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常駐新加坡的中國人對新加坡的看法(轉載)

一位常駐新加坡的中國人對新加坡的看法(轉載)

註:這個文章很長,我只轉載一部分,作者寫於2011年

  第一章 新加坡與中國

       作為一個因工作關係長駐新加坡的人,對這個國家進行過深入的觀察,談談我對這個國家的認識吧。

       首先要破除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你不要認為華人國家一定親華。實際上,華人國家和華人地區最反華。台灣不說了,香港也不怎麼樣。當然,這也不光是他們的錯。以我們當年文革十年的表現,確實沒人願意跟我們混。

第2節 殖民歲月

      新加坡地處馬六甲海峽要衝,是華人下南洋的落腳地。歷史不說了,總之,明清時代,來了不少人,許多南洋的地方就成為了華人區,比如新加坡島啦、馬六甲城啦、馬來亞的檳榔嶼啦、印尼的廖內群島啦,基本上是華人天下。後來,在清代,就成了英國的殖民地。英國統治時期,新加坡華人為主,原住民馬來人是少數,還有英屬印度遷來的移民和英國移民。這樣就構成了現代新加坡四大族群的祖先(華馬印英)

  在英國的統治下,新加坡人過著還算幸福的生活。除了對北美印第安人外,英國的殖民地很少出現類似日本、俄國、比利時之類的種族滅絕的屠殺行為,英國人玩文明的,重在掙錢,把人幹掉了誰給他掙錢呢。所以,華人日子過得還行。

    

  1940年代,日本人打過來,佔了兩三年,像太平洋上的每年的颱風一樣,來得快,走得快,沒有留下什麼痕迹。新加坡現在恢復歷史,想找一點日據時期的遺迹,還挺難的。據說日本人也知道自己不受歡迎,所以在戰敗前把自己建的神社拆了,公墓遷了,免掉被人砸了怪沒有面子的。

  

  多說幾句,雖然日本人在南洋統治了這幾年,也有過殺人和搶東西的紀錄,但是南洋各國並不是太恨日本人,為什麼呢?因為當時南洋各國都是殖民地,菲律賓是美國的,印尼是荷蘭的,新馬是英國的,越柬是法國的,他們從被甲佔領到被乙佔領,這和中國人作為一個獨立國家(中國民國起碼形式獨立)被滅掉,感受是很不同的。

    

  二戰中,美國光復了新加坡,然後英國很快又回來了。(當時英國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軍被日本的南雲大將消滅光了,只剩下印度的陸軍與中國遠征軍並肩守著。)

    

  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為英國的直轄殖民地,不再是馬來的一部分,這為以後獨立建國創造了條件。二戰後,世界的解放和獨立浪潮已不可避免,連非洲那些完全不具備建國條件的部族和部落地區都獨立了,所以新馬也不能免俗哈。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1962年9月1日舉行全民公決。71%的人支持加入馬來亞聯邦。1963年,新加坡與馬來亞、砂越、沙巴共同組成了馬來西亞聯邦,完全脫離英國的統治。

  新加坡在馬來西亞聯邦里混了兩年,直到1965年被轟出來。

    

  為什麼新加坡要加入馬來聯邦?這是大家關心的問題。說白了,因為新加坡太小了,沒有立國的資源。這個國家只有600平方公里(經過不懈努力的填海現在達到700平方公里了)。這個國家沒有任何資源,甚至沒有淡水!

    

   有兄弟奇怪這個國家在熱帶雨林氣候,為何沒有淡水,對了,因為他的國家面積太小,沒有像樣的河流和湖泊,雖然有2000多毫米的年降水量,但雨水直接入海,留不住。所以,新加坡每年要從馬來西亞用管子進口淡水,就像香港從廣東進口淡水一樣。國土太小了,人口又太多,喝的一口水都要進口,想把面積搞大一點,填海的沙子也要從印尼進口。國內的華人主要是搞農業和商業,窮得一塌糊塗。

  

  看看歷史照片,60年代的新加坡,跟廣東省的農村沒有兩樣,就是國內活不出來的人,才會下南洋。現在新加坡市區的高樓大廈,60年代是養豬場。許多新加坡人沒有鞋穿!而馬來西亞有3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當時不到1000萬,有森林,有錫礦,有淡水,還有許許多多的橡膠園,所以新加坡人打死不想離開這個聯邦。

    

  他們全民公決以壓倒多數決定加入馬來!

    

  補充一句,到今天新加坡都是國際上最缺水國家。人均水資源量全世界倒數第二,就以色列好一點點,因為至少還下雨。

  

  新加坡加入馬來,還因為馬來也有許多華人,人口比例現在是30%左右,當時還沒有出現排華,應當在40%以上。比較親啊。

  第3節 灑淚獨立

  

  但是,在馬來聯邦的新加坡活得很不如意。為什麼呢?原因我不多說了。簡單說,原因有兩個,其一是馬來人排華。這個是規律性的。只要是MSL占人口多數的國家,異教人士日子一般不好過。但是客觀上說,馬來華人比印尼華人還是幸福多了。

  

  其二原因,是我國的政策問題。馬來華人政治上偏左,有GCD和游擊隊,要把綠旗世界搞成赤旗世界,北京不支持還好,一支持,華人的日子更不好過了。

    

   馬來聯邦政府出台了許多排華限華政策,新加坡作為聯邦主體,是以華人為主的地區,肯定不能同意,雙方矛盾越來越激烈,最後聯邦政府說,你不服,你走!1965年,馬來西亞議會決定,開除新加坡!

