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與忍辱(界文法師主講,慈雲記錄)

第一講  認識憤怒

一、嗔的定義

    嗔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面對痛苦和帶給我們痛苦的對象(如災難、病痛等)時,生起憎恨和憤怒的心。當憤怒生起的時候,我們的善心就消失了,身心不安,在憤怒的推動之下,我們會造作種種惡行。

二、嗔的隨煩惱

此外,嗔恨還有一些隨煩惱。隨煩惱是根本煩惱的等流。

    (一)忿:

    對眼前的不如意境界,比如別人說了一句讓你不舒服的話,「騰」地一下,彷彿就有一股火焰冒了出來,當面就發作起來了。

    (二)恨: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當面沒有發作,把火氣壓住了,但是內心裡不舒服。讓你氣憤的東西,一直堵在心裡。

    比如跟家裡人吵架了,當時發作的是忿,接下來這個氣並沒有散掉,心裡總是堵著一個東西,使你坐卧不安,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著,這時候就轉化成恨了。

    (三)惱:

    恨憋在心裡,又能產生第三種心所,就是惱。比如你先生吵架了,吵完了心裡還在恨,帶著恨回到家,小孩子跑過來了,老是在那裡煩你,你忽然一巴掌就打過去了,把孩子打得哇哇大叫。這就像蜜蜂蟄、毒蟲咬一樣,一種很毒辣的心就出來了。為什麼會毒辣,為什麼會傷人呢?因為憤怒的能量聚集在那裡,並沒有解決掉。如果你不把它處理掉,它終究會以各種因緣發作出來。

    (四)嫉:

    嫉,是貪著於自己的名利,而看到別人順利或者得到了利益和讚歎,內心就特別不舒服,疙疙瘩瘩的。這種心會像錐子一樣,扎得人很難受。

    (五)害:

    害這個心所非常可怕。這是要傷害別人的一種心。害心生起來的時候,就要做一些對別人不利的事情。它和前面說的忿不同,忿是自己心裡不舒服,而害心生起時,自己心裡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不舒服,但是就想折磨人。這是非常負面的心行。有的人喜歡折磨小動物;有的人以傷害別人為樂趣;有的人看到別人倒霉的時候,覺得很爽。

    以上這些都是憤怒的種種表現形式,經典里大致地羅列了這幾種。

    憤怒的表現形式其實還很多。比如鬱悶。有時,你心裡特別鬱悶,好像都要得憂鬱症了,你會覺得這可能是一種憂傷吧。但是這種憂傷,你要到根源上去看它,它其實也是一種憤怒。有的憤怒是針對別人的,有的憤怒針對你自己。當憤怒轉向攻擊自己的時候,就會表現為自卑、自責,內心痛苦。這些情緒都是嗔恨的表現,是嗔恨的能量在我們的身心裡起作用了。

三、憤怒產生的原因

       憤怒產生的原因,無非是來源於我執。我不喜歡的非要讓我遇到,我喜歡的得不到,這就是憤怒產生的來源。內心憤怒的種子得到外緣的滋潤,就會增長萌發。

四、憤怒的種類

    憤怒來源於三個方面:身、語、意。身體方面,我們不喜歡痛苦,不管是自然的痛苦還是人為帶來的痛苦,我們都不喜歡。意業方面,我們不希望被人輕視,都喜歡得到尊重和愛護。語業方面,我們不喜歡粗語和鄙語。粗語不僅僅是指罵人的話,有的話說得很委婉,卻很扎人,也屬於粗語。有些人當面對我們很好,背後卻用難聽的話說我們,這就是鄙語,會讓我們特別痛苦。同時,我們也希望自己的親友不要受到痛苦、輕蔑、粗語和鄙語。但對於我們的敵人,恰恰相反,總是希望他們能夠遭遇到這些痛苦的懲罰。

    計算下來,我們一共有十二種所欲和十二種不欲。

    憤怒,有對於過去的追憶,有對於當下的發生,有對於未來的希望。因此,共有七十二種嗔恨的對境。

    當我們心裡不舒服的時候,不妨想一想,這七十二種憤怒中,是哪一種開始起作用了?找出來了,就可以設法把它解決掉。

五、憤怒是否有益

    人們通常認為:生氣在所難免,如果一個人不會生氣的話,那還能行嗎?

    有些心理學家說,適度的憤怒對人有幫助,因為憤怒有保護自己的功能,遇到難以接受的事情,你的憤怒發作了,可能會把對方震懾住,於是改變了你的處境。

    佛教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佛教認為,憤怒是一種煩惱,它不可能對人有利,它會帶來痛苦,使人失去內心的安寧。

    如果你試圖用發怒去改變不良處境,由於憤怒本身是負面的,用一種負面的能量去改變另一種負面的東西,結果也會是破壞性的。你發怒,有時候對方好像被威懾住了,因此有了變化,但事實上,這可能蘊涵了人際關係上的永久性裂痕,給未來種下了痛苦的種子。當你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憤怒維護你的權益時,有一天你會忽然發現,周圍的朋友越來越少,家裡人離你越來越遠,你越來越孤獨了。你越孤獨,越得不到愛護,就會越用發火來改變別人,陷入惡性循環,這是非常可怕的局面。

