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細說中華五千年——從開天闢地到1997 史上最大的編年史 193

193,木匠皇帝

1621年——1629年 天啟帝朱由校即位,以宦官魏忠賢為司禮監秉筆太監,代理奏摺。魏忠賢由此亂政。後金侵入遼東,連佔瀋陽、遼陽、廣寧等要地,但在寧遠敗於明將袁崇煥手下。天啟帝崩,異母弟朱由檢繼位,是為崇禎帝。崇禎清除魏忠賢一黨,整頓朝綱。

天啟帝朱由校即位時16歲。

因為父親不受萬曆待見,天啟帝自小也不被萬曆重視。老大不小了也沒人給張羅找老師。

在萬曆死的前一年,有人上書萬曆,說:「皇長孫十有五歲矣,亦竟不使授一書,識一字。我祖宗朝有此家法否?」朱由校都15歲了,竟然還沒有讀書識字。這是我朝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這個上書沒有下文。萬曆看了沒有都不知道。

一年後,他爹做了皇帝,給他安排了老師。但剛學完「a o e i u ü」,他爹就死了,他被推上皇位。

這也就是說,天啟帝就任皇帝時文化程度不高,可能正處於啟蒙階段。當然,在後宮15年,雖然沒有老師教,但養母、乳母、太監、宮女教他讀書識字也不是沒有可能。即便如此,畢竟沒受過正規教育,天啟帝文化水平不高。

天啟帝做了皇帝寫個手諭,塗塗改改,語句不通,讓大臣們哭笑不得。

這樣的文化水平看奏摺都費勁,批奏摺更困難了。當然了,有司禮監太監在一旁幫忙,他可以不用看,不用寫,只管點頭搖頭即可。但是生活經驗、社會經驗、政治經驗缺乏,點頭搖頭也是同樣困難的事。他哪知道這事可行還是不可行,該批還是該駁呢?他畢竟長在深宮,從來沒機會參與政治。對當時複雜的政治局面難以應付。

在這種情況下,他肯定希望得到其他人的更多的幫助。但是有一條,這個人必須是他信得過的人,他能確定對自己忠心的人。

他爹死時給他指定了輔政大臣。但他跟他們不熟,更談不上信任,也不知道誰忠誰奸。他相信自己人。他有一個既熟悉又信得過的人。這個人就是魏忠賢。

魏忠賢是他的貼身太監,從小帶著他玩,深受他的喜歡和信任。

天啟帝提拔魏忠賢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幫他批閱奏摺。只可惜魏忠賢也是個半文盲,照樣看不懂奏摺。不過沒關係,天啟帝給他配倆識字的太監做他的秉筆太監。魏忠賢只需要幫他判斷點頭還是搖頭即可。魏忠賢的閱歷豐富,遇事有主見。

有了魏忠賢的幫助,朱由校省心、省事多了。他可以放心去做他喜歡的事情。

天啟帝這孩子可能是魯班轉世。他對木匠活的喜愛超過了本職工作。他即位後去上了幾天朝便煩了。群臣吵吵吵讓他腦仁子疼。他也不知道誰說得對,誰說得不對,只能坐那傻聽。後來索性不去上朝,讓他們上奏摺,扔給魏忠賢處理,自己去做自己喜歡的木匠活。

明朝黨爭問題越來越嚴重。有人認為萬曆幾十年不上朝就是厭倦了黨爭,惹不起躲得起,以此作為對黨爭的抗議。天啟帝更是沒有能力擺平朝中錯綜複雜的關係,索性也躲了起來,讓老江湖魏忠賢去應付。

當時朝中黨派林立。勢力最大的黨是東林黨。

東林黨起源於萬曆年間的無錫東林書院。這是個民辦學校。主辦人是幾個仕途不得志的官僚。他們在教書的閑暇坐而論道,探討治國之道,點評朝政得失。後來影響力逐漸增大,粉絲越來越多,政客也加入其中,一幫坐而論道的清客逐漸發展成一個黨派,人稱東林黨。如果那時有微博,他們絕對是政論板塊的頭號大V。粉絲遍布朝野。東林黨對朝政或某些大臣官員的評論會直接影響到政策的制定或大臣官員的仕途。

