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最善良的成熟

心 / 里 / 有 / 束 / 光          眼 / 里 / 有 / 片 / 海

拾遺物語

「出世而不離世,入塵而不染塵。」

「明世俗而不世俗,處江湖而遠江湖。」

「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極。」

深諳世故卻不世故,才是最最善良的成熟。

01

趙辛楣給方鴻漸去了封電報,

推薦他到三閭大學任教授。

可高校長覺得方鴻漸至多能做副教授。

但電報已經發了,這事如何是好呢?

高校長猴精,見到方鴻漸就說:「收到我的信沒有?」

方鴻漸蒙了:「沒有呀,我真沒收到……」

高校長跳起來:「這信很重要,哎……」

一下就把方鴻漸整得愧疚起來。

高校長說:「我願意請先生來當政治系的教授,因為先生是辛楣介紹的,說先生是留德的博士。可是先生自己開來的履歷上並沒有學位——」

方鴻漸的臉騰一下紅到耳根。

高校長又說:「部里定的規矩呆板得很,照先生的學歷,至多只能當專任講師,教授待遇呈報上去一定要駁下來的。我相信辛楣的保薦不會錯,所以破格聘先生為副教授……」

方鴻漸又羞又恨,頓時氣概全無。

一個燙手問題就這樣被完美解決。

《圍城》里,這般的人性刻畫比比皆是。

可見作者錢鍾書是個「極通世故」的人。

雖然極通世故,錢老卻一點都不世故。

「文革」期間,上面通知他參加國宴。

一般人接到通知,都是受寵若驚。

錢老卻說:「我很忙,我不去,哈!」

「這是江青同志點名要你去的!」

「哈!我不去,我很忙,我不去!」

「那可不可以說你身體不好,起不來?」

「不不不!我身體很好!我很忙,我不去,哈!」

在那個騷人墨客競相獻媚邀寵的時代,

錢鍾書始終保持著文人的清高和傲骨。

知世故而不世故,處江湖而遠江湖。

人情冷暖已看透,赤子之心永不丟。

世事洞穿,天真不泯——這才是人生大境界。

02

華為老總任正非寫過一篇《管理的灰度》。

他提出:一個領導人的水平就是合適的灰度。

「並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合理地掌握合適的灰度,是使各種影響發展的要素,

在一段時間和諧,這種和諧的過程叫妥協,這種和諧的結果叫灰度。」

縱觀歷史上的變法,大多沒有達到變革者的理想。

任正非認為之所以失敗「就是缺少灰度」:

「變革太激進、太僵化,衝破阻力的方法太苛刻。」

「方向有時並不是一條直線,

在某些時段來說,還會劃一個圈,

但我們離得遠一些來看,方向仍是緊緊地指著前方。」

堅持「合適的灰度」,任正非帶領華為所向披靡。

這個世界,你用冷眼看,滿眼「不是」;

你用熱眼看,處處皆是「是」;

你用常眼看去,不過如此;

你用辯證思維看,有「是」,有「不是」。

所以,人生需要「合適的灰度」。

知世故而不世故,就是「合適的灰度」——外表圓潤懂世故,內心方正不圓滑,將原則與妥協巧妙地糅合在生活里、工作里。

「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

知道妥協,但永遠堅守自己的價值體系。

就像任正非,融洽於世故,卻超然脫俗。

03

1957至1978年間,木心數度入獄。

他被關起來的原因是什麼呢?

陳伯達在會上嘲笑海涅。

木心氣憤,就嚷嚷:他也配對海涅亂叫。

就這一句話,他被關進漏雨積水的防空洞。

半年後轉移到監牢時,關他的人想:「這小子准得爬著出來。」

可木心腰堅挺,褲子還有筆直的縫。

坐牢期間,他受盡折磨,斷了兩指。

但他笑著,永遠一副驕傲的派頭。

一出獄後,便得知母親去世,

悲痛之後,他也只是一句感慨:「誠覺世事盡可原諒。」

多年後,梁文道看到木心50歲照片時驚嘆不已:

「你不覺得這個人像坐過牢似的,

從文革中結束改造回來的很多作家,

難免身子會往前駝下去,有點曲髏,

難免神情會有點沮喪、失落、惶恐,

但木心沒有,他精氣神很足,好奇怪好奇怪的一個人。」

木心說:「我是一個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哪!」

木心深知人性之醜陋、自私、虛偽,

他理解別人的慾望,理解別人的局限,

知道世界喜歡在荒誕滑稽里鬧成個興高采烈的樣子,

所以就不把別人的荒唐看得太重。

看透人性,寬恕人性。看透一切,寬恕一切。

木心因而活得乾淨、明快、輕鬆、瀟洒。

「知世故而不世故」由兩部分組成:一半是對殘缺的接納,一半是對美好的追求。

所以木心在黑暗中活成了一個大雪紛飛的人。

04

喜歡劉若英的《相信愛情的人,遲早會和愛情相遇》。

很多女人經歷失敗戀情後,喜歡說兩句話:

