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方法師:金剛經-與緣起正見相應-行無所住布施

 

金剛經-與緣起正見相應-行無所住布施

 

體方法師

 

  但如能以般若相應而布施,將此布施融歸於法性,迴向於一切眾生而同趨於大覺,功德即無限而不可思量。

 

  如果有般若的智慧,在行布施的時候,要把布施的行為跟一切的果報融歸於法性。法性就是空寂法性、寂滅法性,到這境界你才不執著。「迴向」就是把你所有布施的功德迴向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因為你的布施功德大家得到利益--同趨大覺、圓成菩提、都能解脫。

 

  這樣的用心就不會自私,布施也好、利益眾生也好、做一些善行也好,不要只為自己做,處處為眾生著想,迴向法界,我今天所做的一切功德,迴向宇宙間一切的眾生,將來大家都成佛,這樣的心來迴向,就沒有私心、沒有我見、我執,才能跟般若相應的。

 

  所以,大乘佛法講迴向的意思是--回小向大。「小」就是自己個人,「大」是一切法、一切眾生;把我們的心從自私的小我,迴向於宇宙中的一切眾生皆得利益,這樣的心叫「回小向大」,這叫「迴向」。

 

  所以,大乘佛法為什麼每天做了一些善事、做一些功德,包括誦經、包括打坐念佛修行都要迴向?就是要把自己小我的心,拓展到廣大的法界,來利益一切眾生,希望大家都能成佛、解脫!這樣的心就是無私的,這叫「迴向」。

 

  我們從這些點點滴滴都可以感覺到佛法在談:破我執、破自私,能以廣大的眾生為念。這樣的心胸才會寬廣,心愈寬廣的人愈自在,內在愈柔和越自在呀!而愈小心眼的人、愈執著愈保護自己的人,心的空間愈窄、心胸就愈苦悶。

 

  所以,大乘佛法一直在擴展我們的眼光、思惟模式、擴展我們的意念、我們的心胸,不要拘束在一個小格局裡面,說句難聽的叫:小鼻子、小眼睛。我們要有寬廣的胸懷關懷眾生、關懷法界,這樣的心胸才能真正的自在。

 

  「如以一滴水投入大海中,即遍大海的水性而不可窮盡。」

 

  我們如果能有心量迴向於一切眾生,把布施的功德迴向於一切眾生同趨大覺,這樣的心量就不可思量,功德也不可思量!好比一滴水滴入大海中,遍大海的水性是一樣的不可思量的。

 

  「為了說明這個,佛便問須菩提說:你的意見怎樣呢?東方的虛空可思量嗎?南方、西方、北方的虛空,以及四維、上方、下方的虛空,可以思量嗎?須菩提一概否定的說:不可。佛即說:既知道十方虛空是不可思量的,也應該知道菩薩不住相布施的功德,也同虛空一樣的不可思量。這並不是以虛空的廣大,形容福德的廣大,而是以虛空的無所有,不可住、不可著、不可說邊際數量,如無相布施的自性不可得一樣。」

 

  佛陀用十方的虛空來譬喻:虛空不可思量,譬喻我們心量的廣大;不住相的布施,那種心是不住於相的,只要不住、不著,這種心量就跟虛空一樣的廣大。但主要不是講他的廣大,是說他的不可住、不可著、沒有邊際數量,這樣就不是大小的問題了。所以能夠無相布施,也就是布施的心不執著於十方,沒有執著的地方。虛空不只譬喻它的廣大,也譬喻它不可量!沒有辦法用數量、大小來形容。這在譬喻無住相布施的功德,是不可以用大小、數量來衡量的。

 

  可見眾生生死輪迴就在執著,對於自身的執著、萬法的執著,尤其是對功德福德也會執著。只要一執著就有限量--有數有量。你今天著相布施,只能在因緣法的果報上,得有數有量的福德因緣。你做多少好事將來得多少福報,當然有他的數量、大小。

 

  但是一旦布施不執著、不著相,那種無相的布施,就沒有辦法用數量和大小來衡量,表示他的無邊無際、不可量,不只是一般形容所謂大而已。所以,在法上來講,一旦對一切法不執著,所產生的功能作用,不是福報上的回報,更是超越數量、大小,那是可以見法、可以悟道、可以解脫的、可以超越三界的。

