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防治的理論與實踐

糖尿病防治的理論與實踐

 一、糖尿病的基礎知識

§1-1 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或者絕對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謝紊亂。簡單地說,就是在糖代謝的過程中,由於胰島素產量不足,引起糖代謝無法順利完成,從而引起體內血糖無法充分利用,血糖一直居高不下的狀態。一般來說,在體內血糖持續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說明糖代謝已經出了問題。在糖代謝紊亂的基礎上,還會引起脂肪代謝、蛋白質代謝等一系列的代謝紊亂,從而引起所謂的糖尿病併發症,導致人體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事實上,人體血糖高並不能致命,而是糖尿病的併發症卻讓人無法迴避,最終是糖尿病的併發症讓人痛苦地活著,直至離開人世。

§1-2 糖尿病的癥狀

早期的糖尿病,可能無任何癥狀,也有可能出現「三多一少」的典型癥狀,也有可能不出現「三多一少」的癥狀。「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飲、多尿,體重減少。

1、多食

由於人體血糖一直居高不下,客觀上加大了人體對胰島素的需求,人體自然也會刺激胰島素的生產,增加胰島素的分泌;而胰島素的大量分泌,又會加快體內葡萄糖的分解利用,從而引起食慾亢進,使人飯量大增。所以,有時,有的糖尿病人特別能吃。但是,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人越能吃,體內血糖就會越高,血糖越高,就會刺激胰島素的生產,使人體食慾大增,如此反覆,就自然加重了胰腺的負擔,嚴重時都會導致胰腺急性罷工。

2、多飲

由於人體內血糖高,會導致細胞脫水,進而刺激下丘腦渴感中樞引起渴感,促使多飲;另一方面,由於血糖持續高,人體也需要用水來強行稀釋體內血糖,從而導致人體需要多飲;而且,由於血糖高,會引起高滲性利尿,丟失大量水份,需要大量飲水自救。所以,由於這幾個原因的共同作用,導致人體需要大量飲水,而且感覺是越飲越渴,越渴越飲,這也是一個惡性循環。

3、多尿

由於體內血糖一直持續高,如果超過了腎臟的糖閥值,體內大量的葡萄糖就會隨尿排出,形成高滲性利尿,排糖越多,尿量也越大,人體自然形成多尿。同時,也由於人體大量飲水,人體也會加快水代謝的速度,從而使得人體排尿量大增。所以,大量飲水,既增加了人體水代謝的負擔,也加快了人體內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流失。這個問題,才是糖尿病人後期產生糖尿病併發症的一個核心原因,一個真正的原因。

4、消瘦

在人體血糖長時間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胰島素的生產總會出現產量不足的狀況,使人體內胰島素處於相對不足的狀態,於是,人體就不能很好地利用血糖,而人體又需要能量來消耗,所以,人體內脂肪及蛋白質便分解加速,以保證人體能量供應;加上人體內的滲透性利尿,會導致細胞脫水,人體體重就會減輕,繼而消瘦。

其實,上述所列癥狀,不是判斷糖尿病有無的依據,只是一種參考。在現在科技這麼發達的情況下,一般是不用看這些癥狀的,而要看血糖檢查的數據。有「三多一少」的癥狀,只是提醒人們,要注意了,可能你的血糖有問題,需要去醫院查一下血糖了。

§1-3 糖尿病的判斷依據

現在,糖尿病的判斷也很簡單了,一般醫院都可以很快很方便地檢查出一個人的血糖。根據美國糖尿病(ADA)診斷標準,如果空腹血糖超過7.0毫摩/升,就可以確認糖尿病;根據1985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糖尿病診斷標準,空腹血糖高於7.8毫摩/升,就可以確認糖尿病。從這兩標準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一個人空腹血糖在6.1毫摩/升以上,就要引起注意了。如果幾次檢查都在7.8毫摩/升以上,基本上就可以確認是糖尿病了。

在醫院的血糖檢查表上,一般給出的血糖正常值範圍是:3.6毫摩/升----6.1毫摩/升。低於3.6毫摩/升,有可能是低血糖;而高於6.1毫摩/升,就要引起注意,但這時還不一定是糖尿病,也可能只是一時的高血糖而已,或許過一段時間就會正常的;但是,如果幾次檢查都高於7.8毫摩/升的話,基本上就可以確認是糖尿病了。

§1-4 糖尿病的病因

關於糖尿病的病因,在《老年糖尿病及併發症防治與調養》(吳金榮、趙忠印主編,金盾出版社出版,2003年第一版)一書中,認為糖尿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作者認為,糖尿病主要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一是遺傳因素。據了解,在糖尿病病人中,大約有20%--30%有家族史;且往往是隔代遺傳,但是,這個原因,只是糖尿病發病原因之一,不是必然原因。有這種遺傳基因的人,可能發病,也可能不發病,而不是必然發病。

二是肥胖因素。有報道說,中度肥胖的人,糖尿病發病率較正常人的高4倍,極度肥胖者則為正常人的30倍。可見,肥胖是導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病毒感染因素。有些病毒感染人體後,會造成對胰腺的傷害,引起胰島素生產的障礙,導致胰島素生產量不足。常見的病毒有:柯薩奇病毒,腦炎、心肌炎病毒、腮腺炎病毒、EB病毒、風疹病毒等。

四是精神因素。資料統計顯示,精神因素在糖尿病的發生、發展中起很重要的作用。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和各種應激狀態都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分泌大量生長激素、去甲腎上腺素、胰升糖素及糖皮質素,使血糖升高。

但是,在專家所述的四個因素之外,我認為,糖尿病的病因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營養素的缺乏。確切地說,這可以列為第五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即營養因素。

眾所周知,胰島素相對不足或絕對不足是引起糖尿病的核心原因。在人體血糖持續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人體需要生產大量的胰島素來分解利用血糖,來完成糖代謝過程。但是,由於人體生產的胰島素,也不是想生產多少,就可以生產多少的。胰島素生產需要原料,需要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幾乎所有種類的營養素作為原料。然而,由於人們飲食上的不良偏好和生活上的不良習慣,導致人體營養素不是「進口」不足,就是「出口」太多。同時,由於大量飲水,人體水代謝也會導致維生素、礦物質隨尿液排出而流失,使得人體在營養方面面臨惡性循環。

