有」,當體即空 ,因為它是幻有、當體即空,所以不可以執著,執著、分別皆錯了,所以一定要離開一切分別執著。

   在幫助一切眾生時,隨緣就好,不要攀緣。攀緣,所修的是有漏福報。攀緣的心不清凈,就是六道輪迴;隨緣的心清凈,若無其事。緣,現代人講「機會」,有機會就歡喜做,沒機會就不做,做很自在,不做也很自在。做了沒有得,不做也沒有失,沒有得失才自在。說有漏與無漏,就是心清不清凈,心裡有絲毫的染污,所修的就是有漏福報,果報在六道。佛一再勸導我們要隨緣,不能攀緣,道理就在此。

   『又謂此三,相體幻有,性體空寂』。這處講兩個「體」,用一個體,意思是一樣的;用兩個體,意思就不一樣。「相體」,現在人所講的質體、質料。譬如,這件衣服是什麼料子?「料子」就是體的意思。這些花的成色是什麼?假花的體是塑料。「相體」是指那種現象的質體。這些桌椅的料子,我坐的是木材的,你們坐的是金屬的,這是指體。相之體是幻有,因為它是「色法」。

   「性體空寂」,性體是指真正的本體。色相從真如本性來的,意思就深了。十法界依正莊嚴,「正報」是身體,「依報」是我們生活環境,這些萬事萬物都是自性變的,離開自性,無一法可得。既然是自性變的,為什麼變出這些人,有的我喜歡,有的我討厭?為什麼不都變成我喜歡的,為什麼又變出討厭的?「變」是無量因緣,我們的心中有喜歡的種子、有煩惱的種子,有善的種子,有惡的種子。善的種子變善境界,惡的種子變惡境界,都是自己變現的。

   我們睡覺會作夢,夢中境界是自己心裡變現的。夢裡也變壞境界,嚇得一身冷汗,為什麼不變成好境界來享受?俗話常說,夢由心生。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個人一天到晚想佛、想菩薩,晚上就常夢見佛菩薩給他說法,一天到晚想貪瞋痴,就夢到魔鬼來折磨他。這都是自心變現的,除此之外,無有一法可得。十法界依正莊嚴,與這種情況很相像。由此可知,相體是幻有,性體是空寂。

   性體是真的,相是假的。學佛最高的目的是「明心見性」,找到真的。若存心找,則找不到,因為存心的那個心是「妄心」,妄永遠找不到真。一定要用真心找,真心裡沒有妄念。所以,佛教我們修禪定,將一切妄念都放下,心就清凈,真心就現前了。

   『若明當體即空,則能不著於相』。我們對於一切境界相,可以受用,不能執著。受用,沒有妨礙,《華嚴經》說「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執著就生病,受用不生病。『若明性體空寂,則當會歸於性』。已經不著一切相,在一切相中得受用,此時已經入了菩薩的境界。那一種菩薩?權教菩薩,即別教三賢位的菩薩,相當於圓教十信位的菩薩。雖不著一切相,在一切相中隨緣受用,但是沒見性。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能將一切受用會歸自性,所以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這是真的佛,知道會歸於性,理就通達。

   『總之,雖布施而不住,雖不住而恆施。是為布施波羅密』。「波羅密」是圓滿的意思,這樣的布施才圓滿。「布施」二字是指我們一生中全部的生活活動。「布施波羅密」,就是我們一生全部的生活活動得到幸福美滿。

   『常作正念,以為警策。應常存凡所有相,空有同時想』。「常作正念」,正是正確,沒有錯誤、沒有偏差,就是《法華經》所講的「入佛知見」。諸佛如來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我們的看法想法也與他一樣,這才是正確的,常用這個提醒自己。「警策」是提醒自己,使自己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我們就真的歸依了。生活在覺正凈中,就是真正的菩薩。

   「凡所有相,空有同時」。我們應時常想,所見到的一切現象,「相有、體空」。懂得這個道理,常有這種覺悟,相可以受用,心裡絕不執著,心地清凈,外面的事做得更圓滿。凡夫有私心,為自己的利益,所以常利己損人,將事搞壞了。菩薩心清凈,知道一切萬法相有體空,所以無論做什麼事,都做得更圓滿,道理在他沒有私心,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很清楚明了,曉得空有同時,諸位一定要懂得這個觀念。「想」就是「觀念」,所謂人生觀、宇宙觀。