東林黨在朝中粉絲眾多。比如吏部尚書就是東林黨人。他極力提拔東林黨人。內閣中也有東林黨的粉絲。東林黨逐漸成為朝中勢力最大的政治集團。朝中雖然黨派林立,但任何一個黨派都不能跟東林黨抗衡。如果明朝有參眾兩院,東林黨是占多數席位的第一大黨。

受到東林黨壓制的其他黨派開始搞聯合,抱團取暖,一致對外。浙黨、齊黨、楚黨、昆黨、宣黨等組成起初浙黨,跟東林黨分庭抗禮。他們為了加強自己的政治勢力,向魏忠賢靠攏,藉助魏忠賢的勢力對抗東林黨人。東林黨人稱他們為閹黨,鄙視他們。

黨爭雙方說不清誰是正義一方,誰是邪惡一方。因為黨爭對事又對人。這事做得對不對,這人該不該提拔,他們都爭得吐沫橫飛。他們對事對人的判斷,是依據黨派利益而不是國家人民的利益。

比如所謂「國本之爭」,多無聊啊。要不是因為這個,萬曆可能也不會鬧罷工。朝中逢事便爭,人家都打進國門了,這邊還在窩裡斗。

天啟帝不相信朝臣,不願意搭理朝臣。你讓他怎麼相信呢?他有理由相信,朝中爭來爭去都是為他們自己,只有魏忠賢是為他考慮。所以他大膽地把朝政交給魏忠賢,自己去做木匠活。

要說他的木匠手藝真的好生了得,做出來的東西構思精巧,美倫美央。他設計並製作出輕巧的摺疊床,可以輕而易舉地搬來搬去。他雕刻的木偶活靈活現,再刷上五彩的漆,栩栩如生。他雕刻、油漆的花鳥屏風叫人拿到市上拍賣,竟賣了1萬錢(相當於現在萬把塊錢)。

現在的微縮景觀都是天啟帝那時玩剩下的。他做的亭台樓閣、假山池塘細緻精巧,形象逼真。他不光做小的,也做大的,親自設計、監工甚至動手建造新的宮殿。

他對木匠活樂此不疲、廢寢忘食,把斧柄摟在懷裡,卻把權柄拱手送人。魏忠賢替他全權打理一切。

魏忠賢代替皇帝批閱奏章,按規矩沒有拍板的權力,得請示皇上定奪。魏忠賢專找小皇帝玩得興起時去彙報,說這個事是不是該辦,那個事是不是該那麼辦。天啟帝哪有那閑心聽這個,連說行行行,你去辦吧。魏忠賢於是按自己的意思批複奏章,然後蓋上玉璽,作為聖旨發下。

不過這事也存在爭議。有人認為這是故意黑天啟帝。史載天啟帝的確熱衷木匠活。但因此荒廢朝政的故事來自野史。有個太監回憶說:「當其斤斫刀削……或有緊切本章……一邊經管鄙事,一邊傾耳注聽。奏請畢,玉音即曰:『爾們用心行去,我知道了』」。也就是說他是在「傾耳注聽」之後才說這話的。如果有意或無意忽略「傾耳注聽」,只說「我知道了」,那意思就不一樣了,暗示天啟帝聽都沒聽就打發走來人。當然「一邊經管鄙事,一邊傾耳注聽」也不合適。一心不可二用嘛。但總比聽都沒聽強。另外,這事只有某人回憶而沒有旁證,真假難辨。

不過,天啟帝寵信魏忠賢是肯定的。

大明王朝實際上由一個缺半截的太監當家作主。

魏忠賢「忠」則忠矣卻是不「賢」。他是個順毛驢,順己則喜,逆己則怒。順毛驢掌握了權柄,那當然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朝中正直之士受到排擠,阿諛逢迎之輩蜂擁而入。

這些無恥之人認魏忠賢為乾爹,稱魏忠賢為「九千歲」,在全國為魏忠賢建造生祠。被舔得很爽的魏忠賢應這幫乖兒乖孫的要求,殘酷打擊他們的政敵。他們的政敵主要是東林黨人。

著名的「東林黨」案就發生在那時。東林黨人被殺的殺,關的關,貶的貶。東林學院都被拆了。

對於東林黨案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魏忠賢假傳聖旨,一種是天啟帝默許。實際情況究竟怎樣,那還 是要看天啟帝「我知道了」是真知道還是假知道。如果聽完彙報才說「我知道了」,那就是默許。如果沒聽彙報就說「我知道了」,那就是魏忠賢矯旨。但天啟帝真知道還是假知道,沒人能說的清。只不過大家傾向於認為天啟帝默許。