總之,營養素的供應不足或消耗太多,都會導致胰島素生產產量的不足,而胰島素的產能不足才是血糖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認為,營養問題這才是糖尿病產生的核心原因,也是治療糖尿病的關鍵所在。

二、糖尿病防治的誤區

傳統的醫學、當下醫院的醫生,對於糖尿病的防治,可以說是毫無辦法的。他們除了開給病人降糖葯之外,幾乎就沒有多少有益的建議。在這裡,我不是說,吃降糖葯沒有效,降糖葯作為一種短期的、快速的降糖手段,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我想說的是,依靠吃降糖葯來控制血糖,治療糖尿病,簡直就是痴人說夢。如果說,要是吃降糖葯有用的話,我想,我們國家每年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死於糖尿病及其併發症了。事實上,醫院的醫生在糖尿病的認識上,並不比一個糖尿病人對糖尿病的認識來得多多少。許多病人由於自己得了糖尿病,自己就會關注這方面的知識,關注這方面的治療方法,比如,如何用藥,如何控制飲食,如何運動,等等。我想,久病成醫之後,一個病人了解的東西自然就會很多,甚至比一般的醫生知道的還要多。況且,醫生得了糖尿病,也還是那麼回事,也照樣吃那種沒有前途的葯。

在如何防治糖尿病的問題上,醫生也和大多數的糖尿病人一樣,存在著許多認識上的誤區,人們認識上的誤區有很多很多,這裡只簡要地列出三個方面,僅供參考。

§2-1誤區一  只要堅持使用降糖葯,就能夠保證血糖平穩。

健康的人體可以隨著進食、運動、睡眠等不同的生理狀態,由胰島素對血糖隨時進行實時而精確的調控;而糖尿病患者則需要通過一天幾次的降糖葯進行固定而且機械的調整。問題在於,人體的生理狀態隨著季節、天氣、生活節奏以及情緒等因素的不同,總是處在時時的變化和波動之中,因此,單憑一天幾次的降糖藥物,無論這降糖葯的效果有多好,都無法達到正常人那樣精確的和自動的調整,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動有時候會很大,在面臨高血糖的同時,也要注意因為降糖葯的使用而引起低血糖的可能,所以,在降低血糖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防止低血糖的發生。

在這個問題上,還需要提及注射胰島素的問題。糖尿病分為I型與II型,I型糖尿病病人機體內胰島功能很差,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必須靠外源性內胰島素補充才能維持代謝的需要,否則會出現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II型糖尿病病人一般胰島功能尚可,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這類病人多不需要胰島素治療,但在出現應激情況時則需使用胰島素,否則將危及生命。

但是,使用胰島素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對於II型糖尿病來說,只在應急的時候需要用到它;而在I型糖尿病的情況下,是每天都需要注射的。偶爾的使用,一般不會對人體造成多少的傷害,但是,如果是長時間使用,就會影響胰腺的功能,由於「用盡廢退」的緣故,胰島素用的時間長了,胰腺基本上就不工作了,胰腺就會失去生產胰島素的功能,加上本來製造胰島素的原料供應就不足,到了後期,不注射胰島素,還有別的選擇嗎?此所謂胰島素依賴。

§2-2 誤區二  只要控制好血糖,就不會出現併發症。

現代醫學證明,糖尿病是一種綜合性代謝疾病,糖的代謝紊亂只是這種疾病的表徵之一,在血糖代謝紊亂的同時,患者體內的脂肪、蛋白質等其他物質的代謝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紊亂,只是這些物質的代謝紊亂相對比較隱蔽,更加不易覺察罷了。因此,即使糖尿病患者通過降糖藥物,將血糖控制的像健康人一樣平穩了,那也僅僅只是控制了血糖的代謝紊亂,其他物質的代謝紊亂在患者體內還會依然存在,還會依然損害人體的各個系統、各個器官。

問題的實質在於,糖尿病人胰島素的產量不足是由於人體缺乏必要的營養素無法生產而導致的,生產胰島素的原料供應不足自然會引起胰島素出現產能不足。在人體缺乏胰島素的時候,實際上,也說明,人體的營養素供應早已出現了問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只是胰島素的生產會出現問題,其他激素、各種酶的生產同樣會遇到原料不足的問題。所以,當一個人血糖出現問題,嚴重到已可以確認為糖尿病的時候,人體的其它功能自然也已受到營養素供應不足的影響了。所謂糖尿病的併發症,其實也不是什麼併發症,只是營養素的不足已影響到了其他人體器官的功能。所以,這些所謂併發症的出現,也是自然面而然的了。而且,這些疾病既可以理解為糖尿病的併發症,也可以認為是由於營養素的缺乏而引起的其它獨立的疾病,而不是所謂的併發症什麼的。總之,營養素的缺乏才是問題的核心。

同時,我們也知道,「是葯三分毒,無毒不成藥」。糖尿病患者必須依靠每天定時、定量的降糖葯來控制血糖,那麼,這些長期服用的各種降糖藥物,對於患者原本就已經在遭受著糖尿病損害的各個臟器而言,無疑會成為另一個負擔。如果不對這些器官進行維護、不能為這些器官減輕負擔的話,那麼長此以往,這些臟器的功能也將受到損害。人體在面臨高血糖的同時,還要面臨化學藥品對人體的傷害,這些降糖葯畢竟不是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而分解利用這些化學藥品,更會消耗更多的營養素,所以,這也會導致營養素的大量消耗,會使得問題走向惡性循環。所以,我們必須認識到,堅持使用降糖葯,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有效控制血糖,也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併發症的發生,但是,卻無法控制和治療併發症,也無法避免藥物對人體的損害。

