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 無量壽經講座09/69(概要)
09(概要)所以是有餘涅槃,那麼這個才能夠從同居土升到方便有餘土,四土嘛,同居土之上是方便有餘啊,這是小果的聖人,阿羅漢所居的土,這種就叫做豎出三界。按通常的往上升啊,升啊這麼升著,斷見惑,到升天啊,這個出欲界入色界,出色界到無色界,出無色界那麼就透脫這個三界了,出了三界就出了生死了。那這個豎出三界呀,這個事很難啊,我們試想一想,這個貪嗔痴慢要一點兒都沒有,是什麼人的境界呀!咱們自己的起心動念,有多少都是在這一類裡頭啊。不是貪,就是嗔,就是痴,就是我慢,所以此事甚難啊。但是往生法門呢,它這個解決問題,不是依靠你要從同居土升到方便有餘土,是從咱們這個同居的穢土,變成了同居的凈土,所以他這個容易就容易在這兒了。還是同居土,但是一個是穢土,一個是凈土,所以就不需要你斷見惑思惑,你只要是真正合乎本經的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就蒙到佛的大願的加被,這個加被,所謂冥加,是你不知道,所以這個感應,這個加被啊,我們有人覺得我這個念佛,我修持,我出家,我持戒,我沒有得到什麼感應。你真的是持了戒――當然你有時候難免是持不住啊,破啊,那你懺悔嘛――總之就是有功德的,總之你都是得到加被的,但是你不感覺啊,這叫冥加呀,冥冥中在加被你。這個隨時隨地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如來在護持我們。念佛的人,大勢至菩薩在這個世界攝受念佛的人,都在加被啊,他這個冥加,這個冥加很重要啊。有的是顯加呀,有很多這個感應錄上那是顯加,看見佛放光了,把你救度了,但是還有好多是冥加呀。我們只要是這樣的話,你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佛的願力就加在你頭上了。不必等阿彌陀佛示現說你現在在念佛,我佛要加被你,自然就加被了,你自己也不知道。那麼決定就往生凈土啊,你真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決定往生啊!阿彌陀佛發的是這個願嘛,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我不成佛嘛,他成了佛了嘛,這一點,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嘛。而且是決定做到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一切佛都是如此啊。阿彌陀佛發了這些願啊,這些願不圓滿不成佛呀,阿彌陀佛成佛了,這都是事實呀,這些願都成為事實了。不是象有的人,發的願是誑願啊,只是一個空的願啊。其事至易嘛,所以以彌陀的六字洪名,一乘願海,你只要是求生凈土,你就入到這個彌陀的願海了,你又憑【聽不清】這個六字洪名,就這樣的願海和名號的加持力,決定往生啊,這個事情很容易呀。當然我們就要說,這個容易者是和其它的法門相比較而言,這個事是至容易,是最容易的了。但是不可以體會:這個法子非常容易,你可以一點不費勁,你可以一邊還是天天跳迪斯科,天天去吃咖啡、牛奶,天天去逛公園,那麼的你輕輕鬆鬆的,我最後念幾句佛就往生了,不是那個意思啊。是和其它的法門相比較,沒有比這個再容易的了,但是一個凡夫要以這一生修到了往生,你不用出全部的力氣,不刻苦、專心,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啊!沒有一番寒徹骨,真的信,真的願也起不來啊。所以要能念到符合了彌陀大願,佛來接引,那就要求你(刻苦、專心),這個才表示你真實願,關鍵在這。你天天想跳迪斯科,想撿便宜,我就得往生,那你這個想願生之心不是很切啊。我覺得我六道的父母在這個地獄之中在那受苦,在那油鍋中煎,等我來救度,我怎麼能夠救度?我及早地往生,及早地見佛聞法,我就有力量去救度。因此如饑似渴,所以你這才叫是願意去嘛,這叫做願嘛。你這個心不是這麼懇切,就是這麼輕輕鬆鬆的,覺得反正是不錯,是很好。反正好事誰不願意得到?那麼就這樣子,那願就不切啊,所以要深信切願。所以這個事也是,每個人要體會到,他不是寒徹骨,就沒有梅花的撲鼻香啊。所以不要把這個「至易」這個地方又體會到偏了。有的人看到往生非常難,不可能一生一世做到,這個又是偏了。沒有比這個更容易的了,而且是世人都可以做到,但是你要是真正體現出深信切願,切願對這個娑婆我不留戀了。哎呀!在家人想當總理,想當部長,想當億萬富翁,是留戀啊。這個出家人也想當法師,當方丈,當佛學家,你還是留戀娑婆呀。還是在這名利堆裡頭轉不出去呀。所以就是說這個事情,要發真正的生死心,度眾生的心,成正覺的心,徹底求覺悟的心啊。此事不容易,所以身出家已經很難了,這要心出家呀!