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父母最大的心魔:「孩子一哭,就心煩」,其實允許孩子哭,比哄他笑更重要(家長必讀)

 

致電0351-2592552獲得免費試聽課一節

愛孩子就給他最好的教育!

分享優質資訊是給朋友最好的禮物!

很多父母很怕孩子哭,孩子一哭就心煩。表面上,雖然都是哭,但是孩子導致哭的原因(情緒)又不盡相同:他們傷心要哭,無助也要哭,痛苦會哭,委屈當然要哭,不依不撓更要哭……有些家長一看孩子哭就頭大,心火噌噌地躥,心裡無比焦急,忍不住罵孩子、用力搖晃孩子甚至打孩子,更誇張的是,有些家長自己會哭得更崩潰……

當代父母最大的心魔:「孩子一哭,就心煩」

一些家長認為:

  • 孩子哭,是因為不好的情緒,要讓孩子儘快擺脫負面情緒;

  • 孩子哭,讓父母內心很痛苦,父母不想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

  • 孩子哭,是一種軟弱的表現;

  • 孩子老哭,哭了就哄,哄了就不哭,萬一孩子形成一哭就能……的心理父母該咋辦——這也是當代父母最大心魔之一;

  • 孩子一哭,父母擔心自己在外人面前的面子問題,被人想:這人怎麼當父母的。

那麼,面對痛哭的孩子,家長怎麼做才是對的?孩子鬧情緒,父母到底該怎麼辦?

孩子哭,只是表達情緒。

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中,哭是最常見,也最激烈的。這是因為,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尚不能準確表達真實的心理訴求。

七情六慾本來就是人的天性,即便我們看到一個人的情緒出了問題,比如暴躁、抑鬱,僅僅忙著去對付情緒本身,不見得總能解決問題。

情緒只是一個信息中介,背後隱藏的是我們的觀念、信念和心智,而這些又往往跟我們生長的環境息息相關。現代心理學認為,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都是我們的情感大腦對當下需要我們應對的事情的一個高度概括的標籤。

舉個例子:

當我們遭到攻擊:憤怒的情緒驅動我們去反擊、去保護自己的領地;悲傷的情緒幫我們從重大喪失當中恢復;委屈的情緒之下,我們往往會哭泣,從而把自己受到不公平對待、自己又無能為力的信息傳遞出去。

在現實世界,隨著年齡增長,我們不得不壓制自己情緒的狀況也越來越多,這會導致情緒的積壓,它帶來的乏力感會沉澱成更深層的抑鬱;因為對情緒的習慣性壓制、無視,我們往往會忘掉之前產生某種情緒的確切原因,而這會帶來焦慮不安的感覺。

如果父母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始終抱有敵對的壓制態度,那麼當自己的痛苦被孩子的情緒引發之後,第一反應自然就是去消音——孩子一哭父母就感到痛苦,為了自己不痛苦,那就只有讓孩子不哭。

心理治療的一些方法僅僅針對人表達情緒的具體行為,它們的適用範圍比較局限,只能解決簡單的問題。如果情緒背後的訴求是深層次的,比如孩子缺少父母的關愛、在學校缺少歸屬感、缺少成就感等等,只是簡單地遏制情緒,就可能毒害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並不能滿足孩子深層次的需求。

家長不要強硬的制止孩子哭泣,孩子情緒不好時大人需要做這三步:

  • 1.父母自己調整情緒

「其實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德國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認為,孩子的哭鬧會讓父母處於一種特別狀態,讓許多家長懷疑他們為人父母的能力,所以父母會對孩子的哭泣緊張、排斥、反感。所以接納孩子情緒的前提是要父母自我調整情緒。

  • 2.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哭泣時,不要打斷也不要呵斥,你只需留在他們身邊,輕擁著孩子,讓他們盡情地哭泣,不要急於發表意見,你只需讓他們知道,無論發生什麼,媽媽始終關心你的感受。待孩子發泄完就自動會停止哭泣,而不需要別人的呵斥或中斷。