    

  新加坡的故事即將拉開序幕。

  

  新加坡的獨立是一個極為少見的事情。從馬來西亞來看,把不聽話的加盟地區開除出去,這個做法在世界上很少見的。我們通常的作法是,你不聽話,想搞分裂,沒有門!美國南方奴隸州想公投獨立,打!車臣共和國想獨立出俄羅斯聯邦,打!亞齊地區想獨立出印尼,打!打著打了海嘯來了,水太大,雙方才決定休戰幾年。

    

  馬來這個決定,我認為有幾個原因,一是馬來亞自身的華人就多,如果再加上新加坡的華人,幾乎達到半數了,馬來國家性質要變了,不如把他們轟走。二是馬來亞的政府能力比較弱,到今天都是一個弱勢的政府,不要看馬哈地爾叫得凶,辦事能力不強,所以當時如果要武力解決,也有心無力。

    

  新加坡的表現就更少見了。一般來說,一個地區獨立出去,大家會歡呼,遊行,開PARTY!新加坡卻不然,他對自己前途沒有信心。李光耀是馬來西亞的議員,開除新加坡的時候,他當時也在場。他的基本意見是,你們排華議案老子不同意,你們叫我走,老子也不同意。

    

   決定還是多數票通過了。這個仁兄當場痛苦流涕。拿出手巾擦擦擦!這個場景被錄了下來,成為新加坡獨立的最為經典的畫面。今天,中國電視台一說起獨立,就放老毛在天安門城樓那氣壯山河的一嗓子,新加坡電視節目一說起獨立,就放老李當年在吉隆坡一把鼻子一把淚的那個鏡頭!許多人還要跟著老李一起哭。

    

  十幾年以後,鄧小平說了一句「殺出一條血路來」。這句話用到1965年的新加坡也同樣合適。

  

  絕地反擊!新加坡,你已經無路可退。

  第4節 小國強軍

     

   李光耀說,他最佩服的人是鄧小平。我相信這句話他是真心的。因為李光耀的性格決定了新加坡的性格,這個性格就是實用主義。

    

   李光耀的政府,不管什麼文化,不管什麼血緣,不管什麼主義,不管什麼辦法,只要對新加坡有好處,就用,只要對新加坡沒有好處,就扔;只要對新加坡有害,就反。李和他的人民行動黨上台執政,主要華人社會的工人團體的支持,這些人是傾向於社會主義性質的,但是李一上台,認為這個搞法不太行,就斷然拒絕,走向市場導向。

    

   這是典型的貓論。

    

   比如反華這個問題,新加坡在東南亞國家裡衝到前頭。多次在國際上批評中國政府。原因,一個是他們對當時中國的階段鬥爭等一些作法不認同;二個也是為了維護與美英的關係。的確,以我們當時的國力,沒有那麼強的軍事投放能力,他就是親華,出了事我們也罩不住。三個也是外交策略上的考慮。東南亞國家都把新加坡視為中國在南洋的橋頭堡,是潛在的前鋒縱隊,一反華就反到新加坡頭上。所以李叫得凶一些,也有與中國撇清關係的考量。

    

   新加坡建國以後,與周邊國家關係一直不好。南有印尼,北有馬來,都是仇華的主。兩個國家對新加坡虎視眈眈。所以,抱美國的大腿,就是新加坡的必然選擇。新加坡的空軍力量,主要來自美國。據說,論戰力和技術水平是東南亞各國最高的。但是沒有用的,一個只有幾百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國,沒有戰略縱深,沒有辦法抵抗外來入侵。所以新加坡軍隊的目標就是,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一直堅持挺到有大國來干涉為止。呵呵。好像台灣現在也是這個建軍目標。

[ 本帖最後由 壞得徹底 於 2013-5-13 13:26 編輯 ]

壞得徹底

新手上路

UID 113137

精華 0

積分 27

帖子 12

威望 15 點

閱讀許可權 3

註冊 2012-8-1

狀態 在線
#2發表於 2013-5-12 21:17 資料短消息 
  第5節 語言政策

    

  新加坡的實用主義,在文化領域表現的最為搶眼和明顯。

    

  新加坡的人口四分之三是華人。但是,新加坡並不提倡華語。新加坡的國語是馬來語,新加坡的教育語言和社會通用語言是英語,再下來,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有四種英語、馬來語、華語、泰米爾語。

    

  看看吧,華語就是與印度的泰米爾語並列的四種所謂官方語言之一。實際上,新加坡的任何正式場合,任何正規教育機構都是英語,華人孩子必須用英語聽課。華人如果唱國歌,在正式場合必須使用馬來語唱。

    

  這些政策,除了經濟發展要與國際接軌的考量外,還有安撫國內25%的少數族裔的考慮。也是為了讓馬來西亞無話可說,免得他們利用馬來人待遇問題發難。

    

  我認識的許多華人,華語水平很差。很多年輕人不懂漢字。只會說。我的一個華人朋友,今天上午還在一起呢,他英語挺好,華語只會對話,漢字只能認識四分之一不到。

    

  李光耀還強行關閉了華僑創辦的華語教學的南洋著名高等學府——南洋大學。

    

  即使在馬來西亞,漢字的招牌、路牌到處都是,現在韓國都有漢字的路標,但在新加坡禁止使用,新加坡的公共場合全部用英語路標。

    

  這個政策,使新加坡成為所謂東西交匯的世界城市。但是越來越多的華人放棄了母語。李光耀也發起過所謂的華人說華語運動,但是沒有制度支撐,從1965年代以後一直至1995年的30年中,華語地位不斷下降。

    

  華語也有自身的難處。一,在中國全面崛起之前,學習華語對於新加坡人來說,無論是移民還是做生意,意義都不如英語。二、新加坡華人多半是南方人,他們日常說的華語是閩南語、客家語和廣東話,與華語的普通話差異比較大,相互之間也有差異。

  

  不過,與台灣、香港不同,新加坡的法定的華語標準是漢語普通話、漢語拼音和簡體漢字。因為李光耀認為,新加坡不能自創一套,中國當然代表了華語的發展主流,所以新加坡華語的文法與北京保持一致。新加坡也有人抱怨中國大陸的字體和用法太混亂,讓他們無可適從。

    

  我本人作為一個中國文化的熱愛者,一直深深慶幸自己能夠掌握博大精深的漢字,並從中得到智慧和樂趣。走在新加坡的大街上,看到迎面走來的漂亮女孩,與杭州廣州並無二致,然而那一口英語,真的讓我有點感慨。我不知道該為他們高興,還是為他們悲傷。

  第6節 實用主義

  

  新加坡經濟方面的東西挺多,只說個產業升級的印象吧。

    