    要想真正地維護自己的權益,改變別人的態度,不需要使用憤怒,其實我們有更好的辦法。

    有時,你的權益受到了侵犯,卻好像開不了口去表達,這是恐懼心在起作用,恐懼障礙了你維護自己的權益。你需要克服你的恐懼,而不是借用憤怒來解決問題。解決了恐懼,你就可以理性地處理人際關係了。這種情況下,對心的分析是非常微細的。不要用那種粗暴的心理——他總是欺負我,前幾次我覺得開不了口,那就發一次火吧。你應該觀照自己:為什麼開不了口呢?為什麼被侵犯的時候,沒有辦法表達正當的要求呢?應該在這方面下功夫。

       當一件事情可以改變的時候,去改變就好了,為什麼要用憤怒來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如果這件事情已經無法挽回、難以改變,憤怒又有什麼用?這樣反思,我們就可以對自己的憤怒情緒有一種很好的認知,而不會去依賴和助長這種情緒。你會有更大的決心去對治它,真正地認識到:對於這種負面情緒,可以從內心裡清除掉,需要把它凈化掉。

六、憤怒的危害

    佛教認為,憤怒的危害很多。大體上可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摧毀善根

    「一嗔能摧毀,千劫所積善,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

    首先,它能摧毀我們的善根。我們每天學佛,誦經、禮拜、發願,「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然後,可能剛剛發完願,你就開始對你的先生或者太太發火。那我們的善根還有什麼用呢?我們辛辛苦苦修行了很久才得到的一點清凈和安樂,一發火就無影無蹤了。本來我們供養三寶、打坐禪修,可以感召未來非常美好的生命形態,可是當我們一念的嗔恨心生起,會使這些美好的果報無法現前。現前的是什麼呢?是苦受,是騰騰的烈火。

    (二)心離安樂

    「若心執灼嗔,意即不寂靜,喜樂亦難生,煩燥不成眠。」

    有的人也許會說,反正那些善根我也看不見。那我們就說一說現在可以看見的。當嗔恨心生起時,我們的身心都得不到安樂。

    我想,在座的諸位,每一個人都體驗過憤怒帶來的痛苦。在這種痛苦之下,內心還能安詳嗎?我們的喜悅還能像噴泉一樣湧出嗎?安樂會消失,內心會枯竭。憤怒的情緒使我們對什麼都沒有興趣,翻來覆去不能安眠。

    (三)親友遠離

    「縱人以利敬,恩施來依者,施主若易嗔,反遭彼殺害。嗔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

    憤怒會破壞我們的人際關係。即使你是一個很慷慨的人,經常給別人很多幫助,但你脾氣不好,仍然會導致別人的厭離,甚至恩將仇報。在家裡,如果你愛發火,你的配偶、孩子都會離你遠遠的,看到你就有點頭痛。

七、壓抑憤怒的後果

    既然憤怒有這麼多危害,我們就需要去對治它。

    世間的一般人,也都知道發脾氣是不好的,知道應該忍。在中國,「忍」被寫成「心頭一把刀」,這種忍非常難受。

    一些心理學家做了關於忍的社會調查。調查發現,一般人都知道忍的重要,忍可以避免對人的傷害,也可以使我們得到利益——比如有時候求人辦事,對方態度不好,我們會忍,於是把事情辦成了。但大家公認,忍的負面後果有四個方面:有害身心健康;引發被動攻擊;失去做人原則;破壞社會公正。

    心理學和醫療方面的研究發現:

    無法(或不願)表達憤怒,對許多易感人群來說將導致高血壓的形成;而那些傾向於對他人表現出更多敵意和侵犯性行為(把憤怒發泄在外)的人也比正常人有更高的血壓。不良的情緒不僅導致身體的疾患,也給人們的人際關係帶來影響。那些在壓抑憤怒方面得分高的人報告說,他們得到家庭成員的社會支持較少;他們還報告說,在親密的人際關係中他們也缺乏信任。

    也就是說,不管是發火還是不發火,只要內心有憤怒,對身體就有傷害。另外,壓抑憤怒的人會發現,儘管他們在忍,但人際關係還是搞不好。

    壓抑了憤怒的發作,人際關係還是搞不好,原因來自被動攻擊。不是說一個人不發脾氣,就沒有憤怒了。憤怒的能量會用各種形式表達出來。

    常見的被動攻擊是對人冷淡。比如你對一個人有看法,他過來找你說話時,你對他很客氣,但客氣中含有一種冷冷的感覺,讓他很難受,但他又說不出來。這就是你在用冷淡攻擊他。很多女子喜歡運用被動攻擊。她們在體力上不善於打鬥,也不喜歡罵人,就採用了視而不見、不理不睬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攻擊。

    被動攻擊也可能表現為缺乏理解。對別人說的話好像聽不懂,這對別人也是一種傷害和攻擊。有時在家庭中,丈夫對妻子說的話好像總是聽不懂,很遲鈍,讓妻子惱火。妻子越惱火,丈夫就越遲鈍。其實,這是因為丈夫對妻子的嘮叨感到不滿,但他知道自己如果發火,妻子就會跟他吵架,於是他就表現得心不在焉,對妻子的話不感興趣。

    被動攻擊也會表現為打哈欠、把座位從別人身旁移開一點、保持沉默,等等。對別人說的話怎麼都不回答,這很有殺傷力,會讓別人暴跳如雷。

    學佛的人容易進行被動攻擊。由於知道不應該生氣,就壓抑自己。有的人做出被動攻擊的時候,還以為自己正在修忍辱——要知道,那不是忍辱,而是攻擊!有的人會表現得很高潔,看別人都是罪惡凡夫,這會讓別人很受不了你。為什麼有的人學佛之後,家庭非常反對他學佛?就是因為他總是用這種方式攻擊家裡人。如果你的方式不善巧,內心不柔和,只是在形式上所謂「不發火」,對別人造成的攻擊可能會很強烈。我們作為學佛的人,要特別警惕,不要對別人進行被動攻擊。當你覺得身心或家庭出了問題,要警惕內在的憤怒。

八、佛教忍辱的態度

    世間的忍辱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壓抑得太厲害,會使人變得麻木,像《祝福》里寫的祥林嫂一樣,這對生命會是極大的摧毀。或者會使人變得像阿Q一樣,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或用自我解嘲的方式來發泄痛苦。

    當你們心中憤怒的時候,你們是怎樣處理的呢?

