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夢下參老和尚略傳
上夢下參老和尚略傳
一九一五年六月:夢參老和尚出生於中國黑龍江省開通縣。
一九三一年:在北京房山縣上方山兜率寺出家,法名為「覺醒」,但是他認為自己沒有覺也沒有醒,再加上是作夢的因緣出家,便給自己取名為「夢參」。
同年在北京拈花寺受比丘戒,戒期圓滿,南下九華山,朝禮地藏菩薩道場,正遇上六十年舉行一次的開啟地藏菩薩肉身塔法會。由於因緣殊勝,為老和尚爾後弘揚地藏法門種下深遠的影響。
一九三二年:轉赴福建省福州市鼓山湧泉寺參訪,他對湧泉寺當時的一切境界似曾相識,彷彿故地重來。
當時虛雲老和尚於鼓山創辦法界學苑,並請慈舟老法師主講「華嚴經」。他決定依止慈舟老法師學習「華嚴經」,歷時半年,仍無法契入華嚴義海,遂親自向慈舟老法師請法,之後決定以拜誦「普賢行願品」、燃身臂供佛的苦行,開啟智慧。
一九三五年:依止慈舟老法師學習「華嚴經」的人,在當時包括了道源長老、靈源長老、慧三長老以及凈嚴法師等。
除依止慈舟老法師,學習「華嚴經」外,更旁及虛雲老和尚的禪法,有時也奉慈舟老法師之指示,代講經論,諸如「阿彌陀經」等等。
一九三六年:赴青島湛山寺,依止倓虛老法師學天台四教,並擔任湛山寺書記,負責倓虛老法師的庶務以及對外連絡事宜。
在湛山寺擔任書記期間,一方面向倓虛老法師習天台四教,及宣揚慈舟老法師的戒律精神。隨後奉倓虛老法師之命,禮請慈舟老法師北上青島湛山寺講律,又護送慈舟老法師到北京,開講「華嚴經」。
一九三六年底:再度奉倓虛老法師之命,赴福建廈門萬石岩,禮請弘一大師北上弘律,歷時半年之久。因「梵網經」的請法因緣,弘一大師同意北上湛山寺,開講「隨機羯磨」。
一九三七年:擔任弘一大師的外護半年,深受弘一大師身教的啟發,當時並就近依「占察善惡業報經」所描述的占察輪相,請弘一大師親手製作一付,以供修習。
弘一大師為了答謝他擔任半年的外護,親贈手書的「凈行品」偈頌乙本。
一九三七年至四○年:隨同倓虛老法師在長春般若寺傳戒,講四分戒律,並往來於東北各省、北京、天津、山東等地,講經弘法。其間曾接觸來自西藏的藏僧,引動了赴西藏學習密法的因緣。
一九四○年:由北京至香港、新加坡、印度弘法並朝禮佛陀遺迹。
一九四一年:轉赴西藏拉薩學習密法,在西藏黃教三大寺之一的色拉寺學習經論五年,依止第十世班禪之師赤江仁波切、靈倉仁波切,並因能海老法師的引進參拜康薩仁波切。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轉赴西康等地參學,總計在西藏學習密法達十年之久。
一九五○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由西藏返回中國內地,因反共反革命之嫌,被判刑十五年,勞動改造十八年,入獄長達三十三年。在獄中,他經常觀想一句偈頌:「假使熱鐵輪,在汝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奠立了爾後重回佛教,弘揚佛法的信心。
一九八二年:平反出獄,回北京任教於北京中國佛學院。在這段時間如法修學地藏法門,重啟弘揚經論的智慧。
一九八五年:接受福建南普陀寺妙湛老和尚、圓拙長老之邀,到廈門南普陀寺重建閩南佛學院,並擔任教務長一職,開講「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大乘起信論」等。
一九八七年:應美國萬佛城宣化上人之邀,赴美數月後返回中國。
一九八九年:應美國洛杉磯妙法院旭朗法師之請,再次赴美弘法,開講「占察善惡業報經」、「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地藏經」、「心經」、「金剛經」、「華嚴經」等,此後即旅居美加地區,同時應在台灣弟子之請,數度來台弘法講經。
第一講 學三皈依
諸位道友!時間過得很快,我離開這裡已經整整兩年了,我是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號離開,今天則是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九號。上一次是講解《占察善惡業報經》,這一次因為賢文居士要我再跟大家結結緣,講一講修行的次第。
當我在美國、溫哥華或者到大陸的時候,很多的道友都問我這麼一個問題:「老法師啊!我們不曉得怎麼樣修行?」信佛之後該如何去修行呢?這類問題問得很多,眼前的道友們恐怕也有這個問題。
不論你是學哪一教、哪一個法門,學凈土也好,參禪也好,或是學五教華嚴,學四教法華;既使是在西藏學密宗,學大灌頂,學圓滿道次第,任你學那一法,都有個共同的基本要求,都要做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果沒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稱為佛弟子;不稱為佛弟子,你就不能夠依照佛的教導去做,你便不能領受佛的教導。大家受三皈依的時候,皈依師可能都會跟大家講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意義。所以,你必須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之後,才算是佛子。
皈依三寶之後,你就依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修行,這是一切的根本。如果沒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修其他的一切法門全不能成就。這不是我說的,而是佛的教導,你連基本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都沒有修行,你還能修其他的法門嗎?
有的道友也這樣談著:「我的密宗大德好像沒有提這個問題,受過灌頂,我念咒就行了。」這是完全錯誤的。我在西藏連參帶學住色拉寺裡頭,前後差不多將近十年。我所了解的西藏密宗,如果沒有念十萬遍皈依頌,沒磕十萬個大頭,如果沒供過十萬次曼達,沒念十萬遍百字明咒,上師不能給你灌頂,在西藏你是絕對不能受任何法。密宗傳到中國來,變方便了,在中國受灌頂的道友,有哪一位念十萬遍皈依頌呢?連密宗的皈依頌,怎麼說怎麼寫的,恐怕還不知道吧,也沒有聽上師講過。我在大陸上,或者是在台灣、在國外,沒有聽人講過。在西藏,上師要講皈依頌,這是最根本的。
因此我想跟大家互相漫談一下,這不算是講解,供大家作為參考。首先,受了三皈依,要先懂得什麼是佛、什麼是法、什麼是僧,要懂得佛的功德、法的功德、僧的功德。皈依必須得這樣做,之後,你再發心。這個發心,說淺近一點,就是發一個信仰心,發心之後,你要修行。怎麼樣修行呢?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要開始學佛,佛在因地當中,就是這樣修的,他所以後來能夠成就佛果,就是他最初的發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釋迦牟尼佛最初在因地時,聽到五十三佛的名字,他就輾轉傳誦;傳給三千個人,這三千個人又輾轉傳誦,就種下這麼一個善根。能夠聞到佛名號,讚歎佛的功德。這三千人,就是過去的莊嚴劫千佛,現在的賢劫千佛,未來的星宿劫千佛,僅僅是聞到佛名字的善根,後來都成佛了。諸位道友,現在恐怕不僅僅是聞到佛的名字,還學得很多,那就說明我們一定能成佛。我看有些道友拜五十三佛,經常的拜,一定會成就這些功德。
我簡單寫了一個題目:「學三皈依」。大家聽見了,說:「我學佛很久了,現在才學三皈依啊?」如果是學佛很久的道友,你聞到了,做為增上緣。如果我現在所說的,你以前還沒有聽到過,那更好了,就照著這個多觀想一下。
我們分成幾個部份,一個是皈依之後一定要發心,如果你心量大一點,要發菩提心。講菩提心就是三種心,我這裡摻雜有密宗的次第。第一是修出離心,對這個世界我們要出離、要超脫,出離就是要離開、要出去。只是你自己出去、離開不行啊,你還要觀想眾生的苦難。
第二,若純粹的只是自己修出離心,就是小乘。單單出離心是不夠的,必須得有大悲心。有了大悲心的出離心,就是希望一切眾生都出離,都脫離苦難。如果我們的大悲心不具足的話,僅僅為了度有緣的眾生,或者六親眷屬,這是情愛大悲,這個大悲心不普遍,必須得平等。我們對一切畜生,不論馬、牛、羊、雞、犬,飛行的、極小的動物,我們把它們當成人一般的看待,平等看待,這才叫大悲心。一切跟我們不相干,甚至是我的冤敵,就是你最不滿意的那個人,他處處跟你作對,這叫冤敵、冤家,你的大悲心必須先度這些人。
第三是般若心,有了大悲心還必須具足智慧,發了菩提心裡頭必須有般若心。
你要是皈依三寶,必須發這三種心。我們有很多的道友,初受三皈的時候,並不理解皈依三寶的時候,必須先要發出離心、大悲心、般若心。具足這三種心了,發心了,以後就是學佛。
「學佛」不是「佛學」,「佛學」是把佛所教導的當成學問去研究,這叫「佛學」。「學佛」就是佛怎麼樣做的,佛最初怎麼樣發心的,佛是怎麼樣成佛的,他這個道路怎麼走的,我們要跟著他走,他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這才是「學佛」。
之後,要消業障。如果業障不消除,你一事無成。有的人說帶業往生;有的人說業不能帶,帶著業生不到極樂世界。為了這個問題,在台灣的大德辯論很多,也有人到美國問我。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這樣,根據我的解釋,如果業不能帶、業不能轉的話,沒辦法生到極樂世界,我們不能帶業;如果說業已經清凈了,我還生到極樂世界做什麼?已經成就了嘛!這說明了是可以帶業往生,因為在蓮池海會還都有業,沒有成佛之前,業只有深重大小差別而已。蓮池海會那些菩薩都還有九品蓮花,九品就是等級,九品裡面下下品的業還是很重的。所以說,業是可以帶的。但是怎麼樣帶?現行的惑業必須消除,如果你現在還是充滿貪心、瞋恨、嫉妒、障礙,煩惱得不得了,你能到極樂世界去?在這個世界你都得不到自在,還到極樂世界去啊?根本不可能。
佛教有這麼兩句話,業如果能轉的話,便沒有因果了,還講什麼因果呢?我前生造了很多業,今生一定要受報的。如果我假藉佛的力量把它轉了,因果就沒有了。業如果能轉的話,沒有因果,因果論就不存在。但是,如果業不能轉的話,沒有一個人能成佛,永遠是眾生,業還是不能轉。這個問題非常的微妙,大家想一想,如果業能轉了,業如果消了,所謂定業不可轉,能轉的是靠三昧加持力;你要是能達到三昧,就沒有這業了。
這兩個問題可以做這樣解釋,當你明心見性,業性本來是空的;罪性本空,是我們的心造的,「罪性本空唯心造」。我們現在參悟了、學佛了,連我們自己的心都不存在,還有什麼罪業可依呢?所以說:「心若亡時罪亦無」,心都滅了,罪也就沒有了;「心亡罪滅兩俱空」,心也空,業也空;「是則名為真懺悔」。要這樣的消業,這樣的帶業。
因此,要怎樣消一切的業?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念皈依佛,並不是單純念藥師佛,也不單純念阿彌陀佛,也不單純念釋迦牟尼佛。皈依佛,是皈依十方法界一切諸佛。你念皈依佛,就是十方一切諸佛;皈依法,表示十方一切諸法;皈依僧,意指十方一切賢聖僧。除了我們所見到的剃髮染衣的僧眾,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其他的聖僧。起碼還有釋迦牟尼佛的阿羅漢大弟子。釋迦牟尼佛令一萬六千個大阿羅漢不準入涅槃,他們都在這個世界當大菩薩,行菩薩道。你要是有德了,有因緣了,就會遇見他;你沒因緣,當面就錯過了。文殊、普賢、諸佛菩薩,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我們總是去求諸佛,見不著,因為你的心跟他不相應。為什麼不相應?你的心是貪、瞋、癡、慢、疑的心,不是清凈心,所以你得消業。我在這裡先講四種,第一皈依,第二發心,第三學佛,第四消業。
皈依的時候,一定要先念三寶的功德,先念佛的功德。
我們經常說佛、法、僧三寶,什麼叫佛?佛就是覺悟的覺。當你覺悟了,你就是佛;你沒覺悟,你就是眾生。你現在在哪一道,就是哪一道的眾生。所以你覺悟了,你就是佛。但是覺悟,有究竟,有不究竟,佛也有分證的。依《大乘起信論》,最初是「不覺」,現在我們大家都是不覺。不覺,遇到佛、法、僧三寶,皈依佛、法、僧三寶,學佛、學法、學僧,你開始覺悟,這叫「始覺」。覺悟之後,漸漸學漸漸證得,這叫「相似覺」;相似覺悟了,還沒徹底覺悟。要是按菩薩的位置來說,相似覺就是十信位、三賢位的菩薩。從相似覺,漸漸的就能證得了,一分一分的覺悟,就是「分證覺」,就是登了地的菩薩;證得一分法身,消滅一分無明,這叫分證覺。到了究竟成佛,叫「究竟覺」。我們能皈依佛的這是自覺,所皈的是指著究竟覺說的。我們現在只是剛發起覺悟,達到究竟覺悟,因為我們皈依三寶、學佛,能夠漸漸消除自己的業障,漸漸的覺悟,這就是佛。
法,就像我們前面說的,發心要有般若智慧,沒有智慧你辨別不出是非,分不清法是邪是正、是好是壞,你必須先具足分別法之邪正的知見。如果是剛信佛的人,沒有這種分別的力量,可以依據佛的教導、依據經論去辨別,他這個話說得跟佛合不合,如果不合是邪的,如果合是正的。但是經論那麼多,合於這部經,又不合於那部經;合於那部經,又不合於其他的經;佛說法是對機的,對於這一會說得深一點,對於那一會說得淺一點,我們應該怎樣判斷呢?大概有一個規定,有一定條件的。佛說一切法都是無常的、一切法都是空的、一切法都是無我的、一切法都是苦的,就是苦、空、無常、無我四法印,拿佛所說的四法印來印證別人所說的法是不是真諦,你可以依此辨別邪正。
僧寶,就是他本身脫俗了、放下了,離開了家室之累,看破紅塵出家。我們經常說遁入空門,就表示他離緣清凈,住持佛法就得靠僧。
我們總說佛、法、僧三寶,自己要是覺悟了絕對不會迷,迷了就不覺。人家說我們佛教徒迷信,其實我們不迷信,我們是正信,因為我們不迷。說我們迷信的那個人,迷了,他就不信,就說你是迷信,其實他才迷信。迷的人絕不會有信仰的,看他迷得深淺,如果迷得重了,搞得精神分裂,他不但不信佛,什麼都不信,什麼也不知道。像植物人,他信什麼?什麼都不知道,他才迷了,他連四肢都不能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能使喚,這就真正迷了,他還信什麼呢!所以我們不是迷,如果聽人家說我們是迷信,我們只是笑一笑而已,不必去辯白。因為那人是個胡塗人,你跟他說不清楚的,越說越麻煩,他沒有這個善根,乾脆就不要說了。
內心一定要明朗,內心很明朗,惑也沒有了,無明也沒有了,都消失了。又具足一切大悲跟大智慧,這都是佛的力量。他把一切眾生看成獨一的兒子,他對眾生是平等的。我們能不能這樣做?我們這個心,必須發願朝這個方向去走,現在做不到,將來我們一定能成佛、我們一定能夠成道。對於一切眾生平等,對他們施以教法。教法就是把佛所說的法,都傳授給他們。
我們學佛的人,不論哪一批弟子,都是善根深厚的,很少是性靈蒙昧的。有些迷惑深的弟子,就是鈍根的。有些人很聰明,一學就會,老師很高興,願意教他。有的人很鈍,教十遍、百遍,過去就忘了,乃至聽都聽不進去。要是具足佛的大悲智慧、平等心,對於難教的弟子沒有厭噁心,對於好教的弟子也不要放縱,一律平等施教。
皈依法,我們剛才講的,法是要分邪正的,什麼是邪法,什麼是正法。其實法本身沒有正,也沒有邪。那為什麼還說邪知邪見、正知正見?我們為什麼要起這個分別呢?因為我們的心不平等。正知正見順著法義、順著性體,很快的達到平等性;逆著法性的,也是具足法性,但是它不能夠合乎法性的理體,它的清凈就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凡是離開我執我見的,絕對是正法;凡是具足我執我見的,一說起來就爭得臉紅脖子粗,這就有點著了邪道。
但是需不需要爭呢?永嘉大師在他的《證道歌》里有這麼幾句話,「圓頓教,無人我」,圓頓教是不講人情的;「有疑不決直須諍」,如果你認為這件事不對,你懷疑,你可以跟他爭論;「非是山僧爭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我們修行人,如果把是非辨別明白,不是落於斷見,就是落於常見,落斷見也是邪道,落常見也是邪道,說常不可以,說斷也不可以。這個性體是平等的,必須像《金剛經》說:「離我相,離人相,離眾生相,離壽者相」。離開事相,這個時候無我、無人,才能夠清凈。清凈的法就是正法,若違背這個涵義,就不是正法。
佛所說一切法就是對我們身、口、意三業說的,目的是轉變我們身、口、意三業。佛經講「轉」,並不是消滅。把貪、瞋、癡轉變了,就變成戒、定、慧了。貪、瞋、癡,跟戒、定、慧,性體是一個的。我們只是在法上這樣明白,但是我們自己必須要觀照。自己先明白了,你再說出來給別人,別人才能明白。如果你自己沒有觀照功夫,自己還模稜兩可,還搞不清楚,你說給別人聽,弄得別人也糊里胡塗,始終不能清楚理解這個意思。
還有,皈依佛、法、僧的弟子,是為了求解脫,求解脫是為了自在。不是說皈依三寶,入了佛門,還在爭閑氣,還在爭人我、爭是非,這裡不可以,那裡不可以;要合掌時,挑剔這麼合不對,那麼合不對,合得正也不對,那個都不對,沒什麼涵義,用不著這樣。不過,如法的,你進步快;不如法的,當你自己慧開了,自己會調整適應。每一法最初都是摸索的,等你自己用功用得相應了,你就從中生出智慧,得了智慧你就能夠調整你所修的法,知道該這麼修了。
你必須能夠轉化三業,依著這個法就能轉化你的三業。怎麼轉化呢?譬如說我過去很慳貪,學了佛法之後,還是不肯施捨。大家不要誤會,說我要求他布施錢,不是這樣的涵義,這個意思太狹小了。我所知道的道理,能夠布施給別人,轉施給別人;我所聽到的佛法,我就馬上轉送給別人,讓他也能知道。這比你供養他好多財物,功德還要大。我經常跟道友說,供養師父不一定給紅包,你要是在家念部經供養他,他也得利益,你也得利益,大家共同成佛,這叫法施,以法布施。法施的功德比財施的功德還大,就是把自己施捨了。
還有,經常給人家歡喜,不論跟自己的眷屬、親朋好友,乃至於自己冤家,他對你瞪眼睛,或者向你發脾氣,你就笑一笑,總不跟他對瞋。經常布施歡喜,使你自己沒有怒容,總在轉你的怒,轉憤怒變成無限的寬恕慈悲。經常這樣的觀想,你就是修彌勒菩薩行,是彌勒佛。學佛是學一切佛,哪一佛你都可以學。之後,你就能夠依著佛所說的方法傳述給別人,這樣大家就能夠把憂苦拔脫了。
許多人都是有很多的憂愁苦惱,雖然生活不余匱乏,但總感到有所欠缺。欠缺什麼呢?他不自由,或者病,或者煩惱,自己解決不了,這都叫痛苦。給他慈悲,這是皈依佛的人、皈依法的人應當做的事情。
皈依佛、法、僧了,就轉愚癡。我們經常說:「我太愚癡,一點智慧也沒有!」你轉化一下,你為什麼不要愚癡?你皈依佛、法、僧的目的,只是要聰明嗎?是要有智慧。有了智慧就是醒悟,不再迷惑。學佛並不是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包括不了。有的人這樣說,古來祖師也這麼教導我們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了,念一句「阿彌陀佛」都包括了。如果是這樣,釋迦牟尼佛何必還要說法四十九年呢?教大家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釋迦牟尼佛也省事,我們後來的學者、弟子也免掉那麼多的辛苦,是不是啊?
《大乘起信論》說得很清楚,這是由於「其根下劣」,他的根性很劣,對於佛果菩提道生怯弱心,就念佛好了。不過,念佛法門怎麼念呢?也不是那麼簡單的,說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不見得這樣子。你用哪個心念佛?如果用瞋心念佛,用貪心念佛,用愚癡心念佛,只求自己得到好處,這樣來念「阿彌陀佛」,你生不了極樂世界。你必須有清凈心,你皈依三寶之後,具足了清凈心,修哪一法都可以,修一也可以,修多也可以。如果你沒有清凈心,充滿貪、瞋、癡、煩惱,自己的心跟自己過不去,煩惱得不得了,這樣子學法,是沒辦法辨別清楚的。
一定要把法的義理辨別清楚,一切法都有事有理,有事相上修,有理相上修。我們講的是事相上修。理上皈依的三寶,是你自己本身具足了佛、法、僧,現在我們講的是事,先不講理。
有了智慧,世間一切的現象,你能忍受得了。譬如別人以非理辱罵你,非理騙你錢,騙你一、兩百萬,乃至騙你傾家蕩產,你能忍受嗎?你要歡歡喜喜的想:「我的業障可消了,他替我消業障。」要是有這樣的心,你當下就是菩薩,就是佛。你有沒有這樣的心?你雖然不跟他打官司,往往也會抱怨幾句:「他太壞了,這個人太壞了!」這種情況是每一個人都會發生的,因此,你必須有這種智慧,能忍受。凡是世間一切種種加害於你的,都能忍受。第一個觀念,認為這是我過去業障所感的;第二是認為這是幫助消業障,促使自己快一點成佛。你若能這樣觀想,也就心安理得。
我們皈依佛、皈依法了,就要觀想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既然是無常的,你才能看得破。時間很快就過去了,我的困難、我的苦惱,一下子就過去了。中國的儒教思想有一部份跟佛學很接近,他們勸人的時候就這樣勸說:「花開花謝,時去時來,福方慰眼,禍已成胎。」眼看著又陞官,又發財,一切都順利,其實你的禍根就在這時候種下了;禍一來了,全部沒有了。
我們看過去歷史上,考上狀元,一帆風順,一直當到宰相,官當到頂品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下子,或者得罪同僚,或者得罪皇帝,下頭這麼一攻擊他,上頭這麼一發怒,傾家蕩產,你什麼都沒有,當下就光。所以,得也別高興;失了,也不要悲哀。「得何足慕,失何足哀」,得沒什麼好羨慕的,失了也用不著悲哀。「得失在彼,敬憑天裁」,這個「天裁」,就是我們佛教所說的,你所做的業,業因如何,業果一定如何,因果不爽,自然該受的,你就受了。你這樣來分析,這樣來認識,一切事物無常,像幻化一樣的,沒有一堅固性,你就不貪戀了。
不貪戀的話,你就沒有恐怖。平常這樣觀想的人,要是丟了什麼,或者命沒有了,心想:「好了,我再轉一段生死吧。那一段生死我可以升天,我可能到極樂世界去了,可能在來生,我的罪就消了很多。」以這種觀念離開這個世界的人,當然會得好處的,因為你不再癡迷了。
有些人當他得勢或是陞官、發財的時候,他六親不認了,他不了解,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學問,輕視沒學問的;或是他有財富,輕視窮人。這些都不可以,要把驕慢轉成謙恭卑下。
例如說,戰國時候,齊國的宰相晏子,為人非常的謙虛,小心謹慎,很怕說錯話,或做錯一件事情。那時候古來宰相,沒有汽車可坐,他們都是趕著馬車。給他駕御馬車的御夫,就因他給宰相趕車,便驕傲得不得了。這位御夫的夫人,有一天在門縫,看見他先生給宰相趕馬車那種驕傲的樣子,他太太嘆氣了。他回到家後,他太太要求跟他離婚。他說:「為什麼?我沒有一點兒錯,也沒什麼錯事,你為什麼要離婚?」她說:「因為你的行為。」他說:「我有什麼行為不好?」她說:「你給誰趕車?」他說:「給丞相。」這一說,他那股驕傲勁兒又來了。她說:「你看見丞相是什麼態度沒有?」他說:「沒注意。」她說:「丞相坐在車裡,謙恭謹慎。你給人家趕車,坐前面,驕傲的趾高氣昂,不得了了,不可一世。像你這樣的男人,我跟你過一輩子太冤枉了。」
這雖然是個笑話,涵義非常的深,大家想一想,沒有什麼可驕傲的。釋迦牟尼佛為天人之師,我們看他的弟子,佛所教化的玉皇大帝、梵天王,他面對一切眾生施捨的時候,都謙卑屈下。《地藏經》說得很清楚,國王、大臣、婆羅門、長者,如果他們布施的時候,謙恭卑下的給六根不全的貧窮人,親手布施,軟言慰喻,說著很柔軟的話安慰他們。這樣子才積福德,要是這樣的來做,你就是佛弟子。
你皈依佛門了,人家看看我們佛弟子是什麼樣子,現在我們佛弟子是什麼樣子?我不說了,大家可以看得到的。不說優婆塞、優婆夷,看看比丘、比丘尼又如何?應該不應該這樣學?大家應該學謙恭卑下,當然我們認為這是正業,佛教我們要慈、悲、喜、舍,我們一定對一切眾生有一個大慈悲心,慈、悲、喜、舍。這比我們保存的最寶貴的珍寶還珍貴,比我們的生命還珍貴,你絕不能驕傲,永遠生歡喜心,看見一切都生歡喜,這都是我們過去世的父母、未來的諸佛,我們有什麼可驕傲的呢?如果大家真正對佛法不懷疑的話,每部經都是這樣教導的,一切眾生都是未來諸佛、都是我們過去的父母,這樣子你還能驕傲起來嗎?這是轉化你驕慢、愚癡、貪戀的心。
還有,我們都是佛弟子,皈依三寶了,我們對佛法有沒有疑心?有沒有懷疑?一般的正常生活當中,你皈依三寶,你不懷疑。但是生活遇到挫折,在你人生的旅途當中,遇上不如意的事了。甚至於皈依三寶之後,比以前更不如意。沒有皈依三寶以前還不錯,皈依三寶後突然變壞了,你產生懷疑了:「三寶加持是真的嗎?要是真的,為什麼不加持我呢?我倒了楣了。」我現在聽到很多弟子這樣說,說他有病也好,兒子不聽話、家庭不和也好,無論任何事兒,他都推到佛、法、僧三寶:「三寶簡直不加持,我還遇到這些事兒。」 《地藏王菩薩感應錄》裡頭有這麼一段故事。以前有對老夫婦,五六十了,生了九個兒子,九個全都不聽話,都是忤逆。他倆也很悲哀,認為:「也許我們過去沒做善事,今生也沒做什麼善事,才遇到這些事兒。」就請了一尊地藏菩薩像供奉上了,也常念《地藏經》了,這樣子可好了吧?恰恰相反的,自從供上地藏菩薩、念《地藏經》開始,一年死三個兒子,沒到兩三年,九個兒子全死了。到了過年的晚上,兩位老夫婦想不通,就跪在地上,往地藏菩薩的像前發牢騷說:「地藏菩薩!我們信仰你,但是,怎麼皈依你了,九個兒子全死了。你有沒有加持我們?」
禱告一番後,當天晚上的心情當然不高興了,我們可以想像得到的,那就睡覺去了。一睡覺就作夢了,老頭子夢見地藏王菩薩來了,說:「明天,到河邊去看看,你九個兒子都跟你見見面。」他一想,作的夢只是夢。隔天早上,他就跟他老婆婆說:「我昨天晚上作了個夢,地藏王菩薩真靈,來了跟我說,要我們到河邊看看我們那九個兒子。」她說:「我也作個夢,跟你一樣呢。」他說:「好!我們倆個人到河邊看看,看我們那個夢靈不靈。」他們倆到河邊去了。
到河邊去看了,第一個先現的是大兒子的相,之後馬上就變了,不是他大兒子,就變成相貌兇惡的人,很瞋恨的罵他們兩個人說:「你們倆怎麼貪我的錢,怎麼害我的命,我現在來報應,來找你們要錢,算帳來了。但是菩薩給我們改了,我們得生善處,我們這筆帳算了。」九個兒子大概都是如是這一類,因為前生、今生的關係。
他們倆個人就此心平氣和了。這是他們自己的事兒,前生不知道,今生他們做了,大概有三個兒子是他們害死的。他們知道了,再也不敢抱怨菩薩了,回來跟菩薩磕頭求懺悔。這天晚上又作個夢:「好了!念你們兩個對我祈求,我給你們送個兒子來。」兩個老夫婦都作同樣的夢。她老頭說:「妳現在都快六十了。」老婆婆經期一閉了,怎麼可能再受孕呢?不可能嘛。但是他們倆個人每天還是誠誠懇懇的念《地藏經》、拜地藏菩薩,隔不了一個月,老婆婆居然懷孕了。等到十月滿了,平平安安的生兒子了,一點困難都沒有。他們想:「這個兒子一定孝順,因為是地藏王菩薩送來的。」不錯,他們兩個老頭子活一百多歲,由這兒子安慰照顧他們的晚年。
你說業能轉不能轉?一念善心起,百萬障門都消失;一念噁心起,百萬障門都開了。定業不可轉,三昧加持力,能轉不能轉?這都是你個人的心。我們現在心裡如何?如果你對佛教都是懷疑心,你又怎麼能得到它的好處呢?一邊念《地藏經》,一邊懷疑:「這麼多鬼啊!」非常害怕。有些人念《地藏經》,心生害怕,或是身體發燒,一會兒身上發冷了,一會兒看著念念經,一會兒又坐著。這種現象確實有的,我念《地藏經》有時候也有這種現象。什麼原因呢?好比拜懺,你在前頭拜,感覺後頭來個人參加拜了;等到你拜完,回頭看,沒有了,還是原來那幾個人。為什麼有這種感覺?或是你念《地藏經》,混身發燒,天氣很冷,但是你身上突然間發燒,有時候身上發冷。《地藏經》說得很清楚,你自己沒有注意,地藏王菩薩說這是因為你過去的六親眷屬,或者你多生累劫的眷屬,由於你念經,他們來求你超度。
這一次我回來的時候,有一個道友是念《地藏經》的,他念《地藏經》的時候好像有個東西進入到他身體來,嚇得他不敢念《地藏經》,感覺到這個東西總是在纏著他、磨著他。他問我,我說:「他找你超度,你繼續念,不需要多久,這種現象就會沒有了。他找你超度,你不但不超度他,反而不念,他更煩惱了,更找你的麻煩。你繼續念,沒關係。他不是餓鬼道,鬼道是出不來的,或者他是在富裕的鬼道,他想求你讓他超脫鬼道。」這種種現象,《地藏經》其實都說了,你只念經文,根本不曉得經義,你可以注意一下,經里說些什麼。
每一部經、每一部論,都告訴你修行的方法,像我們念《金剛經》的人,有沒有想一想《金剛經》說什麼?你怎麼樣依《金剛經》修行?不注意這些問題,只念文字而已,念了三年還如是,一點轉變也沒有。學佛法要用到你的心上,去變化你的心,變化你的態度,一切全變,你對佛法簡直不會再懷疑了。就是轉變你的心,變成一個清凈的、清涼的信心,真信不疑,你再用起功來,比以前增加百倍。
一定要相信業果不失,千萬別做錯事兒,沒心眼的事兒不做。如果我們不知道這是惡的,糊里胡塗做了,這種業好消,念經就消了,這是無心之過。在世間的法律,凡是無心的,它給你減刑;佛法更是了,你不是有意,你是善心做惡事的。善心做惡事的也很多啊,但是,沒有什麼過錯。一個善心的人甚至於殺人,他殺這個人為救那些人,這樣子殺惡人就是善念,就是菩薩道所行的。但是,要受果報。你殺他,要還他命債;但是,你度了那些人,是你行菩薩道。善惡因果一定要分得很清楚。
還要信你自己的心是清凈的。心本來是清凈的,是你後來給它增加負擔,犯了很多的錯誤,給它增加了業,一生一生的,越迷越深,越深越造。你可以消除這個果報,從你現在的善念開始,善念逐漸增加,善果逐漸生起,惡果逐漸消失。
還要相信一切眾生都是可以度的,沒有不可度的眾生。說有不可度的眾生,是你的菩薩心不夠。沒有不可度的眾生,不過是有緣、無緣。緣成熟了,你一說,他就信了。你說法,他一修就成了,這就是緣成熟了。
我們大家都知道「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公案。 「生公」就是道生法師,他是道安法師的弟子。他在南京自己悟得了,認為闡提有佛性,不過,當時很多的佛經都說闡提沒有佛性的。他自己從經裡頭悟得了,很多大乘經典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為什麼闡提沒佛性呢?闡提只是性不具,當他性具的時候,又可以恢復了。他就提出這麼一個論點,認為闡提有佛性。
那時候他的同學,乃至於他的師兄弟、道友,都說道生法師墮了邪見。同時這裡頭也摻加著爭奪廟、爭奪名,道生法師那時候很有名望,大家就排斥他,逐出僧團,不承認他是佛弟子。他就氣不過,到了虎丘山,以大石頭做身,小石頭做腦殼,對它們發願說:「我跟你們諸位說,如果我說的是錯誤的,我下地獄去;如果我說的是沒錯,闡提真有佛性,你們點頭,點腦殼。」他說:「我認為一切闡提都有佛性,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能夠成佛。」他這樣子說的時候,石頭都點了頭。因此就留下這麼一個公案,「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後來《大般涅槃經》翻成中文,傳到長安,《大般涅槃經》裡頭佛臨涅盤時囑咐:「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闡提也有佛性,過去我說的是善巧方便。」大家才知道,他有先悟之明,那些大德再來向他求懺悔。
相信眾生都可度,只是我的德不夠,我跟他沒有因緣,我度不了他,別人也許可以度他。但是一定相信他也是能成佛的,這叫信心,這個信心很不容易的。當我們的冤家,或是害我們很深的人,你看見他,氣都氣死了,你還相信他有佛性,應該咒他下地獄才好。
我在紐約有遇著這麼一件事,有一位跟我天天拜懺的弟子,她是馬來西亞的華僑,在郵政局工作。她對面坐的是位美國小姐,那位美國小姐看不起她,一天搗她的蛋,連停車位也給佔上,讓她停不進車。兩人共享一個辦公桌,做些小動作,使她煩惱得要死。她來問我:「師父!我拜懺,怎麼樣發願讓她倒霉。」我說:「你錯了。」她說:「那怎麼辦?」我說:「你發願讓她降伏。」 「啊!她這麼害我,我讓她降伏,我給她拜懺?」我說:「妳不是想得快樂嗎?你要是把她轉過來,你把她度了,你也得快樂啊!你要聽我的,你每天到了中午要吃飯,你多買個麵包,多買份咖啡給她,說供養她的,你待她很好,處處的討她喜歡。拜懺的時候,就向佛菩薩迴向,要佛菩薩度她。她沒有信心,就做這些惡事、害人的事兒,她會越做越深嘛。」我說:「你聽師父的話,做一個禮拜看看。」她做到第五天,那位美國小姐對她特別好,她就信了。當然不見得這些事都這麼靈,也許你跟她冤業結得很深,不是短短几天可以化解。她只是瞧不起華裔而已,你這麼對待她,她咖啡一喝,麵包一吃,什麼也就忘了。
所以對待一切眾生,一定相信他們是可度的。二年前,我在這兒講過《占察善惡業報經》,發起這部經的菩薩叫堅凈信菩薩,他的信心非常堅定,我們應當學他,相信三寶的力量,不要懷疑。不然只責怪自己業障重,修得不相應,誠心不夠,信心不誠實,做佛事的時候不一心,三心二意的,裡頭夾雜著很多的污染。我們不是以清凈的信心學佛,而是夾著很多其他的雜染心來學佛,所以你得的果是雜染果;佛法的果德或者有,但中間夾著很多不如意的事情,這是你自己種的因,你不要向外找,就找你自己好了。
同時,你信得堅定了,不管外緣如何,好緣則信心更加增長,你修行進步得快一點;如果外緣不好,受盡了挫折,你毫不動搖你的信心,你才有所成就。大家信不信?我就是這個例子,我是坐了三十三年監獄,我從來不隱瞞。坐監獄的人是不是好人?我坐了三十三年,出來之後,就在中國佛學院教書,而後,人家又請我回閩南佛學院。到了美國、加拿大,或是在各地,我看道友都對我還很好嘛,我還不是很壞的壞人。什麼意思呢?當你受挫折,你不要隨便失掉信心,不要認為三寶沒加被,是你自己業障現前。或者因為某種因緣而失落,都沒關係。不能夠因為遇到挫折,因而感覺「我很冤枉」。世間是平等平等的,佛法從來是平等的,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
你看見不平等的現象,為什麼他那麼做,為什麼?他的業。你要是曉得了善惡業果,你才知道一切平等。你現在所受的苦,是你自己做的業,你怪誰啊!你看人家有錢,同樣當醫生,怎麼到他那邊看病的多,到你這邊看病的少。你過去跟這些人沒緣,誰會來讓你看病。也許你看了這些病人,不但不好,反而加重。這都有一定的因緣,你千萬不要抱怨,你要相信善惡因果。
如果皈依三寶的弟子,連堅定的信心都沒有,對佛、對法沒有信心。他又抱怨了,說:「我沒遇著個好師父啊!」有些弟子問我說:「老法師啊!你能不能給我介紹一個好師父?」我說:「你要什麼樣的好師父呢?」他說:「像弘一法師那樣的,像慈舟法師那樣的,像以前的那幾位大德。」我說:「那幾位大德,你在他跟前,你會氣死他啊。當時你或者就不信他,你現在沒有那份福德。」我說:「你的福德,也只是遇到我這樣的和尚。你能遇到我,也算不錯了。如果再待幾年我走了,你也找不到像我這樣的和尚。」我說:「若是你有福德,有的是大德,我可以給你說十幾個,幾位現在在台灣。正覺精舍的道海法師,南林精舍的了一法師,現在到美洲來的妙境法師等等,都不錯嘛。你的心沒有福德,你看人家都沒有德,其實是你自己沒德啊。」
有個故事大家應該知道,這個故事我經常說的。蘇東坡跟佛印禪師兩人散步,蘇東坡就問佛印禪師說:「你看我像什麼?」蘇東坡身材胖胖的、大大的,又是作官的,佛印說:「簡直像尊佛啊。」他很高興,又一邊走,又說:「你怎麼不問我啊?」 「我問你做什麼?我沒什麼可問的。」 「你應該問我,你像什麼?」佛印禪師:「好!我問你,你看我像什麼?」蘇東坡說:「我看你像狗屎。」之後,回到家裡,蘇東坡就跟他妹妹蘇小妹說:「今天,我把和尚贏了。」蘇小妹說:「你怎麼贏人家的,我可以聽聽嗎?」 「好!我跟你說。」他說:「我問佛印,我像什麼,他說我像一尊佛。後來他不問,我叫他問我,他問我說他像個什麼,我說他像狗屎。我是佛,他是狗屎。」蘇小妹說:「你贏了?你輸了。」 「我怎麼輸的?」她說:「人家是佛心,看你看一切都是佛;你是狗屎心,看人看什麼都是狗屎。」
雖然是則故事,我引這個故事是要說明,我們看人家,你把別人當佛看、當佛想,你乃至給他合個掌、恭敬一下,你是對著佛了,你種多大的善根。你如果看他是個眾生,乃至看他是地獄爬出來的,或者你罵他幾句畜生、狗,你就造罪了。這個道理懂了嗎?
