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剛經》系列開示 31

 

《金剛經》系列開示 31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無始劫來我們所犯的根本錯誤是什麼?三界因識而成執識為根嗎?三界為真還是為假?應用何心來思維金剛經呢?

 

金剛經大家用心來聽,不可以隨隨便便的;因為金剛經是破相,破你的識,我們無始以來流轉生死,其實就是犯了一個最根本的錯誤,抓住識不放,其實三界都是假的,就因為你抓住這個識,所以流轉三界;如果你對此不重視,想出離三界是根本不可能的。金剛經是真的要用心----很細的一個心來思維的;如果我們能在生活中用一個小時二個小時來思維這件事情,就非常了不得了。我們在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會將金剛經放在背後不管,然後不斷的追隨著習氣毛病妄想,隨生死流轉,不去思維這件大事。我為什麼要詳細的說,他關係到我們剎那剎那的心,我們這個念頭,我們眾生無始以來習氣很重,不知道怎麼樣才能會於本心,其實佛陀用了很多的方法和手段,用盡種種方便善巧,讓我們會於佛心,金剛經只是直心把我們的心說出來,佛陀的種種方便善巧也會令我們獲得另外的一種解脫;好比說到西方極樂世界,好比說普賢行願,他都可以讓我們進入到金剛信心裏面來,所以我們今天晚上,把這個方便給大家說一下,讓大家有個明了,知道金剛心(法性)之所在。

 

佛陀在金剛經中如何開顯金剛心,讓我們在金剛心中得到究竟解脫?

 

每部經都有密意,問題在於怎麼把它開顯出來。密宗、禪宗、凈土宗皆有密意,如凈土宗裡面的信願行,信裡面可以得到解脫,願裡面行裡面都可以得到解脫,解脫體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並不是我們以我們自己的想像,應該聞到解脫的方法,釋迦牟尼佛怎樣把我們的這個心給示現開顯出來,怎麼樣讓我們從信上去解脫,……,不管是從信位上解脫,還是願位、行位上解脫,他的本體一定是金剛心;因為金剛經是直心;是頓法,直接契入實相。

 

有哪四種菩提心?對應各宗派的何種解脫層次及辦法?什麼是菩提心的體?通常好多人自認為發菩提心了,其實並不是發菩提心,問題在哪裡?菩薩出菩提心的障礙是什麼?為什麼聞金剛經能進八地菩薩?

 

昨天講到聲聞、菩薩,都有解脫及不解脫的地方。凡夫不聞金剛經,很難生出菩提心,只能在地藏經,甚至苦行上面來求解脫;沒有辦法進入出菩提心;只能在「伏住」上面求解脫。有所住;你看應無所住,眾生都是有住,有住就有錯,住就是法補(?),世間的法或者佛法,只要你有所住,就是師父把你補起來了,不管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你就說成佛,多數在補法範圍之內,安住在住的體上面,這個眾生很難會的到;其實有所住都是錯誤的,很簡單的,我們眾生不以此法就以彼法來住,凈土是依阿彌陀佛而住,禪宗以無心來住,求一個明心開悟來住;密宗依咒子而住;只要你有住,最多只是暫時的一個安撫,暫時把你的心安撫一下,是不是真的能得到解脫呢,只能在伏菩提心和發菩提心範圍內解決一點問題,不能進入明菩提心、出菩提心的層次;什麼叫出菩提心的體呢?出菩提心是完全沒有我執解脫的體,無所住的體,他完全是以上是對無所住的體下也對無所住的體,有所成的佛和有所度的眾生都是錯誤的,上無所住就是佛,下無所住就是眾生,所以無所住的體就是佛跟眾生,他是不二之法,又是二之法;說他無住,他是有住;說他有住,又是無住;這中間沒有一個我住在哪一邊的這個體;菩薩了不可得,完全以這個來安撫,把一切妄舍掉,這個才叫做出菩提心。上有佛可成,下有眾生可度,中間有我在做;這就是菩薩出菩提心的障礙;一般在這個時候,都是八地菩薩所顯現的事;一般我們凡夫根本就行不到;為什麼念阿彌陀佛能進八地菩薩?為什麼聞金剛經能進八地菩薩?你沒聽懂是另一回事,如果你聞到了就是八地菩薩;因為八地菩薩是出菩提心,才是真正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你伏住了菩提心,發菩提心,不聞般若,也只能如此了;伏住菩提心,就是清凈心,象阿羅漢,清凈心就是無我的體,舍除了一切妄就是清凈;