  新加坡的產業,60年代起步時,也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成衣呀,鞋子呀,什麼都干。等積累了一些錢,他們就開始搞機械、電器等。再有了一些錢,他們又轉向電子、煉油(能力東南亞第一)、金融、會展、生物製藥等。這五十年,新加坡基本上是15年左右一個台階,進行產業升級換代。而且選得很精很准。

  

  也難怪,他們是船小好調頭。新加坡在「四小龍」之中面積、人口都是最小的。這個中國可以借鑒他們產業升級的思路,但是中國的升級必須是全面的升級。中國太大了,必須要一個完善的工業體系,不可能像新加坡這樣找准幾個掙錢的產業猛搞一氣就行。他們畢竟只有400多萬人口,另有流動人口100多萬,相當於我們的一個地級市。換句話說,地級市到新加坡學一學治國經驗,然後回去治市,比較合適。

    

  順便說一句:新加坡產業升級,尤其是近幾年的新興產業,靠的基本上是中國的技術人才。我到他們的新技術園區一看,靠,凈是中國人。他們國家太小,雖然有兩所世界排名靠前的大學,但培養出來的人才有限。中國真的不缺人才,我們缺的是有效的體制。深化改革,中國有希望。

    

   新加坡實用主義的國策在經濟領域也是表現得淋漓盡致。這裡面有太多東西了,我只講幾個方面讓大家領略一個什麼叫做「有奶就是娘」的風采吧:

    

  賭場。賭場這個產業是老李深惡而痛絕的。據說他多次否決辦賭場的決定,而且據說還放過話,說……大概那個意思吧,就是你們要辦成這個事,要我死掉還差不多……之類的話。結果便宜了澳門。2007年以後,東南亞經濟危機,新加坡頂不住了,感到有賭場會帶動人氣!而且這個時候,東亞地區已經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賭客來源,這個巨大的國家,人巨多,錢巨多,出手大方,不心痛,據說這些錢不是他本人的。澳門掙翻了,連緬甸北面都掙翻了。

    

  新加坡坐不住了。他斷然決定開賭場,而且一開就是兩個。新加坡政府制定了許多規定,限制本國公民去賭。比如,新加坡人進賭場要出示身份證。如果你的老婆不想讓你賭博,她有權拿著你們結婚方面的有效證明,到賭場去給你登個記,這樣,你進賭場時,一出示身份證就會被拒入。——很顯然,新加坡辦賭場,只是為了掙某大國的錢。

    

  已經退休的老李,為此還專門發表講話,為兒子的政府開脫,大講自己為什麼轉變觀念,收回自己當年毒誓一樣的狠話。

    

  新加坡實用主義的國策在經濟領域表現得淋漓盡致。再舉一個例子。

    

  911事件震動了世界。新加坡這個美國武器保護下的小可愛,在想什麼呢?你可能想不到,他以飛快的速度計算著這個事件對於國際關係的影響,以及自己在這個影響中的得失,並且開始趨利避害地行動了——他挖了老美金融牆角。

    

  新加坡的經濟定位是要當東南亞乃至全亞洲的金融中心,要與東京上海香港死磕。但是,錢如果不往他那兒跑,該怎麼辦呢?911以後,新加坡的高官們開始往中東石油富國跑,具體負責聯繫那塊的應該是他們的退休老領導吳作棟。

    

  新加坡人對愛包頭巾的兄弟們說:看看吧,你們的錢都放在美國,一,美國不安全,指不定什麼時候就被飛機吻了。二,你們的錢不安全,要知道,劫機的人絕大部分來自沙特,如果美國認定你的政府與之有關聯,認為你們支持了恐怖主義,你們的錢還能拿回來嗎?不能全存在美國,要分散風險啊!

    

  結果是,大筆的石油美元從美國跑到了新加坡。考慮到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正是用錢之際,以及後來的金融危機,這個做法……我只能說,實用主義到家了。

 第7節 治國經驗

  

  

  到新加坡的中國人,來學習的是一拔接一拔,但是真的學到東西的人實在不多,公款旅遊的比較多。

  

  我最為看不慣的是,中國人到這裡,每當一開座談會,開口就是:此行收穫很多!新加坡許多方面值得我們中國學習……。這個話純屬於扯蛋。我待在這裡這麼久,個人感受是,新加坡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方面,確實有中國要學的地方,但是也不致於「很多方面」,這個國家這麼小,哪有那麼多方面啊!

  

   新加坡的實用主義,我們不用學了,改革開放以後小平同志的基本思路都是這樣的。具體做法上,我認為新加坡除了剛才提到了產業升級外,還有幾個方面比較突出,我們應該學一學。

  

  一是城市管理。新加坡不適合省長來學,適合市長或者先進地區的縣長來學。這個城市管理得真不錯,到處紅花綠葉一塵不染。路一點都不寬,不比我們東部沿海地區的縣城路寬多少,但是不算太堵車,基本上暢通,高峰期走得慢一些。新加坡政府在限車上採取了一套辦法,可以研究研究。

   

  新加坡買車要先買一個擁有汽車的車證,車證現在好像相當於人民幣20萬以上。車證的價格也在不斷變化。前幾年經濟不景氣時為了刺激消費,車證價格挺低的,這幾年又漲上去了。許多人寧願使用公交系統。他們的公交車和地鐵是一卡通,而且不貴。

  

  另外,你的汽車如果要到市中心去,路上會被收錢。具體的辦法是,馬路上有一種類似於拱門的東西,汽車上都安了磁卡或者晶元什麼的,從拱門底下通過一下,就會被收一筆錢(好像相當於人民幣5至10塊,記不清了)。這樣,許多私家車儘可能不去鬧市中心。對分流車輛有好處。在新加坡擁有一輛車是相當的貴啊!