「世界上所有男人都是騙子」,「男人沒有一個是好東西」。

然後變得膽怯和退縮,不敢輕易地愛了。

但劉若英不,她永遠不怕再受傷:

「我面對愛情時就像一頭小蠻牛,

永遠使出渾身的力氣去愛,從不給自己留後路。

我不害怕失戀,更不害怕戀愛,

因為你只有勇敢去愛了,才有可能遇到那個真命天子。」

2006年,這個不怕受傷的小蠻牛,

終於「撞」見了生命中的真命天子——鍾石。

結婚時,劉若英說:「相信愛情的人,遲早會和愛情相遇。」

真正的成熟不是世故,不是經受挫折之後的苟且。

而是享受人生而不沉湎、歷經蒼涼而不消極,以積極心態面對生活的好與壞。

就像羅曼·羅蘭所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05

一千多年前,蘇軾被貶黃州,

與泗州友人劉倩叔共游南山。

友以蓼菜、新筍等野菜相待,

蘇軾品嘗後,舉箸慨嘆:「人間有味是清歡。」

蘇軾一生坎坷波折,仕途幾起幾落,

在嘗盡人生五味之後,他終於悟得——人間有味是清歡。

清歡之所以好,是因為它對生活的超逸,

不講究物質的條件,只講究心靈的品味。

從此,不管是被捕入獄,還是流放貶謫,

蘇軾始終保持了一種近乎天真的不合時宜。

他在舉目四望窮途末路的情況下,依然提筆賦詩,依然笑燉紅燒肉,依然閑坐江邊釣河豚……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歷盡各種事故與世故後,蘇軾終於成熟了。就像樹上的蘋果,經歷最冰冷的冰雹後,開始散發自己的獨特香味。

那香味就是余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中所說的: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

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

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

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

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

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

知世故而不世故,不是遠離塵世喧囂,而是在心裡修籬種菊。

06

星雲大師講過一個故事——

行者問:「您得道前,做什麼?」

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問:「那得道後呢?」

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

老和尚說:「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這個故事,是對「知世故而不世故」的精闢闡釋:

人剛出生的時候是無我境。

然後慢慢地到達自我境。

自我境漸漸又變成假我境。

很多人會停留在這一層很久,甚至一生。

放下假我境,方能找到真我境。

真我境放下之後,又回歸無我境。

這些境界裡面,最開始的無我境、自我境、假我境,很容易就能到達。

比較難的是找到真我境,因為假我境太過強大。

但只要找到真我境並放下了,就進入了「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大境界。

就像唐代青原惟信禪師所說: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

07

同為純,一個白,一個黑。

同為豁達,一個最無知,一個最智慧。

同為簡單,一個一無所有,一個什麼都有。

要達到「知世故而不世故」,須經過人生之大修行——

1、清楚知道自己是誰。

2、不再證明自己是誰。

3、不去改變別人是誰。

4、不再需要靠外界褒揚來獲得存在感。

5、不再需要靠阿諛外界來獲得安全感。

6、不再需要靠貶損外界來獲得優越感。

7、知道妥協的價值。

8、接受殘缺的偉大。

9、能在付出前接受不一定有回報。

10、懂得情分和錢的界限。

11、看破不說破,看穿不揭穿。

12、能容忍其他不同聲音。

13、待人接物,以善為媒。

14、物來相應,過去不留。

15、千帆過盡,不忘初心。

16、和而不同,周而不比。

17、融洽於世故,卻超然脫俗。

18、抗得住烈火,耐得住寒冰,守得了本心。

19、看透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生活。

20、明白世間險惡但仍保有一顆赤子之心。

21、出世不離世,入塵不染塵。

22、了解黑暗,但不植根黑暗。

23、做事專註,但不死板。

24、有分寸感,懂得進退。

25、從心所欲,但不逾矩。


推薦閱讀:

經歷了什麼讓你由一個男孩或女孩成長為男人或女人?
心智【成熟】的8大標誌,看看你有幾個?——陳軒
何謂成熟
一人女生怎麼變的成熟點?
成熟是好事嗎,怎麼變幼稚一點?

TAG:善良 | 成熟 | 世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