   『眾生眷屬想』,一切眾生都是自己心性變現的,同一體。所以菩薩對一切眾生「同體大悲」。為什麼菩薩對一切眾生如此憐憫?悲心!佛菩薩知道一切眾生與自己同體、性是一個。不但對於有情眾生,即使對無情眾生,也和自己一樣。無情是法性,佛性與法性是一個性。慈悲,現代話講愛心。愛里有情,有執著,所以佛教名詞是「慈悲」。慈悲是愛里沒有情執。這種愛是真愛,永遠不會變的。愛摻雜情執,絕對靠不住,因為情會變。凡是有情執在其中的,要提高警覺,都是虛情假意,不可當真。他說「我愛你」,不要當真,假的;他說「我恨你」,也不要當真,假的,過兩天就不恨,又好了。變化無常,全是假的。

   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的關懷、愛護,永遠不變,可是凡夫迷惑顛倒,認假不認真。世間人虛情假意對待,他感激得不得了;佛菩薩這樣慈悲,他反而沒有感覺,對佛菩薩很冷淡。雖然對佛菩薩很冷淡,佛菩薩也不怨恨,這對他才是真正的愛護、關懷,稱為「慈悲加持」。

   『萬法同體想』。包括植物、礦物,無情的眾生,實在是同體,虛空也是自性變現的,也不是真的。難道心性會變虛空?沒錯,夢中也有虛空,還是從自性變現的,所以還是「萬法同體想」。

   『眾生本來是佛想』。這一句很重要,如果能常做如是觀,成佛就快了。看大地所有眾生都是佛,自己就成佛了。如果看這個人討厭,那個人像鬼一樣,保證沒有成佛。境隨心轉,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人看佛菩薩是人。所以,我們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決定不吃虧。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交情很好,有一次他去拜訪佛印禪師,他說:「法師,你看我像什麼?」禪師說:「我看你像一尊佛!」他很開心。佛印就問他:「你看我像什麼?」他說:「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他以為佔了很大的便宜,回家得意洋洋與他小妹說,他的小妹很聰明,對他講:「你吃了大虧,佛眼睛看人是佛,你是牛屎,看人家就是牛屎。」我們要常觀察「眾生本來是佛想」。眾生確實本來是佛,只因一念無明,迷惑顛倒,變成眾生。

   『若有觀慧而不行施,則等於空談』。前文講「空有同時、眾生眷屬、萬法同體、眾生是佛」,這是「觀慧」,真實的智能,對宇宙人生的看法,與諸佛菩薩的看法確實無二無別,才是真實慧。諸佛菩薩看世界、看眾生,就是這看法。如果有這種看法,不肯行布施,那是假的。也就是說,有這種看法而不能捨己為人,不能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一切眾生,那種觀慧不是真的。「則等於空談」。佛菩薩在盡虛空法界應機示現,教化眾生,從未休息。那個地方的眾生有感,菩薩就現身來應,「感應道交」。

   佛法說,有四種不同的感應狀況。眾生的感有兩種,一是「顯感」,明顯的感,自己覺察得到;一是「冥感」,自己覺察不到。佛菩薩應時,也有「顯應」、「冥應」兩種。感應道交!我們如何求得佛菩薩這兩種怠應?要有觀慧,又肯實行。

   『若但行施而無觀慧,則等於盲修』。沒有智能是「盲修」。沒有佛菩薩的觀念,也很熱心的到處布施、到處供養,到處幫人家的忙,這是「盲修瞎練」,只能得有漏福報,與菩提道不相干。

   科題『正明真實。明說真實』。下文先說「佛說法真實」。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此明上來所說無住發心,無住布施諸義,皆由親證而知,真實不妄,以勸信也』。世尊的確苦口婆心,一而再、再而三,反覆的勸導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而行布施」。江味農居士的《講義》講得很透澈,我們的《節要》不到原文的十分之一,取的是精義。江居士在《金剛經》上用了四十年的工夫,解行相應,他真做,所以才解得這麼透徹。他做到了,用的方法、原則是「應無所住,而行布施」。他證到無上菩提,證得圓教的佛果,就是用此方法,這是他親證而知,真實不妄。