  

  我不贊成中國完全學習新加坡。因為在對權力沒有充分監督的情況下,我擔心這樣限車,最後又變成了腐敗。最後把小老百姓限了,有錢的、有權的、有關係的不花錢照樣搞到車證。我倒寧願和權貴們一起公平地堵在路上。

  

  二是水務。前文書我們講過,新加坡嚴重缺水。要命的是,他們與馬來西來的關係不好,後者動不動就要掐水管子,大有普京掐天然氣的風采。大陸給香港的水,幾個大管子嘩嘩的,就是90年代跟彭定康鬧僵時,也沒有想到過掐水呀。一家人就是不一樣。所以,新加坡人很惱火,就玩命發展水務。結果,新加坡和以色列,這兩個缺水國家,雙雙成為了全世界水務巨頭。人的潛能是逼出來的,一點不假。新加坡的污水處理技術相當高,沖馬桶的水處理完,可以直接循環進行自來水系統。要知道,新加坡的自來水是直接可飲的。我每當痛飲自來水時,心就想,這水前幾天不知道衝過誰家的馬桶。呃!

  

  關於水務,有必要多說幾句。新加坡現在是四條腿走路,力爭做到水務自給,以後不再要進口的水。A,繼續從馬來西亞進口水。這個價格最便宜。B,循環利用,就是把沖馬桶的水弄乾凈了再給你送回來。C,海水淡化。這個技術據說也挺成熟,新加坡公司還在海灣地區搞了不少項目,掙了大筆石油美元。D,集雨工程。把全國的大街小巷的排水溝全部修成一個系統,在低洼地區修水庫,或者直接把幾個海灣堵起來,改做淡水庫,這樣下雨時,把雨水全收集到水庫里存起來。

  

  據新加坡人說,如果哪天跟馬來人翻了臉,後三個辦法基本可以保障用水。當然價格有點貴。

  

  三是組屋。本來想寫一寫新加坡的經適房建設,就是組屋政策,但是,近年中國在力推這個東西,所以記者一轟而來,把新加坡的經驗寫得太多,臭了大街。大家去搜著看吧,我就不多說了。我去實地考察了新加坡的組屋,就是二居、三居、四居的,100來平方米,跟國內差不多,很多屋子戶型遠沒有國內的合理,採光也一般。而且全國的樓型和風格一樣,千樓一面,搞得我在新加坡老是迷路。組屋的優點:一是幾乎結了婚的公民人人都可以搞到一套,價格遠遠低於市場價;二是小區配套設施和環境相當不錯。

  

  總之,政府應該在「居者有其屋」方面大有作為。不要說中國土地不夠,你土地有新加坡緊張?新加坡都能為老百姓提供低價住房,我們當然可以辦到!

  

  四是港口。為什麼印尼、馬來也在馬六甲海峽,卻只有幾個小爛港,發展不出像新加坡這樣的世界大港呢?我認為有幾個原因,一個是新加坡位置在正中心,發展又最早,這是天時和地理佔全,但這個不是主要原因。二個原因,是印尼、馬來缺錢,缺錢當然可以借,但沒有人投資,為什麼呢,因為新加坡佔了貨源,印尼馬來靠自己的手裡掌握的貨運量,根本填不滿一個大型港口。投資會賠的。三個原因是物流管理水平和能力問題。這兩個國家實在讓人不敢恭維。現在他們自己的港口貨運吞吐量很小,竟然還吃不下來,有的船在馬來西亞的港口等很多天,等毛了,調頭跑到新加坡來卸貨,再用火車拉到馬來西亞去,結果還又省時又省錢。所以新加坡的成功也有一個原因——用郭德綱的話說,不是我們水平高,是同行襯托的。

[ 本帖最後由 壞得徹底 於 2013-5-12 21:53 編輯 ]

壞得徹底

新手上路

UID 113137

精華 0

積分 27

帖子 12

威望 15 點

閱讀許可權 3

註冊 2012-8-1

狀態 在線
#3發表於 2013-5-12 21:20 資料短消息 
  第8節 鐵腕廉政

  

  我覺得新加坡還有一個地方值得我們參考,就是廉政建設。我為什麼不用「值得我們學習」呢?是因為我一直在思考,新加坡的廉政是怎麼來的,是由於李光耀的個人努力嗎?還是真的由於高薪養廉嗎?是制度嗎,還是偶然?我想不清楚。我只把我的感受講幾點,供朋友們參考。

  

  新加坡的廉政是一個謎。說實話,華人扎堆的地方,不腐敗真的比較難。但新加坡真的比較廉潔。

  

  第一個感受,新加坡的清廉,首先應該得益於李光耀的個人堅持。在英國殖民時期和獨立之初,新加坡的腐敗是比較嚴重的。書上還講過一個警匪勾結的典型大案,具體內容記不清了。總之,當時新加坡與一般發展中國家並無二致。

  

  李光耀是一個鐵腕強調清廉的人。人民行動黨的「黨服」是一身雪白。他們開大會時中國人看見還以為是在辦喪事。他們說,白衣向征廉潔。李光耀打擊腐敗不留情面。前幾年,一個政府部長因為被反腐局調查,向李求援,李拒不見面,結果這個部長自殺了。看來他是真有點經濟問題。

  

  第二個感受,新加坡比較小,反腐半徑小,比較容易控制局面。新加坡就是中國一個縣大小,人口相當於一個市。我們在國內生活的人都知道,在一個市或者一個縣的範圍內,基本上是熟人社會,每個人的德性如何,幹了什麼,家裡情況怎樣,甚至老婆穿什麼、孩子常吃什麼,大家圈子裡都清清楚楚。我們設想,如果一個市長或者縣長,被賦於至高無尚的生殺大權,他個人又極力追求廉潔,那麼,在這樣小的圈子裡面,想出現大面積腐敗是很難很難的。因為工作半徑很小,信息很暢通。李光耀上午布署搞衛生,下午可以實地檢查新加坡一半的街道。如果沒有制度保障的話,李光耀再清廉,放到中國也沒有辦法。他向東管到朝陽區,管不到通縣。行政層級一多,信息層層上報,矇騙就出來了。

  

  第三個感受是:高薪養廉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全部。新加坡的官員,如果是部長一級的,年薪相當於人民幣500萬以上。你想想看,他的職權實際上也就是一個400萬人口地區的某個部門首長。我問一個國內的朋友,他是某地級市的環保局長:如果一年給你500萬,你為了保住位置,平穩退休,會不會拒收所有的禮金?他想了想說:如果沒有任何監督,當然越多越好;如果有一定的監督,我只要一年50萬元,就願意拒收一切禮金和禮物。