要厭娑婆世界這些東西,不感興趣才行啊!所以這個事情就是說,這個「至易」兩個字怕容易引起誤會啊,所以這個地方提一提。所以叫做易行道,跟別的方法相比沒有比這個容易的了。而且還可以說一句,到了這個時代要不用這個方法,要求即生,一個凡夫,具縛的凡夫(當然你這個大成就的人又當別論了),一個具縛的凡夫就是一個普通的凡夫,要想這一生,要求出生死之海,你要不用求生凈土的法門,你參禪念咒都可以,但是你都要求生凈土啊,你要不用求生凈土的法門,你想能出離生死之海,就沒有可能性啊,可以這麼說啊。因為現在是末法,末法中又是一千年了,所以就是說,只有依靠這個易行道啊,它方便直截呀,最方便啊,不需要你閉關啊,不需要你什麼呀,你上班、下班都可以做啊。將來就是我們這些出家大德到了寺廟中去,都有職務啊,都必須閉關,這個就很難了。我就說,現在大家很多出家人覺得這個寺廟裡太忙了,成天在掃地。那麼你這個掃地,這一笤帚來,南無阿彌陀佛,一笤帚去,南無阿彌陀佛,完全可以修嘛,是不是。所以這個事它就是方便,直截了當。你所念的佛號就是你自己,珠子放光,光又照著珠的身體啊,就是這樣子啊。直截了當,殊勝稀有,這是最殊勝之法,最稀有之法。乃十方世界之所無,所以其它世界、十方世界都勸他的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啊。最明顯的就是這個藥師佛嘛,咱們大家緣最深的:西方阿彌陀佛,東方藥師琉璃光王佛,那藥師經說的很清楚啊,你念藥師經,念藥師名號,你臨死時藥師派大菩薩護送你,八大菩薩護送你往生極樂世界啊。所以就是說,你修別的法最後還是往生嘛。十方世界之所無啊,所以十方的諸佛都出廣長舌相,勸眾生念佛往生啊。所以十方諸佛所同贊,因為這是十方世界之所無啊。你沒有斷惑,還有見思惑,你就是不退啊,這個是十方世界之所無啊!極樂世界最大的特點,你是凡夫,凡聖同居也是凡,可是凡夫他就不退轉了,這個是十方世界之所無啊。所以你要成聖人很難,你還是凡夫就往生了,這個凡夫還是可以做得到,比那個成聖人容易得多了。故知極樂同居勝於十方佛土,十方佛土之所無啊。又帶業往生嘛,既然是帶業往生還是凡夫啊,但是沒有退轉啊。所以不退轉之後你生到了同居,你也就是,圓融起來,他就必定要一步一步地斷惑,一步一步地破無明,一步一步地證法身啊,所以也就是圓生四土。生了同居只是個時間上的問題,時間的問題,現在愛因斯坦不都說了是眾生的這個錯覺嗎,所以這麼說起來,他這個也根本不是個問題了。這圓生四土,生嘛,是同居,就是圓生四土。這個帶業往生,底下回頭要把它發揮一下。現在這個國外有人寫文章啊,組織了很多人啊,反對這個帶業往生啊,過去做了很多的辯論啊。等一下還有引證的經文,來根據這個帶業往生,那絕對是站得住的,這一點回頭再談。因為如果沒有帶業往生啊,凈土宗也就沒有什麼特殊了。就是因為你還有罪業,你還能往生,就是正顯出彌陀的大願,正顯出這個法門是容易。這個問題咱們保留在底下,因為這個很重要。國外做了很多文章,互相辯論,最後統一下來了,也是不徹底,同樣是帶善業往生,我說帶善業往生還用說嗎?問題就是帶個罪業往生,那麼這個問題保留在底下,帶業往生這個問題很重要。第二是方便有餘土。我們從念佛的講,就不用其它的法門,講念佛法門,離開了雜亂的心,這心中沒有雜亂,專念一句名號,沒有修這修那,也不是心中很散亂,心口相應,嘴裡念什麼,心裡就在想什麼,字字分明,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啊,這樣的話,你心中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沒有離開心啊。好了,這個心嘛,在哪裡啊?這不就是我在聽到我在我心中嘛,佛就不離開心啊。這樣的一念一念地繼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所以事一心是很不容易達到的。你這個一段定課裡頭,你這一支香裡頭,念得很清凈,這個無有間斷,這個念念相續,當然這就開始了,是個好現象嘛,但這個還不能叫做事一心啊。他就是任何時間,任何地方沒有間斷啊,這個叫做事一心。那麼達到這個境界,你不要去要求斷惑,或者用力量去斷惑,而見惑、思惑的那些煩惱自然就斷了,自然就落了。這是念佛的功德嘛。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嘛,他六根都攝了,凈念相繼,這一心,到了一心之後,這一心的功德,這個惑就斷了。念到這個境界,從此界的同居土,生到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高一級,去了就是阿羅漢的水平。第三是實報莊嚴土。象前頭說的,憶佛念佛歷歷分明啊,行住坐卧之中就這一念聖號了,沒有第二念啊,不被貪、嗔、痴這些煩惱啊,這些念頭啊,來攪亂啊,這叫做事一心。就剛才說到的那個事一心,這再把上面補充一下。