單純降糖控制不了併發症,片面追求血糖平穩的背後,也是隱患無窮的結局。2000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曾對我國2萬多位II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過併發症調查,調查發現,至少患有1種併發症的患者比例,高達73.2%。這項研究告訴我們,不論是口服的傳統降糖葯,還是通過胰島素注射進行治療,單純的血糖控制,對併發症的控制結果都很不理想。

§2-3  誤區三  只要能控制好飲食,就能控制好血糖。

糖尿病,說白了,就是一種營養病,是人吃的東西品種、數量、或者說各種營養素的比例出了問題而導致的營養失衡。對於現代人來說,說營養缺乏是不現實的,現代人生活條件這麼好,人們不是缺乏營養而導致的營養絕對缺乏,而是營養相對過剩導致的營養相對失衡。也就是說,由於人們飲食偏好的影響,有些東西喜歡吃就多吃,有些東西不喜歡吃,就不吃,或者吃的很少,全不從營養的角度來考慮這東西能是能吃還是不能吃,或者是該吃多少。

當然,人總要吃飯的。對於糖尿病人來說,同樣需要吃飯的,同樣需要從飲食中汲取各種象樣的營養成份。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吃什麼,吃多少的量,或者說吃什麼樣的比例最佳。比如說,澱粉類食物是產能性的營養素,因為極易產生血糖,所以很多人會說,要控制澱粉類食物的攝入量。控制澱粉類食物的攝入,這並沒有錯。但是,有的人就會走極端,認為,你血糖那麼高,應該吃的越少越好,每餐只吃一兩飯,甚至是不吃澱粉類食物,說是要嚴格控制飲食。實際上,人對糖類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吃的太少反而不利於治療,人體平時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的,澱粉類食物吃的太少,會容易造成能量供應不足,應發生低血糖的狀況,而且,如果營養不足到了不能滿足機體營養平衡的需要的程度,自然會損害身體,會因營養絕對不足而導致消瘦。事實上,有很多人並不是死於血糖高,而是餓死的,是死於絕對的營養不良。因為,人在血糖高的時候,正是人體需要很多營養素來製造胰島素的時候,如果吃的太少,就會影響營養素的攝入量,自然也會影響胰島素的生產供應,也會引起其他激素或酶的生產。所以,澱粉類的食物還是要吃的,只是要控制不能超量。

同樣的道理,有的糖尿病人對於水果也是愛恨參半的。有的人說能吃,有的人說不能吃,莫衷一是,不知道該吃還是不該吃。其實呢,這個問題,是上面問題的延續,問題在於你吃什麼品種,吃多少的量。即便是很甜的西瓜、蘋果、菠蘿等,也是可以吃的。澱粉類食物都可以吃,何懼這點水果的糖份?問題是,吃水果不能太多。只是,真正水果吃的太多的人很少很少,相反,人們吃的水果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少到沒有足夠的維生素與礦物質供人體所需。所以,你說,水果是該吃,還是不該吃呢?

關於糖尿病的防治,人們對糖尿病認方面識的誤區還有很多,比如說,關於飲水的問題,關於運動的問題,關於藥物治療的問題,等等,問題還有很多,限於篇幅,不一一列舉了,我只是列出我認為最重要的三個方面,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其他資料。

三、 糖尿病治療的困境

眾所周知,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的糖尿病人和相當多數量的醫生,都十分迷戀那幾款可供使用的降糖葯,並寄完全的希望於降糖葯的神奇功效。而沒有認識到依靠降糖葯來防治糖尿病是個徹底錯誤的治療方向。人一旦得了糖尿病,幾乎所有的醫生都會告訴你,糖尿病是慢性病,這一輩子你將永遠離不開降糖葯了,糖尿病是要終身吃藥的。他們在錯誤的觀念指導下,一錯再錯,越走越遠。偏離了正確的治療方向,又怎麼能把病治好呢?

事實好像也似乎在驗證這些醫生的說法是「正確」的。當一個人血糖很高,到了可以確認為是糖尿病的時候,醫生就會給你開那些很有效的降糖葯。於是,人們開始在醫生的指導下吃藥,可是,問題並不那麼簡單,血糖依然控制不住,依然很高。於是,醫生說,糖尿病是需要終身吃藥的。於是,人們繼續吃藥。但是,病情卻越來越嚴重。醫生說,葯還是要吃的,不吃藥,又有什麼好辦法呢?於是,繼續吃藥,病情繼續惡化,直至出現併發症。後來,病人死於併發症。所以,醫生最後會說,你看,我說的沒錯吧,糖尿病是治不好的。

我不是學醫的,對醫生如何開藥方、如何用藥並不了解,但是,他們所用的降糖葯也就那麼幾種,我可以依靠網路的力量,藉助別人的智慧,把那些常用的降糖葯出來,供大家學習了解。

下面的內容,來自《健康報網》(www.jkb.com.cn )上2010年12月18日的一篇文章。我轉錄一下,大家可以參考。只是很抱歉,我沒有查到文章的作者姓名,對不住文章的作者了。

常用口服降糖藥物及特點

一、磺脲類藥物 此類藥物主要是刺激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還可以增加外周組織和肝臟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目前,臨床常用的磺脲類藥物有第一代的D860:第二代的優降糖、達美康、美吡噠、克糖利和糖適平等:第三代的格列美脲。

【特點】: 優降糖的作用最強,且半衰期長,≥70歲的老年糖尿病病友應慎用,以免發生嚴重低血糖。

達美康因同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故在降糖治療的同時,有利於防治糖尿病引起的血管併發症。

美吡噠的作用強度僅次於優降糖,但半衰期較短,是一種較強效且安全的降糖葯。

糖適平95%經膽道排泄,故輕度腎功能不全的糖尿病病友可以選用糖適平。

格列美脲對部分繼發性磺脲類藥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病友仍然有效,尤其是與胰島素合用時,可減少胰島素用量。

