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理論深度解析
關鍵字:風水術、陰陽五行、八卦、氣論引 言
風水術,古代也稱為堪輿術,是中國古代數術之一。《說文》云:「堪,地突也。」《淮南子》許慎注曰:「堪,天道也;輿,地道也。」《漢書﹒楊雄傳》顏師古註:「堪輿,天地總名也。」可見,堪輿的最初本義與我們現在的所說風水的含義是不相同的,後來二者被混為一談。《中國堪輿辭典》載:「堪輿術,即相地術,俗稱風水術,又名地理、青烏、青囊,是占相陽宅(生人居宅),陰宅(死人墓穴)的地形、環境及結構、坐向以測吉凶休咎的方術。」《辭海》的定義為:「堪輿,也叫風水。舊中國的一種迷信。認為住宅基地或墳地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形勢,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禍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辭源》「風水」條則云:「風水指宅地或墳地的地勢、方向等。舊時迷信,據以附會人事吉凶禍福。」我們認為:風水學是一種傳統文化現象,一種廣泛流傳的民俗,一種擇吉避凶的術數,一種有關環境與人的學問,一種有關陰宅與陽宅,理論與實踐系統的理論,是人們長期實踐經驗的積澱。從現代科學的理論來看,風水學是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環境景觀學、生態建築學、宇宙星體學、地球磁場方位學、氣象學和人體信息學等合一的綜合性科學。就其內容而言,大體上可以分為相陽宅(生人居宅)和相陰宅(死人墓穴)兩大類。本文擬從風水術的形成過程入手,通過風水術的起源、發展、完善過程的分析,探討風水的理論淵源。一、風水術形成過程風水術的起源和古人類擇地聚居分不開。從已發現的距今8000年到距今4000年的大量的新石器時代的聚落遺址表明:選擇背坡面水,處河流沼澤邊緣的聚落遺址最為普遍。(「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建築」條,見《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第701頁)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背坡(朝南),能充分享受陽光,遮擋風沙;近河則易於獲取水源,便於生活和生產,這對於生產力極其低下的原始人類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國外學者尹弘基在《論中國古代風水的起源和發展》中更明確指出:「黃土高原地區亦即綿延起伏的山丘和朝著黃河流去的河流附近,很有可能就是中國古代風水的發源地。理由是:黃土高原具有吉祥的地形條件,背山臨水,前面有開闊地(通常朝南),這最適合北方居住者。它既擋住了冬天從西方西伯利亞吹來的冷風,又能保證享受到最多的日照。事實上,所有的居住窯洞都是從背靠著的山挖出來的。因此,風水的最初形式是尋找吉祥窯洞地點的一般準則。」⑴正是從最初這些樸素的選擇住址之中,隨著人類自身的不斷發展,對自然的認識、改造的能力不斷加強,風水術也就應運而生了。
從現有的文獻記載來看,風水術的萌芽階段是卜宅與相宅並重。早在周初,人們建造城市就先要勘察地形,然後再進行占卜,從而確定是否宜於建城。《詩經?大雅?文王有聲》:「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宅,擇也。」,可見,周武王在選擇「鎬」作為國都地點時,使用了龜卜來決定。《詩經·大雅·公劉》中記:「篤公劉,於肯斯原……既順乃宣……涉則在崛(小丘),復降在原。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涉南岡,乃觀於京。……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既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度其陰陽,幽居允荒。」周氏族首領公劉為了選擇一個好的氏族居住地,經過了長途跋涉,時而審視曠野,時而登臨丘岡,或相其陰陽,或觀其流泉,最後才選定了「幽」(今陝西旬縣)。《尚書?洛浩》中亦記有周公視察洛地,並多次占卜,「周公拜手稽首曰:聯復子明辟,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東土,其基作民明辟。予惟乙卯,朝至於洛師。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澗水東,渡水西,惟洛食。我又卜渡水東,亦惟洛食。」⑵ 風水術真正意義上的形成,則要到秦漢魏晉時期。這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發展離不開。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學術思想空前繁榮的時期,各種思想體系紛紛形成,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各種學說相互促進、相互兼容,對於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形成具有奠基的作用。其中有關陰陽學說、五行八卦學說、氣論思想等,成為風水術形成的理論基礎。到秦漢之時,己經出現了專門的風水類著作,如《漢書·藝文志》中五行類有《堪輿金匾》十四卷,形法類中有《宮宅地形》二十卷。通過作者班固所言:「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器物之形容以求聲氣貴賤吉凶。」⑶其中很明顯包含有相宅的內容。同時,這一時期,也己出現職業的堪輿家,《史記.日者列傳》中載:「孝武帝時,聚會佔家問之,某日可取婦乎?五行家曰可,堪輿家曰不可,建除家曰不吉,叢辰家曰太凶,歷家曰小凶,天人家曰小吉,太一家曰大吉。」⑷到東漢之時,堪輿更加流行,並且己經顯示出選擇宅地和墓穴的好壞,有可能招福或引禍。