事上就得了,事上就是這樣,你得到一心了。在理上來說你還沒徹底,你這個是定門,所以戒、定、慧,你這是定。在六度中,你這是前五度,這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個禪定,這是定,定是第五度,般若才是第六度。前五度如盲啊,前五度就打譬喻,像人間這瞎子,第六度人才有眼睛,有了般若才有眼睛。所以定和慧之間的差別很大,所以在這個事一心還屬於定門,定啊,就這一心了,未有慧故,他沒有生慧。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到了事一心之後,念來念去,念來念去,忽然一下【音似「zhàng」,可能意思是說「忽然一張眼睛」】,哎,所謂碰著了這個電門啦!現在譬喻說嘛,曾經說關力好像電門似的【聽不清】,一換繼續動嘛。於自本性忽然契合啊,所以禪宗對於這個叫開悟啊,密宗關於這個也就叫做證啊。你自己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啊,就識自本心啊。所以這個沙門的定義是很高的,識心達本名曰沙門啊,成為沙門要識心達本啊,要識自本心達自本性啊。如果只是搞佛學,你搞一輩子,你也只是說通,而不是宗通,所以說是"說通宗不通,長蟲鑽竹筒"。這個上頭從功夫來的,從理論來的也是一樣。你比如專研究理,剛才我對佛是專研究理論,專門看書,得到很多,懂得很多很多東西,那你只是說通。你這個念佛念到事一心,那是定,那可以往生到凡聖同居土。但是你沒有慧,你雖然觸著了這樣一個玄機,自己一下子跟自己的本心契合了,這個就是不住有念,不落無念,有念也不住,無念也不住啊。所以禪宗的話,「有佛處不得住」,有佛的地方你不能停下來,「無佛處急走過」,沒有佛的地方趕快走過去。所以就是不落在有無,這樣不住有念,不住無念,禪宗這些話都是一味的。所以那天說的那個故事啊,是事實啊,你見到文殊,文殊他那個大殿上只有一個蓮花座,沒有佛像啊。福建的這位大德就問文殊菩薩,你這兒怎麼這個大殿上沒有佛像?文殊回答,我這兒用不著。這就都是屬於宗門的高一招的話,有佛像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疏鈔》說的這一段很好,所以到了理一心是什麼境界呢,"若言其有",你要說是有吧,這能念之心本體自空啊。我這能念,能念當然是我心在念啊,我能念的心是怎樣?我能念的心本體空啊,所以覓心了不可得呀,你要不空就可以得呀,你這是了不可得啊。不可得,達摩就給他證明,安心給你安好了,那麼這個二祖一聽就開悟。所以能念之心,本體自空啊。空啊!你所念這句佛號,所念的"阿彌陀佛",了不可得呀。你要說是你念的是什麼?你說是有,你念出來我看看。那麼既然不能說有,那說無吧,"若言其無",能念之心,你說我沒有嗎?可是我能念這個心靈靈不昧啊,這個很重要啊,所以這個稱為靈知啊。所以關鍵就是靈知,光是一個「知」字不行,所以「知」這一個字,知之一字(頭一個是知覺的知,第二個是之乎也者的之,這兩個字它繞口),知之一字是眾妙之門。知之一字,眾惑之門啊,你要生了許多知解,就是眾惑之門啊,你要離開了知解就是眾妙之門啊。所以加個「靈」,「知」就是眾妙之門,或者稱為寂知,常寂光的寂,寂中知。若言之無,它靈靈不昧啊,它不昧啊,這個心是不斷滅的。所以這個《金剛經》什麼都掃空了之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啊,無所住了,一切都掃光了,無所住啊。佛也沒有說法呀!若言有佛說法者,是為謗佛呀。佛也不說是,念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啊。這都是,但是「而生其心」啊,所以都說的是這樣一件事情啊,這個能念之心是靈靈不昧啊,所念之佛歷歷分明。念這句佛號清清楚楚,一句接一句嘛,能說沒有嗎?所以你說有也不行,說沒有也不行,這就不落到有無了,不落到二邊了。離開了二邊呢,就通融中道了。是不是啊。所以無念而念,念而無念。但是有一些人呢,自己忽然間就會念起佛來了,什麼什麼……大家有的就以為這是到了無念而念,念而無念,還不是,這叫做不念自念,這個還在前頭。就是我沒有去想念,我自己就念起來,這是好現象。但是不能這麼去結合,就說我這個就到了這兒了,這是理一心的這種境界。那還不是,那還遠遠的不是呀,那就叫做不念自念,念熟了這也是好的現象。言思路絕,言論和思想的道路,到這個地方就絕了。所以必須行至行不到處,你要走到那個走不到的地方,那怎麼才能夠走到那個走不到的地方呢?必須除盡有所得心啊。你反正有所得,老希望得點什麼,得點三昧,得點神通,得點什麼什麼,那就是有所得心啊。剛要一念,就琢磨著我這是不是還不錯了,這樣下去可能有點好苗頭,都在盼,都在得,都是顛倒見啊,必須除盡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處。