應用時的注意事項: 磺脲類藥物應從小劑量開始,尤其在老年病友中,應同時密切監測血糖。磺脲類藥物以餐前半小時服用療效最佳。 任一磺脲類藥物的每日用量不應超過其最大用量(優降糖≤15mg/日:達美康≤240mg/日:美吡噠≤30mg/日)。

在高血糖得到糾正後,胰島B細胞可能恢復對葡萄糖刺激的反應性,應及時調整磺脲類藥物的劑量,以盡量避免低血糖反應的發生。

同一病友一般不同時聯合應用兩種磺脲類藥物,但可與雙胍類或α-葡萄糖苷酶抑製劑如拜糖平合用而加強其降糖效果,也可與胰島素增敏劑如文迪雅或胰島素聯合應用,避免出現繼發性失效。

【副作用】:主要為低血糖、消化道反應。運動過量或藥物劑量過大易誘發低血糖反應,尤其多見於老年人。消化系統副作用有消化不良、噁心、膽汁淤積、黃疸和肝功能損害。造血系統以白細胞減少較多見。皮膚表現有瘙癢和皮疹等過敏反應。聯合治療時應注意嚴重低血糖的發生。

二、雙胍類藥物

此類藥物可改善外周組織和肝臟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減少腸道對葡萄糖的吸收,抑制肝臟糖原異生(編者註:由非糖物質轉變為葡萄糖和糖原的過程稱為糖異生作用),增加外周組織利用葡萄糖。

常用雙胍類降糖藥包括:苯乙雙胍(降糖靈):二甲雙胍 (不同廠家生成的二甲雙胍有不同的名稱,如降糖片、美迪康、迪化糖錠、格華止等)。

降糖靈有導致乳酸酸中毒的危險,在歐美國家已被淘汰和停止使用。

二甲雙胍因其水溶性增加,不易在體內蓄積,致乳酸酸中毒的發生率及危險性大為減低。現已被廣泛接受為輕、中度2型糖尿病病友,特別是肥胖病友的首選抗高血糖藥物。

二甲雙胍的優點:

1.降糖作用明顯,效果與劑量有關,存在劑量-效應關係。每日最小有效劑量為0.5g,最佳劑量2.0g,最大劑量2.5g。單用該葯,一般不會引起低血糖。

2.在治療劑量內,二甲雙胍很少誘髮乳酸性酸中毒。

3.應用範圍廣,肥胖、血胰島素明顯高者應優先考慮使用。

4.不增高血胰島素水平,不增加體重,可保護胰島B細胞功能。

5.對於2型糖尿病前的階段??IGT(葡萄糖耐量減低)有干預作用,可阻止或延緩部分人群由IGT狀態進入糖尿病階段。

6.具有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的作用。

7.二甲雙胍可以和磺脲類藥物、α-葡萄糖苷酶抑製劑、噻唑烷二酮衍生物類、促胰島素分泌劑及胰島素聯用。

二甲雙胍的副作用: 二甲雙胍的不良反應主要發生在腸道中,20%~30%的病友會出現不良反應,包括食慾下降、口腔中有金屬的味道、噁心、腹痛、腹脹、腹瀉。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這些不良反應通常會自行減弱。如果從低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或選擇在進餐或進食後服藥,可以減輕上述癥狀。二甲雙胍導致乳酸酸中毒少見。但肝腎功能不全、心衰、嚴重貧血、缺氧狀態時,則禁用雙胍類藥物。

三、α-葡萄糖苷酶抑製劑

此類藥物可競爭性和可逆性地抑制腸系膜刷狀緣的α-葡萄糖苷酶,延緩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的吸收速度,降低餐後血糖升高幅度。

目前,臨床應用較多的該類藥物有拜唐蘋、倍欣。

【特點】:在降低血糖時,不刺激胰島素分泌。 尚可降低血胰島素、甘油三酯和膽固醇水平。 主要用於以餐後血糖升高為主的2型糖尿病病友,尤其是肥胖及老年人。

單獨使用不引起低血糖。 可與磺脲類、雙胍類或胰島素聯合應用。 可使IGT發展為糖尿病的率下降。

【副作用】: 主要為消化道反應,腸道中未被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經細菌發酵,導致腹脹、腹痛、腹瀉。不易引起低血糖,但與磺脲類降糖藥物或胰島素聯合應用時,仍能發生低血糖反應。因此類藥物具有延緩碳水化合物在消化道的吸收速度的作用,所以一旦發生低血糖反應,處理時則必須口服葡萄糖,不能口服其他糖類及碳水化合物食物。

四、噻唑烷二酮衍生物類

噻唑烷二酮類藥物是一種新型的改善胰島素抵抗類藥物,可以增加肝臟、肌肉、脂肪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提高胰島素活性,達到降低血糖的作用。還可以降低甘油三酯和LDL(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加HDL(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改善血脂異常。還有抗氧化、降低舒張壓和減少微量白蛋白尿的作用。

現在臨床常用的製劑有:羅格列酮(國內常用的商品名為文迪雅)、吡格列酮(國內常用的商品名為艾丁)等。

【特點】: 單獨使用該類藥物,低血糖的發生率較低。 與磺脲類聯合使用可明顯改善磺脲類藥物失效的病友的血糖控制。 也可與其他類型的降糖葯聯合應用。

【副作用】: 此類藥物的主要副作用是水腫和血容量增加,但一般較輕。長期使用應定期觀察肝功能。有肝病和心功能不全者不宜用。

五、促胰島素分泌劑

促胰島素分泌劑又稱餐時胰島素分泌劑,是一種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的新型降糖葯。瑞格列奈(諾和龍)、那格列奈即屬於該類藥物。

【特點】: 起效快、清除也快、低血糖發生率低。 僅需餐前服用,不進餐則不用服藥,非常靈活。 在兩餐之間,不刺激胰島素釋放,對控制全日平均血糖水平、減少併發症、改善胰島B細胞功能有一定意義。

該葯相對安全,老年糖尿病病友及輕度的糖尿病腎病者也適用。 和二甲雙胍合用有協同作用,與胰島素增敏劑合用藥效增強。

【副作用】: 不良反應有輕度的低血糖反應、胃腸道功能紊亂。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應該說,這是一位水平很高的專家寫的一篇學術味很濃的文章,只是我沒有查到作者的名字就引用了他的文章,只好在這裡說聲謝謝了。

實際上,醫院用的降糖葯與上面所列的降糖葯基本上是大同小異,沒有太大的區別。

不容否認,降糖葯在降低血糖方面的功效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想說的是,這些降糖葯對糖尿病的治療真的是有效嗎?