 

  所以,同樣一件布施,執著跟不執著產生的功效完全不一樣!這一點大家如果明白,就知道般若空慧有多重要!如果沒有般若的空慧,我們都會執著在實有感裡面,即使你做再多的布施,也是有為的福報而已。如果與般若空慧相應,知道一切法的真相是如幻、非實,你的心才不會執著、不會有實有感,我執就會消失,貪愛、執著也會消失,不再造業。就像阿羅漢不受後有,超越了三界生死輪迴,才是真正的「功德」。這個「功」字就像功夫一樣,有內涵有條件的。所以不住相布施跟住相的布施的差別,不可譬喻、沒有辦法衡量。

 

  知道不住相布施的意義,就知道般若空慧的重要了。沒有般若、沒有空性的智慧,你無法離開染著、貪慾、愛取。要真正的超越三界就不可能了。

 

  「菩薩是應該這樣的安住,這樣的行施,所以如來說:菩薩但應如所教住!無相布施,指空相應布施,通達能施所施畢竟無自性的布施。」

 

  「如所教住」就是說:照佛陀的開示、教導,去安住無相布施。要達到無相的布施,必須跟空相應,與般若空慧相應。能施就是施者,所施就是施的對象。二者畢竟無自性,一切法緣起如幻,沒有實在的自性,不是永恆不變的,通達了這樣無自性,你才不會執著他的實有性,才能夠不著相、才能無相。

 

  「即空如幻的布施,」

 

  「即空如幻」這四個字,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無自性--緣起如幻。

 

  「如此因,如此果,如此利他,如此自利,都法相宛然有而不失不壞。」

 

  我們學空義、學空性、學空法,只是在形容一切法的無自性、非實。但是這些現象的變化,因果的必然是宛然有而不失。所以,不能破壞這些現象。

 

  「由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因為是空性,因果才能成立。如是因,如是果,如此的利他、自利都是必然的現象。所以說法相宛然有,但千萬不要以為學無相布施,就以為一切法都是虛幻的,從而否定一切法,否定因果法則,這樣就不對了。就是因為空、因為無自性,才能夠因果不失,因果宛然。

 

  「宛然「

 

  就是好像有,其實非實。說他非實,現象是必然會如此的。所以學空的人,千萬不要把「空」當作什麼都沒有,而破壞一切法那就不對了。因為空義故一切法才能成立,由空義故一切因果才能成立。如果是有自性的,就不變了,不變的就沒有因到果的必然法則,因果就沒有辦法成立。

 

  「佛怕人以無記心布施或執理廢事,所以特舉不可思議的功德以顯示布施因果。」

 

  「無記心」就是心不住於善,也不住於惡,而是在一種沒有分別的狀態,佛怕我們離開因果善惡,以為什麼都是空空洞洞的--無記,又擔心眾生執理廢事,既然一切都空,在人間便沒有意義,什麼事也不做了,這樣就是執理廢事。事是不可廢的,一切的因果法則的現象是宛然的,沒有辦法消失的,可是很多學空義的人,因為不透徹,以為什麼都沒有,一切都空,所以什麼事都不做了,這就是執理廢事了。

 

  其實我們應該想一想:離開實有感的執著,才能離開貪慾、愛染,用意在這裡,不是叫你什麼事都不要做,即使成了阿羅漢還是要托缽,因為三餐還是要吃飯。人間的萬法,在因果法則之下有它必然性,也因為了解這一點我們才需要修行。

 

  我們要離開執著、離開貪慾,才能夠住到無相布施,有這樣的境界才能超越。所以,了解因緣法的人,不會執理廢事。譬如我們希望未來日子好過,現在就要具備未來日子好過的條件;希望生生世世來人間,就要具備人間的條件,想當菩薩,也要具備其條件;想超越三界生死輪迴,不願意來人間,同樣要具備這些條件,這是因果的必然。

 

  所以不可學了空法、空義就什麼都不要了,自以為是。坦白講:今天學了這個法,還不知道因果事相是不昧的,那也枉然了,要超生死輪迴也好,要生生世世來人間當菩薩救度眾生也好,都有條件的!即使你來生想當人,來人間享福、做一個富翁或者政治家、哲學家,都有條件的,是因果不失!