不因為外緣如何,而使你堅定的信心起變化,這點特別重要。信三寶的人,要相信佛、相信法,一定要建築這麼樣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心,對一切事物不要懷疑,這都是你的因果報應。因果,前生、多生,錯綜複雜得很,很難把因果說清楚。我們講《占察善惡業報經》,善惡因果,我們還是講不清楚的,善惡困果複雜得很,善中有惡,惡中也有善。必須得有大智慧,你才能把善惡因果講清楚。
還有嫉妒,看別人有好事,他不讚歎隨喜,「這應該給我,怎麼給他了」就嫉妒,不能隨喜。在普賢十大願的第五大願「隨喜功德」,看到一點小事,一點點好事,你隨喜,隨喜你就有一份,見者有份。你也隨喜,他的功德就分給你一份。如果人家有好事,你不但不生歡喜,你還嫉妒;這一嫉妒,就下地獄。
如果看人家讀《地藏經》,禮拜地藏像,你在旁邊讚歎隨喜,很恭敬,你跟他的功德一樣。你要是一謗法,下地獄去;千佛出世,你還在地獄裡頭,這是《地藏經》說的。不要因為人家做了好事而給人家生起種種的障礙,不但不隨喜還嫉妒,嫉妒就想破壞。不論是商業也好,乃至跟人家相處也好,禮佛拜懺也好,隨便任何事情,都應當生起隨喜,歡喜讚歎。
要時時注意照顧你的身、口、意三業。為什麼對每一位受三皈依的弟子,我一再囑咐他們:「你晚上睡覺前,要念十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早上一醒來,一睜眼睛,什麼都沒幹,就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是什麼涵義呢?就是使你念念不忘三寶。你白天一起來,在家俗務很多,你恐怕會忘記念,如果早些時候把它念好,存到那裡頭,「白天沒念,我早上已經念了」。晚上一睡覺,這一天事情都過了,到晚了,夜間怕作夢啊,作夢的時候也不忘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多念一點更好,最少要念十遍,早晚相續,轉變你的貪、瞋、嫉妒,這樣子你會生起一種純粹的清凈心,這也叫修行。
我們好多道友,皈依佛之後會問:「師父啊!怎麼修行啊?」這也行,那也行,並不是說要打坐,在那兒閉上眼睛參禪,這才叫修行。在你日常生活當中,隨時隨地你都在修行,不是善就是惡,不是天堂就是地獄,不是佛道就是菩薩道,或是聲聞道,要善用其心。
我們讀《華嚴經》的〈凈行品〉,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說:「要想成佛,要想得無上智慧,要想斷一切煩惱,應該如何?」文殊師利菩薩就告訴他:「佛子!善用其心。」四個字,「善用其心」。後來智首菩薩又問他:「怎麼樣善用其心呢?」文殊師利菩薩說:「念〈凈行品〉,發一百四十願就可以了。」要善用其心,你要保持一顆純凈的心,依此來做一位清凈比丘。這裡就說到僧寶。
前面講到一些法,凈法也有,染法也有。佛已成就了,他是純凈法的,他說這些染法,是讓我們認識的,讓我們分析的。在我們身上存在的究竟是什麼,我們每一位道友都可以對照一下,你拿佛、法、僧三寶對照一下,這就叫修行。
另外修什麼?修神通?修觀?「神」者就是自然的心,「通」者就是你的智慧,慧是一切通達的,其他的神通都會失掉的。不論在大陸,或在加拿大,過去有一位有神通的人,現在全沒有了,神通是可以失掉的。或者過去報得的神通,也可以全部失掉。那種神通只會害你,對你沒有幫助。佛為什麼制止比丘,不讓他說?大菩薩有神通,你能夠現神通利益眾生,但是不能讓眾生知道你在現神通;如果知道你現神通,是犯錯誤的。所以為什麼道濟禪師又喝酒,又吃狗肉,做那些完全不持戒的樣子?他不讓你知道他有神通,他用這些方便善巧來利益眾生。
做為一位你所尊敬的僧人,他能夠自己用他的行門、用他的修行凈化他的身心,他給你的都是慈悲、喜舍、歡喜。你找他解決問題,他能幫助你,但是他的力量不見得夠。你得靠自己修,他能輔助你,使你自己修,告訴你佛所教導的方法。你自己做,再加上他的幫助,你跟著共同去做,效果會很好。有病苦也會產生其他的轉變,但是你自己得先有個純凈心,不能摻雜雜染心、害人心。你想發財,讓別人受窮,這是絕對不可以的,這個財也發不了。要是大家都發財,還差不多。但是商業競爭,大家都發財,你的那份兒恐怕也沒有了,你還是有顧慮。所以就看你怎麼樣子來修行、來做。
我們有些居士也在弘法,我是贊成的。但是,你弘哪一法,你自己要做一做。如果你完全沒做,你說了,人家能信你的嗎?如果不信你的,影響佛所說的法,因為你不清凈。你必須得自己做,先有清凈心,這個法才能傳下去,才能弘揚。如果你自己不稱職,只講這個法,而自己完全不做,佛種還是會斷的。你必須修,當然不必修到全證得了、全部相應了,但是人心、佛心,心心相印。所以《華嚴經》說:「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 《華嚴經》裡頭,在夜摩天宮,覺林菩薩讚歎佛的偈子,他讚歎很多,就標舉一個心,就是眾生心。
就像有一位大醫王的佛,醫一切眾生的貪、瞋、癡、無明的病;又有他所說的葯,對治病的葯,那就是一切法;又有護持這個法,護持這個葯,給你抓藥的清凈聖僧。雖然現在聖僧難得,只要他自己能夠修持,一般的僧寶就過得去。因為我們現在是末法,我們自己的德也沒有那麼高,所以不要要求太高了。就是那些大菩薩來了,你也認不得;他也隱露,不會讓你認識他是大菩薩。
佛法都是靠自修的,沒有從外頭加入的。佛只能把他的方法告訴你,只能加持你,使你能夠修。如果觸到魔障,可以用這方法對治,如果你常念聖號,他可以幫助你。但是,你得念他,如果你不念他,他也幫不上你。
無著菩薩在印度的時候,修彌勒菩薩慈心觀。他在山裡坐了十年,專心修慈心觀,對一切眾生慈悲,修了十年,什麼都沒得到。例如我起火,燒這鍋水,燒了十年,看看水還沒有熱氣,連溫度都沒有。他退心了:「唉啊!我修了十年,功夫白費了,還是下山去參學參學。」他就往山下走,碰見一個老太婆,拿著很粗的鐵梁在那裡磨。他感到不解地問:「老太太!老太太!你這是幹什麼用啊?」她說:「磨繡花針,我女兒要出嫁了,我磨個針給她作嫁妝。」無著菩薩就笑說:「你太愚癡了。等這針磨好了,你女兒還等得及嗎?早都死了,不用說嫁了,你還磨得成嗎?你好大年紀了?」她說:「我不管,功到自然成。」
無著菩薩一聽覺悟了,他說:「我這十年功夫還沒到,所以沒成,繼續再修。」又修十年,還是沒得到。這回下定決心,不修了,再度下山。走到山底下,山底有條水溝,水溝裡面有一隻狗,這隻狗的肚皮長著蛆,流膿,它就在那邊叫。無著菩薩修了二十年的慈心觀,境界現前了,該慈悲吧!他沒出家之前是個醫生,專治膿腫瘡的。他一想,嘆口氣,他說:「要是人,我可以給他治治;但是一隻狗,太髒了。」大悲心發不起來,他就走。走了一段時間,又想:「不對啊!我修了二十年慈心觀,怎麼修的?」又回來了,給牠治。看一看,確實髒得不得了,沒辦法做,因為治這種病得用他的嘴去吸。他一看這條爛狗在那兒,他又走了。走了第三次,又下決心回來給它治。他閉上眼睛,當他給它吸的時候,他想一吸就吐出去。可是一吸到口裡,剛想要吐,「嗯!不對,味道怎麼這麼美妙啊?」他一睜眼睛,哪是狗,是彌勒菩薩在那邊。他心裡想:「彌勒菩薩!我修了二十年,你都不現前,臨時還考驗我一下。」彌勒菩薩說:「我天天在你跟前啊!你也看不見我,也不肯理我,我也沒辦法啊。」
佛菩薩天天在我們跟前,我們自己不能夠理解。所以你睡覺,你的一切行動,佛菩薩是無處不現、無處不有,你的周圍都有,每個人都如是。何況你天天念《地藏經》、拜地藏菩薩,天天念「觀世音菩薩」,念〈普門品〉,天天念「阿彌陀佛」聖號,念《彌陀經》,怎麼會說佛菩薩不加持呢?你心裡不清凈啦!一面大鏡子,要是灰塵厚一點,就照不進去了,完全失掉功用。雖然它本具所有,像我們這些眾生心,跟佛心無二,但是無量劫來的染污太重、太深,所以不能進入。
要這樣子來相信三寶,相信佛,相信法,相信僧,受了三皈依,你必須這樣信。如果你沒有修別的法門,修三皈依就夠了。如果是學了佛,虔敬信佛,你再也不墮地獄;學了法,不墮畜生;學了僧,不墮餓鬼,三惡道永遠不墮。你有這麼一個堅固的信心,多生流轉,自然就成道了。但是,相信成佛的心一定要堅定,你一定要想「我絕對要成佛,我就是佛嘛,不過迷了而已,我轉化一下就好了。」這可不是我說的這麼簡單,一句話就轉化過來了,你還得經過好多的消業障的磨難。但是堅固信心不能有折扣,堅定了就是緣念三寶的功德。
為什麼我們要求受皈依?假使我不皈依三寶,跟三寶接不上氣,你便得不到三寶的功德。所以,必須得皈依。
我們講一講為什麼要皈依?佛教導我們說,一切眾生都在苦裡逼迫。證阿羅漢果的聲聞、緣覺,像我們人間的分段生死苦,現行粗重的煩惱,他們是沒有了,但是他們還有微細的、變易的生死,他沒有究竟,必須等他成佛才能徹底解脫。所以我們要想脫離苦海,解脫我們一切眾苦,只有諸佛才能夠解脫我們的痛苦。因為佛現在不住世了,我們皈依佛之後,就皈依佛所說的法。「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華嚴經》告訴我們,必須得有僧寶傳法,所以要皈依僧。
你必須得有智慧的觀察;皈依三寶,要有智慧的心才能皈依。所以我們大家能遇到三寶,能發起求皈依三寶的心,能遇到三寶,能受皈依,這都是多生的善根,都不是現前發願所能得到的。
跟其他的國家比起來,台灣信佛的人最多,可是,兩千萬人當中,真正清凈皈依三寶的人,有多少?這個世界將近有六十億人口,究竟皈依三寶的有好多?這麼多人造業,皈依三寶的少,我們這些力量要把世界的共業轉變過來,使地球不沉沒,不遭水災、火災,可能嗎?現在我們這個地球隨時會下沈,水分隨時增長,這種現象我們一般的常人,不需要什麼智慧也可以懂得。
因為地球不會再增長,只有這麼大,在空中旋轉著,誰都知道。你天天往地球掏取各種的礦物、各種的原料,乃至於汽油都掏空了,不地震嗎?空了,不填補嗎?唐山的煤礦,每年每年大地震,挖了幾百年,挖得全空了,這不是震,而是陷下去,塌了。你光挖洞,上頭是空的,不陷下去嗎?這個道理恐怕誰都懂吧!但是,不挖,可以不可以?不行啊。誰肯少挖一點汽油,讓它撐住地球,誰也不肯啊!
氣候轉變,大家就要求環保。以前我從來沒聽見過環保,也好像沒什麼污染,現在要求環保越厲害,污染越嚴重了。哪裡的環保鬧得越厲害,污染就最嚴重。想想這個道理,是不是這麼回事。世界文明了,道德敗壞了;越文明,道德越敗壞。確實不疑,這叫不可思議啊!
所以,你要能夠皈依佛、法、僧三寶,若是想永遠超度一切苦難,這是很不容易的。我們能夠解脫眾生的苦,讓我們身有所依、心有所歸,只有三寶。你可以比較,或者我這個和尚,你可以皈依別的啊。譬如說天主,都可以。你能不能得解脫?你能不能離苦?能不能轉變你的思想意識?能不能使你心態平衡?你自己可以考量一下。你因為皈依三寶了,心情平靜,遇什麼事情都能夠承受得了,心如止水,到那個時候,你所說的話,非常有力量。如果你自己心眼不平衡,貪心很重,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比較了你才知道,因為比較了你才能懂是非,才知道好壞,鑒別。
為什麼我們要學《占察善惡業報經》?「占察善惡」就是占察、鑒別一下,你就知道了。如果說什麼時候颳風下雨,你是不知道的,因為你沒有這個智慧;但是你自己做壞事,心裡知道不知道?你不嘀咕啊?打雷你都害怕被雷劈了,不敢做壞事。現在連這個心都沒有了,殺他媽媽,打他爸爸,根本不曉得報應。沒人這樣說,他沒有聽到過,他從小就沒聽說過。為什麼呢?太文明了,認為報應是迷信。這個道理,你自己可以想。
在場大多數的道友都受過三皈依,我不是勸人受三皈依,得有因緣,得有福報,沒有福報是不可能的。不是因為你勸來了,要等因緣成熟了再來。我曾遇見一個故人,彼此住了四、五十年,他以前就知道我是和尚,他始終不信,跟他講什麼都不信,那是沒辦法的。現在距離很遠,他反而跑來找我受三皈依。他在我跟前,連讚歎隨喜心都沒有,你有什麼辦法。佛在世的時候,東城老母,根本不信佛啊!佛給他現身,他都不信,一直到佛涅槃,他也不信。這是因緣,這是業,不是由人所能、所為、所知道的,很多事情非你意願所能達得到。
不管是學習很久的,或者初學的道友,我感覺皈依三寶是根本,必須把三寶的問題弄清楚,為什麼要皈依三寶?皈依三寶有什麼好處?將來我們究竟能不能得到什麼?
我們要修行。有很多的道友,乃至於學佛好幾二十年了,他直到現在還不知道怎麼修行。我很奇怪,換句話說,門兒還沒入門。如果受了三皈依,師父都沒告訴你念三皈依嗎?當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時候,告訴你做什麼事,不是跟你說得很清楚了嗎?你沒做那不怪。不是三寶不靈,也不是不加持你,是你不做。我們經常是一邊喊肚子餓,但是,飯、饅頭、餅乾,你什麼也不吃。你肚子餓,餓死了也沒辦法,就是這樣的一個涵義。
第二講 皈依的因緣
我們繼續講為什麼要皈依,以及皈依的因緣。
例如,有的道友入了佛門之後,受了三皈依,但是不知道如何修行。我上次跟大家講得很清楚,三皈依本身就是修行。但是我們為什麼要皈依?皈依當然有很多種原因,有的道友是因為姐妹、弟兄信佛,或者朋友、鄰居信佛而皈依三寶,這都是因緣。但你自己必須先懂得,人家要我去皈依,我就去皈依,是好啊?是不好啊?你心裡必須知道的。
要是依著教義來講,我們為什麼一定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呢?不皈依可以不可以呢?皈依對你不是負擔,不皈依你可要有所損失。一般的人說皈依佛是有尊佛像,皈依法是因為佛所說的經教,皈依僧就是剃髮染衣的出家人,但是你忽略了,皈依還會引發你自性的佛、法、僧三寶。
我們念《地藏經》,或是念《藥師經》,或是念〈普門品〉,或者是念《法華》、《華嚴》這些大乘經典,都是引發你的自性,你心裡就具足一切諸法。因為你失掉了這種能力,已經迷了,就是不覺。皈依三寶,使我們生起始覺的智慧。如果我們沒有皈依三寶,你生不起這種智慧。所以,你自己本具足的智慧,沒有皈依三寶來引發是不會生起的。
我們受三皈依,要知道這種道理。因為我們現在生在苦難當中,這苦難是我們自己找的。其實,苦難也是沒有的,根本沒什麼苦、沒什麼樂。在這個基礎上,你知道為什麼要受苦;為什麼有富有的、貧困的,有壽命長的、壽命短的。還有不該死而死的,並不都是壽命盡了才死啊。不該死,就是非時。這就是《藥師經》所講的,不該死而死的叫做橫死,佛說有九種橫死,這在《藥師經》說得很清楚。因為我們有很多苦難,而且我們在苦難當中,我們自己並不認識它。
苦難降臨的時候,例如我們有各種的癌症,我們知道癌症是不好治的病苦。這個時候我們想到,或聽到別的親友介紹,說是念地藏菩薩,或者念觀世音菩薩,或者念《藥師經》,可能免難。因為你念《地藏經》,或者念《藥師經》,或者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就是念你自己本身的藥師佛,自己本身的地藏菩薩,自己本身的觀世音菩薩。這是深一層的。因為有位法師在這裡講《華嚴經》,大家可能早就知道這種道理,我略為引申一下。
我在這裡講過《占察善惡業報經》,所以我們懂得這種道理。如果你不懂得這種道理,你認為皈依三寶就是這尊銅像,其實這尊銅像是不起作用的,這尊銅像本身什麼作用都沒有。是因為你的心起作用了,銅像就起作用;因為有了銅像,你的心才起了作用。皈依的涵義,大家一定要知道。
但是因為過去佛所說的種種法,你並不知道,也不能理解,你一旦受了皈依,你要學一學吧!雖然別人引介你,或者帶你去,你初入了門了,想研究研究;因為經由研究,你知道這個就是你自己本具有的、發明出來的。如果心外取法,那叫緣;但是,沒有因,緣是不會成熟的。因為我們自己都有佛性種子,人人本具,因為外頭遇緣,你就生起了受三皈依的心;人家一說,你很高興的就受了。受三皈依之後,就引發你自性的佛寶。
這個部份是很深的,簡單的講只能說這麼幾句。要想深入了解,大家學《華嚴經》,乃至於般若經裡面的《金剛經》,好多經典都說到這個道理。但是你信了,必須得有這個觀念,有這個認知,你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假著外頭的緣,佛、法、僧三寶。佛就是一切像,銅塑的、木雕的、紙畫的都可以;法是佛所說的一切經典;不過,這些佛、這些法有賴僧來傳,皈依僧就是僧人帶領你去接觸。
同時,你皈依的佛,不一定要局限於某尊佛,思想不要很局限,應當知道我皈依十方一切諸佛;在你皈依佛的時候,包括藥師佛,也包括阿彌陀佛,包括不動如來,乃至一切諸佛菩薩。你拜的五十三佛、三十五佛、八十八佛都有,不只這些佛,而是法界無量諸佛,你皈依的佛是一切諸佛。你皈依的法是三藏十二部,一切諸佛所說的法,你都皈依了。
你皈依的僧,例如說,有時候我代傳,我念,你並不是皈依我一個人,我只是代傳而已。就是一切和尚出家人,比丘、比丘尼都是你的師父,你皈依的是僧寶。這是你肉眼看見的,你看不見的,現在在這個世界上住世的,依著佛所授的記,有一萬六千個大阿羅漢都行菩薩道,沒入涅槃,他們就在這世界利益眾生。你皈依的僧,包括這一萬聖僧都在內。還有包括極樂世界蓮池海會,包括藥師琉璃光如來的琉璃世界,那些諸大菩薩都是你皈依的境界。
我們不要誤解了皈依僧的意義。好比說皈依過我,「我是夢參和尚的弟子」。不是的,是一切和尚的弟子,不要給他們分家,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皈依法,並不是皈依《阿含經》、《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是皈依一切經典。我們也別去分大乘、小乘,什麼顯宗、密宗,平等平等,法沒有秘密的。
我現在可以說這個話,因為我在西藏連參帶學大約十年,深深知道西藏本身並沒有說我是學密宗、什麼宗,這是傳到我們漢地,才給人家定說是密宗。你有這個因緣,就是你的機,適合這一法,他就給你說這一法。對其他的眾生來說,那就是秘密了;對你說,沒有秘密的。懂得這涵義了,你就知道了。
我上面所說的,所緣念的這些境界相是從你內心所產生的,境是外面來的,心是內心的,不是這個肉團心,不是你身體這個心,而是聖妙殊勝的心。那麼,你有這個殊勝的、根本的佛種智的妙心,遇到外面的緣了,這就結合起來,皈依三寶是這樣皈依的。
但是你必須緣念,在你沒有開悟、沒有證得之前,你現在所受的是苦難。這個娑婆閻浮提世界,就叫堪忍。忍什麼呢?忍苦,就是苦難的世界。如果要在這個世界求快樂,沒有這回事。
我說這話,大家可能有不同的意見。到茶館喝幾杯酒,或者幾個朋友高高興興的聊聊天,或者男女相愛,或是到哪裡旅遊去了,你感覺很快樂。那是苦,你是在做苦;那叫業,而且是惡業,不是善業。你要是理解了,你就認識這個世界。
這個世界的苦難很多,一般說是有八種,就是你遇不著佛法。這八種苦,每一種都包含很多。如果你下了地獄,怎麼能聞到佛法?沒有佛法。但是這地獄也是沒有的,因為是你的心造成的,你造成了,就有了。對你來說,你有這個業,什麼地獄都有,你有哪種業就有哪種地獄,這叫業所成的。你想要聞佛法,想要修行,你的意念也好,外頭境界相也好,全都沒有了,只知道受苦受難。
還有墮餓鬼道,你也聞不到佛法。墮畜生道,你也聞不到佛法。除非有大善根的墮到畜生道,才能聞到佛法。什麼叫大善根呢?你也不知道牠是哪一類的。
我在鼓山求學的時候,住在鼓山的法界學苑,那是虛雲老和尚辦的,慈舟老法師當主講法師。鼓山的常住裡頭,那時候一共住了八百人到一千人上下。我們有好多的堂,有禪堂、念佛堂、學堂、如意堂,好多堂口。在念佛堂,有人放了一隻鵝,這是我在那時候知道的。如果大家到過鼓山的,像李賢文居士他們就到過鼓山。在放生池前面,那是放生的地方,那隻鵝是在前面山門外頭,但是只要念佛堂一打板,那隻鵝就從外面走進來,在念佛堂門口這麼一蹲。念佛一停止,一放靜了,它就走了,又到前頭水池去了,一直有人喂它、照顧它。
有一年夏天,念佛堂打了板、放了香的時候,這隻鵝不走了。那些師父說:「今天這隻鵝怎麼不走了!」就吆喝牠要牠走。一看,這隻鵝死了。牠什麼時候死的,那些師父也不知道。
像這一類的畜生,才叫做有善根的,我認為它有善根的。它在大眾念佛時走了,不管它是畜生、是人,它一定能生極樂世界,它那時候沒有雜念,就聽到念佛聲。這是畜生。
還有地藏菩薩坐的獸,或者普賢菩薩的象,或者文殊師利菩薩的獅子,你說它們是畜生嗎?這是例外。像一般魚、鱉、蝦、蟹,這些畜生想要聞佛法,難上加難。
就說人類吧,現在我們這個地球上,總共有五十六、七億人口,能聞到佛法的有好多人呢?這就是難遇到佛法。還有一種:天。天有長壽天,他仍然聞不到佛法;壽命非常的長,但是沒有佛說法,看不到僧,也聞不到法。
還有,我們所知道的北拘盧洲,我們這裡是南贍部洲,在我們對面的北邊叫北拘盧洲。北拘盧洲的人是福報所感的,都是八萬四千歲,不害病的,到八萬四千歲就死了。他大概有生苦、有死苦,沒有病苦、老苦,但是沒得佛法。這是八難之一。
還有,諸根不具。像我們就遇到過耳根沒有了、眼根沒有的人。他雖然有耳朵,聽不見;有眼睛,看不見,生下來就瞎了。還有,現在智障的孩子特別多。乃至於生了一種病,大家知道的植物人。過去很少聽說這種病,現在你到長庚醫院、榮總醫院看一看,植物人好多。那天蘇護士長到我那裡去,她是榮總醫院護士長,我問:「現在植物病人多不多?」她說:「我管理的病房,大約有三分之一是植物病人。」你說植物人死了?沒死。說沒死,六根全失掉作用。這時能聞到佛法嗎?還有一種人,生下來就害了一種癲癇病,他也聞不到佛法。
另外有一種人,他認為自己很聰明,叫世智辨聰的邪見。他有智慧,但是他認為佛教全是迷信的,他根本不會接近三寶。
還有,沒佛出世。我們這個世界雖然算有佛出世,但是佛沒有住世,而有佛法可聞,有佛像在,也有住世三寶,還有僧人。末法的世界是佛沒有出世,佛法也斷了。
在這個世界就有這些困難,因此,你要求助佛法。求助佛法是你內心明白了,外加三寶佛、法、僧之緣,將你內心的佛、法、僧三寶生起,這樣結合了,你可以超脫生死苦海,不必生怖畏。
現在,我們諸位有沒有怖畏?有沒有恐怖?我想沒一個人敢答說:「我不恐怖。」因為你心裡有罣礙,沒有智慧,你怎能不恐怖,你必然恐怖。如果我們想要脫離一切苦難,就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五蘊熾盛,這些苦難人人都具足的,你想離開這些苦,該怎麼辦呢?哪裡是你的救處?哪裡是你的依止處?所以說,一定要皈依三寶。
因為這樣子,你必須皈依三寶,這就是皈依三寶的因緣、因由。為什麼一定要皈依三寶?如果你什麼苦都沒有了,可以不皈依。你要是還有苦難在,我們就說求不得苦,任何人都有求不得苦。
我剛要來講經之前,有個弟子到我那裡去。她從溫哥華來的,她這一個月來回飛了四次,飛來飛去。我說:「苦不苦啊?」她說:「很苦。」我說:「為什麼要受這個苦?」她也說不出。她到這兒,她先生到廣州。她先生又從廣州飛到香港,她在這個地方,之後,明天又飛回溫哥華,倆夫婦就這麼滿天飛。為什麼?
我想我們這裡有住在溫哥華的道友,一會兒回來了,一會兒回去了,又回來了,因為孩子在那裡念書,要照顧啊。這裡頭有很多不如你想像的事情多得很。這還是生活什麼都過得去。生意做大了也苦,生意做小了也苦,怕把本賠了,賠了就沒辦法了。至於搞政治工作的,搞科技工作的,把頭髮都研究得脫光了,還在那邊轉,始終解脫不了。你不是求解脫嗎?所以你得學啊。
還有,我們都得死,一個也留不下來,時間長短。活了一百年,現在有一百多一點的人,那也活不到好多。像過去的寶掌禪師,他是印度人,活了一千多歲,最後還是得圓寂。我們知道中國的丘祖,他是壽命很長的,後來還是死了。還有一個彭祖,比他更長了。彭祖是八百歲,歷史的人物;八百歲之後呢?還是死了。
生死是必然的,什麼人不死啊?不生就不死了,要是生了,就必須得死,這叫做規律。我們想不想生死苦呢?每個人都知道,「唉啊!忙什麼呢?反正早晚要死的。」知道是知道,放不下,「我還有點事沒做完,做完了再死吧!」永遠有個沒做完的事兒。我遇到好多人,到臨終咽氣的時候問他:「可以走了,放下吧!」我所遇見的都是老和尚,他說:「唉啊!我還有點事掛心。」那就掛著吧!
