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學視角看頻發的校園欺凌現象
從社會學視角看頻發的校園欺凌現象
編者按
近日,一篇題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文章刷爆網路,該文來自中關村二小一位遭遇校園霸凌孩子的媽媽,講述了在中關村二小讀四年級的孩子在學校如廁時遭兩名同班同學欺辱的經歷。事後,這位媽媽與學校進行了多番交涉,卻沒有得到校方的足夠重視。隨後,中關村二小在官方微博發布聲明,希望讓教育問題回歸學校處理。霸凌給孩子的身心所造成的傷害可能是深刻而持久的,借用這位媽媽的話說:「孩子之所以孩子,不僅因為他們沒有自我保護能力,還因為他們對作惡毫無自控能力。你不告訴他那是惡,他能把別人逼死。你不告訴他要反抗,他能被別人逼死。」學校希望教育問題可以回歸校園處理,那麼為何屢見不鮮的校園霸凌從未在校園之內得到遏制?又或者讓社會和法律介入才是更好的解決辦法?
最近以來,媒體和網路不斷曝光校園欺凌事件,特別是有視頻有圖像的報道令人震驚,在點擊了一部視頻後看到幾位學生正圍住一位女學生毆打、謾罵、強迫其脫衣……天吶!施暴者與被害者都是一些未成年人啊。既不懂法又沒有法律的約束和制裁他們才敢這樣放縱自己為所欲為。據稱,大部分被欺凌者受了那樣的侮辱和委屈也不敢吭聲,還要賠禮道歉表現出服軟示弱的樣子,這也助長了這些校園欺凌者囂張的氣勢。由於校園欺凌現象頻發,還發生了不堪受辱自殺等人命事件,這才引發了全社會的強烈關注,成為社會的焦點議題。人們都在問:常在校園欺凌別人的這些學生是什麼人?學校和老師們怎麼不管管呢?法律該怎樣判定這樣的事情?
其實校園欺凌現象並不是現在才有,這種現象自學校產生就存在著。過去中國的孩子 上學有一種名稱叫做「打學」。先生對一些學習不專心、調皮搗蛋的學生常常用教尺掌手、罰站,或用最嚴厲的語言訓斥、貶低、挖苦,總的來說懲罰的手段和名堂很多。這些都不被看作是什麼欺凌現象,反而被當作是一種正當的教育手段。後來,同學之間也開始有了這種欺負、侮辱現象,只不過是背著先生。如果說身體上的攻擊不符合讀書人的身份,但在語言上的欺凌,如極盡挖苦、又不失文化的語言欺凌在哪個朝代都有記載。諸如,曾傳清光緒帝在京師大學堂開學典禮上引用了王陽明的一句話,鼓勵大家要「破心中之賊」勇於接受新事物,然後舉了一位王姓學生的例子,大意是這位王姓學生家境貧寒,幾番科舉落第後正鬱悶不得志時,聽說到京師大學堂上學有生活津貼畢業後還可在官府謀個實缺,這位王姓學生雖感到疑慮心中有糾結,但還是跑去報了個名。結果在旅館裡受到了一些守舊學子們的譏諷和嘲笑。更過分的是這些人在酒後還寫了一首極盡侮辱的歪聯貼於王姓學生床頭,上聯是「孝悌忠信禮義謙」,下聯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上聯缺「廉(恥)」,下聯缺「八」,這是罵他無恥、忘八。結果這位王姓學生受不了這樣的侮辱自殺了。雖然光緒帝將王姓學生的自殺歸因為「心中之賊」——守舊和好面子,但從實際的結果看應該說這是一個典型的學子之間的欺凌現象。再回到現在,校園欺凌現象頻發,有些案例竟然有仿黑涉黑之嫌,從這些案例和後果來看,其性質和嚴重程度也是同樣令人震驚的!