  

  新加坡也出現過不少腐敗案例,說明高薪不一定必然養廉。但是,高薪畢竟能夠讓官員完全依靠合法收入活得很體面,再加上有老李的鐵腕威嚇,所以一般人不願再去冒風險了。

  

  但是,新加坡腐敗反彈的風險一直是存在的。老李退休以後,吳作棟上來。老吳和藹得一塌糊塗。然後是李顯龍上來,權威明顯不如其父,在這種情況下,近幾年新加坡還是出現了幾起腐敗案,這是發現了處理了的,可能還有沒有發現的。

  

  我認識的幾個新加坡朋友,都比較老實,或者說比較迂腐,照章辦事,下班回家。應該是不錯的公職人員。在新加坡,我們一起開會,不管多麼重大,一般都是開完會吃便餐。就是會議室門口大廳里安排自助餐,沒有桌椅,一人一個盤子站著吃,部長和外賓都也一樣。但是,這些新加坡人如果到中國出差,他們就知道人情事故了。如果我們也這樣接待他們,他們會認為我們失禮。他們知道中國的接待標準,也欣然接受你的公款高標準。他們很享受這種腐敗,和我們沒有一點不同。

  

  有朋友會問:從你的幾點體會裡面,是不是可以判斷,新加坡的廉潔是因為人治,而且恰好這個國家很小,正好在李光耀人治的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再加上高薪創造了不受賄的經濟條件,於是就廉潔了呢?也不完全是。

  

  我不贊成把新加坡的廉政完全講成人治。我覺得人治的成份很大,但是制度也在起作用。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薪水,已經說了。

  

  二是規範的公務員制度。新加坡的公務員制度遠遠比我們規範,公務員中「政務官」、「事務官」截然分開,政務官要競選和任命。事務官則通過考試錄取,事務官的最高職務是高級政務秘書,相當於副部長級。如果他想當部長,只有辭職,脫離公務員隊伍,加入到黨派陣營去參加競選。這不像我國,一個部長可能是系統產生的,連門口看門的老頭都有20年交情,裙帶關係、本位主義和部門利益格局很容易產生出來。新加坡也有這些東西,但比我們要弱得多,因為從制度上講沒有提供多少「土壤」。

  

  三是相對獨立的媒體。本土媒體相對獨立,沒有焦國標教授的炮轟對象。外國媒體也相對自由一些。當然,比西方國家的限制還是要多一些,所以西方國家總罵新加坡。

  

  四是普遍選舉。雖說新加坡一黨獨大,但是選舉的形式是存在的,而且反對黨得票越來越多。從理論上講,人民行動黨可能下台的。而且,今年的大選人民行動黨得票只有60%,創歷史新低,把他們嚇得不輕,採取了許多新辦法。比如,年輕選民不喜歡老李天天坐在議會裡指手劃腳,退而不休,小李就勸了一通,讓老李把資政職務給辭掉了。新加坡有選舉在,人民對執政黨就有一個終極的硬約束,他不能腐敗得太過份了。

  

  當然了,我不認為中國馬上這樣搞就一定是好處多於壞處。中國現在發展形勢總體不錯,處在歷史上最好的時期。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慎之又慎,一旦搞出亂子,倒霉的總是老百姓。

 第9節 民族宗教

  

  上面的貼子里,我講了新加坡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產業升級、城市管理、水務、組屋、廉政。

  

  下一個我們可以學習的,是他的民族宗教政策。新加坡華人佔四分之三,其餘是馬來族、印度族和白人。白人少得看不見,所謂登記的白人,絕大多數是混血人種。印度族人比較好辦,因為他們人數不算太大,而且自認是外來移民,他們多數信仰印度教(也叫興都教)。

  

  真正需要新加坡重視的是馬來人。馬來人是新加坡第二大民族,佔14%左右。定居於此,早於華人,他們算是這裡的原住民。而且,馬來人作為南洋的一個龐大族群,構成了印尼、馬來、汶萊、菲律賓等國家的居民主體。這個族群在世界範圍講也屬於大民族了,人口有三個多億。新加坡的馬來人信仰回教,人口增長相當快,遠遠高於華人。而且新加坡與馬來、印尼兩國關係不好。所以處理民族關係,是個棘手的問題。

  

  雖然我不喜歡李光耀這個實用主義者,但我不得不佩服,這個仁兄處理民族問題還是相當不錯的。他的手段高於斯大林、鐵托。中國真的該學一學。

  

  在民族平等上,他是做到了。我說過了,四種語言,全部是官方語言。也就是說,雖然印度的泰米爾語很少人用,但是議會裡永遠都有泰米爾同聲傳譯,政府重要文件永遠都有泰米爾語版。這傢伙,讓人民行動黨抓穩了印度移民的選票。把馬來語定為國語,國歌必須用馬來語唱,體現了對原住民的尊重。至於英語取代華語成為教育語言和政府通用工作語言,一方面是國際化的現實需要,另一方面也讓少數民族心裡比較舒服。如果是華語而不是英語,那麼馬來人和印度人還要學華語,肯定他們會難受。

  

  對於基督教、回教、佛教、印度教、道教,一視同仁,政教分離。老李以鐵腕控制,讓各大宗教誰也不許跟政府對著干,誰也不許相互對著干。我研究過新加坡種族衝突史,通過查閱資料,我驚奇地發現,新加坡建國前後第一次發生的大規模種族衝突,竟然不是我原來想像的馬來人與華人衝突,而是福建籍兄弟和廣東籍兄弟打起來了。幾十年來,新加坡種族衝突的烈度是很小很小的。相比於印度、印尼、菲律賓、泰國等鄰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除了平等和政教分離,老李還在社會結構上加強控制。新加坡改善居民住房的作法「組屋政策」在世界上都挺有名。老李在組屋安排上也動了腦筋。組屋,用中國話說,就是政府提供的經濟適用房。當一個老社區的居民搬進組屋時,新加坡政府全力推行種族和睦的混居政策。就是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白人不能聚居,全部打散了,分散到各個組屋裡去。原來的少數民族聚居區,一拆遷就消失了,再也攏不起來。這個政策其實很利害。說是全部分散,但是對於75%的華人來說,怎麼分法才叫「散」呢?所以最後的結果是把少數民族都散開了。