業不由己,死是決定的。不論誰,死都是決定的。你說有什麼辦法能抗拒死?不論你有好大權力,有好大的財富,你想過這一關,過不了。你去行賄,沒地方行,跟誰行啊?要向閻王爺行,你根本見不到閻王爺,連閻王爺都要死,你向他行賄,他也照樣的死啊,沒有不死的。
怎麼樣不死呢?學佛,成了道了,得了解脫道,就不死了。死了到什麼地方去呢?這是個謎。我們說死了、死了,那又很便宜你了,死了,了不了?越死越不了,你死的次數越多,你越了不了。為什麼呢?你死一次,你這一段生死又有好多的業、好多的事纏你;下一段生死又增加這一段,越增加越多,也就是懲罰你,你就解脫不了。要想真正得解脫,得解脫道,必須皈依三寶。這是我講皈依三寶的因緣,你不皈依三寶,你永遠解脫不了。
還有,我們都怕苦,怕苦都想求快樂,人人都想求快樂。什麼是最快樂的?大家想想看,哪件事最快樂?有了智慧最快樂。有了智慧,他才無罣無礙;有了智慧,才能照見五蘊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有了智慧之後,他才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這就沒有痛苦了,這才是最快樂的。
所以你想求快樂,你就得有智慧。智慧怎麼來呢?是從修來的。把障、惑擦乾淨,你的智慧也就來了。
另外有一種修練的方法,好多人都是這樣修練,但對這個方法還沒有清楚。若你遇見一切事,不要執著,看開一點,一切法有生就有滅,沒有一切法是永久的。
還有,不要什麼事情都把自己擺在前頭。凡事當前,先想到自己,沒想到別人,這個人自私心非常強。凡是自私心強的人,得不到快樂。我執重的人,你的痛苦消失不了,應當經常觀想「無我」。
無始劫來的時候,有很長的時間,在我們自己的言語當中,也知道「無我」,但是你沒有認識,沒有這個體會,雖然知道,但是認識不了。像是說「我的眼睛,我的耳朵,我的鼻子,我的身體」,「我的」不是我。想想看,「我的桌子」,「我的板凳」,「我的」什麼,這不是「我的」享受嗎?「我的」身體也是這樣子啊,是屬於「我的」,他不屬於我,你做不了主。
你平常就這樣觀,「我的」不是我。就像打你,你很痛,或者砍你一刀,你很痛,因為你把它看成是「我」。你沒看成是「我的」,如果砍桌子、砍板凳,你那個「我的」,你不痛,而這個「我的」就痛啦,這都是你修行的地方,你去觀想。我們佛教有兩句話:「有覺覺痛」,有這個知覺的時候你覺得痛了;「無痛痛覺」,那個痛痛不到你知覺。
我曾經看過一些淋瘋病人,他自己把自己的手指頭這樣嚼,對自己刺激手指頭,他沒有痛啊。淋瘋就瘋了,他的神經系統失掉作用了,他一點也不感覺到痛,不過他這樣不是成道的。禪宗二祖慧可參達摩的時候,斷了一個膀臂,他感覺到心痛得不安啊,他希望達摩祖師給他安心。達摩祖師講:「將心拿來,我給你安。」慧可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說:「我安心已竟,就在那不可得處才是你的真心。」他就不痛了。是他有痛,能痛到他的覺,沒有痛,痛到他的知覺。能消滅你的肉體,不能消滅你的知覺;它能使你肉體受折磨,卻不能轉變你的思想,你要自己轉變。
像我們說這個人很固執,或者用一個好的名詞,很剛強。像我們出家人一講持戒,寧可持戒而死,不做犯戒偷生,他也是剛強;你怎麼折磨他的肉體,他不改變他的思想,他的意志就是他的思想,有一點點「無我」的味道,但是他不能放下,忠孝節義也都有這個涵義。
因此我們想要消除我執,必須得到解脫,這就叫智慧。「無我」得有智慧,沒有智慧,處處把我擺在第一位,沒想到別人。菩薩不是這樣,而是「一切眾生就是我,我就是一切眾生」,所以他度一切眾生,乃至曉得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如夢如幻。有人問說:「地藏菩薩如果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藏菩薩恐怕成不了佛了?」我說根本沒有眾生,地藏菩薩眼裡沒有眾生,他終日度眾生不見到眾生相。《金剛經》說得很清楚「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果菩薩要有眾生相的話,他就不是菩薩了。
不過這種道理,我又說得深了一點,大家在這裡就要參一參啦。佛教啟示的方法,會提出很多問題,你自己要用你的思想去會,等你會得了,這叫開悟,但不是叫我們一下子開悟了。現在大家皈依三寶之後,大家開悟的程度不同,今天明白這樣了,明天明白那樣了,積累多了,小悟變大悟,你就真悟了,真明白了。到真明白了,你就真正快樂了,你的身、口、意三業絕不是造惡業,也絕不泯滅因果,絕不做一點點壞事。
要是做了壞事,一定受惡報,如果能達到一切因果泯滅的時候,到什麼時候一切因果泯滅了?就是「罪性本空唯心造,心若亡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但是你的心能夠沒有一切事物,真能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就成功了。在你沒達到這種境界之前,你造的善業、善緣,順著你的法性,能使你很快的開悟。你要是做惡業、惡緣,它是違背法性的,越走越遠,跟你的性體越走越遠。
這是第一個,為了要得到「無我」的智慧,要皈依三寶。這就是皈依三
大悲心裡頭包括很多涵義,大悲心只是你內部所具足的存在,你還要發在外表上,你口裡頭要說,口裡言語就有方便善巧的大悲智慧。我們認為大悲智慧必須得是笑臉的,其實不一定是這樣子。觀世音菩薩在我們漢地裡頭示現的都是慈悲,誰看見觀世音菩薩像、彌勒菩薩像都會很高興,因為他有慈悲的關係,誰看見了,心裡就清涼了。觀世音菩薩在西藏現的像,就不是這樣子,那些現的護法神,他手裡拿很多兵器,「你不聽我,我打死你。」如此對治剛強的眾生,他就老實了。他對應一切眾生的機,就示現一切菩薩相。
像我們漢地有一位普庵祖師,他是念普庵咒的。普庵咒是很兇猛的,古來一般的出家人用這個咒來降魔降鬼。要是惱害眾生的魔鬼,普庵祖師一念這個咒,可以讓魔鬼頭裂八瓣。一般人很少持這個咒,因為這個咒相當厲害。這也叫大悲。大悲,你不要體會錯了,只要能有利於眾生就叫大悲。這個眾生要是造惡了,你勸都勸不了他,菩薩就把他殺掉,或者想法子害死,這是大悲心。但是,你害死他,你要還報,菩薩也要還報。我害死你,我還報;我救了這麼多人,這就是我大悲心發的願。和尚殺惡人即是善願,涵義就在這兒。不過,受比丘戒就不能殺人,我說的是專指菩薩。
要利益一切眾生而發大悲心的人,一定是菩薩,要說善巧方便的話,要有慈悲的心利益眾生。大悲心拔眾生的苦難,既能救了自己,也能救了他人。這叫做真正的皈依,這才是受了三皈依,得到利益了,就是沒有白受皈依,就是照著佛所說的、法所說的、僧所教導的去做了。
以上我說的這些境界,如果你舍了佛、法、僧三寶,你能夠再找一個幫助你的、能夠救度一切眾生的天魔外道,能有嗎?恐怕沒有。有很多人在道教裡面,求鬼神,供養很多神。那些鬼神他自己的障礙都很多,他自己沒解脫,障礙重重的。鬼神也害怕,並不是鬼神不怕啊,鬼神畏懼心理也很重啊,連玉皇大帝都會害怕啊。所有諸天人都恐懼啊,當五衰相現了,他恐怖得不得了。當他要死了,他自己都知道的,花冠萎靡,自己厭離,身上出一種臭汗,過去的一切都沒有了,他的眷屬都離開了。他知道要死了,非常恐怖,他的瞋恨心、煩惱特別重。
有些鬼神的瞋恨心比我們還重,這些鬼神就包括羅剎。羅剎過去因為持五戒行十善,他才能夠生到天,他的福報是跟天人、跟帝釋諸天一樣的,只是他的瞋恨心特別重,所以他墮入羅剎道。但是他們自助都不暇,你們要是有點什麼災難了,就給他燒香啊,殺只雞啊,他能給你免難嗎?只有皈依三寶。否則的話,你自己的輪迴永遠止息不了,六道輪迴永遠止息不了,業障越來越增長,所以必須皈依三寶。
我們懂得這種道理,就知道為什麼要皈依三寶。我們都有朋友、親戚、六親眷屬,你要勸他們說:「有一位老法師說,你受過三皈依,進了佛門,你就得解脫了。」他說:「為什麼要皈依啊?」你就把我講的給他講一下,有善根的人一聽:「還有這麼深的道理,我要皈依。」
皈依之後,我們經常說怎麼樣受持、怎麼樣修,這也是個問題。受了三皈依,你開始修,這就要受戒了。三皈依本身就是戒,你另外受的殺、盜、淫、妄、酒叫五戒,三皈依本身就是戒。
皈依佛、法、僧,就不能皈依天魔外道,一切的鬼神邪說都不能皈依了。還有,你受了三皈依,成了佛弟子,不能惱害眾生,這點特別注意。不能惱害眾生,經常布施眾生歡喜,給他們快樂,不讓他們由我身上生煩惱,這是第二點。你再不能跟外道一塊兒住,因為剛受完三皈依,你的道力不堅定,你不要跟邪魔外道一塊兒住,你住了恐怕會退失道心。
這三種戒律,你失掉一種,三皈依戒體失掉了,就等於破了戒;破了戒,三皈依沒有了。這不像菩薩戒,三皈依隨受還可以隨失。在你受三皈依的時候,你的心裡頭必定有一個堅定的信心,有個希求心。要是半信半疑,你不要受,你得不到利益的,必須有堅定的信心。
師父問你話,你不能說假話,對三寶不要諂媚,對鬼神是諂媚,對三寶不是諂媚。對三寶是純粹恭敬的信心,不能夾雜著諂媚心;如果是諂媚心,是不得戒的。什麼叫諂媚心呢?像諂媚鬼神,「我供養你水果,給你點支好香,希望你加持我啊,你可要照顧我一下。」認為「我供了香,你才能夠加持我」,你心裡這麼想,或者「對三寶我也給個紅包」。供養要有,不論多少,心裡是清凈心供養三寶。凈心就是欣樂心,沒有諂誑,沒有虛假,對下不驕,對上不諂。凡是對上諂媚的人,要是見著什麼,不是真心啊,點頭哈腰的,好像自己很虔誠的樣子,這叫假心、諂誑心。凡是對上頭諂媚的,對下頭的一定驕傲。隨時都要消滅這個心,一定要依照佛所說的,在你所信仰的事物跟前去秉受三皈依。
在你受三皈依的時候,念了佛,你就認為是佛降臨了。為什麼我們要一心奉請本師釋迦牟尼佛啊?就是說我們請來了真佛,這個佛像還不是真的,你對它還沒有產生至誠恭敬的心。我們要一心奉請,請佛來降臨。拜懺的時候,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薩,為什麼要三請啊?表示恭敬至誠,要這樣來敬禮。
奉請諸佛之後,對著法,法是佛所說的法,一切諸佛都以法為師。對著法,你心裡頭一定這樣想:「我是學著正法,我是以法為師的,佛怎麼樣說,我一定怎麼樣做。」我們一般人都沒有做到。就是受完了三皈依,你從此有個念三寶的心,念念不忘三寶。有的人受三皈依的時候,「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出了門就忘了,再隔上幾天,早把三寶忘了,所以距離三寶就越來越遠。
應當受持的,應當止的,就叫戒。戒有兩種,第一種叫「止持」,你不做了,就持戒了;一種叫「做持」,你非做不可,不做就叫犯戒。我剛才講的不皈依外道天神、不惱害眾生、不與外道共住,這就叫止持,要止住,不去做了。我們說的三皈依、敬禮如來、恭敬諸神、依教奉行,這叫做持。做的必須做,止的必須止。
對現前的僧眾,大家要特別注意,不論比丘、比丘尼,現在的僧眾,他怎麼壞,因為你是佛弟子,看在佛面上,不要議論他的是非。我恭敬他是僧寶,對於他的是非,他有他的戒律,你一定要恭恭敬敬,把他當做聖僧看待。
禮佛的時候,對釋迦牟尼佛的相,當作已經請來的真佛。相由心生,一切都是你心轉,你要這樣的恭敬佛、法、僧三寶,特別是對於法寶。我們很多道友,拿著法寶不恭敬,就像拿著一般書一樣,不能夠拿到下身,拿個經書甩甩搭搭的,應當端正;再不幹什麼,你也要擱在上身,不能捧著。如果你包包裡頭裝著經書或者佛像,你不能這麼甩甩搭搭提到下身,這樣子你就把福德都失掉了,護法神非常瞋恨這種不恭敬的態度。
大家要知道,能遇到佛經,是你無量劫來的福德,不然遇不到。所以你遇到了,就生希有想。現代印刷術很發達,到處都有佛經;假使沒有原始的經本,還拿什麼去複印啊!怎麼能印得出來啊!現在的寫作文章,不能算是佛經,你要怎麼對待,我沒意見,佛也沒有說。我所指的是大藏經,那是諸佛之賜。至於後人的知見,他寫得很多,那是他的知見,不是佛的知見。我們皈依佛的人,學的是佛的知見。如果這些人的知見有不對的地方,你認識就好了;如果他所寫的知見,你還沒有這個智慧抉擇,也不用批駁他,你批駁、辯駁,他也不接受,大家更增加煩惱,但是你要知道恭敬法寶。
你知道法寶難得到什麼樣子嗎?以前我們中國有三大高僧,到印度去取經得到成就的;去的人很多,有成就的只有三位。大家都知道唐僧,就是玄奘法師。還有,唐僧之後的義凈三藏法師。還有,玄奘之前的法顯法師,那是最早的,法顯法師八十歲才到印度去取經,他回來之後翻了很多經。
在唐朝的時候,義凈法師看見有很多人對經典不大恭敬,他就寫了兩首詩,勸大家一定要恭敬。「晉宋齊梁唐代間」,從晉朝開始,這個「宋朝」是晉末的時候,五胡亂華的宋國。「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焉知前者難。」說是後來看經典的,他不知道前人付出很多的辛苦,那些都是拿生命換來的。
「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後賢如未按斯旨,往往將經輕易看。」古來人得一本經,真是當寶。現在人得一本經,印得很多,可以十本、八本抱一抱就是了,他拿來看,看完了當小說一樣隨便就丟了,所以他也得不到好處。古人得一本經,他的心就入進去,就念啊、誦啊。之後,思惟經的義理,是這樣的;所以他很快就證道,很快就開悟,很快就行了。現在的人精進心生不起來,希有心沒有了。
這首詩是說去取經的時候,好難啊,路途非常的遠,萬里啊!交通工具不是坐飛機,而是一步一步走。我們現在坐飛機飛到美國,飛到溫哥華,八、九個小時,十幾個小時,還感覺很辛苦,一步一步走,怎麼走啊!過海要用船,沒有船怎麼辦呢?怎麼漂呢?弄塊木頭,或者弄只筏,困難得很,不是這麼簡單。所以你要是聽到他使用的形容詞,路又遠,碧天,路上的青天,有時候看得不清楚,全是冰雪,有的是這樣冷啊。熱的時候,是走到沙漠旱海,中午熱的時候可以高溫四十多度,冰是零下幾十度。一天之中,零下幾十度,高溫幾十度,你想一想,那種日子怎麼過。
還有,每位大師要去行腳的時候,晚上一定還要念經,一定要持誦,還要修行。有時候沒吃的,哪有吃的,喝喝水都很難。大家看看玄奘法師就可以了。義凈法師也有一部書,法顯法師也有一部書,玄奘法師的書是《大唐西域記》,大家經常看的《西遊記》不算數。他們都有筆記,看他們每天走的路,這個時候你才知道經的寶貴。
義凈法師尊重我們大家都是賢者,凡是佛弟子都是賢者,跟聖人差一截,是賢而有德的人,讀到佛經都是賢而有德的人。如果這個道理你沒明白的話,往往將經輕易看,你也不重視這個法寶,看得很輕。
一定要重視佛經,因為重視了,你才會受持。如果受了三皈依,平常就要修持。修的時候要念三寶,別的修法你才能做。我跟大家說一個簡單的方法,臨睡的時候、早上醒的時候,念十聲都好。如果在白天,你都能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麼念就夠了。何況你再念<普門品〉、《金剛經》、《彌陀經》,再念諸佛菩薩聖號,那就更好了。如果說你的業障很重,你能夠這麼的來念三寶,自然就能消除業障。業障消了,智慧增長了,你自己看佛經,你就想要往裡頭進了,這是真正入佛門,就深入下去了,你就自然會去研究。
所以常念三寶的功德,非常的殊勝,我心裡頭隨時念三寶。不只你們諸位在家的道友,就是我們出家道友時時刻刻也要念念不斷的念三寶。為什麼我們拿串念珠呢?我們大家知道是念佛記聖號,另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意義,只要摸一下,就知道我們不能失掉我們的念頭,不要失掉念三寶。
你受災難的時候,往往是你失念的時候,魔、災難才能進來;如果你念念都念的時候,魔障進不來。你可別給他空隙,你一打妄想,或者一想別的,他就進來了。涵義就是這樣子,所以我們拿串念珠,念念不忘三寶,只要一摸到念珠就想到。我們和尚摸摸腦殼,一摸腦殼就想起來了我是幹什麼的,你應當做什麼。懂得這個道理,這就叫修行。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用三寶對治煩惱,或者人家罵你了,或者很生氣、煩惱很重。我有一位道友,他煩惱很重,脾氣性子非常急,說不了三句話就跟人吵架。我就勸他說:「當你在怒氣上,想一想佛,想一想菩薩。」他一試驗,這麼一想,心裡就清涼了,就把怒火壓下。因此他做生意就越來越好,客戶也好,自己圓融了,生意也興盛,身體也健康,何樂而不為。我們有好多人,當你要發氣了,想一想三寶。
當你打妄想的時候,有的道友說:「我念佛的時候妄想很多,誦經的時候妄想很多、散亂很多,再不就是容易打瞌睡。」我說:「在這個時候,你大聲念幾聲,想想三寶,想想你所念的經,你在這兒做什麼的。你的煩惱、妄想、昏睡,就給你攆跑了。」有些道友突然間喊兩聲,別人嚇一跳,以為他發瘋了。不是的,他自己內心裡頭不清凈,他克服不了,就大聲念。一大聲念,他又克服得了。這是一個我經常用的方法,但是集體的法會不能用。大家在一塊,你這樣喊一聲,把別人嚇到了,又造了業了,所以要走到一邊去喊。這就是常念三寶的好處。
有好多信佛的人,感覺信三寶很久了,卻沒有得到感應。你有好多毛病,不降你的罪就是好的,還想找感應,還想講感應啊。為什麼沒有感應呢?你在皈依三寶的過程犯了很多的錯誤,把念經的功德都抵消了,只留個善根,有待發現,你還怎麼能得到感應。他不檢討過患,只埋怨諸佛菩薩不慈悲,「他又沒照顧我了。」你說:「像我這樣的人,怎麼還會害病啊?」你怎麼會不害病啊!
我們大家知道,寫戒律書的妙因法師,我們沒有同班,他是跟慈舟法師學習的。弘一法師有很多的著作,是由他整理起來的,他在美國住,八十多了。現在他也害了喉癌,不能吃中藥。我跟他說:「好好念念吧!還有這個病,你走的時候業障就消了,你以後到了凈佛國土,你這個肉體隨便它怎麼害。」所以全看你怎麼想。我們有些道友得了癌症應該高興:「得癌症了,快收我回去,業障也快消盡了。」這樣想了,癌症不但不能發展,而且還能消失。如果你真正命到壽盡了,你就生凈佛國土去。這時候正好念佛,病都是痛苦的,為了減輕痛苦,你試試念佛。
我們上次提到的蘇護士長,她教很多病人念地藏菩薩。一念,病人的痛就減輕了,好多人是這樣子生起信心。我看蘇護士長真是菩薩,就是這樣。到那個時候,病患雖然不信佛,為了減輕痛苦,他念念試試,試試看。試試也好,但是那樣的念,就靈了,很怪。
像我們信佛很久的人,你念,就不靈。為什麼呢?因為你已成了老皮禪了,念皮了,半信半疑。剛信的那些人,他認為人家告訴他的方法一定靈,半信半疑就不靈。你必須得全心,一點不疑,菩薩確實能加持我們、救度我們。真的皈依三寶,這就叫修行。你怎麼樣用心想,這就是修行。
還有,我們好多過去的父母等我們救度。一子得道,九族升天。你信了佛之後,你的父母、六親、眷屬,無窮無盡,盼望你救度,這樣他們才能真正得到好處。如果你念《地藏經》,或者隨便哪部經,我的觀念是這樣子,人家信什麼,你先學什麼,你就學什麼,不因為我現在崇拜地藏菩薩,我就說都念地藏菩薩好了。不!你跟哪部經典有緣就念哪部經,你念《彌陀經》好,你就念《彌陀經》,不要改念《地藏經》;你念<普門品〉好,你就念<普門品〉,不必再改念《地藏經》。
我感覺到眾生都有這個毛病,我信什麼,你們也都跟我信什麼。「我念《地藏經》,為什麼你念《華嚴經》啊?」這個是絕對錯誤的,要是這樣,法就滅了,法是要我們大家弘揚啊。大家都不念經,就念我這一部經好了,那麼其餘的經都斷了,可以嗎?這是很通常的道理。
如果你念地藏王菩薩,「唉啊!地藏王菩薩是菩薩,不如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比地藏菩薩功德大。」 「你怎麼念文殊菩薩,持文殊菩薩咒啊?你念佛嘛,佛不是比文殊菩薩大啊。」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地藏菩薩在第一品上頭就跟文殊菩薩說。翻譯《地藏經》的實叉難陀尊者,也翻譯了《華嚴經》,看看《地藏經》是什麼境界。有些人說《地藏經》是小乘,我不這麼認為。
《地藏經》第一品,就是佛問文殊菩薩,《華嚴經》第一品也是文殊師利菩薩。文殊菩薩是以信為主。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參就是參文殊菩薩,乃至於參到等覺菩薩、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還要他回來參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才介紹他參普賢菩薩。如果說哪個是大,哪個是小,這是凡夫的思想,不是聖人的思想。
第二品是佛跟地藏王菩薩本身說的。第三品是佛跟佛母說的,摩耶夫人是未來千佛之母,是大權示現。第四品是跟定自在王菩薩說。你看看《地藏經》十三品,當機眾是誰,沒有一個不是菩薩摩訶薩。你在《地藏經》里找阿羅漢、常隨眾,一位也沒有。有人跟我說,那些鬼王都在那兒,一念經就害怕那些鬼,其實,那些鬼都是大菩薩,鬼能到忉利天去?鬼在鬼道,人道都到不了,它能到忉利天去?而且佛在說《地藏經》,阿羅漢的神通都到不了,那些鬼能去啊?你看看《地藏經》,有沒有我們常隨眾,像五十阿羅漢?都沒有啊。從第一品到第十三品,特別是在第十二品,釋迦牟尼佛囑託觀世音菩薩弘揚《地藏經》,大家可以看一看。
不要分別諸佛菩薩的聖典,你跟哪部經有緣,對你機,對你機就是好,不要把它們拉扯在一起。佛在這個會上說的法,你要拉扯到那個會上去,那個會上根本就不是這個機啊。人家是學商務管理的,你要是讓他去學科技發展原子能的功能,他做得了嗎?他根本沒學過。我們不會學的道友,往往在這個地方造了很多的罪。佛在這個會上說,他搬到那個會上,你把那個會搬到這家,之後,還做評論。佛法不是那麼神秘的,我不曉得大家怎麼理解,我說的是真實的,如果我說錯了,下地獄。
佛當初說法的時候,不是說我有意今天要說什麼,而是有什麼機他就說什麼法。《金剛經》說得很清楚,到了吃飯的時候,他洗洗缽子,化緣托缽回來,吃完飯了,洗完了,飯碗一擱,他這麼一坐,敷座而坐,大家圍過來,須菩提就提出他的問題說「佛您善護念諸菩薩………」,佛說:「你說得很好啊!……」,這樣就談起來了;談完了《金剛經》,這一會就說完了。當我們講一個月、講兩個月,越講越多,這個批註,那個批註,跟佛當初的意思全遠了。佛每一法會,不是拖了好久還在說。般若不是說二十二年?不是只有一部,都是這一類範疇的,般若經典很多,大家可以看看般若部。像《金剛經》那一會也算般若,那是一切般若的心,說說就完了。到後來越來越神秘,升法座得升多高多高,要穿法衣,做什麼什麼,這叫佛教的形式。佛當初說法的時候,我想對這個會就說這個法。佛制戒也是這樣子,因為今天有
所以要知道當時的形勢,當時的說法情況,我們就知道每部經的涵義。釋迦牟尼佛他自己不會跟自己打官司的,不會跟自己打嘴仗的,這個這樣說,那個那樣說,一會兒說「有」,一會兒說「無」。釋迦牟尼佛給他說「有」,他高興啊,他就開悟成道了;至於對另一人,釋迦牟尼佛說「無」,他才能進入啊。你非得把「有」「無」拉在一塊兒,他不是那個機。對什麼機說什麼法,不要起分別心。
你並沒有專門學過這幾尊菩薩,你可以大體這樣觀想。你面前皈依的恩師就是釋迦牟尼佛,乃至於文殊、觀音、普賢、大勢至,這樣觀想都可以。但是,你要誠心誠意的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不過西藏密宗,先說皈依上師,而後皈依佛、法、僧,因為沒有上師你不知道三寶,沒有上師給你傳,你不會皈依佛、法、僧,是這樣涵義。但在顯教,這樣皈依就可以了,僧寶只是誰代傳,就是這樣子。
接著,你至誠懇切的這樣想、這樣觀而已。但是你要修這個法的時候,專心觀想一尊,觀想的時候專註一境,修定的時候就是專註一境,專心致志的不改變。觀想釋迦牟尼佛放出光明來,這些菩薩也都放出光明,光明就照在我的身上。你平日在這裡這樣坐的時候,你可以開燈,燈光一照,「佛菩薩光照過我的身上了」。你這樣去觀想,就能得到;觀想久了,你就能得到
臨睡前,除了能念十聲之外,如果你還能抽出一點時間來,得發心啊,你觀想佛的光明加諸我身上。同時也觀想左邊是父親、右邊是母親,乃至於歷劫的父母,就是光明加諸他們。如果已經往生的,就增長他們的福慧,送他們到極樂世界,送到凈佛國土。如果他們還在三塗,或者還在天上,在天上增長他們的福慧,能夠聞到佛法;如果在三塗,馬上超生,生到天上。你這樣觀想的時候,你的福慧增長,又報佛恩、報父母恩,都具足了。這就是受三皈依的修行,這就夠你修了。
你說求上師、求灌頂,受這個灌頂、那個灌頂,我給大家略略說密宗次第。如果你想受灌頂,沒有先修四加行,這灌頂不成立。還有,我們請的上師是喇嘛,喇嘛上師說的是藏話,他不會說普通話,你藏語不懂,當然經過翻譯,一翻走了樣了,你的灌頂也得不到。還有就是說,在你求上師、求灌頂的時候,你修過四加行沒有?十萬大頭你有沒有磕?四加行的一種:磕十萬大頭。然後念十萬百字明咒。如果你修舊的法門,得念蓮花部的百字明咒;你修金剛部的,得念金剛部的百字明咒,並不是一樣的。磕十萬大頭,恐怕我們受灌頂的道友們,小頭都沒磕十萬,何況大頭。大頭得通身趴下去磕十萬大頭。
還得念十萬皈依誦,皈依誦是第一個念的,皈依是一切的根本,必須念完十萬皈依誦;之後修供養,供養十萬曼達,曼達供完了得要磕大頭懺悔過去的業障;之後就修持,念十萬百字明咒,就加持你一切魔障消失,完了你再修。你修哪個灌頂,修長壽佛灌頂一定得長壽,就消災免難;如果你要弘法,你要開智慧,都有次第的。
在西藏修學密宗的時候,沒有二十年的時間,你想受灌頂是不可能的。必須學二十年顯教,教理通達,你才能學密法。你可以去問問任何一位大喇嘛,說有個和尚他這樣說,西藏是不是真的這樣,你問問他。不論他是格魯巴、寧瑪巴、薩迦巴、噶舉巴,不論哪一家,不修四加行,你得不到成就。
在漢地,每個上師都給我們灌頂,這叫結緣灌頂,結個緣吧。結了緣,你也沒修,受完之後,你一離開壇場就還給上師,留在壇場,你並沒帶走,一樣也沒帶走。
你經常這樣子提起正念,經常在智慧光明之中。當你觀想光明照耀你的周身,注入你的身心,有時候你觀想從頂門注入你的身心,你的身心排出去的大概都是黑氣,你業障消失了。經常這樣觀,經常這樣想,之後你就開始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是最好了。
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或者不論修什麼法門,如果不忘你本師的恩德,事先應該稱三聲「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之後再修法,你修哪法都可以,念觀世音菩薩也可以,念地藏王菩薩也可以,念阿彌陀佛也可以;但是你不要忘了釋迦牟尼佛,沒有釋迦牟尼佛,你什麼法也不知道,這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
你受了三皈依,也知道這樣修行,還要經常的護持三寶。我們一直護持三寶是幹什麼?我們道友都理解錯了,以為就是拿錢、給紅包,拿錢供養廟,或是幫助師父修廟,這才是護持三寶,但是這不是決定的。護持三寶,第一個你得有堅定的信心,這就是護持三寶。有的道友對三寶的信還沒立的,信心還沒有產生力量。沒有產生力量,有些什麼過患呢?沒有產生力量,你不能常念三寶。你這個念心,不是念到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去了,就是念到貪、瞋、癡,不能念念不舍離三寶。能夠達到念念不舍離三寶,才叫做真正護念三寶。
護念,護你的念頭。念念都不忘佛、法、僧三寶,想到佛的恩德,想到法的加持力,使我能聞法了。就像我有很多病,我吃了這些葯,藥到病除,這個法就是佛給我的良藥。想佛的功德,無量劫修行,也想到了一切僧人,可以幫助我修行,做我的伴侶。例如我到哪裡去拜懺,大家跟著我拜懺。或者我們到哪裡一定打個七,或者念念《藥師經》,念念《地藏經》,或念念《法華經》,我們在溫哥華就念《法華經》、《藥師經》,在紐約的時候念念《華嚴經》,念念《楞嚴經》。一起念都可以做你們的伴侶,什麼是伴侶?就是跟我們共同修行。念哪部經,就知道一點那部經的大意,這就是殊勝修行因緣。
大家道友聚會在一起,乃至跟師父一起閑聊天,把很好的光陰都聊過去了。最好是見了面就修行。起碼一個月之中,二十幾天聊天可以,拿七天修行修行也好啊。現在的道友,你不跟他聊聊天,只到那裡去念經,他聽不下去,他受不了。怎麼辦呢?都要,天要聊,經也要念。世間事你也要做,三寶你也不要忘了哦。二十四小時中,你用四小時念三寶可以吧,二十個小時你做別的事。
現在我們的道友,說自己不違背自己,不欺騙自己。你檢查檢查,一天二十四小時,你做了好多的三寶事兒?你用錢來供養三寶,就把你的罪消掉了?消不掉的,只有自己修。如果你供養師父,那一位師父道心很堅定,他就把你這個錢趕緊轉移,不轉移他受不了,壓力他受不了。他在替你修福,替你念經,或者幹什麼,替你做功德。得舍啊,懂了這種道理就好了。得常時要有念心,只有念心也不行,還得精進。
財、色、名、食、睡,你一定要設法對治。皈依三寶了,你還很愛財,很好色,色有深有淺;穿的衣服要什麼顏色的,什麼樣名牌的,總而言之,是包括一切食慾。吃的飲食要吃什麼好飲食,要怎麼樣的。雖然是現在吃素了,吃得很講究,要吃這個、那個的,還有什麼素雞、素鴨、素什麼,全都上來了。現在這個素食鋪,做得非常象形,我說你吃了,跟吃動物的身體是一樣的罪,因為你心裡在吃。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好多的事兒,引導你走上錯誤的道路。「我在吃素啊」,吃素又如何?人家吃肉但是沒吃肉,沒吃肉的反而看著人家在吃肉。像濟顛禪師吃狗肉,你看他吃狗肉,他沒有吃狗肉啊。還有我們一個老和尚吃補鴿,他一天要吃一隻補鴿。「你這個老和尚真造罪!」有一天他的徒弟把補鴿的一條腿拔了吃了。那師父懷疑:「這隻補鴿怎麼少一條腿啊?」他的徒弟說:「師父!你天天吃啊,我吃條腿嘗一嘗嘛,不可以嗎?」師父就沒有多說什麼,等一會兒,「我把骨頭吐出來了。」這位師父也要求他的徒弟:「把腿吐出來,吐不出來你怎麼吃呀。」
這雖然是個笑話,涵義很深啊。我們既然是吃素,為什麼要做素魚、素蝦?當然是有人願點那個菜,素食館才做。如果它的菜,每個弟子看了,從來不要這道菜,它就不會做了。
以前在北京有間功德林,還有香頤園,老闆也是研究做素魚、素蝦,我說:「你研究了,你還不如拿葷的來吃。一樣的嘛,素食還沒有葷食營養。罪是一樣的,何必呢?不要造那個業。」大家想想看,象形的素食有葷食的罪過,沒有葷食的營養,這個問題可太大了。大家想想看,說只是象形,不是葷食,當時你心裡做何感想?為什麼要象形?懂得就行了。還有,現在很多的素食,添加許多致癌的東西,很不好消化。
你要是有智慧,自己去觀想,在你自己內心產生修道的殊勝因緣,外面自然就會有三寶加持力。就是內有因,外有緣結合,因緣和合,你想求什麼善果,立時得到。大家把我昨天說的那兩句話記得,若是定業可轉的話,善惡因果就沒有了;如果定業不可轉的話,成佛的人就沒有了。人家不能成佛了,他永遠轉不了那定業,他的業怎麼消得清凈,他怎麼能成佛呢?這兩者之間觀想久了,你自然就會開智慧。
順因果,不違背因果,加上三昧的加持力,兩者相結合,你的業就轉了,業就消失了,業就空了。如果你不順因果、昧因果,三昧加持力就加持不到了,當然加持不到,因為跟三昧力不合。是因為你的心,跟三昧加持力的心,兩個合在一起,你的業就沒有了。大家要經常觀想光明,放光明就是對治恐怖,人在黑暗中才會恐怖,在光明之中他不恐怖,想想看大家是不是這樣?如果你很害怕,把燈全打亮,電燈一照,這光明就可以把黑暗破除,你就不恐怖了。
在紐約,有一個小孩跟我講,他一睡覺就叫。我說:「你試試看,隔一間屋子給你,電燈不要關,看你還叫不叫?」開燈之後,他就不叫了,好睡了。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我說:「這會兒你再把燈關了。」他也不叫了。人見到黑暗就害怕。我們好多人都是這樣,在因地當中,特別是大家作夢,凡是恐懼的夢都是害怕,只要一亮、一光,恐懼的夢沒有了;你那時候還能念佛、念法、念僧,你一念,什麼都沒有了,光明現前了。要經常這樣想,這樣練習。
你念經要有精進心。精是純一,一點沒夾雜,純凈了。精進了就不退,勇猛向前。直心是道場,正念真如,直證菩提,所以在《大乘起信論》叫直心。當然最初的階段你達不到,但是你這個勇猛心、精進,而且不夾著妄念,不夾著思想,當你精純了,你可以把你好多劫罪的事情超度出去。《地藏經》說「是人超越三十劫罪」,聞到哪一個佛的名字,度多少大劫、幾百大劫。就是你的心純了,一念純凈心超過了。
大家理解一下,我說這個故事,是注重在精進,一念超過十劫。所以你有無量劫的罪,你多念念,晝夜的來念,二十四小時,這一念啊,你開了智慧,你所有的罪,你早把它壓回去了。一念豈止十劫,他還說得少呢,只是對他說。
大家知道,六祖大師聞到有人讀誦《金剛經》的句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就那一念的開悟,他超多少劫?無量劫的生死,一下子頓斷了,希望大家都是一念頓超無量劫。過去人家講:「禪門一炷香,頓超直入,立證菩提。」這裡也講:「初發心成等正覺」,初發心、正覺心這兩個心哪個難啊?像《華嚴經》講:「如是二心,初心難。」菩提心難發,發了一定成佛。「因地具果,果徹因源」,這都是《華嚴經》的意義。
每部經、每件事,乃至於三皈依,都含著華嚴義。什麼叫《華嚴經》啊?因華嚴果德。隨便你一舉一按的這個因,就嚴了果德,這就是華嚴。你如果時時的這樣不退心,華嚴三昧,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如果你們大家都在這兒學《華嚴經》的,應當懂得這個原理。說什麼大小,什麼方圓,什麼長短,這都是屬於分別;到了究竟果德的時候,圓滿了還有什麼?
