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曾鑄造出世界上最先進的大炮,領先西方兩個世紀?
一、最先進的大炮
眾所周知,是清朝打敗代替了明朝,那麼論武力,當然應該是清朝比較厲害了,而且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
然而一直以來卻有這樣的說法:「中國發明了火藥,卻拿來造煙花。」
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中國在明末清初時期,受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影響,中國的本土工匠手藝與西方的科學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曾經鑄造過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大炮。
二、打撈大炮
萬曆四十七年,明朝軍隊在薩爾滸之役中慘敗於努爾哈赤。
而此時精通西學的徐光啟在朝中得到重用,他積極向西洋傳教士學習有關火炮的鑄造知識。
萬曆四十八年,即1620年9月,荷蘭海船在廣東曲江近海一帶沉沒,地方當局立刻派人下海打撈。
但是在那個沒有潛水裝備的年代,人們用一種極為巧妙的手法進行打撈工作。
他們首先將一艘大船載滿砂石,使船吃水加深,再將大船航行至沉船的上面,潛水將鐵鏈系在大炮的銃耳上,之後將砂石拋入海中,借船身的浮力將大炮與沉船分開,再用絞車絞起。
經過三個月的努力,除了中小銃外,共撈得大銃三十六門,其中二十四門運送進京。
第二年,又從另外兩艘沉船上打撈出一批大炮。
那些被打撈出來的大炮,一些就出現在寧遠的城牆上,將後金的八旗鐵騎打得片甲不留。
三、高超的鑄鐵技術
紅夷大炮是當時中國最為先進的大炮,然而這種炮並不是從海里打撈出來的。
而是在天啟四年(1624年),中國南方就已開始自己鑄造紅夷火炮了。
虎門白沙巡檢何儒就鑄造了十四門,其中幾門也被帶去寧遠。
中國工匠在不斷的仿造鑄炮過程中,明代工匠也在不斷改進鑄炮技術,使用鐵芯銅體鑄造法。
它巧妙地利用銅的熔點(1083℃)遠遠低於鐵(1538℃)的熔點的物理性質,於鐵胎冷卻後再以泥型鑄造法或失蠟法制模,並澆鑄銅壁。
與先前的鐵炮或銅炮相比,這種新型火器不僅管壁較薄,重量較輕,花費較少,而且比較耐用。
炮的產量能夠如此之多,是與中國當時高超的鑄鐵技術息息相關的。
四、紅夷大炮
正當後金大軍以騎兵和步兵為主要武力部隊的時候,當時的明朝政府則已經擁有新型武器——「紅夷大炮」。
這個名字的由來,主要是緣自於該炮是荷蘭人在侵擾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時,常被大量使用的大炮。
然而明朝紅夷大炮的設計比明代原先使用的「大將軍炮」先進許多。
「大將軍炮」的外形就像是一根鐵管,炮身加上鐵箍以防炸膛。
而「紅夷大炮」的外形較為改觀,前頭的管壁很薄,後方的管壁較厚,這樣就可以承受爆炸時的衝擊力;
而且在炮旁還有兩個「銃耳」,可用來調整炮身的角度,並設有準星和炮門,可使射擊更為精準。
五、功不可沒
在明天啟六年(1626年),袁崇煥能夠取得「寧遠(今興城)大捷」,紅夷大炮自然是功不可沒的。
寧遠城設有十一座紅夷大炮。
在這次戰役中,明軍擊敗努爾哈赤大軍十一萬人,並將努爾哈赤本人打傷,最後鬱鬱而終。
根據目前一般冶鑄史的有關書籍介紹,美國軍官托馬斯·羅德曼在南北戰爭的時候曾發明過一種鑄炮新法:採用中空的模型,並在其中導入冷卻水,可使鐵質炮管自內向外凝固,所鑄之炮可以更大,耐用程度可達到先前的五倍至數十倍。
鐵芯銅體的鑄法雖使用兩種金屬,但原理很接近羅德曼法的雛形,只不過明朝的「定遼大將軍」比羅德曼提前了兩百多年。
明朝工匠用銅鐵鑄成最好的大炮,這個壯舉比西方也提前了兩個世紀。
⊙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推薦閱讀:
※鑄件拋丸處理後發黑原因分析及處理方法
※鑄造生產過程中14個缺陷及解決方法(上)
※脫模劑的基本知識·選擇·應用·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