當一個人被確認為是糖尿病的時候,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去看醫生。然後,在醫生的指導下,吃這樣或那樣的降糖葯。過了一段時間,人們卻很不情願地發現,這降糖葯只管一時,卻無法使人體的血糖恢復到正常的狀態。於是,醫生就會說,雖然吃了也不頂多大的事,但是,降糖葯還是要吃的,因為,在他們看來,你還有別的選擇嗎?

隨著時間的推移,糖尿病人常常會發現,情況會越來越嚴重,血糖一直居高不下,慢慢地,各種各樣的糖尿病併發症也接二連三地如約而至。在醫生無可奈何的目光下,糖尿病的病情一天天加重,最後,在各種各樣併發症的共同作用下,病人終於死於多臟器功能衰竭。

換句說話,人一旦得了糖尿病,那病情的發展,就像是計算機的程序那樣精確地發展著,先是出現什麼癥狀,後會發展到什麼狀況,然後會引起什麼樣的併發症,然後會出現怎樣怎樣的惡化狀況,然後會死於什麼樣的多臟器衰竭,等等,像計算機程序那樣一步一步向前發展下去,病程的發展,那真是比看見的還清楚。這一點醫生很清楚,我也很清楚,病人也很清楚。

從上面轉錄的文章中,我們可以有兩點結論:

一是這些降糖葯對降低血糖確是很有效的。但是,它無法徹底解決血糖的問題,無法使人的血糖恢復到正常人的狀況。

二是這些降糖葯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副作用,長期服用,將會對人體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害。大家都知道,降糖葯幾乎是離不開的,不天天吃,又有什麼好辦法呢?就用藥對人體有損害這一點來說,也是不容置疑的。

於是,這就成了糖尿病治療的一個怪圈:得了糖尿病,就去看醫生,醫生就會開藥,病人就得吃藥,吃了葯又不頂用,不吃藥吧,又沒有別的辦法,於是還是繼續吃藥,葯吃多了,又對人體有傷害,總之,眼看著病情一天天惡化,醫生總是無可奈何地說,糖尿病是要終身吃藥的。糖尿病是治不好的。此所謂糖尿病治療的困境。

四、糖尿病防治理念與努力方向

§1、正確的糖尿病防治理念與努力方向

究竟什麼才正確的糖尿病防治理念與努力方向呢?

眾所周知,人體健康的四大基石是,樂觀心態、充足睡眠、適量運動和均衡營養。我在這裡並不想詳細談樂觀心態、充足睡眠、適量運動的重要性,因為這些方面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也多有文章論述,這裡不展開談,我只想談一個問題,就是均衡營養的問題。

在前面的論述中,我一再強調,糖尿病是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或者絕對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謝紊亂。簡單地說,就是在糖代謝的過程中,由於胰島素產量不足,使得糖代謝無法順利完成,從而表現為人體血糖一直處於居高不下的狀態。

同時,我也強調指出,在體內血糖持續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說明人體的糖代謝已經出了問題。在糖代謝紊亂的基礎上,還會引起脂肪代謝、蛋白質代謝等一系列的代謝紊亂,從而引起所謂的糖尿病併發症。人體血糖高並不能致命,而是糖尿病的併發症讓人束手無策,無法迴避,最終是糖尿病的併發症讓人痛苦地活著,受盡病痛的折磨,直至離開人世。

我一再強調,從糖尿病的病因來說,引起並使得病情加重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營養素的缺乏,而且,這是個惡性循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營養的絕對缺乏或者相對缺乏,是導致糖尿病發生、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我也一再強調,胰島素相對不足或絕對不足是糖尿病的核心問題。事實上,只要人體的胰島素的生產沒有問題,人體的血糖就不會有問題。在人體血糖持續居高不下的情況下,人體需要生產大量的胰島素來分解、利用、轉化血糖,來完成糖代謝過程。但是,由於人體生產的胰島素,也不是想生產多少,就可以生產多少的。胰島素生產需要原料,需要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幾乎所有種類的營養素作為原料。營養素的供應不足或消耗太多,都會導致胰島素生產產量的不足,而胰島素的產能不足才是血糖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同時,我也想說明的是,這也不能怪醫生。因為,他們是醫生,只知道看病,他們只知道有這些藥物可供使用,面對糖尿病人,他們也著急,也知道這些葯不能長期服用,但是處方還是要開的,醫生看病能不開點葯?況且,這裡面還涉及到醫生自身的經濟利益問題。所以,醫生開藥是天經地義的。但是,我不怪他們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他們不懂營養學,也沒時間去學習營養學。

我們知道,在大學本科的教學計劃里,營養學只是一門選修課,學分很低,是可學可不學的。所以,在我們這個國家中,就出現了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醫院是醫師的天下,沒有營養師的立錐之地。這些沒有受過很好營養學教育的醫生,你怎麼能奢望他們能給出營養方面的正確的建議或意見呢?而病人通常會認為醫生是無所不知的,聽醫生的總沒有錯,也常常請醫生給點營養方面的建議或意見,所以,人們經常見到的情況是,醫生所給的建議通常都是泛泛而談的,幾乎沒有多少參考的價值。因為,他們真的是不懂營養學。但是,病人又來請教了,總得說點什麼吧,於是,便不懂裝懂地給出了所謂的建議或意見。有時候,這些似是而非的建議,真的是害人不淺呢。