問:佛弟子應如何堅定信心?
師:這句話本來是堅凈信菩薩請問佛,在《占察善惡業報經》里,他說:
「世尊啊!末法眾生,他的清凈信心堅定不了,有什麼善巧方便,能使他信心堅定呢?」佛跟他說:「善哉善哉,你的問題太好了。但是我們會中有地藏菩薩摩訶薩,他會告訴你。」你問這句話,《占察善惡業報經》已經答覆了,也是堅凈信菩薩替你代問,我要是答覆解釋就很多了。
你認為怎麼樣堅定信心呢?多念三寶吧,消業障,信心就堅定了。你問你自己,你要是精進一點,你就堅定了。是誰不堅定?你自己不堅定,對不對?「我自己的業障重,我沒法堅定。」那麼你找地藏王菩薩幫忙,地藏王菩薩會加持你的,你看看《占察善惡業報經》,怎樣才能堅定,你用用占察輪會有用的。
問:如何從苦、空、無我入手修行?
師:我剛才就是講怎麼樣修行苦、空、無我。人有生必有死,這是空的,生死沒有,因為有生了必有死。怎麼樣空呢?你得想分析空,或者體空,當體即空,這問題很多。苦、空、無常、無我,四聖諦,講起來有很多,《俱舍論》、《阿含經》都講這個。
問:如何以智慧照破我執、我慢心,清除煩惱?
師:你問這話,都是抄自經上的話。我們講的就是你所問的涵義。如果你皈依三寶,你經常這樣念,你念一聲三寶的時候,就是你的智慧。在你念三寶的時候,你沒有我執;等你正念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了,我執、我慢心都降伏了。你念念念,念念降伏了,你煩惱就生不起來。你就正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人家罵你,說你在這兒胡說八道幹什麼,你就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就是智慧,這就是降伏。或者你正在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媽媽或者叫你做什麼,你不去,就罵你了,你就生煩惱了,你不念了,那就糟糕了;她怎麼煩惱,你照樣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就是用智慧破煩惱,很簡單。你不用,你就煩惱了。
但是煩惱力量強,你就念不起來了。到那時候,你心裡一障礙,煩惱不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能所雙亡,這不是你所能理解的,也不是我們這個時間所能夠給你解決得了的。能所雙亡、心佛一片的境界,怎麼樣修才能達到?你就修觀吧!觀光明吧!都可以的。你就觀「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怎麼樣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問題都解決了。你平常就這樣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們現在就迴向一下,「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大家都願生極樂世界嗎?我們就迴向極樂世界吧!
第三講 生起決定的信心
我們上次講,皈依三寶之後,還要做一些事,也就是我們要修行。應當怎麼樣修行?皈依了之後要發心,發了心後要學佛。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我們就是在修行。對於我們所受的三皈依,佛、法、僧,必須生起決定的信心。雖然受三皈依了,也學佛了,如果信心生不起來,惡念止不下去,善念就不能成長。因此,你必須生起決定的信仰。
我們並不是受了三皈依就算信佛,受了三皈依,雖然是佛弟子,但是培養信心,需要很長的時間。真正有了信心,成就信位的菩薩,要經過十劫的時間。一劫是好長時間呢?人的壽命八萬四千歲,過一百年減一歲,過一百年減一歲,減到人的壽命十歲;完了再從十歲過一百年增一歲,又過一百年增一歲,增到人的壽命八萬四千歲。這麼一增一減,算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積累起來,就算一個中劫,四個中劫時間就是一大劫。我們這裡所經過的十劫是指小劫說的,就是經過十個八萬四千歲,過一百年減,過一百年增,一增一減,總共十次,算一個小劫。培養信心需要這麼長的時間。
有的人他的信心很堅定,而且一直起修。那就說明了他的信心,已經過多劫的培養,他現在已經堅定了,堅定就不會再疑惑了。信心堅定、不堅定,不是自己隨便說的,你得用事實來證明。財、色、名、食、睡,這是五欲的境界,又叫五蓋,它使你智慧發不出來;這五樣使你看不破、放不下。我們經常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所以在地獄流轉,就是這五欲的關係。
我們自己可以檢驗一下,對財的愛好情況如何?對於色,這個「色」並不指男女關係,一切形形色色、一切物質,你貪念的情況如何?還有你的貪、瞋、癡,是不是心裡有煩惱?是不是愛發脾氣?心裡起貪念,貪的東西多了。你是不是有正信正念的心?你自己可以知道的。
如果真正有信心的,身業絕不再造殺、盜、淫的業;口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都絕對斷除的;意業就是指的貪、瞋、癡念,貪、瞋、癡念已經不起了。或者是起了這種念,前念起了,後念馬上就止住,絕不相續。這是入了信位的菩薩。
我們前面講過,受了三皈依,隨時要正念現前,要念佛、念法、念僧。如果做不到,不能隨時都在念佛、念法、念僧,睡覺的時候念十聲,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睜眼睛,也念十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好多人連這個都做不到。看來很簡單,為什麼做不到?這叫業。我們經常說業障、業障,業障在哪裡啊?業障沒有形相的。就是應該做的事你做不到,應該制止的事你也止不住,這就叫業障。不該做的,你勤快得很,非常精進;應該做的,你就懈怠了,你不做。
不論從美國,乃至於到大陸,到加拿大,我所走過的地區,接受三皈依的弟子,最初我都囑咐他:「晚上睡覺念十聲,起來一醒就念十聲。什麼事別做,把這個事做了。」過一段時間再問他,十個弟子差不多十個都沒做。為什麼?我們經常說:「啊!我業障重啊。」在哪兒表現業障重呢?這就是具體的表現。
應該制止的,就是不要有想害人家的心。我們經常關心別人的幸福,關心別人的愉快,不要把自己的愉快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你絕對不做這種事。同時你受了三皈依,就是戒了,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你還怕鬼神,還要敬鬼神。遇到一點什麼事,就求神保佑,或者求關聖帝君保佑你發財,求財神,那就是皈依鬼神了,你犯了皈依了,這就不是皈依佛了。
皈依法,一切外道典籍不皈依。那麼,學不學世間典籍呢?菩薩講究五明學,要學,學不是皈依,學了拿來當工具。你要是不學文字、不認識字,你還能學佛、能看經嗎?把世間典籍當工具,不是皈依,你經常這樣子的來考驗你的心裡。
皈依僧,我們受的是清凈福田僧,你就不要起分別心,哪一個僧清凈,哪一個僧不清凈,你不知道的;你所知道的只是現象,你看見現象,看不見他的本質。
我們對於一切三寶,不用分別心,我們無分別心去信仰、去恭敬、去做皈依。受了三皈依之後,應當做的事情很多,我們先講精進心。你受了三皈依,要能夠經常的不失掉三皈依的體,就是要念誦。多了不能夠,十聲一定要念。本來還有皈依頌,三皈依的頌。我們學密宗、受灌頂的人,必須得先念十萬,有這麼一小本,叫做皈依頌,就是頌佛、法、僧的功德,要念十萬;而後,就不要念十萬了,就常常的念,不失正念。你必須得有精進心。
有了精進心,你正念不失。所謂正念者,就是不失掉念佛、念法、念僧,經常的回復著念。要是你遇到了痛苦,或者危險,你就「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有的時候念「觀世音菩薩」可以吧?念「觀世音菩薩」當然也可以。專念一佛、一菩薩名號也可以。
但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一切僧人,包括這些菩薩,包括羅漢,包括凡夫僧。佛是一切諸佛,像我們所知道的藥師琉璃光如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上方的不動佛、多寶如來等等,你皈依的佛是一切佛。法是一切諸佛所說的法,一切諸佛都有說法,不僅僅是我們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皈依僧,過去的、現在的一切諸僧,你都皈依,而不是哪一位。這就是經常不懈,有這樣的精進心。
我們一般人是做不到的。諸位是兼業的,不是正業的,信佛是兼業,是你們的副業。對我們和尚來說,可是專業。專業者都沒做到,副業者又怎麼能做到呢?我們不必去分別他做到沒做到。不然你問哪個師父:「你是不是晚上睡覺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啊?你是不是早上起來也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啊?」專業者不同。或者他受持<普賢行願品〉,他念十大願王;或者他是專門修凈土的,念著「阿彌陀佛」,他就念「阿彌陀佛」了。專業的,各念各的。
可是我們剛受三皈依的,你還沒有專修哪位本尊,你可以就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具足了,功德很多。不要起分別心。如果你說「我常誦《地藏經》」,你就念「地藏菩薩」;「我常念<普門品〉」,你就念「觀世音菩薩」;你誦十大願王,就念「普賢菩薩」。哪一個菩薩都使你消災免難,你學哪一法,跟哪一個有因緣,你就學哪一個。
面對我們的道友,我不勸他說你學哪一法;不會因為我信哪一法,我學哪一法,叫你也跟著我學哪一法,我不會這樣做的。你學的是佛,要學佛祖說的法,法有八萬四千之多,比這還多,你跟哪個有緣,你先見到哪個了,跟你有緣,你就專心修哪個,一定能成就。不因為這個師父說念佛好,你跟著念佛;那個師父又說讀《華嚴經》好,你就讀《華嚴》;再一個師父說《法華經》成佛的,你也去讀。讀到最後,你什麼也沒得到。要專一,看你自己的因緣。
因此,你受三皈依之後,要有精進心,精進就是不懈怠的意思。有了精進心做什麼呢?就是念三寶。念三寶,我們前面講過,簡單重複一下,念三寶,念佛的功德。因為佛說法,我們才聞得到法。報佛恩,除了念佛的功德,還有念佛的恩德,我們要報恩。怎麼樣報法呢?有些道友就問我了,怎麼樣報恩啊?你念經就好了,乃至於四句偈都好,念四句都可以,隨便你哪四句,哪部經上的四句話都可以,也算報佛恩了。
還有,我們要念經、要修行的時候,就得要供香、供花、供燈、供塗(即香油塗身),有好多要供養。但是,你沒有,就量你的力量所及,要是都沒有了,你合起掌來供養,你念幾句頌,或是「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都算報佛恩,都算供養。我們拜懺的時候,觀想「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憶念供養,這是《華嚴經》裡面普賢十大願王的第三大願,供養一切諸佛,廣修供養。這種供養不只是一束花、兩束花,盡虛空供養,全是花了,全是香了。
還有,你要是穿新衣服,你先把新衣服供佛再穿;或吃好東西,先供供佛再吃。一切事物,給小孩玩的好玩具,也先供供佛,之後再給小孩玩,一切都供養。你到過超級市場沒有?你只要走過的,不論美國也好,加拿大、法國、歐洲,哪一個國家它的超級市場你走過的,你都可以憶念做供養。你感覺很多了,這都是很少。如果你學過《華嚴經》,把極樂世界作供養,把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把十方法界一切請去供養,就看你心量大小,這個供養是不可思議的。
還有在十大願王裡頭講的,一切供養,法供養為最。如果法供養觀想不起來,念《金剛經》也可以,念《彌陀經》也可以,隨便你記得哪部經的四句話,都可以做供養。你看十大願王是禮佛、贊佛、供養佛,這三大願絕對是前後相連接的。我們一見到佛像先磕頭,磕頭了,這叫禮;禮完了就讚歎,讚歎佛,你隨便說四句,自己想不起來了,就是念著佛經上所說的四句偈也可以;之後,再去做供養,就這麼供養。這三大願是前後相續的,絕對是這樣的,哪部經都這樣說。
要常念三寶所有功德。如果你能念念不離,你就修成了。但是僅僅就這個常念三寶,你也做不到。為什麼我這樣說呢?我想大家做不到。這裡頭或者有菩薩,他會做到的,那是各別的。因為在末法時代,我們的心念,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叫你來念佛菩薩的,數量不多。如果從我們現在說了之後,諸位道友能做,你生死就能了;不要有什麼顧慮,堅信不疑去做,念念不離三寶,你成就了。可能我還做別的事,不過,我們的腦筋裡頭很多的空閑,你念經的時候能打妄想,你做別的事可以打供佛的妄想,打念佛的妄想,這個妄想就變成真的了。你的正業就變成妄想了,你的副業就變成真的了。這就是想,十法界就是你心念所想成的。
我們經常問,信佛之後還是有迷惑、疑惑,真的、假的呀?做得到嗎?真能有這樣的效果嗎?這叫疑惑。疑惑,根本就不信,根本就不懂,沒有智慧,他就不懂。因為他迷惑了,迷惑跟疑惑兩個這麼摻著,佛所說的法就是治你這些病。這些法就是葯,你有病又不吃藥,你的病怎麼好啊?你只有等到病死為止,就是如此。
你念念念三寶,念佛所說的法,你應該依著法去想,這叫正念;不依著法來想,叫胡思亂想,叫顛倒夢想,《心經》上所說的。你依著正念去做,這個葯你服了,一切災難都消失,你會能回到自己的佛寶、法寶、僧寶。假外界的佛、法、僧,念念會發揮你自性的三寶。大家要懂得這個道理,這個道理特別深,也特別的平淡。
密宗說大圓滿、大手印的法,是密宗最究竟的法門。我們也知道,學習《華嚴經》跟《法華經》,一部成佛的《法華》,一部開悟的《楞嚴》,其實《法華經》、《華嚴經》就包括一切佛法。就是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從你一發心的這一念心就是因,這個因就把佛果的一切事業成就都包括在內;等證到佛果,又把你最初所發的那個心攝受過來,這最圓滿了。
佛法中最圓滿、最究竟的是什麼呢?就是你現前的、平常的一念心。你念念念三寶,念念念佛、法、僧,之後又照佛所說的法去做,這叫殊勝因緣,會得到佛、法、僧三寶的加持。為什麼能得到呢?因為你自性的佛、法、僧三寶顯現。所以這種加持力,地藏菩薩加持,或觀世音菩薩加持,其實是自己加持你自己。懂得這個道理,功德更殊勝。「我自己加持自己,那還念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做什麼?」但是你不念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你自己又發生不出來,你一念了,跟你自己結合了,結為一體了,才產生效果。
這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想,想就是思惟。還要磕頭幹什麼呢?磕頭也是修行。當你磕頭的時候,消滅你的身業所造的殺、盜、淫業;當你口讚歎佛的時候,消滅你口業的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當你憶想念佛、念法、念僧的時候,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就滅你的貪、瞋、癡,叫做舍業清凈。這要練習,你這樣想,這樣思惟,這樣修,漸漸就能入佛道。
這個有因有果。在因地修的時候,一定能契果;等契到果的時候,所證得的究竟果,就是原來你最初的心,因果交徹。那麼就不要再問了,不要問這個師父、那個師父,到處問,誰給你說的都如是。如果跟你有緣,你就聽見了,深入一點;跟你沒緣,你就聽得不深入。這是緣的問題,並不是法有差別,法沒差別,誰都得如是說,不如是說就是魔道。
你現在皈依三寶,一定要念念不忘三寶,這是正確的道路。因為念念不忘三寶,使你自己的三寶產生了,所以你得到加持力。就是自性三寶,跟外界的現象三寶,兩個結合起來,自然得到殊勝加持,這個時候你能生起歡喜心。因為念三寶而能夠生起自己的一種歡喜心。歡喜心,我們可以說好多例子。
有些人念經,念得非常歡喜,很愉快。也有些人念經,很苦惱,念得身上發燒、發熱。念《地藏經》看見鬼來了;鬼沒有來,而是他心裡的鬼來了。要是沒念三寶,鬼又來了,念鬼,鬼就來了。其實他錯了,《地藏經》的鬼可不是鬼,因為釋迦牟尼佛是在忉利天說的,鬼來人間都到不了,能到天上去嗎?而且能到帝釋天玉皇大帝的宮殿里去嗎?因此,是你自己的心。當你得到法喜,就是念三寶得到法喜了。我說的都是三皈依,大家不要想甚深的大法,也不是《華嚴》,也不是《法華》,就是我們受的二皈依。受了三皈依,你修行就這樣想。
你說:「法師!你說太多了,我想不到那麼多。」你想不出這麼多,想十分之一也好,只要不離開這個道路,就只在這個道路上去走,絕對能夠走到的。走到什麼道?走到佛的究竟道上去。
這個時候你要有念、有精進,你生起歡喜心來了。你對這個法有殊勝感,就越念越高興,越學越高興。當你不念不行的時候,就得到法的加持了。如果你今天晚上偷懶了,天色也太暗了,跟人家閑談,擺龍陣,或者朋友邀請,下飯館,回來晚了,把正事給耽誤,念不成了,你說:「我明天再補吧。」好多道友這樣子,今天功課沒做,等到明天再補。明天是明天,不是今天。這不是衣服破了,拿塊布來補上,沒有這種事,你怎麼補啊?今天的事兒就今天做,不能補。「我不想做」,就懈怠了,就睡覺去了,你睡不著。如果你沒念,你睡不著。如果你用功很久了,不管是鬼叫你,護法神叫你也好,你非得起來念完才睡覺,不然你就睜著眼睛在床上打滾吧!睡不著。不信你試試看,如果你能睡得著,是你沒有功夫,你沒得到那個力量;你真正得到那個力量,你想不念,到時候那個意念自然就念。這就叫加持力,這就是你得到法喜,會生出歡喜心。
當你用功用到這樣子,能念念的不忘,你會自己生起一種智慧。這個智慧就是你自己判斷,過去我不知道的事,現在明白了。過去看這句話,怎麼看也理解不到,如果你現在經常念三寶,或者又再念這部經的時候,你就知道了。怎麼知道的呢?就是由你念三寶的功德,你自心的磨練所生起的慧心,這叫慧。這個慧,就是你對一切事物,能做分析、抉擇、判斷。
你不知道怎麼樣做才對,這麼做對嗎?那麼做對嗎?但是當你用功用到這個程度的時候,有一定程度了,你靜下來,會開智慧的,就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好比這句話不理解,你知道怎麼理解了。你又知道,我現在修行的,有哪些還不對,哪些對。也不用占察輪打卦去了,我們學《占察善惡業報經》是用占察輪佔一占,讓地藏菩薩告訴我們。你有了慧心,你自己會分別、抉擇,知道哪一樣做了是有過錯的,哪一樣做了是有功德的,你對功過自己就能分得很清楚。什麼叫失誤,什麼叫進取,你就知道這是魔境還是聖境。
如果你念經念得忽然看見光明,忽然之間我們燒的香爐上放出一種異香,不是你燒的香,這裡有魔,也有聖境。如果你是念經在修行的,你自己就能判斷:「我今天這個異象,我所見的相好,是真的,是假的。」什麼是聖境,什麼是魔境,你自己有慧心。有了慧心了,就排除邪見、惡見。
現在有些修行者,或者打一個七,或是拜了幾天懺,得了一種境界相,他就認為他得到了,認為了不得了,之後還招搖撞騙,這就是魔境,不是聖境。如果你不起分別,認為這個跟生死不相干,照常的來用功,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這就是正知正見。正邪就在你的心念,一念之間,這要產生慧心。
因為有了智慧,有了判斷的能力,你皈依的心,更加懇切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心更懇切了,就能決定皈依,決定依著佛、依著法、依著僧。決定的時候,你自己不明了,打開經本看一看,看佛怎麼說的,你就可以決定了。或者你也不理解法,那就找你師父問一問,這就要選擇善知識。選擇善知識者,他能夠善知法要,法的要點他能知道,這叫善知識。善知識有好多種,法師也有好多種,我們就不詳細講了。總之,你必須找一個具德行的善知識,他能跟你分析、解釋清楚,如何算是得,如何算是失,如何算是魔境,如何算是聖境。所以我們真正閉關修行的時候,善知識是不能離開的。
像在紐約,有一位卡特仁波切,他是西藏的喇嘛,屬於噶舉巴,噶舉巴就是白教。他成立一個閉關中心,修了好多關房,現在因為發心的人多,不夠使用,他就增建關房。在增加的時候,我們也幫助他籌畫了一些錢來修行,但是他必須住在山裡頭,不能離開。或者一周,或者是半個月,他都要到每個關房去問一問,問你修行的近況如何,了解一些情況,免得入魔。
但是你想發心到這裡修行,或是發心、發願「我長時要受持三寶」,你得有定力。有了智慧了,決定了,有了定力了,你才能夠真正皈依。你受的是皈依,如果不修行,不可靠的。你沒有慧、沒有定,皈依所受的效果很小,容易動搖。你碰見一個有神通的人說:「我能使你發財。」或者你另外又找女人,你太大跟你吵架,他告訴你:「我能使你太太不跟你吵架,能有些方法幫助你。」這完全是邪道,絕對要不得。凡是在五欲境財、色、名、食、睡,來幫你忙的,絕不是正道。但是你自己,沒有定力,就動搖了。有定力的,誰說什麼,不會被他轉。因為你皈依三寶,有了慧心,定力已經產生,這叫定心。
這跟《華嚴經》上講的十信位菩薩,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迴向心、護心、戒心、願心那十種心,有所不同。我這裡講的是淺近的,是按著一般的受了三皈依之後,應當有的、必然有的這些現象。如果你要修行的話,這個現象就有了,不修行的話,沒有。
還要有施捨的心。不是出家人一要你施捨,我們在家弟子就認為:「我們要拿錢給師父。」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師父要修廟了,要蓋大學了,要幹什麼了,這才叫布施,不是這樣子。施是施你的心,你所說的那是物質,物質解決不了你心的問題。你施點財,或者供養一點東西,你得福,是不錯的,這是佛說的。你要是認為因為布施就能成道,沒有!成道不是錢買的,多錢都不行。《金剛經》上講,把這個七寶堆滿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多,你拿來布施,功德不大,不如你念一遍《金剛經》的功德。懂得這個涵義了嗎?
我加上兩句。我們聽經,你為什麼來聽經?你得搞清楚。為什麼要聽這個老和尚講?我為什麼要講經?我講的目的是什麼?你聽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結合起來。如果你聽經的目的不明確,我講的也不明確,這裡頭摻雜名利思想,我打知名度,那講者、說者什麼利益都得不到,而且有罪過,講者有罪過。一定要出離這些心。
現在我講施心,是能舍。舍什麼呢?屬於我自己擁有的,屬於我自己的,讓他人得快樂的,都要舍。我前兩天跟大家說,你家庭的關係、父母的關係、夫婦的關係、子女的關係,你要舍啊,要布施啊。拿什麼布施呢?孝養、歡喜心,用歡喜心布施人家。先生不要把外頭的煩惱帶回家,拿著太太、孩子出氣。我看見好多父母,比方吵架,或者有什麼不平和了,孩子在那兒玩的,跟孩子毫不相干,他過去給孩子兩巴掌,拿孩子出氣,你說這孩子心理能平衡嗎?這事兒我看見很多,我當時就說:「你還是佛弟子呢?你的煩惱怎麼能出在孩子身上啊?」先生回家來,對家庭歡歡喜喜,這一家人很歡樂。如果他一回來綳著臉,太太不曉得怎麼回事,滿頭霧水,再一說就發脾氣,再一碰就發脾氣,這就不行。永遠布施給人家歡喜,這是說家庭。
對任何人,你走路時難免有人碰你一下子,或者你給人家道個歉,過在他,你道個歉,使他更慚愧一點,沒什麼關係的。如果兩個人一爭,在美國經常有這個事,你認為是小事,就因為走路碰他一下子,兩人吵起來了,吵起來掏槍,一槍就把他打死了。打死了,他也被捕了,判了好多年。我說,死的死了,他活著也是想不通的。就因為一念之間,如果布施一個歡喜心,又有什麼不可以?
