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炎武:「經師」和「人師」
05-29
顧炎武:「經師」和「人師」
顧炎武是明清之際著名的思想家,清學開山之祖。生於崑山千墩鎮。初名絳,清兵入關南下,為了表達對文天祥門生王炎午品格氣節的崇敬,更名為炎武,字寧人,學者稱亭林先生。當年的亭林早已湮蕪,但「亭林先生」四字,經過時間的淘選、風雨的洗禮,青史流芳,名垂千古。
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清軍入關,席捲中原。次年,鐵騎越過長江,長驅直下,蹂躪江南,所到之處,遭到民眾奮力抵抗。時代的劫難,使顧炎武義無反顧地投身抗清的洪流。包括其夫人和胞弟在內的崑山軍民,以身許國,守城抗敵,城陷後,顧炎武親友多人罹難。這些志士仁人,在刀光劍影之下,譜寫了一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正氣歌。顧炎武無疑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之一,從他的筆下,發出一句凝聚時代精神的最強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由於這句話始終具有激發世人愛國熱情的積極意義,因此傳誦眾口,成了留給後世寶貴的精神遺產。抗清活動失敗後,顧炎武選擇了一條充滿坎坷的漫長曲折之路。他終身不仕清朝,為避害隻身北上遠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中國文人普遍的理想,但真能做到的卻不多。顧炎武做到了。儘管他走得有些無奈,走得十分艱辛。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他心藏家破國亡的沉痛,胸懷救國濟民的理想,遍遊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途中始終以二馬二騾,載書自隨,考察各地歷史、地形、風土、人情。邊走邊讀,成了顧炎武遊歷生涯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必有體國經野之心,而後可以登山臨水;必有濟世安民之識,而後可以考古論今。」顧炎武無愧此譽。 顧炎武是與黃宗羲、王夫之齊名的清初三大學者。就當時的聲望和對有清一代的影響而言,清代學術界,無人能與之比肩。其弟子潘耒說當時「文人才士語學問,必斂衽推顧先生」;乾嘉時著名學者章學誠譽之為清代「開國儒宗」;近代梁啟超說他「不僅是經師,而且是人師」。顧炎武提出「經學即理學」的命題,反對空談,辨別源流,審核名實,開清代樸學風氣。他以「明學術,正人心,撥亂世,以興太平之事」為治學宗旨,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立身準則,主張以「修己治人之實學」,替代「明心見性之空言」。他認為著書立說,必須是針對現實的切實有用的東西,對晚明空談心性、雕琢辭章的習氣,作了深刻而又尖銳的批判。他提倡「經世致用」實學,對國家政事、社會經濟都有切實獨到的看法,可謂內聖外王體用兼備之學。作為民族文化的一代象徵,顧炎武絕非崑山一地所能包涵。但對一個地區來說,文化名人是文化傳統的象徵,體現了地域文化的風格,凝結著社會文明的智慧,因此對鄉賢懷有格外深厚的感情。同為崑山籍大賢的朱柏廬,曾為顧炎武文集作序,對其道德學問,極為欽敬。顧炎武去世後,崑山人士繼承亭林精神,光大亭林思想,世代相傳,始終不懈。如今,年屆古稀的陳琦南先生,立志撰寫《顧炎武傳記》,期待更多的人了解顧炎武生平,繼承顧炎武的實學思想、愛國情操,以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的復興。這種精神,令人動容。
(《顧炎武傳記》 由古吳軒出版社出版陳琦南編著,序言標題系編者所加,有刪節) 黃珅
推薦閱讀:
※顧炎武書法【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朴率凝重
※與顧炎武齊名,時稱「歸奇顧怪」歸 庄 書法作品欣賞
※旅行的意義:千燈名人顧炎武是這麼詮釋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紀念顧炎武誕辰400周年
TAG:顧炎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