  • 3.啟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找到孩子哭的原因,然後啟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幫助孩子心情好起來,但如果孩子提出無理要求,堅決Say No。

孩子哭,止不住,錯在家長,這個場景家長一定很熟悉:

孩子想要買一個昂貴的玩具,但其實我們知道,那個玩具只是看上去好玩,孩子只會有三分鐘熱度,玩具價格與實際價值不符,我們拒絕了孩子的要求。但是,孩子這時候開始哭鬧,為了息事寧人,我們趕緊妥協了。

為什麼孩子會不依不撓地哭鬧?總結上面家長的行為就是:

  • 孩子不哭不鬧,家長對孩子過分苛刻;

  • 孩子一旦開始哭鬧,家長就毫無底線原則地讓步、滿足孩子要求。

大家要知道,人類交流中,有90%的信息是通過非語言的方式傳達的。假如在孩子提出不夠合理的要求時,家長能夠用真誠的語氣和態度告訴孩子拒絕的原因,孩子就能理解了:這個要求不能被滿足。

態度無端強硬,欲速則不達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養成哭鬧的習慣,因此要」講道理,不妥協」,然而,這隻能算是表面文章。

孩子在公園玩,跟別的孩子起了一點衝突,別人家孩子哭了。為了培養孩子的禮貌習慣和維護自己作為父母的面子,常有父母不分青紅皂白就勒令孩子一定要道歉。

父母對待這件事情的強硬、不由分說的態度,不僅會激起孩子天然的反抗心理」事情還沒弄清楚呢,我就必須先道歉嗎?」,更可能讓孩子只是行為層面上有禮貌,卻並不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

比起行為上的約束,對孩子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而不是簡單地執行社會規則。

當然,不要以為父母嘮叨大道理就能讓孩子實現理解,急於求成不大合適,語言上點到,引導孩子換個角度思考,就很好了。

過於嚴苛,童心無法舒展

再舉個例子:

孩子早上想吃冰激凌,有的父母就覺得這裡是一個原則問題,孩子哭鬧也不行,美其名曰不能養成驕縱的性格。

一方面,冰激凌不值幾個錢,並沒有經濟的考量在裡面;另一方面,吃什麼、怎麼吃,本來就是個私人的事情,一般來說我們無權干涉,如果我們實在有顧慮,出於對孩子的關心,我們只適合進行提醒,就算吃了冰激凌鬧肚子,如果他樂意頂著鬧肚子的風險享受冰激凌,有什麼不可呢?

有趣的是,咱們中國的父母常常有一雙善於發現問題的眼睛,認為千里之堤一定毀於蟻穴,發現行為上有壞苗頭,一定要迫不及待地扼殺在萌芽狀態。

實際上,成長是個很複雜的過程,我們抓住其中的主幹就行了,其他細節上的事情隨遇而安,孩子反而能形成豁達的心性。對孩子行為的時刻監督,如同無形的捆綁,孩子的內心始終無法舒展開來、自由自在自主地生活,這樣形成的人格往往不夠豁達、健康。

以上這兩個例子的共同點就是,如果本身父母對一件事情的堅持就是不合理的,那麼不妥協就是強權,講道理就是講歪理。所謂的社會規則,其實也不外乎情理,而很多父母卻只是讓孩子生硬地執行。

孩子哭,家長怎麼對付?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的情緒本就會傳染。

如前所述,如果父母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始終抱有敵對的壓制態度,那麼當自己的痛苦被孩子的情緒引發之後,為了自己不痛苦,那就只有讓孩子不哭。

到這裡,父母的做法又分為兩種:

一種是立即插手,毫無原則地用各種轉移注意力、利誘甚至斥責其他人(或物)的辦法,反正只要弄得孩子不哭就天下大吉;

另一種則是造成孩子哭的訴求沒法被滿足時,父母就兩頭煎熬,想讓孩子不哭又沒辦法,可看孩子哭著吧又自己感覺痛苦,所以就轉而攻擊孩子哭本身,比如哭什麼哭,有什麼好哭的,不就……之類的批評,甚至動手打孩子。