    有人會用運動來排解,或者到大自然中走一走,感覺就好多了。有人會找朋友傾訴一番。有人會蒙頭大睡,睡到第二天起來,也許好一點,也許更鬱悶了。也有人會暴飲暴食、瘋狂購物。這都是常見的對付憤怒的方法。但這些方法,只能把憤怒的能量稍微緩解一下,並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

    還有人會像越王勾踐一樣,卧薪嘗膽,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種忍只是為了將來報復得更厲害,肯定是不可取的。

    也有像司馬遷那樣的,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之後,轉向寫作、學術研究,把能量升華掉。作為世間的忍辱,這可以說是比較好的方式,轉移注意力,趨向更有意義的、更好的目標。但是,憤怒的根畢竟沒有拔除。

    佛法認為,上述方法都不完美。

    在佛法中,忍辱是一種修行,是對心的調整。佛法的忍辱與世間的忍辱有不同的態度,主要表現如下。

    (一)不認同憤怒存在的合理性與必然性

    佛教不認為憤怒是合理的,也不認為憤怒是必然的。因為憤怒只是一種執著的產物。如果你沒有了執著,你就不會憤怒。

    (二)強調內心的平靜——「忍無可忍」

    「忍無可忍」的意思是:忍,到了最高境界,其實沒有什麼可忍的。

   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境界,內心都沒有波瀾和火焰,總是寂靜、清涼、安詳的,沒有可忍的東西,這就是忍辱的圓滿。

    《瑜伽師地論》:「云何菩薩自性忍?謂諸菩薩或思擇力為所依止,或由自性堪忍怨害。遍於一切皆能堪忍,普於一切皆能堪忍。由無染心,純悲愍故,能有堪忍。」

    思擇力,就是以智慧看清楚自己憤怒的原因,看清楚了憤怒的不合理性。或者由於過去生中不斷修習忍辱和慈悲,菩薩心胸寬廣,不管誰來煩擾他,他都不會在意。

    (三)以利益自他為忍辱的目標——「不忍之忍」

    世間的忍辱,目的就是表現對別人的順從。佛教的忍辱目標是利益自他。有時候,不忍,恰恰就是菩薩的忍。當眾生不聽菩薩的勸導時,菩薩可能會責備他,不隨順他,或者對他進行處罰。這樣的示現,是出於內心裡要利益他的意樂,而不是受到憤怒的驅使。這是為了教化的需要,為了調伏眾生。

    什麼是示現發火?可能做母親的人會有體驗。小孩子做了錯事,其實你很心疼他,但表面上你表現得很生氣,這是為了讓他下次不要再那樣做。這樣示現時,自己一點點憤怒都沒有。對眾生示現發火,這是悲心非常重的人才做得到的,對心理素質的要求很高。

    佛教的忍辱,是永遠地斷除內在的憤怒。至於外在,是發火好還是不發火好,這是不重要的,關鍵是哪種形式對眾生有幫助。

第二講  佛教常見修忍方法簡介

    佛教里不認同憤怒的情緒。如果你想真正地把家庭關係搞好,把工作做好,讓內心的喜樂生起,消除煩惱和痛苦,就必須在消除憤怒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怎麼忍氣吞聲上下功夫。我們必須學習一些修忍的方法。

    對於修忍的方法,佛教的經論介紹得非常豐富。下面列出比較典型的八類方法。需要大家在現實中發揮悟性和聰明才智,靈活機動地使用它們。

一、正念正觀

    一頭瘋狂的大象,在大街上橫衝直撞,那是很恐怖的。如果我們放縱自己的心,不訓練自己的心,會比瘋象更可怕。因為瘋象只能傷害我們現在的生命和財產;而沒有馴服的心不僅能傷害我們現在的生命,在未來還會引領我們墮入惡趣。心的負面作用,有時候會超過外在的因素。

    如果我們有正知正念,守護我們的心,那麼,一切痛苦、不如意都會消散,一切福德、善根、安樂都可以獲得。所以,守護心念非常重要。

    如何守護心念?《阿含經》介紹了兩種修根的方法。根塵相對時,在六根的門頭上修習它。

    《阿含經》里有一段經文,說的是一個外道與佛陀的對話。佛陀問外道,你師父是怎麼教你修根的?外道回答,我師父教導我,眼不見色,耳不聞聲,乃至心意不去想事情,這就是對根門的守護。佛陀呵斥了他,說這是一種愚痴的修法。盲人看不見色,聾人聽不到聲音,石頭是沒有心意的,難道這就能降伏煩惱、解決問題嗎?