 

以信作名言錯誤何在?地獄眾生的一念善根在哪裡?何謂發菩提心?為什麼說信願行是一種解脫的次第?發菩提心與解脫有何關係?

 

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出菩提心。用凈土法門來解釋一下釋迦牟尼佛的方便;也就是行,信願行的行;一般人認為信願行是凈土宗的一個資糧,信:信阿彌陀佛為真,信極樂世界為真,信阿彌陀佛的願力為真,信自己是業障深重還沒有出離的凡夫,相信自己是佛;相信他相信自,相信理相信事,相信因相信果,六信嗎;我們要發願,要到西方極樂世界,要付行,不行如何去呢?一般人是如此解的。其實信願行,他是一種解脫,信解脫、願解脫或者行解脫,是眾生的一種次第,信的體是不變的,不管哪一法門,華嚴境界,金剛法華皆如是,究竟圓教的解:這種信的體是不動的;這個信就是我聞的機,我聞的法,信中間是了不可得;信就是般若,信就是法的顯現和機的相應,信是個名言而已,不可以將這個名言當做信,如果以名言作為信的話,這個名言是錯誤的。就如發菩提心的名言和真實的菩提心,不是這個名言很重要,那個是假的,那是名言而已;眾生以名言為菩提心犯了很大的過錯,發菩提心,了知自己在苦海當中,要出離的這種心,要確知苦,生出真正要出離的心,這個才是真的菩提心;叫做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這個體,想脫離苦。誰願意苦呢?只是找不到相應的方法;如小偷,他本身具足了想解脫的體,但是使用的方法錯了;其實菩提心每個人心中都具足了,你去搶銀行賺了錢,有槍斃的危險,不管是否得到解脫,都會有將來毒死的危險;你用社會上的方法手段來追求解脫,其實是得不到解脫的,但我們本身求解脫的心是沒有錯的,所以每個人具備了出離心;誰願意在苦海裡面流浪呢?只是方法不當或錯誤而已。所以我們學佛要想達到究竟的解脫,就需要究竟的方法,我們眾生其實這種想出離的善根是人人具足的,包括地獄的眾生也是如此:地獄眾生的一念善根在哪裡?無間無間,什麼叫無間?無間中間還有個間,這個間就是善根;地獄中的苦如果稍稍有那麼一丁點兒停止一下的瞬間,就會有想出離苦海的心產生;但是無間之苦的眾生無間啊,他只想著自己的苦,哪有時間想出離想解脫呢?這些善根都暗藏在我們的體裡面的,每個眾生都具足的,都具足菩提心,問題在於我們如何讓它真正落實於當下。

 

伏菩提心是什麼?如何一念當中度盡所有的眾生?如何能念念之間剎那剎那的成佛?何以說七地八地涅槃等等都只是方便立名,有立名一定有住?

 

