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清明節閑說喪葬舊俗,兼古人駁風水陰陽之論

『關天茶舍』 [人文]清明節閑說喪葬舊俗,兼古人駁風水陰陽之論

作者:李杜韓  發表日期:2009-4-4 21:59:00
回復 

         

「生死之事大焉」,這是一句哲理,但單獨剔出來說,等同一句廢話——誰不知道生死之大?哲理者要放在人類關於生死的種種理解上言,方為之哲,方能成理。當然,搞笑也在於:最嚴肅的人生話題,最沒有標準答案,人家「不認理」,你也沒折。

   中國的儒家視生死為禮立之大本,《荀子.禮論》云:「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生老病死成為文明,其發端之一是棺木的出現。舊約載約瑟死後被放入棺木,這風俗不是猶太人而是埃及人的發明,亞伯拉罕知道的估計是源於巴比倫的喪葬辦法,把妻子撒拉喪于田間的洞里。中國棺材的出現,有史家說可能不會早於商朝,不過我以為更值得注意的是,大約在七千年前,中國人對死人的墓葬和生人的居所選擇,都注意到與太陽位置的周期變化和季節性轉變了,如仰韶文化遺址出現的公墓地,墓葬方向大多對著正西方,少數對著西北或西南,這是什麼觀念呢?有史家推測,西方為日落之處,死人要安息,進入幽冥,故向西而設。到商朝時期,無論王家宮殿,還是王的墓葬,都呈四方形,並正對東南西北四方,著名漢學家班大為認為這體現了中國儒家原初傳統中的「北極」「太一」思維(見班氏著《中國上古史實揭秘:天文考古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無論如何,這絕對是充滿宗教意義的形制,而且這種方位意識很快與陰陽五行天象說,發展成一套方術觀念,不僅影響到今天,而且民間還越來越繁複。李零先生說,方術涉及兩大問題,一是宇宙,二是生命(見《中國方術續考》,東方出版社,2000年),我以為,所有人都在此二者中有所立,才算叫做成年人。

   先秦時期,對死者的哀悼守孝,除了講究身份之外也還要講究誰站在哪一個方位。《儀禮》載:

   「三日,成服……朝夕哭,不辟子卯。婦人即位於堂,南上哭。丈夫即位於門外,西面北上;外兄弟在其南,南上;賓繼之,北上。門東,北面西上;門西,北面東上;西方,東面北上。主人即位,辟門,婦人拊心不哭,主人拜賓,旁三,右還,入門,哭,婦人踴。」

  台灣學者蒲慕州教授認為這個或許只是古人的理想設計,實際行事未必家家如是,那有身份的人必定要遵從(見蒲氏著《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中華書局,2008年)。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仍有活力的喪葬禮俗是明清時期的民間樣式。明朝是開三教合一的時代,皇家喪禮已有新元素,例如皇帝或皇后初喪,每座寺廟都要敲鐘三萬下,同時出殯請僧人頌經,為死者「上路」燒紙錢等,皇宮內外無異民間。還有一點,明清一個時期有一極為殘暴的做法,就是宮人嬪妃的殉葬。殉葬習俗至秦之後廢黜了相當長的時期,可到了明成祖再次被恢復,有可能到成化朝才被停止,而滿清的努兒哈赤、皇太極、順治又有恢復,想來讓人毛骨悚然。

   明清時期喪事一般也分為殮、殯、哭、吊、奠賻幾樣。

   殮,死後第二天為小殮,第三天為大殮,殮的規格根據家庭經濟能力而行;

   殯,即出殯,把死者移去下葬;

   哭,就是親屬示哀,哀而不文,純情感的表達;

