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話中醫第二十期:永州之野,白花之蛇
素材/張淵
主播/陳飛飛
小編/張麗群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其始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募有能捕之者,當其租入。永之人爭奔走焉。
《捕蛇者說》一文道出了一個苛政猛於虎的故事,令人唏噓不已,那麼文學大家柳宗元筆下的「永州異蛇」究竟實為何物,又如何讓那時的人民鋌而走險呢?今晚讓我們相約國醫戰隊夜話中醫專欄的第20期節目,讓我們一同探尋永州之蛇。
永州古稱零陵,隋朝始稱永州,別稱「竹城」;因其地有瀟水、湘江匯合,故又稱「瀟湘」。就在這片靈潤的土地上,我們本期節目的主人公,悄然登場。
根據柳宗元所述,又經筆者考證,私以為這永州異蛇便是民間俗稱的五步蛇,學名尖吻蝮。尖吻蝮全長120-150厘米,大者可達200厘米以上。頭大呈三角形,與頸部可明顯區分,有長管牙。吻端由鼻間鱗與吻鱗尖出形成一上翹的突起;鼻孔與眼之聞有一橢圓形頰窩,它是熱測位器。背鱗具強棱21(23)-21(23)17(19)行。腹鱗157-171。尾下鱗52-60,前段約20枚定為單行或雜以個別成對的,尾後段為雙行,末端鱗片角質化程度較高,形成一尖出硬物,稱"佛指甲"。尖吻蝮在我國各個地區均有不同的俗稱,而在中藥王國里,它有個響噹噹的名號「白花蛇」。
名貴藥材白花蛇,便是尖吻蝮的乾燥全體,以條大、乾燥、頭尾齊全、花紋斑塊明顯者為佳。)據說: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態,驗證書本記載,李時珍來到了蘄州城北的龍蜂山捕蛇(白花蛇為蘄州特產),只聽得有人唱道:"白花蛇,誰叫爾能辟風邪,上司索爾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時不得皮肉破"。隨著歌謠而來的是幾個肩背竹簍的捕蛇人,他們正朝著幾棵石楠藤走去,據說白花蛇愛吃石楠藤的葉,所以石楠藤也就成了白花蛇的"家",日夜盤纏在石楠藤上。捕蛇人發現白花蛇後,立即從地上撈起一把沙土,對準白花蛇撒去,說來也奇,白花蛇遇到沙土,真象麵粉遇水一樣,縮成了一團,捕蛇人立即上前用木叉往白花蛇的頸部叉去,另一手抓住蛇體的後部,這時白花蛇再也施不出威力來了。
李時珍上前去仔細觀察了白花蛇的形態,只見蛇頭大似三角形,嘴裡長著4隻長牙,背上有24塊斜方格,腹部還有斑紋,與一般的蛇,確實不一樣。接著,捕蛇人將蛇掛在路旁的小樹上,用刀剖其腹,去其內臟,盤曲後裝進了竹簍筐,據說,將蛇烘乾後,才能當藥用。李時珍記錄了捕蛇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活動,不僅補充了本草書,也為後來編寫《白花蛇傳》,提供了重要材料。幾年後,李時珍又根據白花蛇的祛風特性,製成了專治半身不遂中風症的"白花蛇酒"。據現代藥理分析,證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鎮靜、鎮痛,擴張血管和降壓作用。
當然,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今晚的夜話中醫到就要結束了,感謝各位的收聽,我是主播陳飛飛,後續節目我們再會,各位晚安。
把你的中醫故事通過我們的口說給大家聽,一起感悟中醫學習的酸甜苦辣。
歡迎來稿:1838029708@qq.com
每周日晚靜靜聆聽中醫的故事,感受不一樣的中醫情懷——夜話中醫
每周一期
溫暖中醫人
感悟中醫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