我說得很容易,自己還是做不到。一天笑臉給人家,人家罵你,你還給他笑臉,你越笑,他越罵你,不麻煩了嗎?你的心地一定要能平衡。
還有,我們一布施,就想到佛菩薩加持。只給佛買幾個水果,希望佛加持他又發財、家庭又平安,真是一本萬萬利了。有沒有這個心呢?我看有些人是有的,我看一般的老婆婆,或者到廟裡燒香,拿著一支香跪在那裡求,她求的事太多了。她只插了一支香,可以不可以呢?可以。並不是說物質少,而是你心量如何。我這一支香插下去,我觀想這支香遍法界,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乃至阿彌陀佛世界,我這一支香全遍滿了;我這一支香大,觀想它無量,因為你心無量,物質就無量。可以用少物,並且沒有求回報心,要無所回報的。
我們也發願,《地藏經》說:你有千百萬億願、千百萬億事,都可以向地藏菩薩求,地藏菩薩都能滿你的願。但是總的說,你要讓一切眾生得幸福,我們第一個迴向都是法界眾生。我們大家道友們都學會了,只要迴向,要法界眾生得快樂。不過,他心裡著重的重點可不是法界眾生,他的著重點還是自己。也好啦,自己也有了,你就多迴向幾次,迴向法界眾生,之後最後迴向我自己,用這個迴向的功德迴向,讓諸佛菩薩加持自己。五欲的事兒少迴向,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多迴向得智慧,有了智慧你什麼都能知道了,你什麼都能成就了。
對於供養的功德,不要起執著心。像《金剛經》,你誦一遍得那麼大的功德,你感覺上很渺茫的,說是得了,你沒到手。我們是務實主義,我一迴向之後,隔兩天,菩薩就給我送來,他才認為這是真實的。這種事是辦不到的,這樣容易生執著,容易起貪戀心。
沒得到想得,得到的守護著不施,很怕丟掉,保護不失。你保護不住的,你什麼都保護不住的;就是這個世界、這個地球,也保護不住的。一定時候必定壞,沒壞是時候沒到。就像你所做的善惡業,還沒有回饋給你的時候,還沒報的時候,是時候沒到;到時候,你想不報都不行。
施的時候要舍心,常時布施,什麼都舍。要內施,眼、耳、鼻、舌、身、意都舍。意施怎麼舍?意施,你隨人家的意願。我有我的看法,人家有人家的看法,我就歡喜人家的看法,把我的看法收起來,我就布施給他,讓他高興,這叫布施。布施裡面包含很多,有內施、外施、財施、法施、一切施、無畏施。像這個人害怕了,我能給他安慰,讓他不害怕,這叫無畏施,這就是觀世音菩薩所施捨的。
皈依三寶了,一定要有施心,施捨的「施」,不是自私的「私」。你皈依三寶了之後,你老是用自私的心,不行;要用布施的心,能舍,乃至於連你自己的身、首,一切你所有的都能舍,這就是布施。布施的涵義,大家一定要好好的認識。不要認為,和尚一說布施,佛一說布施,就是錢錢錢,一切都向錢看,那樣子所得的功德很小,布施你的心,得的功德才大。
有些弟子問我:「師父啊!我想布施你老人家,你缺什麼?」我說:「我想成佛啊。」 「我都未成佛,我怎麼能供養師父呢!」我說:「你念部經就行了。長的經你沒時間,念部《心經》總可以吧。」佛教導我們,一切供養之中,法供養為最。如果我們要想供養佛,坐在佛前面念一部經供養佛。這個功德,佛跟你自己所得的功德非常之大。
你們怎麼一說供養,就想到錢,一說施就想到錢?要不要呢?要啊,也要。但是功德是小的,真正的功德是法供養為最。布施就是這樣子。
我在紐約發生過這種事,我跟在家的道友說:「你不要到處跑,你在家修行就好了。」他這個廟燒香,那個廟磕頭,這兒打佛七,那兒參禪。功夫都浪費了,路上開車的時間很多,都浪費了。於是紐約的道友就說了,他說:「夢老說的,我們不必到處亂跑,在家修就好了。」好多寺廟的師父跟我打電話:「老師父啊!你大概有緣份啦,我們沒緣份,我要吃飯,你讓人家都不去寺廟,我們吃什麼啊?」這不是誤解嘛。
我說:「你多撥出時間在家裡頭好好念念佛,不要一天到處跑,跑完了,就講這間廟是非、那間廟是非、道友之間是非,你還修行什麼嗎?你信仰三寶、恭敬三寶,功德沒有,讓你嘴巴造業都造出去了,划不來是不是?」至於面對勸我的人,我是這麼答覆他:「你自己修行嘛,你還愁沒得吃、沒得供養?沒得供養,韋陀菩薩要負責任的,護法神是幹什麼的?護法神就是護法,但是你沒有法,那是不行的。」
護的是法,你們諸位護的也是法,沒法的你不要護,我還是堅持我的意見。護法不是負責你吃飯的,也不是負責你穿衣服。懂得這個涵義就行了。
還有,必須護佛、護法、護僧。最重要的護持不要忽略掉你自己,你要護持你自己的正念,護持你內心的善法,護心非常重要。我們往往把自己的善業忽視掉了,不護持,散失掉了;面對自己的那點世間財,用種種方法來保護,你保護不住的。你內心護持到了,一切天龍八部都給你護持,你有了正法,你有了心,你還怕嗎?你愁什麼?什麼都不怕。身體是假的,生命是假的,是幻化的、不實的。真正要護的是你內心的善法,是你內心的善念。念佛、念法、念僧,善護自己的意念,消除一切的障礙。
正因為我們自己的善念不堅定、正念不堅定,人家一誘惑,聽人家一催,把你自己的正念、正心就丟了,跟著人家轉去了。因此,定心跟護心都很重要。
還有發願,我們剛信佛受三皈依的時候,沒有一位師父不教你發四弘誓願的,一定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叫四弘誓願。一定要發願度眾生,一定要使如來的正法永久住世。要策勵自己,這個願就是促使你精進。
同時,要發願生生世世都遇見三寶,這是最重要的。發願生生世世都能遇見三寶,都能生生世世如法修行,照佛所教導的,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這就是護你自己的佛、自己的法、自己的僧,叫自性三寶。你的清凈心,你的本體,那個性體,就是你的佛寶;清凈心,就是你的僧寶;清凈心跟你的本性結合起來,就是一切諸法,這就是法寶。因著這個而去修行,使你的自性三寶生生世世增長,直至成佛。
之後,你別認為你修行的功德小。修行的功德不可思議,你若是能夠願心、護心、定心、念心、精進心,這些心都保持護持很好,把這些都迴向,這叫殊勝功德。迴向給自己,又回到自心來。功德是外頭的,回到自心來,又迴向給一切眾生,就是自他兩利。你心裡頭長時這樣念,不舍離這個念心,一定要注意,永遠不舍離三寶,念念不忘三寶。
我們講的這些,就叫修行,就這麼樣修行。就是你天天想,天天這樣念,天天回護,轉變你的心,轉變你的性。同時也告訴我們,修行沒有什麼奇特,並不是打坐才叫修行,非到佛堂磕頭才叫修行。就在日常工作當中、生活當中,你念念都在修行;端看你怎麼樣用心就是了,每部經都這樣說。
在《華嚴經》的<凈行品〉里,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說:「這一切末法眾生,要想得到佛智,要想得到無礙智,要想得到殊勝智,怎麼樣能得到呢?要想不被一切魔障所困擾,要想一切資生之具都得充足,怎麼樣能做得到呢?」文殊菩薩答覆四個字「善用其心」。如果你善用其心,你都能得到。我們經常護念三寶,就是善用其心。如果你還做不到,你念念<凈行品〉,一共有一百四十一願,念念不忘眾生,念念求成佛道,就是這個心,善用其心、善護其心就是這樣。
所以,你這樣來念念迴向,念念思惟,永久皈依佛、法、僧三寶。從皈依外在的境界佛、法、僧三寶,回歸你自己自心的無境界的三寶,就是用你自心的三寶轉外界的三寶,心能轉境就是佛。如果不是三寶的境界,別的境界,貪、瞋、癡欲,財、色、名、食、睡,把你轉了,你就苦了,就流轉。你所求的永遠都得不到,你想離苦離不到,你想得到的得不到,你想不病辦不到,你想不死更辦不到了。
你經常的這樣回護、這樣想,這就叫修行。就在你日常的生活當中,隨時隨地都在修行。要是等到了佛堂才修行,在外頭散亂了一天,回來到佛堂,心裡收不回來,這麼一坐下,「那筆生意還沒談好!明天還來不來啊?」好
有的人跟我說他記憶力衰退,問我說:「怎麼修行啊?我打坐靜下來時。哎呀!一靜下來妄想很多。」我說:「你多靜一會兒,你就沒妄想了,智慧就來了。」我就給他講個故事。以前,在高旻寺,大家都知道高旻寺,是坐禪的。有一天,天天給寺裡頭送豆腐的生意人,他看見師父天天坐著,他說:「幹什麼?究竟有什麼好處?」他就跟知客師說:「知客師啊!能不能讓我也坐一下?」知客師說:「不行啊!你怎麼能進去坐啊,你也坐不住,時間很長啊。」他一再要求。知客師說:「這樣好了,你別進禪堂裡頭,在後門那兒坐著,聽到人家打板你再走,沒打板你可不能動。」他說:「好啦。」他就去坐上。打板出來了,知客師問這位賣豆腐的人:「你坐得怎麼樣?」「哦!太好了。」知客師說:「好到什麼程度?」他說:「我有好幾年的豆腐帳都忘了,現在一下子想起來了。我得去要錢收帳,忘了,我就不能再要了。」這是因為他一靜下來,過去的浮塵影子現前,他就想起豆腐帳。
我們想起什麼呢?多生累劫。一靜下來,你的慧力發現了,你有智慧了。我們沒智慧,不知道我們前生、前前生、上前前生,究竟幹什麼。但是一靜下來,你智慧一明,這叫續命他心智,你過去的續命就現前了。「我前生是這個,我前生是那個」,如果有罪的就懺悔,有功德的把它長養起來,就這樣的迴向。
我們一般人做任何事情都講求效果,像我們做生意講掙錢,效果好;賠錢了,效果壞。當你做一件事情,收不到效果,是不好,信入之心不能增長。皈依修行有沒有效果呢?不修行沒效果,修行絕對有效果,起碼你的煩惱漸漸輕,你的智慧逐漸增長。
好多人,雖然他沒有早念、晚念,但是皈依佛了,經常的聽課,經常的薰習,經常磕頭拜懺,漸漸感覺到過去發脾氣、心裡很急,居然不發脾氣了,逐漸的就轉化了。或者跟工友,或者跟職員們,經常的發脾氣,責備人家,但是他學了佛之後,漸漸能心平氣和跟人家說,再不發脾氣了。所以我到他們公司去,他們職員說:「老師父!我們都要皈依你。」我問:「為什麼?」他說:「我們的董事長不跟我們發脾氣了。」這叫效果,因為他一個人來影響他們的公司差不多上百人,一層一層的很多職員,如果董事長不發脾氣,能轉變了,別人認為:「像他這樣個性的人,居然也能轉化過來,佛法的力量還是很大的。」所以一定有效果。
我們現在就有七、八十位道友,如果我們大家都學得很好,這七、八十個人放出來的光輝,放出的光明,你周圍的六親眷屬,乃至你公司的職員,同參道友,你所認識的人,他一看,「這個人變化這麼大啊,現在這麼好啊。」以前看你的眼睛瞪多大,嘴巴一說話,眼睛一鼓,很嚇人的。現在看你,像菩薩了;一看到你,就很喜歡。你給人家一個喜歡的相了,這叫效果。
我們知道道安律師的歷史,他長得最丑,但是誰見到他就是恭敬得不得了。像智者大師,以前有一位將軍,他在戰場上統兵百萬,到了智者大師那屋子去,他嚇得混身是汗。他出來說:「為什麼?百萬軍眾,我從來不怕,怎麼一個老和尚在那邊靜坐,我嚇得這個樣子!」他不知道,那些護法神的威力。這些都是我們所不能見到的,這叫依止三寶的威力。你所有的苦難就漸漸消除了,消除你這些無形無相的苦難,你自己並不知道,然後你會很平安的。
還有一位道友問我:「師父!我信佛將近二十五年,現在感覺什麼都沒有。」我說:「你想有什麼呢?」 「起碼有些感應嘛,讓我財富能夠再大一點,我的房子小了一點,讓我對於我的公司再沒什麼呈礙。」我說:「你現在還有罣礙嗎?」 「有啊!還怕它賠啊。」我說:「佛菩薩已經加持你很多了。」他說:「沒有啊!」我說:「這些年來,你害病沒有?」 「沒有,確實沒有。」 「你太大生病沒有?」 「也沒有。」 「家宅平安否?」 「還算平安。」我說:「你的兒子讀大學,給你惹麻煩沒有?」 「還沒有,小孩都還聽話。」他有四個孩子。我說:「這不是加持你啊!你看看人家兒子,讓家裡父母操好大的心啊。」就他隔壁的鄰居,也是他公司的成員,我說:「他一年輕就害病,光醫藥費去了好多。你不害病,你不是得到了嗎?」他說:「那是因為我身體好啊!」我說:「那不見得,他身體不好,沒害病的時候身體好,害了病了就身體不好了。」
人要知福,要報佛恩。現在這種經濟不景氣之下,你的公司收入一年的盈餘都是十分之二,就是十成得二成利,他已經得五成,哪有這種事。現在這個時代不是那個時代了,買股票有時候買十成得十成的,翻一翻的也有;但是也有跌的時候,跌的時候你要跳樓了,你別什麼都沒有了。
有時候,我們往往誤解這個效果。你只要正心誠意的信念不退,你感覺平安,現在就是福。現在社會災難好多,你能一家人平平安安的正常生活,很不容易了。你如果皈依三寶至誠念,在佛經上說,可以能免八苦。遠離王難,不會抓你關監牢,無緣無故的這些難都沒有;兵難、賊難、監獄難,風災、火災、水災,這些災難你都沒有,這就是你皈依三寶的功德,能使你得到這些好處。
同樣的災難,別人有了,在你身上沒有,乃至於中毒了。好比我們這一個桌子吃飯的,別人都中毒了,你沒有。那怪了,因為你吃了一種別的東西,恰恰對著那個毒,好像菩薩安排似的。其實不是的,是你自己的因緣。這些事,我也知道一兩件。
還有非人之禍。非人,就不是人道的,就是大力鬼神,他會降災害給你,或者要報復你,或者你對他不敬了。是因為現在你的信願之心堅定誠懇,自己身體健康,家宅平安,你的財富雖然沒有增加好多,卻也沒失掉。
還有,最大的是增加你的智慧,你對於一切事物有判斷的能力,能知道我該怎麼做,我不能怎麼樣去做,絕不做惡,絕不起惡念;連惡念都不起,你還會去做惡事嗎?即使起了惡念,前念一起,後念馬上就止住。什麼叫惡念呢?譬如說看到一個大鑽石特別大,你說:「我要得到這個寶石。」這惡念,貪心就起了,這一念貪心可能引出很多麻煩。如果你馬上第二念就消失了,「這個到我手上,還是人家的,我又如何啊?」隨時這樣觀照。這樣子,你的凈業隨時在增長,你的黑業隨時在消失、在損減,這種因果非常分明的。你自己有了智慧,非常能判斷。最重要的,你常遇見好人,常遇到善知識,常遇到善人,儘是善友在你身邊。你經常聞到佛法,聞到的是正法,修行的是正路、是菩提道,能夠對因果生起正確的信心。
這樣子,就是你所修行的效果。能夠修到你生生世世,有法可聞,有道可修,有道可成。永遠碰不見惡魔外道,你所遇到的伴侶都是良師益友,這個是最重要的。
要是我們自己的信仰沒有根,又沒有力量的時候,如果遇到一個邪說邪行,會把你引到邪道路上去。因為你沒有這種智慧判斷,現在特別多。假如他用五欲來勾牽你,他說:「你要信我這個法,我能使你得到大財大富。」好比你在公司當經理,他說:「你用我這個法,你自己當董事長,自己開公司。」你就想:「佛法還是沒有他這個效果大。」你就信他,跟他學去了。你要是修財神法修財,真的得到了;得到了,後頭還會失掉,有得就有失。但是,得到的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
你要是懂得這種道理,你的白業漸漸的增長,黑業漸漸的消失。前面我跟大家說,在你修行靜坐的時候,受了三皈依,觀想釋迦牟尼佛放出白光,佛周身都是白光,他的白光注入你的頭頂門,注到你的全身,你身體排出去都是黑氣,這就是白業漸增了。隨時這樣想,隨時這樣觀,就是觀想來修行。
世間上的功德,你可以舍,不求果報,而且要迴向。這個功德,我不要,布施給法界一切眾生,讓他們都不受厄難,讓這個世界災難消除,長時有正法流通,人人都過幸福的平安的生活。你的功德,你的布施,力量就大了,越迴向越大。如果你能這樣做,就是你修行所得到的效果。繼續再修,就直至成佛,因緣果滿了。
這些事情說起來好像很容易,大家做起來就難了,因為這裡有障礙。如果你睡覺前,正在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最小的孩子,趴在你跟前跟你磨,反而把皈依佛、皈依法忘了,就去應付他了。這種障礙的情況很多,讓你不能好好修行。一定要把握住,一定要堅決修行,不要因為少而不行,要少而精。
我們初信佛的人有什麼毛病呢?太貪心。貪大,貪多;看著<普門品〉,你就念<普門品〉了;一看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這也好,也念;《金剛經》也好;我要生極樂世界,又念《彌陀經》。增加得太多了,到最後,什麼都不念了,負擔不了。要一門深入,念經的,我就念一部經;稱聖號的,就一個聖號,免得念了「地藏菩薩」,又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又念「地藏菩薩」。正在念當中,一會兒「阿彌陀佛」,念得很浮。你念一個就好了,功德都是一樣的,就是修你的心而已,這是修心的方法。
要這樣子堅定不移的,不要退,要少,要精,不要斷。多了斷了,斷了就沒功德。而且,你修哪一法在你斷的時候,會有魔障的,那不是邪魔,是正魔,是護法來對你不客氣了,不該斷的。你要是再學起來,再懺悔,再繼續念,還可以得到加持,一樣的。
還有一種效果。就是我們諸位道友,我們現在要是幫助別人,勸化別人也信,你自己沒有得到力量,人家不信你,不聽你的話。你說出的話,人家不盡信,也不恭敬你,也不信你的話。你本來是想弘揚佛法、幫助別人,人家不信你,你有什麼辦法?因緣也不成熟啊!不用說我們一般人,如果因緣不成熟,大德也如是。
印光老法師,我想大家都知道。印光老法師在上海講經,聽的人啊,擁擠得不得了,一、兩千人聽。經還沒講完,人都走了。老法師認為弘法因緣不具足,他就到靈岩山去閉關。在閉關當中,誰要問他問題,他就用書信答覆,他用書信來弘法,那些信件積了很多。自此以後,他也沒再講了,如果他再講經,聽法的人就多了。
講法還得有法緣,你說話要人家信仰,你得自己有點功德。什麼功德呢?就是念三寶。如果你能念念三寶了,建立吹不倒的法幢,那個時候,你再救濟他的困苦,你有力量了,人家求你什麼,你一幫助,他得到的效果截然不同。如果你沒力量,你也誠心誠意的幫助他,給他念經迴向;當然他得到的不大,為什麼?因為你力量不夠,你必須得修。
我們每位道友,你想幫助人家,你自己必須做。你做了,才教人家做,聽的人分外信得進去。如果你自己沒做,你老叫人家做,那個人就起懷疑:「靈嗎?靈,為什麼你不做?那一定有不靈,不靈你還告訴我幹什麼。」這裡頭含著很多問題。所以你聞到哪一法,你一定要體會、要做,並不是你做了一定成功,你要是做得不成功,只要在路上走,它也產生力量,這樣子你才能利益自己、利益他人,自他兩利。
若是聞了法,你不去做,沒作用。那種作用只是聞的功德,沒有做的功德。要是修了,你說出來就不同,因為你親身體悟過。如果你說這杯水是熱的,別人不相信,「不然你喝喝。」他一喝是熱的,人家就相信了。為什麼?因為我喝過了,人家一試驗,是靈。如果你沒做,你也不知道,連你自己也摸索這水究竟是熱的、是冷的,你沒喝過,你也揣想大概是冷的;「大概」,一 「大概」就不行了。自己雖然不能親自完全證得究竟,你必須有個相似的覺悟,你跟人家解說,告訴人家,人家才相信。
因此,你信了三寶之後,念佛、念法、念僧,勸人家念佛、念法、念僧。之後,你自己也得到利益了,人家也得到利益了,一直能達到究竟成佛。受你度者,一定跟你作為好道友,共同修行。這就是你信了三寶、受持三寶,乃至修行,所得到的效果。
從效果上,再驗證你的初心。有了效果,你想:「這條路,我走對了,我最初的發心,一定是正確的。」之後,你再檢查:「我的心哪裡還有不正確的,是精進心不夠嗎?我不夠精進嗎?我正知正見不夠嗎?我觀心的方法不對嗎?」這個時候你有了智慧,你可以修正,那樣子你就更準確了。這就是信了三寶、皈依了三寶,修行的效果。
只是這樣子還不夠,我們必須得到解脫。解脫了就是無罣無礙。《心經》上大家都念過:「心無呈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怎麼樣才能心無罣礙呢?你要把你的心清凈一下,心裡清凈,就沒有雜染了。要觀你的心,觀看你這個心是不是清凈?觀看你這個心跟佛教導我們的方法是不是對?跟佛所給我們制定的,要我們去做的,我做了沒做?這樣子來做,你就漸漸進入了修行解脫的道路,你就是修解脫道的一位修行者。
這一點,我得跟大家說清楚。凡是學佛的人,都是求解脫的,不會到這裡找煩惱的。到這裡是學解脫的,本來在俗家的繩索已經很多了,沒法解脫,一信佛,又增加了很多繩索。在俗家沒解脫,信了佛,又增加很多佛教的繩索,這樣子不合乎佛所教導的。
我們現在聽到好多的道友,指責別人衣服沒穿整齊啦,掌沒合好啦,磕頭沒磕對啦,一到寺廟,老師姐或是老師兄對你說:「哎!你竟然沒做對啊,這樣子不如法啊。」這也不如法,那也不如法,要是初信佛的道友進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他不曉得怎麼才對。這個師兄這樣說,那個師兄那樣說,念佛就念了好多種聲音。這是不是解脫道?你念佛,「南無阿彌陀佛」,老老實實念佛,眼觀鼻、鼻觀心,能夠心口合一就對了,管他什麼聲調。「這個不合乎梵音」,你也不是印度人,要合乎梵音幹什麼?你念的梵音對嗎?早變了,都已經過了一千多年了。佛在世時候的音調,我們這國家,我們這民族,語言都變了,印度會沒變嗎?非得梵音,或是哪一個地方的才是真的,別地方的都是假的,這樣的觀念對嗎?我想你們會有智慧才對。但是也有些有智慧的人,他就要這樣做。今天這個師父這樣說,明天那個師父那樣說,讓初信佛的人無所適從,究竟誰的對啊?
有人問到我說:「師父啊!你們誰說得對?」我說:「你看一看佛說的。你想學什麼,你把那部經拿來,佛說的才對,其餘說的都不對。」我再說:「你問他們,他們要是有一位出家人說:『佛說的不對,我說的對。』你就拜他為師,佛不要了。」無論哪個人,只要是佛弟子,「佛說的不對,我說的才對」,沒人敢這麼說,事實上,他可是這麼做的,把佛所教導的擱到一邊去了。
師心自用,我的心就是我的老師,也就是你們的老師。「你照我的做就好了」,這類人很多。我們學佛的人,是求解脫的,一定要記住這句話,不是來找煩惱的。懂得這個原理,你就照這樣子去。師父教我什麼?解脫就好。
我就怕條條款款的加了很多。佛是制很多戒,你只要是殺、盜、淫、妄、酒,根本戒不犯,我認為就很好了。有些戒條的條文,對你不適合。所以我說比丘、比丘尼戒、八關齋戒,都沒有什麼大出入,因為那幾條戒,大家都可以做得到,東方、西方都一樣的。
剛才有道友問我吃肉的問題,這也是個問題,現在有些人就是爭這問題,沒必要爭。若我不是為了口味,也不是為了享受,也不是為了保持身體健康,這樣吃葷的話,不犯戒。我吃肉,我沒有肉味,不是吃肉的。我吃肉的時候不做眾生想,我也沒有看見啥,也沒有聞見啥,也沒有聽見啥,它也不是為我殺的,我不負責任。你要知道佛在世的時候是怎麼個事情,佛在世時大家都托缽乞食,佛不準自己做,你托缽乞食就是到人家去要飯,你說:「我不吃這個,我不吃那個,你得給我做。」誰給你做啊?你高興你吃,不高興,不吃算了,你走開。是這樣子的。
還有,佛說得很清楚,在《涅槃經》上說:「這是我化現的。」佛的神力化現的,「所有比丘吃的都是我身上化現的,有災的,我都消災了。但是我死了之後,涅槃之後,不行了,不能再吃了。」這是明訓,佛的教導。南傳佛教不信《涅槃經》,那是他的事情。大乘的佛弟子也不信《阿含經》。這都是錯誤的,大小乘都一樣,佛的教導都是共通的。但是我們現在自己做吃的,你要去殺,要吃海鮮、吃什麼;我說於心不忍,你是個佛教徒。這個道理不要人家判斷,你自己可以清楚。
我在西藏過了好多年,不吃葷也可以活,沒問題。有些喇嘛吃葷,我問他們說:「你既然吃葷,就什麼都吃嗎?為什麼這個也不吃,那個也不吃?」雞、鴨、魚,他們都不吃。他說:「那個吃了,我還不起啊!」我說:「還啊?」 「怎麼不還啊!你吃了人家肉不還人家啊?那條牛,一條牛好幾百斤啊,不是我一個人吃的,大家吃啊,我還它幾口就行了,我也不要還它的命。」他知道因果,他吃的時候他沒有貪慾心,沒有說這口味好。像我們煎、炒、烹、炸,味道不對,還要發脾氣。你在理上明白了,在事上你可以自己處理。
例如說,在溫哥華、在美國,都有這種情況,太太很信佛,先生不信佛。小孩子剛成長的時候,小孩子不知道媽媽做什麼、吃什麼。因為媽媽盡做素的,小孩子老是有意見,或者先生也發脾氣,她怎麼辦?「你應該給人做著吃啊,你不殺就好了,你在那邊買別人殺的,你給他們吃,你沒有吃。你給他們吃的時候,你做的時候,你不是佛弟子嘛,你念念往生咒,念念六字大明咒,念念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念給這些吃的東西,跟它結個緣:『你別再生為畜生了。』你把它給度了,你活的人也不煩惱嘛,死的動物都得到你超度了,都能結個緣,這不很好嘛。」她說:「絕對不行,我是佛弟子,我不能。」這樣太固執了,這是找束縛,你信佛也信不成,你先生、小孩子給你搗蛋,你怎麼信,別彆扭扭,對不對!要有智慧啊。有智慧的人,學法學什麼的,他是解脫的;沒有智慧的,越學越糟糕,越學毛病越多,越學越束縛。
有的人跟你講幾個老和尚,這個和尚是我師父,那個和尚差一點,那個和尚好像沒有我師父道德高的。你的功德還沒修好,罪已經造成了。你在三寶裡面這樣分別,哪個道德高?哪個道德不高?三寶平等的,不是你所能了解的。因為你的福德只能這樣子,你就求菩薩加持你好了,不要起分別心。
我們經常說:「我怎麼沒感應?」因為你對三寶不恭敬,拿著佛經甩甩搭搭,對三寶根本不恭敬,你能得到法加持?能開智慧?不可能!前天我跟大家講了,佛經來得不容易,如果恭恭敬敬,誠則靈。有些一弟子就是對著佛像也是這麼甩甩搭搭的,把觀世音菩薩,或是哪個立像,都供到客廳去。來到客廳的人也有燒煙的,也有幹啥的,對著佛像二郎腿一翹,佛可還在那兒站著。就是你的老父親在那兒站著,你坐那兒跟別人閑聊天,叨個煙捲,你感覺過意得去嗎?所以你怎麼辦呢?立像,請到你磕頭的地方;坐像,你要請到佛堂,客廳不要擱。這是我的建議,你們自己參考。不過我認為,你好多福德舍掉了,你怎麼能求感應,佛菩薩怎麼加持你。佛菩薩是平等的,護法神瞋心很重啊,護法神跟你算帳;不怪罪你,不責備你,不給你降災難,就是好的啦,你還要求加持得吉祥啊!
你對三寶一定得恭敬,對僧人我不說,對佛、法兩寶,要恭恭敬敬。現在有二寶弟子,在大陸有很多二寶弟子,信佛信法不信僧。這樣一來,你也沒信佛也沒信法,為什麼呢?佛說的三寶,短了一寶,誰來傳法啊?若是沒有那些老和尚傳下來,法早沒有了。有些老和尚用他的生命來護法,用生命來換取法的存在,你為什麼不尊敬他?這樣子想修解脫道,很難。想修解脫道,只講一個皈依佛、皈依法,你就解脫了嗎?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皈依好了,以真正的凈心、精進的心來觀想,你會產生明凈的智慧,確實能解脫,這就夠了。如果你再加誦大乘經典,不管哪部經,跟哪部經有緣,最初你遇見哪部經,就是引你入佛門最有緣的,一切經典中,你最初聽到哪部經,就是你入佛門的因緣,我初學就是從《華嚴經》入的。有的道友說我現在放棄《華嚴》,我說:「你根本不理解《華嚴》。」 《華嚴》的意思包容一切,儘管你任何法,你只要知道「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這就是《華嚴經》的意義。你不管講哪部經,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就行了。這就是《華嚴經》第四會夜摩天宮覺林菩薩讚歡佛的最後偈子:「若人慾了知,三一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圓盂受法,無法不圓。」若你用圓的器皿,你倒什麼東西,這個東西感覺都是圓的;如果你用方的器皿,你倒什麼都是方的;你把圓的倒到方的裡面去,圓的也變方的了。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你是圓融的大菩薩心、法界心,什麼道理不是圓的?有什麼小乘、大乘?什麼叫顯?什麼叫密啊?《華嚴經》有很多咒,密宗因《華嚴》,法相宗因《華嚴》,都是有根據的。你看看各個的教,它依據什麼經,你就知道了,那部經說的是什麼義理,不就很顯然了。
要看個人有好大的智慧,你就得到好多的解脫;沒有智慧,你就束縛。誰束縛你啊?你自己束縛你自己,你會自己找些繩索給自己帶上,那是你自己的事兒。佛教導我們的,都是解脫的。
所以戒不是束縛,戒是把那些擾亂你道業的,用戒把它都排除去,你就解脫了,你就成道了。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吧!我們迴向一下。「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法界有情眾,同生極樂國」。這首迴向偈裡頭有一句「若有見聞者,同生極樂國」,我感覺「見聞者」容易產生誤解,以為沒見到的,有沒聞到的眾生,我們就不要他見、不要他聞了,現在改為「法界有情眾」,反正法界之內一切有情眾生都要生極樂國,這是大家希望的。
第四講 觀心
我上次跟大家講過,我們受了三皈依,應該行持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行持過程中,我們要對治日常生活當中一些存在的問題。因為這一切問題是由我們自己心裡產生的,一切諸法都由我們自己心裡產生。就是說我們對一切事物的看法,認識上不同,不能夠統一,就有爭議。我們自己的心就不能夠清凈,心不能清凈,我們就得觀察觀察我們的心。
皈依佛之後要修行。我上次告訴大家就是念佛、念法、念僧,但是有些具體的事情上,你得用具體的方法去分析、觀察,才能夠克服所存在的煩惱、所有的過患,這就需要觀。觀是修行的一種方法,要觀心。怎麼樣觀呢?當你有煩惱或者你要發脾氣的時候,或者是你心裡受到外在客觀環境的引導、影響,有的時候是從你自己的內心裡頭生起的煩惱,總共有這兩種情況。
從你內心生起的煩惱,以及外在環境影響你所生起的煩惱,這兩種煩惱略有區別。比如人家罵你或者是侮辱你,就是不合乎道理的,加諸你身上的一些事物,這是外在環境來的。要是你自己的內心,無緣無故,好像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有時候是你不可理解的,或是你憶念過去,想到某一件事情,你心裡生起煩惱來了,或者現前有所求得不到,生起煩惱來了。那麼,這種煩惱是你自己內心生起的。比如你起貪,起瞋恨心,起一種邪見,邪見就是看問題看得不正確,這就是貪、瞋、癡三惡,你要隨起隨對治,對治的時候,就是觀心。
我們前面講了三寶,你要用三寶的功德,用三寶所教導我們的來對待。就舉法寶為例,在法寶所提到的一些問題,你要用那個法義來對待你現行所起的一切。比如說我們食慾心很重,你要觀想身體,觀想人身的不凈。人的好、壞、美、丑,都是你自己心的分別。我們就是一層皮,包著裡頭的血肉;如果把這層皮換了,沒有什麼好、丑。還有,什麼人最美啊?跟你有情的最美;沒情的,他再美,你看著他不美了。這裡頭有一個前緣、前因。你要這樣的思惟、觀察,你的內心就漸漸的明了。
所謂觀就是「生明」的意思,明就是智慧。因為有了光明,你才能夠認識一切事物。比如說有燈、有太陽、有月亮,有了這三種光明,你才能夠看清這屋裡是什麼。如果我們把燈關閉,就什麼也看不見了,也就是不明了;不明了,你還能分辨出來什麼呢?房屋的事物你都分辨不出來了。所以你必須得漸漸明。
這種明是怎麼產生的呢?要靜。怎麼樣才能靜得下來呢?要觀。這是連貫的。如果你發火、發脾氣,煩惱來了,是很熱鬧的,你要對治它。你要觀想,為什麼會生起煩惱?比如說小孩子不聽你的話,你就會生起煩惱。你要他這麼做,他偏那麼做,你認為他所交的朋友是壞孩子,你要他不去,他就氣得要死,非去不可,那麼你就煩惱,他也煩惱。這就要觀察了,你知道方法不對,應當想辦法,讓你孩子能夠真正聽你的話。你必須想很多方法,不是硬性的,例如你打他,或者你管他;你反而要隨順他,之後輔導他,使他改正。
當我們內心生起煩惱的時候,你要靜下來找出原因。「我為什麼要生煩惱呢?」佛教導我們一切諸法皆是假的,你要好好觀察一下子。在觀察思惟當中,你會產生一種智慧。你產生這個智慧是你性本具足的智慧,這種智慧一旦產生,你會漸漸的清凈一點,這個時候你就能信得佛所說的話,不然佛所說的話你聽不進去,因為你的信心沒有力量,也就斷不了煩惱。
具體說,當我們無緣無故被人家盜去一筆錢,或者是人家偷了我們的車子。你會很煩惱,任何人都會煩惱的。你可以用兩種想法來減輕你的煩惱,你認為:「他偷車,我欠他的。假使他沒有偷我車,我開車也許要出大車禍,也許把命丟了。他偷去了,我就撿回一條命。」如果這樣子想,你還感覺到很划算,你就愉快了,不會生煩惱。如果你不這樣想,認為他偷了,你會很煩惱。
但是,假使你又能夠念佛,或者念菩薩聖號,這個事情就從另一個角度變化了。在紐約我有個弟子,她以前跟我拜懺拜了幾年。她是個姑娘,還沒有好對象,一心想成家;雖然信佛,還想有個佛的伴侶,想找一個也信佛的愛人同志。一個女人修行不方便,有障礙,如果有了一個如意丈夫,也信佛,兩個共同修,不是很好嘛。她為這個拜懺。拜了幾年,找到一個男道友,而且也是在我那裡拜懺的。一個男道友,一個女道友,兩個拜懺結交朋友了,他們就結婚了。結婚沒好久,他們新買一部大車,價值幾萬塊錢美金,停在門口,第二天早上就不見了,兩人都很煩惱。這時候我已經不在紐約,她跟我打個電話,說車丟了。我就跟她說:「丟了很好,你們倆結了婚,也沒做什麼供養,你就拿這個供養眾生。誰偷你了?有兩種,一種是你欠他的,一種是他幫助你減少你的禍患。你就這樣想。這樣想,你漸漸就通了,就不煩惱了。」她說:「佛菩薩要加持我們這次所受的損失啊!」我說:「妳再求菩薩加持,你這邊丟了,那邊會撿到,也許沒有丟。」她說:「可能嗎?」我說:「你要有信心,有信心就有可能,沒信心不可能。」
他們聽我的話,就拜懺了。事情過了一個月,警察局找到他們,要罰他們的款,就是罰他們這部車子的款。他們很納悶:「我們這部車丟了很久,怎麼罰我們錢?」警察說:「你這部車子是什麼時候丟的?我們給你拖到警察局去了!因為你停的地方不對。」哇!她高興死了,罰一點點錢,一部車子好幾萬塊錢,又回來了。這件事隔了很久,她給我打個電話說,車子又回來了。
我舉這個例子做什麼呢?你想這個事兒絕對不可能,可是它就是有可能,這叫不可思議。你認為:「我這樣修能成嗎?」你問我,我也說不見得能成;但是你真修了,有時候就能成。
我們想要解脫,我們想要乾淨。你想要乾淨,你也不洗澡,也不洗臉,那怎麼會幹凈得了;你要隨時洗,隨時打整,才清潔得了。我們心裡的煩惱、心裡的垢染,你想頓斷,一下就清凈,像六祖大師一聞就開了大徹大悟,這要善根深厚。剛才我們有些道友就在研究開悟的契機,這要漸漸來,有漸悟,有頓悟。神秀大師的方法是「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是漸修,這個方法不是錯誤的。
佛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漸修,一種是頓悟。頓悟,得從漸修來的。神秀大師是北方人,後來做國師,南能北秀,神秀大師是漸修的,就是我剛才所說的那個方法。南方就是惠能大師,像惠能大師那樣頓悟能有幾人呢?還是漸修的多。如果你根基深厚,你可以頓悟。有些人,無明來了或者是業障來了,他馬上就識破:「一切諸法如夢幻泡影!」他當時就放得下,不要經過很多過程。有些道友就不行了,一個煩惱來了,好多天都克服不了。
還有,我們憶念煩惱。我這樣說,大家可能不相信,誰會憶念煩惱啊?你當然不會憶念煩惱,但是你想過去的事就是憶念煩惱。明明過去的事,他放不下,有時候又把它拉到現在,想起來:「哎呀!那件事我就是做錯了,我該那麼做、那麼做。」已經過去了,過去不存在了,你想起來就是煩惱。如果想起過去我得意的時候,很歡喜,歡喜本身也是煩惱。我們認為歡喜,但在佛教講,歡喜也是煩惱,叫留戀過去。你看不破、放不下,怎麼自在呢?這都是沒有智慧的表現。沒有智慧,你永遠不會自在的,永遠被煩惱所纏縛,你怎麼能得到解脫呢?
皈依三寶了,就像醫生來診脈,來檢查你的身體,用X光照,看你的毛病出在什麼地方。或者用外科切除手術,或是吃藥消除,你才能好。我們的
反過來,如果你特別懶,不大動腦筋,就是不修觀,這叫不精進了、懈怠了。不修觀,你智慧生不起來;生不起智慧,你對治不了煩惱;對治不了,你認識不夠,內心便永遠不清凈。我們的心要是清凈了,一切煩惱也就清凈,大家必須多多觀察這個道理。《心經》上告訴我們,你要這樣觀察之後,就生起了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再依般若智慧來修,再來看一切事物,事物本質就變了。
所以古人說:「觀山不是山,觀水不是水。」你最初看山是山、水是水,這是凡夫的見解。等你悟得了之後,觀山不是山,觀水不是水了。等到再進修,觀山還是山,觀水還是水,你就究竟成佛,還一切事物本來面目。你雖然知道是山,但是你看到山的體,不是看山的相;所以看見一個人,你看見人的性,不看人的相,你就不分他男相、女相、好的、壞的;你以是非的觀點,知道是非,哪個對,哪個不對,但是你不起是非的觀念,這是絕對不同的。例如我們都知道念佛、念法、念僧是對的,碰見一個不念佛、不念法、不念僧的,乃至謗佛、謗法、謗僧的,你認為是不對。
我舉個例子,廣東的韶關有座丹霞山,以前住了一位丹霞祖師。他為了度化一個人,到一個地方去,那時天氣很冷。他是南方人,到了北方去,天氣很冷,他就把廟裡的木頭佛像,拿來劈了燒了。這是「丹霞劈佛」。大家認為這是對嗎?當然這是錯誤的,絕對不對的,但是丹霞祖師他這樣做是對的。在他劈佛像燒火的時候,廟裡的和尚說:「你怎麼把佛像燒了?」丹霞祖師說:「我沒有燒佛像!」 「你剛才劈了燒了,你還不承認!」丹霞祖師說:「我不是燒佛像,我是在這裡找舍利!」他說:「木頭裡頭怎麼有舍利?」 「木頭裡頭沒舍利,我再燒一個。」丹霞祖師要度他,因為他太執著了。
丹霞祖師是對機的,要是遇見我們,丹霞祖師不會領我們去燒佛像,他會領我們磕頭拜佛。但是面對那一個人,要領他拜佛,用不著你領他,他自己會拜,因為他拜得特別執著。直到因緣成熟,丹霞祖師這麼一燒,他那麼一說,就開悟了。
所以一切法,就看你怎麼用。如果你要用,得會觀,我們就是依著佛所教導的,從淺入深,從心裡頭一件一件的觀想,慢慢的來。當你煩惱的時候,你就容易解除;等你解除了,到究竟了,你越修越深入,你會頓然悟道。要不然,不是那個機,你給他說那個法,他得不到的。你知道這種道理,就知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真諦。
一說到皈依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這就深了。要是皈依現象的住世三寶,不管銅塑的、木雕泥塑的,這是很淺的。但是如果沒有淺的,達不到深的。你必須漸漸的降伏你的污染,漸漸的清除,漸漸的觀察,這樣你才能生起清凈的信心。
我們現在說一說南傳佛教跟北傳佛教。南傳也叫解脫道,北傳也叫解脫道。南傳佛教就是我剛才所說的,按事上說,如實參你的身、口、意三業,磕頭、禮拜、稱頌功德,這樣參,你必須得生起信心。這個信心也要決定心,信佛決定能夠消除我的業障,信佛絕對能夠加持我,能夠消除業障、免除災難,能夠生起絕對的信心。至於大乘的信三寶,那是究竟心,是我自己的佛寶、自己的法寶、自己的僧寶,因為外界的三寶引發我自心,心外無一法。南傳、北傳兩個是一樣的,就是你的用心不同,分別大和小,這是你心裡的分別。如果你信仰三寶,你就知道,這就是我自心的顯現,「萬法唯心造」,還分什麼南傳、北傳。
南傳佛教是因那時候的眾生心,沒有那麼大器量,所以佛說《阿含經》。佛最初想把他所證得的馬上就都給眾生,所以說《華嚴經》,但眾生沒法接受,所以從頭說起。等說到最後,還歸最初所說的,給大家都授記,給大家都說一,說你們人人本來都是佛,授記的也就是這個涵義了。這個意思跟《華嚴經》有什麼區別?沒什麼區別,「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但是中間的過程,就有所區別。所區別的是什麼呢?用的方法有區別了。
如果我們去除貪、瞋、癡,我們不能夠頓,就要一樣一樣來。所以念佛號也好,乃至禮拜也好,修觀也好。就像《阿含經》上所說:「我的貪慾很重啊!」釋迦牟佛說:「你修不凈觀吧!你觀身不凈,觀受是苦。就這麼去思惟吧。」為什麼比丘住在屍林,觀看死屍一具一具丟到那裡,沒好久變成腐爛了,多美麗的人都變成腐爛了。或者,你看一切事物都可以用心,你可以在這裡體會到,這也就是佛經,沒有一切法不是啟發你體悟的。
大家可能都看過小仲馬寫的小說《茶花女》,弘一法師在日本還演過茶花女,那是演話劇的開始。《茶花女》那本書,是說這位妓女有一個情人,愛她像自己生命似的,後來因為某種原因,他從法國到亞洲來旅遊。之後,他回法國想盡一切辦法要看看她;茶花女已經死了,他還要看看她。他怎麼看呢?就只有一幕,跟他家裡的親人說好了,跑到墳墓看。等他一打開墳墓,已不是他那時候看的美女,是具骷髏,一打開,他就醒悟了。
在佛教,以前的出家人是住在森林裡面,來對治貪慾心,修不凈觀。我們一天到晚把身體清洗,乃至於化妝、美容,越打扮越丑,你相信嗎?越打扮跟本質越有距離。看見畫皮沒有?畫皮戴上了,好像美女;要是把畫皮一揭,是具骷髏。類似的問題,是讓你漸修、漸觀,漸觀久了,可以克服你的食慾心。
若是發脾氣,瞋恨心很重,你要修慈悲,對一切都慈悲,但不是那麼容易。你如果是一位見什麼都煩惱、見什麼都瞋恨的人,要修慈悲,那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達到的。修道的難就難在你想用一個什麼功夫,想一下子得到,這是不可能的。現在的末法眾生,愛撿便宜,聽說哪一法好,要立地成佛,你就去了;你不但成不了佛,或許還入了魔了。有很多這樣入魔的人,為什麼呢?方法不對,或者那個方法不適合你。「師父說的」,師父說的,不是對你說的,你拿來用不行。像蠍子、蜈蚣,這些東西是毒,吃了會死的;但是在治某種毒瘡的時候,有些醫生給那人吃了,瘡就好了,要是你吃了就死了。不是對你說的,那個葯不是給你做的,你拿來用怎麼行呢?你要是學了佛法,懂了這個道理,你就不會起紛爭。你要知道,不論大小乘都要清凈你的心。
如果你沒有別的方法,念佛、念法、念僧,也能夠清凈。如果你想用別的方法對治來修行,你就觀想。如果是多貪眾生,就修不凈觀;瞋恨重的眾生,就修慈悲觀。如果貪、瞋、癡、慢、疑能清凈,你也就了生死。第一個不凈觀,你要是觀成了,你就斷了生死,不墮入三惡道;那是真正的不墮三惡道,不假別人加持,而是你自己的自凈其意就能證得。你自己可以體會到還有沒有貪心?如果有,你沒成,你生死斷不了;如果沒有了,你已經斷了。這是生死根本,修解脫道就要這樣修。
如果我以前跟大家說的方法,你都用不來,你就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久了,等你心裡產生一種明了,有了智慧就能修觀。第一個就修不凈觀,不凈觀就斷貪慾。之後你就分析,你愛些什麼。情愛還有可說,有些迷愛古玩的人,愛上了古玩,拿一個陶磁片:「這一個古玩可久了,三皇時代的。」或者說是好久好久,把古玩當成生命,反而不注意自己的生命。這就是愛,就是貪,就是愚癡、貪愛。如果誰把古玩打破了,就是斷了他的生命。修道人就怕有所愛,你有所貪,走不了,你永遠在這個三界輪轉,走不了;若貪愛斷了,就離開了。很多古德,在貪愛上試驗的情況非常之多。
我們修解脫道的時候,要經常這樣觀,一個一個去觀。如果你不能觀,你就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念的修了智慧了,你就修觀;修了觀,一個一個對治煩惱,漸漸就消失了。你不會起貪愛心,不論多好,你不會起貪愛心,就是不動心;不動心,心裡就得定;得定之後,又產生智慧。因為我們的智慧不是很大的,所謂的一點點智慧,就從你念佛、念法、念僧之後,你才有這麼一點點智慧,這個智慧不是很深的;你要使這個智慧再增長,越增長越大。
在《華嚴經》 〈凈行品〉中,文殊菩薩所說的「善用其心」,這個就是觀,大家知道是怎麼觀了。但是我們對治什麼呢?現在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財跟色。古來大德經常說整個世界只有兩種人,一種貪財的,一種好色的,就是財、色。如果我財、色觀過了,修學佛法的人才入門,才進入悟道。很多學法學了很久,信佛也信了很多年,始終不知道怎麼樣修道、怎麼樣入道,因為他那貪愛心、財色始終斷不了,道始終入不進去。
佛曾經告訴他兒子羅喉羅說:「你應當精勤觀想。觀想什麼呢?身、口、意,就觀想這三業,千萬不要放逸。若你見色,不要起貪心,口裡頭不說這種貪愛的話,意裡頭不起這種念頭。」這個很難。我們說人到老了可以不想了,不對!老了更想,如果老了不想了,那是錯誤的。問問那些老年人,還愛不愛財?還好不好色?他身體是做不成了,內心的意念可越加重了。這是禍根,你這樣怎能入道呢?所以佛告訴羅喉羅:「你一定要勤觀身、口、意三業,不放逸,這就是你主要的修行道路。」
所以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時時意念這樣想,口裡這樣念,身體這樣做,就是三業清凈。因為你時時念三寶,你就想到佛、想到法、想到僧,你就不敢去做壞事,心裡不敢起壞念;等你一起念頭,馬上就能止住,信心就有根了。第一念起,第二念又止住了,也就是身、口、意不會發生,在意念上就斷了,這就叫修道。佛給羅喉羅說:「假使你把持住了身、口、意,這就是修行的要道,以這個修道就可以了。」離了三業,還修什麼呢?