   奠,是祭奠死者,賻則是向生者致意。

   這個過程,還有許多繁文縟節,例如殮,不少地方有「浴屍」一俗,謂親子能替死者的屍身洗浴,死者可免下地獄之苦。殯,往往要變通了,例如古時沒有冰藏技術,若南方濕熱,遇大暑天,屍體很容易腐臭,棺殮出殯要快,太細節的講究不了;又再如一些地方,如果是客死異鄉的,棺柩不能入室,這是風水之理,「冷屍入後,人不利也」。殯是葬禮中最容易五花八門,大講排場的環節,如傳杭州有個姓王的富商,替其父操辦出殯,極盡華麗不單止,還特意顧了許多美女艷裝前導,開路打頭(拷,都成選美了)。哭,沒什麼可說的,這是骨肉親情,哀之切痛之深也,不過「假孝子」又另當別論。吊,也有些說法,按古禮儀,苫次不應在幕內,而要在側房,親友在此見弔唁之賓,可明朝開始,已非不遵古法,一概向死者行拜禮,生者在旁答謝,所行之禮為四拜,或連續叩首。而且出現了孝子在幕內面南,而弔唁賓客面北而拜,主人再出幕外答謝。張居正弔唁諸大綬之死,這位諸侍郎的兒子效這種俗例,張居正很不高興,說:「我來吊若父,諸子如何南面臨我?」,呵呵,年輕人一不小心,把自己當皇上了。奠賻本來古已又有之,奠是置物於前,就是說去弔唁的人要帶些禮物送上祭奠死者,以表致意,不過明清以還,奢華漸興,你來我往,「豪氣」得很,即便貧苦之地,亦不罕有。

   此外,明清民間的喪禮,還普遍存在「度亡」(請僧人到來做佛事);「成服」(一般是喪家設筵席,盛管樂,廣招親朋,以圖為大家帶來新的吉利;「做七」,傳民間相信一個說法,人出生49天而生魄,故必然死後49天魄就消亡,魂魄是遇七而散,這裡還有些風水命理在裡頭,故「做七」就是喪禮期間,每遇七日,就要做法事超度亡靈,不讓它魂飛魄散,往生極樂。還有些今人看起來不太嚴肅的東西,例如「伴喪」與「暖喪」,請戲班來唱戲,呼朋喚友,大排筵席,甚至通宵達旦。至於喪服期間,生人之間的男女性事,估計大戶暴富、禮教不嚴之地,會偶有發生,而到一旦激發了坊間說書人的靈感,往往就被無限渲染為艷情淫書,在剌激一下城鎮鬧市附近的無聊人們同時,也賺幾個可憐的小錢過活。

   說到這裡,似乎開頭《荀子》言的禮之莊嚴好象變得很散淡,輕飄飄了。也是,也不是。民間從來不比廟堂,對於文盲與半文盲,或以手藝商業營生的大眾來說,對生命與宇宙的看法,均不可能在正聲朗誦中傳授,零散的知識決定了他們對儀式看法、做法也是零散的,隨從風俗,跟著走就是了,非常嚴肅嚴謹的禮儀不可能發生。但這又並不等於說他們只是做給生人看的,不是,絕大多數辦喪事的人家,有一樣東西是非常認真講究的,這就是「陰宅」問題。明朝民間興起了一個新的職業,清朝繼續,直到新中國成立才消失,這就是——「山人」,即今天稱的「堪輿師」「風水師」(或簡稱「師傅」「大師」)。這是高人,懂得推論生死凶,洞識幽微,領取天機,專門幫辦喪事的人家尋龍點穴,推論歲煞,擇吉避凶,後來還包辦了殃榜,他們一個特徵是隨身攜帶一本「通書」,口若懸河,手指隨言語屈伸,頭頭是道。南方現在流傳有一句俗話「一本通書睇到老」,指人不會變化,一條道走到黑,其實源頭是從「山人」特徵而來。選山墳,是不得了的事,影響到陽世間的子孫福蔭,其它可以馬虎一點,但陰宅選址,出殯入土的時辰、封填的程序、工藝等等,一樣也馬虎不得。越是殷實之家、官宦之家,越講究這個。呵呵,「生死之事大焉」,不到節骨眼看不出重要呢。若是某位山人幫一顯赫人家做了一次,而所推論之言,主人家最重視的東西果真出現了,那這位山人立即身價飈升,客源不斷,厚利潤隆。