    這種外道的修根方法,是一種逃避問題的方法。有時候,我們不接觸讓我們發怒的人,也不去想,有些問題可能就會好轉。但是,這不是根本的解決方法。因為人們生活在世間,不可能不遇到逆境。

    佛陀曾經到一個地方去乞食。這個國家有一個王妃,長得很美麗。她結婚之前,她的父母曾經認為除了佛陀,天下沒有人能夠配得上這個美麗的女兒,想把她嫁給佛陀。佛陀當然回絕了,他說,在我看來,一切女色都是不凈的。這個女兒的父母聽了佛陀的話,當時就開悟了,證得了果位。這個女兒卻認為佛陀說女色不凈是侮辱了她。後來她嫁給了國王,成為最受寵愛的王妃,但她內心對佛陀的憤怒一直沒有清除掉。她聽說佛陀到這邊來乞食,就不準大家供養佛陀,還雇了一群無賴,用各種各樣難聽的話嘲諷和辱罵佛陀。

    當時阿難和佛陀在一起。阿難看到那些人辱罵偉大的佛陀,感到很難受,對佛陀說,我們離開這裡吧,這裡的人沒有善意,我們還有很多地方可去,幹嘛非要呆在這裡?

    佛陀告訴阿難:如果你想找一個每個人都歡迎你、善待你的地方,那是永遠也找不到的,你必須面對現前的問題;如果我們的內心是純潔的,那麼外在的惡意與誹謗終歸有一天會消散。

    於是佛陀仍然在這個地方乞食。那些人罵得很厲害,而佛陀始終微笑著,步履安詳從容。過了一段時間,那些人終於無可奈何地放棄了。而其他百姓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佛陀非常了不起,看到佛陀每天在辱罵中依然那麼自信、喜悅,大家對佛陀生起了無以言喻的信心。因此,佛陀在這個地方的教化開展得非常好。

    由此可見,佛教不認為迴避問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佛陀給外道介紹了兩種佛教的修根法:無上修根、賢聖修根。

    (一)無上修根(戒學的對治)

    當你看到讓你起貪的東西,就要觀察它的不凈來對治貪念。當你看到不喜歡的東西,就要觀察它清凈的一面,觀察它的優點。當內心產生了複雜的情緒,既喜歡又厭惡,就要分開來對治,遠離厭離、不厭離,住於平等的舍心,達到心靈的平靜。

    無上修根是一種對治的方法。用於對治嗔恨的時候,就是觀察那個對象好的一面。

    比如,我們看到一個不喜歡的人,通常會把他全盤否定掉,「那個人素質太差了,我不跟他來往。」當你說這句話的時候,你要意識到:這句話符合真實嗎?會有哪一個人的全部素質都差嗎?素質比較差的人,其實也有好的一面。這樣的全盤否定是非理性的。當我們有了這樣的非理性想法,應該馬上提醒自己:「錯了。他不是一個素質差的人。他有些方面不好,但有些地方很優秀,甚至比我還好。我也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好。」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你就會強有力地對治嗔恨。

    (二)賢聖修根(慧學的觀照)

    這是一種觀照的方法。當你發覺貪嗔痴的負面心態出來的時候,只要覺知著就可以了。對於嗔恨,要覺知著伴隨而來的排斥心理。比如別人說了一句話,忽然你心裡「砰」一下,有一個東西起來了,你要認識到它是什麼,觀察它,並且可以標註它,在心裡溫柔地默念:「憤怒,憤怒」。

    當憤怒生起的時候,你的心跳、呼吸都在改變,你要觀察到,看這個情緒的狀態是什麼,觀察它能持續多久。等一會兒,你看看,憤怒是更強了,還是更弱了?你會發現,心念是無常的,當你觀察憤怒的時候,它要麼變得更強,要麼變得更弱。你繼續觀察,不去排斥它,也不去加強它,它最後必然會下降,然後消失。就算你想讓它停住不變,它都停不住。

    你想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恨,做得到嗎?沒有人能做到。如果想繼續恨,必須再想一次,再想那個人如何壞,憤怒會再次生起,然而過一陣子,憤怒還會下去。想繼續恨,就還得再想一次。

    很多人就是這樣「修憤怒」的。其實憤怒產生之後就會消失,但是我們為了讓自己不停地生氣,就不停地想。通過這種非理作意,憤怒一個接一個地生起來,我們就以為自己一直在生氣。思維不愉快的東西,造就了我們的情緒。

    當你了知到這一點,下次發怒的時候,你就會覺知它,看著它。只要你不繼續想,很快它就下去了。你會發現,憤怒很好處理,並不難對付。難對付的是非理作意。但是,既然意識到是非理作意,就不要再這樣想了,如果總是這樣想,你豈不是給自己找難受嗎?總是想別人不好的東西幹什麼呢?這樣的思維沒有任何益處,只會帶來憤怒和痛苦。當你不去思維的時候,憤怒自然就消失了。

    所以,不需要害怕憤怒的情緒。因為它本身是無常的,是空的。它是紙老虎。

    (三)方法的運用

    如果你的教理足夠了,其他一切忍辱的方法都不需要再修了。用賢聖修根這種觀照的方法,就完全可以把情緒處理好。

    可是,有時候憤怒的能量太大,你沒辦法平心靜氣地去觀察。那麼你可以用無上修根的方法去對治。賢聖修根和無上修根可以結合起來運用。

    舉個例子。你跟父母在一起,父母對你管得太多,嘮嘮叨叨,你忽然生氣了。這時候,你可以這樣想:「母親這樣罵我,讓我不舒服。她為什麼罵我呢?因為她希望我生活得更好、更健康。也許她主張的生活方式我不太認同,但她認為這是很好的生活方式,所以再三地來煩我。煩我,是愛的表現,是對我關心的一種標誌。」如果你能體驗到這一點,就可以對母親說:「謝謝你對我的關懷,我體驗到了你的愛心。但你這種表達形式讓我覺得不舒服。我會照顧好我自己的。」跟母親做這樣的溝通,就可以把情緒處理掉。