如果父母本身對於不管是正性還是負性情緒都寬容、豁達,就能推己及人地為孩子提供合適的情感支持。

比如絕大多數時候,孩子情緒不好,只需要一個真誠的擁抱,家長什麼都不用多說,孩子自己就能恢復過來。

很多時候,孩子哭並不一定意味著你需要幫他解決什麼,他自己的問題,自己會解決。

孩子天生都是牛犢子,希望自己搞定事情。假如還沒被家長的太多干預搞得過度依賴,在他有情緒的時候,你安靜地陪著他,他自己會慢慢平靜下來,會主動應對和調整。如果我們總是迫不及待地插手,孩子就很難形成情感的韌性、自主性。

而父母想要做到對孩子的情緒不莽撞插手,同時又無痕地溫和支持和包容,當然還是需要自己心智的成熟。

孩子哭鬧,會折射出父母小時候曾經壓抑的情緒?好神奇的揭示!成長的父母,最重要的標誌是接納、允許自己有情緒,繼而也接納、允許孩子有情緒。懂得「同理」自己,才會「同理」孩子,「同理」在前,才會順藤摸瓜理清情緒來源。情緒來源才是父母療愈孩子情緒的最好「抓手」。

因為擔心,所以不允許

一位心理學的專家說,孩子哭如果讓父母心裡難受、煩躁不堪,往往是父母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內心積鬱了許多負能量,沒有得到宣洩的機會。

孩子負面情緒的爆發,會觸及父母內心的同類情緒,潛意識裡因為擔心自己失控,所以也不允許孩子發泄。

接納才能釋放

孩子情緒不好時大人需要做的四步驟:

  • 一、認可孩子的感覺和情緒;

  • 二、搞清楚孩子為什麼這樣;

  • 三、幫助孩子心情好起來;

  • 四、啟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情緒無好壞,它是正常的情感反應

關於孩子的情緒,有些父母不允許孩子害怕,如果孩子說怕恐龍,媽媽就說:那有什麼好怕的,都滅絕了。如果孩子怕黑,就說:媽媽都不怕,你也不用怕。

實際上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怕、恐懼都是人的正常的情感反應,孩子既然有了這樣的感受,父母應該首先表達出接受,接受之後再引導他去面對,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拒絕和否定孩子的情緒。

情緒被壓抑,孩子不敢做真實的自己

否定孩子的情緒給孩子的暗示是:媽媽不喜歡我害怕,害怕是不好的行為,我不應該害怕,否則媽媽就不愛我了。

為了取悅父母,孩子在想哭泣時和害怕時就會壓抑自己,犯了錯會撒謊,遭受欺負會隱瞞不報。如果在父母面前都要戴上假面具,孩子在哪裡才可以做真實的自己呢?假面具戴久了,孩子的心理就會逐漸扭曲。

每一次的情緒體驗都是成長的機會。

兒童對自己情緒的認識和掌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次的情緒體驗都是他成長的機會。孩子的情緒屬於他自己的管理範疇,大人不應該為此負責,不要因為孩子不高興就覺得自己很失敗。我們能做的,就是首先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並完全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會說話了之後,大人在接納他情緒的前提下,教他正確地溝通,學著用語言把情緒表達出來,孩子就不會因為無助和受到挫折而大哭大鬧不止,逐漸就會做到遇到事情不驚慌失措,不發脾氣,會嘗試講道理並尋求幫助。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擁有強大的內在,變得通情達理,從容不迫。

孩子和大人一樣,都會有情緒,快樂、悲傷、孤獨或興奮,孩子也需要發泄情緒。因此,父母要學會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父母成長才能更好地支持到孩子的成長

在我們的傳統思想中,往往認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但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時,卻發現我們其實有著很多不為大人所知的煩惱,也曾經渴望得到更多的支持。也許我們在無助中度過了很多歲月,但我們的孩子不應該如此。