作為皇帝肯定是討厭黨爭。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不允許存在黨爭,存在朋黨。但朋黨一旦出現還很難處理。之所以難以處理,一是難辨忠奸,二是下不了狠手。魏忠賢替皇帝辨忠奸下狠手,天啟帝從情理上來說肯定是支持的。至於東林黨是不是奸黨天啟帝可能也不清楚,也不關心。反正幹掉一派就能消除黨爭,管他幹掉誰呢。

魏忠賢當政期間,黨爭問題安定得到暫時解決,遼東戰局也暫時穩定下來,這不能不說魏忠賢還是有兩把刷子的。當然這人的忠奸先放到一邊。

在朝廷搞黨爭、皇帝搞創作期間,遼東戰事還在進行。

努爾哈赤在天啟帝登基的第二年攻下了東北重鎮瀋陽和遼陽。

瀋陽守軍7萬,和金兵人數差不多,並且有城牆、火炮防護,易守難攻。金兵硬往裡打勝算不大。於是努爾哈赤設計把明軍引到城外來打,發揮金兵善野戰的長處。他派兵佯攻詐敗吸引明軍追擊。明軍果然上當。守將親自帶兵來追,結果被引進金兵的口袋,全軍覆沒。守將力戰而死。城中守軍失去指揮,軍心動搖。留守士卒偷偷溜號。金兵輕而易舉地佔領了瀋陽。

金兵馬不停蹄乘勝再攻遼陽。遼陽有守軍5萬。他們在火炮的掩護下出城迎敵。兩軍大戰三天三夜不分勝負。一度金兵堪堪落敗。努爾哈赤親自帶隊死扛才穩住防線。後來金兵的間諜引燃明軍的彈藥庫令明軍的火炮啞火。明軍不得不退守城內繼續抵抗。宦官監軍見明軍敗退回來,擔心金兵圍城以後自己跑不掉,打開城門逃回京城。守城士卒看著監軍遠去軍心渙散。遼東經略(相當於戰區司令)袁應泰親自上城指揮防守。但城中有很多蒙古等族居民,他們偷偷打開城門放入金兵。遼陽隨即失陷。袁應泰在城上自殺殉國。

瀋陽、遼陽一丟,整個東北防線就被破掉了。明軍不得不放棄遼河以東,退守遼河以西。

遼東失守的消息傳到朝廷。朝廷不得已重新啟用之前因為黨爭而去職的熊廷弼為遼東經略。

熊廷弼在薩爾許戰敗後被朝廷派到遼東,接替剛被朝廷撤職的敗軍之將楊鎬,任遼東經略。他重新布置防線擋住了金兵的進攻。但是因為他跟東林黨的某些人關係親近,並且在遼東整頓軍紀處理了一些閹黨的人,被閹黨認定是東林黨人。魏忠賢清理東林黨人時把他也給免了職。如今遼東戰事陷入被動,朝廷又想起熊廷弼。有人建議讓熊廷弼回遼東。「使廷弼在遼,當不至此」。當初如果有熊廷弼在,就不會出現現在的局面。朝廷也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就讓熊廷弼官復原職,再去守遼東。

但是閹黨不放心熊廷弼,給他配班子的時候,讓閹黨的王化貞去遼東任巡撫。

經略是負責邊防的最高軍事領導人,相當於前線總指揮。巡撫是省政府、省軍區、省法院的最高領導人。經略和巡撫都有自己的直屬部隊。但在軍事上,經略是最高領導人,是巡撫的上級,統一指揮兩支軍隊。

熊廷弼到遼東後重新布防,要求王化貞集中兵力守住廣寧(遼寧北鎮)。他計劃在金兵攻打廣寧時,出動水軍從海路奔襲遼東,切斷金兵退路,趁虛而入直搗黃龍府。

但王化貞不肯聽從熊廷弼指揮,派兵據守各個據點,寸土必爭,結果分散了守城兵力。在金兵殺來時,王化貞主動出擊,派兵出城迎戰。結果明軍出去就敗了。敗兵逃回廣寧,引起城內大亂。王化貞的部將陰謀生擒王化貞然後向努爾哈赤獻城投降。王化貞的衛兵發現不妙,護著王化貞逃出廣寧。廣寧隨即落在金兵之手。

