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朝亡國之君名錄(二)

中國朝代更替頻繁,從而產生了一大堆的末代君主們,他們或殘暴,或昏庸,或身陷困境,成為權臣的傀儡,或是回天乏術,身死國滅。留給後世的是扼腕,是嘆息。本系類共選取50多位末代君主,探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背後的奧秘。

崇禎自縊煤山

楊廣(隋煬帝)-隋朝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華陰人(今陝西華陰),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楊廣生於大興,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後率軍南下消滅南陳,統一中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在位期間開創科舉制度;修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對後世頗有影響,然而頻繁的發動戰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導致了隋朝的覆亡。大業十四年(618年),驍果軍在江都發動兵變,楊廣被叛軍縊殺。唐朝謚煬皇帝,隋恭帝楊侗謚世祖明皇帝,夏王竇建德謚閔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40多首。

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弒殺隋煬帝,擁立隋煬帝楊廣之侄,秦孝王楊俊長子,楊浩為帝;李淵立隋煬帝楊廣之孫,元德太子楊昭第三子楊侑為帝;王世充立隋煬帝楊廣之孫,元德太子楊昭次子楊侗為帝;此三帝皆相繼被殺。

武德三年(620年)二月,東突厥可汗處羅可汗派遣使者前往竇建德處,將蕭皇后和隋煬帝楊廣之孫,齊王楊暕遺腹子楊政道迎接到東突厥,擁立楊政道為隋王,把留在東突厥境內的中原官吏、百姓,全部配給楊政道管治,復立「大隋」政權,史稱後隋。

貞觀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軍攻打併滅亡東突厥,東突厥頡利可汗的親信康蘇密攜帶蕭皇后、楊政道投降唐朝。正月初九日,楊政道等人到達唐朝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 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楊政道為員外散騎侍郎,後擔任尚衣奉御。唐高宗永徽初年,楊政道去世。隋朝至此徹底落下帷幕。

李柷(唐哀帝)-唐朝

唐哀帝李柷(zhù)(892年-908年),原名李祚,唐昭宗李曄第九子,唐朝末代皇帝。

乾寧四年(897年),封輝王。天復三年(903年),授任開府儀同三司、充諸道兵馬元帥。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遇害後,蔣玄暉假傳遺詔擁立李柷即位。李柷在位3年後被廢,次年被鴆殺,葬於溫陵,年僅17歲。

後唐明宗李嗣源追謚其為「昭宣光烈孝皇帝」,但廟號景宗未被採用,故後世稱其唐哀帝或唐昭宣帝。

武則天 (中國武周時期女皇帝)-武周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名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

武則天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獲賜號「武媚」 。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后,尊號「天后」,與高宗李治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期間,改名為「曌」[3] 。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宣布改唐為周,自立為帝,定洛陽為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肆殺唐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所以使得賢才輩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晚年逐漸豪奢專斷,頗多弊政。

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史稱「神龍革命」。中宗恢復唐朝後,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累謚為則天順聖皇后。

武則天多智略,兼涉文史,頗有詩才。有《垂拱集》、《金輪集》,今已佚。《全唐詩》存其詩。

五代(907年-960年)

朱友貞 (後梁末帝)-後梁

後梁末帝朱友貞(888年-923年),又名朱鍠、朱瑱,五代時期後梁末代皇帝,太祖朱溫第三子,朱友珪異母弟。

朱友貞是朱溫嫡子,初封均王,擔任左天興軍使、東京馬步軍都指揮使。朱友珪篡位後,被授為東京留守、開封府尹,與趙岩、袁象先、楊師厚等人密謀政變。乾化三年(913年),禁軍兵變,誅殺朱友珪。朱友貞遂在東京稱帝。他在位期間,疏遠敬翔、李振等舊臣,重用趙岩、張漢傑等無能之輩,在梁晉爭霸戰爭中勝少敗多,接連喪失國土,以致國勢日衰。

龍德三年(923年),晉王李存勖建立後唐,對後梁發動總攻。朱友貞在唐軍攻入東京前夕,命親信皇甫麟將他殺死,後梁隨之亡國。他終年三十六歲,在位將近十一年,後被李存勖追廢為庶人。