一、觸目驚心的校園欺凌案
近日互聯網上一段視頻引發了社會高度關注。視頻顯示,一名身穿北京某校校服的女生,被其他身穿校服的女生及男生不斷地扇耳光,中間還夾雜著叫聲,「別扇這邊,這邊腫了,扇另一邊」,「告訴她什麼叫黑社會!」據了解,事發時被打女生僅15歲。據該校一名高一男生事後稱,大約在幾天前,被打女生在校外用手機抓拍他,不慎將高一的一位女生抓拍入鏡,隨即雙方引發衝突,「她當時就刪了照片,還道了歉,但是沒用。」打人的地點離學校不遠,當時共有30餘名學生將該女生圍住,「一開始就有一外校學生先上來扇了一耳光,後來有男生添油加醋,提議一人扇兩下。」該男生稱,最後有五六名女生輪番上陣,每個人都扇了兩巴掌,還「踹了胸」,全過程中,被打女生一直都在哭泣地說對不起。
另一段視頻幾乎抓拍了欺凌全過程,近3分鐘的視頻中,黑上衣女孩的施暴行為連續不斷。視頻轉換中看到又有一位身穿花衣女孩也加入施暴行列,對藍上衣女孩拳打腳踢,黑上衣女孩這時摘掉了口罩,開始用一根小木棍一陣一陣抽打著藍上衣女孩。可以看到藍衣女孩被打得很疼,但仍然沒有呼救和反抗。在旁邊,還有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在圍觀。從施暴女孩的講話內容中可以判斷,她們邊打邊逼迫藍衣女孩脫光衣服。而在這段視頻中,數名圍觀者仍然冷漠拍攝甚至笑鬧起鬨。從視頻拍攝的環境看,該事件發生在校園的操場上,不遠處還能看到有人在打籃球。校園欺凌現象並沒有妨礙別人的活動,也或許是見慣不怪了。
這兩個視頻記錄的都是典型的校園欺凌現象,誰會想到施暴者竟然是幾個女學生領頭,對被害女學生毆打不說還有人身侮辱。特別是被害者並無任何還手和反抗行為,哭泣哀求也難以逃脫這樣殘忍的欺凌。「踹了胸」、「逼脫光衣服」、「告訴她什麼是黑社會」,這些語言和行為暴力已經超出了一般校園的打架鬥毆,其性質無疑是觸犯了法律。為什麼她們敢觸犯法律?這就是一個問題,是法律對未成年人犯罪處理過輕?還是學生根本就是法盲?還是法律在學校根本就沒有發生過作用?雖然在媒體網路曝光後有幾位涉嫌欺凌的學生到公安局自首,公安局也好像在立案調查,但從結果來看,僅僅判處幾個月的刑罰,再緩刑一下就都出來了。正是法律處理的過輕導致校園欺凌現象很難被遏制。
為此,筆者問過幾位留學生,如果這樣的校園欺凌發生在美國會怎樣?他們都說像上述案例的校園欺凌會判得很重,不僅會為此丟掉學業,承擔被害者的醫療費精神補償費等等,還會坐好多年的牢。舉例來說,曾經震驚全美的一件中國小留學生校園欺凌案今年正式宣判了,涉嫌凌虐和綁架同學的三名中國留學生翟雲瑤、楊雨涵和章鑫磊在簽了減刑協議後分別被判處13年、10年和6年監禁,刑滿後將被驅逐出美國。法庭上據被害人劉怡然聲淚俱下地控訴3名被告對她施以的殘暴罪行,其中包括扒光衣服、用煙頭燙傷乳頭,用打火機點燃頭髮、強迫她趴在地上吃沙子、剃掉她的頭髮逼她吃掉等,手段之兇殘,令人髮指。但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相反,這才是整個虐待、綁架案的前奏。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場轟動中美兩國的、幾名留學生被告有可能面臨終身監禁的驚天大案,竟然是因為男女之間的爭風吃醋而引起的。據知情者透露,翟芸瑤和張鑫磊被捕後第一次出庭時都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可一聽宣判兩人完全懵掉了,他們沒想到自己竟然闖了監禁的大禍。在他們的心裡,這種在中國司空見慣的學生打架就算被校長知道了,頂多是教訓一頓罷了,連開除學籍都談不上,更不用說被捕入獄,還要把牢底坐穿。 更讓它們沒有想到的是美國的法律對校園欺凌案竟然會判得如此重,還有涉嫌欺凌的人中雖然沒有動手只是旁觀,但也受到了同樣的刑罰處理。更可笑的是,他們中的一位父親試圖行賄法官結果也被認為有罪而攤上了大事。