我們想一想,我們不是起心動念發之於身口七支,你又怎麼會造業呢?不論善業、惡業,造善業也好、惡業也好,都是由你的意念而發動,支配你的身口而去做;如果是這樣,勤觀三業。
但是在三業當中,主要對治的是什麼呢?財和色。一切世間上的災難、禍害,無非是發生於財、色,離開這兩種就沒有了。為什麼他要貪財?為什麼他要好色?愚癡,沒得智慧。所以,要對治愚癡。愚癡是什麼呢?邪見。就是他的想法,有點不正確,就是邪道見。要能夠對治邪見,對治愚癡了,這些念頭不會生起。所以菩薩在修道的時候,他要制止身、口、意三業,讓他逐漸的發生智慧,越發生智慧,越能消除障礙;越能消除障礙,智慧越增長,這兩者相生相長。你要是使這個身、口、意的善業增長,惡業就消失;如果制止不了,惡業增長,善業就消失了。
惡念跟善念,表面上說是兩個,實際上就是你心裡起念的一個念頭,一念。眾生跟佛平等平等,如果你有貪、瞋、癡,就是眾生;沒了貪、瞋、癡,就是諸佛,眾生跟佛沒有差別的,就在一念心當中。
你最初開始修道的時候,怎麼修?怎麼能入?要觀。如果你觀不成的時候,可以對照著觀。怎麼對照呢?你一觀到佛的功德,觀佛所作所為,我應當學佛,我應當怎麼樣做。佛怎麼樣成就的?佛說法四十九年,就是告訴你要怎麼樣做,這就叫法。法就是方法,就是方便善巧。若是對你說的,你依照佛對你說的,你這樣做就好了。你沒遇見佛,你把佛所說的法,按照對你合適的法去修。
有的法,你修觀修不起來,內心太散亂,一坐下就睡著了,觀不起來。你怎麼辦呢?你就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來對治,等念完了還是得修觀。因為念只是口聲,你的意還沒能夠跟佛、法、僧結合在一起,僧就是你自己的清凈,法就是你的觀想思惟,佛就是你原來的本性,這是大乘。如果你現在做不到,找尊佛像觀想釋迦牟尼佛;之後,看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之後,想那些清凈的僧人。清凈的僧人,雖然是沒有完全修成道,他能脫塵了,離開世俗,就比我們在家的清凈得多,我想大家都會承認的。這樣你就可以初入佛道之門。
你如果這樣的逐漸增長,逐漸的訓練你自己,磨練你的心,你的智慧漸漸明了,業障漸漸消了,道也就漸漸證了,這個時候你就發出一種神通。明瞭就是通的意思,光明是沒障礙的。像日光、月光、燈光,你如果隔起來,還是有障礙的。我說的光明是佛光、是智慧光,這種智慧光什麼也障礙不住。就是你自己的心光,心光是什麼呢?是慧明。這個智慧的光明是遮擋不了的,只有你自己的邪見無明遮住了,你自己的煩惱把光明遮住了。如果你煩惱輕,智慧增長了,那個光明就越來越顯現,這樣子你逐漸的就能入道了。入道了再修,就深入得多了。其中,各部經所說的非常多,但是就看你是什麼因緣,你聽哪部經就隨哪部經入道,但是你最初下手的時候一定得這樣做。
剛才有位道友問我說,佛經的名相很多。佛經的名相,你不要去執著。食,就是貪財、貪色。不貪財、不貪色,就是我沒什麼渴愛的。你先磨練你的心,不要講名詞。你要想真正的清楚,就看《教乘法數》,你可以去查,也可以看看《百法明門論》,法就有一百種,我說的只幾種而已,你可以從《百法明門論》去學名相。
凡是這些名詞,底下一定有個涵義。說貪,貪什麼?它的涵義就是貪財、貪色。貪財,也不過是一句話,怎麼樣貪法?貪到什麼程度?像我們士、農、工、商一切百業,我們開畫廊、開畫展,經營費用,這算不算貪呢?如果你在工作,給人打工,一個月你出了勞力,收了他給你的待遇,這算不算貪呢?如果沒這些費用,你又怎麼能生活呢?這是正當的。
怎麼樣子算貪呢?你掙了五十塊錢,一心想掙一百塊錢,乃至向老闆討巧,或是出些個點子,或是打些個主意,意外的想得到,這就叫貪了。或者買彩票、買獎券,或買樂透獎,一下子發幾千萬,那不曉得多少年。買的人多,得的人只一個。出彩券的永遠賺錢,這就說明了得不到的人太多了,不然大家都得了,他賺什麼?還拿什麼來給你?這就是貪,非分之想、分外之想,都叫貪。若衣食已經滿足,還沒完沒了的去做,這就叫貪了。如果我們自己吃不飽、穿不暖,我想去掙幾個錢,你再說我貪,我就不要活著了。
但是,還有一種說法,還有一個理解力。你雖然這麼窮,貪心很大;他雖然財富很大,他有舍心,他沒有慳貪之心。那就是說,看你肯不肯布施,你吝嗇不吝嗇。
為什麼說我們被財、色捆住了呢?我跟大家提一個故事,大家再參一參是不是這樣子。這個故事也算是真事,我們東北,有一位在佛經上說是大富長者的人,他土地很多,財富很大。他一天到晚就發愁,總愁不讓他的財富損失,怎麼還能增長,所以他考慮很多;因為他家大業大物大,不能不考慮。可是他跟前的一個放牛羊的孩子,早上出來,把牛羊搖出去,晚上搖回來,出來、進去一天都是唱歌,歡歡樂樂的。於是這位老闆娘,就跟老東家說:「你連那個放牛的娃娃都不如,你看人家一天唱來唱去的,你看你一天到晚愁眉苦臉。」老東家說:「你看他很高興啊?我明天就讓他不高興。」老婆婆不信。他說:「我跟你打個賭,看我明天就讓他不高興。」
晚上這位老東家就拿著一錠銀元寶,擱在他喂牛的槽裡面。這個小牧牛童晚上喂草,就看見一個元寶,哇!高興昏了,他也沒考慮這元寶怎麼來的,拿著這元寶,很喜歡。打主意了,就想制一套衣服,又想去投資,或者自己買點什麼小東西再生產。他也不唱了,出去也不唱了,回來也不唱了,不曉得這錠銀子該做什麼好,整天就在那裡愁。
這位老東家的老婆婆一看,這孩子真的這樣了。她就問那位老東家:「你怎麼害得他這樣了?你看他愁眉苦臉的一天,簡直也不唱了。」他說:「很簡單,我今天晚上,我跟他一說,明天他照樣唱起來。」老婆婆還是不信。
晚上他就到那牧童房裡去了,他說:「我那天擱在槽里一錠銀子,你看見沒有?」那小孩子很老實,說:「看見了。」 「那是我放在那兒的,我看你有沒有貪心,是不是好孩子。」 「你害得我都睡不著覺,拿去吧!」第二天他果真又唱起來了。
之後,這位老東家就跟他老婆婆說:「我這麼大財富,我能睡得著嗎?一錠銀子就讓他折騰成那樣子,他要是像我這樣子,他不是愁死了!」
我講這個故事,大家可以參悟一下,我們是不是這樣?我們也許不同,總是想積累一點,怕丟掉了。經營商業也是這樣子,做學問也是這樣子,你若不進,一定要退,你想保守,恐怕守不住。這叫貪,貪得無厭,在我們佛教說是看不破、放不下。
每一個人都有這麼個過程,都如是打算,你還怎麼修道啊?你怎麼入道啊?什麼都考慮,就不考慮我什麼時候死。一提起死,就恐怖、害怕,不想死。但是你想也好,不想也好,死是必然的、決定的,也是你抗拒不了的。我們信也好,不信也好,反正你參一參是不是這麼回事。如果有人不死,或者都不死,我看這個地球老早住不下了。必定得死,每一個人都知道必定得死,但是每一個人的心,永遠不死,這個貪得的心永遠不死。我們想到這點,你放下一分,你就自在一分,你放下十分就自在十分;你一分也放不下,你一分也解脫不了。這就是貪。
發脾氣跟貪是兩回事,好像相仿,但不是一個。有時候,人的瞋恨心來了,什麼都不顧了,他的財富都不要,連妻子兒女也不要,就是要把氣洩出去。但是這個氣沒等洩出去,命都丟了,每一個人就是這樣。對一個修道人而言,瞋心更厲害,「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當你的瞋心發動的時候,什麼智慧聰明都沒有了,很現實。你自己看不見,你在發脾氣的時候,你的面貌,你的音容形態全變了,你自己不感覺到。
我在紐約有一個皈依的弟子,他們倆夫婦都皈依我。但是他倆看不破,一點小事就吵,吵起來就沒完沒了。有個女兒十七、八歲了,一家就三口人。為什麼吵呢?要是一問,一點事兒都沒有。或者先生把碗擱在這兒了,太太說:「我正要用這個地方,你把它擱在這兒來擋我!」拿開就是了,她不,她要跟先生吵。我們每個人吵架,必然的規律,就是把以前成股的爛帳都拿來了,越吵越沒完。你們大家吵過架的夫婦道友們,想想是不是這麼回事?還牽扯好多,永遠扯不清了,怎麼扯得清,又不就事論事,類似這事兒談來很多。
她女兒也感覺很苦惱,就來找我。我說:「他們正在吵的時候,你勸也勸不了。妳拿你家的照相機,把你爸爸媽媽吵架的樣子照下來,你去洗,洗完了就給他們自己看。」她照下來,就擱在那兒,她媽咪一看嚇壞了,說:「這是誰啊!」她女兒說:「不是你嗎?妳那天跟爸爸吵架,我照的。」她看了半天,不開腔了。之後,她先生也看了相片。之後,她天天來拜懺。我說:「你拜懺的功德一點都沒有。為什麼一天到晚起瞋心?」她說:「他不講理啊!」我說:「他不講理就是你不講理啊!他不講理,你講理,就沒吵的。若他不講理,你更不講理,你們兩個就吵。其中有一人講理,還會吵嗎?」我說:「你好好看看你那個相片。」這個方法還是好的,兩人以後想要吵架,看看自己相片。漸漸的,瞋恨心就消失了。
我們做很多事的時候,往往充瞞瞋恨心,沒辦法。修道者就沒有瞋恨心了?恰恰不然。我在大廟裡頭住過,我們參禪的道友們,脾氣非常大,平常是壓著的,要是一點著,無明火三丈。他在修的時候就觀,越坐火越盛。話頭,他看得很好,機鋒轉語也答得很多,就是脾氣很大,放不下,一觸到就火冒三丈,這能算得道嗎?這不能算得道,所以瞋心很難降伏。
應當怎麼樣來修持?如果這個人心地慈悲,不論他長得多醜,相貌怎麼不好看,誰見到他誰喜歡。我跟大家舉個例子,廣欽老和尚你們都見到了吧?他的樣子多難看啊,但是誰見到他都磕頭啊,都很高興。
還有,今天李居士拿著弘一法師的相片給我看,弘一大師五十多歲就老得很,為什麼誰見到他都喜歡?他已經修得內心有德了,他感人,一看那相,你就受感動,他永遠也不發脾氣,永遠是那樣子。只是,你惹著他了,他本來是該生很大氣,他不生氣,他只是不說話。弘一法師還有一個特點,他要是哪件事不高興了,他第一個不吃飯,第二個不說話。你給他端來飯,早上端來如是這樣子,中午端來又這樣子。
在青島的時候,不知道弘一老法師跟誰生氣,也不曉得是誰得罪他,他也不說話。我跟傳貫法師就緊張了。我們想,別人沒接近他,或者是我們倆得罪他了,或是惹他煩惱了,我們就給他求懺悔。他就擺頭:「跟你們毫不相干。」跟我們毫不相干,那是他自己的內心了,他是對治他內心的煩惱,他用這個方法降伏。他就是這樣修的,他絕不說一句話傷害別人。他自己煩惱了,他自己壓迫,他就懺悔,不吃飯,不跟你說話,跟誰都不說話。
每個大德都不同。我親近的這幾位大德,各人有各人的特點。虛雲老和尚就不同,學禪宗的就不同。老和尚的脾氣很大,但是有個特點,我們這些小和尚在他跟前,你再怎麼樣,他都是非常慈悲的;如果你是常住的執事,或者是負的責任越多,他對你責備越重,這就不可思議。每個大德你可以從他日常生活中受到教育,他是以身作則的。
像我們學法的人,要是一有瞋念,你不要發作,也不要掛在你臉上,把煩惱布施給別人。你要收到你心裡頭來,給人家歡喜;再大的苦痛,你自己忍受,給別人是歡樂。一回、兩回、三回、五回,你自己的煩惱就漸漸清了,你所給人家的都是愉快,別人所給你的都是愉快,這就加速消除你的業障。這就叫修行,修行就在你日常生活當中,不要另外找。你要是盡想你的煩惱事,過去的也好,籌畫未來的也好,你永遠通不了,通不了就是障礙,障礙就是解脫不了。如果你經常這樣做,修道的時候,你就通達了,通達了你逐漸就解脫,這就叫解脫道。這在你日常生活當中方法很多,看你遇到什麼境界;遇到什麼境界,你就對治什麼境界。
貪、瞋之外,還有邪見。對治邪見非常之難,如果你不是從學習來的,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你的邪見除不了。況且,你用邪見心來念「阿彌陀佛」,你念的「阿彌陀佛」也邪了。邪人修法,無法不邪;圓人修法,無法不圓;要是用發脾氣來修法,無法不發脾氣,在那個上頭他都跟人家發火。
我們有個道友,他看看佛經,把桌子一拍:「怎麼能這樣說呢!」別人說:「你跟誰說呢?」他笑了笑:「我是看這句話說得不對。」 「不對就不對,你別這樣子。」因為你的內心生起煩惱,那是文字,什麼都沒有,是你自己在煩惱,不是文字在煩惱。
類似的事非常多。我們每個人,具體存在不同,我不能說得太多。你自己發生什麼問題,你就在佛經找方法對治。你要是撿現成的方法,你拿來,不適用,為什麼呢?你不見得跟經上所說的一樣。佛所說的,就我剛才說的,每個人好財好色,可是你就不是這樣子,你生性就很愚鈍。我有個外甥,他就不知道財色。女朋友要找他,跟他交朋友。他就跟她發脾氣:「你纏著我做什麼!你沒事兒做了?妳做妳的,我做我的。」到了二十四歲還不懂得男女關係。現在他出家了。他就沒有色的問題,從來不生煩惱。當然,他也去找朋友,也沒有這個事兒,他從來沒想過結婚。
他另外有個煩惱,好練武術,他看見哪個人武術比他高了,他煩惱了,非要練得超過他不可。我說:「你這點本事,你練好久也超不過。你看看武俠小說,那練武術的,功夫到什麼程度。」他是在北京學大鵬拳的。我就拿他做例子,他的煩惱跟任何人都不同。別人不會像他這樣愚蠢,掙的工資拿回來,或給他姐姐,或給他妹妹,都給人家分了;他自己也不用錢,也不花錢,掙的錢都給別人。你要是說財色是生死根本,他就應該斷生死了?完全不是這樣子的。他有邪見,這邪見很不好糾正,他認為他是對的,誰跟他說什麼,絕不聽。
後來,我就這麼勸導他、引誘他,念《金剛經》。他一念《金剛經》,就入了。他一直念《金剛經》,念的念的,一天念幾遍。打坐,有時候一夜坐坐都不睡覺。因為他生性愚鈍,有點獃滯,小的時候幾乎智障,但是他兩件事不智障,一個是練武術,一個是讀佛經,他不智障,居然還有很多人請他講經。他講《金剛經》,我聽了笑死了。他媽媽跟我說:「社會上居然有這麼多人,把這個傻小子當成一個智者,跟他去學。」我說:「你認為他在幹什麼?」跟他學的人還不是一般人,而是他住家附近的讀書人,北京師範大學的老師、學生,他就跟他們講佛經,也有跟他學武術的,也有跟他學佛經的。
你說這個怪不怪?世間上就有這麼多怪事,也就是各人的存在不同,煩惱也就不同。怎麼辦呢?你就薰習啦,《大乘起信論》講「薰習修」。你感覺你哪一樣煩惱重,你就慢慢薰習,把你薰變了。如果你一天在香鋪裡頭,你出來滿身是香的。如果你在魚市,你出來都是臭的。你要是坐車,在賣魚的碼頭走一趟,你那輛汽車聞起來都是魚腥味道,馬上就得洗車。特別是在美國,只要在魚市過夜,你感覺身上都好像有股味道。這就是薰,如果你成天在那裡頭,你會不臭嗎?
如果大家整天在自己的小佛堂,共同的學佛、學習佛經,或共同的拜拜佛,這就是薰習。雖然你沒有根深蒂固,這一薰習,就把你過去本具有的薰出來了,你就自己發生智慧。
我是得到薰習的好處。我在家當小孩的時候,沒讀什麼書。等到了福建鼓山,讀《華嚴經》,可是我有好多字還不認識,怎麼讀《華嚴經》呢?就是那麼薰薰薰,還有懺悔。懺悔的方法是最好的,懺悔能把你業障消失,你自然就會有智慧。生出智慧來,一切都無懼無礙;有了智慧就是光明現前,什麼都會通達的。這就要靠修,這是修得的。有時候是學得的,學得的不紮實,學完了又丟了、又忘了。如果真正自己薰得的,你忘不了,永遠都存在著。
我是自己證明的,我住了幾十年監獄,住監獄這一段時間正是三十七歲到了六十七歲,這幾十年也應該把以前所學的全忘了,而且從來再沒聽到那以前所學的,眼睛看不到以前所學的,身體當然也行不到以前所學的,全斷了。經過幾十年,又恢復了。這是因為我不是學來的,我能夠把以前所有的顯現出來而已,所以丟不掉。
大家現在所受的皈依,所受的三寶,你丟不掉,這是種子。當你受三皈依的時候,給你受的老師就說了,你的身體現在雖然在俗,但是你的心已經是菩薩了。為什麼這樣說呢?種子不掉。這是一個善種子,你再加以薰習,善根種子就發生了,這樣就可以入道。
再也不要問:「我怎麼樣修行啊?我信佛好久了,還不知道修行啊!」這是不對的。你只要皈依三寶,能念三寶,都是修行;能這樣的思想,這樣的用心,不貪財,不戀色,這就叫修行。常時觀身體是無常的,是不幹凈的,是幻化的,是要死的。你這樣觀,你的煩惱就清了,這就叫修行。以後,逐漸的你再不墮三惡道。惡業既然消失,善業自然就增長,這兩個是相對的;那邊消失了,這邊自然就增長了。你這樣來修行,我想大家都會吧。
當你一想到:「我多掙幾個錢。」回想再問一下:「我掙錢做什麼?如為了生活,我應得的夠了,生活也就夠了。」那個時候在印度,我們的和尚,不準家裡擱一點吃的東西,穿的東西不能多,到吃飯的時候出去化緣,化到了你就吃,化不到你就餓。這就是斷你的貪心,這個制度就是這樣子。到我們中國來了之後,自己的廚房做飯,買很多菜囤在那兒,米也買很多。到我們中國來,佛法就已經變了。對修道者而言,那就是使你煩惱增長,消失的時候很少。
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所聽到的,能夠有多少人不貪財、不為色的?你打開報紙看,所有的災害、死亡,為什麼會發生?你可以很明白醒悟了,離開財色還有什麼?說他沒有貪財,只是販毒。販毒做什麼?搶劫做什麼?不都是為財嗎?為什麼強暴?一個國中的小孩,就做很多這些事情。現在的罪業越來越重,這就是貪、瞋的種子,要是這樣的來薰染,這個社會跟人類真是悲哀啊。現在你聽見的,你所看見的,都是什麼?他往哪兒去?如果你很清楚了,學佛的一看,你就知道,他們現在走的什麼道路啊!將來他的結果是什麼,很清楚。
所以我們才希望能夠有一個明白的方法,讓大家離開貪、瞋、癡、慢、疑。雖然是名詞,其實就是貪心、瞋恨心,愚癡邪見,還有慢。
慢也很難除,明明不及人家,還感覺得比人家強。我們就拿錢來說,人家生意做得很好,你沒有錢,你沒看見人家辛辛苦苦怎麼經營才有這個財富,你就感覺著:「我比他強,我雖然沒有錢,道德品質比他強。」其實你的道德品質本身就具足障礙,這個本身已經就不強了,你還感覺什麼強?這就是慢。本來不如人,還感覺比別人強。或者是他本身是一個做學問的、會畫畫的,他看那個不會畫畫的人,他認為那些人都愚蠢;或者他自己讀了很多書,他認為那沒讀書的人是愚癡的。這都叫慢,慢本身就是罪過,在佛經上講就是罪過,叫驕慢。凡是驕慢的人,他不會再增長智慧,他認為滿足了。但是別人的長處,他從來沒看見過。
我在美國,他們說哪個人種低賤,在那裡評論,之後他們說:「老師父!你怎麼看法?」我說:「現在說這些話的人最低賤。」他說:「你敢這樣說!不是污辱我們嗎?」我說:「哪個低賤?你說人家低賤,你本身就是低賤的。你腦子裡儘是尊貴的,你看見人家都是尊貴的。你看見的是現象,人人都有佛性。哪天要是遇到因緣,一聞到道,他會超過你的,走在你前頭,你的慢把你障住了。」
我們不要驕傲,不要自滿。我們看見別人,在某一方面是不如我們,人家比我們好處多得多。例如,他心地很純善,不會拐彎抹角。你知識越豐富,造的業越重,看你往那邊用。有些人的知識用得不恰當,用到拐彎抹角、萬般設計,怎麼抬高我自己,怎麼把別人都壓下去,這都叫慢。在佛教的術語說,就是「狠害」。
還有懷疑,對什麼都懷疑。有些人懷疑得簡直不盡情理。如果他想追求真理,所以想問、懷疑。在禪宗,懷疑跟疑情不同了,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懷疑不是這樣。禪宗的疑,是起疑情,他想追求他的本性。好比說,當我沒有到這個世界來,我在什麼地方呢?生下我來,哪個是我呢?就問了,找個我所存在,找個真我,這叫參。念「南無阿彌陀佛」,之後就問了:「念佛的是誰?誰在念啊?口在念嗎?是我心在念嗎?我現在這個心是什麼心?」這個一定要參,這不叫疑,這叫參。
我們的懷疑是懷疑佛有沒有?法有沒有?僧有沒有?聖僧有沒有?真有成道的嗎?他對什麼事兒都懷疑,所以就不學了。乃至學的時候,他學什麼都帶著問號,這是學不盡的。他本身都沒想入,他又怎麼入得進去呢?
例如說,念佛能生極樂世界,很多老修行是在家老居士,念了幾十年佛了,他自己還懷疑:「我死了能生到極樂世界去嗎?」你怎麼能生?你根本就生不了。我從來沒有懷疑,我念佛就是生極樂世界,我念一句就走一步,念一句就走一步,從來沒有第二念說:「我死的時候生不了極樂世界。」這一輩子念佛,絕對生極樂世界。
還有些人念了《地藏經》,看了那些地獄,他很害怕,他來問我說:「師父!我很怕地獄啊,我不會墮地獄吧?」我說:「你是常想地獄嗎?」 「是啊!我常想地獄。」我說:「那你非下地獄不可。」我說:「你想想極樂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世界、兜率陀天彌勒菩薩內院里去聽聽法多好;你不想這些世界,為什麼常想地獄呢!《地藏經》中,地藏菩薩希望你別造這個業,告訴你專造地獄業的人,他一定到這兒來;你沒這個業,跟你有什麼關係!你沒業,跟你沒關係啊!」
大家不要懷疑。學佛法的第一個要求,不要懷疑,相信佛一定能救度我,這就夠了。皈依佛了之後,我依靠佛了,我心依靠佛了,我身體皈依佛門了,我一定得救了,再不懷疑了。再不去找外道去學神通!學佛一、二十年了,還找印度錫克教去學神通。錫克教是有些道術,而且他自己還做了很多的註解,寫了很多的書,之後還去學外道。你說這是什麼原因產生的?根本沒信,他對佛教沒信,沒信就沒入。
有些人信佛沒幾天,就念佛,念佛就害病,之後他就死了,生極樂世界了。應該確信不疑,臨終十念就可以了。《彌陀經》說:「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若七日。」他這樣一心念佛,一心不亂,就再不想世間事了,再不留戀這個世間,他一定能生。
如果你沒有堅定的信心,懷疑,你什麼也入不了。如果你創一個事業,乃至於說你想發財,你今天干這行,明天干那行,你挑來挑去,你哪裡也發不了財。你得一門深入,久了也就精了,精了你就能有智慧了,有智慧了,對這門你就能入得進去。
我講的都是偏重於智慧。我們的智慧怎麼產生?凡是你能夠天天念佛、念法、念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沒有智慧是做不到的。沒有智慧的人,他會裡頭夾著很多的想法,他認為他很聰明,這就要被聰明耽誤了。這種聰明叫世智辨聰,這就是障礙,障道因緣,最厲害了,八難當中的一難。
要是這個人很老實,他聽見了就以此為真。他相信《法華經》給我授記了,我認為一定能成佛;連佛都成了,何況生極樂世界呢?生不到?絕對能生,你也絕對能成佛。就是看你信的力量堅不堅、純不純。要是信了,一定要發菩提心。修解脫道到最後階段,就要發心,就要發究竟的解脫心。
現在講的這個法,現在我們所犯的錯誤,我們必須認識我們哪點沒對。知道了哪點沒對,把不對的糾正過來就對了,對了我們決定就去了。決定幹什麼呢?決定走到菩提道上去了。你最初的時候,一定要堅定信心,一定要皈依佛、皈依法,之後,別再懷疑,一定堅定去做、去修行,就是念、誦、持。當你念的時候、持的時候,你心裡的憶念就緣念,就是絕對的,不緣念你念不出來。
一起意,一作意,起意就是你心裡一起意,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貪、瞋、癡、慢、疑,你感覺你哪一樣最重?你對財特別重,財特別重的人有什麼相表現呢?不但他自己的東西,人家的東西,他甚至於把他的媽媽、把他的太太,都可以賣了換了錢。
我這樣說,大家可能不信。我住在四川監獄裡頭,有一個刑期判二十年的人,他的案情是什麼呢?他把他媽媽、他的太太騙到河南,把她們都賣了。賣了,又回到四川,他是四川人。他又騙他弟弟,因為沒有什麼可賣了,又賣他弟弟,他弟弟就說:「你不是領媽媽到什麼地方?」他說:「我就是領你去找媽媽去啊!」他弟弟就懷疑了,說:「你領媽媽出去,你一個人回來了,讓我到哪兒去找媽媽,我外頭也沒親戚。」他弟弟跟他去了。結果他弟弟一看,就跑到大陸的公安局去告了。大陸的公安局把他弟弟、把他都抓住了,一了解他是騙他的弟弟,他就是人犯。他除了賣別人之外,沒得可賣了,這才把他媽媽、他的愛人都騙去賣了。
他當然不是為了色,他是為了財。你說拿這些錢做什麼?他賣人所賺的錢,自己一點也沒享受,也沒存在銀行。起出贓物的時候,在一個過橋底下,橋底有石洞,他把他所有賣人的錢都存到石洞里,他犯案了,這一起,才起出來。是十幾萬,在七幾年的大陸,十幾萬,不得了。這個人得槍斃才對,他只判了二十年。像這樣的人,這麼愛錢,這是具體的表現,我只是說這麼個例子。當然,這個社會上,恐怕像他這樣的人還是不少。像販毒的販子,明知道這是害人,他拿這些去掙錢,你說這個人愛錢愛到什麼程度?