李從珂 (後唐末帝)-後唐

李從珂(公元885—936年),本姓王,小字二十三,母魏氏,鎮州平山(今河北石家莊市平山縣王子村)人。後唐明宗李嗣源養子,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末代皇帝,史稱後唐末帝或後唐廢帝。

長興二年(931年),安重誨死後,李從珂出任左衛大將軍,兼西京留守。三年(932年),進位太尉,升任鳳翔節度使。四年(933年),晉封潞王。

應順元年(934年)四月,廢黜後唐愍帝後即帝位,改元清泰。清泰三年(936年),因無力抵擋石敬瑭與大遼軍隊的進攻,自焚於洛陽,終年51歲,葬於徽陵。

石重貴 (後晉出帝)-後晉

石重貴(914年―974年),後晉皇帝,石敬瑭養子,942年-946年在位。天福七年(942年),後晉高祖石敬瑭去世,石重貴繼位,沿用高祖天福年號,天福九年(944年)七月改元開運。石重貴不肯向契丹稱臣,契丹攻後晉,開運三年十二月(947年1月)占開封,後晉滅亡。石重貴是一位能力一般,但很有骨氣的皇帝,他敢於同契丹開戰,可惜他身邊卻無可用之人。他在位只有4年,國破後被俘送往契丹,北宋開寶七年,遼保寧六年(974年)病死,終年61歲,葬於今遼寧省朝陽縣。

劉承佑 (後漢隱帝)-後漢

後漢隱帝劉承祐(公元930年3月28日―公元951年1月2日),沙陀族,後漢最後一位皇帝,高祖劉知遠和李皇后之子。公元948年―公元950年在位,後漢高祖乾祐元年(公元948年),劉知遠死後,劉承祐即位,沿用後漢高祖年號乾祐,在位時期大權旁落,後誅殺權臣,引發了郭威叛亂,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叛軍攻開封,劉承祐被殺,後漢亡,時年21歲。定謚曰「隱」。葬於許州陽翟縣之潁陵。

柴宗訓 (後周恭帝)-後周

後周恭帝柴宗訓(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後周世宗柴榮第四子,五代時期後周最後一位皇帝。廣順三年八月初四日(953年9月14日),籍貫邢州堯山(今邢台市),出生於澶州府第。顯德六年(959年)六月癸未日,制授特進左衛上將軍,封梁王,食邑三千戶,實封五百戶。同年,周世宗去世,柴宗訓即位。顯德七年(960年),柴宗訓被迫禪位給趙匡胤,後周滅亡。趙匡胤登基後,降封柴宗訓為鄭王,遷往房州。北宋開寶六年(973年)逝世,終年20歲,葬順陵(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郭店鎮郭店村),謚恭皇帝。

十國(891年-979年)

楊溥 -南吳

楊溥(900年—938年12月23日),南吳太祖楊行密四子,南吳烈祖楊渥、南吳高祖楊隆演之弟,五代十國時期南吳君主。920年(武義二年)楊隆演去世,楊溥為徐溫所迎繼吳王位,921年,改元順義。927年(順義七年),即皇帝位,改元乾貞。南吳於楊隆演及楊溥在位時,軍政大權皆操之在徐溫、及其養子徐知誥(李昪)父子之中,之所以即位,只是為徐氏父子篡位稱帝之準備而已。937年(天祚三年),楊溥禪位徐知誥,南吳滅亡。楊溥被徐知誥上尊號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938年(升元二年)楊溥去世,謚號睿皇帝。

李煜 (南唐後主) -南唐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台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於汴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

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王衍 (前蜀後主) -前蜀

王衍(899-926年5月2日),初名王宗衍,字化源,許州舞陽(今河南舞陽縣)人。五代十國時期前蜀最後一位皇帝,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母為徐賢妃。

王衍即位後,荒淫無道,委政於宦官、狎客,好微服出遊民間,日夜飲酒,愛好奢侈,營建宮殿,巡遊諸郡,耗費大量財力,蜀人不得安寧。太后、太妃賣官鬻爵,臣僚賄賂公行,政治十分腐朽。乾德元年(919年),加尊號為聖德明孝皇帝。同光三年(925年),後唐庄宗李存勖遣魏王李繼岌、郭崇韜等發兵攻打前蜀,王衍帶著棺材,自己綁縛著出降後唐,前蜀滅亡。後來,王衍在被送赴洛陽途中,李存勖遣人將他和他的親族一起殺害,時年二十八歲,後被封為通正公。