伏菩提心是什麼?伏菩提心就是清凈心,你達到無我,就是伏住了,如果真正的能夠識妄為真,就是菩提心。如果你只是嘴巴上發菩提心,根本就不伏菩提心,嘴巴上髮根本就不算的,知道吧;其實求出離心就是發菩提心,你要了解你的無我的清凈心,那就是伏住菩提心了;能夠伏住菩提心也是很了不起的;出菩提心是八地菩薩才有的,八地菩薩是以般若為根本的,到八地菩薩般若會現前的,八地菩薩是無所住,佛已成就;無所住,眾生已經度盡;他這個裡面就是金剛現前;到八地菩薩,自然是金剛無為,一切聖心(?)皆因無為而有差別,無為體其實就是涅磐體,也就是無餘涅槃,無餘涅槃就是沒有我了;沒有我是什麼?就是以般若為體;以無相無住無念為體;八地菩薩就沒有相了沒有住了,實實在在的完全無住,我們說我們自己無住了,這個是假的無住,沒有執著了,在你沒有執著的時候,那個無執著的體還是叫住;還是安在住上面;到八地菩薩我自己沒有執著的念頭是絕對沒有的;只有一個佛一個眾生,中間沒有我;佛已經成就,眾生已經度盡,有無量的眾生在度,但無度相,是以度盡;在一念當中他是度盡的,佛無成,但念念之間剎那剎那的都在成佛,到了八地菩薩安住在不可思議妙德當中,處無餘涅槃。講涅磐也只是方便立名,我們把涅磐當做一件事情去做的話,這個還是錯誤的,有餘涅磐才有住;無餘涅槃是無涅磐可住;無有涅磐的體;眾生方便立名,把這個涅磐寫在哪個地方。認為有地方可住,所以從八地七地都只是個方便立名而已;有立名就有住,有住就不通於八地菩薩。

 

如何理解你的菩提心的隱藏性?它何以隱藏,如何開顯?如何得到發菩提心的體?

 

那麼我問:在信位,在你信到金剛般若,釋迦牟尼佛用的是什麼方便,讓眾生都能方便聞到般若智慧而得到解脫呢?我們用信願行來大家作個方便說:信位有二種,令眾生很快得到解脫。任何一個凡夫進入信位,信位是以信而解脫;信的體就是金剛,就是般若,是不動的;這個般若的示現不一定是金剛經,他可以是一部妙法蓮華經,可以是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也可以是一部大佛頂首楞嚴經;但信的體它是一,因為信是根本;就象大樹的根一樣,一切眾生的解脫都依信而立。但信有遮有止,象金剛經直接開顯示現我們的實相;象無量壽經示現的是阿彌陀佛,象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他示現的是菩薩境界,象諸佛示現佛的國土;還有呢普賢菩薩迴向法界他示現的是毗盧遮那佛,他都是在實相上面建立產生種種的行為,不管哪部經典,他都有很大的方便;我們思量一下,伏住菩提心了嗎?沒有!!出菩提心更沒有;除非你是八地菩薩,在發菩提心上我們肯定具足,因為一切凡夫都具足發菩提心的體,但你今天皈依三寶發菩提心,應該了解菩提心的真實解脫;世間的菩提心具足,但隱藏在無信的體裡面,你的信沒有得;信的體有,但你沒有信的相,就是說你跟你本來的相沒有相應,所以你自己沒有信故,所以信的體已經隱藏,你皈依三寶,當你認識到的時候,就是你的妄識與你本來的體相應的那一剎那,那你的信就會出來(真信由此而生,非由感覺而生,非心想即生),如果你自己不聞實相,你的信是不能出來的,就象我們皈依三寶一樣;如果不聞法,也是得不到相上的菩提心的,其實你只是具足了菩提心,並不能發菩提心,或者並沒有發出真實的菩提心。只有聞到真實的經典,象阿彌陀經、金剛經、華嚴經、妙法蓮華經等大乘經典,他才能夠讓你得到發菩提心的體;只有得到發菩提心的體,你才可能得到解脫。

 

如何將如來的果德真正為我們究竟的解脫所用呢?因位觀音、道位觀音、果位觀音各有何不同?信位解脫的含意?殊勝所在?如何在信位上用功?信位上需要用功嗎?如何理解透達阿彌陀佛進入一切眾生心裡?