    情緒爆發出來的時候,都是可以對治的。關鍵在於你要如理作意。母親關懷你才會罵你,這是符合事實真相的,你這樣想就是如理作意。如果你認為母親罵你就是很可惡的,那就是非理作意,因為你把別人的愛心當成了攻擊。

二、轉換心態(修習慈悲)

    倘若你的智慧力不夠,沒有辦法如理作意,可以轉換心態,修慈悲。

    (一)直接修習慈心定

    具體來說,第一種方法是直接修習慈心定,這是《清凈道論》提倡的。

    當你生氣的時候,馬上轉而思維快樂的事情。調整一下呼吸,想一下生活中有哪些快樂。也許你會想到:小時候,我生病了,媽媽用毛巾為我擦汗,喂我吃東西,她的愛讓我感到非常溫暖。

    不要再想讓你生氣的事情,要想讓你生起慈心的事情。體驗你的親友、老師對你的愛心,也對他們修慈心。讓強大的慈心淹沒憤怒。你要是真正懂得慈心禪定的修法,它的力量是很大的,可以將慈心遍滿十方。憤怒讓你很苦,而慈心生起來的時候,像清泉一樣讓你內心滋潤。慈心禪會生起樂受,讓你的身體舒服,心裡也有了喜樂,那你就有足夠的能量對治憤怒了。

    (二)通過觀察引生慈悲

    不會修慈心禪,就可以用第二種方法。這也是《阿含經》里講到的。當時佛陀告訴他的弟子,可以用這種方法修習慈悲:對於有優點的人,觀察對方的優點,引生慈;對於找不到優點的人,體察對方身語意都在造作惡法,將會悲慘地墮入惡道,引生悲。

    (三)認識輪迴中的處境

    認識到輪迴中一切眾生皆曾互為父母、親眷,引生慈;認識到輪迴中有情都為苦苦、壞苦、行苦所逼迫,而引生悲。

    當一個人讓你很憤怒,你要思維:過去生中,我和他是親人。他曾經是我的母親,把我抱在懷裡,餵養我,為我擦去臉上的淚花。我也曾經是他的母親,生養過他,撫育他成長。在輪迴中,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已經忘記了往事,現在遭遇到一起,這樣互相傷害,不是很可悲嗎?當你這樣想的時候,內心會有一些震動,心就變得柔軟了。

    當一個人對你不客氣,你想狠狠地教訓他。這時候你想一下:何苦來哉?輪迴中所有的眾生都充滿了痛苦,有苦苦、壞苦、行苦。生老病死的痛苦逼迫著他,還有那麼多煩惱煎熬著他,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纏繞著他。這樣一個苦惱的眾生,在我面前暴跳如雷的時候,其實他心裡是那樣痛苦。他都已經那麼苦了,幹嘛還要給他苦上加苦呢?這時,你的內心會產生悲憫:願他快樂吧,願他將來能夠變得更好吧。這是通過引生慈悲來轉化要傷害別人的心念。

    (四)修習慈悲的體驗

    下面,我們來做個體驗,通過修悲的方法看看情緒的轉化。

    大家先放鬆一下。閉上眼睛,想一個人。這個人,最近一段時間,你因他有一些煩惱,有一些憤怒。慢慢地回想。讓內心的種子浮現出來。當內心的憤怒出來了,體驗一下,用一個形象來代表這種情緒,你腦海里會出現什麼畫面呢?也可以用一種動物或一種植物來象徵它。如果你已經想出來了,就輕輕地點一點頭。然後,體驗一下你的感受。憤怒會帶來苦受。心跳會發生變化。可能會覺得心裡像刀扎一樣。

    我們可以交流一下。用一種視覺形象代表你的憤怒情緒,是什麼呢?

    (慈云:像一條很大的毒蛇。)

    我們再來體驗。把眼睛閉起來,觀察讓你憤怒的這件事情。然後,想引發你憤怒的對方。把他的形象想出來之後,做一些思維。輪迴中每一個眾生其實都很苦。這個眾生,他也有很多痛苦,也有很多無奈。他也要面對生老病死。每天他都在為生活而掙扎。一天一天地走向衰老。一天一天地走向衰老。有一天,他也要面對死亡。當他躺在醫院裡的時候,臨終的時候,他很恐懼。觀察他被痛苦煎熬的感覺。當你這樣觀察的時候,再想一想起初你頭腦里浮現出來的那個代表情緒的形象,看看那個形象有沒有變化,而你身上的感覺有沒有什麼不同。

    如果已經想出來了,就做個深呼吸,慢慢地睜開眼睛。我們再交流一下。

    (慈云:真是很奇妙。那條毒蛇變成了一條無害的蚯蚓。)

    是的。憤怒就是這樣一種無自性的東西。通過觀察對方的痛苦,就能轉化它。所以我們不必怕它。我在想,蚯蚓雖然是大地中的生命,是不是也會有一點點封閉和自卑呢?而且蚯蚓還很柔軟。當然這只是我的感覺,並不一定符合你的狀態。其實你還可以繼續觀察,看看這個蚯蚓的情緒如何,或者它想說些什麼。