王衍很有文才,能作浮艷之詞,著有《甘州曲》、《醉妝詞》等,流傳於世。

孟昶-後蜀

孟昶(chǎng)(919年―965年7月12日),初名孟仁贊,字保元,祖籍邢州龍崗(今河北省邢台市[3] ),生於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後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五代十國時期後蜀末代皇帝(934年—965年)。

明德元年(934年),孟知祥去世,孟昶即位。他誅殺了恃功驕橫的大將李仁罕,滿朝懾服。又攻取秦、鳳、階、成四州,盡有前蜀之地。在位三十二年,適逢中原多故,境內少有戰事,經濟發展,但孟昶本人亦頗為奢侈淫靡。廣政二十七年(964年),宋太祖趙匡胤派王全斌等伐蜀。次年,孟昶降宋,被俘至京師,拜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秦國公。旋卒,追贈尚書令、楚王,謚號「恭孝」。

孟昶好學能文,《全唐詩》存其詩一首。

劉鋹 -南漢

劉鋹【chǎng】(942年-980年),原名劉繼興,南漢中宗劉晟長子,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君主。初封衛王。南漢乾和十六年(958年),劉晟去世,劉繼興繼位,改名劉鋹,改元大寶。劉鋹在位期間,荒淫無度、統治昏庸,國力大衰,朝政糜爛不堪更將朝政交予女巫,政事紊亂。公元971年,南漢為北宋所滅,劉鋹投降,被北宋封為恩赦侯。

馬希崇-南楚

馬希崇,生卒年不詳,五代十國時期南楚君主,楚王馬殷之子,馬希聲、馬希范、馬希萼、馬希廣之弟。馬希廣在位時於天策上將府任天策左司馬之職。

後周太祖廣順元年(951年),在馬希崇事先知情的情況下,徐威等將領兵變,馬希崇被推為武安留後,馬希萼則被移往衡山縣囚禁。馬希崇繼立後,亦縱酒荒淫,人心不附。當時南楚情勢,內有數股勢力割據,外有強鄰南唐虎視眈眈,徐威等欲殺馬希崇自救,馬希崇察覺其中變故,遂密迎南唐大軍保護。

951年,南唐乘機派遣大將邊鎬攻下長沙,滅楚。自896年馬殷被任命節度使開始割據到951年楚國滅亡,馬楚共存世55年。馬希崇率家族投降,南楚亡。

錢弘俶-吳越

吳越忠懿王錢俶(929年-988年)公元948-978 年在位。初名弘俶,小字虎子,改字文德,錢鏐孫,錢元瓘第九子。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的最後一位國王。

後漢天福十二年(947年)十二月三十(陽曆為948年2月12日)將領胡進思趁吳越王錢弘倧夜宴將吏,發動政變,錢弘倧被軟禁,錢俶被胡進思迎立為吳越王。錢俶嗣位三十餘年,期間恭事後漢、後周和北宋。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8年),錢俶奉旨入汴梁,被扣留,不得已自獻封疆於宋,先後被封為淮海國王、漢南國王、南陽國王、許王、鄧王。988年六十大壽,宋太宗遣使祝賀,當夜錢俶暴斃,或有懷疑其被毒殺者,謚號忠懿。

王延政-閩國

王延政(?―951年),人稱十三郎,原籍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閩太祖王審知之子,閩嗣主王延翰、閩太宗王延鈞、閩康宗王延羲的弟弟,五代十國時期閩國末代君主。在位三年稱恭懿王,國亡被俘。

南唐查文徽率兵攻建州,唐主李璟利用王延政剛剛進入福州的混亂時機,增派何敬洙為建州行營招討馬步指揮使,又使祖思、應援會攻建州。王延政在建州水南一仗大敗,城池被攻破,王延政投降。南唐將鎮武軍置為永安軍,閩國至此滅亡,僅存在36年。

南唐保大四年(946),王延政後來被送往南唐都城金陵,南唐帝李璟封他為羽林大將軍;保大五年(947年)改封為鄱陽王;保大九年(951年),再改封為光山王,宋太祖即位後,北宋攻滅南唐,王延政於金陵內附,封太師自便歸返漳州。不久過世,被追贈為福王,謚號恭懿。