 

所以呢,我們只是方便的說,信上的菩提心,都是從果位上來,為什麼呢?眾生沒有果德的現前,沒辦法把他的這種善根激發出來。只有象觀世音菩薩大乘的佛法,以男相得度者以男相得度,……觀經上說,觀世音菩薩身上光明無量,遍滿十方,裡面有五道眾生,我們也正在其中,經上說以男相得度者,就以男相得度;以女相得度者,就以女相得度,……這裡面會出現三種人:一種是因位上的觀音,我們在求觀世音菩薩,天天在求;另一種人是我要做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是我的心,我做觀世音菩薩的行為:大悲行、慈悲行;第三種人是我現在當下就是觀世音菩薩,完全是沒有我的,你現在男相、女相、在家相、出家相,本身是在我們眾生心中顯現出來的,這一切相是由觀世音菩薩的願力光明示現出來的,你直接看到觀世音菩薩的果德,你能認識到這全是觀世音菩薩;在果位上你認識到這是真實的觀世音菩薩,你做善事觀世音菩薩在,你不做善事觀世音菩薩也在;完全是消融於我,沒有我;你做了他在,你不做他也在,他就在哪個地方,只是你願不願意與他相應而已。就象放生做善事,你做他在哪個地方,你不做,他也在哪個地方;這個是他的體,因為觀世音菩薩不因為你他就出來;也不因為你他就沒掉;只要有眾生在,觀世音菩薩就在;眾生到哪個地方去,觀世音菩薩他是不變的;所以觀世音菩薩的果德是永遠不會退失的;道位上的觀音:觀世音菩薩就是我的心,沒有我執,我們的心達到觀世音菩薩的境界那就是觀世音菩薩;你不要我執,行大悲行,你就是觀世音菩薩;果位上的觀音:一定要相信觀世音菩薩跟我們是同體的,我根本就不存在,這跟小乘法中乘法大乘法都是相應的。為什麼呢?小乘講苦空無常無我,苦是空的,無常代表緣起,它是變化的,寂靜涅磐也就是清靜之意,生滅不存在,沒有我,沒有緣起,你就是大涅磐寂靜;觀世音菩薩平等出來的這個體,徹底地把我們消融掉了,你自己完全消融在法裡面;但是沒有一個我在法裡面,妄斷全真,妄斷了並不是我到哪個地方了,觀世音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比如講太陽光下映現一個我在,能不能說我們就是哪個太陽光,就是太陽啊?太陽是完全不動的,你完全是個妄的體;那個太陽是真真實實,不多也不少;所以觀世音菩薩就是那麼樣一個體。你看到的完全是個妄見,但是當你完全了解了觀世音菩薩的時候的呢,你全部的妄見全部消失,沒有一個我,沒有觀世音菩薩就是我的念頭;有一念都是有所住,沒有我了,拿什麼住呢?所以呢這個叫做果位上的觀世音菩薩,在信位一個凡夫,你了解你現在的男生相女生相、出家相、在家相都是觀世音菩薩的一個體現,這就是凡夫一念信自他不二的體,這個就叫做信位的解脫,徹底的信上。但是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十方諸佛所攝取的,菩薩是無所得故,菩薩不是真實的法界,十方諸佛攝取十方菩薩建立國土,同樣如是,國土建立願力,裡面照樣從信位上講,也如是……都是諸佛成就的國土,都安住著眾生,眾生無非是一個念而已,一個覺念,一個妄念。十方諸佛還有十方存在,眾生還有住,所以阿彌陀佛攝取十方諸佛,成立極樂國土;這裡面有無量的菩薩變成十方諸佛,十方諸佛又變成阿彌陀佛;到後來阿彌陀佛也沒有了,變成一個名號;名號到最後呢進入了我們心裡邊,我們心裡邊就是這個名號。阿彌陀佛也沒有了,那裡去了呢?阿彌陀佛立名在我們心中,這個名字到我們心裡邊,十方世界眾生不聞阿彌陀佛者,阿彌陀佛就不成佛,所以沒個眾生都已經聞到過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成的是什麼佛呢?難道有什麼佛可成嗎?阿彌陀佛進入了眾生的心裏面去了,進入到法界裡面去了。進入到不可思議處,是無相,是無住,是無念,是妙用,是大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沒法去猜測的。

 

信佛菩薩時,何時得空與其相應,何時不能得空與其總難相應?