如《後漢書·袁安傳》中記有:「初,安父沒,母使安訪求葬地,道逢三書生,問安何之,安為言其故,生乃指一處,雲:『葬此地,當世為上公。』須臾不見,安異之。於是遂葬其所佔之地,故累世隆盛焉。」⑸可見,當時風水術已經很流行,人死後,要選擇一個好的葬地,並且葬地的好壞還會影響後人的吉凶禍福。秦漢時期可以說是風水術的形成時期。到了魏晉時期,風水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有名有姓並有具體史實可考的職業堪輿家已逐漸登上歷史舞台。《三國志·魏書·管佫傳》記載,管佫精通《周易》、風角、占相。一次「佫隨軍西行,過毋丘儉墓下,倚樹哀吟,精神不樂,人問其故,佫曰:『林木雖茂,無形可久;碑誅雖美,無後可守。玄武藏頭,蒼龍無足,白虎銜屍,朱雀悲哭,四危以備,法當滅族。不過二載,其應至矣。』卒如其言。」⑹管格通過毋丘儉墓四方地理形勢的觀察,認為其所選葬地大凶,會對其後人帶來滅族之災,並且果然如此。晉朝的郭璞是風水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史籍記載「璞好經術,……妙於陰陽曆算,有郭公者,客居河東,精於卜筮,璞從之業,公以青囊中書九卷與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術,攘災轉禍,通致無方,雖京房、管佫不能過也」⑺。另外,還有兩例郭璞擇葬的故事,一例是:「璞以母憂去職,卜葬地於暨陽,去水百步許,人以近水為言,璞曰:『當即為陸矣。』其後沙漲,去墓十里皆為桑田。」另一例為:「璞嘗為人葬,帝微服往觀之,因問主人:『何以葬龍角,此法當滅族。』主人曰:『郭璞雲:此葬龍耳,不出三年當致天子也』。」這兩則故事都通過郭璞在擇葬地時,表面上似冒天下之大不匙,選擇近水或葬龍角等葬地所忌之處,而後卻轉危為安,以此來說明郭璞在風水術上的造詣深厚。風水的經典著作《葬書》為郭璞所著。 風水術發展到隋唐五代宋初,己經非常成熟,在理論上己經非常完備而且在不斷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自己所具有的獨特的判斷吉凶的方法,正式形成了兩大流派:形勢派和理氣派。前者以山形地勢為主,以龍穴砂水四者相配來定吉凶禍福,以楊筠松、曾文遄為代表,亦稱為江西派;後者則專主理氣星卦,以八卦五星來定生死吉凶,到宋代大興,以王及為代表,亦稱福建派。隋唐時,出現了大批風水術新作,如《隋書·經籍志》中有《宅吉凶論》三卷和《相宅圖》八卷,《隋書·蕭吉傳》中有蕭吉《宅經》八卷,《舊唐書·經籍志》中有《五姓宅經》二卷,而《新唐書·藝文志》中卻記蕭吉《五姓宅經》二十卷,差距甚大,估計出自誤傳。《舊唐書·經籍志》中有《五姓墓圖要訣》五卷、《葬書地脈經》一卷,《舊唐書·呂才傳》中提到「呂才新撰《陰陽書》五十三卷」,與《新唐書·藝文志》中記載相同。《宋史·藝文志》中,更是出現大量的風水著作,如:《二宅賦》一卷、《宅心鑒式》一卷、《相宅經》一卷、《陰陽二宅歌))一卷、《二宅相占》一卷、《五音三元宅經》三卷、《陰陽宅經》一卷、《陰陽宅經圖》一卷、《黃帝八宅經》一卷、《淮南王見機八宅經》一卷、《黃石公八宅》二卷等等。風水術對社會的影響也日益增加,上自百官公卿,下至黎民百姓,都廣泛的相信風水術,認為生前的居所和死後的墓地,會左右本身和子孫日後的運氣。二、風水術理論淵源
風水術發展到唐末、五代、宋初時,在理論上已經十分成熟,實踐上有楊筠松、曾文遄、賴文俊等人的不懈努力,完善了風水羅盤。就理論而言,陰陽思想、五行觀念、八卦理論、氣論思想等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統的風水觀,並利用它來作為指導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擇宅、選葬的基本依據,融匯入當時人們思想觀念之中,進而影響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 (一)、陰陽五行觀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們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出發點。正如謝遐齡所說,「不通陰陽五行學說,不讀廿五史之《律曆志》、《天文志》、《五行志》而欲談中國文化,恐怕終究是隔霧看花、隔靴搔癢,很難做出切實的成績來。」 ⑻陰陽五行學生起源於春秋戰國時,到戰國末期,己經成為相當成熟、相當完備的理論體系。成書於這一時期的《國語》、《左傳》中,陰陽五行觀念已很明顯。《國語.周語上》一記伯陽父語:「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亡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月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⑼這是以「陰陽」觀念來解釋「地震災異」。同樣,《國語·魯語》記展禽語:「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木正曰句芝,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薄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另外《左傳·昭辯二年》記史墨語:「天有三辰,地有五行。」⑽成書於戰國時期的《洪範》(參閱劉節《洪範疏證》,《古史辨》第五冊)首列五行,「初一,曰五行」,並記五行之序、五行之性、五行之味如下:「一曰水,二曰火,三日,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從上可見,到戰國末期,陰陽五行學說已經成熟了,這正是後世產生風水術的理論淵源之一。 (二)、八卦理論八卦是指乾、坤、震、兌、巽、離、坎、艮,其理論源於《周易》。《周易》又稱《易經》,是中國儒家學派的六部經典之首。最初是一部卜筮之書,後發展成為一部哲學著作。其思想對於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影響。