所以言思路絕啊,不可名狀,不可以給他起名字,不可以給他形容,沒法給他安名字,就不可名,沒有法子描寫他是什麼樣子,就不可狀。唯是一心,清凈本然之體,勉強來說,就只能這麼說,這個文字就不夠用了,語言就不夠用了。勉強來說,就是什麼呢?就是一心,就這清凈本然之體。所以這兩句就加上一塊,就互相可以保一保,光說一心就跟這個妄心,有時候又搞混了,是吧。這清凈本然之體,就是這種情況之下,還有什麼法子來雜亂呢?這個叫做理一心,屬慧門,這是慧,這是第六度。兼得定故,它也有定,它自然得有定嘛,不能雜亂它了,高一級了。是不是啊。這個近代得了事一心,沒得到理一心的人很多啊。有王耕心啊,就是寫這個《摩訶阿彌陀佛經衷論》的人,他和他的師父(是個出家人),這個王耕心是個居士,他們都是閉關一百二十天念佛。師父閉了兩個關,他大概,反正比師父多閉一個關,他最後還是證到了,證到事一心。師徒都沒有達到理一心,所以理一心比事一心又不容易一些。念佛達到理一心,那就破無明了,破一分無明,不止破一分,起碼破一分了,這個破無明最少的是破一分了。四十二品無明,你只要破了無明,就生實報莊嚴土,這個別教就稱為菩薩了,圓教就是初住了,同時也分證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這是法身大士所居之處,別教的初地,圓教的初住。這個土的眾生呢,色心自在,色跟心都是自在啊,沒有定色呀,他這個心都是自在無礙,不為一切所留、所居、所煩惱、所纏縛。身土互現啊,身可以現土,土可以現身。於一毫端,現寶王剎,於微塵里,轉大法輪,在一個毛頭上可以現寶王的剎土,就是無邊的廣大的剎土,在微塵里轉大法輪啊,在一個小的微塵裡頭,這個微塵不是咱們所看見的一顆小沙子那個微塵,這個微塵是比電子小多少億倍的那個中微子,那個才是微塵。有種東西現在已證明比電子再小得不得了,現在又比電子小多少多少億倍,多少萬萬里的這個鋼板它都能穿過,因為它太小了,都有空隙可以鑽過去,這才是微塵。這個微塵裡頭可以轉大法輪啊,這個突破了空間這些概念啊,所以現在比較好啊,就是說,這科學進步了。愛因斯坦也說了嘛,這空間也是人的錯覺嘛。所以大家要都知道,這空間、時間、物質都是人類的錯覺啊。不要把這個當作,這是真實的,這個跟這個要是一有不一致,就是邪說,那就是說,就管這種人我叫做唯常識論。稱性莊嚴,無障無礙,稱本性而莊嚴,沒有什麼障礙。這要圓教的初住以上,都要到等覺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的菩薩,圓教有四十一個位次,都屬於實報莊嚴土,都分證常寂光土。第四常寂光土是法身佛。這個《要解》說的很好,說「實相之體,非寂非照」,實相它的本體也不是寂也不是照,這說出話來就不對。因為它是寂,它就不是寂,說它是照,它不是照。但是呢,它寂它又恆照,照它又恆寂,它不離開寂和照。所以就是說這個語言,有的這個人幼稚啊,說這佛教是詭辯啊,他不懂得。還有人以為利用西洋哲學的這個規律,說是西洋哲學有條規律――排中論,說是佛教就中間,中論,這個應該排除的。不理解這個,這個要按現在的語言說,是徹底的辯證,這個辯證到了徹底了,就是,這寂而恆照,照而恆寂啊,寂之中,它老在照,在照之中,它老是寂。我們一照就動心了,就不寂了,心不住什麼都不想,那就不能照。那個老和尚,不就是大家要把他燒了嘛。這個弘一大師的事情啊,在杭州一個洞里,有個老和尚,躺地上,坐了多少天,這一次日子太多了,大家就說這回是死了。死了就買了柴火,買了油,要燒。後來弘一大師知道了,說是,你們無論如何不能燒,必須等我看過。大家都很敬仰弘一法師,就聽他的話,就沒燒,等他來。正好弘一法師有事到西湖,要到杭州。那麼走到柴火邊,拿個引罄在他耳邊,輕輕敲了一下,弘一法師就走了,找另外一個出家人,他們談話去了。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和尚睜開眼醒了,醒了,大家告訴他這個事,他呢,趕緊去找弘一法師。去了看見弘一法師來了,弘一法師就跟他說了一句話,說:"剛才打攪清修很對不起。"你在清修,我打攪你了,說我們現在這正在談話,沒有你的事情,走吧。這都是很超乎常人的情景。就沒有跟他談話。這個老法師的下落,去年在美國看了他的照片,他到了台灣,活到九十多歲,這教化很多。就是說,他這是定門攝,在他入定之後,他就是都不知道了,什麼也不知道,你要燒他也不知道了,所以這是定,這就沒有慧。但是定能生慧,他能生慧不等於他就是裡頭含了慧,要生出來才是有慧。寂而恆照,照而恆寂,強名常寂光土啊。因為他照而恆寂,照而寂,照,他可是寂,他不是都寂字上【聽不清】。照而寂【幾個字聽不清,根據《大經解》:「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凈法身」,故暫錄為「照而寂」】,我們管他叫做常寂光土,土嘛當然是不動了。寂而照,老在照不就顯示人了嗎?所以就叫做法身,也是勉強名做清凈法身。