   『「真」謂真如,「實」謂實相。』真,就決定不是假的;實,決定不是虛妄的。『明佛所有言說,皆從真如實相中流出。故曰「真語者,實語者」。「如」者,無差別』。我們要相信,決定不是假的。佛為我們說明的,與事實真相完全一樣,佛沒有添一點,也沒有減少一點,事實是什麼樣子,他就怎麼說,完全說實話,沒有增減,這是「如語」。

   『明其無我也。契證無相無我空寂平等之真如也』。這幾句話是從理上說的。理如是,事上怎能假的了?所以佛在一切經中,無論說事、說理,都是「真語、實語、如語」。信上帝的人有福了,有一點點小福報,不究竟、不圓滿;信佛所說的人有福了,得大福報,究竟圓滿的福報。

   『相雖非體,然是體之用,用不離體也。體雖非相,體必起用,用不無相也。說「則非」、說「是名」、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說「應生無所住心」,如是等等,雙遮雙照,雙冥雙存之語。皆是「實語者」』這一段佛在經上講的重要開導一一點出。佛講的太多,無法完全說明,說幾個例子,我們依此類推就知道了。

   首先須了解事實真相,真相就是「體、相、用」,宇宙一切萬事萬法,歸納不外乎這三樁事。相不是體,而是體所起的作用。體一定有用,不可能有體無用。有體一定有作用,作用絕對不會離體。古人用金器比喻,所謂「以金做器,器器皆金」。體雖然不是相,體起作用一定會現相。所以,體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決定不能分的。說一個,三個都包括了,這是大前題、大原則,必須清楚,而後讀《金剛經》,就曉得佛講的意思。

   佛說則非,又說是名,說「則非」是從體上、從理上說的,說「是名」是從相上、從事上講的,理是空寂的,所以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雖然「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但是「相有」,相是存在的。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是從體上說的,因為體是空寂的,住就錯了。相是剎那生滅的,因為生滅受業力支配,因此佛教導我們「而生其心」。生善心,相就變成善境界;生凈心,相就變成清凈境界。相隨心轉,修清凈心轉業力,我們身體的病痛是業報,業消了,病就沒有了。病、老、死都是業報,業轉過來,人就不老、不病、不死。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我們若相信佛的話,就不必去治病。拿治病的錢多做一點好事,多做一點功德,非常之好。人心清凈了,相就清凈,身就清凈,不會有病痛。

   有病是業障,要懺悔業障,業消時,什麼病都沒有,相貌變莊嚴,身體體質也改變了。修慈悲心,相貌就好看、就慈悲;修清凈心,相貌就清凈,身體也清凈。這真正懂得養生之道,將來不生病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說「應生無所住心」。以上這些語詞皆稱為「雙遮雙照」。「遮」是放下,空有兩邊都放下,稱「雙遮」。「應無所住」,這是放下有,心裡不能執有,「而生其心」,不著空,空也放下了。布施不落空,心裡若無其事,不著有,空有兩邊皆放下。單單心清凈,什麼事都不做,那是錯誤的,就著空了。所以,還是盡心儘力做,為一切眾生作好榜樣。

  《華嚴經入法界品》,經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一真法界」,諸佛如來所證的境界。《金剛經》上說的,所以《金剛經》上說的理論、原理原則、方法。應用在生活上,就是《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個人,就是現前社會上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們將《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用在自己整個生活中作樣子給我們看。我們學會《金剛經》,再讀五十三參,學習他們應用,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大的原則就是「雙遮雙照」,兩邊不立,也不離,兩邊都不執著,所以是「雙冥雙存」。句句都是真實語,是諸佛如來親證的境界。