也許我們是稀里糊塗地長大的,也還長得不錯,但我們的孩子應該更加享受成長的過程。我們的父母在他們所知所能的範圍內已經盡了他們的努力,今天,曾經的小孩成為了父母,輪到我們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去努力,為他們,也是為我們自己。

6個辦法,幫助愛發脾氣的孩子學會自我控制

當孩子情緒的「暴風雨」來臨的時候,家長保持情緒平和,接納孩子的情緒是最主要的。下面這5種實用的做法,讓你輕鬆地幫孩子學會自我調節和控制,不必再著急上火。

1.公共場合,幽默化解孩子

在公共場合發脾氣,幾乎是所有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家長大可不必覺得沒面子、尷尬,而向孩子發脾氣,要知道,你在眾人面前打罵孩子,啪啪抽的都是自己的臉。

此時,完全可以開個小玩笑,比如說:看起來我們有點家務事得要私下處理了。如此輕鬆的狀態,既能打消旁邊人看熱鬧的興趣,也緩解了自己的尷尬,然後帶孩子到一個相對安靜的地方,慢慢了解緣由。

2.不要在孩子情緒激動時處理問題

因為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他整個人都是關著耳朵,聽不見的。就像溺水的人,此刻他們最需要你把他們從情緒的洪流中救起來,而不是這樣的時刻還在跟他講道理。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用目光安撫孩子,輕輕觸碰他的臉、手,摟他在懷裡。你的舉動能夠讓孩子體會到,你是明白他和理解他的。等孩子哭完,你可以再告訴孩子,下一步該怎麼辦,或者和孩子商議解決問題。

3.避免用自己的憤怒回應孩子

憤怒父母一生氣,就容易使用一些過激的辭彙,比如:

給孩子貼標籤:你這個熊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威脅孩子:果你不乖乖的,我就不要你了!

專制命令:不許哭!現在閉嘴!

給孩子負能量:你這種孩子,以後能有什麼出息!

父母一定要先控制自己的憤怒,否則你的憤怒將會使孩子的情緒發酵擴大。最好的方式是用平靜、溫和的聲音響應孩子,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意願——關心孩子,只有這樣,你說的話才會被孩子吸收。

4.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尤其適用於3歲以前的孩子。3歲以上,可以用語言清楚表達的孩子,父母不妨給孩子時間和機會,鼓勵孩子表達,並且不加評判地傾聽孩子。

5.失控可以,但要對失控的後果負責

最後,孩子冷靜下來後,父母還能做什麼?父母需要讓孩子知道:雖然生氣、憤怒的情緒是正常的,但是處理這些情緒的方式不同,後果就不同。若處理的恰當,就值得鼓勵;若處理的不恰當,甚至造成了一些損失,那就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

6.做個關於失控的約定

孩子情緒平復後,父母還可以跟孩子做個關於失控的約定。比如約定在行為失控或口不擇言之前,嘗試大聲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我生氣了,很生氣。」父母才能更好地關注到孩子的情緒變化。

一個孩子敢在父母面前哭鬧撒潑,起碼說明一件事:他認為在父母面前發泄情緒是安全的。這也說明,你們的親子關係,基礎還是不錯的。

所以,在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作為孩子的一個可靠的、有愛的容器而存在,這個容器可以暫且存放孩子的情緒,為孩子梳理自我提供了一個安全、可控的緩衝空間。這樣孩子就會逐漸吸收到父母給予的力量——「沒有關係,我可以控制。」 這樣的長大的孩子,也更不容易無故發脾氣,即使發脾氣,他也能較快地處理好,而不是一言不合就開撕,甚至是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

           告別沒有自我成長管教過程中的焦慮,告別教育誤區、雷區,讓孩子和家長能一起更自然的成長


推薦閱讀:

營銷人最重要的1個核心秘訣
2月28日,詩詞史上最重要的一天:李白王維白居易都在今天誕生
常識最重要
一見鍾情只需7秒 | 顏值在一段關係中到底有多重要
彙報工作,比工作本身更重要 | G殺青

TAG:孩子 | 父母 | 心魔 | 當代 | 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