高繼沖-南平

高繼沖,字成和(一作字贊平),貞懿王高保融長子,貞安王高保勖的侄子。五代十國時期南平國第五任君主,也是末代君主。962年11月--963年在位。史稱(南平)德仁王或南平侍中。

公元960年,高繼沖的父親高保融去世,因高繼沖年紀尚小,所以遺命高繼沖的叔父高保勖繼位。

公元962年11月,高保勖病死,遺命其侄高繼沖繼位,並被宋朝拜為節度使。同年,湖南的武平節度使周行逢去世,年僅11歲的周保權嗣位,而境內大將張文表叛變,周保權向宋朝求援。

建隆四年(963年),宋太祖趙匡胤派兵討伐張文表,假道荊南,趁機控制南平都城江陵(今湖北江陵)城巷,高繼沖只得納地以歸,南平滅亡。南平滅亡後,宋朝一度任命高繼沖為荊南節度使。不久,高繼沖舉族歸朝,被改命為武寧節度使(約在今江蘇、安徽一帶)。

開寶六年(973年),高繼沖於武寧節度使任內去世,贈侍中。高繼沖鎮守彭門(今江蘇徐州),政事委諸僚佐,然有德政,因此被百姓請求留葬當地,但不被宋太祖允許,享年31歲,葬處不明。

劉繼元 -北漢

英武帝劉繼元(?―991年),五代時北漢末代皇帝。孝和帝劉鈞養子,少主劉繼恩弟。郭無為殺劉繼恩後,立他為帝。在位11年,國亡降北宋後病死,葬處不明。

趙桓 (宋欽宗)-北宋

靖康之恥

宋欽宗趙桓(1100年―1156年),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宋高宗趙構異母兄,母顯恭皇后王氏。在位1年零2個月。

生於元符三年(1100年),初名趙亶,封韓國公,次年六月晉爵京兆郡王,大觀二年(1108年)晉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開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禪讓登基,改元靖康。為人優柔寡斷、反覆無常,對政治問題缺乏判斷力和敏銳力。他是歷史上懦弱無能的昏君,聽信奸臣讒言,罷免了李綱。金兵圍攻汴京,卻無力抵抗。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26年(1156年)駕崩於燕京,終年57歲,葬於永獻陵。

趙昺 (宋少帝)-南宋

宋懷宗趙昺【bǐng】(1272年-1279年),南宋第九位皇帝(1278年-1279年在位),宋朝最後一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趙昺是宋度宗第三子,宋恭帝、宋端宗的弟弟,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王等爵位,生母為俞修容。1278年4月在岡州即皇帝位,改元祥興。

1279年3月19日,南宋朝與蒙元在崖山展開決戰(史稱「崖山海戰」),宋軍被元軍擊敗,元軍隨後包圍崖山,左丞相陸秀夫眼看「靖康之恥」又要重演,遂背時年8歲的趙昺在廣東崖山(今新會崖門)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萬軍民也相繼投海殉國,宋王朝覆亡。

耶律延禧 (天祚帝)-遼朝

遼天祚帝耶律延禧(1075年6月5日―1128年),字延寧,小字阿果,遼道宗耶律洪基之孫,遼順宗耶律浚之子,母貞順皇后蕭氏,遼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位25年。

耶律延禧生於太康元年(1075年)四月十九日,少年時曾險些被權臣耶律乙辛暗殺,幸得蕭兀納保護才沒有遇害,此後曾受封梁王、燕國王等爵位,又歷任太尉、中書令、天下兵馬大元帥等職,大安七年(1091年),被確立為皇位繼承人。壽昌七年(1101年)正月十三日,遼道宗去世,耶律延禧奉遺詔繼位,改元乾統。

耶律延禧在位期間,遼朝政治腐敗、人心渙散、內外矛盾激化,面對危機,耶律延禧不思進取,無所作為,反而一味游畋享樂,遼朝的政局更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地步。

天慶四年(1114年),女真族起兵反遼,遼軍屢戰敗北,保大五年(1125年),遼朝滅亡,耶律延禧被金兵俘後病死(一說被金人所殺),終年54歲,葬於顯陵附近(今遼寧省北鎮縣醫巫閭山)。