宣判後,在美國這件事情就這樣過去了,施暴者正在服刑,有幾位逃跑的和回中國的犯罪嫌疑人暫時逃過了刑罰,結果怎樣雖還不得知但肯定不會好的,受害人也正在從身體和精神上慢慢修復。但這些華人小留學生卻給所有的華人帶來了極壞的影響,這種影響是無法修復的。如此看來,校園欺凌現象竟然能從中國帶到美國,如果不對校園欺凌像美國一樣嚴懲嚴治,誰知以後還會不會再出現震驚美國和世界的校園欺凌案?如果到此做到亡羊補牢並防患於未然就有可能減少和杜絕這樣不光彩的事情。可是,就在美國宣判幾位中國留學生因校園欺凌犯罪入監之後,發生在中國的同樣惡劣的校園欺凌事件卻還在有增無減。為此,就2016年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已經有人在互聯網上做了一些總結 ,這些校園欺凌件件令人髮指,件件都可在美國判重刑直至終身監禁。
1. 江蘇無錫女生遭羞辱、打耳光、扯頭髮被圍觀鬨笑
2016年1月11日晚上,兩段共長達3分鐘的視頻在微信朋友圈裡瘋轉,在視頻中,一名女生在宿舍角落裡遭到數名女生持續捏臉、打耳光、扯頭髮,甚至是砸椅子。施暴及圍觀女生竟然時不時鬨笑奚落,並且滿嘴髒話,一位圍觀者還進行了拍攝。
2. 海南15歲少女遭多人圍毆扒衣被罵「打死她」
2016年1月16日,一段少女遭多人毆打、腳踹、扒衣的視頻被傳到網上,打人者講海南臨高方言。記者16日晚從海南省臨高縣公安局得到證實,視頻里的暴力事件發生在該縣東英鎮的鄉間小道上,受害人已報案。
3. 湖南女生在不到100秒視頻中被掌摑32次
2016年4月22日晚,有網友在qq、微博、微信等網路平台上發布一段視頻,視頻內容為數名女生掌摑一名女生。在不到100秒的視頻中,女生被掌摑32次,其間一直沒有反抗。
4. 重慶彭水一初中生被同學持刀捅死
2016年4月28日13時許,桑柘中學學生沈某(男,14歲)與同校學生趙某(男,15歲)在校內因同學間糾紛發生爭執。爭執中,沈某持刀刺中趙某胸部,趙某經送桑柘衛生院搶救無效死亡。
5. 日照五蓮一中學發生校園欺凌事件!學生在廁所被群毆
2016年5月16日,一段校園暴力視頻被瘋傳,一名中學生男孩,被一名身體強壯的同學毆打,其中幾十人圍觀,據網友稱,這起事件發生在五蓮街頭中學。
6. 15歲少年不堪同學欺凌服毒自殺
2016年6月3日今年十五歲的陶某某,是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威遠初級中學八年級三班的一名學生,就在剛剛過去不久的六一兒童節,這個屬於美好、屬於歡樂的節日,陶某某選擇用服毒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僅15歲的生命。
如果這一部分就作為案例總結的話,接下來還有很多令人髮指的校園欺凌案,但我們只是通過這些案例給個說法,也就不再歸納了。細想起來,這些當事人都是豆蔻年華的學子,大家一起來上學,既無宿怨也沒有深仇大恨,為什麼會因即時性發生的行為和事情而要加害於對方,下面我們通過媒體看看大家是怎樣討論的,即怎樣回答了之前提出的三個問題。
二、網路議論聲聲,校園欺凌再成焦點
要說先前提到的一個問題是「常在校園欺凌別人的這些學生是什麼人?」最近在網路上興起的一個新詞「校園霸凌」做了回答。據說「霸凌」是音譯英文「bully」一詞,指恃強欺弱者、惡霸。是指孩子們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長期存在校園中,發生這些同伴間欺壓的行為,可能包括肢體或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也有可能是類似性騷擾的談論或對身體部位的嘲諷、評論或譏笑。最可能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是:上下學途中、午休時間、課程休息時間、體育課時間、放學後、在操場、在樓拐角處、在廁所中、僻靜小路上。 這裡人們會問,作為一名學生為什麼或怎樣形成霸凌的?我們在網路上看看大家都是怎樣的說法。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心理科主任醫師王健分析說,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一方面孩子的行為是對父母或者其他成人行為的效仿,因此如果家暴在未成年人的成長過程中較為頻發,未成年人也容易對流行文化進行模仿。