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濟:怎樣「內練一口氣」(七)
形意拳拳經選注----手、腳、步、身法
第四節 手、腳、步、身法
形意拳如同其它拳種,也講究手法、腳法、身法、步法、交手法等等。但形意拳之法與其它拳種之法迥然不同。形意拳著重於拳法之基本原則的應用,而不是追求其一招一式的長短高低。茲按拳經所載,分別敘述如下:
1、手法
原文:
手法者何? 單手、雙手,起手、領手是也。束身而起,翻而落,起如舉鼎,落如分磚。筋梢發勁謂之起,筋梢不發勁謂之領。手撩陰,肘護心,有曲有直,如虎撲人。
註解:
對形意拳的手法,必須徹底弄清起落鑽翻、橫順。若用單手,起為鑽,落為翻,起是橫,落是順。手一動即謂之起,由動而直上而出謂之鑽,鑽之後小魚際稍外扭謂之橫,由扭而至虎口向上時即為翻,此時勁為順手亦近乎落矣。這即是起橫落順之意。打劈拳時最為明顯。若用雙手出勢,仍是起鑽落翻,起橫落順。或雙手交插而起,至頂上,然後向兩邊分而落,如鴿形振翅一般。若自胸前起向前翻而落,必須起如虎之撲食,落如鷹之抓物,起鑽落翻要分明。在打起落時,如筋梢發力則叫作起手,若筋梢不發力,手起而不落,則謂之領手。無論哪種手法,胳膊都要似直非直,似曲非曲,總以肘能護肋,手能護心為妙。
2、腳法
原文:
足法者何?起鑽落翻,忌踢宜踏而已。起足望膝,起膝望懷,起似伏龍升天,落如劈雷擊地。
註解:
以腳法言之,仍然是起鑽落翻。要和手一齊動作,緊密配合。起腳如同手之撩陰,其勁上翻,落腳如巨石入水,其勁下扎。用腳時最忌上踢,蓋因腳踢一身皆空,自己先拔了根而易為人所乘也。腳打時宜用踩,起腳便向對方腳面,兩臆或兩膝直踏下去,如同狸貓上樹,四肢並用。如用膝打,則提膝直向對方陰部,小腹或前胸頂去,其力極大。手法,足法,本自相同。不過用足法時尤須知動腳如虎行之無聲,龍行之無蹤,方到好處。
原文:
起無蹤,落無形,足去好似卷地風。遠處不發足,發足必定輸。若遇人多莫心焦,踩足二起鴦鴛腳。後腳趁前腳,後腳踏腿彎,後腳趁前腳,前腳未實後腳起。先進左腿,左腳未落右腳起,先進右腿,右腳未落左腳隨。
註解:
進腳時,不可向前邁步,應先將腳稍提離地,使腳底與地面平行,相距約一寸半之高,然後照直向前蹚去,若無物然。不管遇到何種阻攔,要象推土機一樣,照直向前鏟進去。如與對方相距較遠時,切不可髮腳,髮腳必為人所乘。這時應該使用郭雲深老先生「遠地宜緩之法」,聚精會神,緩步迂迴接近對方,然後再猛撲上去,接手後仍要鑽進去打,用踏,砍,用諸腿法。倘遇群戰之時,對方人多或有棍,棒、器械,則不可直取硬進,要三回兩轉,連腿帶腳並剪而上,即所謂「踩足二起鴦鴛腳」也,曹繼武先生常用之。其法為前腳未落後腳即起,或先腳未實後腳即隨,行之甚為有效。
3、身法
原文:
身法有八要,起、落、進、退、反側、收縱而已。
註解:
在身法上,同樣是起為鑽為橫,落為翻為順。如鷂子入林束身而起,藏身而落。從意和氣上來說,起則高揚其身,若有增長之意,落則低抑其體,如有攢捉之形,當進必進,要側其身而勇往直前,當退則退,應領其氣而迴轉伏勢。進步要低,退步要高,起如挑擔,機關在腰,一收一放,行如槐蟲。還要切記頂頭豎項以通督脈。前腳要平直出,如鏟車之鏟鋼板然,後腳要跟,宜平移而勿拖拉。渾身之勁一齊向前伸,貴直,貴速,貴整。反身顧後,後即是前,側顧左右,左右不分。斯之謂「進、退,顧,盼」。回身時必須在扣步擺腳轉身的同時,邊接手、邊護襠、邊護面,有接有護有打,三者合一,方為妙用。拳式中之「狸貓倒上樹」「白蛇纏身" 「鷂子翻身」等,莫不如是。收縱者,斂如伏虎,即如靈貓捕鼠時,收身後斂待機而動之勢,此所以蓄勁也。縱如攫食,此是蓄而後放也。縱時以中平為宜,以直去為妙。這就叫做「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從收到縱,從蓄到發,似乎中間有停頓間斷之處,其實內中之意氣仍是連續的,而且連得很緊,絕無停頓。這就是拳經上「收即是放,斷而復連」之意,也叫做「勁斷意不斷"。縱力時要不俯不仰,不偏不倚,向前則一直而去,向後則一直而落。所謂縱橫因時以變遷,高低因勢而轉移,機關在腰,變通在心,不能一概而論。
