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解」真實的考古學
「誤解」真實的考古學
不主動「挖墓」 以人工挖掘為主
說考古是挖寶或者鑒寶,這是常見的「誤解」。考古學,是尋找、提取和分析古代的物質遺存,以及附著其上的各類信息,來試圖還原古代的社會歷史情況。
劉男給記者發來了一條「段子」,這段子調侃了考古人的狀態:「文能提筆寫報告,武能拿楸收稀泥。單手可以打探鏟,雙眼能夠斷水平。……進可墓里清屍骨,退能室內修復齊。風餐露宿家常飯,野外方便不稀奇……」
三叔拿著地圖,找到一處,用手捻了捻土,又拍拍地面,說:「這底下埋得太深了,估計得下鏟子」。吳邪立刻糾結起來:「不行,你們這樣會破壞古墓的。」
上周五,備受關注的網路季播劇《盜墓筆記》播出了第4集。主角一行終於在土層上敲敲打打之後,打開了通往古墓的路。
不過,如果說他們在考古,考古學專業的師生都不答應。「我們現在做的,絕大多數都是搶救性發掘,主動發掘非常少。」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院長陳洪海說,考古學,是尋找、提取和分析古代的物質遺存,以及附著其上的各類信息,來試圖還原古代的社會歷史情況。
說考古是挖寶或者鑒寶,這是常見的「誤解」。
1、考古學,幹嘛的?
打一個通俗的比方,考古學家做的,是給逝去的歷史出具「死亡證明書」,重建已經消失的生活。
對考古人來說,遺址里的東西值多少錢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它傳遞出的信息。「辨別真偽、判定年代,這只是我們考古工作的一小部分。」陳洪海表示,出土的文物是了解過去的線索,考古人通過一整套提取、分析技術,按照一套理論體系,來試圖勾勒一整幅當地、當時社會生活的圖景。比如,這些人達到了一個怎樣的生產力水平,形成了怎樣的組織結構,具有怎樣的飲食習慣……
除了研究出土文物,考古學專業學生必做的一件事,是進行田野考古。顧名思義,就是到實地進行考古發掘和調查。
2、和盜墓一樣刺激嗎?不,更多時候,這活兒考驗的是耐心。
北京大學考
3、考古人,盜墓嗎?
考古人不主動「挖墓」,他們還要收拾盜墓人留下的「爛攤子」。
「我們現在的考古,基本都是被動發掘。」陳洪海說,光是配合基礎建設或者突發性事件的搶救性發掘,就已經讓專業人員和專業機構疲於奔命。
如果施工隊在施工現場碰到古墓,考古人員就要扮演「救火隊」角色,得對古墓進行發掘、清理,將出土文物放置在博物館或者其他文物保護部門。不然,挖掘機會毀掉一切,難覓痕迹;古墓的隨葬品也可能流入文物販子手中。
盜墓者總是比考古人瀟洒。他們打了個盜洞,挑揀了值錢的東西就離開。考古人不行,他們要趕在古墓被徹底破壞之前進行發掘、整理和記錄,把歷史留下來。
「現在的文物保護技術還跟不上,貿然改變文物所處的外在環境,它們可能就會毀掉。而且,任何一種挖掘,在某種程度上都會帶來破壞。我們考古人的理念是,能不挖就不挖,能少挖就少挖。」陳洪海說。
4、考古學,傳統嗎?
考古人有兩把鏟,洛陽鏟和手鏟。發掘現場不能貿然上什麼挖掘機、起重機,還是人工挖掘為主。
不過,陳洪海笑言:「這個學科越來越不像文科了。」在尋找地下文物時,考古人也會動用最為先進的科技手段,比如航空遙感、核物理探測。為了了解挖掘出來東西的內部結構,有時還要做X光透視、CT檢查。
如果進入西北大學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你就真的要感慨,這也太「高大上」了吧!實驗室里有掃描電鏡、X-射線衍射儀,三維掃描儀、實時厘米級精度測量性GPS和超景深三維顯微系統等儀器。「我們考古人也是有高端的技術手段和儀器設備的。」陳洪海說。
5、考古學,難就業?