另外一方面,未成年人的暴力行為是一種「品格障礙」,而這種「品格障礙」演變成人格障礙或者罪犯的例子屢見不鮮。從初中到高中階段,未成年人的自我意識成長,以上的兩類未成年人逐漸會採取產生反社會行為,這種行為從欺騙開始,進而演變成暴力。施暴者希望在一種非主流的價值體系中,通過別人的懼怕來獲得尊嚴。 上述的分析揭開了校園霸凌的內在生成因素,模仿是動物學習行為,同樣也是人類在未成年人時的主要學習行為。正如有學校老師指出,部分學生參與校園暴力的原因,是希望通過暴力行為建立或者鞏固自己在朋友圈的地位,還有學生是模仿網上的暴力視頻。還有網友認為校園欺凌的問題還是出在家庭上。有學者指出,調研中發現,許多施暴的孩子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或是家境優越,認為不管出了什麼事,家長都可以擺平;或是家境惡劣,自己也有過被父母暴力對待的經歷。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往往會引起孩子的模仿。 這樣的解釋讓我們想起了英國教育社會學家威利斯的著作《學做工》里的工人階級小夥子們,他們模仿工人階級特有的反抗壓迫和挑戰權威的男性氣質,形成了反學校文化的特質。人們傾向於將這種反主流文化看作是一種亞文化,與越軌等詞聯繫在一起。在心理學家看來,如前面王健分析的那樣,是一種「品格障礙」。但這裡要區分出的是偶發性和經常性發生的暴力或校園欺凌行為,前者有情境因素,而後者則是品格障礙所致。
經常施暴的學生具有品格障礙,那麼學校和老師會視而不見或者根本不管,這引發了之前提出的第二個問題,「學校和老師們怎麼不管管呢?」就這一問題網友們也是有話要說。在網路上看到一位網友說,校園欺凌現象很普遍,中國沒有這樣的大數據,要是有的話可以說80%以上的同學都有過欺凌和被欺凌經歷,當學生是一個漫長的成長過程,每個人都可能由受欺凌者變成欺凌者。由於學校有老師和學校紀律管著,即使起的作用不大學生還是有所顧忌。所以欺凌一般發生在學校和老師視野不到的地方,有著極大的隱秘性。當然,一旦受欺凌者告狀告到老師那裡,老師也就是對當事人進行批評教育一下,這些學生當然會配合了,演演戲嘛!所以說,學校老師不是不管,而主要是批評教育為主。這樣無關痛癢的處理,根本管不住這些「校園凌霸」,他們在私底下繼續為所欲為不說,被欺凌的學生還因告老師後可能會再次受到更大的欺凌傷害,即二次傷害。所以,受欺凌的學生一般會保持沉默。我們說,校園欺凌是祖國花朵下的陰暗地帶,是陽光下的罪惡。也有老師在網上留言說,說老師見到這樣的事情不管是不負責任。我就處理過這樣的事情,對當事學生狠狠地批評教育後,還到學生家裡與他的父母親談話,希望家庭與學校共同教育這些經常性的校園欺凌者。結果有的家庭父母親根本不合作,認為他家的孩子沒錯,之所以欺負別人了,那肯定是別人惹著他家孩子了。學生父親很有理地告訴我,我們從小就教育孩子不許欺負別人,但也別讓別人欺負你。毛主席還說了呢「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聽後,我頓時無語。與這樣的家長根本就沒有辦法溝通。有網友接著說,這樣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是不可能有忍讓精神的。我說的意思是,教師管學生是沒有權力的,所謂教師的權力是虛的。過去學校有懲戒功能,老師有體罰學生的正當理由,現在都被廢了。老師面對犯錯學生時只有通過說理教育。如果有老師採取一些懲罰的手段或批評的重了些,家長就到學校找老師算賬了。所以,如今的老師也真是不好當啊!聽了這些話以後覺得有道理,過去單位制時有了任何問題都可以到單位解決,行政處分、開除等都是有力的制約管束機制。如今,一切都是社會化了,學校教育也管不了那麼寬了,要是開除學生也得交由法律裁決,否則學校自行作出的決定可能會在法律面前敗訴。因此,我們這就引出了之前提出的第三個問題:法律該怎樣判定這樣的事情?