   『「不誑語」,佛不誑眾生』,「誑」是欺騙,佛絕不欺騙眾生。『不異語』,「異」是兩樣,佛不說兩樣的話。諸佛出現在世間為大家說法,決定是一樣的。他們所見的是一樣,所證的是一樣,怎會說兩樣的話?縱然言語、說法上不一樣,意思絕對是一樣的。『雖說種種乘,皆為一佛乘也』,譬如,三乘佛法,聲聞、緣覺、菩薩;五乘佛法,加上人乘、天乘。這些都是佛的方便說,所謂善巧方便,他的目的是一乘(一佛乘)。佛教導我們成佛,並不是教我們來生做富貴人。佛教導眾生,決定究竟圓滿,教人成佛之道,這才滿佛度生的本懷。若成菩薩,比他低一級,這不是佛的本願,他一定幫助你成佛。

   所有法門之中,真正能教一切眾生一生成佛的,就是念佛求生凈土。念佛求生凈土,與《金剛經》的原理原則完全相應,與《華嚴經》五十三參完全相應。這是一而三,三而一,是一法,不是三法。

   『「如語」,是如其所親證者而說之也。故五語中,如語為主』。「五語」是以「如語」為主,「如」是完全說出事實真相,不能少說,也不能多說。所以,佛經一開端「如是我聞」,「如」就是如語。

   『應知真語、實語,皆是親證如此。絕非影響之談,何誑之有』。這五語通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是世尊親證的境界,他只不過將自己親證的境界為我們說出而已。「影響之談」是比喻、猜測、推測,理想,未必是真的。一定是自己親自見的,才是真的;聽說的,不算是真的;推想,也不算是真的。所以「何誑之有」,那裡會有欺騙人?

   『言有千差,理歸一致,何異之有』。佛對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說法,因此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千差萬別,才有這麼多部經。但是,一切經所說的理是一個,指的方向也是一個,這就是「如語」,就是「不異語」。『殷殷勸信,苦口婆心,至矣盡矣』。我們念到此處,真的會掉眼淚,佛對眾生苦口婆心、仁盡義至,達到極處。眾生真的是麻木不仁,聽了無動於衷,與木頭人一樣。佛對眾生恩德之大,父母也不能比。父母縱然愛護照顧,只是這一生。諸佛如來照顧一切眾生,生生世世,無論我們在那一道,從未舍離。尤其是善根福德深厚之人,不論墮在那一道,都很容易聞到佛法,諸佛菩薩時時來示現,時時來提醒,這是「明說真實」,下一段是『明法真實』。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這一段經文意義之深廣,真的是沒有窮盡,無有邊際。『此是如來所證,其深無底,包羅萬象』。盡虛空法界,無有一法在外,全都包含在其中。『所得之法,正指性言』。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所得的法就是見到真性。念佛人還是這一法,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繼續與阿彌陀佛學,很快就能明心見性。凈宗講「一心不亂」的功夫有淺深不同,淺的是「事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理一心不亂」是明心見性,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理」就是「性」,教下講「大開圓解」,就是明心見性。不見性,解就不圓,足見大開圓解是見性的人。由此可知,言語千差萬別,「理歸一致」,意義一樣。這就是不異語,所以「正指性言」。

   『猶言稱為「如來」者,以其證得無實無虛之性耳』。他的名字為什麼稱為「如來」?佛講,「如來者,諸法如義」。佛所說的一切法,與事實真相完全一樣,「諸法如義」是從言說上講的。「諸法」是從相上說的,從理上講,性完全相同。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相一如,性相不二。「諸法如義」,無論從言說、從事實真相,皆是真如本性完全顯現。

   在日常生活中,法法都能會歸自性。因為性相一如,諸法如義,所以一一法都能會歸自性,都是自性的顯現。人生活在其中,那種快樂無法形容。《無量壽經》說,「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是一個境界,只是說法不一樣。諸佛如來的生活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我們能過這種日子,就快樂自在,才是真正幸福!這稱為「如來」,「以其證得無實無虛之性耳」。說法不同,意思完全相同。

 


推薦閱讀:

般若正觀略講
《心開意解的分享~修行之路》
般若心經的力量與深沙大將合修增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第三百四十一卷~第三百五十卷)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二十二 六度相攝品第六十八

TAG:報告 | 金剛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