所以我們看到所謂常寂光土,所謂清凈法身都是勉強而立名啊。身土都是強名啊,照寂同時,非思量境。照和寂和同時,能所就不二了。再有常寂光這三個字,顯涅槃三德。常,就是法身德,法身常住。寂呢,解脫嘛,這個塵勞永寂啊,沒有塵勞了還不是解脫嗎?說解(xiè)脫、解(xiè)德都一樣,現在有些字音啊,咱們這個字典都統一了。光嘛,就是般若德呀,放光啊,這個智光遍照啊。所以常寂光就含這涅槃三德,佛證涅槃,涅槃里有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那不就是常、寂、光三個字嘛。所以這個法身大士呀,到等覺大士之後,破了四十一品,還有一品沒破,再破一品生相無明,生相無明是最難破了,最後這一品生相無明再破了就成佛了。所以這個時候,就是這個法身就全部顯現,三德就證了。徹本心源是什麼?真正徹底地窮盡了,契入了本來的本心啊,所以成佛者,這句話最重要了。究竟清凈,徹底的清凈,證入常寂光土,前頭是分證,部分的證,這才真是圓滿的證。這四土都說過了,我們往生就是往生這四土。那上品上生呢,就是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土啊。就是我們世界的人啊,你要真念佛念到這上品上生,你這還沒斷氣,佛來接引,你馬上就是到一切佛土去聞佛法,證陀羅尼,馬上就可以分身到無邊世界去度眾生。以這個品位我看不只是初地呀,甚至於三地、四地、五地、六地都可以了,地上大菩薩呀。所以這就是我們凡夫念佛的歸趣,就這四個土。這一般說來就是凡聖同居土,再差一點,智慧再低一點還有邊地,就是這往生。那麼凡夫是帶業往生啊,帶著罪業往生啊,這個帶業往生是凈土法門的話。回頭我們把它證一證,引經論來證它一證。生到同居土有什麼好處呢?你親自可以聽到佛說法嘛,聽到佛的訓示嘛。你一往生就沒有退轉了嘛,而你壽命無量,你看看,沒有退步了,壽命無量,都是在學,而且老師是阿彌陀佛,你能不成佛嗎?是不是啊。雖然你再低再低,根器再差,你帶的業再多,帶的惑再多,這三個條件,因為你沒有退步,你永久地學下去,而又這麼好的老師,你能不成佛嗎?沒有第二條路,是不是啊。所以生到同居土就必定可以斷惑,必定圓進四土,圓生四土就是常寂光土了嘛。所以就是說,一往生雖然生凡聖同居土,也是圓生四土,圓融無礙地生到了四個土,四個凈土。再有啊,咱們這兒修行很難啊,退緣太多啊,所以進一退九啊。很多人很精進的,一下碰到點障礙。咱們學校里,頭一個班的一個畢業生,現在又進了病院了,幾齣幾進啊,很好的一個同學啊,退緣多啊。你不是當初不發心啊,也不是不修持啊,這個土上不容易,就是說。所以修道者多如牛毛啊,多到牛毛這麼多呀,真正證道者,少得象麒麟的犄角。麒麟當然見不著了,麒麟的犄角這就更難得了。所以是修道者如牛毛,得到者如麟角啊,少啊。極樂成佛容易,就是由於他沒有退轉啊。所以底下就說,這是圓生四土,還有逕登不退啊。他說一去之後就不退啊,不退是個特殊的關鍵啊。我們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要從我來說,我主要就是著重在這一點,極樂世界不退呀,別的都難保啊。你要想早日度生,早日能夠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你自己不要退才行啊。退還有個墮,有的修行人不但退,而且墮啊,墮落啊。往生就是這個好處啊,它是沒有退轉啊。這個在《無量壽經》裡頭,《往生正因品》:"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做佛。這個極樂世界之所以勝於十方國土,勝於十方的佛土,不但是國土,是佛土,可以這麼說。首先就在於帶業的凡夫,帶著罪業的凡夫一生彼國,就是阿惟越致。這是《往生正因品》嘛,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這不能有錯呀。阿惟越致也就是阿鞞跋致,這是咱們用的漢字的不同,沒有兩種,翻譯這個音,沒有翻譯它的意,只是翻譯了音,這個注字用的音用的字就可以不一樣了,可以翻譯成不退、不退轉。不退是包括三個方面,頭一個是位不退,你達到了這個位,證道的位,這個位不退,你入了聖流了,永遠不再墮凡地,不再輪轉六道的這個凡地。這是第一個,位不退。第二個,行不退,就高一步了,因為你這個見思惑沒有了,這個塵沙惑或者是伏或者是斷,老度眾生了,你都是發的是大乘心了,不會再退為小乘啊。因為這個極樂世界純是二乘種不生啊,純是大乘啊,諸上善人都是發大乘的,處處說法,都是勸你去度眾生啊!這十方世界有多少人往往來來啊,所作都是度生事業,他不會再退諸於小乘了,這個就是行不退了。這個退不是說我們又退到貪、嗔、痴了,不是。不發大乘心,只想自了,這個就是退嘛。舍利弗不就退了嘛,退了多少劫,當聲聞啊,人家給他要眼睛。在極樂世界就沒有這事兒了,不退了。舍利弗後來見到釋迦牟尼佛,這一生才解決問題嘛,他那個過去中間有退呀。