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寶寶哭,抱還是不抱?

我們打造從孕期到3歲的專業科學育兒平台。每天為0-3歲的寶媽推送育兒文章。為孕期媽媽建立線下准媽媽公益課堂。

       寶寶哭了,如果抱,會不會因此把他給慣壞了?不抱是不是會給寶寶留下心理陰影?當爸媽的真不容易,好吧,今天由老師跟我們分享一下她的觀點和經驗,給出的建議相當實用哦。

       關於寶寶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各路專家意見不一,主張一哭就抱的和不哭才抱的都有,這讓父母更沒有了方向。這個問題,可不是一兩句話能解釋的,還得靠心理學知識來提供技術支持。

安全依戀

       先說說發展心理學的概念:「安全依戀」

       根據心理學家艾里克森的人格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嬰兒從0~18個月期間,他們的重要社會心理任務是解決「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這個階段,寶寶需要完全依賴父母。

        如果父母能夠對寶寶的需要比較敏感,能夠有規律地、及時滿足孩子的需要,他們就會形成基本信任感。寶寶相信父母會滿足他們的需要,相信他們是值得依靠的。

        如果父母不能常常滿足寶寶的需要或者有時候滿足,有時候不滿足,寶寶就會形成不信任感,他們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危險的,無法信任的。

       依戀理論的研究表明,和父母(或主要照料人)建立安全依戀感非常重要。

       如果寶寶和主要照料人的依戀是安全型的,他們能夠把照料人當作一個安全堡壘,作為他們大膽探索外部世界的後盾,對陌生人也比較友好。有一個很明顯的表現,當主要照料人離開的時候會很不安,但不會鬧得特別厲害;當她回來後,他又能夠比較快平靜下來。

       而當寶寶是焦慮型的依戀關係,他們會經常黏著照料人而不願意去探索陌生環境,害怕陌生人。當她離開時反應強烈,大聲哭鬧。即使當她回來,他們也不容易平靜下來。

       6-15個月,大部分孩子會體驗這種和主要照料人分離的焦慮,我們稱之為分離焦慮。不同的是,有安全依戀感的孩子適度表達分離焦慮,比較容易被安慰,有比較強的探索性和獨立性。而焦慮型的寶寶不能接受分離,難以撫慰,獨立性和探索欲較差。

       另一個研究還發現,一個三四個月大的寶寶,在餓了的時候放聲大哭,一旦媽媽靠近他,還沒開始餵奶,他們就已經不哭了。這說明,在頭幾個星期里,他們意識到了媽媽的照顧行為,所以當媽媽靠近時,他們知道媽媽來照顧他們了,就停止哭了。嬰兒就是這樣通過媽媽迅速、穩定、重複的行為來學習自己和媽媽的關係,建立對媽媽,進而對外部世界的信任感。安全依戀感的建立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將來的人際關係有著重要的意義。

       所以,從安全依戀的角度來說,寶寶哭了,父母應該怎麼做,就比較清楚了。

寶寶啼哭

       我們再了解一下寶寶的啼哭。

       首先,寶寶的哭有與其他人溝通交流的作用。有研究發現,在0~3個月期間,如果父母對嬰兒的反應比較及時而恰當,會有以下「好處」:等這些孩子長到8~12個月的時候,比那些父母反應不及時的孩子,哭得少多了。這些孩子(8~12個月)的溝通方式發展相對要好,比如,他們會利用臉部表情、手勢、牙牙學語的聲音來和別人溝通,而不需要總是用哭聲。 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需求不敏感,對寶寶的哭聲有時候反應及時,有時候又不管,這種不規律的方式讓寶寶無法判斷父母到底會不會來滿足他的需要,這樣的寶寶無法信任父母,反而會哭得更多,比較難撫慰。

       其次,我們需要了解寶寶哭聲的規律。根據大量的研究發現,寶寶的哭聲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從出生到6周,哭聲的次數逐漸增多並在第6周達到高峰。之後會逐步下降,到4個月~12個月,寶寶哭聲的次數就比較穩定了。所以寶寶滿月以後可能啼哭次數會越來越多,這個時候父母不需要緊張,因為所有的寶寶都是這樣的趨勢。

對寶寶的需要作出比較及時和恰當的反饋,並不意味著寶寶一哭,就馬上把他抱起來。可以用各種方式做出反應,比如,走過去,檢查他們的尿布,看看是餓了還是需要換尿布;也可以跟他講話,唱歌,撫摸他的皮膚等。最不理想的做法是對寶寶的哭聲置之不理,這樣會破壞寶寶和父母建立依戀關係,傷害寶寶和爸媽的最初的信任。

Q&A:有求必應會不會把寶寶寵壞了?有很多父母會產生疑問,如果寶寶一哭,我們就去抱或者有求必應,會不會把寶寶寵壞了?