由於校園欺凌案已經踩到了未成年人的犯罪違法底線,人們開始在法律層面討論這樣的案例。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的范國睿教授認為,我國刑法規定,未滿14周歲或已滿14周歲故意傷害但沒有致人重傷的,不能構成犯罪,這類行為均作為一般民事糾紛,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可以說,這樣的法律已經不適合現在的未成年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14周歲的未成年人無論在心理上還是在身體上都比過去的同齡人要成熟和強壯得多,所以世界各國都在重新制定法律認定標準。面對日益猖獗的學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都加強立法,通過制定欺凌行為認定標準和嚴懲欺凌行為,遏制校園暴力。荷蘭、印度、加拿大、希臘、匈牙利、丹麥都認定是12歲,中國香港和美國的紐約州是7歲。挪威發表了《反欺凌宣言》,對學生欺凌和暴力實行「零容忍方案」 。有網友認為,各國都有校園欺凌現象,由於法律嚴厲近年來有減少的趨勢。但我國法律似乎對未成年人一般犯罪和越軌又有減輕之勢。比如,以前有未成年人犯罪又未到年齡,就會集中到勞教學校。每座城市都有幾所這樣的勞教學校,一旦進入勞教學校,就會在將來的升學和就業上處於不利地位。所以,這對嚴重的校園欺凌現象有著極大的遏製作用。可今天這些勞教學校都取消了,相應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和認定標準還沒有改變,以至於校園欺凌現象在今天得不到有效遏制,這就出現了手段殘忍、仿黑涉黑的校園霸凌,和敢於挑戰和踐踏法律的校園欺凌行為。
由上述討論引發我們的思考,校園欺凌現象不是一個單純的負面同學關係,而是一個負面的社會現象,單純的靠學校、靠教師以及學校常規的辦法,如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觀教育,我們不是沒有做,而是做了很多,但是還是無法制止和杜絕校園欺凌現象。因此,必須訴諸法律,而法律也應根據社會變化的情況適時作出調整,對有辱人格、對精神和肉體摧殘的欺凌行為視為犯罪,應當重判。當然,對校園欺凌現象的重判也須是有章法、依據證據的。為此,在這方面要根據國情,邀請各方專家學者深入研究和討論,並參照外國成功的經驗制定出適合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的量刑標準和法律依據。
三、校園欺凌現象的社會學思考
將校園欺凌現象放到社會學的理論中去分析和解釋有三種主要途徑,其一是結構功能主義的、其二是衝突理論的、其三是相互作用論的。前兩個理論是宏觀取向的,有助於我們從整體社會綜合各方面的因素看這一現象,後一個理論是微觀取向,有互動的和現象學解釋學的。下面我們逐一做出分析,然後再綜合來看。
從結構功能主義的觀點看,校園欺凌是一種非正常的人際和社會現象,在社會系統中被定義為反功能。反功能的存在一方面會造成現有的社會系統,包括社會制度陷於混亂並失去對人的約束和調整(失范);另外一方面,會反逼社會系統做出調整,修復或建立健全有效的制度。從這方面看,反功能也有積極的作用。在我國,校園欺凌現象頻發說明學校制度和法律制度存在著缺陷和不足,學校和社會在這方面並無有效嚴厲的制度和法律對學生進行約束和管理。實際的情況也是如此,學校教育的重心(功能)都放到了升學考試上面,忽視了對學生心理健康和優良品質養成的教育;沒有創造出良好人際關係的環境,即沒有教給學生如何尊重別人以及與別人如何相處共同生活;沒有重視學生的法律法制教育,培養出高分高智商但低度法律認知甚至法盲的學生。在這樣的制度和法律環境下,學校教育即培養精緻利己的學業優等生,也因忽視和制度不健全而放縱出「校園霸凌」。從這方面看,校園欺凌現象應當從制度入手進行遏制和消除。但該怎樣在制度上治理校園欺凌現象,我們還缺乏經驗。過去以教師為權威的中心已經變化,教師從百科全書的教學模式和家長式的管理模式逐漸變為某一學科領域的職業者。管理學生越來越依賴制度和社會。制度的滯後多少歸因於管理人員對教師的觀念還沒有改變,繼續強化教師作用的同時,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賦權,使得教學與管理相脫離,即教書不育人。在這種情況下,制度的作用就越發突出出來。