第三是念不退,起心動念不退了,破了無明,顯了佛性,念念流入如來果海,一念一念都流入在什麼,流入在如來的大覺之海啊,自個的心跟如來的大覺之海是通了。對不對?你的水流到那,其實就是一片水了。你要在地球上看,什麼黃河、揚子江、大海、大洋,這就是一片水呀。咱們現在雖然是個支流,可是你一念一念地流入這個彌陀大覺之海,那不就跟彌陀大海連成一片水了嘛,也就是一個心了嘛。這三種不退,在此土修持,就在咱們這個娑婆世界去修持的話,到什麼成度啊?你要斷了見惑,象藏教(是小乘教)證初果;通教(藏、通、別、圓啊,這四教,通是小乘大乘共同的)達到見地;別教到了初住,十信以上,十住,到了初住;圓教到初信,這是位不退。到了通教,到了菩薩地位;別教到了十向的地位;圓教到了十信的地位,行才不退。別教要登地,圓教要到初住,念才不退。所以至少你要證初果才能位不退,你要把這些邪見都斷盡了,貪、嗔、痴、慢、疑的粗的也都斷了,十種見惑都斷了,才證初果。這個就是,證初果的人就很少了,咱們地球上可能有,極稀少了。這才能到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更難了。這凈土法門就不同了,它是這個橫升啊,它是圓超啊,不可思議,一往生的人你就不再入三惡道了,不再輪轉六道了嘛。你往生還輪轉六道?不輪轉了。所以他不會再墮到凡地呀,位不退。極樂國土都是大乘,都是佛乘,一佛乘,都是大白牛車,法華的大白牛車,是不是啊,所以不再墮回小乘啊。小乘根本不能往生啊,你就證到阿羅漢你也不能往生,你得回小向大你才能往生啊。生到了同居土,畢竟可以證到破無明,證法性,證到念不退。這個之後,念不退嘛,念念中嘛,就慢慢超盡四十一個位子,再破這個四十一品無明,最後破了第四十二,一生成佛。所以這三個不退,往生之後就可以達到。所以澫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說,"五逆十惡,十念成就。" 最壞的五逆十惡,五逆十惡的人,臨終有十念,這十念念成功了,就是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最低最低的了。五逆十惡最後有十念,念成功了,往生下下品,也都得三不退。其它的更不用說了。所以就是說,這個凈土法門的歸趣就是圓生四土,逕登不退,直接就達到不退,五逆十惡那都不退,最重要就是不退,逕登不退。澫益大師接著發揮,說,"了此(了解這個、了他這個),方能深信彌陀的願力"啊。你信了阿彌陀佛的力量,你才能相信這個名號的功德。你真能信,持名了,你才能信自個的心性本來不可思議啊【《彌陀要解》原話: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不信,你做多少多少什麼,多生多劫的種種的功行啊,只要自心啊,這樣念佛啊,就得到這樣啊。這個就是心地中所作的功德嘛,這就是自己本心所具的功德嘛。所以這個一開始就說啊,這個日本大德說是「眾生本具之化儀」,這個法門,是眾生本具的。所以阿彌陀佛是我本覺嘛,這是我們的本覺嘛。而這個佛力,名號之力正是也是顯明咱們本來心性之力。所以信了這個才能深信自己的心性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這個《要解》中是要講六信啊,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信他呀。我們往往能信他了,相信佛了,往往信自很不夠。不知道我自己,我們這個介爾之心啊,跟究竟成就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是無二無別啊。那麼極樂他為什麼不退呢?不退的因緣可以列舉五個,一個是彌陀大悲的願力攝持,他攝受,所以就不退。水鳥樹林都說法,都是彌陀的化現,你聽著樹,聽著水,水都說法,你心裡想聽什麼法,就給你說的是什麼法。這個是彌陀大願的攝持,種種各個方面護持你,攝受你,使你不退。二是佛光常照,老見佛光,一見佛光就可以消除很多業障啊,就可以增加你的覺悟啊。佛光常照啊,所以菩提心就增進啊,菩提心老進啊。所以我們最要緊的是菩提心啊,菩提心要護持加增長,就是主要是慈悲啊,是不是每念慈悲一點啊,是不是更明白一點了。第三,水鳥樹林都演妙法嘛。水也說法,鳥也說法,樹也說法,林子說法。增促我們的正念嘛。第四,跟菩薩作勝友。沒有邪魔,沒有魔障,自個也沒有煩惱,所以不退啊。第五,壽命永劫啊,你這麼長壽啊,你根器再鈍啊,進步再慢啊,但是你壽命無量啊,總得成功啊,所以一定到成佛,而不會在中間又退轉。最後就是聖德難思,佛恩難報。彌陀的悲心啊,是達到極點了。聖智,這個聖者的智慧沒有倫比呀。所以從這個大智慧,至極的悲心,而流現出這一個凡夫容易生的這樣一個凈土,不是悲心不會出現這樣的凈土,沒有大智慧不能出現這樣的凈土,了解到凡夫的情況,切合凡夫的根器,而能普惠真實之利。行者不需要斷惑,不需要把業全部消了。