所以,如果你對於財的觀念特重,你要修對治財的觀想,你可以修很多的觀想。怎麼觀想呢?知道財是假的。就像我說這個例子,大家想想看,把錢擱到洞里,你也沒有享受,反而造出這麼多的罪。把自己親人,媽媽、妻子是最親近的人了,都騙去賣了,賣了換錢,錢擱在洞裡頭,你說這是不是迷?大家想想,這是不是迷?迷什麼呢?迷錢。把錢擱在洞裡頭還能起什麼作用呢?這叫迷,這叫業,我們所說的業障,這就是作業障住你的思想,就是沒有智慧,一點智慧都沒有。
我們再說色。好多人在情上自殺的,大家想想划得來嗎?那時候,我住在廈門大學附近,這期間廈門大學發生幾件事情,有一位男生跳海,一位女生跳樓。他們愛情怎麼樣,當然不管了,反正是為了情。兩個人,一個是讀外語的,一個是讀科技的,畢業了得受國家分配,你要找工作,國家給你找。一個分配到雲南,一個飛到河北,這兩個人就不能結婚了。這一離離很遠,大學畢業了,想不開,一個就跳海,一個就跳樓。有些人還表示贊成,說他們為了情死,是演《紅樓夢》。他不曉得《紅樓夢》是一部道書,林黛玉最後變成草,賈寶玉還變成石頭,只是頑石而已。那是假的、虛幻,最初就告訴你虛幻、假的,你認識不到,當成真的,這樣就死了。
有些學生問我:「他們為情而死,死了之後該會很好吧?」我說:「他們都下地獄,下地獄像射箭那麼快,比他殺快得多。」密宗的中陰身也講這個問題,現在我們不詳細講。這就是迷色。
大家想一想,這兩種都叫迷,一個迷財,一個迷色,大家要看破。看破了之後,你才能夠解脫。財色是生死根本,你要想解脫,一定要看破財色。
這些問題在《阿含經》、《俱舍論》講得非常之多,學《華嚴》的人不講這些?《華嚴》就是從這個開始啊!看看〈凈行品〉,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問了一百一十種問題,文殊師利菩薩就答四個字「善用其心」。你的心,要會用,別迷到財色上。怎麼用法呢?如果不理解了,你把〈凈行品〉念一念,有一百四十一願,見什麼發什麼願,不是成佛就是度眾生,一百四十一願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總義就是「善用其心」。
現在我們聞到佛法,隨時緣念佛、緣念法、緣念僧,這就叫修行,就是「善用其心」。看到罪惡的事情,你躲開一點。自己那些不好的念頭,對人家沒利益,對己又有害,絕對別做,絕對別起這個念頭。對別人有利,對自己有害,一定要做。學佛的人,要把一切眾生擺在前頭。
現代進步的社會,民主文明的國家,都標榜著為人民服務,全世界都是這樣子。我走過的國家還少了一點,我所看到的國家當中,很少是為人民服務,反而是顛倒過來為己服務。不論廣告說得多好,處處為人著想,其實為我賺錢,很簡單。
我們可以看看事實,我們要看做的、看行的,不要聽說的。所以我勸大家,不要聽我說的,我說這個你要去做,或者我也得去做。誰要這樣做,我們就認為他是佛子;誰沒這樣做,不是佛子。這是佛教導我們的。怎麼來判斷呢?就是依著佛所說的話,看他所行的。我們不要聽說的,我們要看做的。他要是這樣做,絕對能成道,也絕對入道;不這樣做,入不了道。每位道友,你要想離苦得樂,你要想得到佛菩薩加持,一定要做。
「你說那麼多名相,我記不得!」你記得佛、法、僧就成了。「那麼多修行,我入不去!」你就念佛、念法、念僧,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天你就這樣念,你就成了,一定能入道,你會開智慧的。開了智慧,你再看經,自己看自己就懂得。佛經就是這樣,跟世間典籍不同。如果不懂,你念,一遍沒懂念兩遍,兩遍沒懂念十遍,十遍沒懂念一百遍。
若我求地藏菩薩、求觀世音菩薩,我念十聲不行,念一百聲不行,念一千聲不行,念一萬聲、十萬聲、百萬聲,念到一百萬聲,有點熱呼氣兒,一直念下去,絕對加持你。不是地藏菩薩來了,也不是觀世音菩薩,你自己的心就靈了,就是自己加持你自己。心外無法,法外也無心。所以說,一切諸法皆是我的心,涵義就是這樣。
我最後講的這個結論,就是華嚴義。但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是南傳,也是北傳,不論什麼傳,最初都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顯教如是,密教也如是,如果離開三皈依,什麼都不是,不是佛教。
第五講 修解脫道
我們繼續講修解脫道。怎麼樣修得解脫呢?要心裡清凈,要凈心。凈心就得觀心,你觀你的心清凈不清凈。什麼事算是清凈呢?什麼事算是不清凈呢?有標準的。倘若你自己屬於貪、瞋、癡、慢、疑,這五種當中有一種,就是不清凈。
貪,就包括很多了。我們通常知道的就是利害關係,還有種種的色相。色相包括多了,我們一般所理解的色就是男女關係,這是包括不完的。還有愛古玩,愛花草,凡是你有所愛、有所貪,心裡都不清凈。
為什麼心裡不清凈呢?沒有智慧。沒有智慧者,你觀照一切法,把這一切法看成實有的,你就想求得到。大家念《心經》,可能只是念念而已,沒有仔細注意。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第一句話是「依般若波羅蜜」,「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也是「行深般若波羅蜜」。「依般若波羅蜜」、「行深般若波羅蜜」,觀世音菩薩就深入了。
「依般若波羅蜜」,怎麼依般若波羅蜜呢?你學著有智慧,般若波羅蜜就是有智慧。有智慧,你一切都能成功,做什麼事兒都能成功。你把惑業斷了,也能得到解脫。
剛才我們坐在那裡談,也算上了一課,時間也差不多了。有些道友問,《楞嚴經》從聞、思、修到三摩地,就達到解脫道。現在簡單解釋聞、思、修,聽到了就想,想完了就去做。這個過程是很簡單,誰都懂,誰都不做,包括我在內。我們現在就是講解脫道,大家聞思修了沒啊?聞是聞了,思沒思啊。聞沒聞?聞就是聽啊,你怎麼聽的?
我們很多道友不知道怎麼修,就說:「我知道的太少了,對佛法知道太少了。」我說:「你知道很多的。」包括諸位才入佛門的,你都知道很多了。你所缺乏的是沒有經過你的思想整理一下,哪個是你應當要的,哪個是你不應當要的。你不應當要的,我講得很多,不一定對你講,因為這裡這麼多人。佛所說的法很多,不一定是對你說的,那些法不一定對你說的,但是從中有你應該用的。但是其中,有一個基本點大家都得用,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我們聞到了佛、法、僧,有沒有思慮過?這段時間,你有沒有修?你沒思沒修,聞了等於零。你入不了三摩地,僅僅種一個福田種子,有福報;種個善根種子,善根種子就是未來再去修吧。這種子是不泯滅的,你現生想得到點好處、得到點利益,這是得不到的;因為你不做,你不去想。
例如說,我們從事商業活動,我們的客戶來了,我們首先考慮,他所要求的,我能做得到嗎?他訂的貨,我們能滿足了?又考慮到,我們的貨給人家拿去,質料如何?一定要考慮。還有,我們做這一筆生意,我究竟能收入多少?去了人工、去了運送費,你不計畫一下嗎?就這麼糊里胡塗訂嗎?你得思考一下。何況你要了生死,聞到了生死的法,如果是佛教徒,那比你任何事物都重要。
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苦難嗎?沒有不高興的事嗎?你事事都能如意嗎?絕對不可能。不說大家,就說我,如果今天早上念這部經,念得心裡很喜歡,我就很如意。如果念了這部經,有妄想,有雜念,或者自己很慚愧,這慚愧也不是好的,沒慚愧是不行,還有懺悔;如果正在念經的時候,有這些都是錯誤的。為什麼呢?你已經起行了,那些在你沒起行的時候,你應當思慮,應當考慮,懺悔、慚愧。你正在修的時候,夾雜這些進來就不純了,這不叫清凈心,凈心觀就得這樣凈。
當你念經的時候,你夾著好多的思想在裡頭,雖然你在念,你心裡不清凈。你既然心裡不清凈,你所得到的果清凈嗎?好比你念普賢菩薩的〈普賢行願品〉,你心裡頭不清凈,你能跟普賢菩薩結合一起嗎?你能得到普賢菩薩的大悲心嗎?
若你念《金剛經》,你能體會到須菩提一見到佛往那裡一坐,他就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須菩提跟著佛也二、三十年了,天天如是,怎麼沒看見佛善護念、善付囑啊?怎麼今天才發現佛善護念、善付囑啊?須菩提證了阿羅漢果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見思惑都斷了,他今天才體會到佛是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大家天天念《金剛經》,你體會到佛怎麼樣來善護念、善付囑啊?
你必須得凈心。你凈了心,觀你的心,跟佛所教導的教義,跟佛所制訂的制度,結合不結合?一定要結合。結合了之後,你就進入解脫道。不然你上不了,連道路怎麼走,到得了哪兒,你都不知道。你出了門都找不到家,東西南北往哪兒走啊!就是這樣一個涵義。
你要想修,必須清凈你的心,然後好好觀察一下。事前有些準備,你準備好了,然後正式修行。像我今天要拜懺,拜懺了,你的心先靜一下;到正式拜的時候,每句話都講「一心敬禮」,你千萬不要兩個心、三個心、四個心,乃至包括好多心到這裡來磕頭。磕頭只有身體禮拜,效果不大。雖然也在磕,拜完了,也出一身大汗,汗白流。汗白流的意思,是你得到的少,而付出的多。這樣子就需要凈心,需要觀心。
我們這裡說的凈心、觀心,是能把你的妄心降伏一下,不是斷。我們還沒有達到真心。真心具足一切,從降伏到斷,讓我們真心顯現。顯現了之後,依真而修,才能夠從菩提道的發心證入菩提果。這中間有很多過程,要不然佛不需要修三大阿僧祇劫。
但是,我們自己要求自己,不要太高。我們曉得我們是什麼位置,曉得我們的貪、瞋、癡有好重,漸漸的磨練就好了。若一步登天,沒有那種事。想頓悟,盡看大乘了義經典。其實我們太躐等了,我們是小學生、凡夫,盡想做聖人的境界,這是做不到。
應當怎麼辦呢?就我們現行的煩惱,你哪一個煩惱重,你就用佛教導我們對治煩惱的方法,先把煩惱降伏了。讓你的心經常在愉快當中,來學佛,來信佛,來做一切事業。你做,賠錢了,也很喜歡;生病了,病很嚴重,很喜歡。
我曾對一個癌症的弟子說:「你不生癌症,你不會這麼樣誠心信。」生了癌症,癌症治不好,直到死亡了。他知道死亡了,下了決心,等死。你等死,反倒不死了,癌症好了,這叫不可思議。就是你要下決心,一般的小病,我們要有信心,不能說沒信心,沒信心,你怎麼入佛門呢?
有一天凈耀法師帶我到土城監獄,去探視三個死刑犯,台灣報紙天天都有登。要我對他們講開示,講啥開示?我說:「好好一起念觀世音菩薩。有兩種道路走,一種,槍斃,照樣的執行;另一種,改變了。」如果聞到了觀世音菩薩,槍斃你了,真是太好了,在我要死的時候聞到觀世音菩薩,一心念到死,我說:「你就再不墮三塗了,再不被槍斃了。不然你再來生,也許還被槍斃。」為什麼?你盡做壞事,不槍斃?但是不曉得多少年月、多少劫,才能轉生為人,這樣槍斃你下地獄去了。你聞到佛號了,聞到佛法,就這麼修行,雖然一樣的死,死得不同了,全變了。因變,果也變了。或者,你還留戀這個世界,還想不死,因為你這一念聖號,不死了。
這種例子我經歷過很多。我住監獄裡頭,不許宣揚佛法,但是我還不被
你說靈不靈?「他都靈,老和尚你為什麼住在監獄三十三年?」這有兩種說法,我不靈,我念得不誠心。他是必死心的,我不是,那就對我不靈,對他靈。他的問題是,他父親在香港,他在大陸,共產黨就疑惑他是國際間諜。因為有一個栽贓的人栽他,就斷定了,要槍斃。就在他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香港來證明說他跟他父親毫沒連繫,而他父親是個純粹的好生意人,從來沒反對過共產黨。好,這麼一下子,他馬上就從死牢釋放。這過程是不可思議,觀世音菩薩靈不靈?說靈,這是他的事,不關觀世音菩薩;說不靈,他不念觀世音菩薩,他就死了,這叫不可思議。
我有一位犯了癌症的弟子,她現在回高雄了,她是在榮總開刀的,醫生說她活不過五年,四年、三年之內准死。她在銀行工作,還是高級職員,現在都辭掉了,等死。等死幹什麼呢?就是念佛、信佛。三年過去了,四年過去了,五年過去了,她到溫哥華跟我說:「師父!我可能不死了。」我說:「不一定啊,你還要繼續用功,像以前一樣。」她現在好了,還準備跟我朝五台山。你說靈不靈?
我們信佛的人說它靈;不信佛的人說:「癌症轉化了,原來就不很嚴重。」但是他的膽可切除了,沒有膽了。我問他:「你還害怕不?」他說:「還害怕。」我說:「膽又長起來了。」沒膽的人,就不知道害怕,嚇破膽。我們經常說,嚇破你的膽了。膽都嚇破了、切除了,他就不再害怕了;但是他還害怕,膽還沒破。
還有在這裡講課的一位法師,他不但沒膽了,連脾也切了,肝也切了一半,醫生說他活不了一個月,現在好多年了,還在這裡辛苦講課。
所以,你說佛菩薩加持,信的人,我們把這些功德推給諸佛菩薩;不信的人,他本來就不該死,本來就不是嚴重的病,話可兩頭說。但是,我們信佛的人,一定要凈心、觀心,滅除現行煩惱。說這些佛菩薩加持,大家想,佛菩薩加持嗎?是自心的力量發生了。假外界的觀世音菩薩力量,引發他自心的自性力量。自性是空的,根本沒有生死涅槃,什麼病苦痛惱,都不在乎,他就沒事了。這是兩種,有內在的,有外在的。
但是,我們現行的煩惱一定要對治。對治的時候,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你聽了,要想一想,要觀想,用你聽到的,把你的心清凈清凈。若我們念佛、念法、念僧,你想一想,佛是做什麼的?佛所說的法都是什麼?僧人是幹什麼的?你不要想那些你看不起的和尚,你想好一點的。我們念的《阿彌陀經》上的大阿羅漢,舍利弗、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你想那些聖僧,都在你跟前。
大家都知道迦葉尊者沒入滅,他到哪兒去了?他在那兒坐著不動啊!他分身千百億,你身邊都有。一萬六千大阿羅漢都在這個世界,你不信就沒辦法。觀世音菩薩經常在你身邊,地藏菩薩經常在你身邊,他跟每個眾生都有緣。 「我念,怎麼沒見到他們?」你自心的光明,你自心的德,跟他們還接不起來,你見不著。等你幾時念靈了,你可以隨時見到。見到他們,你也不要稀奇,也不要對人宣傳說:「我念地藏菩薩,拜這麼多年了,地藏菩薩一天在我身邊,我跟地藏菩薩一天說話,或者還可以打電話。」這是騙人的,不要信。真正見到的人,他絕不會跟你說。但是你自己修到,你自己知道,你也不能說。這是你自心顯現的,你向外說什麼?這是第一種。
同時你還得了解,什麼叫佛法?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連什麼叫佛法都不知道。「老和尚講的開示,所寫的偈子,或者《華嚴經》,那不是佛法嗎?」那是外界的,你要信你自己的佛法,千萬不可離開你自心。你所有產生的力量,都是你的心力所產生的。你必須把外界的住世三寶,跟自性三寶結合起來。你不要認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麼簡單,你要思惟、要修;要是思惟了、修了,你知道佛、法、僧就夠了。
要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是《楞嚴經》了義的法,叫做開悟的楞嚴。你真正把這幾句話懂了,你真正去做,自然跟《楞嚴經》結合了,什麼問號都沒有了。因為你沒有這個功力,你看見什麼都不理解,會懷疑「為什麼這樣說」。等你有功力,你讀一百部《楞嚴經》,天天讀,你看看你自己,《楞嚴經》上的很多話你會理解的,佛經就有這種加持。
別認為《金剛經》經文很少,你也會背了,你沒懂得幾句話啊?沒懂啊!你要懂了,對三藏十二部經典你都可以通。信嗎?不見得信。要修,要思,你就真信了。那個時候才叫真信,再沒有問號。現在我們的信,「師父說的,師父也是那麼信的。」那位師父也沒有真信。真信的人,決定不疑。
真信有些什麼現象呢?在《華嚴經》講十種心,才能成就一個信心。為什麼修信心要一萬大劫?那才是真信。到了一萬大劫之後,信心真正的堅定,入初住位了,《華嚴經》初住,這時候發菩提心,發的是真心,他一發心就能跟佛一樣,到別的世界也示現成佛,也度眾生。但是,他是一位一位修,這還是相似見真理,不是真的。相似,成就信心,那麼容易啊?
有些道友會說:「我信佛好多年了,師父你怎麼說我沒信心?」我說:「我出家六十多年了,我還沒信心,你才信了幾年。」你知道什麼叫信心,信心要入位的,這還不算正式入位的。 《華嚴經》最了最大的,善財童子最初是參文殊師利菩薩,從信入手,乃至於成佛了,跟彌勒菩薩一樣了,等覺菩薩位了,還要讓他回來參文殊師利菩薩。懂得這個涵義吧!
大家學佛經的時候,要是你從那個最不理解的、最深的地方入手,不論密宗的大手印,還是《華嚴》、《法華》,你無法理解的時候,你怎麼辦呢?你回過頭來,從你自己的現在的一念心入手,如果你把現前一念心掌握住,對治貪、瞋、癡,到那個時候,煩惱就是菩提,貪、瞋、癡就是戒、定、慧。
本來我去年想發心講講《凈名經》,也就是《維摩詰經》。後來我思想轉變,所以還是從頭開始,講講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是我們把皈依法、皈依僧,講到深處,跟《華嚴》也合,跟《法華》也合,跟《楞嚴》也合;你隨便講哪部經,你就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可以圓滿解釋全經。這就是從現象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到你自心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我們的時間不夠,要是夠的時候,我們應當再講一講五戒、八戒,只要能把八戒持好,再加上你三皈依的力量,豈止生天,你就成佛了。一即一切,現在我們受了三皈依,受過三皈五戒、八關齋戒,受過條文,可是,還沒有詳細理解。真正理解了,你就從聞、思、修入手,你修吧,夠你用的。
我們不是知道太少了,我們都知道很多。可是,缺乏思跟修。往往自己產生了很多誤解,已經墮入邪見坑,還認為自己很了不得,這還是持戒清凈的道友。很多錯誤觀點,大家不能學。為什麼佛講要持戒?戒、定、慧,從持戒的戒經裡面,你能學到很多不可思議的東西。你說:「那不是持戒,叫我們不做的。」那裡頭也就包括一切了。佛說法是交錯的,這裡頭含著深意。
我們有些道友說,我一天念十萬聲佛,或者念多少萬聲佛號,才能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數字念得少的話,生不了極樂世界。我昨天在拜懺的時候,跟幾個道友說:「你想念多,沒問題,釋迦牟尼佛在戒經裡頭教過我們念佛。怎麼樣念呢?『南無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我說:「你念一聲,就念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阿彌陀佛了。你念吧,念一聲就是念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聲。」
佛看見兩個老夫婦,拿著兩籮筐,一籮筐是空的,一籮筐裝著穀子,念一聲「阿彌陀佛」,拿個穀子往那空籮筐丟。佛說:「你們這些老善人幹什麼呢?」老夫婦說:「念佛計數量啊。」 「你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把這一籮筐擱到那一籮筐去?」老夫婦說:「不知道。」佛說:「我教你們一個方法,你們就念完了把這一籮筐端到那邊去;再念一遍,你們又把籮筐端在這邊來。你們一天念了,就端了好多的籮筐。」。
是不是多了就能夠生極樂世界去?你要心念,你的心跟極樂世界相應了,你的心跟佛心相應了,你的心在這個世界就清凈了。「心凈則國土凈」,這句話大家都知道,學幾年佛的,「心凈國土凈」 「念自性彌陀」話都會說,做起來就胡塗了。像我似的,我什麼都不記得,一出門,我走到天母去,我走不到;你住在什麼地方,不知道!那叫什麼街,不知道!胡塗了,出門就胡塗了。
一定要凈心、觀心,合乎佛的教導,合乎佛的制度。就是在這個社會上,都有法律,都有憲法,都有制度,你得合乎人家制度,這樣你才能進入修解脫道。
我前面講的都是深義,你還得學點淺的,能對治現行煩惱的。你起什麼煩惱,你漸漸的磨,讓你的心,又明又凈,有了智慧。先斷現行煩惱,我們斷的力量不夠,要伏。要是生起貪心不要讓貪心生起。因為我們人還是要死的,這不見得屬於「我的」,好多事情不見得屬於「我的」,更不用說是「我」了。是「我的」,有時候都不屬於「我的」。如果你會想的,全是「我的」。
如果你要學《華嚴經》,這個大千世界全是「我的」,在我心之內的。大家修供養的時候,不用去買朵鮮花。經常的一拜懺,「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哪裡來的啊?超級市場花店有的是,你用觀想都搬來就好了。
以前在溫哥華講經,有一次,弟子帶我去維多利亞花園,整個是花園。我永遠觀在心中,我到哪兒一拜,就先把維多利亞的花拿來供,維多利亞的花,也不微妙。你要多看看六欲天那些諸菩薩供佛的花,你也要從你心裡借來供養。這些花都要壞,你心裡的花永遠不壞的。你幾時用,一作意就來了。外界的這些花你拿不來,壞了你明天再拿就不行了。你心裡的花,心花怒放,那是不可思議的。
用心去供養,效果大。為什麼呢?如果你的心用這些花來供佛,是你心力大,心清凈了,觀想力有了,是凈心、觀心,那種功德可思議嗎?有相的,你可思議,無相的,你怎麼思議啊?你也在這兒跪著供佛,那樣一供,你知道人家心裡想什麼?那種功德是不可壞的。
這就是降伏其心,這是降心的方法。你說是圓的,也可以;說是小的,也可以。法沒有大,沒有小;圓人受法,無法不圓。如果你是修《法華》,你學著真觀、假觀、空觀,這是天台宗三觀;你要是學《華嚴》,真空無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華嚴三觀是大的,怕你修不起,你心裡沒有那種心量。怎麼辦呢?先凈心,先觀心,把垢染清凈、降伏了;隨分隨力,先降伏這些煩惱,漸漸的斷,到後來頓斷無明,才能成佛。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不是一般的開悟,他是最後的一分生相無明斷了,所以他就究竟成佛。
漸漸的明,漸漸的凈。學不了六祖惠能大師的南傳禪宗,你就學學北傳的神秀大師。我們有些道友一聽:「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他就排斥了:「這不對!我們要學『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種頓悟的境界,你做不到。北方的禪就要漸修,南方的禪就頓悟。沒有漸修,哪來的頓悟?你不天天講,你怎麼知道凈心、觀心啊?你又怎麼能得解脫啊?你沒有福慧怎麼去供養?大乘的清凈心,你的真性,又怎麼能顯現呢?你又怎麼能趨向菩提道呢?不要躐等。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之後,就要發菩提心,使你的心清凈。發菩提心,發清凈心,完了之後,趨向菩提。你同時要對治一下,看看你的病在什麼地方。身體有病了你不知道,找醫生來把把脈,或者照X光,看看你病在哪兒。你自己起心動念的病,醫生是沒辦法,你就對著佛經照一照。有時,佛經說的也不見得跟你心裡相應,你自己靜下來觀觀,你現在哪樣毛病多,你要對治。
你太愛財了,愛財愛得連自己媽媽也賣了,連老婆也賣了,什麼都賣,就是想要錢,就是愛財。愛色的人,他跟哪個人交朋友,如果失戀了,他命都不要了,去自殺,去跳海。這就是他愛得重,他的病根就在這兒,就從這兒下手。
要修什麼呢?修不凈觀,這個世界沒有清凈的。不凈觀從什麼地方修呢?先修你自己的身體。為什麼每天要洗澡?假使有人吐了痰,要他再吃他的痰,絕對吃不下去,太髒了。他自己喉嚨吐出來的,在裡頭他不感覺臟,吐出來他就感覺髒了。他解大便,你要他再吃大便,絕不吃;但是在他肚子里,他不嫌臟,他一解出來就嫌髒了。你可以在肚子里觀想一下,若你把肚子打開了,說這裡頭都是些什麼東西啊?我一天帶著是些什麼?
說這個漂亮、那個漂亮,誰漂亮?都不漂亮。如果看見天女了,他看見人間的美女跟天女比,差太遠了。如果他看見菩薩化現的美女,比天女漂亮。菩薩化現的美女就太漂亮了,那是他斷你的欲心而化現。觀世音菩薩就化現美女,魚籃觀音就是這樣,誰都知道這個故事。
知道外在的美貌是假的,那是外皮,內在的五臟六腑可不是?他今天化像人,他的腑肉,除了水就是尿。五臟六腑,生臟之下,熟臟之上,最髒了。你要這樣來觀你的身體。你哪一點最美?你觀你最美的地方,你就觀得很不美了,這沒有標準的。說有人很美,大家都看得很美,不見得,有人看得還不美;什麼人看的最美,跟他有情的人看得最美。我們中國有句俗話:「情人眼裡出西施。」西施怎麼樣,大家還是揣摩,人云亦云。
在北京,我們還當小孩的時候,看過梅蘭芳好多次。他卸妝的時候,一臉大鬍子,上妝之前,都要刮鬍子,越刮越重,臉部都是青的。梅蘭芳不漂亮,他要是化了妝看起來,永遠是十七、八歲的姑娘。你可以開悟啊,假相。六十來歲的一個男人,滿臉鬍子,往這邊一刮,把頭髮這麼一整理,化妝出來,再一扭扭捏捏的,簡直就是仙女。你說真的、假的?沒有真的。
「我是女人,我很美!」那是你自己認為。老和尚看見你的本質,看見你皮膚裡頭的東西,你美啥?九孔常流不凈。你若說:「他很愛這個人,這是他情人。」她屙泡屎讓他吃,他吃不吃?他絕不吃,那就不美了。這樣做不凈觀,來對治你的貪慾,你不會起貪心的。
還有的人,他不愛財、色,可是,他的脾氣非常大。他就爭那一口氣,他命也不要了,什麼都不要,就爭一口氣,瞋恨心特重。像阿修羅,也行十善,也持戒。他受五戒的時候,不能受瞋戒,也不能受殺戒,他殺生業特別重,沒辦法降伏瞋恨心。他也生天,也好鬥。能持三戒的眾生都能生天。但是他的瞋恨心不了,他總跟天帝打仗。要是人間的鬥爭勝了,阿修羅的天就勝了,天人就消滅了;人間五戒十善持得清凈了,生天的就多了,阿修羅就消滅了。這僅僅是六欲天的四王天跟忉利天,上天修了就沒有了,沒有這個力量。
像名譽心重的人,他也不愛財、不愛色,一生就為求名。有這麼一句話:「名譽是一個人的第二生命。」像包青天是一位清官,他為了當清官,可以付出一切,真正的清官。他知道因果嗎?什麼最平等?知道因果最平等,不知道因果,你永遠平等不了。國與國、人與人、社會與社會、團體與團體,他不知道因果,「這個不公平!」他如果知道因果,知道他的前三世、前十世,很公平。
佛講的非常公平,你做什麼業,你受什麼報,這不公平嗎?你自作自受啊!「冤枉了!」在佛經上講,世間上沒有冤枉的,平等平等,一切諸法都是平等的。自作自受,有那個因,必有如是果。你要是能夠懂得因果,心安理得。在你受的時候,「好了!我的債還了,我就清凈了!」害病,「我前生殺生很重,我命債還完了,我一天還要害病,我從此再不殺生了。」你如果發這個願堅定的時候,你的病就好了,就把業消除了。
不論你起什麼心,你起了什麼念,你要對治你的病乃至思想,就要薰修。怎麼樣薰修呢?聽一回不行,十回不行,慢慢薰,耳根常聞到這類事,接觸的常是這些事。
上次我講過,你若在香林裡頭,你出來的身是香的。若你跟著善友,拜懺、發願、得遇明師、親近善友,你薰習的大概都是這些人。你跟土匪在一塊兒,除非你有大力量能轉動他,不然他把你薰去當土匪。你跟什麼人就學什麼,這叫薰習。你一天不離開佛、不離開法、不離開僧,佛法經常薰習你,你自然就清凈,這叫薰習修。
《大乘起信論》是根據一百部大乘經典所作的論,馬鳴菩薩作的,他說薰習的關係非常重要。就是我剛才講的,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你得薰啊。所以,不要認為佛經好像經常重複,是重複,認為佛經好像非常矛盾的,一下「有」,一下「沒有」。我說佛說法不矛盾,佛並不是把你們都集中一起說的,佛是對這一批人就說這個,一看這些人沒出離心,就講因果,講報應;到了《華嚴》,對著那批大菩薩,他講出離心幹什麼,人家都修過了,他就講重重無盡,就講法界性。
《金剛經》上講,二乘人剛見了般若空義,讓他入空義,就讓他度眾生。二乘人度眾生就著眾生相,度了好多眾生,就度一個眾生丟一個籌碼,度了三十個眾生,他就覺得有功德了,「啊!我的功德怎麼……」不行的,應當怎麼樣子呢?度眾生無眾生相。有人說地藏菩薩永遠成不了佛,地藏菩薩要是度眾生有眾生相的話,他就不稱為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但是,他是對那批人說的。如果是對我們來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好事都不做了,「好事、壞事一個樣兒,我何必做好事呢?」那是告訴你好事、壞事一個樣兒,你什麼事都不做,就對了;好事、壞事一個樣兒,你不做好事,只做壞事去了,就不一樣了,是不是啊?你要懂得這個道理。
佛說:「你念《金剛經》,有好多功德。」最後他又說:「菩薩行一切功德,沒功德。」須菩提就有點想不通了:「做了那麼多功德沒功德,還做功德嗎?」佛就告訴他:「做功德不執著,做功德沒有做功德的相。」如果心裡想:「我又做了好多功德!」那你的功德非常小;如果做了功德,沒有功德相,功德遍虛空盡法界,能說它的力量大小嗎?