答:這個顧慮很常見,不過希望能打消這種疑慮。

0~3個月的寶寶他們的哭聲是真實的信號,反映了他們的生理狀況,也就是說,這個階段,寶寶哭了,肯定是有真實的需要。這個階段的小寶寶還沒有能力通過假裝哭來控制父母,因為他的認知和思維沒有發展到理解「行為和後果」這樣的邏輯關係的階段。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的及時反應,並不會把寶寶寵壞。

7~9個月的寶寶寶寶的認知和情緒飛速發展,啼哭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變得 「有意識」了——因為他們慢慢明白哭聲所帶來的後果。 這個階段你會發現,嬰兒喜歡對著某個特定的人哭。

9~12個月的寶寶更是能夠把哭聲和一些身體語言結合起來,比如,一邊哭一邊看向主要照料者,向他們做一些手勢等等,來「訴求」他們的需要。啼哭逐漸成為了有指向的社會行為。

12個月以後的寶寶孩子的啼哭真正逐步變得有意識起來。他們開始知道怎麼利用哭聲來控制大人了,而且通過前半年的練習和聲帶的發育,他們對哭聲的控制更加嫻熟,不僅會大哭,還會尖叫,變著調子哭,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個階段,寶寶一哭父母就飛速去抱,就會像很多媽媽抱怨的那樣,寶寶會越來越頻繁地利用哭來脅迫父母。這個時候父母才需要注意,不能被孩子的哭聲所控制,不能孩子一哭就抱。要記住,建立安全依戀感並不是靠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來實現的。對於哭聲父母要怎麼反應,要根據孩子的月齡和具體的情景區別對待。

這樣做可以減少寶寶哭鬧,讓他快樂:

主動和寶寶一起玩。從6個月起,寶寶對周圍事物開始產生濃厚的好奇心,手眼協調能力也增強了,對語言的理解也越來好。當父母發現寶寶有了利用哭聲來召喚家長的能力,就要注意不要被他們控制,而是要引導他們對周圍事物進行探索。

如果父母能夠經常不等寶寶召喚,就主動和他們一起玩。跟他講話,用他喜歡的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跟他一起玩他喜歡的遊戲;如果家長能夠安排寶寶各種有趣的遊戲,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醒著的時候經常有事情可做, 他們就不會覺得很無聊,而且經常能保持良好的情緒,不會一天到晚讓媽媽抱。

而且,當寶寶越小的時候,多花時間和他們一起玩,他們就會從學著怎麼玩,慢慢過渡到怎麼自己玩。當他們1歲多的時候就可以自己玩一會兒,而不會時刻需要人陪。

盡量和寶寶建立情緒上的良性循環。隨著寶寶會爬會走,由於媽媽禁止做一些危險的事情,對媽媽表示抗議的哭聲越來越多,而且為了表達強烈的情緒,往往是大哭和尖叫。父母對寶寶的這些變化要有預期和耐心。 這個階段,對環境的布置很重要,盡量減少不安全的因素,鼓勵他們安全探索。

與其常常禁止孩子不能拉窗帘,與其禁止他們去開拉柜子門,不如用安全扣把裝有不安全物品的櫃門扣住。這也禁止那也禁止,會讓寶寶感受到家長的消極情緒,寶寶也容易體驗到自己的消極情緒。父母和孩子的情緒是互相影響的,所以在這個階段,父母對寶寶要多點耐心,多表達支持和愛,讓孩子常常保持愉悅的心情,減少哭鬧。

心理學小知識:

艾里克森是美國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他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把心理的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指出每一階段的特殊社會心理任務,並認為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特殊矛質,這些矛盾的順利解決是人格健康發展的前提。在0~2歲,主要的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克服懷疑感;在2~4歲,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


推薦閱讀:

地暖,讓寶寶贏在腳下
【寶寶早教】抓握訓練是寶寶變聰明的第一步!
寶寶老放屁還是寶寶不放屁好 放屁的學問可不少
必不可缺的維生素
寶寶起名宜用字

TAG: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