李睍 (夏末帝)-西夏

李睍[xian](?―1227年),西夏神宗李遵頊之孫,西夏獻宗李德旺之侄,清平郡王之子,西夏最後一位皇帝。

公元1227年春,蒙古軍進圍都城中興府,李睨堅守半年後,因城中糧食用盡,軍民大批得病,又遭強烈地震,城中宮室都被震塌,只得於農歷六月向成吉思汗奉上祖傳金佛和金銀財寶請降,要求寬限1個月再獻城。

李睍向蒙古請降後不久,農曆七月,成吉思汗去世,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使銀川避免了屠城的命運,併入城安撫城內軍民,城內的軍民得以保全,西夏滅亡。

完顏承麟 -金朝

金末帝完顏承麟(?-1234年2月9日),金朝末代皇帝,女真名呼敦。金世祖完顏劾里缽的後代,原為金朝將領,天興三年正月戊申(儒略曆1234年2月8日),金哀宗不欲做亡國之君,遂將帝位傳予他。於下旨傳位翌日舉行即位大典,但大典未及完成宋蒙聯軍已攻入城內。完顏承麟唯有草草完成大典立刻帶兵出迎,後死於亂軍之中。據史學家推測,完顏承麟在位時間不足一個時辰,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 (元順帝)-元朝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Toghon Temür,蒙古語意為「鐵鍋」,1320年—1370年),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五位大汗。元明宗長子,元寧宗長兄。生母是聖裔邁來迪。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十七日生於察合台汗國境內,天曆二年(1329年)元明宗繼位後回到元朝,不久後元文宗毒死了元明宗,將妥懽帖睦爾流放到高麗大青島與廣西靜江(今桂林)。元文宗、元寧宗相繼駕崩後,妥懽帖睦爾被太后卜答失里下令迎回,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即位於上都。

至元六年(1340年),妥懽帖睦爾扳倒權臣伯顏而親政。親政初期,他勤於政事,任用脫脫等人,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挽救元朝的統治危機,史稱「至正新政」,包括頒行法典《至正條格》,以完善法制;頒布舉薦守令法,以加強廉政;下令舉薦逸隱之士,以選拔人才。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積弊已久的社會問題,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後期逐漸怠政,沉湎享樂,元廷內鬥不斷,外部民變迭起,無法有效地控制政局。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閏七月,明軍進攻大都,妥懽帖睦爾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對全國的統治結束。

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爾駕崩於應昌,享年五十一歲。廟號惠宗,蒙古汗號為「烏哈噶圖汗」。明朝為其上尊號為「順帝」,民間又稱其為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等。

朱由檢 (明思宗)-明朝

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漢族,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

天啟二年(1622年)被冊封為信王,天啟七年(1627年)登基,改元崇禎(1628年—1644年),後世稱為崇禎帝。

崇禎帝繼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生活節儉,曾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無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在位期間爆發農民起義,關外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已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時,於煤山自縊身亡,終年34歲,在位17年。

崇禎帝死後,自殺官員有戶部尚書倪元璐、工部尚書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義渠、太常寺卿吳麟征、左中允劉理順、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駙馬都尉鞏永固全家自殺,太監自殺者以百計,戰死在千人以上。宮女自殺者三百餘人。紳生生員等七百多家舉家自殺。 四月四日,昌平州吏趙一桂等人將崇禎帝與皇后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朝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葬於十三陵思陵。」。

崇禎帝死後廟號懷宗,後改毅宗、思宗。清朝上謚號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謚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 (宣統皇帝) -清朝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字耀之,號浩然。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醇賢親王奕譞之孫,載灃長子,母親蘇完瓜爾佳·幼蘭。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兩次在位。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治結束。九·一八事變之後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稱「康德皇帝」。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儀在瀋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特赦令並成為全國政協委員。溥儀一生四次結婚,娶過五個女人,最後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與李淑賢結婚。溥儀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於1964年4月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其獨特的富有戲劇性的經歷,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其中電影《末代皇帝》,曾榮獲1987年奧斯卡金像獎等眾多獎項。

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於八寶山,後遷於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推薦閱讀:

赤野千里 民不聊生 六下罪己詔的亡國之君
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

TAG:中國 | 亡國之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