聞法了,為什麼你要思呢?你不思,你不能入。為什麼你要修呢?你不修,你證實不了這個話是對的、還是錯的。現在我們聽了很多,我們是糊里胡塗聽,我也如是,心想:「對啊!佛說的還有錯。」不一定,你要思。在這一會說的,佛說的是對的;要是把佛這會的話搬到那會說,佛說那個也不對。為什麼不對呢?他對那個機說的,這個機不對了;你給搬了家了,你搬了家怎麼不矛盾啊?說「空」的時候,你跑到那兒說「有」;說「有」的時候,你跑到那兒說「空」,「空」、「有」就不相同。
對我們來說,現在當前需要的是對病下藥,把我們本有的佛性,越發揮得越大越好。不但發揮我們自己的佛性,讓一切眾生界都清凈,這就是大菩薩,讓人人都能夠念佛、念法、念僧。只靠我們幾十個人念佛、念法、念僧,要轉變五十多億人的災難,哪有這個力量。要是五十億人都能夠念佛、念法、念僧,這個世界變了;剩下的那幾億人跟著也就好了,他想不變不行,因為他的力量薄弱。
我們現在處於什麼時代呢?叫末法。末法是什麼情況呢?魔勝法弱,邪說橫行。明明是正法,他給你說成邪的,添加很多,不標奇立異,顯不出來他的道德。他總要說得跟別人不同,「我不同,你要信我吧!」這就是標奇立異。所以他必須標奇立異。
我們再講一講神通。神通跟生死毫不相干,要想了生死的話,不可以依靠神通。你如果著了神通,神通是苦,你沒有方法來轉變,或者時間也來不及了。例如我知道後天要撞死,我怎麼準備?我要出車禍,我知道了,避免不了。你心裡恐慌了,你怎麼辦?不知道的還是愉愉快快,這兩天總是愉快,那一剎那沒發生,我總是愉快的。若是有神通,你要有智慧,能轉變。業要現前,我去還,還了就沒有了,你愉快的走。愉快的走,你轉化了,你再來一個分段生死就不是這樣子了。
神通,「神」者就是天心,就是你現前一念心、自然的心。我們的心不是不靈,你的心用起來,你感覺妙極了,心會想出很多主意,其中也有壞主意;管它好壞,能夠想很多辦法,靈不靈啊?「通」是什麼呢?智慧、光明。外在的光明是有障礙的,你內心真正的光明,永遠不障礙,遇到黑暗,你就是光明的,遇到什麼你都是光明的,你永遠無礙,永遠住在光明裡頭。這叫神通。
阿羅漢的神通,業障現前的時候,他會失掉的。目犍連尊者是佛的阿羅漢大弟子當中神通第一,當外道把他屍體都打爛了,別的道友說:「你的神通怎麼不現呢?」他說:「我的神通沒有了。」到時候神通都沒有了,業障現前,神通失掉。等打完了都走了,他的神通又來了,他把他打碎的身聚起來又回到道場來,還能夠回到他家鄉去說法,說完法了,他能示現十八變神通,上身出火,下身出水,自己用火這樣焚了。都如是啊,真的是業障現前。
所以你平常的功力,如果不是堅定的,到臨終的時候,你的冤親債主找你算帳,你要想戰勝他們,你念佛的力量必須把他們消失,你才走得了,不然他們把你拉住。為什麼要你一心不亂呢?一心不亂,就是業障降伏了,那個現象沒有了,你才去得了。不管你還有什麼業,其他的業你能夠帶去,這樣的帶業。如果你欠的債猛利,冤親債主找你的猛利,你念佛的功德敵不住他,你生不了極樂世界。念佛一法,你所有的修行,到你臨命終時候,就是憑本事了。我們說養兵千日用在一時,你修了幾十年的功夫,就在那一念間,你要能做得了主,做不了主不行,那是你功夫還不夠。
為什麼我們要經常的修行,經常觀照我們的心?把你的清凈心顯現出來了,到那時候你走了,清清凈凈的。助念的關係很大,在你臨終的時候,雜念紛飛,一聲佛號投進去了,在耳旁給你助念,你的心就隨著佛號轉了;你隨佛號轉,這些現象都沒有了。那就是凈心,幫助你凈心。心要是清凈了,你就是往生也好,再來生也好,再來生能知道前生的事。你再來生了,你能夠不做眾惡。前生是和尚沒修好,來生再當和尚繼續修;又沒修好,再來生再當和尚繼續修。生生不斷修,這要靠你很大的功力,不然不可能,來生就迷了。除非你有很好的道友來找你、跟著你,非把你拉回來不可。所以為什麼要當同參道友,你沒成,他成了。老和尚弟子收多了,我感覺到這不是好事。多收一個弟子,多一條線把你拉往,是不是啊?比如說你走了,他們呢?皈依你了,等你度了。
我們昨天念《地藏經》,我跟大家道友講,弘一法師聽到第十三品放聲大哭。別人問他:「法師!為什麼要哭?」他說:「你念念第十三品,你看看釋迦牟尼佛的大悲心。」釋迦牟尼佛臨走了,囑託他的下一代,他想到末法眾生,很怕眾生墮地獄,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囑咐地藏王菩薩:「眾生只要對佛教有一點善根,一絲一毫,一毛一渧,一沙一塵,你都把他們度了,千萬不讓他們墮地獄去。」地藏王菩薩痛哭流涕。菩薩已經沒得情感了,他怎麼還哭啊?示現跟眾生一樣的悲苦。所以他就發願了:「只要末法眾生能對佛法有一絲一點,我都把地獄壞了,不讓他墮地獄。」所以我們要報佛恩。
就像我們老爺爺最愛他的孫子,囑託他的兒子:「你應該怎麼照顧這個孩子啊!」跟那種情況一樣的,大家想一想。但是佛的囑託可不是一個人、兩個人,他是指:「我的末法一切弟子,在彌勒菩薩沒出世、沒度他的時候,在這個中間,千萬不要讓他們受罪,一定要度脫他們;一墮下去,他連千佛出世的名字都聞不到了。」佛是這樣對我們。
一位老法師,或一位老和尚,他收了許多弟子,收完了就不負責任了嗎?每個弟子在受三皈依,不管多少,平等平等,都是給師父紅包,幹什麼的啊?求你救度。我們大小是平等平等,你把他辛辛苦苦掙來的錢,拿去花了,你不負責任啊?世間上動人一點錢,都得要還債的,你還得起嗎?怎麼辦呢?我還不起,我就找地藏菩薩替我還,我找觀世音菩薩替我還。我念經的時候說:「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你們慈悲,我還不起,替我還,都把他們度了。」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他也沒見著我,他也沒聽到過我,他會夢見我。在台灣、各地都有這種情況,他就東找西找:「有這麼個人嗎?」 「有!」他找到電話了,打給我。我也不知道,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不認識他啊。我說:「你找的不是我。」他說:「是你。」我說:「不是我,真不是我。」「因為我一天求地藏菩薩加持眾生,你夢見的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不是我,我是請地藏菩薩這樣度眾生。」這類事,我們每位道友都遇見過。或者你發菩薩心了,你說我要度人,你的朋友,不論親友,他會夢見你了,他打電話:「我夢見你了。」夢見你幹什麼?想把你所知道的、學的佛法給他一點,他又有苦難了。大家懂得這個,就多發菩提心。
我講講菩提心,大家聽到也很多了,各地方講解的不同,我是根據密宗、顯宗。你要問我是什麼宗,我沒有宗,我是釋迦牟尼佛那一宗;如果要我分的話,我是釋迦牟尼佛宗。我最初學的是華嚴五教,突然間又學天台學四教。學完四教了,又學戒律;學五教的時候,帶著學戒律。後來跟弘一法師學了戒律,學戒律,就只有大義。然後學密宗,我不是真正想學密宗,想即生成佛,我是想了解這是什麼回事。我這個人有點鑽牛角尖,我跟哪一個老和尚學,跟誰學,我想就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學佛法,我要親身來試驗一下。
學了密宗,我才知道什麼叫即生成佛,什麼叫受灌頂。完全不是那麼回事,跟我在大陸學的完全不同,西藏的規矩非常嚴謹,人家也沒有什麼密宗啊,那是我們設立的。我們叫人家「活佛」,西藏沒有「活佛」這一說,他叫「祖別古」 (藏語),「祖別古」就是轉世再來度眾生。人家沒有說「我是活佛」,沒有這種說法;說:「我就是釋迦牟尼佛!」 「我就是佛再來了!」沒有啊。我解除很多疑惑,到了西藏我才知道。
所謂密宗,西藏教義,跟我們一樣的。不過西藏的教義有系統,有顯宗的次第,就是菩提道次第,有密宗次第,最後還有圓滿次第,圓滿次第到究竟,就是你現前一念心。現在你跟大家說,他信嗎?他不信啊!只要你把現前一念心掌握明白了,時時對治煩惱,時時消滅煩惱,降伏煩惱,斷煩惱,你就成佛了,很簡單幾句話。啰嗦起來,寫本書,三藏十二部,你去學吧,你越學越胡塗,鑽進去了就出不來了。
你必得一步一步的,不要要求很高深。你要把你現前一念心時時觀照,別走錯路。若在禪宗,畫了一個空的大圓,然後畫一頭牛,一個小牧童牽著那頭牛,時時的注意牽著那頭牛,要你的現前一念心時時注視,不要走樣,不要傷及禾苗,跟法性相違背的事一點都不做,很簡單。圓滿次第是什麼,心心向著三寶,心心都是壇城。
好多人說,佛教越秘密越靈,越有人信,越有人拜,越有人給錢;給了錢修大廟,修了大廟,想做的事業就完成了。釋迦牟尼又沒這樣做,釋迦牟尼修了幾個大廟?辦了好多佛學院?講《金剛經》的時候,就是一坐,圍攏來,這就說了,說完了就說完了,我們還要講說一、兩個月。釋迦牟尼佛吃頓飯,吃完飯了,大家談談天,談完了就完了,就去做了。
佛說法的時候,是由阿難結集,因此,阿難完整聽聞了佛所說的法。其他的人,有的是半途來,佛講經,他不知道,在其他地方行化,趕來聽佛講經的時候,佛差不多說完了。怎麼辦?佛於是造偈頌給他說一遍,長行重頌。所以佛經上很多偈頌,是給後來的人說的。他說了一會就是一會。
我最初講經是在長春般若寺,二十四歲。大家看《影塵回憶錄》,就可以知道。講經的檯子很高,我花很長的時間才升上座。八個小和尚,端香爐的,端香盤的,兩個坐上去升揖的,事情非常多,拿提杖的,拿香爐的,之後升上座了,維那師唱香贊,最少二十幾分鐘,就唱:「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有的唱「爐香乍爇」的香贊。這一香贊,維那師要顯示他的喉嚨,梵音嘹亮,就在左一個彎、右一個彎,把你的思想升華到天上去了,之後才下來。這個時候座上的師父心裡頭靜得不得了,才開始講經。下了座,一座起碼三個鐘頭,前面跟後面就去了差不多快兩個鐘頭,真正說法的時間不長。
你一定要從凈心、觀心,來修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許你認為誰都知道這樣,不見得如此,我看好多人還不知道。你要怎麼修呢?你就一步一步修。最初你實在觀想不起來,你可以這麼念誦。觀想起來了,觀想釋迦牟尼佛的白光,注入你的身心;觀想佛像,觀想佛的光明。修藥師佛的,觀想藍光;修阿彌陀佛的,觀想紅光。這當中夾雜觀想法,是要靠道友自己的觀想力。如果你不夾雜,只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心裡就想到佛、法、僧。如果你不想佛、法、僧,你能念嗎?當你念佛、法、僧的時候,還有什麼貪、瞋、癡煩惱介入進來呢?如果有煩惱的時候,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好好凈心一下,境界相馬上就變了。這就是凈心、觀心的最初方法。
如果再深入解釋佛像,解釋這些佛教的名詞術語,你的心就亂了,你觀想不到,治服不了煩惱,你就多觀想心。若你修那一個法門,就要另外學習,不是我這一座。一定要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對治你現行的煩惱,你很容易做到。你如果要想夾雜這些功力,多做做觀想,觀佛的光明加入你的身心,最後觀想阿彌陀佛進入你的身心,或者釋迦牟尼佛進入你的身心,你把自己變成佛了。法就是你的性體,就是法性;僧,就是你現前的身體。你這樣觀想也可以。這是功力強的,功力不強的,越簡單越好。
今天有位道友跟我談,談了很多《楞嚴經》、密宗的問題,他的理解力很不錯的,他的學習也很深,但是他要用的時候用不上。原因是什麼呢?經論的道理要經過幾十年的磨練,這個我是深有體會的。西藏佛教是從最初的祖師一代一代傳下來的,蓮花生大士有蓮花部的四加行,噶魯巴有噶魯巴的四加行,噶舉巴、薩迦巴、寧瑪巴,各有各的四加行,都得修啊。不論你學西藏的哪一派、哪一教義,都必須學顯教。如果你沒有學過五大論,就修密宗,上師要跟你講清楚的。
我在西藏的時候,在三大寺學顯教,要二十年。三大寺分成四個分院,依規定一個分院是一千人。一個分院有幾十個「康村」,「康村」就是小院,看你是哪個地方來的,就安排住在同一個小院。例如「假容康村」、「卓馬康村」、「紮上康村」,有蒙古來的,有青海來的,有西康來的,有漢地來的;因為你們是同一個家庭來的,大家語言也通,互相障礙少。小分院,就叫「康村」。
從你入了「康村」,入級度起,我們就掛了名了,屬於三大寺的人了,這叫「級度」。級度是年紀大的不收,不得超過十歲。我是特殊的,我沒有修幾個月就退出了。我那一班都是小孩,年紀大的跟你搗蛋,一直跟你開玩笑,你得用語言溝通。學顯教,一年一班,進到第二十班;畢業了,考格西,就像我們要考大學文憑。之後,堪布批准了,每天露天上課的時候,一班五十個人,分為好多堆,幾十人圍攏一堆,下雨也在那兒聽,不過,西藏下雨的時候很少,一年升一班,一共有二十班。
你在「札倉」、「中院」裡頭,考上格西了,「中院」許可你畢業。按照規定,色拉寺是五千位喇嘛,哲蚌寺是七千位喇嘛,噶當寺是三千位喇嘛,但是後來都超出這個數字了,人非常多了。之後再考試的時候,全寺都向你辯論,你一人坐在高座,大家提問題,那種問題不容易答覆啊。
我舉個例子,他們問你:「釋迦牟尼佛是不是人?」 「釋迦牟尼佛當然是人,降生在印度。」 「釋迦牟尼佛是不是佛?」 「是佛,他成了佛,就是現在所知道的釋迦牟尼佛。」 「十法界,有沒有又是佛,又是人,你怎麼分別?十法界,人是人,佛是佛,你怎麼畫分呢?」你怎麼答覆?口說不行,辯不行,你得引經論,《阿含經》怎麼說,《俱舍論》怎麼說,《大乘莊嚴經論》怎麼說,《現觀莊嚴論》怎麼說,《瑜伽師地論》怎麼說,你必須舉出來哪一本、哪一頁、多少頁、多少行。
在西藏,不是我們講你們聽,他們是從小孩起就背,背完了上課了,沒有老師給你講。一個學生站在中間,大家就提出問題來辯論。你要是記錯了那是多少頁、多少頁,之後,他們來羞你,大家就說你腦殼「地里呢可樂松」(即增加他智慧),你太愚癡了,為了增長你的智慧,回去好好念。在西藏,大家都是用背誦的,你要是問他,他答覆如流,哪部經、多少行、多少頁。你問我們漢僧,我們只講大義,根本不背,他們是全部背起來。
二十年畢業了,你背了許多經論。你要是在考試的時候,誰問你,你都能答覆得了,那就不是一本經論可以面對的,需要融通許多經論。他們問你這部經這麼說,那部經為什麼那麼說?你必須融通起來,你要答哪部經怎麼說,你得舉事實例子,不是空口說話。我要是對我們這邊的道友提問題,我
在西藏,你要請老師開示,得先舉出例子來,《瑜伽師地論》第二百二十頁,或者是多少行的那句話,我不太理解。師父馬上就跟你答了。如果他記不得,馬上就把經論拿出來,照那段經論給你答。有的師父年紀大了記不得,他拿著經書一翻,馬上就給你答,是這樣的。
二十年畢業了,在「札倉」考上了,又到全寺考上了,之後還有「大昭寺」。「門郎欽波」,就是大昭寺的「門郎欽波」,全西藏的喇嘛都來。你放「檔假」,「檔假」就是做法主。就像玄奘法師在大阿蘭陀寺,全印度的人,不論外道、佛道都來問你,你答覆吧。如果答不出來怎麼辦呢?砍腦殼。如果有人把玄奘法師問住,他自願把腦殼給你。所以玄奘法師在印度出名,沒有一個提出問題能問倒他的,提問題的人不敢提了,沒有辦法。要有這樣的智慧。
你考上「阿榮巴格西」,三大寺才承認你是真正的格西。或者起碼你得在你的寺院裡頭考上格西,你才能進入密宗院。密宗院在拉薩市裡叫小昭寺,密宗院不收多,僅收五百人。到了密宗院,先學五年,你才能受灌頂。你得能拿「糌巴」跟「麵粉」這麼一捏,就捏出個壇城來。你要修行得有壇城。大家受過灌頂,看見旁邊的壇城,這是喇嘛自己做的!你得會做壇城。你要不是學顯宗學得開智慧的話,你根本做不了。你看西藏拿酥油做的花,到了臘月二十五,宗喀巴大師的生日,你可以到三大寺,去看喇嘛做的酥油花。這樣學五年會做壇城了,才能夠受灌頂。受了灌頂了就必須去閉關,最少三年,或者五年,或者十年。閉了關,這個法修成功了,就可以了。之後,你的本尊上師許可你給人家灌頂。
大家算一算,一共需要好多年?顯宗二十年,你起碼得十歲,或者是五歲,二十年下來,已經二十五歲了,最大的是三十五歲。再進密宗院學五歲,就四十歲了,再閉關,一出來起碼四、五十歲以上。在西藏真正做一位「噶丹次巴」,或者大喇嘛,沒有六、七十歲以上的人是不可能的,他們的修學過程限制他了。
我到西藏去,知道兩位大德,那是西藏清末民初的聖人,一位是康薩仁波切,另一位是頗邦喀仁波切。學密宗的人,很少不知道頗邦喀仁波切、不知道康薩仁波切,這是當代的修行人,再加上過去行苦行的密勒日巴。西藏不分哪一派,真正有道德的是不分宗派。
大家已經知道密宗的大概情形。當你受灌頂的時候,你考慮考慮:「我自己是什麼程度。」當你受下來,「我念念咒也可以了,師父加持我,我念念。」你受灌頂的時候,你起碼得持十萬遍;從受灌頂的那天起,必須受持十萬遍,你才能做別的事兒。如果這個基本要求沒有做到,受了灌頂,出來離開上師,灌頂就還給他了,上班的上班,做生意的做生意,你去幹什麼?作秀去了!種個善根而已,這是學密宗?
學佛法,聽到了、聞到了,就要思,之後就要修。我們聽課的時候聽完了,回來有一段空閑的時間,自己沉思一下,把聽到的話,思惟一下。不思惟,你一走就忘了。經過這一段沉思,掌握住它的義理、精神,之後你才走,「重聞入於心,反聞聞自性」,聞不是耳朵啊,要入到你的內心。入到內心你再翻出來。我應當怎麼做?對於今天所說的這些毛病,我有沒有?有,我要對治了。我過去是不是像師父講的那些情況,我也這麼做過?沒做過,從現在開始我要這麼做。
我回大陸去,問我們那些受苦難的還俗的道友們、受戒的戒兄弟,差不多一、兩百人,都八十多了,大部份還俗了。你要是說讓他們再回佛教來,死都不幹了,他們說:「我不再受第二次苦了。」這樣子,很危險。佛早就說過,在你遇到一切命難的時候,寧可持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儘管你當時已經犯了,還俗了,現在又有機會,你可以重新受,重新再入。
如果以前犯戒了,以後懺悔,還是清凈的;如果以前持戒,以後犯了,非下地獄不可,那是決定的,明知故犯。你不知道佛法,你只有一個性罪,不犯遮罪;你已經知道佛法了,遮罪比性罪還厲害。大家聞到佛法了,不再繼續造業,以前的罪就可以懺悔、消失;如果聞到佛法了,佛叫你不能這樣做,你還是照樣這樣做。你已經結婚了,還在外頭亂搞,這就是性罪,雖然不是什麼槍斃的罪過,但是,在佛教可不行了。如果你明知道偷別人的東西不對,你受了戒了,你還去偷別人的東西,這又不同了。
要是有人勸你受五戒,我都勸大家先不要受五戒,你先把五戒學習學習,等你學習好了,不要再增加另外的負擔。還有大家信佛之後,入了佛門,一定記得,學佛是求解脫的,我這裡講的是解脫道,不是求煩惱,一定要記得。還有,你到了寺廟裡來,是求懺悔,是來燒香供佛。
最後大家迴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法界有情眾,同生極樂國。」 「法界有情眾」這一句是我自己加的,如果大
第六講 發菩提心
我們已經講了五座了,要講的基本上都講完了。最後再囑託大家,不要忘了念佛、念法、念僧,這樣修行就夠了。你如果在三年、五年之後,或者再問到你還有沒有念,你說:「念啊!一天沒斷。」你就很了不得了。
我們心地當中只要這樣念,我們的心漸漸就轉化了,遇到一切不遂心的事,要發脾氣的事,乃至有些災難產生了,當你念三寶的時候,你就心平氣和。我們都說是觀世音菩薩感應,你不曉得你自己就是觀世音。當你念的時候,你的心跟觀世音菩薩的心合成一體了,所以說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就是你自己的心加持你自己。佛法最深的地方就是如此,無論你修學的是密宗、顯宗,或是《華嚴》、《法華》。佛在《法華》授記成佛,是授你的心,你的心本來就是佛,佛不授記也如是;經由佛的證明,使你認識更清楚了。
千萬不要忘記你自己的心,但是我們很少想到自己的心。我說這個心,不是你現在打妄想的胡塗心,這個心是胡塗的、沒智慧的,我說的是你原來清明本體的心。
這裡有幾個問題,我先答一下,再繼續跟大家講怎麼樣發菩提心。
有一個道友問我,說我曾經講過:「假使熱火輪,猶如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這是什麼涵義?這是說我曾經在監獄住幾十年,他說:「你用什麼降伏你的心啊?」我就用這個心。《楞嚴經》上講,說是一位佛子,受了三皈依,皈依佛了,他遇到一些災難了,還信不信佛呢?就是這麼一句話,他堅定不移,還是信。就像什麼似的呢?就像在我們頭頂上,一個熱火輪在那邊轉,這種苦是受不了的。不能因為這個苦,把我們的菩提心退了,就叫菩提心。因為你有這麼一念心,就使你度過一切災難。在你想苦的時候是苦,但你一想到「我是佛子」,佛子就不因為世間苦,失掉清凈的真心,不會在威武、金錢的面前,否定自己的信仰,涵義就是這樣。
他問我當時在那個環境,什麼因緣想起來的。這有什麼因緣呢?苦難一來了,皈依三寶了,例如我勸大家念佛、念法、念僧,當你苦難一來了,你想起來:「佛要加持我啊,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因為在你心裡有這麼一個種子,遇到那種機緣,就顯現了。
例如你肚子餓了,想吃飯吧?這很簡單,肚子餓了想吃飯。當你苦難的時候,你會喊媽媽,好多人:「哎呀!我的媽啊!」自然流露的,任何人在苦難的時候,著急了,他會想起他的媽媽,別的想不起,因為是慈母。所以我們天天迴向的時候,要報母恩。
我跟很多的道友談過,要是對他媽媽抱怨了,或者說不好的話,我說:一你這是極大錯誤的,你要是信佛的道友,佛不承認你是佛子。為什麼呢?你媽媽生你的時候,在媽媽的胎藏,媽媽所受的痛苦,你是沒法體會,你是不知道的。」四重恩就是母恩。大家學《地藏經》,地藏王菩薩就是報他母親的恩。有兩段,第一品乃至於到第四品,都是報母恩。
因此,你要是問我:「為什麼想起來呢?」就是你過去的種子,到你苦難的時候自然就想到了,想到佛怎麼教導我的,我應該怎麼樣做。第二個問題,要我留個地址、留個電話。因為我住無定處,雖然住在美國,我先住在紐約,後來又住到三藩市,最後又經常到溫哥華講經,乃至到台北,一年到處轉,大家可以追蹤好了,看我在哪兒。
我曾經講過,定業要是可轉,沒有因果了;定業不可轉,就沒有人成佛了。那就是說,佛力是不是能抵得住業力?你是問我這個問題。業力得你自己抵、自己消;自做業,你要自己受。所以過去有這麼一個故事,說老虎的脖子上栓了一個鈴鐺,誰敢去拔啊?誰栓上的誰去拔。很簡單,所以解鈴還需系鈴人,你造的業是你自己去消。
這兩句話似乎很矛盾。業要可轉,沒有因果。因果定律,因果是絕對不錯的。業如果是定業了,要是能轉了,就沒有業了,還講什麼因果呢?可以轉嗎?如果所有眾生的業不能轉的話,哪一個眾生也成不了佛了,我們的佛種就斷了。
為什麼我們要學《般若經》呢?等你有了般若智慧一照,什麼叫定業?你能把你的業拿出來顯示一下嗎?什麼叫業啊?業性本空,業沒有體的。業是有個決定的什麼樣子嗎?過去就沒有了。「業性本空唯心造」,業是由你心造的。你開了悟了,或者你成道之後,有了般若智慧,業還有嗎?連你的妄心都沒有了。那種懺悔才叫真懺悔,「心亡罪滅兩俱空」,心也沒有了,業也沒有了;「是則名為真懺悔」,還有什麼業可轉,還有什麼是業?這是到了義、究竟圓滿的時候,這樣來解釋的。
至於說佛,說眾生,都是假名,這只是一個標示而已。佛也是假名,因為有些眾生,沒有明白自己是佛,才說這個是佛。如果眾生本身、本性都是佛,佛也是假的,不是真的。釋迦牟尼佛相,這是假相。當你沒悟得的時候,假的就是真的;當你沒明白的時候,你對你的肉體,人家打你、罵你,你會煩惱的。當你真正空的時候、悟得的時候,肉體是假的,他罵也好、打也好,跟你好像沒關係似的,砍你一條膀臂你也不知道痛了。
古來祖師在受刑的時候,砍他一刀,他說:「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你一砍我腦殼,好像你的刀在空中砍一樣。過去我們有一位祖師高妙峰,他住在五台山,壽命盡了,小鬼來抓他抓不到。滿山都找,沒有這個人,沒有人知道他住在那裡。小鬼就請出土地公,土地公說:「他在入定。」因為僧人一入定,他的肉體看不到的,他跟山河大地,跟空結合一起了。你只能看到空,什麼都沒有的。
小鬼就請問土地公說:「我們這樣交不了差啊!有什麼方法能把他引誘出來?」他說:「他還有一件事沒放下,還沒修成。他有一個缽,吃飯的飯碗,他非常喜歡這個缽。你要是一敲他的缽,你就把他逮到了。」
小鬼就照著土地公說的,就敲他的缽;一敲,就看到他在那兒坐著,並沒到哪兒去。小鬼一鎖煉就把他鎖上了。他一詫異,高妙峰問他:「你為什
大家有沒有理會這個意思?定業不可轉?三昧加持,三昧是什麼呢?就是他修的功夫,到了空境了,成了般若境了。諸法皆空,因為能空的時候就能現一切相,能現一切相而一切相不執著就是空。這是很微妙的,也不是大家現在能學的、能入的,得一年一年的、慢慢的功夫,這就是般若智慧。「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這個般若,能照見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都沒有了。
因為這兩句話是很深的意思,因為經常有人這樣問說:「師父啊!我的業能轉不能轉?」看你自己轉不轉,就是這個涵義,你修行的功力不夠,不能轉,為什麼都能夠變化啊?因為業跟心是一個,不是兩個。煩惱跟菩提是一個,不是兩個,所以說煩惱即菩提,生死跟涅槃是一樣的。生死本來有生滅,涅槃是不生滅,生滅是對著不生滅說的,不生滅是因著生滅而起的,生滅、不生滅原來都沒有。
如果我們對初學佛的人說「沒有」,他說:「我學啥啊?學了半天,什麼都沒有!」你怎麼能證得那個「沒有」?所以這種話,不常說的,除非深入研究大乘經典,不然怕人犯錯誤。像《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維摩居士說:「如何是戒、定、慧啊?」他說:「貪、瞋、癡啊!」貪瞋癡跟戒定慧是相違背的,為什麼問戒定慧,卻答貪瞋癡啊?戒、定、慧這些法沒有自性的,貪、瞋、癡的性即是戒、定、慧的性,戒、定、慧的性即是貪、瞋、癡的性。所以你問什麼是戒定慧,貪瞋癡就是戒定慧。沒有貪瞋癡,修戒定慧幹什麼;沒有戒定慧,貪瞋癡要怎麼斷呢?假名安立一切法。
初學的時候,你不能涉獵這麼遠,你得一步一步來,皈依三寶,受持五戒,然後一步一步的修行,從「有」消滅,漸漸達到「空」。
這個問題,我這樣給你解釋很多了,我這個話也說得很多,因為不這樣說,我們初學佛的人還是不容易入的。
「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要滅者,集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有人引述這段經文來問我,這是《阿含經》裡頭的話。
佛說的苦集滅道,苦是果,集是因。為什麼要受苦果?為什麼要受苦?你自己做的,集是招感來的。你自己招感來的,你自己受苦,不是平等的。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窮的、有富的、有壽命長的、有壽命短的。有些你看他很冤枉,明知道那事不是他做的,硬安在他頭上了,這不冤枉嗎?他過去冤枉別人,今生來還報了。若是知道三世因果、知道過去,平等平等。你自己做的,現在你自己受,沒有冤枉事。
如果你學佛法學通了,你感覺世界沒有不平,是真正平等。自做業自受報,有什麼不平的?誰加給你的?你自己加給你的。如果你沒這個業,你不知道果,你根本想像不到。
我們說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有沒有土城的看守所?我們每一個人不會答覆說是沒有,你去過、住過好多天啊?他跟你沒有關係。雖然是「有」,「有」如同「無」,對你來說「沒有」。因為你沒這個業,就「沒有」。你看那棟大樓很好,房子里很漂亮,你沒那個業,不是你的,「有」等於「無」,「沒有」。
我在大陸上,經歷兩次戰役,一次抗日戰爭的時候在台兒庄,人死的情況,等於拿血洗城,死幾十萬人。後來國共兩黨又在那兒作戰,徐蚌大會戰,死了幾師人。死得太慘了,我說:「你有沒有啊?」 「當然沒有我,有我,我跟你說話?」 「沒你,跟你沒關係。」 「怎麼沒關係?」我說:「你沒那個業,就是沒關係。」我說:「你聽都沒聽到,你連聽的業都沒有。」很多人都沒有聽到,你連聽聞這個業都沒有,《地藏經》上說的,說那個業很重、很苦,對你沒關係。
我們到美國那一年,巴城的安德魯颶風,真慘,風一吹過去,幾秒鐘之間,多少棟樓房,死的人不說,樓房癱塌沒有了。我們好多都沒聽到,什麼叫「安德魯」啊?這是風的名字。我們有看的業,而後要想去看看。大家就沒這個業,就沒有去看。所以,你沒有這個業,對你等於什麼都沒有。你有這個業,你想躲、想跑,跑不了了。
業果都是自造的,所以你的苦是你自己招感來的。怎麼辦呢?佛就教導你一個方法,要修行,要修道。修道就先發心,發完心要找到這個道。像你要到清泉會館來,不管打哪兒來的,你得先問問路,車要走哪條道,你才能開到這裡來;如果你不問路,你盲目開,你不知道要開到哪裡去。道就是這樣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證到寂滅的理,你就先跟佛學一學,他就告訴你怎麼修道。
道是因,滅是果。那一個是世間因果,這是出世間因果,這是苦、集、滅、道。我們一般的人都不願學這個法,因為我們中國人喜好大法,一聽:「哦!小乘法,我不學。」你不學,你真受苦。一邊受苦,一邊造業。在苦果上他怕,想躲避;在造業上他就不怕了,他拚命的造,再造就再受。
我們佛教有兩句話,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一起心動念,他恐懼得不得了,他絕不敢做錯事。眾生非得受到苦了,他才怕;他造的時候,膽子大得很,什麼業他都敢造。等到受的時候,他就不行了。
這是苦、集、滅、道四諦大概的意思。你要滅苦嗎?修道,別造業,別造苦的因,就不會得到苦的果,很簡單。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洗其心,罪來複生,如水歸海,見能生者。若人有過,自解之非,改而行善,罪自消滅。」這句話是佛教導的,你是不是要我給你解釋,還是不懂得這句話?很淺顯啊。
佛的意思是說,眾生沒有不犯錯誤。因為你的心,如沒有得到真正的真心,得到妄心,隨著貪慾,一種是自心的、原來的、根深蒂固的習氣,外邊境界相太多了,你想不做都不可能,這是外邊的薰習力。還有一種逼迫力,你不做也不行,不做當然就吃苦。
例如美國的一間高小,高小跨初中這一班的同學,五十多個人,每個人都吸毒,大的才十三歲,都是小孩。你理解為什麼?這個學校裡頭,毒販子先給幾個孩子吸,吸完了讓他到學校裡頭銷售。最後幫派越來越大,你不吸就派幾個人打你,你得學著吸。吸上癮了,你就偷錢買毒品。
這就是業所感,為什麼他生到那個環境,又住那個學校呢?這就是業。這種業是逼迫的,你怎麼樣消除?如果父母知道了,轉個學校,然後讓他戒掉。但是吸毒容易,戒毒可難了,混身痛苦得厲害了。如果吸過毒的、戒過毒的,你問他,那比死一回還難過,他寧可死了;但他都還要去吸。這叫業不由己,你若有那個業了,你想自己不再做,都不行,那業會促使你做。不是罪來附身,是你的因成熟了,果,你非受不可。如果你不造那個業,你沒有那個因;沒那個因了,你不會受那個果。
我們大家可以從現實生活當中體諒。有些人他不害病,身體非常好,從來不知道什麼是病,別的罪他可有。為什麼呢?他前生很少殺生,他不受那個余報。有的人,不論多麼富貴,一直就是病歪歪的,那就是他殺業很重。你可以自己知道,過去你怎麼做的你是不知道,前生你怎麼會知道,沒那智慧;你今生受的,就是你前生所做的。你看人家做事情都順順噹噹的,一到你做了就捆捆綁綁,總是磕磕碰碰不容易,為什麼?你前生就不給人家說好話,盡對人家的事兒破壞,今兒遇到你了,人家也都破壞你。怎麼辦呢?你要懺悔,就是悔改。「我見誰都隨喜、都讚歎,盡說好話,要成就別人的事情」,你漸漸就轉了。這個道理是很簡單的。最後跟大家講講發菩提心。
菩提心在各個經論講的大體相同,但是,名字不相同。《大乘起信論》是結合了一百部大乘經典,馬嗚菩薩作做的。他講菩提心,是由三種心成就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第一種是直心,正觀著本體,就是看一切,在法看法性,在人、有情看佛性。
直觀本體,就像我們禪宗,「父母未生我以前,誰是我?」或者提一個話頭,「南無阿彌陀佛」,念佛的是誰?誰在念?口念嗎?口不能念,口被心支配。哪個心念呢?真心?妄心嗎?你就問,你就參。念佛是誰?誰在念佛?這都是參。這種的功夫叫什麼呢?叫明心,找真心。現在這是妄心、狂心,「狂心頓歇,歇即菩提」,就是你一心正念真如,就是觀察自己本來性體。
現在我這個身死了,心還在不在呢?腔內的心也隨著死了。我們說靈魂、靈識,他死了,靈是不是真心呢?也不是的。在佛教的名相上講,眼、耳、鼻、舌、身、意,第七末那,第八阿賴耶,阿賴耶裡頭含著有一部份真、一部份假。所以那個執著為我的我執,是第七末那,不是現前的心,不是肉團心。這個學起來就很深了,我大體這麼說一下。
直心正念真如,就念我們那個原來跟佛無二無別的本具足的妙明真心。說妙,就不可思議;明,光明遍照。那才是我們的心。現在我們就用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再加第八阿賴耶識妄分,把我們的真心給遮住了,不得顯現了。
所以百部大乘經典都有直心正念真如,就是觀想,修成道,也就是我們上回講《占察善惡業報經》的後半部經文。為什麼要拜懺?為什麼要修行?消業障。消了業障,而後修定、修慧,才能達到一實境界,一實境界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大家可以看《占察善惡業報經》,前半部是為了後半部做準備的,為修行。這叫直心正念真如。
第二種是深心,要盡一切諸善行。我們所說的,哪管是一點小的好事,我們都要做;一點小的壞事,不做。傷害人的,半句話都不說;成就人的,要說多少都可以。在戒裡頭,這就是深心,要盡一切十善法。十善法界就是表現我們的真心,之後用律儀來防範、來設立,使我們的真心不犯錯誤,饒益一切眾生。
這是三具戒。菩薩受戒,大小乘的,三具戒都包含在裡頭。饒益一切眾生就是大悲心。這是直心、深心、大悲心,這就是菩提心,三個具足了,才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心,覺心就是明白,一切你都明白了。妙明真心不為一切污染所染污,你有大智慧了,什麼都知道,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在密宗裡頭講菩提心,第一個是出離心。對三界的苦難你看得太多了,要離開,要出離。如果沒出離心的人,學道、皈依三寶,學不好的。因為貪戀這個世界,一貪戀這個世界,貪、瞋、癡、慢、疑等煩惱把你咬得昏頭轉向,你就沒辦法修。所以必須要出離。
出離就是在五濁惡世里要出離這個世界,得具足這個心。對這個世界,無論多好,你不貪戀了。而且這個世界,你真正分析觀察起來,沒有一樣好的,沒有一點點好的。要修出離心,得修這個觀照。
你自己出離了,不行,你要度六親眷屬,要度眾生,你得發大悲心,不發大悲心成不了佛。第二個菩提心,大悲心。觀見世界這麼苦,自己想出離,又不忍心讓六親眷屬、所有眾生受苦,我又得度他們,讓大家一起出離。
這就是我們念《心經》:「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就是出離出離,大家都出離;解脫解脫,大家都解脫;到彼岸到彼岸,大家都到彼岸;成佛成佛,大家都成佛。「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這四句話,包含的意思太多,所以不翻。包含好多呢?八十四句的《心經》、《金剛經》、六百卷《大般若經》,這四句話就可以了,就包含這麼多。因此,得具足大悲心。
有了大悲心,你還得有智慧。如果沒有般若智慧,你這個大悲心,落於愛見大悲。本來要你去度眾生,你度他,結果跟他講情愛,去跟他談戀愛,還怎麼度他了?把你也拽下去了,你還度他啊!本來要你去度眾生,你看他財富很大,你也跟他發財去了,起了貪心了。必須得有智慧,真正認清楚了,這叫般若心。
三心是一個心,菩提心,有出離,有大悲,有智慧,就是出離心的、大悲心的、般若心的。這講起來很多,菩提心有菩提心的專冊,像《華嚴經》〈華嚴三昧章〉,專講菩提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從最初開始發心,一直到成就,之後再回到文殊菩薩,完成了他最初所發的心。這就是菩提心,一部《華嚴經》就是菩提心。這個道理太深了,佛法猶如汪洋大海,如果大家有大智慧,想學,你能飲到一滴,知道鹹味了,就已經不錯了。可惜我們現在連一點味道都沒有沾,我這麼說一說,大家發一發菩提心,心嚮往之。
我們就說到這裡吧!最後祝福大家,不要忘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推薦閱讀:
※廣欽老和尚開示錄(三)
※《入地眼全書》 水法卷七【宋】南昌辜托長靜道和尚著
※探索·發現《清宮秘檔》一個想當和尚的皇帝
※虛雲老和尚:在忙中修行
※多請些「外來的和尚」吧
TAG: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