這裡又要補充一句,不是說你不需要這麼做,不需要你完成這件事情,你可以儘力做,不需要你把這個都斷了,都消了。你就是信願持名,乃至十念都得往生,這是橫出三界啊。所以這千經萬論都所贊同嘛,千經萬論所共贊嘛,十方諸佛嘛,都是共贊,千經萬論也是共贊啊。往生同居土也就是橫生了上三土,所以圓登四土。證了位不退也就是圓證了行不退,念不退。那麼這樣的話呢,念不退嘛,就念念都普利眾生,心心流入覺海嘛,流入彌陀大覺之海啊,這是本經的歸趣。所以本經的宗和趣,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宗;歸趣就是圓生四土,逕登不退。這個就是全經的宗和趣,宗旨和歸宿。四、方便力用底下就是談方便力用。最粗的解釋,最粗淺的解釋。方嘛,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就是一個最便利的方法,最粗淺的,但是這個也挺直接,力用,就是它的這個能力,它的作用。所以我們就要說這個法門它有什麼方便啊,它有什麼力,什麼用?底下跟一句密部的經,《大毗盧遮那經》,"菩提為因,大悲為根,方便為究竟",我們已經到第四個內容了,方便力用。菩提為因,你因是什麼,果它是什麼嘛。你以覺悟為因(菩提是覺呀),以覺悟之因得覺悟之果啊。以什麼為根呢?必信是根啊,那個《普賢行願品》裡頭說,那個大樹的根,根就長在眾生裡頭啊,以大悲為根啊,從這個要悲愍眾生,救度眾生,這是根源啊。怎麼到了徹證,到了究竟的證?就是出現了方便了。因為你是大悲嘛,你又有覺悟嘛,你就要度眾生。度眾生不是一個空話呀,不是喊口號,要實現啊。我用一個什麼方法來度眾生啊?眾生怎麼可以得度?所以這個度生方便就是諸佛大願之結歸。他發了大願,歸在哪兒?就歸在他有這個方便的法門啊。大智顯現啊,能出現這樣一個方法是大智慧的顯現啊。是萬德的莊嚴啊,釋迦牟尼佛變狗的骨頭,必一種狗,專變白狗【聽不清。 《菩薩處胎經》云:「吾從無數劫,往來生死道,捨身復受身,不離胞胎生。計我所經歷,記一不說余,純作白狗形,積骨億須彌。以針刺地種,無不值我體,何況余色狗,其數不可量。吾故攝其心,不令道放逸。」】,或者某一種顏色的狗,這個骨頭都高如須彌山啊,那種種為眾生啊,這種種的萬德啊,這個莊嚴啊,成就這樣一個凈土啊,成就這樣一個方便法門啊。是果覺的究竟處啊,是證了果覺,是究竟之處。所以我們就在這個體性宗趣之後,開始討論本經的這個力用,方便力用。底下就引了《觀佛三昧經》,("佛告父王"),這個佛是釋迦牟尼佛,父王是釋迦牟尼佛的父親,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要度自己的父親。所以底下的一段話呢,是釋迦牟尼佛對父親說的,一個諸佛的共同的規律,說,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佛出世要做三種很好的事情。一者,講十二部經,這個法施的利益,能讓眾生除了無明的暗垢,開了智慧的眼,能生到佛前,早得菩提。這是第一種,佛都是不例外嘛,佛都說經嘛。第二,諸佛如來都有身相光明啊。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啊,這還是為凡夫示現的。那無量好,無量相好啊,為菩薩現的。那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你念佛的名號,觀佛的相,哪怕觀一個白毫呢,是吧,不管這個佛是現在佛,是過去佛,還是未來佛,都能夠消除眾生的四重五逆,四種重的罪,五逆就是重罪。永背三途,不會再墮落到三途了。隨意所樂,得生凈土。觀這佛的相好光明,這是第二種利益。第三者,"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諸佛出世都勸他的父親要行念佛三昧。所以這上頭是什麼呢?是諸佛出世的三種益。什麼佛都是這樣,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跟自己的父親,勸父親行念佛三昧。所以這個念佛三昧的重要性,大家就可以在這個地方好好體會體會。一個人對於父親,勸父親做的事,應當考慮得最仔細、最周到的。佛現在叫我們念佛啊,也就是佛對待他自己父親的同樣的待遇啊!大家要知道。所以大恩大德啊!這個說完之後,這就接到咱們這一段了,釋迦牟尼了,釋迦牟尼佛的父王(這個上頭的父王是一切佛的父王),釋迦牟尼佛也勸他自己的父王。這個說完之後,他自己的父王就問釋迦牟尼佛了,他說,佛地的果德啊,證的果德,真如實相啊,第一義空啊,第一義諦的空啊,這些個殊勝的法,何不遣弟子行之啊?他自稱為弟子啊,為什麼不叫弟子來修這個呢?第一義空啊,真如實相。佛告父王,佛的果德啊,有無量深妙境界呀,這一點也是需要我們很好地體會的。