 

眾生看到任何一部經典,這些都是遮止之法;這裡面要出來好多菩薩、好多佛、阿彌陀佛,這裡一切演變,建立一切凡夫可以成佛的原因。我們都在遮止裡面,因為我們自己通達於佛法非常的困難,只有靠佛陀的一種方便,建立眾生的解脫;所以從信位上來講,應該是這樣的信,信位和佛信的那個體是相應的,和般若也是相應的;你信佛菩薩的時候,那也是一種信,在你信佛菩薩的時候,正好把你空掉了,跟你的自性是相應的,它又跟我們般若本來的體是相應的,所以從這裡面它跟金剛經也是相應的;不二的,完全是相應的;

 

應無所住的體相各是什麼?何謂行位的願?何謂迴向位的願?十方諸佛十方菩薩十方眾生及阿彌陀佛的關係是什麼?

 

就願位來講,就願力來建立信位,它也是屬於一種遮止,有二種:一種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一種是修迴向心的,還有一種修行的,也是屬於有遮止的,不象信位的沒有止只有遮;完全是個遮法,也就是你直接信就可以了,你只要信就可以了,剩下的你就按照信位上做;從止上來講你就不信了,遮是對於願來講的,止是對於六度來講的,止住等於六度,象六度波羅蜜就是個戒,包括慈悲喜舍。願上面有二種願:一種是行為上的願,行位上的願就是六度,還有迴向位上的願,它這個迴向不是迴向某一個人,它迴向遍十方象普賢行願;六度是個止法,六度的止是令我們得圓滿故,六度波羅蜜是佛般若之智中本來圓滿之體,六度就是眾生,而眾生就是六度,就是應無所住之相,和應無所住之體,應無所住之相就代表法界是你的一切體,應無所住的體就是十方諸佛;應無所住的相就是十方眾生,十方眾生是十方諸佛十方菩薩之德,象蓮花一樣;十方諸佛是十方眾生之果,也就是蓮花的蓮子;是花開見佛,他是一體的;

 

如何理解一念當中一體成就法報化三身?六度是因位還是果位?在信位上為何多不能做到與佛陀願力同體?行持六度之時是否就是受用佛陀全部果德之時?我們的一念能攝法界嗎?明明佛陀已經統統攝受了我們,為什麼我們就是擺不進去?

 