退一步說,即使有的病人認識到了營養的重要性,注重了日常的營養問題,但是,又能有幾人能做到營養的充足、均衡的供應呢?有誰能認識到改善營養是防治糖尿病的根本出路呢?至多只是作為治療糖尿病的一種途徑而已,從來沒有人把它治療糖尿病的根本出路。

所以,我一再指出,營養問題這才是糖尿病產生的核心原因,也是治療糖尿病的關鍵所在。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我提出,防治糖尿病的核心在於提高胰腺的功能,恢復胰島素的生產與供應,說白了,就是要想方設法,保證胰腺生產胰島素的原料供應,以生產出優質足量的胰島素,由人體自動地控制血糖,而不是靠一天吃幾次降糖葯或者打幾針人工合成的胰島素來人工控制血糖。

因此,我認為,正確的防治糖尿病的理念應該是如何改善人體的營養供應水平,保證人體有充足的營養供應,保障人體可以生產出優質的、足量的胰島素,由人體自身來控制血糖。如果,能有效地把人體的血糖控制要3.6到6.1之間,那還有什麼糖尿病可言呢?所以,防治糖尿病的努力方向是如何改善營養供應的問題,即如何保障人體能夠獲得均衡的營養。

§2、防治糖尿病所需要的營養素

現在的問題是,製造胰島素需要哪些營養素呢?

這還要從營養素的基本知識說起。限於篇幅的關係,這裡只說個大概,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參看我的博文,或者參考《中國營養師培訓教材》(葛可佑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一書。

通常認為,人體需要的營養素有6大類,即蛋白質、脂肪、糖類、礦物質(包括宏量元素、微量元素)、維生素及水。

其中,產能性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肪、糖類三大類,

其中,蛋白質中包括9種氨基酸,即: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色氨酸、纈氨酸、組氨酸;

脂肪中包括2種脂肪酸,即:亞油酸、亞麻酸;

礦物質15種,包括,7種宏量元素,即:鉀、鈉、鈣、鎂、硫、磷、氯;

8種微量元素,即:鐵、碘、鋅、硒、銅、鉻、鉬、鈷;

維生素14種,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B族(包括,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煙酸、葉酸、泛酸、生物素共8種),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H、維生素K等;一共大約有40餘種。

近年來,有些學者提出,膳食纖維也是一種營養素,稱為第七類營養素。這些營養素,都是人類為了生存生活,保證生長發育和工作能力, 維持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

營養素是構成食物的基本單位,但任何一種食物但都不可能含有所有種類的營養素,所以,人必須每天進食多種食物,以保證獲得足夠營養素,這就是合理營養。所謂合理營養,就是飲食中應含有有機體所需要的一切營養素,易於消化吸收,並能促進食慾;這些營養素各自都有獨特的生理功能,在代謝過程中又相互密切聯繫,共同參與和調節生命活動。機體通過食物與外界聯繫,保持內環境相對恆定,並完成內外環境的統一與平衡。

食物中不得含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但人類生活環境和生理狀況複雜且多變,如高原低氧、寒冷、高溫環境、可能接觸有毒或有害物質;妊娠、授乳、生長發育、衰老、等特殊生理情況。因此,人的營養和食品必須適應這些環境和生理的變化,才能使機體保持最佳的健康狀態。

營養素的主要功能,一是作為能源物質,供應能量、維持體溫,並滿足生理活動和從事生產勞動的需要,由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提供;二是作為「建築」材料,構成和修補機體組織,滿足生長、發育和自我更新需要及合成抗體、激素的材料,主要由蛋白質和類脂提供;三是作為調節物質,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使機體活動能協調運轉,以礦物質和維生素等擔當主角。

為滿足機體合理營養的需要,必須每天通過飲食向機體提供一定量的營養素,這就是飲食中營養素的供給量。飲食營養素供給量反映人類飲食質量或合理營養的需要所達到滿足程度的指標。營養素供給量是根據機體對營養素的需要而確定的,並參照飲食習慣和食物供應情況而制定的最適宜的數量,比需要量寬裕些。需要量是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須的最低量,低於這個量則不能保持機體健康。

五、營養均衡與營養補充

§1、如何保障糖尿病人獲得均衡的營養

我們的食物決定我們的營養狀況,也決定了我們的健康狀況。我們吃下去的食物被分解成為身體可以吸收的成分,為我們提供營養物質。在消化的過程中,蛋白質被分解為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被分解為單糖;脂肪被分解為脂肪酸和甘油。每天會有10升消化液進入消化道,它們主要是由胰腺、肝臟、胃、腸分泌的。這個過程需要各種各樣的酶來參與。

製造這些酶同樣也需要各種各樣的營養物質。營養不良會迅速導致酶缺乏,這就意味著身體利用已經攝人的營養物質的能力會下降,酶的缺乏進一步加劇,於是形成了惡性循環。例如,胃酸和可以分解蛋白質的蛋白酶的分泌都需要鋅。而缺乏鋅的人不能有效地將蛋白質分解,使得較大的食物分子停留在它們本不應該停留的小腸中。這時,如果人的腸壁有損傷(這是鋅缺乏症導致的常見缺陷),這些未被消化的食物分子就會進入人體內部,並被視為侵略者而遭到攻擊。這是大多數人發生食物過敏症的一個基本原因。

與營養有關的人類疾病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營養素攝入不足或利用不良所致的營養缺乏,其中主要是微量營養素(包括微量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缺乏。目前全世界約有20億人處於微量營養素缺乏狀態,約佔世界人口1/3。二是與營養素的相對過剩,特別是澱粉、糖類、脂肪攝入過多引起的相對過剩或營養失衡而引起的各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國際權威專家認為,約1/3的癌症的發生與膳食有關。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與膳食營養的關係更為密切。

在我們身邊,除少數特別貧困的地區外,人們的溫飽問題已基本得到了解決,現在你跟別人講,說他營養不良,他肯定是百分之百的反駁:我現在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吃好的,喝好的,怎麼會營養不良?實際上,現在真正的、絕對的營養不良真的不多了。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可能依然是營養不良,不過這不是絕對的營養不良,而是相對的營養不良,即營養失衡導致的部分營養相對過剩、部分營養又可能相對不足的狀況,這種營養失衡導致的營養問題,我們稱之為相對的營養不良。相對營養不良,即營養的相對失衡,同樣會引起各種各樣的疾病,如肥胖、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腫瘤等。