朝內黨爭。軍隊也是矛盾重重。熊廷弼要打防守反擊。王化貞要打全攻全守。兩人的戰略思路不一樣。王化貞要以戰而勝之來證明熊廷弼畏敵懼戰,蔑視熊廷弼的軍令。熊廷弼知道王化貞有閹黨做靠山,拿王化貞也沒辦法。失去統一指揮的軍隊各自為戰,擰不成一股繩。

兵敗之罪的主要責任人是王化貞。熊廷弼充其量負領導責任。但閹黨把持的朝廷把兩人都抓起來判了死刑。

廣寧丟了以後,遼西防線崩潰。明軍不得不放棄遼西,全線退守山海關。

但寧遠(遼寧興城)守將袁崇煥不肯退,誓與寧遠共存亡。

努爾哈赤領兵殺來,連下數城殺到寧遠。

金兵包圍了寧遠城。

寧遠只有萬把明兵把守。「中外謂寧遠必不守」,大家都以為寧遠肯定完了。但是出乎大家意料,這麼個彈丸小城不但擋住了金兵的侵略步伐,還把努爾哈赤送上了西天。

袁崇煥當時只是兵部主事,六品官,相當於現在的處級幹部。他身先士卒率寧遠軍民抗擊金兵,「槍炮藥罐雷石齊下」,讓金兵始終無法雷池一步。努爾哈赤忍不住上前督戰,結果被袁崇煥的「紅夷大炮」擊傷,不久斃命。

紅夷大炮是明朝從歐洲進口的巨炮,射程遠,精度高,是當時威力最大的武器。

金兵久攻不下傷亡無數,不得不撤圍而去。寧遠之戰以明軍的勝利而告終。

喜訊傳來,北京城一片歡騰。天啟帝下旨封袁崇煥為右僉都御史,四品官。

努爾哈赤死後,他兒子皇太極繼承了汗位。

皇太極是八旗軍里正黃旗的台吉,人稱黃台吉。台吉是一種官職。後來有人拍馬屁寫成皇太極, 有皇家太子或者皇家老大的意思,他的真名反倒不可考。

皇太極即位後出兵降服了 和蒙古,安定了自己的後方,然後繼續進攻明朝。

他把降服的蒙古人和漢人也編入軍隊,建立了蒙八旗和漢八旗,因此實力更強。

1627年,皇太極數萬大軍包圍了錦州。錦州的告急文書如雪片飛來。袁崇煥當時坐鎮寧遠。他認為圍城打援是金兵的慣用手法,而錦州「城中火器兵馬俱備,必不能克」,所以不能去救也沒必要去救。

皇太極打錦州並沒有使出全部功力,留著力氣等著打寧遠的援軍。可他等了半天不見動靜,乾脆帶兵主動去寧遠挑戰。他此行的目標其實是寧遠,希望把老爹丟在寧遠的面子撿回來。

但是寧遠的守備更強,有完善的防禦工事,有火銃和火炮。皇太極使足了吃奶的勁也打不下來。

錦州明軍在皇太極走後壓力減輕,主動出擊金軍。皇太極擔心後路被斷,別弄不好把自己搭進去。識時務為俊傑。皇太極雖然心有不甘,還是明智地宣布撤退。

袁崇煥再勝一仗。

但是袁崇煥打了勝仗卻被撤了職,理由很簡單:見死不救。那時的人腦袋都僵化了,認為袁崇煥 不去救錦州是不道德的。他們不講謀略只講道德。袁崇煥就只好回家了。

同年,「木匠皇帝」朱由校死了。據說是水中蕩舟,不留神掉進水裡,連驚帶嚇帶著涼,病死了。活法和死法都讓人聯想起當年的明武宗朱厚照。

天啟死時剛20出頭,生過幾個孩子都夭折了。兄弟七個,夭折五個。現在活著的只有弟弟朱由檢。那皇位沒有懸念了,鐵定就是朱由檢的了。本來跟皇位不挨邊的朱由檢被天上掉下來的餡餅砸著成了崇禎皇帝。

