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杜甫律詩中的時空結構及其內蘊

杜甫律詩中的時空結構及其內蘊

四川省綿竹中學  龔志華

杜甫的詩,律詩佔了一定的比例,這些詩喜歡用時間結構,下面僅以《〈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迹〉(其三)》和《登高》為例來談談。

《〈秋興〉(八首其一)》全詩如下: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這首詩,其時空結構是這樣展開的:

「巫山巫峽氣蕭森」總寫秋天氣象,其特點是「蕭瑟陰森」。頷聯先「江間」,再「塞上」,由下往上。前一句扣「巫峽」,後一句扣「巫山」 。巫峽的波浪在地,卻說兼天而涌;巫山風雲在天,卻言接地而陰。就這樣,詩人縱目馳騁,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生動地寫出了巫山巫峽的宏闊畫面。這是空間景象的立體展現。

頸聯、尾聯涉及到時間結構。「叢菊兩開」 指詩人離蜀歷經了兩秋,「他日淚」表明他回想既往頓生悲情。「刀尺聲」和「搗衣聲」提示歲暮日晚,風霜凄緊,嚴冬將至。時間由「昔」而「今」,縱向延伸,與詩人漂泊一生相疊。

空間景象越是宏闊,越是濃厚,越能反襯出詩人一生的急促與短暫,這就越能表達詩人羈旅無依的傷感,思鄉而難歸的孤苦。

天地之廣遠,竟沒給詩人一安居之地?

時間之短促,竟沒讓詩人回一趟故鄉?

再讀《〈詠懷古迹〉(其三)》,全詩如下: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首詩,同樣有時空結構。

首聯便是空間描寫。「群山萬壑」集於荊門,空間廣遠,極具飛動之勢。目的是以江山的靈秀來托出昭君。

頷聯是時間描述。「一去」「一留」,寫出了昭君落寞孤苦的一生。

頸聯再承「黃昏」而言「月夜」,繼續強化昭君的形單影隻,流露出無盡的傷感。是啊,昭君青春貌美,竟埋沒漢宮,同樣詩人滿腹才華,卻不受重用。

尾聯,用「千載」這一時間詞籠括昭君一生,借琵琶曲道盡內心「怨恨」。

這首詩,用「空間」描寫寫昭君讓人懷念,用「時間」描寫來表達一生的冤屈,實際上是寫詩人內心長久積蓄的憂憤。

最後讀《登高》,全詩如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還是用了時空結構。

一開篇便是空間景物描寫,先是「風急天高猿嘯哀」的全鏡頭,然後是「渚清沙白鳥飛回」的眼前景,境界闊大。

頷聯將空間與時間合在一起:蕭蕭落葉,彷彿是在為秋的腳步伴奏;滾滾長江,好像是在為秋的來臨壯大聲勢。落葉,江水,無邊無盡,合奏出一首三峽秋日最為強勁的交響樂。

頸聯先空間「萬里悲秋」既點出秋天氣象的盛大,又道出了詩人飄泊之路的闊遠,所以著一時間詞「常」; 接下來便是時間敘述「百年多病獨登台」。這一聯,將時間與空間對舉,強調人生迥途和命運多舛。抒發了漂泊異鄉、年老體衰的惆悵之情。

將三首詩合起來觀照,我們會發現,杜甫的三首律詩,採用的時間結構,含有如下內蘊:

1、空間的廣闊襯人生存空間的逼窄。詩人就如同「天地一沙鷗」,竟無巢穴可居。

2、時間的長流襯人生的苦短。詩人本是生命金秋,卻已經落入寒日隆冬。秋天萬物凋零,霜風漸冷,給人以苦寒之感,讓詩人產生美人遲暮,功業難成的聯想;詩人的悲秋,融入了羈旅的愁思,家國的憂傷,身世的感慨,顯得沉鬱厚重。

3、時空的深廣與人生憂恨的厚重相映照。

三首律詩都選擇寫自然界秋天,這一特定時空,便是詩人人生、生命之秋的寫照,背後便是詩人沉重的內心世界。

如果不選擇時空結構,杜甫就無法把人生的苦況全面展示,就無法把內心的憂憤寫廣,寫深,寫透。可以說時空結構是詩人表達生命況味的最佳形式!


推薦閱讀:

DF215翻譯對比:遣興五首(杜甫)
童鶴齡 || 草堂懷古 追思杜甫
杜甫——《詠懷古迹五首》
杜甫全集(50首)
如何評價網上有人說「唐詩宋詞 李杜都是小兒科」?

TAG:杜甫 | 時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