應該說美國是最早開始從制度上研究校園欺凌問題的國家之一,經過了近半個多世紀的摸索和研究,找到可以引發校園欺凌的原因和環境,逐漸在法律制度上形成有效的條文。其中1994年國會通過的《學校安全法案》(Safe Schools Act of 1994)和《學校禁槍法案》(Gun-Free Schools Act of 1994)奠定了制度基礎,前者規定聯邦政府每年需撥專款用於地方學區以幫助學區實現安全管理,而後者配合規定了聯邦撥款的申請條件,要求學校對持有武器和違反法律的學生實施停學一年的懲罰,同時學校執行狀況直接關係到是否能夠領取聯邦政府的援助資金等。如今,美國防控校園欺凌的學校安全法律已相當完善,包括從禁槍、風險評估、聯邦撥款再到公開學校安全狀況,由政府和學校共同承擔安全管理的責任等。可以說,制度上立法並不能徹底消除校園欺凌現象,但卻是讓校園欺凌行為付出非常大的代價受到很重的法律懲罰。因此,在美國,其法律的約束和警示作用遠遠大於教師的說教。就像美國的一位老教師所說的話,美國在現行交通法立法之前,學校老師教給學生不要闖紅燈,學生聽的人並不多,結果出了很多交通事故;立法後,現在還有人敢闖紅燈,但人數已經很少了,一旦出現事故自負全責。有了制度約束和保障,教師再對學生進行說教這個效果就不一樣了。
從社會學衝突理論的角度看,校園欺凌與社會暴力都是不平等社會的產物。美國校園欺凌法案的出台和完善正是全美反對種族隔離並立法的前後,從歷史文獻中可以看到,美國社會是一個不平等的社會,白種人具有著人種上的優越感與社會優勢,他們歧視有色人種特別是黑人。雖然在法律上廢除了種族歧視,實行了混合學校制度,但黑人的孩子在學校里經常會受到白種人學生的欺凌。所以,聯邦政府派專人開始研究發生在校園裡的種種欺凌現象,找到原因後開始在法律上、政策上、學校日常生活中提出依據,最後頒布了校園安全法案和反校園欺凌法案。受到保護的有色人種和黑人學生應該安心上學了,但是,誰也沒有想到的事情是城裡的白人「飛走了」,在交通極為不便的郊區落戶了。隨著越來越多的白人和中產階級聚居郊區,學校與生活設施也很快建立起來。從美國現在的情況看,最好的學校都分布在白人和中產階級居住的郊區。由於中產階級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大多家長都會陪伴著孩子們的學習,與學校和老師有著緊密的聯繫,所以在這些學校里幾乎沒有校園欺凌現象。在城裡和一些低分排名的學校里,黑人學生之間發生的校園欺凌現象和犯罪率要高很多。
那麼再看我國的情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由於收入上的分化加劇了社會的分層,隨著富裕人口的增加,家庭背景對孩子的教育獲得越來越重要。可以說,中國的教育是全世界最公平的教育,通過教育讓農村及城市普通家庭的孩子一直保持著較高水平和較大規模的向上社會流動。但是在進入21世紀以後,這種情況開始改變,由於優質教育資源有限且分布不均衡,學校教育從初等到高等也因此而分層了。如果說過去也存在著教育分層但差別並不大,並沒有引起人們對教育不平等的不滿,而今天來看,雖然平等的教育政策並沒有改變,但學校教育客觀的擇優標準越來越對家庭背景好的學生有利,於是優質教育資源即好的學校都被有著良好家庭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的學生所獲得,家庭經濟差的學生被分流到教育分層的底層。好,分析到此我們就明白了,在一般和差的學校里由於通過教育根本無法獲得社會流動的機會,上學可能就成為他們應付家長和玩耍的地方。