所以有的人就喜歡高了,喜歡談玄說妙,這個地方,所以我常說,你到一個鞋鋪去買鞋,你不能只看見這個鞋的樣子好,或者什麼什麼時髦,或者種種,或者怎麼怎麼樣,或者是便宜,你第一個要問的就是你的號頭對不對,你是穿多少號鞋。它再好,再價廉物美,比你大兩號,比你小兩號,這個沒法辦。我們學法也是如此,那些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啊,你沒有開悟,沒有什麼,你還是個凡夫,不是你所能夠行的,修行的境界呀。所以法門都有啊,有許多是說給菩薩的,是吧。所以勸父王,你要行念佛三昧。就在這,法不是不好,父王看不起,也是一樣看不起念佛法門啊。這個是很共同的,這個不足怪。但是佛想的很好嘛,勸父王,諸佛都是如此。他又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打個比方,比方是什麼呢,一個臭的林子,臭極了,但是裡頭出了一棵旃檀樹,出這棵旃檀樹之後,這整個林子就不臭了――前頭這個事我當初就簡略了,這個引證文字不願引得太多,接著「亦復如是」,跟著上文說――他說那個臭林子,有一棵香樹,這臭林子就不臭了,反而變成香的【佛告父王:「如伊蘭林,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頭栴檀,雖有根芽,猶未出土。其伊蘭林,唯臭無香。若有啖其花果,發狂而死。後時栴檀根芽漸漸生長,才欲成樹,香氣昌盛,遂能改變此林,普皆香美。眾生見者,皆生希有心。」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伊蘭林。」~~以上是《安樂集》引《觀佛三昧經》的話】。念佛的心也是這樣,你心裡頭種種種種,都是跟臭林子一樣,但你一念佛它就變化了。眾生的念佛的心也是在生死之中,在這個苦惱之中,你這個念佛的心也就是這樣,你這個一片臭林子裡頭出了一棵香樹。你就是老念,定生佛前,一定可以生到佛的前頭。而生在佛前就是生到佛國了,生在佛的左右啊,不一定說在前頭,在哪兒都可以了,是吧,這個在佛前頭,就是生到有佛的國土。"一得往生",一旦得到了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一旦得到了往生,你就能夠改變一切的惡,成了大的慈悲,一切惡都變成慈悲了。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我說的帶業往生。這個證據很多,我已經找了好多證據,這個證據就是一個證明。我們將隨著這個經典,我們跟大家講。現在成了一個爭論。這位先生他就說,佛經里佛沒說這個帶業往生。他是什麼,他宣傳密宗,現在很多密宗,他們碰見許多凈土宗人說,"我們這個帶業往生,我不去修你那個密,多麻煩呀,背書、灌頂、修法什麼什麼……" 他就覺得是要把這個凈土宗人破一破,「你們這個帶業往生啊」,他說(這個辯論啊),「你這是不可能的,佛沒這麼說」。那你看看這個話,經典中,我能找五六處,現在咱們一個一個來,你這個"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那麼就是你在往生之前,你的惡還都有啊!是不是啊。惡不就是罪業,就是惑嘛,這個惡還不是業,是什麼呀?所以帶業往生,你看這個惡還沒改呢,是吧,帶著去的,可是往生之後到了佛前,都可以改變,通過是往生之後改的,不是改了之後往生的,是往生之後,這個有大分別了。你要都改了,才能往生,那就不叫易行道了。跟別的一樣了,連見惑沒有了,思惑也沒有,業也都消了。那你本來也可以證阿羅漢了,你也脫生死了。這個不是啊,你還是有啊。所以這個彌陀四十八願裡頭,你 "不復再入三惡道"啊。這句話也就是說,你還有這個業因啊,是還可以入三惡道啊,但是往生之後佛的這個願力加被你,不再墮三惡道了。所以這個帶業往生,有人說叫我寫,我說我不寫文章,但是要大聲疾呼啊,這個帶業往生,咱們要有信心,而且這是一個正見。我們要是曲解了這些,而且去宣傳這些,這叫做謗法啊。這個謗法之罪,底下也要說,這個是過於五逆十惡啊。有的是不自覺的,有的是自覺的。自覺當然罪不可恕,不自覺的也是很重啊,所以這些地方我們要很小心啊,不能跟著說。那麼辯論了半天啊,這個問題還是個問題,所以這個地方我就再借這個機會說。(在學習中遇到不確定處,請以錄音原話為準。)原稿的提供者:天津居士、應化居士參加初次修訂校對的蓮友網名(按開頭字母循序):安住、bzheng2005、比煙花寂寞、dong、尕丫兒、H2O、弘明、境隨心轉 、南無阿彌陀佛、清寧、隨緣、天下無賊、Wendy、雪野、鷹、易者、只愛白玫瑰
推薦閱讀:
※十餘年翻譯行家邀您入行,成就下一位翻譯官
※命理講義:宋英成新加坡講座文字版
※超凡魔術師賈天時講座南京站
※【免費】法天使活動預告 | 跨境併購協議談判與審查要點
※李涵辰高級命理講座2
TAG: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