  

  民族問題多半出現在聚居區,人口聚則矛盾聚。新加坡的組屋分配政策,在解決民眾住房的同時,解決了民族和族群問題,這一招是相當高。反觀中國,長期維持甚至人為地製造少數民族聚居區,認為是保存其傳統文化,實際造成了不少矛盾和社會隱患。中國的少數民族自治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是蘇聯的舶來品。蘇聯、南斯拉夫、捷克已經用自身的慘烈教訓證明了這套政策的實際效果。中國還在堅持。近幾年西部屢有問題,問題出在哪裡?中央高層不可不查。

  第10節 華人地位

  

  在新加坡,華人的地位相當高。這與我前面講的華語的地位相當低並不矛盾。老李的民族平等是真正貫徹了的,對少數民族沒有任何歧視。大家可以想像,如果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在完全平等條件下競爭,競爭上幾十年,結果會怎麼樣?當然是華人勝出。在馬來西亞、印尼,華人在被受歧視受打壓甚至被屠殺的情況下,都能取得經濟上的輝煌成就,何況是平等競爭的情況下呢?所以,在新加坡,華人真正地站直腰桿,做了一等公民。這一點上,新加坡華人真要感謝老李。

  

  在新加坡,雖然政府、議會都有固定的、硬性的少數民族名額,但是華人牢牢地掌握著主導權。許多部門的高管都是華人,而低級崗位多是少數民族。新加坡的外勞來自馬來和印度。清潔工作多半是黑黑的印度人。我打聽了一下,月薪是1000至1200新幣,相當於6000元人民幣左右。這個工資還是可以的,其實從中國招聘勞工也是可以招得到。不過新加坡沒用多少中國勞工,見過幾個,不多。估計可能是因為華人在新加坡是一等公民,如果突然招來一大幫華人掃地,本地華人面子上實在過不去。

  

  一方面,華人是一等公民,政治經濟地位很高。另一方面,華人都轉說英語,自身的華人文化越來越少。這也許是「新加坡人」的成功,卻是「華人」的失敗。

壞得徹底

新手上路

UID 113137

精華 0

積分 27

帖子 12

威望 15 點

閱讀許可權 3

註冊 2012-8-1

狀態 在線
#4發表於 2013-5-12 21:29 資料短消息 
第12節 鄧小平訪新

  新加坡1965年立國,中國1966年開始文化大革命。一開始關係肯定不好,雙方互罵互扁了幾年。

  

  尼克松訪華以後,兩國關係開始調整。實用主義嘛。新加坡在1971年恢復中國聯合國席位時投了支持票,還聲稱只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兩國沒有建交。李決定等印尼和馬來西亞同中國建交以合再建交,以免引起鄰國敵意和誤會。結果一等,等了十九年,相當有耐性。1990年正式建交。實用呀實用,李光耀這斯!

  

  其實在建交之前,兩國就開始走動了。李於1976年訪華,見了毛,當時毛正準備動身去見馬克思。鄧小平1978年11月訪問了新加坡。

  

  我非常感興趣的,就是鄧小平這次訪新。78年,正是改革開放的思路形成之即,這次訪問對中國是十分重要的。許多新加坡人也了解這次訪問,因為李老總是把這件事掛在嘴邊上。通過這次訪問,李把中國的後來的改革開放說成了是學習新加坡的結果。我一直在想,這次訪問對中國到底有多大影響?

  

  當時的新加坡,立國已經13年。因為它立國之初就執行了市場導向的承接產業轉移的政策,到1978年勞動密集型產業已成規模,正在醞釀第一次產業升級。鄧小平看到的新加坡的市容和經濟面貌,大體相當於1990年代初期的深圳那個樣子。

  

  現在的中國人,看了新加坡沒有什麼感觸。可是鄧小平當時看了,觸動比較大。因為老鄧1920年去法國留學時,在這裡下船住了兩天。看到這麼一個破爛小島竟然翻天覆地,他肯定很有想法。

  

  李光耀在回憶錄中記載了他當時對鄧說的話。我不去查原著了,有興趣的兄弟到網上下載E書自己看。意思大概是:我們新加坡人,都是下南洋謀生的貧苦農民的後代,而留在中國的都是文人學士。所以新加坡能做到,中國肯定能做到。

  

  我原以為李光耀這句話是外交辭令。後來發現不是。他不光對鄧小平,對新加坡人也多次講過這類的話。總的意思就是,有文化有水平的都留在中國了,新加坡人是農民文盲的後代,是低等華人。不知道這個理論是他怎麼想出來的?新加坡的文化精英對李光耀這個論調相當不滿意。我的一個新加坡朋友,一見到我就調侃地打招呼說:「喂,文人學士!」我回擊說:「有什麼事啊,貧窮農民的後代?」

  

  李光耀回憶錄稱:鄧小平聽了他這個話,沉默了,沒有回話。我想,老鄧肯定知道,李光耀這個中國人才優勢論不成立。因為通過解放後的歷次運動,我們已經成功地把「文人學士」全部勞動改造成「貧苦農民」了。

  

  李光耀的回憶錄又稱,鄧小平在1992年南巡講話時稱,廣東等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若干年內趕上亞洲四小龍。李認為,這是鄧在14年後對自己的當年挑戰的回應。中國正式決定要與四小龍比試比試了。呵呵,看來李的自我感覺相當良好,看把他美的。

  

  不過,總的來說,新加坡的發展對鄧小平的改革實踐是有觸動的。在改革開放之前,鄧小平多次出國。其中,美國之行(戴牛仔帽那次)、日本之行(坐新幹線那次)以及新加坡之行,這三次肯定是最有收穫的。不過說新加坡對於中國的改革開放有多麼大的決定意義,我看也不一定。因為畢竟兩個國家的國情差距太大了,可借鑒的東西不多,鄧不可能不考慮這一點。

  