中國農業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的熊春文教授對北京肖家河的一所打工子弟學校進行過調查,就發現了有趣的團伙現象,在他們之間校園欺凌現象經常發生。其實從媒體報道校園欺凌現象看,大多數校園欺凌發生在農村地區、城市郊區的一般校和差的學校里。而很少或幾乎沒有發生在名牌學校那些優等生身上。因此我們可以推論,從現象上看是生源問題,是學校問題,但實質是社會分層的結果,是社會不平等的結果。看來致力於教育公平,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均衡化的目標對遏制校園欺凌也是有益的,當然,平等是社會意義上的,法律上的保證才是最根本的。
社會平等就會減少校園欺凌現象,這是因為平等給予了人們相互尊重的可能。談到尊重這就涉及到社會學微觀解釋學派的相互作用論上。相互作用論也可以看做是社會心理學的解說,根據這一理論假設,校園欺凌現象是源於一種尊重,但這種社會性需求卻是以非正常手段得到滿足的,結果這就超出了一般尊重的範疇。即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尊重,而是讓別人看到自己充滿了敬畏和服帖,甚至可以讓他頤指氣使。這是江湖老大的做派,是黑社會老大的淫威。但為何會在學生身上表現出來呢?心理學家已經談到的原因是由於模仿和病態人格,當然作為社會心理學家更傾向於將校園欺凌看作是對權力的一種渴望,即控制他人支配他人的一種需求。這在社會心理學上有一種需求理論可以獲得解釋,在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以後,每個人還有三種主要的社會性需求:成就需求、權力需求和歸屬需求。哪一種需求佔優勢就會表現出相應的行為。在學校里一般受到尊重的是成就需求為主導的優等生,而差生是得不到尊重的,為了獲得所謂的同學間的尊重,那就只有通過暴力和強勢獲得。當產生這樣的意識以後,一種控制他人的權力需求開始上升,而且越來越敏感於別人對他她的態度和尊重,稍有一點冒犯就會教訓別人。在強力下有一些學生當然大都也是差生就會跟隨他/她,併產生了強烈的歸屬需求,「校園霸凌」就這樣產生了 。後來與一些名牌大學的大一學生談話時也證明了這一點,當然,他們都是學校的優等生,幾乎沒有這樣的經歷,但是確實也聽說過每個中學都有這樣的「校園霸凌」,還聽說過他們有時會與外校的某某「霸凌團伙」打架。每個學校甚至每個年級都有這樣的人,這些學生確實讓學校和老師們很頭疼,當然,學習差和考不上好的大學也是情理之中。談到這裡,我們也在思考,獲得尊重沒有錯,但在學校里只有優等生才能獲得尊重很不公平,這說明學校評價學生的標準過於單一,這就讓許多學生在學校里過著沒有尊嚴的生活。為了獲得尊嚴,一些學生便會以亞文化方式滿足,如威利斯筆下的工人階級「小夥子」們、熊春文研究的打工子弟學校的「團伙網路」。所以治理校園欺凌現象,學校對每一位學生的評價標準應是多維的,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相互之間是尊重的。讓每所學校都能做到這樣其實並不容易,學校教育的擇優模式不改變,那麼,中小學還是以應試升學為主,大學依然是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錢理群語)。或者說,在中小學最有尊嚴者還是學而優則上,在大學還是唯名牌馬首是瞻。在這樣的價值觀下,即使法律從嚴,也並不能根除校園欺凌現象。就像美國,法律不可謂不嚴,但校園槍擊案還是頻發,雖涉種族問題、宗教問題,但很大的原因也許是源於犯案人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
再不點藍字關注,機會就要飛走了哦
推薦閱讀:
※堂吉訶德式的咆哮誤導了多少人
※如何看待可口可樂成立新聞編輯室?
※不止喜歡(上)
※社會學的學科背景會什麼?
※沉迷社會學無法自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