    憤怒是可以在身心中觀察到的。當你非理作意的時候,總是想別人不好的時候,帶來的這種苦受,首先是你自己內心的痛苦。剛才大家應該都體驗到了,憤怒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和心都不舒服。然後,當我們想到有情的生老病死,是不是我們在自我安慰呢?不是的。因為生老病死是眾生的本質,這就是世間的真相。

    當你如理作意的時候,你的心裡要麼生起出離心,要麼生起慈悲心。你絕對不會生起什麼負面的東西。負面的東西都是來源於非理思維,比如:「這個人憑什麼這麼對待我?他為什麼這麼壞?」

    當你把一個人貼上「壞」的標籤的時候,你把他整個人都否定了。這個世界上有絕對的壞人嗎?在座的諸位,你們認為自己是壞人嗎?肯定不會這樣認為。但是你是一個好人嗎?可能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好人。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我們每個人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既有善良的心也有煩惱。別人跟我們一模一樣。

    所以,當我們如理作意,我們的內心就放開了。如理作意和非理作意區別非常大。這就是我們學佛需要開的智慧。如果我們能引生慈悲,首先我們自己會快樂。接下來,你會有更大的心靈空間來處理人際關係。當你被憤怒席捲的時候,你沒有辦法冷靜地處理人際關係,沒有辦法好好地對待別人。

三、解構執著

    (一)解構對損害者的實在性的執著

    有時候我們認為,這個人在對付我,他跟我過不去,實實在在地有這樣一個人。但是佛法告訴我們,一切都是空性的。

    《清凈道論》云:「你對此人忿怒時,忿的什麼?對他頭髮忿怒嗎?或對毛,對爪……乃至對尿忿怒呢?或於發等之中對地界忿怒嗎?對水界、火界及風界忿怒嗎?……對色蘊忿嗎?或對受、想、行、識蘊而忿呢……對色界,對眼識界……乃至對意界,對法界,對意識界而忿呢?」如果這樣對界的分析,則如置芥子於針鋒,繪圖畫於虛空,他的忿怒實無可置之處。

    當我們說這個人很壞,我很恨他的時候,佛法問你:你恨的到底是什麼?是他的頭髮嗎?是他的指甲嗎?是他的肌肉嗎?是他的骨骼嗎?是他的血液嗎?是他的糞尿嗎?顯然都不是。如果離開了頭髮、指甲、肌肉、骨骼、血液、糞尿等等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還有這樣一個人嗎?這個人在哪裡?

    有人會說,我恨的不是他這些頭髮之類的色法,他心壞,我恨的是他的心。那麼,心是什麼?

    佛法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說憤怒的是色法,那還好說一點。因為色法還有相似的穩定性的存在,還能摸一摸、看一看。但是人的心在那裡?心是無常的,剎那變化。這一剎那的心,他在對付你,下一剎那的心,可能就想他的孩子了,再下一剎那的心,可能回到過去了……你恨的是他哪一個剎那的心呢?那一剎那的心已經消失了。那個心已經沒有了,你的恨怎麼還在呢?你恨的對象是什麼呢?

    我們說恨一個人,這是很粗的一種說法。當我們真正去尋找恨的對象,會發現不知道恨的對象是什麼。我們會發現,這種恨,是幻想的執著。我們用我們的心,假設了一個所謂的那個人在那裡,但是這個對象不存在。他是你有心裡執著構建的,並不是外在真實的存在。

    如果連憤怒的對象都找不到的時候,那你的憤怒還有存在的必要嗎?還有存在的依據嗎?

    當你意識到這一點,你的心結就會解開。這就是對無我、對空的直接觀察與分析。執著都是紙老虎,都是空性的體現。猛一看,好像在那裡,但是並不存在。就像水裡的月亮,根本撈不起來。所以,佛法經常用水中月、鏡中花、夢幻泡影比喻世間一切東西。

    (二)解構對損害者的能動性的執著

    有人會說,我不是恨這個人,我只是恨他不該這樣做,他不該這樣對待我。認為那個人是有意這樣做的。經論告訴我們,當一個人對你生氣的時候,不是他願意對你生氣,而是他的煩惱驅使著他對你生氣。沒有人願意要煩惱。在座的諸位,你們願意要煩惱嗎?不願意。但是為什麼你還會生氣呢?因為你不由自主,是吧?你有煩惱,你就會生氣。對方也是如此。他不是有意地對付我們。當我們說他有意地對付我們的時候,其實這只是一個假設。

    一切眾生都在被煩惱驅策著。如果要恨,恨的應該是煩惱,而不是那個被煩惱所驅策的可憐的、愚痴的眾生。我們應該悲憫眾生。

    如果一個人的本質就是會傷害別人的話,那你為什麼要恨他?就像火本來就會燒人一樣,你被火燙了,你會恨火嗎?你只會說自己不小心。如果這個人的本性善良,他對付我們只是偶然的,你對他嗔恨也是不應該的,就像你不應該嗔恨藍天偶爾被雲彩遮蔽一樣。我們會發現,憤怒是無緣無故的,是非理性的。

    有人拿棍子打我們,我們會不會對棍子生氣?不會的。我們會對這個拿棍子的人生氣。但是佛法告訴我們,拿棍子的人背後還有主使者。主使者是誰呢?是他的煩惱。這樣思維的時候,我們會有一種空闊的感覺,很多東西都放開了。

    這就是生命的真相。佛陀從來不用虛假的東西來蒙蔽我們。是我們自己不去看這些真相,而非要抓住那些夢幻泡影般的執著。這就像鴕鳥把頭埋在沙子里,或者說是掩耳盜鈴。當我們去看真相,就會發現,煩惱都是自己尋找來的。用佛法照破煩惱,煩惱就會化開。因為煩惱本身就不是真實的,煩惱只是我們心裡執著的幻象的顯現。