4、步法
原文:
步法者何?寸步、快步、墊步,過步、踐步、剪步是也。
註解:
形意拳式雖簡,其步法卻有六種之多。寸步者,當離對方只有尺把遠之時,腳只微進一寸之遠,或者只一抬一落而不進步,手足一齊發動,勢如點炮,又如雞之抖翎,虎之抖毛,四梢齊發,謂之寸勁。快步者,當距對方五六尺遠時用之。其法為起左腳,急上右腳,左腳用力一蹬,平飛而去,如炮拳之步法。墊步是一小步兩大步,共三步為一步。如左腳在前,仍先進左腳,急上右腳抬起左腳,右腳用力一蹬,同時左腳進一大步,右腳跟步。虎形之第一步便是這種步法。昔人云郭雲深先生打虎形,「一步三丈五」,指的即是墊步也。如遇對方身大而力猛者,則用過步。不論起前腳或起後腳,應即將所起之腳攢進,直踏過對方後腳,手到力發,則對方自跌出而我自己則頗不費力。這就是拳經上說的「腳踏中門搶地位,便是神仙也難防」。踐步,也叫野馬跡蹄之步。如鷂子入林,左腳在前,仍進左腳,急上右腳蹬左腳,照直而去,右腳落地同時左腳提起,置於右腳內側,磨脛。此即馬奔虎踐之步也。剪步即龍行步。遇對方急退,我趕打時用之。起前腳,後腳起而未落之時,前腳仍向前格楞一步,後腳而橫踩落地,兩腿成剪子股式,手與腿相合。此即神龍游空,烏龍擺尾,追風趕月不放鬆之打法也。總之,步乃一身之根基。身欲動而步為之周旋,手欲動而步為之催,上欲動而下自隨之。進退轉換,無不以兩足之行動為之轉移,故步實為身之砥柱,至為重要。
5、一身之總法
原文:
勾攔棚架不為能,顧開截追是英雄。上法手為妙,進法步佔先。工順勇急並狠真,內外一氣緊相連。三性調養多妙用,遇敵取勝不為難。
註解:
所謂「一身之總法」,即攻守之總法也。各人之體會不同,經驗有別,故其法亦有異。按形意拳第二世傳人曹繼武老前輩之傳於後世者,計有顧法,開法,截法,追法,上法,進法之不同。顧法亦即破法,可分單顧、雙顧,顧上,顧下,顧左右,顧前後。單手顧用截手,或里截或外截。雙手顧則用橫拳或馬形,或用雙截手,或用八字功中之『「裹」之功。顧上用衝天炮或烏龍倒卷水,顧下用掃地炮。顧前後則用前後掃錘,撇身反背,望眉斬甲。顧左右則用填透炮,鼉龍戲水,烏龍翻江。拳一觸即發,顧中有打,顧即是打。絕不象其它拳種先勾攔棚架而後再進招。開法用熊形,肘開,肩開。用迸勁者曰剛開,如豆角炸開豆子迸出。其勁柔者曰柔開,勁涵蓄於胸而松活於肩背。截法者,有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諸法。截手者,彼手已動而未到,我急截之。截身者,彼微動我即先截之,使不得出。截言者,彼言方露其意我即截之。若彼面露其色我即截之者謂之截面。彼目笑眉喜意甚恭而心有殺機,我能察而迎機以截之者,謂之截心。上法以出手為妙,進法以動步為先,而總以身法為要。行意拳離遠不發招,發招必是鑽進身去打。意動而身動,手動而腳隨,手腳齊到方為得體。手起如丹鳳朝陽,進步搶入,搶上踩打。氣勢要雄壯,身法要靈活,手足相連,內外一氣,倏然即至。上法有六方:曰工,巧妙也,曰順,順敵來勢之自然也,曰勇,果斷也,畏懼遲疑,兵家大忌,曰急,快也,手急也,當發即發,刻不容緩。曰狠,舉手不容情也,心一動而內勁即出,曰真,發心中得見之真,使對方難以變化,為我所制。六方明,則可得上法進法之妙用。
在以上數法之外,還有所謂三性調養法。眼為見性,所謂眼觀六路。耳為錄性,所謂耳聽八方。心中時常驚醒,所謂高度警惕。此三性者武藝中所不可缺少者。知此三性,則精靈之意在我。先事預防,不至為人所算,則可無失機之虞。
人體各部是一個整體,大腦為指揮官。手足身步法五者,自有其內在的密切聯繫。大體上說來,手管上下,腰司左右,腳主前後進退。肘管護肋,膝管護襠,手管護面、護心。又兩手各管半邊,以自身中線為界,各有防區,不相逾越。各部分如能克盡己責,配合恰當,則動轉挪移,攻守進退,自能圓通括潑,得心應手;如不明瞭其中關係,各部分不適當地.
推薦閱讀:
※你有很大的「口氣」嗎?不要那麼自信,自測看看有沒有「口氣」
※一口氣讀完四書五經 精華都在這裡
TAG:口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