   風水堪輿,本於今生來世,陰陽交互的世界觀,先秦至漢皆盛,魏晉隋唐衰慢了許多。不過,傳晉朝的郭璞有《葬經》一書,總結前人整理成說,以風水之術顯名,但這個說法很成問題,唐修《晉書》,<郭璞傳>記其生平著述甚詳,獨不見著有《葬書》一說。而現今見到的最早評論此書的文字,為北宋張載對此書的批評,之前一點聲息也沒有,故有學者推論,是書很可能是北宋中期之後才出現的。《晉書.郭璞傳》記郭璞早年得博學有才,好古文字,妙於陰陽算曆,但說話有點結巴,當時有個姓郭的老人家,客居河東,精於卜筮,郭璞拜其為師,老人授《青囊中書》九卷,郭璞從此精曉五行、天文、卜筮之術,「攘災轉禍,通致無方,雖京房、管輅不能過也」,郭璞後來收的一個徒弟叫趙載,這個人心腸壞,偷了這本《青囊》來看,還未讀完,書居然離奇地被焚毀了。然而郭璞的一身本領,並非都受到權貴們的青睞,傳載郭璞因喜卜筮而常為縉紳恥笑。這不難理解,晉見以瀟洒出塵、超然象外為上流,卜筮一事,戚戚於人事得失,可謂風流盡失也,這也接間證明兩晉南北朝時期風水卜筮的衰弱。到宋元,釋道普於市井山林,普通市民才開始講究起家山福址,才認同風水輪迴之說,故到明清時期的風水堪輿理論迎來了一個黃金髮展期,其中理論揉雜了釋道與儒,其技則融方術巫術於一體。

  明代是風水於民間官宦極為盛行的年代,也是禁風水最嚴厲的年代。明太祖曾頒令,凡溺於風水之說,逾年不葬者,要「杖八十」。明英宗曾有遺詔,皇后錢氏要與他合葬,欽天監說這樣做恐怕會動了風水,按風水說,英宗的「皇堂,虛其右壙,而中有道可通往來,其一東行北轉而至者,為孝庄玄堂相去可數丈,中隔不通」,而要與錢皇后合葬,則必需打通中隔,這樣就恐怕不合於風水格局,動了風水。而英宗不以為然,說:「朕已折之矣。今開壙合葬,不為動風水乎?!」,又說,如果自己的皇堂不通,那意味著天地遭塞,是為大凶。英宗用手指在紙上指劃道:「若如此通,通則風氣流行,惡得言動?!惟一點誠心為之,料亦無害。」(見清徐乾學撰《讀札通考》,轉引自郭彧編著《風水史話》,華夏出版社,2006年)。明代不少知識人對風水說亦持批判態度,《明史.儒林.曹端傳》載「端初讀謝應芳<辯惑編>篤好之。一切浮屠巫覡風水時日之說,屏不用。上書邑學,毀淫祠百餘」。上面提到的停屍經年不葬,在明代是容易見的現象,對此,黃佐在《奉泉鄉禮》中云:「生時盡心孝順,死不許隨力葬埋。葬者,藏也,欲人不得見也。貧者穴土藏棺,存禮而已。不許輕信風水禍福之說,及興發某房之說,停藏父母至數十年不葬,以致屍棺暴露,鴉(冫食;此字為「冫」加一「食」字,暫查不到漢語拼音的讀法)狗食,傷害天和,變生瘟疫,惜哉,痛哉!曉諭明白,聽者省之。」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生意場官場上的人特講風水,其實也無它,富貴若浮雲,而求富貴之心非浮雲也。對風水好者,想死後繼續富貴之行的不算太熾,想在生者,子孫後世代代富貴者則第一要義,為何停屍經年不葬,此等駭人聽聞的事做得出來,原因在這裡,求富貴,求平安,求大吉,是風水能夠盛行的主要內因。其實想深一層,如果對人間萬事有一深刻洞察力的人,風水之力有多少,基本可以心中了了,明代呂坤臨終前自撰《墓志銘》,命家人切勿用陰陽家言辦喪事。唉,若大一個時代,萬馬齊奔而要力爭上遊者,不負出代價不可能,而自甘逍遙者,你的享受和權貴也就很薄了,歷代如此,人間恆理,你家的風水能變多少?故大智者,不問卜筮,不事鬼神之祀,不是完全無神而是覺得這玩兒,大局在人處已是明了,可必多此一舉。

   通觀古今中外,於風水玄學、占卦星相玄耀於世者,均非大家。戚戚於陰宅陽宅與趨吉避凶者,你大氣不起來,其實人生在世,如果能活幾十年的,哪一個比哪一個絕對的好?用句毛主席的話說,就是「好也好不到哪裡去,壞也壞到哪裡去」,誰都一樣。

  

  

  二00九年四月五日

推薦閱讀:

世界上第一個熬夜的人類(注意是熬夜,即在晚上克制自己睡覺的慾望而做某事)可能是因為什麼事情而熬夜?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夫妻之道:妻子的品質決定丈夫的位置
賓禮 古人待客規矩多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枕頭多為硬質材料?軟枕是何時發明並廣泛使用的?

TAG:人文 | 清明 | 古人 | 風水 | 清明節 | 陰陽 | 喪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