其實也不知道這是幸事還是不幸的事。大明王朝到了他這算是走到頭了。他做的是末代皇帝、亡國之君。

崇禎本應該是個中興之主,比前面那幾個皇帝都敬業,可惜身逢末世縱然是神仙也難把大明王朝起死回生。何況他並不是神仙。他本人也存在一些失誤,最終斷送了大明江山。

他即位時才18歲,但做起事來可一點不像這個年齡段的人。

崇禎一上台便以雷厲風行的手段殺了魏忠賢和他的死黨。魏忠賢號稱「九千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高權重,乾兒子干孫子遍布朝內外,勢力龐大。崇禎舉手就把他們全滅了。

閹黨也遭到沉重打擊。東林黨東山再起,重返朝廷。

崇禎平定宦官之亂不僅說明崇禎有膽量有魄力,也說明明朝在防止宦官專權上面做得很到位。宦官看似很牛,滿朝文武都俯首帖耳,實際上只是狐假虎威。滿朝文武不是怕宦官而是怕宦官背後的皇帝。宦官的權力是借來的,以皇帝的名義號令諸侯。皇帝如果不給宦官撐腰,宦官的腰就直不起來了。

明朝宦官和唐朝宦官最大的區別是沒有軍權。雖然他們掌握東廠西廠錦衣衛,但廠衛只是一幫特務不是正規軍。他們主要還是靠取寵皇帝換取皇帝的信任,進而取得為皇帝代言的機會或者說權力。如果失寵了也就失權了。

崇禎不寵信宦官,親力親為,該上朝上朝,該批奏摺批奏摺。司禮監等宦官又退回到皇帝秘書的角色。

崇禎是明朝皇帝裡面最敬業的一位,朱元璋都望塵莫及。他不近聲色,一心撲在工作上。據說他每天平均只睡兩個小時的覺,還不到20歲就已經兩鬢斑白,眼角布滿魚尾紋。

他殫精竭慮治理整頓,任賢用能,重振朝綱。

只是「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崇禎獨臂難以撐天。政治腐敗、百年積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清除的。內憂外患又沒有給崇禎充足的時間。

崇禎即位的第二年就爆發陝西民變。陝西因為連年大旱,農田顆粒無收,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率眾揭竿而起。

明末民變、兵變不斷,高迎祥之輩起初並不起眼。

高迎祥本是一個馬販,臂力出眾善騎射,領著一支私人武裝長途販運馬匹,不知何故起兵造反。他自稱「闖王」。張獻忠、李自成是他手下兩員「闖將」。

張獻忠原是明軍一名下級軍吏,因犯法差點被斬,遇到特赦僥倖活命,出獄後便投了高迎祥造反。

李自成是陝西米脂人,小時候給人放羊,後來做了驛站的驛卒(也就是郵局的職工),「善騎射,斗很(狠)無賴」。

「無賴」兩字讓人聯想起劉邦。不過劉邦「無賴」但不「鬥狠」,蹭吃蹭喝,欠人酒錢,讓人嫌不遭人恨。「無賴」卻又「鬥狠」就有些地痞流氓的意思了。

史書說李自成「數犯法」被驛站辭退,但沒細說具體犯了什麼法。有說法是對驛站死了三匹馬負責。他不僅因此丟掉了工作還欠下一筆債。後來他向鄉紳借錢可能就是為了償還這筆債。但借的錢還不上又被人告,「械而游於市,將置至死」,帶著刑具遊街示眾,差點被弄死。哥們弟兄趕來把刑具打碎將他救出。

野史說他殺了債主,殺了出軌的妻子,跑了,跑到甘肅投軍。那時參軍沒有政審一說,來了就要。那時也沒有全國聯網,軍隊也不知道他身背兩樁命案。後來因為軍隊欠餉,李自成發動兵變殺了上司。「安塞馬賊」高迎祥據說是他舅舅。於是他帶著一幫去投奔高迎祥,自稱「闖將」。

高迎祥起事之初並不起眼。當時陝晉變民互相結盟稱「三十六營」。高迎祥只是「三十六營」之一。後來慢慢做大,高迎祥成了「十三家七十二營」的盟主。再後來李自成繼任「闖王」更是把農民軍的勢力擴張到跟官軍不分上下。

崇禎一直在派兵圍剿,但越剿越多。民變規模越來越大,遠超以往。它跟遼東戰事對明朝形成夾擊之勢。明朝腹背受敵,終於亡國。


推薦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宗教語中的漢語成語
本草中華第一集講的是什麼?
翁氏奇門易道的文件夾【中華氣功武術】
中華詩詞論壇詩友:戲侃晉風(花)
中華命理--天干通變

TAG:中華 |