眾生是什麼呢?對於佛來講他是報身,他沒有眾生可講,他本來----就象瓶子和玻璃,玻璃好比是德,杯子好比是報身,報身一定有的,有二種報身:業報身及大願之報身,阿羅漢也有業報身,住在時空裡面;還有業還有無明啊,但願報身可以成就利益眾生,只要是利益眾生就是他的願報身;對於利益眾生,化身與報身是一體的,不可能離開化身有另外報身可得,不可能離開報身另外有佛可得,法報化是一體的,不可能產生一個距離;在我們意識當中一般法身在哪個地方,報身在……,化身在我們這個地方,那是錯誤的,報身就在化身裡面,法身就在報身裡面;法報化是一體的,是一念所成就的;所以呢,他報身必定就具足,佛的報身他必定就具足;對於菩薩的願力,要想成就佛果,從願上面來講,必須要相應佛陀的果德,還要相應眾生的因德,所以眾生的因德和佛的果德他要相應;六度波羅蜜是什麼?六度波羅蜜就是眾生的因位,迴向就是果位,一念迴向就是果位,就是諸佛之體;因位就是眾生之心,以二種願力,一個要慈,慈眾生的心啊,就是六度,菩薩知道,六度這一念必須自己要去行,願位上面,自已行為願;不象信位,信位是諸佛之大願,因為有諸佛之大願,眾生只要信就可以了,完全同佛陀的願力同為一體;眾生不是願嗎?願位是在因地了,不是在果地來講了,因果本身是同時的,抓到因的時候,果就在哪個地方了;但是抓住果的時候,因也同時在哪個地方;所以信位來講全講果位,果位得因位就得;在菩薩來講,因位得果位就得;所以持戒之時,佛陀的果德就在你手上;你的手上受用的果德已經是具足了;但是呢,如果信位不具足,你的受用就不會具足,不管你持什麼戒,你對佛陀的果德還還是有一份疑惑在哪個地方;此惑是因,受用不具足是果;因果同時;所以你在持戒的時候,對佛陀全部果德具足信心的時候,那你念念之間和佛陀的果德都是相應的,但是一定要念念相應;就是說持戒就是忍辱,忍辱就是精進,精進就是禪定,禪定就是智慧,智慧就是布施;他是一念,為什麼呢?佛陀的果德是圓滿的,不可能哪一個有欠缺,所以呢這個六度波羅蜜是菩薩的願裡面必須要修的體,必須要修,必須要發願,持戒本身就是他的願心,從願望來講,第二種願望就是迴向,把你願願的功德迴向至果德,才能夠建立你心的圓滿;如果你不迴向至果的話,你心地是不會圓滿的,所以呢,因為我們眾生的執著啊,要發願成就,必須將你的功德迴向到法界,按照規矩來講,一念本來遍法界,就是說你現在的一念就是法界的一念,就象你作夢一樣,一個夢進去了,裡面有法界,一念為因,法界為果,所以呢法界為因,一念為果,他都是一樣的,可以倒果向因,可以倒因向果,所以對我們而言,是一念為因,法界為果;而對於法界而言,是法界為因,一念為果;所以我們做的一念,本來就攝了法界;法界本來就攝了我們這一念,從果位上來講,我們的念本來就為佛陀所攝取;但是我們的信位他就有一個頑固的習慣不肯完全徹底乾淨的信,總是帶有疑惑的信,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子的,所以必須要真信正信諸佛菩薩啊,如果你不是這樣,你這一念從信位上來講就有了分別心,就不能得到具足的受用啊。

 

不以信解脫的話,如何以願來解脫呢?為何眾生在事項上總是不能以信來解脫,而選擇以願來解脫呢?迴向的真正奧秘是什麼?如何理解六度波羅蜜本來就是佛陀法界中圓滿的功德?眾生迴向中存在的根本問題是什麼?

 

所以我們這一念一定是為佛陀所攝取的,象我們現在在家、出家都是為佛陀的果德所攝取;你信嗎?信就是「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故,無所障礙」,出家在家一切體都由佛陀的果德所攝取,所以我們念念都被佛陀所攝取,你信嗎?所以一般人很難信,不以信為解脫,那你就只好以願來解脫,迴向法界了;法界來攝你你不願意嗎,那你就迴向到法界裡面去吧;象華嚴經普賢行願一樣,念念迴向法界,本來是法界攝受你的念念的,本來你跳到大海里去是很容易的,你非要吸納所有的大海;如果我們的心量能夠念念相應,那你就是普賢行願了,為什麼事實上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呢?迴向法界本來就是……叫你迴向法界,有願而無願,有願是住還是不住呢?為什麼迴向法界能成佛呢?能夠解脫,能夠成為八地菩薩呢?因為你迴向法界的哪一剎那,好象有住,其實他在裡面是沒有住的;沒有住是故稱為無願;就是說願裡面是無願,我們講菩薩無願,那我們發的願到底是有願還是無願呢?你說有願,我們現在發願是不是執著呢?你在無願當中,那個無願的相,其實是無願的體,無量壽經講:多有菩薩,無我、無相、無願;得空無相無願;這個無願,我們要不要發願呢?意思是說我們發願是不是犯了錯誤呢?我們不要發願了,我們不要迴向了,其實啊,迴向法界是無迴向;為什麼呢,本來他就是法界,只是你回迷向覺、回小向大、回迷向悟、回假向真,就是將妄念迴向真實的一念,因為你這一念本來就是法界裡面真實的一念。但是你抓住了這是我的一念,就變成了假,就成就了妄,知道吧;為什麼不迴向到真的地方去呢?小的不迴向到大的地方去呢?迷的不迴向到悟的地方去呢?悟的地方還有我嗎?大的地方還有我嗎?他的本體就是我心裡的相,還有我嗎?所以呢,有願而無願,以後人家問你發願的時候你有沒有願?你說有沒有願,你天天發願天天無願,如果你不發願反而是有願了;如果你前面沒有信的體,這邊也不迴向,那不就麻煩了;這邊信的體沒有得到,法界屬於一心,一心本來就是法界,你對阿彌陀佛十方菩薩,你又不信;但是你自己又不發願,那你就麻煩了;第三個你又不信行六度波羅蜜,六度波羅蜜本來是佛陀法界中圓滿的功德。