《周易》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經,一部分是傳。經的部分由筮、卦、爻、辭四大要素構成。筮就是蓍法,卦是八卦和在此基礎上演化而成的六十四卦,爻是包含在六十四卦中的三百八十四爻,辭是卦下和爻下的文字。《周易·繫辭下》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取法於地。觀鳥獸之文,於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可見,八卦的最初意義就是為了能夠以卦來類物,從而預測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對於如何成卦,在《周易.繫辭》中也有明確的記錄:「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潤。五歲再潤,故再扐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成卦方式上以卦來類物的思想。宋代大理學家朱熹根據這段話,曾專門撰寫了一篇《筮儀》,詳盡的闡述了這種成卦的方法 易經 奇門遁甲 培訓。
現今流傳下來有兩種八卦,一是先天八卦,一是後天八卦(又稱文王八卦)。八卦方位之說始見於《周易·說卦》,「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良。萬物齊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良,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乎艮」這段話中,只有坤、兌二卦未給予具體方位,但從八卦配四季中「兌,正秋也」,再結合四季與四方位的聯繫,「東方主春,西方主秋」,可得知,兌為正西方之卦也。所以,剩下的西南之卦也就是坤卦了,這正是後天八卦的排列方式。 《周易.說卦傳》:「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呼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再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這裡,以乾為父,領三男:震(長男)、坎(中男)、艮(少男):坤為母,領三女:巽(長女)、離(中女)、兌(少女)。 這種思想與風水術中的《宅經》類,完全一致,甚至就有《八卦宅經》、《六十四卦宅經》等,這些應都是八卦理論在風水術中的體現。 (三)、氣論思想氣論思想是風水術的核心理論。傳統哲學認為,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本原,宇宙間的一切都是由氣構成。神話傳說盤古開天地中,就講天地是由氣生成,「清氣上而為天,濁氣下而為地」。在《管子·內業》中有更為詳盡的論述氣為萬物本原的觀點:「凡物之精,比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流於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於胸中,謂之聖人,是故此氣,果乎如登於天,杳乎如入於淵,淖乎如在於海,卒乎如在於己。」⑾莊子在其著作中,對人之生死也通過氣的聚散理論來解釋,他認為:「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一氣耳。」⑿晉代葛洪則總結得出:「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於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也。」⒀ 天地人之間可以互相感應,人的吉凶禍福可以通過天地等物以某種形式表示出來,通過觀天測地,以辨吉凶禍福。在此基礎上,大地充滿著「氣」的思想產生了。認為萬物的產生都是由於天地、陰陽相感而生,「二氣感應以相與,……天地感而萬物生」,「天地姻蘊,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
後世相宅、相墓理論的產生,與氣論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萬物由氣而成,「天、地、人」之間可以互相感應,所以風水家提出:「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凡人所居無不在宅,雖只大小不等,陰陽有殊,縱然客居一室之中,猶有善惡。……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門族衰微。墳墓川岡,並同茲說。」(《宅經》) 「宅」的本意就是「選擇」,認為人的居住環境不可以不選擇,只有選擇了吉地建宅或墳墓,才能使家族居安,世代昌盛,避免禍患。《葬經》也認為:「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以銅山西崩,靈鍾東應。木華於春,栗芽於室。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入骨,以萌所生之法也。」』這裡所指「鬼福及人」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生人都希望能夠找到一個吉祥之所,以福蔭後代,正是所謂的:「葬者乘生氣也,五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葬書》)。這也正是如今在我國南方爭相用巨款購買墓地,甚至為生人營造墓穴的主要原因。推薦閱讀:
※風水視頻講解,河圖、洛書與天干、地支
※揭秘數字之五行與車房號風水的關係
※河洛風水布局吉凶斷
※轉藏客廳風水至關重要 30個裝修方案保你趨吉避凶
※八宮風水(砂水)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