    (三)解構對損害結果的執著

    有時候,我們雖然知道,其實沒有所謂那個人,即使有一個假名的人存在,他也是被煩惱操縱、不由自主的,是非常可憐的。但是,由於我的利益受了損傷,終歸是不舒服的。

    佛法告訴我們,即使你保護你的財產和家庭,但你終有一天會失去這些。而你因為憤怒,因為攻擊別人而造下的罪業,會生生世世地追隨我們,會折磨我們的心。就算我們與天斗、與人斗,得到再多的東西,最終還是會兩手空空地離開,一絲一毫也帶不走。帶走的,只是內心裡的業。煩惱種下的種子,會跟隨著我們走向未來。

    沒有證得空性的人,總是會有執著的。但是,思維一切名利終將成空,可以使執著得到明顯對治。

    很多負擔,都建立在執著的基礎上。你要想讓自己受苦,你就執著得更猛烈一點;你要不想讓受苦,就不妨把執著放開一點。善待自己。

四、積極思維

    有時,我們遇到逆境。

    佛陀告訴我們,這個世間叫娑婆。娑婆的意思就是堪忍。這個世間本來就充滿了痛苦。

    你想找一個沒有煩惱、沒有痛苦的地方,想找一個讓人們永遠愛你、永遠隨順你、從不違背你心意的地方,這可能嗎?找不到的。娑婆世界本身就是不圓滿的。

    但是,痛苦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痛苦有種種功德,可以助長我們的出離心,鍛煉我們的能力,使我們成長。

    勇敢地面對一些小的痛苦,將來我們會變得越來越堅強。如果一個人總是泡在蜜罐里,他是一個蒼白無力的人。

    當我們面對痛苦的時候,心態非常重要。佛法從來不容許我們逃避,也不讓我們抱怨。佛法讓我們用什麼態度呢?面對。真正地面對。當你面對困難的時候,你就發現這個困難不像你想像得那麼困難,甚至有些困難是根本不存在的。當你處理掉一個困難,你會發現自己收穫頗多,變得成熟了。

    如果你總是很嬌氣,會使你更痛苦。有人看到一點血就暈倒了。可是有的勇士到了戰場上,受傷之後變得更加勇猛。意志力的不同,心態的不同,使我們發生截然不同的變化。

    痛苦讓我們去掉傲慢的心,生起厭離的心和悲憫的心。因為我們自己很痛苦,所以才知道別人也很痛苦。往往有人說「生兒方知報母恩」。你在生育、撫養孩子的時候,知道了其中的痛苦,才能體會到母親的感覺。

    現在種種的違緣,都是來源於我們過去沒有智慧,沒有慈悲心,沒有善巧地處理事情。我們要勇猛地改正自己的缺點,增長自己的智慧,不斷地與眾生廣結善緣。過去,我們沒有結下好的因緣,如果現在仍然不好好對待,那麼我們在未來生中,還會生生世世地互相殘殺,互相傷害。我想,沒有人願意這樣。我們已經互相傷害了無數世了,這一世見了面,又在互相傷害。在未來世,還想這樣嗎?如果不想,就可以從當下改變。這樣一想,我們就會勇猛地修習慈悲,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以,苦難其實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財富。

    佛法以病苦為良藥,患難里就蘊涵著解脫。如果我們真正能夠在逆境中成長,把逆境看作成長不可缺少的資糧——是雨水、土壤、養分,會讓我們這棵大樹長得更加繁茂,就通達了,處處都能順利起來。如果你希望總是好好的,所有的人都要愛我,所有的人都不要對我有任何違背,反而會處處碰壁,處處失望。這就是佛法的用心的善巧之處。

    我覺得這些法聽起來像甘露一樣,它告訴我們生活的真相。

五、反求己過

    當你跟別人之間出現了問題的時候,你要問問自己,原因出在哪裡。

       一個巴掌拍不響。當我們和別人發生了問題,難道責任都在於對方嗎?如果你把責任都推給對方,但我們恰恰是無法改變別人的。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原因,改變了自己,可能就改變了你和別人的關係。如果你只是希望別人改變,可能你永遠都在等待之中,永遠都在痛苦裡糾纏。

    將注意的重心從觀察別人的錯誤轉向修正自己的言行,這無疑是極具建設性的,既能使人擺脫憤怒情緒的纏繞,又有助於採取切實可行的行動,從逆境中改善自己。

    佛陀總是讓我們建設性地去做。佛法教導我們,不要纏繞在情緒中,而是要看看自己能做什麼,是否能對自己做一些改變。

    經典里說,佛陀有一次到一個信眾家裡去應供。這個信眾以前是有外道的師父的,他遇到佛陀之後,對外道的師父就有點冷淡了。佛陀吃完飯出來之後,外道看見了,非常嫉妒,因為他覺得佛陀使他失去了一個大護法。外道就用惡劣的語言謾罵佛陀。那個信眾非常難過。這時佛陀告訴他:

    「不尋他人過,已做或未做;只觀察自己,已做或未做。」

六、思維業果

    忍辱的過程,就是消業解冤的過程。對方對我憤怒地攻擊,只會使他自己受苦。我們已經體驗到了,我們憤怒的時候是很難過的。別人也是一樣。別人對我們發火的時候,他也很痛苦。其實他已經受到他的憤怒的懲罰了。別人對我們發火,是幫助我們消業,他自己反而會墮入惡趣。為什麼我們還要去嗔恨他呢?我們只能感恩。