  中國的官員出國費用驚人,多數流於旅遊和例行公事。老鄧這三次出國的費用肯定是物超所值,花得相當值。

  

  中新兩國在小平訪問一直到2000年的關係發展,總的來說,可以用一句「波瀾不驚」形容。

  

  在經濟上,新加坡實現產業升級以後,向中國轉移了一些產業,特別是在蘇州搞了一個工業園區。

  

  在政治上,兩國來往不斷。新加坡與台北的來往也不斷,但是只要不出格,中國也不去抗議。只是有一次,在1988年以後第二年的夏天,新加坡狠狠譴責了中國一頓。當時中國自己一頭包,沒有空兒理它。同時,新加坡繼續以高於對中國百倍的激情與美國來往。

  

  在文化上,名為支持中國教育,實則網羅中國人才。兩國合作培養留學人才,新加坡提供學費,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留洋,但畢業後要留新工作6年。實際上,大學畢業6年,人都30歲了,生理只要正常的都結婚了,哪裡還能再回國。我有三個大學時代的兄弟,上大一時就被新加坡國立大學挖走,其中有兩個最後留在了新加坡,據說收入豐厚。我到新加坡以後,急欲痛宰之,然多年音信不通,所留號碼已成文物,遂在中國同學錄上發出通輯令,至今未見任何迴音。我每過高檔海鮮飯店,無不扼腕,不亦悲憤哉!

  

  娛樂上,中國的鞏俐到新加坡入了國籍。新加坡的孫燕姿到中國掙了不少錢。中國選不進國家隊的乓兵球選手們,到新加坡組成了一支國家隊。

  

  總之,就是相互來往來往,但主要是埋頭忙自己的事。

壞得徹底

新手上路

UID 113137

精華 0

積分 27

帖子 12

威望 15 點

閱讀許可權 3

註冊 2012-8-1

狀態 在線
#5發表於 2013-5-12 21:52 資料短消息 
第13節 回望中國

    2000年以後,中國做了一件很對不起大家的事情——沒有像各國殷切希望的那樣崩潰或者癱掉。中國崛起了。整個世界都在震動,新加坡實用主義者們又該如何調整呢?

  

  出了國才感受到,中國崛起真是一個他媽的很不得了的大事情。一個大國,對於世界的影響太大了。想想吧,我們身邊有形的世界和無形的世界,美國和蘇聯對我們的影響有多麼的大。中國現在正在成為這樣的大國。在東南亞,幾乎每個國家,第一大貿易夥伴都是中國。但五年前還是日本和美國。連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發達國家,都被中國改造成了初級原料出口國,更不要說印尼、馬來、菲律賓了。

  

  新加坡沒有什麼原料可以出口給中國,但是它是馬六甲海峽的咽喉。中國目前50%的原油要進口,除了委內瑞拉的油船以外,其餘的中東原油和非洲原油都走馬六甲。有一次,我在新加坡軍港附近看見中國、日本、美國的三隻軍艦都停在那裡,相距還挺近。新加坡對各大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加坡和東南亞各國眼裡,中國崛起是個什麼樣子呢?我感受是,大家都希望中國平穩發展,繼續當個膿包老好人,最好能發展成印度那個熊樣。為什麼呢?我說過了,超級大國崛起是件不得了的事情,他會改變世界的「氣候」。

  在他們看來,如果中國只是一個平穩發展的參與者,他們是歡迎的。但中國顯然不是。中國自己想是也不可能是,中國的塊頭太大了,只要人均GDP達到美國的1/5,就會實現總量超越,從而顛覆他們業已習慣了的國際經濟環境。

  

  歡迎改變國際環境的,只有北朝鮮和幾個非洲國家。因為他們已經窮得一無所有,輸無可輸。他們是最為徹底的革命者,在國際環境的劇變中,他們失去的只是鎖鏈,得到的天知道是什麼,最壞最壞的結果,不過就是換一根新的鎖鏈。他們怕什麼呢

  中國——我最熱愛的祖國呀!雖然你有這樣的那樣的不對和不好,我仍然這樣的熱愛你。這樣發自內心地為你驕傲。站在海外回首遠眺,你是這樣的偉大,這樣的拉風,像黑暗中的螢火蟲,想藏也藏不住。但王者,命中注定,永遠會萬里獨行,無論前面是勝利還是失敗。沒有正常的理智的國家會選擇與你同路。肯與你同路的,又根本不配與你同路。

  

  他媽的,怎麼辦呀。

  其實,中國如果真的能夠給大家勾勒一個美好藍圖,讓小國們各自回家關起門來研究研究,中國這個藍圖、這個新環境靠不靠譜,如果還基本可行,也許有人會支持中國崛起,站在中國一邊。但是,問題在於,中國自己也不知道,未來自己如果成為超級大國以後造成的國際環境是什麼樣子。從這個意義上講,其實中國崛起造成的環境改變以及帶來的後果,無論是對美國、對中國、對東南亞小國,潛在的危險都是一樣的。中國並不比別人安全,甚至比別人風險更大,因為我們在旋渦中心。

  

  這個困境,改革之初就註定了。中國的改革,其價值導向就是貓論,或者說是實用主義。「三個有利於」就是典型的實用主義口號。其方法途徑,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摸著走,走一步是一步。路在哪裡?眼前本無路,勇敢向前趟,路永遠在老子屁股後頭,供越南同志免費參考學習。

  

  這也不怪鄧小平,他是世界少有的大戰略家,眼光長遠是他的突出特點。但是,他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有史以來,英法德的崛起時,是1000萬人口的規模。美蘇日崛起時,有1億人口國家規模,這樣已經把世界兩次打得稀爛。中國這種13億人國家的整體崛起,無人可以預測會崛成個什麼樣子。

     在中國崛起的過程中,崩潰的危險隨時會存在。就想負重爬山一樣,退一步就是萬丈深淵,但是勇者不會放棄不前,因為——無限風光在險峰。

  

第16節  搭順風車

      新加坡選擇了腳踩兩隻船。但身體的重心放在美國。

  