 

  因為「空」才能讓你製造條件,如果自性是固定不動,你怎麼學也沒有用!怎麼變也變不了!「空」就是告訴我們無自性,沒有一法是永恆不變的,眾生不會永遠是眾生。我們會來人間輪迴、痛苦、煩惱,是因為無明、造業而產生種種的痛苦煩惱。要離開這些煩惱,你要知道空義,才有機會。

 

  我們可以具備那些條件,去創造那些因緣!所以真正懂得空義的人、真正懂得法的人,他一定非常積極,不會消極,不會執理廢事的。譬如說你現在身體不好,你請教醫生也好,專家也好,他告訴你身體不好的原因,你要身體強壯,就要去改變那些原因,那些原因消失了,你的身體自然慢慢好轉。家庭環境不好的人,我們也一樣可以請專家、請有智慧的人來檢驗,到底問題出在哪裡?知道貧窮的原因之後,你只要去改進那些條件,你缺少的是什麼?需具備那些條件,你慢慢的也可以改善你的環境,改善你的經濟條件。

 

  一個人的心量小、脾氣不好,日子絕對不會快樂;你沒有好朋友,人家對你都不滿,你過日子一定不會幸福。了解這些原因,而能改變自己的習性,你一樣可以幸福,可以過得安樂有人緣。這些全靠自己去創造的。

 

  如果有自性,他就不能改變了,因為空義故一切法無自性,所以才能改變,才能具足,了解這道理,就不會執理廢事,以為學了法,對人間就什麼都沒興趣了。你可以對人間的慾望沒興趣,那是好事;但是對於自己未來的出路,不能不小心啊!死後什麼都沒有嗎?當然不是!你知道生命的出路在哪裡?這一生結束以後,到底變成什麼你知道嗎?

 

  有人講:欲知過去世,就看這一生,就知道過去種什麼因;欲知未來世,就看這一生怎麼做,將來你就得什麼果報,這是一定的。這一生,有很多不幸、不如意、不得意,那是過去沒有具備良好條件。未來際要過什麼日子、扮演什麼角色,你就要去具備那些條件:往生天上有往生天上的條件,來人間做人有來人間做人的條件,三惡道有三惡道的條件,你自己要知道你具備了什麼,就是這麼簡單!

 

  學法的人要了解的是真相--一切法的實相,不然,修行的人為什麼要改變自己?為什麼要去掉一切慾望呢?還是為自己的未來著想呀!要解脫、不再生死輪迴,也必然有他的條件。不具足,你不可能達到想要的目的。

 

  佛陀怕我們以無記心去布施,或者是執理廢事,特別開示什麼是不可思議的功德,來顯示布施的因果。布施有布施的因果,布施只是六度中的一度,另外還要忍辱、持戒、精進、修禪定、還要開智慧,這些條件都具足了,六波羅蜜都完成了。那你就差不多到七地菩薩了,才能真正的大成就!

 

  「前發心菩提,以願度眾生為主,所以與般若相應即重在我空。伏心菩提以實行利濟為主,所以與般若相應,即重在法空。」

 

  發菩提心是希望將來能度一切眾生,是以度眾生為主。所以,了解空義,跟般若相應,重在破我執。至於伏心菩提是以實踐利他為主。所以,與般若相應,重在法空,就是對一切法了解他的實相,你就不執著,所以叫法空。

 

  尤其布施,不管是金錢、身心或法布施,對於這些物質、金錢、法,你也要知道他的性空,才不會執著。所以,發心菩提重在我空;伏心菩提重在法空。我、法都要跟空相應就對了。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唯有真實智慧,才真正能夠幫助眾生 
海濤法師《戒淫斷欲聖典彙編》
佛說阿彌陀經(第十四講)凈空法師主講
全職法師的作者是誰?

TAG:方法 | 金剛經 | 法師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