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飛翔(62):《了解宇宙如何運行》紀錄片解說詞(5)
我心飛翔(62):《了解宇宙如何運行》紀錄片解說詞(5)
(2011-08-01 14:28:59)
轉載▼
標籤:
宇宙運行天文知識太陽系文化 |
分類: 其他 |
第五集:太陽系
太陽系(圖8、圖9),是銀河系中數千億顆恆星中的一員。八大行星圍繞太陽旋轉,軌道幾乎在一個平面上。科學家通過凱克望遠鏡在眾多星系中尋找到360多個類太陽系,這些恆星周圍也有行星旋轉,只是數量不同而已。通過觀察,發現這些行星繞行軌道混亂,有的離恆星較近速度極快,有的行星比木星還大幾倍,有的行星飛向太空,又迅速返回。目前尚未找到與太陽系相同的恆星。
太陽系內的幾個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是岩態行星,為什麼它們靠近太陽先形成呢?天文學家經研究認為,岩態行星經受得住太陽熱量炙烤,所以先形成。氣態行星距太陽距離遠,接收太陽熱量較少,所以在距太陽較遠的地方形成。
天王星、海王星體積比較小,由冰塊、塵埃和氣體混合而成,它們為什麼遠離太陽而在土星外的軌道運用呢?這是非常難以理解的問題,經過分析,原來是木星、土星體積過於大,其引力也非常強大,尤其是土星、木星在太陽同側相近運行時,其引力疊加,天王星、海王星被土星、木星的強大引力連推帶拽,將其推出近日軌道到土星外軌道運行,而且還有個奇怪現象,天王星、海王星的軌道有時在土星外側互相交換,天王星有時在裡面,有時又跑到海王星外面,過段時間又恢復正常,追根尋源都是木星、土星引力共振惡作劇。
也有一種理論,認為氣態行星在外層空間先形成,後來鬼使神差運行到太陽系,被太陽引力俘獲,所以成為今天這個樣子。
在分析太陽光譜時發現其表面有鋰元素,由此科學家推斷,在若干萬年前,很可能在行星形成那段時間,有一個岩態行星衝進太陽懷抱,這個岩態行星正好有大量鋰元素,在高溫下有鋰元素燃燒所至。後來太陽系內的行星碰撞逐漸平靜下來,每個行星都有比較正規的繞行軌道。地球繞太陽1周為1年,每小時10.6萬公里;水星繞太陽1周29天;土星29年,海天星164年。海王星外是大小碎石組成的柯伊帕帶,這裡距太陽有50億公里,光線很暗,溫度很低。再向外邊延伸叫奧爾特雲,這裡幾乎看不到太陽光,距離太陽有1光年的路程,可見非常之遙遠。
雖然太陽系八大行星都比較穩定,但也不是沒有危險降臨。據考證,6500萬年前有顆小行星撞上地球,使地球70%的生物滅絕,如果此類災變經常發生,地球就不會有生命存在。幸運的是地球外圍有龎大的土星、木星,特別是木星保護,使地球免於受天外小行星撞擊,木星在客觀上成為地球的保鏢。1993年的蘇梅利克彗星撞擊木星,就是這種保護的實例演示,如果沒有木星保護,蘇梅利克彗星很可能與地球發生撞擊,真要如此地球末日真的來臨了。地球距太陽不遠不近,遠處有木星,近處有月球保護,又有不多不少的水,所以地球是顆幸運行星。
太陽(恆星)形成初期,周圍有一團濃厚的物質雲團包圍著
太陽系的行星猶如這些糖、鹽碎末,在真空條件下互相吸引,逐漸形成行星
地球在形成之前不斷吸收周圍的大小碎塊
木星這個氣態行星也曾不斷吸收周圍物質木星周圍濃厚的大氣
美麗的土星環,它是由億萬顆冰晶、碎石形成的
太陽的結局--變成一顆形如地球般大小的白矮星
比太陽質量大幾倍的恆星,最後的結局--變成一顆脈衝中子星比太陽質量大百倍的恆星消亡,最後變成一顆磁性中子星
比太陽質量大千百倍的恆星消亡將在內部形成各種重元素,最後核心處變成一個黑洞並越長越大
各種物質元素在特定條件下形成並在爆炸的瞬間向四處擴散
黑洞吸入周圍的一切物質,包括光線
黑洞吸收的物質飽和後從兩極向外噴射高能粒子流(類星體)又稱r射線暴
r射線暴推薦閱讀:
※九星運行之氣的旺生衰死
※真氣運行法五步靜功輔導 四|真氣運行法
※傷官生財的八字,只要運行身旺之地,就是發達之時
※真氣運行
※滬港通「通車」一周年:運行平穩重於成交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