眾所周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前,中國居民經常為食物供應不足的問題發愁。當時的人們不需要過多考慮如何選擇食物,因為那時食物短缺,所以那時常見的問題多是絕對的營養不良。自從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土地承包責任制以來,群眾的生活可以說是一天比一天好,人均收入逐年提高,人均可支配的錢也越來越多,從以前的人均收入每年幾十元、幾百元到現在的每年幾千元、幾萬元,過去那種吃上頓沒下頓、糧食不夠「瓜菜代」的絕對營養不良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我國社會經濟近30年的快速發展,人們的餐桌上有了日益豐富的食物。在人們的飯桌上,過去作為奢侈品的雞、鴨、魚、豬肉、牛肉已成為家常菜、幾乎天天可以吃到。而且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經常會有這樣的想法:現在有錢了,過去沒有條件吃的東西現在有條件吃了,於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上街買菜總是選「好」的東西買,於是,在人們的飲食中,雞、鴨、魚、豬肉、牛肉等富含脂肪的肉類品種的比例明顯上升,而各種各樣的水果、蔬菜的比例在逐漸下降。

在前面的論述中,我指出,營養問題是人們患上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或者說,營養問題才是糖尿病產生的核心原因,同時,也是治療糖尿病的關鍵所在。防治糖尿病的核心在於提高胰腺的功能,恢復胰島素的生產與供應,也就是要想方設法,保證胰腺生產胰島素的原料供應,以生產出優質足量的胰島素。因此,正確的防治糖尿病的理念應該是如何改善人體的營養供應水平,保證人體有充足的營養供應,保障人體可以生產出優質的、足量的胰島素,由人體自身來控制血糖。

因此,一個人要想健康,就要首先從注意自己的飲食入手。要知道,疾病是吃出來的,健康也是吃出來的。當然,一個人吃出病來,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同樣,要吃出健康來,也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時間的積累。

現在,我們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如何保證人體所需營養的平衡供應問題。這個問題說起來很大,很難詳細談,很難談得透;但同時,這也是個小題目,可以簡單地談。畢竟,我們現在關心的只是如何解決糖尿病人的營養問題,或者說,如何從營養的角度來解決糖尿病的防治問題。所以,這樣一來,我們可以只談最核心的東西。

在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對於糖尿病人來講,人體所需的40餘種營養素,他們同樣都需要,而且需要量可能會更多,這個問題不言自明。但是,限於篇幅的原因,我這裡只著重談幾種對於糖尿病人來說最需要的營養素。

蛋白質。蛋白質是我想要著重談的第一個問題。在《中國營養師培訓教材》(葛可佑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一書中,作者指出,對於糖尿病人來說,每天蛋白質的需要量是每千克體重需要1克蛋白質。按一般成人的體重70千克計算,大約需要70克的蛋白質。對於生長發育的兒童或者有特殊需要或者消耗量大的人,如妊娠、哺乳、消耗性疾病、消瘦患者,蛋白質的比例還可適當增加。這70克蛋白質,應該是可以完全吸收的優質蛋白質,而不是稱為蛋白質的食物。蛋白質,既可以用於生產各種酶,包括胰島素,是胰島素生產的一種重要原料,也可以用於機體的修復與新陳代謝,同時,必要的時候,也可以作為人體能量的來源之一,蛋白質是對糖尿病人來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種營養素。

各種維生素。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B族、維生素E、類胡蘿蔔素等。這裡不細說。

多種微量元素。包括鋅、鉻、硒、釩等。

我這裡著重要談的第二個問題是鉻的問題。鉻是體內的微量元素之一,也是胰腺生產胰島素的重要原料之一,在體內的含量隨著年齡的增大而逐漸減少。鉻的生理功能主要有:加強胰島素的作用,糖代謝中鉻作為一個輔助因子對啟動胰島素有作用,添加鉻能刺激葡萄糖的攝取。由於鉻能幫助胰島素促進葡萄糖進入細胞內的效率,是重要的血糖調節劑,所以,在血糖調節方面,鉻特別是對糖尿病患者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鉻以小劑量廣泛分布在食物中,膳食鉻主要來源是穀類、肉類及魚貝類,一般不會缺乏。但是,經常食用過於精製的食物容易造成鉻缺乏。一旦缺乏鉻,一時也還真找不到可以大量補充鉻的食物。

在這裡,我們可以做一個簡要的總結。

人體需要各種各樣的營養素,人體的營養素從飲食中來。各種營養素相互間既密切配合,又相互制約。當某種營養素缺乏或過多時,對機體不但有其本身的直接影響,而且常導致其他營養素功能紊亂。所以,人體吸收的營養素,應該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合適;人們所吃的食物,也應該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合適的。所以,人每天所吃的營養物質,一定要有足夠的數量,各種營養素也要符合適當的比例,即營養要均衡。也只有符合合理營養、均衡營養的要求,才能保證人體所需營養素的供應,才能維持人體的健康。

§2、營養補充的重要性

但是,在這裡,我們又面臨一個新的問題。

我們知道,人體需要各種各樣的營養素,人體的營養素又是從飲食中來的。如果人們所吃的食物,是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合適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人體所能吸收的營養素自然會比較充足。但是,人體所吸收的營養素,就一定是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合適的嗎?能否一定達到合理營養、均衡營養的要求呢?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這裡有幾個問題需要說明。一是由於人們一般都有飲食偏好的存在,人們只是從喜歡吃的角度來選擇食物,很少從營養需要的角度來選擇食物;二是即使是按營養需要的角度來選擇食物,然而,由於人體在不同階段、不同狀況下的營養消耗量大小不同,所以,所吃食物的營養吸收仍然趕不上或者超過了當時人體所需要的量,這裡仍然存在過量或不足的問題;三是我們知道有些食物是含有某種對人體有用的營養素的,但是,由於其中的營養素含量比較少,要達到人體所需要的量,就需要吃大量的某種食物,這同樣也是很難做到的;四是當一個人面臨營養問題的時候,通常不是現在才發生的,而是已經有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了,已說明他的飲食習慣早已不能適應自己的身體需要了,可能需要改變他的飲食習慣,這同樣也是很困難的。