七、升華情操

    有時候我們覺得心沒有那麼大的力量。那麼,可以把精神境界提升一下。

    (一)憶念佛陀——歌利王的故事

    通過憶念佛陀,可以把我們的心量打開。佛陀有種種修行忍辱的事迹,可以作為我們的榜樣。

    當初佛陀是忍辱仙人的時候,被歌利王誣陷他勾引宮女。歌利王一刀一刀地把忍辱仙人的手、足、鼻……都割下來。忍辱仙人看著歌利王如此大發雷霆,心裡生起了無限的悲憫:這個人被他的煩惱都折磨成這個樣子了。於是忍辱仙人發下大願:當我未來生成佛的時候,第一個要度化的就是這個人。佛陀成佛時,度化的第一個弟子是憍陳如。憍陳如前生即歌利王。

    佛陀在人世間教化的時候,也處處在修忍辱。很多人誹謗他,提婆達多陷害他,但他總是那麼安詳、從容,充滿悲憫。當我們想到佛陀的時候,內心會湧出力量。那麼困難的時候,佛陀都做到了忍辱,我們為什麼不能忍辱呢?當我們面對不愉快的場景時,如果此時此刻面對這種場景的是佛陀,佛陀會怎麼對待?佛陀會破口大罵嗎?佛陀會跟人廝打嗎?當你這麼想問題的時候,就會得到答案。所以,憶念佛陀是一種非常有力量的方法。

    佛陀看一切眾生,都像看待自己的獨生子羅睺羅一樣。當佛陀看到我們對眾生髮怒的時候,他會怎麼想?他會心痛的。諸佛不惜身命度化眾生,我們卻在傷害眾生,難道我們不應該有一種慚愧心嗎?我們作為佛弟子,是不是有必要考慮一下如何改良自己的言行和習氣呢?

    (二)憶念自己的誓願

   當我們嫉妒眾生,可以想一想,每天我們都在發願,願眾生快樂。怎麼轉眼之間,我們就又變得願眾生痛苦了?有時甚至恨不得別人出門被車撞死,盼望著「你什麼時候倒霉」。這樣一想,你會發現你的心很邪惡,跟做功課時發的願完全不同。警覺到這一點,你就會改變。

    對此我是有體驗的。以前,我跟一個同修產生了一些衝突,生氣了。我就覺得他應該受到懲罰才好。突然,一天我在誦《大悲咒》的時候想到,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一切眾生里也包括他呀?怎麼又希望他受到懲罰呢?覺得自己很可笑。從那以後,我很注意改正自己對別人發的不好的願。一旦注意到了,其實心是很好轉的。

    佛陀不允許我們這樣賭咒發誓:「我說的要是假話,我就墮地獄」、「我說的要是真話,你就墮地獄」。這是不允許的。佛弟子要發誓的話,應該怎麼發呢?應該這樣說:「我說的要是假話,那就南無佛陀,我說的要是真話,那就南無佛陀」!乃至開玩笑都不許說讓人墮地獄的話。

八、積極行動

    有時,實在降伏不了你的心,那就開始積極行動。哪怕你覺得做得很虛偽。

    「把自己所有的東西施與他人,亦受他人所有的東西。如果他人成為生活困難而需要我不受用的資具,當施以自己的所有的東西。若這樣做,則自己對那人的嗔恨便會息滅。而他人甚至自往世以來(對我)所懷的忿怒也會在那一剎那消滅。」——《清凈道論》

    表達善意,雖然表達得勉強,忿怒也會因此消滅。

    在婆媳關係里,完全可以嘗試這樣做。你跟你的婆婆如果很煩惱,發現她喜歡什麼東西,可以送給她。第一次這樣做的時候,她可能會不舒服,覺得很怪。然後你再送第二次、第三次……會有改變的。

    他人給我們東西,我們也應該很歡喜地接受下來,並表示感謝。

    分享,就會改變我們。包括用微笑面對對方。哪怕心裡笑不出,只要把嘴角翹上去,感覺就會不一樣。

    向對方展示友好的行動,即使是並不發自內心真實的願望,但當這樣去做的時候,不僅能使對方消除憤怒,自己的嗔心也會得以轉化,這實在是一種非常巧妙的調心方法。

    經典里修忍辱的方法無量無邊,我只是簡單地介紹了其中八種,希望你們回去好好體驗。我相信,你們一定有能力讓自己安樂,也給別人帶來安樂。

    一個人要關愛別人,首先要善待自己。善待自己,首先要凈化自己內心的憤怒。所有的苦受,包括自責、嫉妒、鬱悶、憂傷……其實都是憤怒。我們要溫柔地看待內心的東西,看它是什麼,然後用這八個方法消化、處理它。那麼,快樂一定會在你心裡生起,安詳一定會吸引你的。

    如果我們今天生起了功德,生起了歡喜,生起了善法,那麼,願與一切眾生分享。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推薦閱讀:

談布施與忍辱
根宋佛教音樂:你的忍辱誰來成就
我師父說丨如何修忍辱?
土登翁修堪布:恨意會令你猙獰 學會愛才能夠獲得你想要的幸福
純印老人所示現的布施、忍辱、禪定這三方面,這個法門能不能讓我們真的受益?可信的程度是什麼?(犟牛老師答疑)

TAG:憤怒 | 記錄 | 法師 | 忍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