  當年李光耀一哭,激發了小小島國殺出一條血路來。只要有用的,都無所不用其極。據一個知情的朋友講,當年與李並肩作戰的老部長,有幾個出身寒門,上學前沒有穿過鞋,是典型的草根英雄。今天的新加坡,已經不復當年的銳氣。他有錢,求穩怕變。雖然他在極力塑造「創新中心」的銳氣形象。

  2010年,新加坡人均GDP已達43000美金,世界第十五,亞洲排第三,僅次於中東的兩個賣油翁。這些產值越來越多地不是來自製造業,而是來自金融、服務、證券等行業。新加坡的孩子,是亞洲最幸福的孩子,無論是華人、印人、馬來人,街上一走,看得出來生活富裕。昨天我在街上碰到了兩個穿軍裝的士兵,軍靴尖亮,個個身高180左右,挺帥氣,還有撲鼻的香味。我不知道這種環境下長大的新加坡人,能不能吃苦創業。

  高端的技術人才來自中國、印度,低端的勞務工人也來自亞洲鄰國,新加坡人呢?他們正大發其火呢。今年5月的大選,執政黨被批評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引進外來移民過多,影響了新加坡本地人的就業。一個離了「外」無法生存的國家,出現了明顯的排外傾向,這不得不讓人思考。工作崗位是競爭得來的,不是關上門自己私分的,如果你把人才關到門外,他們會加盟香港、深圳的同行公司,把你在市場競爭中打垮。你不敢同他在人才崗位市場上競爭,你就必須同他在行業市場上競爭。

第二章  文化隨筆

  從表面上看,新加坡確實體現了這個文化窗口的風貌。你走在街上,華人、馬來、印度三大種族差參交互。由於三族體貌迥異,可以一眼看出來。雖然新加坡也提倡融合,但是由於宗教和文化原因,融合真的不容易。例如華人和馬來人,幾乎難以通婚。馬來人信回教,打散了居住,仍然保持著他們的風俗和習慣。街上的馬來女孩,總是把自己身體全部包得嚴嚴實實,再拿塊頭巾把腦袋一包,只留前面一面露出臉。

  

  我曾經多次感慨,在這個高溫濕熱的赤道島國,穿這身行頭確實需要信仰和勇氣。他們這個文化和宗教真不得了。換了我,五分鐘內准中暑送醫院搶救。我這個言論被一個新加坡兄弟痛批,他認為這個言論典型地代表了中國讀書人千年一貫的虛偽嘴臉——明明想看女孩的大腿,卻非要擺出一副關注人類前途的情懷,上升到歷史文化批判的高度。我頓足捶胸並指著魚尾獅發誓說,這一次我的出發點真的是主觀利人、客觀利己的。

  

  再說印度族。新加坡的印度族人佔總人口的8%。這個比例不算高。當然,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壯族,所佔比例還不到1.5%。相對於中國的少數民族來說,新加坡的少數民族算是夠強大了。在新加坡,印度族人數少於馬來族人,但經濟和社會地位明顯高於馬來人,這可能跟印度族人的受教育程度有關係。畢竟,在當今世界上,如果讓中學生上考場去單挑,除了中國人天下無敵,可能就要屬印度人了。

  

  印度族實際上不是一個嚴格的族,因為印度本國有幾百個民族和部族,所以新加坡的印度族指印度各族之後裔。但其中主要是泰米爾族。泰米爾納德邦是印度次大陸東南角上的一個邦,在印度的相對位置,大致相當於福建省在中國的地理位置。我懷疑是不是住在這個地理位置上的居民都喜歡移民。

  

  泰米爾人是一個世界性民族。歷史上,不少泰米爾人移民到了斯里蘭卡北部,然後跟當地的僧加羅人打了幾十年仗,還成立了名震南亞的泰米爾猛虎組織,還幹掉了拉吉夫甘地。不過他們在新加坡的表現非常平和,安居樂業。這足以證明老李處理民族問題的小手腕還是比較高明的。現任新加坡總統納丹就是印度族人,雖然內閣制共和國裡面的總統基本屬於花瓶,但畢竟是名義上的國家最高元首。印度族有什麼問題和不滿,老李小李請國家最高元首出面,現場辦公去處理一下,還能處理不下來嗎?

  幾個少數民族講完,最後是新加坡的華人。新加坡華人分為兩類,一是老華人,就是改革開放前到新加坡的人;二是新華人。

  

  新加坡的老華人,從該國公開的統計資料上看,依次是福建人、潮汕人、廣府人、客家人。他們一直這麼公布,其實這幾個概念聽上去是有交叉的,比如客家人很多也是福建人。我的理解是,他們是根據語言統計的,因為老移民喜歡按語言聚居,甚至從事什麼行業都是按方言分工。如果這樣理解就是:講閩南語的、講廣州話(粵語)的、講潮州話的、講客家話的。據我觀察,嶺南四大方言在中老年華人中仍有很大市場,年輕人都去講英語,年輕人之間流行英語交談,有些年輕人也學習普通話。不過年輕人還是能聽懂他們父輩的方言。

 在世界各國,新老華人截然不同。老華人許多是勞工後裔,文化水平較差,工作以商業和飯館為主,老華人多半講粵閩一帶方言,許多人已被基本同化講外語,老華人多半信佛教或者道教,有的改信當地主流宗教。老華人與國內聯繫較少。

  

  新華僑多數是經商、留學、通婚而出國的,文化水平較高,工作範圍相當廣,語言以普通話為主,兼通外語,許多人根本不信教,屬於四六全不怕的主,天塌下來當被蓋。新華人與國內聯繫緊密,你政府移民政策只要一松,他就會再從國內引一群中國人過來。

  

  海外華人群體,是值得研究和利用的,也是需要關懷和保護的。可惜中國政府這方面做得還很不夠,外交使館還沒有轉變作風,衙門氣太重,只管簽證收費。希望有關人士能夠重視。

推薦閱讀:

[轉載]二十八星宿值日吉凶歌訣
[轉載]老虎哥講八字:八字神煞詳解(精)
[轉載]辟謬夜子時早子時
[轉載]為何你的日子過得這麼艱難
[轉載]八字紕繆

TAG:中國 | 中國人 | 新加坡 | 轉載 | 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