陳洪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每年考古學畢業生中,碩士將近50人,博士5到8人,而這一規模在全國所有開設考古學專業的院校中,已經排在前列。
「從人數上看,考古學是個小學科,設有考古學專業的學校也少。如果從高校培養能力和國家文博事業對人才需求角度來講的話,其實考古學人才,是供不應求的。」陳洪海分析說,按道理來講,考古學畢業生就業沒有問題。但實際情況是,一些學生畢業後確實難找工作,出現了「很多單位缺人,很多學生不好找工作」的現象。
考古學的對口專業,主要是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而這些單位大部分屬於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隨著事業單位編製收緊,一些文博單位招收應屆畢業生數量也隨之縮減,學生只能邊干邊等「編製」;而一些基層事業單位急需專業人才,但從名校畢業的學生,可能又不是那麼願意去……
碩士畢業於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的黃督軍,現在在博物館工作。他也給記者進行了詳盡分析:「考古學專業畢業,找一個對口的工作是不太容易的。不過,男生比女生找工作要簡單些。目前省一級文博單位已經要求博士學歷,地市一級也至少要研究生學歷,本科畢業只能轉行或讀研。」
如果轉行的話,「你會發現你的專業就是個悲劇」。黃督軍說,企業不了解考古學,看到這個專業可能直接拒絕;如果要報考公務員,也只能選擇「不限專業」的崗位,真正面向考古的崗位「少之又少」。
6、考古學,很有愛?
儘管如此,記者採訪的幾位考古專業的學生,都對這個專業「愛的深沉」。
劉男給記者發來了一條「段子」,這段子調侃了考古人的狀態:「文能提筆寫報告,武能拿楸收稀泥。單手可以打探鏟,雙眼能夠斷水平。……進可墓里清屍骨,退能室內修復齊。風餐露宿家常飯,野外方便不稀奇……」
黃督軍坦言,考古最辛苦的地方就在於需要野外工作,有的地方甚至無法洗澡,每天頂著烈日在野地發掘。「蚊蟲還算小事,有時遇到潑皮無賴,甚至還有盜墓團伙和黑社會阻撓。」據他了解,一些在國家級單位工作的考古人,雖然戶口和家在北京,但人卻常年在外。
聽起來,好像挺辛苦。不過劉婷說,除了辛苦,更多的是「有趣」。「我們當時去山東東平陵發掘,這是一個漢代的建築基址,我們挖到了當時的路面還有柱礎石,你就可以想像,自己在漢代宮殿里行走的感覺。」
「如果對考古感興趣,你遇到任何困難都會甘之如飴。」在黃督軍看來,考古如同奇遇。「曾經有一座古墓,牆壁上寫著:墓有重啟之日,人無再少之顏。後面文字大意是,墓主人知道千年後自己的墓穴會被人打開,希望看到這些文字的人將他的骸骨埋葬。」這彷彿與古人隔著時空對話。
還有一次,他們在長江邊的一個村子裡挖掘到許多宋代的水井,從一方墓誌中得知這個村子的居民是北宋末年由中原遷到江南的。「2013年,為了建設化工廠,整村拆遷。我們考古人員發掘到宋代的水井,記錄下了這個古村落的興起、發展和消失。如今這個村子永遠消失了,但在考古學家的檔案里,有著關於一千年前,一群人背井離鄉、紮根江南、繁衍子孫的故事。」黃督軍說,這是他作為考古人最大的滿足。
7、考古專業,哪家強?
根據教育部2012年學科評估結果,考古學學科整體水平得分排在前五的高校依次為: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西北大學和四川大學。
根據中國校友會網2014中國大學考古學專業排行榜,北京大學排名第一,排名其後的學校分別是南京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西北大學和鄭州大學。
推薦閱讀:
※願解如來真實義
※子平法對神煞的揚棄——揭開江湖派、書房派不懂真實務的傷疤
※算財運;俗話說十個光頭九個富,這是真實的嗎?
※何謂內觀?真實中怎麼樣塑造著一個修鍊過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