由於這些因素的存在,我們可能就要想到另一個問題,那這是,在人們的飲食已經不能正常保證營養素全面、足量、均衡供應的情況下,我們可能需要從另外的渠道,以另外的方式給人體供應必要的營養素。那就是,可能需要食用營養補充劑來解決營養供應的問題了。

營養補充劑通常以片劑、粉劑、或者以膠囊的形式出現的。它的特點是,可以根據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來決定所需要補充的量,方便,安全,無副作用。現在,可以說,使用營養補充劑已成為糖尿病防治中非常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了,甚至都可以說,這是簡單有效而又十分經濟的方法了。

只要是經濟條件許可,或者說,對那些吃了降糖葯仍然不起多大效果的糖尿病人,對那些不想在醫院花冤枉錢的糖尿病人,或者是,糖尿病的病情已到了再不控制就已經很危險的糖尿病人來說,那就不是錢不錢的事情了,我想,他們需要考慮食用營養補充劑了。或許,有人會說,營養補充劑通常都比較貴。說的沒錯,營養補充劑通常都比較貴,特別是質量好的營養補充劑是很貴。但是,對於病人來,吃藥打針,在醫院裡葯的錢可能也不會少,而且,好像還花錢不識字。相比較而言,從我們的實踐來看,使用營養補充劑的費用,好像比在醫院的花費要小很多。如果你認為,葯這個錢與疾病治療的重要性相比,經濟上不合算的話,我想我也不勉強。因為,我知道,在對待營養補充劑的問題上,還是有很多人,沒有接受這個觀念的。但是,我需要說明的是,或許,這是他們活命的唯一的機會。

§3、用營養補充劑防治糖尿病的實踐

我寫這篇文章的起因,是因為我的母親。我母親今年69歲,在2009年7月份的時候,發現她有患有明顯的甲狀腺囊腫,後來在無錫四院做的手術,手術以後一直需要吃甲狀腺素片。後來,發現她有「三多一少」的明顯癥狀,她一頓飯可以吃下一大塊餅,三、四碗稀飯,一天可以喝下三、四水瓶(那種大的玻璃水瓶)的水,一個晚上要去五、六趟廁所小解,夜裡自然也無法安穩入睡。而人呢,日見消瘦,體重明顯減少。到醫院一查,血糖11點多,後來吃降糖葯,用的是二甲雙胍,在堅持用藥的情況下,過了一段時間再查,血糖仍有8.2,一直降不下來。

到了2009年8月份,我把母親接到家中,首先停了降糖葯,然後,我根據她的病情,開始使用營養補充劑,用的是安利紐崔萊品牌的營養補充劑。事實上,也只是僅僅用了安利的蛋白質粉、倍立健、成人鈣鎂片、茶族抑脂膠囊等幾款產品。我與別人的不同,在於產品的用法用量上,是根據她個人的營養狀況、病情的輕重來確定所需要補充的量的,因為各人情況不一樣,所用劑量自然也不一樣,而且,因為各人的理解不一樣,用法用量也不一樣。所以,在用法用量這個問題上,我也沒法細說。需要進一步了解的,可以來電諮詢。

在我母親用了營養補充劑一個星期之後,去醫院檢查血糖,已到了5.6,後來每星期查一次,基本都是在5.6左右,而且,甲狀腺功能檢查也非常正常。大約用了三個月的營養補充劑後,血糖基本穩定在這個水平,甲狀腺功能也很正常,所以,也就停用了甲狀腺素片,營養補充劑也就慢慢地減量,後來漸漸也停了。這兩年多來,她的血糖一直很穩定,都在6.1以下,血糖從沒有超過這個警戒線。

當然,在我母親使用營養補充劑的同時,在心態方面,她是做到了樂觀對待,思想上沒有壓力,也不用考慮花多少錢的問題;睡眠方面,由於使用了安利的成人鈣片與倍立健,效果很好,一天的睡眠總在8小時以上,基本上滿足了充足睡眠的要求;運動方面,她堅持每天大約2個小時的步行,除去下雨天之外,基本沒停過,這個運動量對她來說,已經是很好的運動量了;在飲食方面,我專門給她買了豆漿機,早上做豆漿吃,平時飲食主要以蔬菜、水果為主,少吃米面,多吃豆製品。其他的,也沒有什麼限制,想吃就吃,只是注意一下量而已。所以,對照健康四大基石的要求,她基本上都達到了,這或許是她恢復得快、恢復很好的原因之一吧。

如今,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因為我看到身邊越來越多的人,身患糖尿病,由於防治不得要領,偏離了正確的防治方向,花錢費鈔,勞而無功,而病情卻一天天在加重。我於心不忍,於是就把自己在糖尿病防治方面的一點心得公布出來,希望能幫到這些朋友,能幫助他們走出病尿病的困擾,享受正常的生活。本來,我只打算寫個4000字左右吧,沒有想到,到完稿時,竟然差不多有18000字。因為,我想盡量寫得通俗一點,讓大家都能看得懂,對大家能有一點點的參考價值。如果真的能對大家有一點點的幫助的話,我也就心滿意足了,寫文字的這點辛苦又算得了什麼呢?

願天下所有的糖尿病人能儘快地恢復健康,享受健康人生。

 

 

                                         (2011年7月20日寫於灌雲)


推薦閱讀:

八字命理論命第一步——判斷日主的旺弱
吉凶的空亡填實理論
六爻八卦高層理論正確使用大小限
八字算命的依據與理論有哪些
圓天命理論八字模型

TAG:糖尿病 | 理論 | 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