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當隱忍時則隱忍,即是致良知
【1】
張耳和陳余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名士,秦始皇滅魏國後,曾懸賞捉拿兩人。兩人如喪家犬似的東躲西藏,最後只能改名換姓跑到一個鄉里當門衛,勉強溫飽。
但這種日子過得也並非風平浪靜,一次,兩人的上司因陳余犯了過錯而用鞭子狠狠抽打他。陳余怒不可遏,想從地上爬起來反擊。站在身邊的張耳見他情緒激動,慌忙踩了他一腳,並用眼色暗示他要忍耐。
陳余雖怒氣衝天,卻咬緊牙關挺了過來。上司走後,陳餘氣咻咻地責問張耳:「你為何要阻攔我宰他?」
張耳不答反問:「你為何要宰他?」
「廢話,」陳余跳起來,「你挨幾鞭子試試,疼啊。」
張耳把他強拉至僻靜處,一字一句道:「這點疼和咱們國破家亡的疼哪個重,咱們逃亡時我就和你說,要忍辱負重。你今天竟然為了這麼點小侮辱,就要和一個小官拚命,真是!」
陳余雖被勸住,內心卻波瀾了很久。
後來,張耳輔佐劉邦,得到榮華富貴;陳余輔佐了劉邦的對手,被韓信幹掉。有人事後諸葛地說,從挨鞭子事件上就能看出兩人的結局。
堂堂名士,被小官吏抽了一頓鞭子,是隱忍不發還是拔劍而起,到底該如何選擇,是否有標準答案,人人都想知道。
有弟子問王陽明,若遇到外來的凌辱該怎麼辦?
王陽明說,那就要殺身成仁啊。有些人不懂得這個道理,該殺身成仁不殺身成仁,縱然活了一千年,也不過是一千年的禽獸。
按王陽明的意思,陳余應該奮起反抗,把那個抽打他的官吏活活剝皮,因為大丈夫可殺不可辱,你可以宰我,但不能拿鞭子像抽打狗一樣的抽我。
【2】
陳余的遭遇和韓信一比,簡直如同兒戲。韓信未發跡時,常常背著把破劍在街上遊走,極為引人注目。因為他破衣爛衫,卻配了把劍,秦時,劍這玩意可是奢侈品,貴族專屬的。
有一天,他走到一座橋上時,有個當地的無賴攔住他,給了他兩個選擇。第一,拔劍和他決鬥;第二,從他褲襠鑽過去。
韓信面臨抉擇。要麼選擇獲得自尊,和無賴決鬥;要麼選擇鑽褲襠,在眾目睽睽之下名譽掃地。
如你所知,韓信選擇了在眾目睽睽之下名譽掃地——鑽了無賴的褲襠。
若干年後,韓信名動天下,回到故鄉,特意把那個還活著的無賴找來。無賴跪在地上,渾身篩糠。
韓信卻扶他起來,說:「我鑽完你褲襠就忘了,你怎麼還記得這件事?」
這彷彿在作秀,又彷彿是沒心沒肺,可韓信這句話是發自肺腑。
韓信的觀點是:當初老子我一事無成,毫無尊嚴可言,你讓我鑽褲襠,我就鑽。我若何你決鬥,殺了你,我要吃官司;被你殺,豈不是命都沒有了。
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其他事根本不算事。
陳余和韓信的遭遇,如果和勾踐比起來,那連兒戲都不如。勾踐本是越國國王,在和吳國的戰爭中慘敗。他面臨抉擇,第一,以身死社稷;第二,給吳王當奴才。
也如你所知,勾踐選擇了後者。他給吳王拉車,給吳王端茶倒水,就差伺候吳王睡覺了。他對吳王的忠心耿耿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有一次,吳王生病,很久不痊癒。
勾踐就品嘗了吳王的大便,欣喜地說道,大王快好了,人的糞便如果無味就大事不妙,但您的糞便臭的要死要活,這是大喜。
幾天後,吳王真的痊癒。
勾踐通過各種踐踏自己的表演,收買了吳王的心。吳王把他放回越國,勾踐用十年時間埋頭苦幹,滅掉了吳國。
【3】
表面看,張耳、韓信、勾踐都是為保命而喪失尊嚴的人,按王陽明的意思,當尊嚴受到侵犯時,就該拔劍而起,為維護尊嚴而戰。否則就是忍辱偷生,活一百個世紀,也不過是萬年的烏龜。
但王陽明還說過這樣的話:「聖賢處世,待人應物,有時而委屈,其道未嘗不直也。」意思是,大聖大賢的人也會遇到低谷期,在低谷期遇到別人對自己的挑戰,委曲求全,也是正確的,是正道。
看到這裡,我們懵了,到底什麼時候該殺身成仁,什麼時候該委曲求全呢?
先不說殺身成仁,這玩意太玄乎,很多殺身成仁的人都是被洗腦的。我們只說有些時候,為什麼要委曲求全。
第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高峰少低谷多,人在低谷若想爬上高峰,必須要忍辱,活著才是真理。
第二,古語云,小不忍則亂大謀,忍受小的屈辱,是為了以後的大謀。也就是說,你必須要有大謀。所謂「大謀」,用王陽明的說法就是,你必須該知道在你人生中,何謂第一等事。再淺顯而言,你的人生終極目的是什麼。凡是和你人生終極目的不相干的,都應該忍下來,別讓這些小辱干擾你。一遇凌辱,拔刀而起的是匹夫,匹夫是沒有人生終極目的的,沒有人生規劃。
第三,在正視「人生有高峰也有低谷」和有「大謀」的情況下,你應該有這樣的意識:所謂尊嚴,在低谷時一文不值。你的尊嚴、價值並不僅僅由你主宰,很多時候是由別人決定的。所以,暫時的放棄尊嚴,是為了以後獲取更大的尊嚴,這並不矛盾。
第四,你若一遇小侮辱,就擼胳膊挽袖子,對你心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毫無幫助。有所忍才能有所不忍。
最後送一段王陽明先生的話:「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處,亦便是有用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