 

消滅貪心的最基本的辦法是什麼?布施的體是舍我執嗎?如何算是持戒而又不執著呢?信裡面不可思議的妙法是什麼?不可思議的功德是什麼?就信門而論:法華經、華嚴經、金剛經、禪宗、密宗、凈土宗有何不同嗎?

 

六度波羅蜜是什麼意思呢?布施是對於貪來講的。如果有貪心講布施。布施是佛陀的果,他本身具足的,佛陀無量的施中,沒有一個不在施中,自然而施,一切都是自然的。這個施對他來說是無相的,佛陀的果德是無相的,布施是無相的解決我們所有的貪心。就是清靜的法身。對於自己來講,布施是舍我的我執。對於這個持戒來講,是無相。戒是有相,持犯來講,對犯來講就有戒,對不犯來講就沒有戒,沒有戒是空,如果你犯戒就沒有戒了,就是大凡夫。但你持戒之時,你絕對不犯了,你的持戒是無相的,戒這個名詞,是眾生的名言,我們為什麼不能成佛的原因,就因為執著於名言,不知道這名言的體,就是無相的體。你不要說,無相了,那我不持戒了,那又犯了錯誤,一定是持戒的,因為你不執著它,在你當下決定的時候,那一剎那,其實啊,比如說我不殺生,不殺生的本體是無相的,無相的體就是佛的果,它是圓滿的。所以只要你無相,你的戒就圓滿了。也就是說,你持而不犯,你的戒就圓滿了。所以呢,在你持戒的那一剎那,其實你已經就圓滿了。如果你念念之圓滿,迴向不是一下子的事哦,修迴向心時間比較長一點。從信體上來講,我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或者到觀世音菩薩國土裡面去,或者到釋迦牟尼佛國土裡面去,都是講往生到他方國土裡面去成就,到最後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他必須要往生國土。如果你說我信觀世音菩薩,我又不願意往生,那你就麻煩了。因為信門它必定要建立往生,但是願門不講往生。願門就是直接以你的願力,迴向的力量,進入到法界,進入到你自己的自性,進入到毗盧遮那佛那個地方,進入華嚴境界。華嚴經上有無量的次第,這個迴向品裡面有很多很多。持戒,六度般羅蜜就是三賢位,三賢位、迴向位都在那個裡面,都可以伏住你的菩提心。如果你沒有悟的話,你還有一分疑惑。如果你悟到了般若經,那我現在跟你講華嚴經,或者講法華經,它一定會談到這個問題。妙法蓮華經三乘歸於一乘,華嚴五十三位法身大士歸於毗盧遮那佛,都歸於信位。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還是歸於信位。不管哪一個法門,無量壽經,都是講信門,都是講信。所以我們講信士信士,但是信裡面有不可思議的妙法在裡面,不是嘴巴上談一下信。信是果德,我們怎麼樣跟信相應。有信和信相應,必須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者往生他方國土。

 

 


推薦閱讀:

《金剛經》是怎樣一部經?
《金剛經》的初期大乘之特色
《金剛經》淺解 達諾卡薩
金剛經發微(明慧法師)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

TAG:金剛經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